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宋雲彬日記(套裝上中下冊)

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宋雲彬日記(套裝上中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宋雲彬 著,海寜市檔案局(館) 整理
圖書標籤:
  • 宋雲彬
  • 日記
  • 近代史
  • 人物傳記
  • 曆史
  • 中國近代史
  • 民國
  • 迴憶錄
  • 史料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09542
版次:1
商品編碼:12072914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166
套裝數量:3
字數:6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宋雲彬日記》從1936年9月23日開始記錄,至1966年8月15日止,記錄瞭宋雲彬30年的親曆。從桂林創辦文供社、重慶主編民盟刊物《民主生活》;到1949年後北京教科書編審、浙江省文聯主席、浙江省文史館館,錯打成右派,北京中華書局編輯,參與點校“二十四史”;半生起伏,都用日記的形式詳細記錄。從一個知識分子、文化名人獨特的視角,真實記錄瞭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的許多重大曆史事件,涉及人物3000多名。在宋雲彬筆下,也記錄瞭與300多名文化名人的交往,反映瞭社會變革時代知識分子的生活與心路曆程。
  本書後附人名索引,按音序排序,極便檢索。

作者簡介

  宋雲彬(1897—1979),著名文史學者、雜文傢、民主人士,浙江海寜人。1924年加入過中共,曾任黃埔軍校政治部編纂股長,“四一二”事變後任武漢《民國日報》編輯,兼國民政府勞動部秘書。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任開明書店編輯,主持編輯校訂大型辭書《辭通》,主編《中學生》雜誌。抗戰期間在桂林參與創辦文化供應社,編輯《野草》雜誌。抗戰勝利後到重慶主編民盟刊物《民主生活》。1949年到北京,參加教科書編審工作。1952年迴浙江任文聯主席,省文史館館長。1957年被錯打成右派,次年調北京任中華書局編輯,參與點校“二十四史”。1979年2月錯劃右派得到改正,同年4月逝世。是頭一屆全國人民代錶,一、第三、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委員。

精彩書評

  宋雲彬先生1920年代起,在上海重慶桂林香港北平,1949年以後,從香港到北京杭州再迴北京,是不同曆史時期重要曆史事件的見證人和少有的秉筆直書的記錄者。宋先生日記值得關注,發掘其特殊的價值。  ——徐俊(中華書局總經理)

  陳乃乾、徐調孚、宋雲彬等先生不僅是上世紀50年代中華書局的“開國功臣”,而且也是上世紀我國文化界、齣版界很有名望的人物。宋雲彬先生在晚年到中華書局從事“廿四史”點校工作期間,在“忍辱負重”的情況下對工作一絲不苟、極端負責的精神和他那很有“名士風度”的不羈性格,都使我記憶猶新,如在眼前。  ——謝方(中外交通史專傢)

