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是一个年仅十九岁的警察的悲壮故事,发生在七十年代唐山大地震后,他的一生仅到十九岁为止。
2.本书为海岩短篇代表作合集,主要以其中的中长篇《死于青春》为主,此外还收录《绑票》《堕落人间》《我不是个好警察》和《我的孩子,我的故事》四个经典短篇。
3.作者曾出版畅销书《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永不瞑目》等作品,且包括本书在内大量作品被改编成为影视剧,热度经久不衰,极受追捧。
4.海岩文集之纯恋五部曲:《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五星大饭店》《死于青春》《你的生命如此多情》《平淡生活》。
海岩文学经典重塑,全新再现。
这是一个年仅十九岁的警察的悲壮故事。以“我”的回忆,讲述她在七十年代唐山大地震后,被派往清水河劳改农场支援抗震救灾工作,在那里她结识了陆小祥,两人萌发了炽热的初恋。由于社会不幸的不正常,陆小祥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情感以及他的一切作为,都成了他破坏抗震救灾、同情反革命的罪证,他被关押,最终殒命于他的好友的枪弹下……此外还收录《绑票》《堕落人间》《我不是个好警察》和《我的孩子,我的故事》四个经典短篇。
本系列共15册,将陆续精彩上市。
海岩,知名作家、编剧、企业家、高级经济师、收藏家、设计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小说、散文以及剧本创作。
代表作:长篇小说《便衣警察》《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你的生命如此多情》《平淡生活》《河流如血》《五星大饭店》《舞者》《长安盗》等,以及中篇小说集《死于青春》《海岩文集》(十二卷)《海岩电视小说书系》(十二卷)《我笔下的七宗罪》《煽》和若干的散文、专著等。
心中的梦想——代总序 001
死于青春 001
绑票 123
堕落人间 155
我不是个好警察 219
我的孩子,我的故乡 294
跋:谁之罪? 343
后记 349
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
——李大钊
也许我真的疯了。
上火车的时候,站台上的钟响了一下。往常这会儿你照例该起床了。你起来见不到我,必定先习惯地走进厨房,可你看到买菜的篮子还好端端地挂在墙上——今天是春节,没人会这么早就起来上菜市场。接着,你拉开了屋门往外瞧,院子里空空的,很冷,你缩回身子,这时你就会看到门边桌上的那张字条了。
继平,我完全想象得出你的吃惊和愤怒,也许你此时正在痛哭流涕地大骂……这些年你见惯了我的优柔寡断,你不会料到我能在一秒钟之内把多年缠绕身心的所有可见和不可见的缧绁一刀割断,背叛了你也背叛了我自己的麻木,让社会的舆论、自己的脸面、亲朋好友的警劝,统统见鬼去吧!我终
于迈开了实际上已经酝酿多年的脚步,在这年关寒冷的黎明,踏着红红绿绿狼藉街头的鞭炮的纸花,和你,和我们这个家,和这些年庸俗寡淡的人生, 不告而别,奔我日夜思念的这个地方来了!
啊,茶淀!我终于不用借助模糊的梦境,而是真真切切地见到了你!
梦境中,你是一片苍苍的绿色,潮湿、闷热,又迷人,又残破。可在这干冷干冷的严冬,在经历了改朝换代,几许寒暑的今天,你该是什么样了?
继平,你一定奇怪我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按捺不住说起这个地方。“茶淀,那不是关劳改犯的监狱吗?”你一向多疑、敏感,也一向不肯忍耐。终于有一天,在我们又一次争吵时,你突然冲口而出:“到茶淀找你的情人去吧!”尽管那天你喝多了,控制情绪的能力十分低下,但这句话仍然使我意识到,那次的争吵已开始把我们的关系升级到一个真正不幸,也是或迟或早总会到来的转折点了。那天就注定了今天!
茶淀,我不是今天才认识你,我那幼稚而又深沉、朦胧而又强烈的爱, 就在当年短短相识的瞬间,留在你那泥泞的土地上了。
我最先想起的是那首异域的情歌,是小祥从他家的旧唱片上学会的歌, 他唱给我听的时候,还说不清它到底来自欧洲还是太平洋,那确实是一首优美又特别好记的歌:
为什么
你为我饮马整鞍,
为什么
你将醇酒奉献,
美丽的姑娘啊,
我是个贫穷的流浪汉。
啊,我本不该停步,
是你的美丽使我流连。
你愿不愿和我结伴,
去那遥远的天边?
那儿没有愚昧和强暴,
也没有万恶的金钱。
只有你和我,
我们的诚实与热血,
还有头上一方
湛湛的蓝天!
