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T/CACM 007-2016):药食同源药膳标准通则 [General Rules for the Standard of Edible Chinese Medicine-Made Diets]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T/CACM 007-2016):药食同源药膳标准通则 [General Rules for the Standard of Edible Chinese Medicine-Made Diet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中医药学会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药
  • 药膳
  • 标准
  • 规范
  • 中华中医药学会
  • T/CACM 007-2016
  • 健康饮食
  • 养生
  • 食疗
  • 中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3807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901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T/CACM 007-2016)
外文名称:General Rules for the Standard of Edible Chinese Medicine-Made Diet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T/CACM 007-2016):药食同源药膳标准通则》主要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一般要求、原料要求、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要求、其他、附录A(规范性附录)常见药食同源药膳的类别等。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技术要求
4.1 一般要求
4.2 原料要求
4.3 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要求
4.4 其他
附录A(规范性附录) 常见药食同源药膳的类别
附录B(规范性附录) 药食同源中药的药性、功效及使用推荐

精彩书摘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T/CACM 007-2016):药食同源药膳标准通则》: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药食同源药膳食品。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276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GB 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CB 1343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
  GB 1488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含5个增补公告)
  GB/T 27306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餐饮业要求
  GB 2805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GB 299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
  ZYYXH/T157-2009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卫法监发[2002] 5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四部
  3术语和定义
  3.1
  药食同源
  药食同源是指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是指具有传统食用习惯,且列入国家中药材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相关中药材标准)中的动物和植物可使用部分(包括食品原
  料、香辛料和调味品)。
  3.2
  药食同源药膳
  药食同源药膳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药食同源的基本思想,将药食同源中药与食物相配伍,经传统或现代技术加工而成的,具有调养、康复、保健作用的一类膳食。
  4技术要求
  4.1 一般要求
  4.1.1 遵循中医药理论
  遵循中医药膳学理论,选择安全可靠的配方,对有记载的药膳配伍禁忌应予以重视和参考。
  4.1.2遵循药食同源药膳调理总原则
  药食同源药膳的调理总原则为平衡阴阳、扶正祛邪。具体表现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是指对体质偏寒的亚健康人群或寒证患者用温热性质的药食同源药膳进行调理;热者寒之,是指对体质偏热的亚健康人群或热证患者用寒凉性质的药食同源药膳进行调理;虚则补之,是指对体质偏虚的亚健康人群或虚证患者用补益扶正的药食同源药膳进行调理;实则泻之,是指对有实邪的亚健康人群或实证患者用攻逐祛邪的药食同源药膳进行调理。
  4.1.3遵循三因制宜的调理原则
  ——是因时制宜: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的特点来选用药食同源药膳进行调理,如春季多以升阳疏肝为主,夏季多以清心解暑为原则,长夏多以健脾化湿为主,秋季多以甘润养肺为主,冬季多以温补肾气为主;
  ——二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来选用药食同源药膳进行调理,如我国西北地区,地势高而寒冷,多选用辛温药膳,东南地区,地势低而温热,多选用寒凉药膳;
  ——三是因人制宜:根据每个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选用药食同源药膳进行调理,如老年人多以补益为主,气虚体质多以益气为主,阳虚体质多以温阳为主,血虚体质多以补血为主,
  阴虚体质多以滋阴为主,痰湿体质多以化痰祛湿为主,湿热体质多以清热祛湿为主,气郁体质多以行气解郁为主,血瘀体质多以活血祛瘀为主,寒湿体质多以散寒祛湿为主。
  4.1.4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