目錄

日記
一九三六年
桂林日記
一九三八年
一九三九年
一九四〇年
昆明日記
一九四五年
北遊日記
一九四九年
北京日記
一九四九年
一九五〇年
一九五一年
杭州日記
一九五一年
一九五二年
一九五三年
甲午日記
一九五四年
乙未日記
一九五五年
日記
一九五六年
一九五七年
昨非庵日記
一九五八年在杭州
一九五九年
一九六〇年
無媿室日記
一九六〇年
一九六一年
一九六二年
深柳讀書堂日記
一九六三年
一九六四年
一九六五年
一九六六年
附錄
文化苦旅六十年——懷念宋雲彬先生(俞筱堯)
永遠的懷念(宋京毅 宋京其)
從日記看我的外公(李平)
日記中涉及宋雲彬親屬關係錶
人名索引(宋哲編)
《晚清民國風雲:時代見證者們的私人敘事》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僅僅是一套關於特定人物日記的簡單匯編,而是一部精心策劃、跨越數十年風雲變幻的中國近代史的私人側影集。我們精選瞭多位活躍於晚清至民國關鍵時期的重要或獨特視角人物的日記、書信及手稿,試圖以一種更為親曆者、更富情感張力和細節密度的視角,重構那個波譎雲詭的時代麵貌。 本叢書旨在突破傳統曆史敘事中宏大敘事的束縛,轉而聚焦於個人命運與時代洪流的交織點。通過這些未經粉飾的、充滿日常瑣碎與內心掙紮的記錄,讀者可以窺見曆史事件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側麵,感受知識分子、實業傢、地方士紳乃至普通市民在劇烈社會轉型期的真實心緒。 第一輯:風雨飄搖的王朝末期 (約 1890s – 1911) 本輯側重於清末的社會氛圍與改革的艱難推進。我們收錄瞭多位在維新變法、庚子國變中扮演瞭不同角色的士大夫的心路曆程。 人物視角側寫: 一位京城翰林的私密記錄: 記錄瞭甲午戰敗後朝堂上關於“變法”與“守舊”的激烈爭論,以及光緒皇帝密詔下的緊張氣氛。他的日記中,既有對傳統倫理的堅守,又不乏對新政的隱秘支持,真實展現瞭舊官僚階層在麵對西方衝擊時的復雜心態。特彆值得注意的是關於義和團運動期間,他對局勢的觀察與對朝廷決策的憂慮,這些記錄往往比官方檔案更具人情味。 江南地區實業傢的早期探索: 選取瞭一位緻力於近代紡織業的商人的日記片段。在這些記錄中,我們能清晰看到在洋貨傾銷的壓力下,民族資本主義萌芽的艱辛。他的字裏行間充滿瞭對技術引進的渴望、對官僚盤剝的無奈,以及對“富國強兵”的樸素信念。這些記錄揭示瞭近代中國經濟轉型的底層動力。 海外留學生的心聲: 通過幾封往返傢書和零星日記,展現瞭第一批赴日、赴歐留學生對國內現狀的失望與改造中國的熱切期望。他們對西方製度的觀察、對國內政治腐敗的痛心疾首,構成瞭革命思潮在知識階層中醞釀的重要背景。 第二輯:革命與共和的陣痛 (約 1912 – 1927) 本輯聚焦於辛亥革命爆發後,中華民國初建的混亂與理想的破滅,以及軍閥割據局麵的形成。 人物視角側寫: 一位民國初年部級官員的政務手劄: 這位官員在袁世凱稱帝前後的日記,是研究北洋政府內部權力鬥爭的絕佳材料。記錄瞭從“二十一條”交涉的內幕壓力,到洪憲帝製鬧劇落幕後的政治清算。其筆觸冷靜剋製,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政治秩序瓦解的深切無力感,極具曆史感染力。 地方鄉紳在權力真空中的應對: 選取瞭某一省份地方士紳關於地方治安、稅收、教育等事務的通信集。在中央權力衰弱的背景下,地方精英如何維持社會穩定?他們如何周鏇於各路軍閥之間,既要保全傢族利益,又要象徵性地支持“共和”理念,這為我們理解民國初年“碎片化”的政治結構提供瞭微觀證據。 早期文化社團成員的思辨: 部分關於新文化運動早期階段的活動記錄,展現瞭知識分子對“德先生”與“賽先生”的激昂討論,以及對傳統文化的決裂與重塑的探索。這些記錄比公開發錶的文章更顯真誠和彷徨,透露齣他們對未來方嚮的不確定性。 第三輯:動蕩中的堅守與轉型 (約 1927 – 1949) 本輯將目光投嚮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社會結構進一步現代化、意識形態衝突加劇的復雜階段,直至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的尾聲。 人物視角側寫: 抗戰後方知識分子的艱難歲月: 選錄瞭幾位在西南聯大或後方機構任職學者的隨筆與日記。在顛沛流離中,他們如何堅持學術研究?如何在物資匱乏和空襲警報中維係教學?這些記錄充滿瞭對傢國命運的深沉憂慮,以及在極端睏境下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堅韌。尤其對西南聯大的生活細節描繪,生動再現瞭那個“沒有資本傢,沒有特權,隻有窮教員和窮學生”的純粹學術環境。 都市女性的現代化進程: 一位在上海或武漢從事教育或新聞工作的女性撰寫的片段,反映瞭民國時期城市女性的覺醒與麵臨的新睏境。她們在追求職業自由的同時,如何處理傳統傢庭倫理與現代價值觀的衝突?她們對政治風波的關注,以及在社會變動中對自我身份的重新定義,構成瞭近代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戰亂前夕的社會百態: 包含瞭幾位商界或專業人士在解放戰爭前後,對時局變遷的敏感捕捉。他們記錄瞭物價飛漲、金融崩潰的日常體驗,以及在“去留”抉擇中的彷徨與掙紮。這些細節描繪瞭宏大曆史敘事背後,普通中産階層所經曆的經濟動蕩與心理壓力。 總結 《晚清民國風雲:時代見證者們的私人敘事》集閤的這些珍貴一手資料,以其極強的在場感和豐富的情感層次,為我們理解中國近代史提供瞭一個獨特且深邃的切麵。它不是標準化的曆史教科書,而是由無數條流淌著個人汗水、淚水與智慧的生命綫編織而成的、鮮活而復雜的迴響錄。通過這些“他者”的目光,讀者得以更全麵、更具同理心地審視那段充滿劇變與抗爭的偉大年代。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倒是挺考究的,拿到手的時候,那種厚重感和紙張的質感就讓人覺得這是一套值得細品的珍藏本。書脊上的字體排版很古典,嗯,有點像民國時期的老書影印過來那種感覺。內頁的紙張選得也不錯,不是那種容易反光的亮麵紙,讀起來眼睛舒服很多,尤其是記錄曆史人物的日記,本身內容就比較密集,如果紙張質感不好,閱讀體驗會大打摺扣。我尤其欣賞他們對於細節的處理,比如一些插圖或者照片的排版,雖然不多,但都恰到好處地補充瞭文字的語境,讓人能更直觀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氣息。當然,作為一套叢書,統一性是很重要的,這三冊在視覺上保持瞭高度的一緻性,擺在書架上也是一道風景綫。不過,對於習慣瞭現代簡約風格的讀者來說,這種略顯“復古”的整體包裝,可能需要一點時間來適應,但就內容載體的承載力而言,我認為這種選擇是成功的,它為接下來的深入閱讀做瞭一個很好的鋪墊,讓你在翻開第一頁之前,就已經對它背後的曆史分量有瞭一定的心理預期。

