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采取新闻的笔法,作者经过认真细致的采访,用心倾听,复原了二胎家庭在面对生二胎这个问题时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准确地呈现出每个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每个家庭的抉择瞬间。第二部分通过采访专家来讨论关于生二胎、二胎来了亲子关系所面临的挑战。第三部分对已准备生二胎的家庭提供了十条锦囊妙计,以帮助准二胎家庭做好迎接二胎的准备。
1 没有房子和高收入,我们也要生二胎 1
2 孩子是劫难余生之后温暖的明灯 11
3 老大反对生老二,是家庭教育本身有问题 19
4 绝望时天亮了,丈夫不用被开除公职 30
5 不要把养孩子的累转嫁到父母身上 40
6 生二胎后在美妈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51
7 带着两个孩子举家回到三线城市生活 61
8 二孩妈妈,带好孩子不是我唯一的追求 71
9 我不想让孩子将来也带着爸妈出去过年 83
10 二宝,你是“孤独症”哥哥的守护神 96
11 儿子说,你生的孩子凭什么要我带 116
12 在我妈看来,我终究是欠自己一个前程的 128
13 妈妈说,她希望有一个男孙宝 139
14 留守的孩子,也会有未来 150
15 风雨过后,龙凤胎是上帝给我们的恩赐 162
16 对独生子女来说,家有二胎比请个老师作用还大 175
17 欢欢喜喜迎接二胎的十条锦囊妙计 187
痛与爱的回响
李桂杰
●职业女性,想要二胎,就必须付出代价,生孩子不能削弱自己的职场斗志。
●有人问我,生老二,如果老大不同意怎么办?我说:生孩子不是老大决定的,让他去做这个决定,孩子怎么能懂呢?要恰到好处地引导孩子。
●所谓兄弟姐妹,就是这样的吧:小时候没啥事儿,一起陪伴一起成长,长大后有啥事儿,一起商量,一起承担。
●“如果敢流掉老二就断,各过各的,以后再也不来往,你就当没有我这个妈。”母亲态度的决绝,让我无法再做出流产的决定。
●带孩子的过程就像喝咖啡,总要苦一阵子,涩一阵子,才会甘来。
…………
这本书中每个人物都是真实的,内心独白和观点也都是真实的。作为作者,我和苇芳力图采取新闻写作的笔法,经过认真细致的采访,用心倾听,试图复原这些人物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希望能够准确地呈现出每个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每个家庭面对生二胎这个问题时的抉择瞬间。
书中的家庭,为了生二胎都有不同的故事和人生,选择生二胎的这些女性,她们中有的是职业女性,在家庭职场两头进行拼杀,她们自尊、自信、要强;有的老大生病,比如自闭,比如被意外烧伤,作为母亲,她们承受一般人不能承受的心理压力,生下老二,便带来许多安慰和欢喜;有的因为生老二,引发婆婆和妈妈的家庭大战;有人意外怀孕为生二胎东躲西藏;还有人因为家中老人执意要求生二胎,夫妻选择离婚……这些人生故事笑中带泪、喜悦中有悲、爱中有隐痛,一幕幕悲欢离合,一曲曲人生跌宕起伏的歌,是时代的底稿,也是70后、80后年轻人心灵深处的烙印。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计划生育有它出台的特殊历史背景,作为党的政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全国严格执行。2015年10月底,我国宣布“全面二孩”政策到来,这点燃了很多人新的希望、新的家庭梦想。很多人在等待,很多人在观望,很多人在犹豫,还有很多人义无反顾地选择生二胎。
我们希望,身为父母,不管怎样选择,这本书都有你寻找并愿意聆听的故事,这些人的倾诉会与你的心有所共鸣。
是的,我们要生二胎,我们爱孩子,爱生活,爱自己,爱这个世界。
不妨看看这些故事,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
2016年金秋于北京枣营南里
《我要生二胎:当代二胎家庭访谈实录》这个书名,瞬间戳中了我的好奇心。作为一名对社会变迁和家庭结构变化非常感兴趣的观察者,我觉得二胎政策的放开,无疑是中国社会一个重大的转型节点,而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在这个政策影响下的变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这本书选择“访谈实录”这种方式,让我觉得它非常有价值,因为它不是简单的统计数据或者宏观分析,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来折射出整个社会在生育观、家庭观上的深刻变迁。我特别想了解,在当代社会,家庭的经济基础、教育理念、父母的职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等等,是如何影响一个家庭做出是否生育二胎的决定的。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在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今天,年轻一代对于“养儿防老”这种传统观念的转变?又或者,它会呈现出,在传统观念和现代思想的碰撞下,家庭内部会产生怎样的摩擦和妥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具象、更有人情味的观察,让我能够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当下的中国家庭,在面对生育二胎的选择时,究竟承载着怎样的时代印记和社会压力。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我要生二胎:当代二胎家庭访谈实录》一出来,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作为一名正处于生育年龄的女性,对于“生二胎”这个话题,我有着太多太多的思考和纠结。