小祥,你当然不会忘记这首歌,可你还记不记得我?还记不记得你的白房子和房前那葫芦形的池塘?池塘边那个简陋的防震棚还在不在?哦,那棚子的简陋就注定了它的短命,可在我的记忆里,它始终和白房子、和半池青萍、和你临池独立的身影在一起,是一个永久不变的、诗一样的即景。
我从小说知道你这不寻常的家乡。从我懂事起就常常听到家里的保姆和街坊四邻扯闲篇儿的时候,带着神秘和恐惧的表情,说到那些偷鸡摸狗之辈被送到茶淀去的事情,仿佛那就是古时刺配囚犯的远恶军州。
其实,茶淀,不过是唐山左近一个黄豆般大小的车站。你对我说起过这个小站寒碜的历史。它早先连一排矮矮的栅栏都没有,很久以前大概只是个无名的弹丸小村,在八百里京山线上,自然不敢与四朝古都的起点和天下第一雄关的终点同日而语;也愧于与位居中国第三大城的津门和工业重镇唐山相提并论。但是,北京的许多年轻人大概和我一样,并不知道京山线上通往新港码头、大港油田和那个华北最大盐场的必经之地塘沽,或许也不知道有着古老传奇故事的军粮城,他们却知道——茶淀。
……
心中的梦想
——代总序
我二十多岁时开始进行业余文学创作,断断续续,全凭兴之所至。有时三五个月写一个长篇,一蹴而就;有时数年投笔,不着一字。概括来看,我的写作不过是为丰富个人业余生活且偶尔为之的一种自娱自乐,因此连“业余作家”的称号都有些愧不敢当。我经历中的正式职业是士兵、警察、企业干部和其他,这些职业所提供给我的环境,与文学相去甚远。多年以来,我身边甚至连一个够得上文学爱好者的同事都没有,如果在办公室里突然和人谈论一下文学,你自己都会觉得酸腐和神经,至少不像谈足球什么的那么自然。
文学确实越来越曲高和寡了。在五十、六十、七十年代曾经延续或爆发过的那种对小说、散文和诗歌的狂热,以及由这狂热所虚构的文学的崇高地位,已是依稀旧事。大众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早被电视、电影、电脑之类的时髦传媒统治起来,便捷得令人瞠目。埋头读书不仅枯燥乏味,而且简直有些呆傻的嫌疑。社会与时代愈演愈烈的物质化和功利化,也促使许多人渐渐远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有多少人还在固执地爱着文学呢?
所以也很少有像我一样在企业界坐到高职还在为没能圆了作家梦而时时遗憾的人了。当个职业作家是我自小的志愿。不仅这个志愿没有实现,而且从小学四年级因故辍学后,我就几乎再也没有进过任何一间课堂,也未再参加过任何系统的自学。一个现代都市人连小学毕业的文凭都没有,一直令我为之汗颜。前些年知识界有几位前辈对作家中的非学者化现象发出批评,更使我掩面过市,真的疑心自己在作家和企业家这一文一武两个行列中,都是个滥竽充数者。
没受过多少教育也能混入文学,是我多年以前偶然发现的秘密。把个人的见闻、经验、阅历,甚至道听途说,敷衍成章,稍稍绘形绘色,便成了小说。再把人物的内心独白变成动作和表情,重新分分场景和章节,小说又成了剧本,似乎一切都那么简便易行。文学固然神秘,但薄得就像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一破就变得任人亲近。尽管我是一个俗务缠身的人,在众人眼里,几乎没有思考和写作的时间,但这些年连小说带剧本,居然能有近三百万字
的出品。有人不免惊讶和疑心,或恭我废寝忘食艰辛刻苦,或贬我用秘书捉刀代笔。他们都不知道,文学对我来说,其实犹如思想和呼吸那样自然,随意和快乐。
当然,文学是有优劣文野之分的。像我这样从自己的精神需要出发,依据生活印象和想象妄自涂抹的小说,当然不可能成为上品和精品。何况有些作品明显沾染了当代人流行的浮躁,一看就知道是速成的东西。我所占的便宜,是从小喜欢听故事,听罢又喜欢卖弄给别人,经此锻炼,摸到了几处推波助澜、一唱三叹的窍门。可惜我的性子有些急,所以小说里的
那些故事常进展得太过仓促,以致不能尽情展开人物的面貌和情致,当然更谈不上文笔的性灵和深奥。而我的写作又多是于每晚睡前,书成之后,不免总能让人看到字里行间的困乏潦草,如此我也就决不敢在文学上有什么目标和抱负。在文学圈里则把自己归为“票友”,聊以自嘲。
读者当然能看到,我的目光总是留恋着那个激情时代,青春的纯情、浪漫、率真、挚爱、狂放不羁,甚至苦难,都是我倾心向往却终不可得的。因为我们被太多现实的烦恼纠缠着,有时会忘记了人的本质。烦恼皆由欲望产生。和我的成长年代相比,九十年代的各种物质
欲望实在是太泛滥了,令人在精神上感到无尽的失落。而我抵抗这种失落的武器,就是让笔下的人物充满人文主义的情感,他们的错误,也因他们的单纯,而变得美丽!于是,这些作品的风格貌似写实,贴近生活,实际上都是些幻想和童话,读者喜爱的人物几乎都理想得无法存在。而以我的成见,文学既可以是生活实景的逼真描摩,也可以把生活瞬间地理想化,诱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梦想。有许多在现实中得不到的感受,做不到的事情,却常常令我们憧憬一生,也恰恰是那些无法身体力行的境界,才最让人激动!