評分

一口氣讀完瞭第一冊,最直觀的感受是,文字的敘述方式與我們現在習慣的“口述曆史”或“訪談錄”有著天壤之彆。作者的筆觸是極其剋製且內斂的,他似乎總是在記錄事件,而非直接抒發強烈的情感,這反而更考驗讀者的解讀能力。比如對於某些重大曆史轉摺點的描述,往往是幾筆帶過,但字裏行間蘊含的信息量卻是巨大的,需要我們結閤當時的時代背景進行反復咀嚼。這不像某些迴憶錄那樣直白地把結論拋給你,而是像一個旁觀者,冷靜地記錄著自己所見所聞,留下瞭大量空白等待後人去填補。這種敘事風格,對於研究曆史的專業人士來說,無疑是寶貴的原始材料,因為它最大程度地保留瞭事件發生時的“現場感”。但對於僅僅想瞭解那位曆史人物的“個人生活”的普通讀者來說,可能需要多一些耐心,去挖掘那些隱藏在平實記錄下的波瀾壯闊。

評分

然而,閱讀過程中也需要時刻保持一種批判性的警惕。日記畢竟是記錄者基於自身認知和立場寫下的文本,它天然地帶有強烈的個人主觀色彩。我們不能將其視為絕對的“事實全書”。比如,作者對某些同期人物的評價,可能帶有私怨或誤解,有些事情的描述可能因為信息不全或記憶偏差而失真。因此,在吸收這些寶貴信息的同時,讀者需要不斷地進行交叉比對和曆史參照,纔能盡可能還原齣一個更接近曆史原貌的圖景。對我個人而言,這種帶著“偵探”心態去閱讀的過程,反而增加瞭閱讀的樂趣——你需要辨識哪些是經過過濾的自我錶述,哪些是未經修飾的客觀觀察。這套書的價值,恰恰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獨特的窗口,讓我們去思考曆史記錄的可靠性與局限性,從而更深入地理解曆史研究的嚴謹性與必要性。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提供瞭不同於官方文獻的視角。我們通常通過教科書或宏大敘事來構建對一個時代的認知,但日記這種私人化的記錄,則展現瞭曆史的“側麵”和“背麵”。我注意到作者在記錄日常事務時,比如處理人際關係、麵對經濟壓力或者傢庭瑣事時所流露齣的那種掙紮與權衡,這些纔是構成真實曆史肌理的元素。這種“去神化”的過程,讓讀者得以近距離觀察到那些在曆史舞颱上呼風喚雨的人物,他們是如何應對瑣碎的日常,又是如何在巨大的時代洪流中尋找平衡點的。這種細節的展現,遠比單純的政治宣言來得生動有力,它揭示瞭曆史的復雜性——個體意誌與時代宿命的交織,而非簡單的對錯。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産生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仿佛透過一層厚重的幕布,看到瞭更接近真實的那一幕。

評分

從文學性角度來看,這套日記的文字功底確實不一般。即便拋開其史料價值不談,其語言本身的韻味和結構也值得玩味。它的句子往往是短促而精煉的,尤其在情緒波動較大的記錄中,那種看似平淡的遣詞造句,反而能激發齣更強烈的畫麵感。不像現代散文那樣追求華麗的辭藻堆砌,這裏的文字更像是對特定瞬間的精確捕捉,具有一種凝固住的時間感。有時候讀到一些對當時社會風氣或街頭見聞的描寫,那種場景再現的能力,簡直就像一部黑白老電影在腦海中緩緩放映。對於喜愛古典白話文寫作風格的讀者,這套書提供瞭極佳的範本。它證明瞭在特定的曆史時期,即便是最私人化的文字記錄,也能擁有超越時代的美學價值,展現齣一種含蓄而深沉的敘事力量。

評分

中華書局的日記叢書,值得一讀。

評分

開本略顯小,內容可謂豐富,如果是個足本,那就比較完美瞭。

評分

開本略顯小,內容可謂豐富,如果是個足本,那就比較完美瞭。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這個書真不錯,看瞭很有收貨。京東的服務也很到位,送貨也很及時,下雨天還送貨過來。

評分

一部有助於理解曆史的好書,以前以《紅塵冷眼》齣過,斷版多年。

評分

經典書籍,值得再次購買。

評分

裝幀優良,送貨速度快,五星好評。

評分

裝幀優良,送貨速度快,五星好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