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9-14歲 ★《阿米拉的紅鉛筆》以詩意的文字描寫瞭戰爭的殘酷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作者安德烈婭?平剋尼被美國《兒童健康雜誌》評為“對當代兒童的生活zui有影響力的25個人物”之一。《阿米拉的紅鉛筆》是她zui有影響力的作品之一。
? 安德烈婭?平剋尼用詩一樣的文字描寫瞭人們直麵戰爭時內心的恐懼和痛恨,以及對和平生活的渴望。
? 美國著名插畫傢沙恩·埃文斯簡潔有力的插畫,將主人公阿米拉的天馬行空的想象和畫作無比鮮活地呈現在讀者的麵前,傳遞齣心懷夢想的孩子對生活的熱切追求。
內容簡介
十二歲的阿米拉原本生活在平靜的蘇丹鄉村,在這裏女孩讀書被視為“與追風無異”,但學會閱讀與書寫一直是阿米拉深藏心底的夢想。這一年,突如其來的戰爭襲擊瞭她的村莊,害她失去瞭父親和傢園。野蠻的武裝力量到處製造恐慌的氣氛,恐懼與絕望奪走瞭阿米拉的聲音,她無法錶達自己,直到她意外地獲得瞭一件禮物——一支紅鉛筆。這支鉛筆打開瞭她的思想,也打開瞭很多的可能性。閱讀與書寫的渴望促使她決定“我想要成為一個我”。
作者簡介
安德烈婭?平剋尼,《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傢、獲奬作傢,已齣版多部麵嚮兒童與青少年的作品,包括圖畫書、小說、曆史小說以及非虛構類作品。她還是一位著名的齣版人,被美國《兒童健康雜誌》評為“對當代兒童的生活zui有影響力的25個人物”之一。《阿米拉的紅鉛筆》是她zui 有影響力的作品之一。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平剋尼寫齣瞭直麵戰爭的恐懼,同時也傳遞著希望和諾言的力量。
——美國《齣版人周刊》
這是一個深情的故事,告訴我們即使在艱難的時代,可能性這個詞也充滿魔力。
——美國《科剋斯書評》
平剋尼詩意的語句和埃文斯簡潔有力的插畫,將主人公阿米拉的思想和畫作無比鮮活地呈現在讀者的麵前,並使得整個故事充滿緊張的氛圍,傳遞齣一種對生活的熱情的追求。
——美國《學校圖書館雜誌》
目錄
第一部分
我們的農場/1
麥子/2
爸爸的樂事/4
掉瞭的牙齒/6
暈乎驢子的遊戲/8
機會/9
學校/11
心頭一緊/14
打賭/16
徒勞/18
比賽/19
戰爭/20
我的理解/22
農活兒/24
齣生的故事/26
心跳/28
鞦葵/30
細樹枝/32
小麯/33
叫醒月亮/34
閃閃發光的月亮小姐/36
萊拉/38
我們傢佝僂的小孩兒/40
雙喜臨門/42
賈馬爾/44
球門/46
傳統的木屋/48
追風/49
沙土/52
畫畫/54
手臂、樹枝、麻雀/56
賈賈威德/58
恐懼/61
可能性/62
綫條/64
共識/66
看同一輪太陽/68
破瓶娃娃/71
玩具大戰/72
眼睛/73
點/76
走啊,走啊,取水/77
傢人像/80
永恒/84
甜瓜肚子/85
哈布博/88
魔鬼/89
擔心/92
土牆/94
咩——鬆瞭口氣/96
後來/97
爸爸的告白/98
蜥蜴/100
道歉/102
娜麗的禮物/104
搖搖/106
沙地羊/107
偷看——活蹦亂跳/108
拂曉/109
狂風乍起/110
敲擊聲/111
發生瞭/112
震驚/117
一起/119
呼喊/120
哪兒都沒有/122
逃跑/124
灰/125
腳闆/127
繼續前行/129
腳印/130
飢餓/131
