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菲,原名方荻。平时喜欢看书、看电影、旅行,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心愿是吃遍全球美食。同时也是一个很认真很努力写文章的姑娘,希望自己的文字能被更多的人看见。
小说篇
关于青春的另一种可能 /003
昨夜星辰昨夜风 /016
十年 /039
遇见彩云之南 /072
晚安,小白 /096
学渣奋斗史 /141
散文篇
疤 /187
四季知味 /193
姑苏游记 /202
钥匙 /222
时空交错也不耽误我爱你 /228
四季知味
0
距离和这个城市告别还有不足四个月的时间。
来到这里已经接近四年,不管曾经多么不习惯,现下面临着离别,多少还是会泛起许多曾经料不到会有的情绪。大概人和城待久了,也是会有感情的。
刚来到这里的时候,总听到这样一句话,芜湖没有春天和秋天。意思是说芜湖的季节变换实在太快,冬衣刚刚换下,可能很快就要穿上夏装。各式美丽的春秋装在这里可能并没有多少可发挥的余地。
这些年,对于这个城市的四季,我也有些体会,不妨也一一写下,留着做个纪念。
1
芜湖的春天是个让人摸不着规律的季节,今天还是艳阳高照,保不齐有一场透着十足凉意的雨候在明天的某一刻。
但这依然不能阻止人们出游的热情。
于是,一到周末,赭山公园里都是结伴爬山的市民。这个公园是依靠着赭山原本的地势修建的,基本保留了这座小山丘的原貌。从公园大门进去,迎面就能看见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
随着山路往上走去,一边爬山,一边与友人闲聊天,嘻嘻哈哈,就到了山顶。
山顶上有座瞭望塔,塔内有木质的阶梯,漆着新添的红漆,但仍然可以感觉到岁月在其上留下的一些不知名的味道。瞭望塔其实很小,只有三层,每次只能容得下十来个人登上去。为了维持秩序,总会有两个大叔,一个在塔下守着,一个在塔上看着,督促登塔的人的遵守规则。春游的市民络绎不绝,塔前也排起了长队。多年来我都没想过要登上去看看,觉得也不会有什么好风景罢。可是大四这一年,再来到塔前,我和小飞却决定要登上去看看。于是,我们也加入了排队的人们。
终于到了我们,踏上木质阶梯的时候,我有些腿软,这些阶梯几乎要垂直而上,窄窄的一片木头,连脚的一半都站不下。
我很害怕,紧紧握着身旁的栏杆。前方的小飞笑我,胆子怎么那么小。说着,向我伸出了一只手。我握住,小飞使了点力气,把我拉了上去。
真正站在塔上的时候,一切都不一样了。我看见整个公园的绿色都在我眼前,看见太阳几乎与我平行。我问小飞,这里几乎就是芜湖的最高点了吧?他点点头。
我站在最高点上,俯视着这个城市的春天。这个季节不仅仅是唤醒了人们关于温度的记忆,也唤醒了人们关于色彩的记忆。
眼前的苍翠欲滴,远方的百花争艳。
不管是哪里的春天,都是不缺少花儿的。憋闷了一整个漫长冬季的植物,纷纷在这时争相开放。尤其是三月四月里,远远地就能看见一簇簇保持着高昂姿态的花儿打开了全部的花瓣,迎接着人们倾慕的眼光。有了它们,春天才不嫌单调。
尽管芜湖的春天尤其短暂,但仍然不缺少春天该有的美好品质。
若是阁下有意来感受感受,也未尝不可。
2
快速翻过春天的篇章之后,夏天也就不远了。
芜湖的夏天啊,真是让人有一肚子的苦水可以倾倒。宿舍没装空调那会,我们寝室的夏天简直没法呆,风扇吹不到床上,整夜整夜的流汗,第二天清早起床,哀叹着昨晚的澡又白洗了。
大一那年的六月,实在是热得没辙,于是我们宿舍四分之三的同志决定打地铺。我们仨在地上铺了一层塑料,一层垫被,一层凉席,就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打地铺生活。楼上的俩妹子,看见我们居然在搞这么新奇的事情,跃跃欲试要来加入。既然开门迎客,又哪有拒绝的道理呢,于是乎我们也欣然同意。
五个人挤在三张凉席上,斗地主,追韩剧,在闷热的夏季里找到很多乐子。晚上一起睡觉,挤得没辙,只能侧着睡。第二天一睁眼就看见面前惊现一张大脸,多余的睡意顷刻间就被吓得聚不成形,飘散得无影无踪了。
然而快乐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那年的期末考,我们中的三个人都挂了那门计算机VFP,还有个姑娘更坑,挂了专业课。哎,嘻嘻哈哈的年代就这么以悲惨的结局收场了。
真正感受到芜湖夏日的炽烈,是在我大三暑假留校的时候。那一年我们寝室都留了下来,为了考研。七月份,顶着最毒辣的太阳,从寝室赶到图书馆,挤在报告厅里听大课。老师在上面讲个不停,我在下面也紧张地记着笔记。一下课,就打仗似的冲出图书馆,冲向食堂。
路上热得不行,总要停下来去小卖部买一杯咕咕绿豆沙。
这是我来了芜湖才喝道的夏天最美味的饮品。冰凉的绿豆沙,中和了气温带给我的痛苦感,让我在这个闷热的夏天里稍稍找到一丝安慰。
八月份,气温还是高得离谱,可是为了看书,我和室友还有小飞都不得不每天起早贪黑去图书馆。一个夏天,被晒黑了不知道几度。但那个时候根本无暇去关心这些了,只觉得要更努力点,去够上那个目标。
这个在芜湖度过的完完全全的夏天,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尽管天气又干又热,但我却学会了戒骄戒躁,沉下了一颗心,成为更好的自己。
3
芜湖的秋天,应该是属于银杏的。
这个城市的银杏树真是出奇的多。赭山公园附近的道路两旁种满了银杏树。一场秋雨下过,橙黄色的银杏叶铺满了街道,就像是特意铺上的华美地毯。
我的学校里也种满了银杏树。每年树叶变黄的时候,总有很多脖子上挂着单反的同学在为这些树木留下美丽的身影。也有很多有情调的学生,会在满地的落叶里找到一两片他们看来形状堪称完美的银杏叶子,小心翼翼地拈起,用纸巾擦拭好了,再夹入手边的书本中,让这些树叶升华成美丽的书签。
我不怎么会拍照,也不爱存书签。我纪念这些美丽落叶的方式就是多陪它们走走路。
大一那年我就爱上了这条被银杏叶铺满的道路。心情不好的时候,总是会一个人来这里走走。低着头,看着地上的扇形树叶,浮想联翩。有时一走就从一食堂走到了二食堂,干脆就走进去,吃一碗热气腾腾的卤汁面。有时下了雨,我也愿意撑着伞沿着一路的银杏,走过去。秋雨夹带着凉意,这时候一碗香喷喷的卤汁面给我带来的幸福感就绝不止饱腹那么简单了。
一口热汤下肚,所到之处都增加了温度。胃里被可口的食物填满,就连本来惹人嫌的雨天,也被快乐的感觉压了下去。
可惜的是,这家卤汁面在我大三的时候就搬走了,我时常会叹息,毕业前恐怕再也吃不到这么好吃的面条,喝不到这么好喝的面汤了。
就像我钟爱的卤汁面一样,很多东西都会从我身边出现,消失。
只有我的回忆没有变味。
它和我一样执着,执着地记着心爱的食物,朋友,爱人。