在这些作品中,警察是我最热衷表现的人物。与其说是缘于我对警察生活的熟悉,不如说是我对这个职业的迷恋。在和平年代,很少能找到另一种职业比它更酷!这个职业就像一个引力强大的“场”,有一种深刻的向心力在凝聚着你,使你即使远离了它也依旧恋恋不舍地想再贡献点什么。
谨为序。
评价四: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非典型性”。它似乎拒绝被任何既定的文学类型所束缚,你无法简单地将其归类为纯粹的现实主义,也称不上是完全的意识流,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长小说。它更像是一种精神侧写,描绘的是个体在面对巨大社会变迁或个人选择困境时的精神景观。故事中的许多情节,放到现实中可能显得微不足道,但作者赋予了它们近乎宿命般的重量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遗憾”这一主题的处理,不是简单地描绘失败或失落,而是展现了一种对已经发生之事物的复杂接纳——既有不甘,又有某种程度上的释怀。这种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洞察,使得这部作品超越了娱乐性,具备了某种严肃探讨人性的价值。读完之后,会有一种被某种强大力量触动的感觉,仿佛灵魂深处被轻柔地梳理过一遍,留下了清晰的纹理。
评分评价二: 我得说,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相当精妙,它不是那种让你喘不过气、催促着你翻页的快节奏小说,而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慢板乐章。故事线索看似松散,实则暗流涌动,作者高明地运用了留白和暗示的手法,把许多重要的转折点隐藏在日常的对话和环境的描摹之中。这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不能有丝毫的走神,否则很容易错过那些串联起人物命运的关键节点。初读时可能会有些许的困惑,觉得人物的行为动机有些跳跃,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逐渐明白,这种“不合逻辑”恰恰是作者想要呈现的真实人性的复杂与矛盾。特别是对于几位主角之间那种微妙的张力,那种欲言又止、界限模糊的关系,作者处理得极其老辣,没有落入俗套的狗血桥段,反而营造出一种高级的疏离感。这本书读起来需要耐心,它更适合在一个安静的午后,配上一杯浓郁的茶,慢慢品味。它挑战了传统意义上情节驱动的故事模式,转而专注于探索存在本身的质感。
评分评价五: 这本书的氛围营造是大师级的。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自洽的、具有强大引力场的文学世界。这个世界是阴郁的,但并非绝望;是疏离的,但充满了难以言喻的连接感。作者对光线、色彩和声音的捕捉尤其精妙,比如描写清晨透过百叶窗洒下的那几道僵硬的光束,或者背景中持续不断的低沉的都市噪音,这些元素无形中构建了一种压抑又引人入胜的氛围。人物之间的互动往往充满了张力,他们似乎总是在错过彼此,或者用最笨拙的方式表达最深的情感,这种错位感构成了故事内在的戏剧冲突。它像是一部极具风格化的欧洲艺术电影,画面感极强,节奏缓慢但每帧都值得细品。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脑子去“理解”的作品,它用一种极具美感的方式,探讨了存在与疏离的永恒主题,非常值得推荐给那些厌倦了平庸叙事的读者。
评分评价一: 这部作品的笔触细腻得让人心疼,仿佛作者是一位旁观者,却又深深地浸润在故事的肌理之中。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取而代之的是对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转瞬即逝的情感的捕捉与放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那种隐秘的、甚至连当事人自己都难以名状的挣扎与渴望,被描摹得淋漓尽致。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字句的韵味,思考着自己过往经历中的相似情境。小说中的场景设置也极其考究,无论是弥漫着潮湿气息的老城区,还是灯火阑珊下的咖啡馆,都不仅仅是背景板,它们成为了情绪的载体,与人物的命运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这种内敛而又富有张力的叙事方式,让整本书散发出一种独特的、略带忧郁的文学气质。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些不愿触碰的角落,但提供给读者的并非是刺痛,而是一种带着理解和慰藉的、近乎诗意的体验。这本书的后劲很足,合上书页之后,那种挥之不去的感觉会萦绕心头很久,需要时间去消化和沉淀。
评分评价三: 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语言功力令人赞叹。它的词汇选择非常讲究,既有古典文学的沉稳与韵味,又不失现代口语的灵动与鲜活,实现了很好的平衡。作者似乎对文字有一种近乎苛刻的偏执,每一个形容词、每一个动词的选取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力求达到最精确的情感表达。我注意到作者在句式结构上做了大量的实验,有时是绵长得几乎没有标点的长句,仿佛主人公思绪的奔流不息;有时又是简短、断裂的句子,如同一次突如其来的顿悟或打击。这种灵活多变的语言形态,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此外,书中穿插的一些关于艺术、哲学或者某个时代背景的细节描写,虽然看似是支线信息,实则为整体氛围增添了厚度和深度,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养。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场对文字美感的沉浸式欣赏过程,让人由衷地感到畅快。
评分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哈
评分可以可以,质量好,内容好。
评分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哈
评分海岩的书非常的喜欢,借这次京东活动,买了很多,高兴!
评分可以可以,质量好,内容好。
评分可以可以,质量好,内容好。
评分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哈
评分可以可以,质量好,内容好。
评分可以可以,质量好,内容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