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经济压力大,工作强度高,这些都是摆在面前的现实挑战。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一个孩子的生活已经足够让家庭精疲力尽,再要一个,那将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本书以“访谈实录”的形式呈现,这让我觉得它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真实的生活细节和情感碰撞。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看到不同背景、不同职业、不同观念的家庭,他们是如何权衡利弊,最终做出“生”或“不生”的决定的。他们的喜悦、他们的担忧、他们的牺牲、他们的收获,一定都是最鲜活的故事。我想了解,那些已经有了二胎的家庭,他们是如何平衡老大老二的关系,如何分配时间和精力,如何在事业和家庭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而那些还在犹豫不决的家庭,他们的顾虑又是什么?这本书能否给我提供一些新的视角,让我不再被单一的社会舆论所裹挟,而是能够更清晰地审视自己的内心需求和家庭的实际情况?我真的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倾听那些真实的声音。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我要生二胎:当代二胎家庭访谈实录》时,内心深处那个曾经被“独生子女”的标签深深烙印的自己,竟然涌起了一丝莫名的冲动。我今年三十出头,家里就我一个,父母也早就习惯了所有的关注都集中在我身上。然而,看着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步入二胎的行列,甚至有些还计划着三胎,我开始反思,这是否是某种趋势,或者说,我的人生规划是否因此需要做出调整?这本书的“访谈实录”形式,听起来就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不是那种冰冷的统计数据,而是带着温度的故事。我好奇,那些拥有两个孩子的家庭,他们是如何在物质上、精力上、情感上,找到一个平衡点的?尤其是对于大宝,他们是如何引导和安抚,让他们不再感到被忽视,而是能享受拥有弟弟妹妹的快乐?而对于二宝,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又会有哪些与独生子女不同的地方?我渴望从书中看到,不同家庭在面对二胎带来的挑战时,是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密码,又是如何在忙碌和琐碎中,维持家庭的和睦与温馨。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一种不同于我过往经验的生活图景。
评分《我要生二胎:当代二胎家庭访谈实录》这个书名,简直就是我在社会学课堂上听到“家庭结构变迁”时,大脑里立刻浮现出的一个具象化词汇。作为一名对社会发展趋势有着浓厚兴趣的研究者,我一直关注着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而二胎政策的实施,无疑是这一趋势中最显著的催化剂之一。这本书的“访谈实录”形式,让我看到了它不同于一般宏观研究的独特视角。我期待它能提供第一手、最鲜活的资料,来展现当代二胎家庭在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多元化挑战和机遇。比如,在城市和农村、不同社会经济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中,生二胎所带来的影响是否会有显著差异?这本书会深入探讨,家庭在生育二胎的同时,是如何应对教育成本的飙升、住房压力的增大,以及父母工作与家庭责任的冲突吗?更重要的是,我关注的不仅仅是“生”的决定,更是“养”的过程。这本书会揭示,在二胎家庭中,父母如何构建新的亲子关系模式,如何处理兄弟姐妹间的竞争与合作,以及如何平衡对两个孩子的爱和资源分配吗?我相信,通过这些真实的访谈,这本书将能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更加立体、更具深度的当代中国家庭生态图景。
评分天哪,《我要生二胎:当代二胎家庭访谈实录》这个书名,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个已经有一个娃,但内心深处却一直在“二胎”这个十字路口徘徊的妈妈,我太需要这本书了。我时常在想,是不是所有的二胎家庭都像我朋友圈里看到的那样,每天晒娃晒幸福?可我知道,现实远不止这些。一个孩子已经让我从一个爱美的少女变成了一个每天围着孩子转的“超人”,而生二胎,那意味着我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我甚至有些不敢想象的“地狱模式”。这本书的“访谈实录”几个字,让我看到了希望。我渴望看到那些真正经历过的人,他们是怎么克服困难的,他们是如何在疲惫中找到乐趣的,他们是如何让两个孩子在竞争与合作中成长的。我尤其想知道,在生完二胎后,那些妈妈们是如何重新找回自己的职业生涯,或者如何适应全职妈妈的生活?她们的丈夫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家里的长辈是否给予了支持,还是增加了新的压力?我多么希望这本书能告诉我,二胎家庭的幸福,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它是否真的值得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去争取?我希望从书中的故事里,找到一些能够支撑我做出决定的勇气和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