  遵循中医药膳学的理论中“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君”是针对人体的主要状态而设,为主要原料;“臣”是针对人体的主要状态的相关表现或加强“君”作用的辅助原料,其性味功效与“君”
  相似;“佐”是针对人体的次要状态,或限制“君”“臣”的过偏之性;“使”是具有引经或调和作用的原料。
  4.1.5遵循的配伍禁忌
  遵循传统中医药膳学的配伍禁忌,包括药食同源中药与食物的配伍禁忌;食物与食物的配伍禁忌;孕妇、产妇的配伍禁忌;疾病忌口等。
  4.1.6适用范围
  药食同源药膳可应用于亚健康人群和疾病患者(尤其是疾病康复阶段患者或慢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可遵循上述原则使用药食同源药膳;疾病患者(尤其是疾病康复阶段患者或慢性病患者)可
  在就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药食同源药膳进行辨证施膳。
  4.1.7常见药食同源药膳的类别
  参照本标准附录A(规范性附录)。
  4.1.8药食同源中药的药性、功效及使用推荐
  详见本标准附录B(规范性附录)。
  4.1.9药食同源药膳的加工
  应符合GB/T 27306的规定。
  4.2原料要求
  原料(包括药食同源中药和食物)应符合相应的食品标准和有关规定。
  4.3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要求
  4.3.1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GB 2760的规定。
  4.3.2营养强化剂的使用量应符合GB 14880和(或)有关规定。
  ……

前言/序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黄惠勇、张水寒、谢梦洲、谭电波、肖作为、梁雪娟、吴玉冰、向茗、万丹。
  本部分参与论证专家:黄璐琦、林升清、严卫星、白鸿、张小霞、侯震、胡余明、谭兴贵、袁振仪、杨光。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T/CACM 007-2016):药食同源药膳标准通则 内容简介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T/CACM 007-2016):药食同源药膳标准通则》是中国中医药学界在药食同源理论指导下,为规范药膳产品生产、研发、质量控制及市场流通而发布的一项重要行业标准。本标准通则旨在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可行的药膳产品质量评价和管理体系,以促进药膳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与健康,并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养生智慧。 一、 背景与意义 中华民族素有“医食同源”的悠久历史,将食物与药物的功效相结合,通过日常饮食达到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目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药膳文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药膳作为一种温和、安全、有效的食疗保健方式,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和喜爱。然而,随着药膳市场的不断扩大,也暴露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概念混淆、监管滞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药膳的健康发展和消费者权益。 在此背景下,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行业专家,历时多年研究,制定并发布了《T/CACM 007-2016:药食同源药膳标准通则》。本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药膳行业进入了一个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意义在于: 1. 规范市场,净化环境: 为药膳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提供了明确的质量标准和行为准则,有助于淘汰劣质产品,打击虚假宣传,净化市场环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 引领创新,推动发展: 在遵循传统理论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药膳产品研发的科学性、创新性和有效性,促进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 3. 保障安全,提升品质: 建立了一套从原料选择、生产加工到成品检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从源头上保障药膳产品的安全和品质。 4. 传承文化,弘扬价值: 进一步挖掘和阐释药食同源的养生智慧,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升药膳的科学性和社会认知度,促进中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5. 对接国际,参与竞争: 随着中国中医药走向国际,标准化是赢得国际认可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本标准的制定,为药膳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二、 主要内容与核心要点 本标准通则内容丰富,涵盖了药膳产品从概念界定到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其核心要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药食同源药膳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标准明确了“药食同源药膳”的内涵,即以药食同源的食物(包括可供食用的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的,具有一定养生保健作用或辅助治疗作用的食品。强调其既具有食物的营养价值,又具备中药的功效。 分类: 标准可能根据药膳的功效、原料类型、加工工艺、食用方式等进行分类,以便于管理和应用。例如,可分为滋补类、调理类、辅助治疗类等,或按食用形式分为饮品类、糕点类、菜肴类等。 