而就像那些银杏的颜色一样,芜湖的秋天也不是肃杀的,冷酷的,也不怎么能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令人惊惧的冬天。
……
这本书的哲学思辨性实在太强了,根本就不是那种轻松的消遣读物。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探险。作者显然下了大量的功夫去研究存在主义和后现代思潮,并将这些复杂的概念巧妙地融入到角色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中。我尤其欣赏他处理“时间”的方式,它不是单向流逝的,而是在回忆与当下之间不断折叠和重构。书中探讨的关于身份认同的危机和意义的虚无感,都非常尖锐。它迫使你去思考:我们所追求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少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又有多少是被外界定义和强加的?这种内省的深度,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故事层面,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深刻剖析报告。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真不是盖的,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那个喧嚣又迷茫的年代。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尤其是在面对抉择时的那种挣扎和不确定,简直是精准到让人心颤。我特别喜欢他处理矛盾冲突的方式,不落俗套,没有那种刻意的煽情,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本身的重量感。读到主人公为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梦想在现实的洪流中挣扎时,我仿佛看到了多年前那个犹豫不前的自己。文字的密度很高,但一点也不累赘,每一个场景的构建都像是精心打磨的微缩景观,充满了细节和隐喻。那种在灰色地带游走的复杂人性,被描摹得入木三分,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开始反思自己人生中那些“如果当初”的选择。这本书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抛出了一系列关于成长和代价的深刻问题,这一点非常难得。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的青春侧影,带着特有的酸涩和无法挽回的美丽。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温柔的颠覆”。它的情节推进是潜移默化的,不是那种大起大落的戏剧性,而是像温水煮青蛙一样,一点点地瓦解你固有的认知。作者对“失败”和“遗憾”的定义非常独特,他似乎在暗示,那些被社会定义为错误的岔路口,恰恰孕育了最真实的自我。书中的女性角色塑造尤其出色,她们的复杂、矛盾和力量感,摆脱了传统文学中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充满了生命力和真实的人性光芒。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一个安全但又充满张力的空间里,和作者一起探索那些被我们压抑在心底的、关于“本应如此”的美好幻想,然后带着一种释然和清醒,重新面对眼前的世界。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社会观察角度极其犀利,简直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年轻人的集体焦虑。作者对社会阶层流动、教育体制的僵化以及新兴文化思潮的碰撞,都有着不动声色的描摹。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实则蕴含着巨大的社会信息量,比如关于职业选择的功利主义倾向与个人热爱的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它没有高声疾呼,而是通过个体的命运沉浮,构建起了一个时代的侧影。读起来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真实感和压迫感,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脉搏。这种扎根于现实的批判力度,使得这本书具有了超越个人叙事的史诗感。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充满了实验性的张力。它不拘泥于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像碎片化的日记、跳跃的意识流混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初看可能会觉得有些跳跃,但一旦抓住作者的脉络,就会发现这种结构恰恰完美契合了青春期那种情绪的波动和记忆的不连贯性。作者对日常物件和环境的描绘极具画面感,比如一段关于旧唱片和潮湿夏夜的描写,寥寥数语,却能让你闻到那种特有的霉味和青春荷尔蒙混合的味道。更绝的是,他用非常现代和先锋的语汇来解构传统的“成长”主题,使得整部作品散发出一种既怀旧又前卫的气息。这种文字上的大胆尝试,无疑是让这本书在众多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
评分nsnsjsjsjsjejemmzmkzkssksk
评分nsnsjsjsjsjejemmzmkzkssksk
评分nsnsjsjsjsjejemmzmkzkssksk
评分nsnsjsjsjsjejemmzmkzkssksk
评分nsnsjsjsjsjejemmzmkzkssksk
评分nsnsjsjsjsjejemmzmkzkssksk
评分nsnsjsjsjsjejemmzmkzkssksk
评分nsnsjsjsjsjejemmzmkzkssksk
评分nsnsjsjsjsjejemmzmkzkssksk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