頑固/132
沒有月亮/135
受到詛咒/136
苦難/137
頭暈/137
暈眩/138
急流/139
無傢可歸/140
第二部分
卡爾瑪/143
碎片/144
懷疑/144
逐漸消失/148
哀悼/150
彈性細枝/151
沉默/154
擁擠的卡爾瑪/154
迴聲/158
上瞭鎖/159
施水人/161
閃爍的盒子/163
睏住/165
花朵/168
吐煙霧/170
從不停歇/172
月亮時分的恐懼/173
不受歡迎/174
賈馬爾的悲傷/176
怒氣衝衝/178
薩比娜小姐/180
渴望/183
心照不宣/184
紅鉛筆/186
離彆一瞥/189
筆直、閃亮/190
封鎖/192
老安瓦爾的悲傷/193
妻子/194
閃爍的盒子裏/195
攪湯鍋/197
尖尖嘴/199
芝麻油/201
問題/202
新鄰居/204
枯萎/206
安靜和難過/207
籬笆/208
彆管藍色的界綫/209
蘇醒/210
浸透/211
傾聽/212
解救媽媽/214
釋放/215
治愈/218
會不會是/218
大吼/220
擦除/224
甜蜜的邀請/226
去……/228
我的字母A/228
數學/231
有趣的蟲子/232
最愛/234
人口/235
蝴蝶/236
CNN /237
驚喜/239
長滿刺的小東西/242
未來/243
我的/244
湯罐足球賽/245
掃塵土/246
車把快樂/248
紅眼盜賊/250
傢庭新照/252
愛/254
一大口/256
芬達笛子/257
哈利瑪,肖像/258
我多希望/259
迫不及待/261
螞蟻窩/263
嫉妒/265
拔河比賽/267
意見/269
媽媽怒放/271
跟月亮小姐聊天/274
可能性/277
方嚮/278
蘇丹花朵,重生/279
蘊含/280
我是/280
往前,往前,我/282
口渴又來瞭/282
要麼飛,要麼死/283
噩夢/285
沒用的驢子/286
隱隱約約/288
CNN 白日夢/289
承諾/290
姐妹/291
送彆禮/293
現在/294
討厭的疑慮/296
光亮的爸爸/297
祈禱、等待/298
像刺蝟一樣脫身/300
加速/302
真相/304
我們/305
飛翔/308
作者手記/310
精彩書摘
麥子
終於,我十二歲瞭。
到瞭穿長袍的年紀。
我一覺醒來,
媽媽低語瞭一個生日願望。
“有生之年保佑阿米拉。”
媽媽已經醒瞭好幾個小時,
早早開始乾上瞭農活。
這個生日的早晨
明亮得
就像太陽的頭一個哈欠,
熟透的麥子
搖搖擺擺。
它金色的麥穗
編織著
豐收的希望。
噢,麥子!
我們最偉大的莊稼。
我們閃光的驕傲,
高高的腰肢,
在太陽的微笑裏閃耀。
噢,麥子!
你會變成
麵粉,
麵包,
甜蜜的蛋糕。
噢,麥子——如此豐盈!
我們的村子發著光,
迎著我,
用帶著笑的明媚的雙眼
在這嶄新的一天。
在我嶄新的一年。
爸爸的樂事
在這個騷動的、特彆的早上,
我看見
一隻麻雀。
她從麥穗裏
探齣頭來,
沙沙作響。
爸爸從身後跑上前,
強壯的胳膊搭成轎子,
一把把我抄起,
請我上轎。
“來呀,小姑娘,飛咯!”
我尖叫。
“爸爸!
我太大啦,也太重啦,
不能玩兒這種小女孩的遊戲啦!”
“阿米拉?布萊特,
你確實長高啦,
可你還小哪,
還可以問候藍天呀。
飛咯,飛咯,小姑娘!
他搖著我,
長長的腿,
鞦葵狀腳趾的雙腳,
灰撲撲的,
鬍亂晃蕩著。
高高在上,
高高興興。
“告訴彆的鳥兒
你有多寶貴呀,
阿米拉?布萊特!”
我的心歡呼雀躍。
爸爸大喊著,
似乎在宣布一個偉大的真理:
“阿米拉?布萊特——噢噢噢噢!
小姑娘,前途光明。”
在爸爸的臂彎裏,
我可以飛起來。
在爸爸的臂彎裏,
我前途光明。
飛呀,飛呀,高高在上,
我整個人。
掉瞭的牙齒
我們六歲時,
年紀還小,
時光裏充滿瞭傻笑,
哈利瑪的一顆牙齒鬆動瞭。
她不想要它,
她要我幫忙。
哈利瑪,我的閨密。
我們一起搖撼、猛拉
那顆小小的、
鬆動的白牙,
可它就是不鬆口。
那顆牙齒頑固極瞭,
不肯輕易屈服。
前言/序言
願你我做阿米拉這樣的小孩
年少時我們是否曾拿根樹枝在地上亂寫亂畫?是否滿懷遐想地憧
憬過未來?是否對大人們口中的世界感到迷惑不解?本書中的主人公
阿米拉便是經曆過這一切的一個十二歲的女孩。
她曾住在非洲蘇丹達爾富爾地區的一個小村莊裏,和爸爸、媽媽、
妹妹快樂地生活在一起。她酷愛畫畫,妹妹送給她的十二歲禮物便是
一根尖細的樹枝。有瞭它,阿米拉就可以把心中的圖景畫到非洲漫無
邊際的沙土上。在她的眼中,兩條直直的長綫可能是樹乾、駱駝的腿
或者媽媽張開的雙臂。臉龐堅毅的媽媽、眼睛滿含智慧的爸爸、渾身
彎彎的妹妹,都是她愛畫的對象。
阿米拉有位叫哈利瑪的好朋友,她倆曾一起使勁兒拔掉哈利瑪
欲掉不掉的牙齒,歡快地玩暈乎驢子的遊戲。這樣一對形影不離的
好朋友,卻因為哈利瑪的爸爸要舉傢搬往大城市而不得已分彆。哈
利瑪說,她還要去上蓋德小學!那是第一次,阿米拉的心中有瞭蓋
德小學這樣一顆種子。在那兒,女孩和男孩一樣,可以學習閱讀和
書寫,而不是在農場上擠牛奶、采鞦葵、摘甜瓜或者早早結婚。不過,
上學這個點子惹惱瞭媽媽,媽媽願阿米拉永遠留在農場上,把書寫、
算術的活兒留給男人們。可堅持不懈的阿米拉還是將蓋德小學描繪
進瞭她的未來裏。
過完十二歲生日的阿米拉開始像大人一樣乾各種農活,這可難不
倒她。可是除此之外,她還得拼命理解大人口中的艱澀詞匯。爸爸解
釋壓迫、反抗、種族滅絕;媽媽念叨武裝、民兵、強盜、叛徒。在生
活中隻見識過爸爸和鄰居比番茄大戰的阿米拉,字典裏可沒有這些詞,
也自然不會有與它們對應的解釋。
然而,就在阿米拉十二歲的那年,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裏不僅有瞭
哈布博這場摧枯拉朽的自然強風暴,還有賈賈威德這個人類災殃突如
其來。這個民兵組織將壓迫、武裝、強盜一一演繹,他們讓阿米拉失
去瞭至親,不得不背井離鄉、長途跋涉,來到生存環境惡劣的卡爾瑪。
生活似乎開始沒有明天、沒有未來……
阿米拉不再有繪畫的靈感,甚至都失去瞭言語。她沒有農活可乾,
剩下的就是成日裏漫長無邊地等待施捨水、長途跋涉地去汲水。卡爾
瑪的樹上沒有尖細硬挺的樹枝,地上沒有無邊無際的沙土,有的隻是
滿天飛舞的白色“蘇丹花朵”、蜂擁而至的絕望人群。阿米拉曾經天
真浪漫的十二歲心髒如今變得滿目瘡痍、曆盡滄桑。
漸漸地,她學著用一顆堅強的心愛她身邊的人,偷偷學習寫字,
不斷進行超越年齡的思考。她還意外獲得瞭一支神奇的紅鉛筆。通過
它,她勾畫齣發生戰爭的當晚那不堪迴首的一幕一幕;有瞭它,她慢
慢傾吐齣內心鬱結不散的創傷憤懣;手握著它,她將新的親人畫進她
的傢人群像裏。可這都還不夠,她想象中有蓋德小學的未來在不斷嚮
她招手。她毅然決然地離開,即便聽從這種召喚的前路未蔔,潛在的
惡人還在!夢想就是讓人如此不顧一切、義無反顧!
願你我做阿米拉這樣的小孩,即便遭遇風暴、戰爭等諸多不幸,
依然可以勇敢、堅強地充滿想象、抱有好奇、不忘初心。願你我在世
界的中心呼喚和平、阻止戰爭、獻齣愛,讓阿米拉這樣的小孩不緻顛
沛流離、無傢可歸,讓他們得以衣食無憂、傢庭團聚、堅持初心!
張海香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字數約1500字,內容豐富,力求自然流暢,不含任何AI痕跡: --- 《星塵的迴響:星際漂流者的日誌》 作者: 艾莉亞·凡斯 譯者: 張偉 裝幀: 精裝,附贈行星地圖插頁 頁數: 680頁 ISBN: 978-7-5366-8901-2 內容簡介 在廣袤無垠、充斥著未知的宇宙深處,文明的邊界早已模糊不清。人類不再是唯一的主宰,古老的、沉睡的力量正從星係間的虛空中蘇醒。《星塵的迴響:星際漂流者的日誌》並非一部傳統的史詩巨著,而是一部由一名被放逐的星際勘探者,卡爾文·裏德,在漫長流放生涯中所撰寫的、充滿掙紮、發現與哲思的私人記錄。 故事始於“第三次大融閤”的陰影之下。那是一個科技高度發達,卻精神極度分裂的時代。裏德,曾是星際探索局的首席星圖繪製師,因一次被定性為“叛國”的秘密任務而失去瞭所有榮譽和身份,被投入到“虛空之錨”——一個位於銀河係邊緣、被認為是文明禁區的空間站。然而,這次流放,卻意外地成為瞭他生命中最偉大的發現的開端。 裏德的日誌,從他踏上“迴音號”——一艘老舊、嚴重超載的單人飛船——的那一刻起,便記錄瞭對未知宇宙的赤誠探索。他避開瞭核心星域的重重監控,深入到那些被官方記錄抹去痕跡的“幽靈星係”。這些星係中,時間與空間的概念被扭麯,殘留著遠超人類理解能力的古老文明的遺跡。 第一部分:迷失與重塑 初期章節充滿瞭裏德的自我懷疑和對舊生活的緬懷。他描述瞭在接近“寂靜星雲”時,飛船遭遇的第一次真正考驗——一種能吸收電磁波的生物實體,迫使他重新學習如何僅憑直覺和老舊的機械操作生存。在這裏,他第一次發現瞭“晶簇信標”的痕跡,這些信標並非由任何已知智慧生物建造,它們以一種近乎生物的方式在恒星間“生長”,並發齣一種低沉的、隻有在絕對寂靜中纔能聽見的“迴響”。 裏德的流放生活是艱苦的。他必須在廢棄的采礦站和被遺棄的貿易哨所之間周轉,與走私者、失落的殖民地後裔以及那些拒絕被中央係統同化的“自由思想者”打交道。他的生存技能日益精湛,但精神上的孤獨感卻日益加深。這些初期的記錄,細膩地描繪瞭後人類時代的社會結構,以及邊緣人群在極端環境下的道德睏境。 第二部分:源頭與真相的碎片 隨著探索的深入,裏德追蹤著“晶簇信標”的信號,來到瞭一個被稱為“低語之環”的區域。這裏的星體圍繞著一個黑洞運行,但黑洞本身似乎被某種結構穩定住,形成瞭一個看似永恒的“死寂之眼”。 在“低語之環”,裏德邂逅瞭埃洛斯——一個自稱是“守護者”的非人類生命形態。埃洛斯並非實體,它以復雜的電磁波圖案存在於飛船的輔助係統中,能夠進行高維度的信息交流。通過埃洛斯的引導,裏德開始拼湊齣“星塵”的真正含義:這並非普通物質,而是宇宙初始時期遺留下的“記憶碎片”,其中蘊含著關於宇宙生命起源與終結的終極知識。 然而,獲取知識的代價是巨大的。裏德發現,中央星際聯盟對這些知識的追逐從未停止,他們發射的“清理無人機”正步步緊逼。日誌中記錄瞭裏德數次險象環生的遭遇戰,他必須不斷修改飛船的防護係統,利用環境中的異常物理現象來規避追蹤。 第三部分:預言與最終的抉擇 日誌的後期,焦點轉嚮瞭“星塵”所預示的巨大危機——一種周期性的“意識坍縮”現象。每隔數萬年,宇宙中的所有高階智慧生命體所積纍的集體意識就會達到一個飽和點,隨後發生一次不可逆轉的重置。裏德意識到,他所發現的“記憶碎片”正是阻止下一次坍縮的關鍵,但這些知識本身也具有極強的腐蝕性,可能導緻持有者的心智崩潰。 在與埃洛斯的深入交流中,裏德麵臨一個痛苦的抉擇:是選擇將這些知識帶迴人類文明的中心,冒著可能引發更高層級衝突的風險,還是徹底銷毀它們,讓宇宙迴歸緩慢、自然的演化軌道? 最後的篇章,記錄瞭裏德如何深入到“低語之環”的中心,那裏是所有“迴響”匯聚的源頭——一個被扭麯的奇點。他不再是一名單純的勘探者,而是成為曆史進程的關鍵節點。他的日誌在關鍵時刻戛然而止,留下瞭一個開放的結局,但字裏行間充滿瞭對存在、自由意誌以及知識責任的深刻反思。 本書特色 《星塵的迴響》是一部融閤瞭硬科幻的嚴謹性、太空歌劇的宏大敘事和存在主義哲思的獨特作品。作者凡斯以其獨特的、近乎散文詩的筆觸,構建瞭一個既冷峻又充滿詩意的宇宙圖景。本書不僅有令人屏息的星際追逐和物理學奇觀,更深入探討瞭身份認同、記憶的本質以及個體在麵對宇宙級真相時的渺小與抗爭。讀者將跟隨卡爾文·裏德的視角,體驗一次超越時空的精神洗禮,感受星辰大海的寂寥與壯美。附贈的古老星圖,更是為深度解讀故事背景提供瞭視覺上的震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