2. 原料的选用与管理: 药食同源的界定: 标准会列出或参考相关名录,明确哪些中药材被认定为药食同源,其应用范围和安全性。 原料质量要求: 对药膳中使用的中药材和食用原料提出了严格的质量要求,包括来源的合法性、产地、采收时间、炮制工艺、药材的性状、含量、杂质、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指标的控制。 安全风险评估: 要求对原料进行潜在的毒性、过敏性等风险评估,确保使用的原料对人体是安全的。 追溯体系: 鼓励建立原料的追溯体系,确保原料来源可查、质量可控。 3. 生产加工的工艺要求: 工艺流程的规范: 对药膳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提出了规范化要求,包括原料的清洗、切制、炮制、配伍、烹调(炖、煮、蒸、炒等)、干燥、包装等各个环节。 食品安全生产规范: 遵循国家关于食品生产的通用卫生规范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如GMP(良好生产规范)等,确保生产过程的卫生安全。 炮制工艺的适宜性: 强调炮制工艺要符合中医药理论,并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药材的有效成分,同时降低毒副作用。 营养与功效的保留: 鼓励采用能够最大程度保留药材和食物营养成分及药效成分的加工工艺。 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控制: 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保证产品的微生物指标合格。 4. 产品质量的控制与评价: 感官质量: 对药膳产品的色、香、味、形等感官指标提出要求,使其符合产品特性,并具有良好的食用性。 理化指标: 规定产品的关键理化指标,如水分、灰分、 pH值、总酸、总糖等,以反映产品的内在品质。 功效成分的测定: 对于声称具有特定功效的药膳,标准会要求测定其关键的功效成分的含量,并设定合理的范围。例如,具有降血脂功效的药膳可能需要测定某种有效成分的含量。 安全性指标: 严格控制铅、镉、砷、汞等重金属,黄曲霉毒素,农药残留,以及非法添加物等有害物质的含量,确保产品的食用安全。 微生物指标: 对产品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等微生物指标进行严格控制。 功效评价与验证: 鼓励和规范药膳的功效评价,可以通过体外实验、动物实验或人体试验等方法,对药膳的特定功效进行科学验证,并为产品的宣传提供科学依据。 5. 标签标识与宣传要求: 真实准确: 标签和说明书上的信息必须真实、准确,不得含有虚假或误导性宣传。 成分清晰: 明确标注产品的配料(包括所有中药材和食用原料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执行标准等信息。 功效说明规范: 对于声称的功效,应有科学依据,并符合相关法规的规定,不得夸大或宣传治疗疾病的功能(除非是药品)。 警示语: 对于特定人群(如孕妇、儿童、过敏体质者等)不适宜食用的药膳,应有明确的警示标识。 执行标准标注: 明确标注产品所执行的“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T/CACM 007-2016)”或其他相关标准。 6. 检验方法与判定规则: 统一的检验方法: 标准会引用或规定一套科学、准确、可重复的检验方法,用于产品的质量检测。 判定原则: 明确了各项指标的合格判定原则,为质量监督和市场抽检提供依据。 三、 实施与影响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T/CACM 007-2016):药食同源药膳标准通则》的实施,将对药膳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对生产企业: 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 对监管部门: 为市场监管和质量抽检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有助于提高监管效率和有效性。 对消费者: 消费者能够通过标准化产品,获得更安全、更优质、更具保健功效的药膳产品,维护自身健康权益。 对行业发展: 推动药膳产业向科学化、规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加速了药膳文化的现代化传承。 对中医药国际化: 提升了中国药膳的国际形象和国际竞争力,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 总结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T/CACM 007-2016):药食同源药膳标准通则》的颁布与实施,是中医药行业在药膳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是对传统养生智慧的系统梳理和科学化提升,更是对现代药膳产业规范发展、保障消费者健康的重要举措。该标准的推行,将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药膳市场,让药食同源的中华养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传统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一直心存敬畏,但同时也觉得有些概念过于玄妙,难以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而“药食同源”这个理念,在我看来,是连接传统中医与日常生活的绝佳桥梁。这本书的题目——“药食同源药膳标准通则”,让我觉得它非常有现实意义。我一直想弄清楚,究竟什么样的食材才算得上是“药食同源”?它们又该如何被纳入到一种可量化的、可执行的标准之中?这本书的出现,会不会提供一套明确的鉴别方法和评判依据?它是否会涉及到对这些食材的药理活性、安全性、以及在不同烹饪方式下的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我希望它能够为推广真正符合科学和实践的药食同源饮食提供坚实的基础,让人们能够更理性、更科学地运用这些天然的健康资源,而不是盲目跟风或过度神化。

评分

我最近对“药食同源”这个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市面上相关的书籍确实不少,但真正能让我眼前一亮的却不多。当我无意间翻到这本书时,立刻被它“标准通则”的定位所吸引。我一直认为,食品也好,药品也好,都需要有其内在的质量和安全标准,特别是那些本身就具有药用价值的食材,更应该有明确的规范。这本书的出现,似乎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我非常期待它能为药食同源的食材提供一个科学、权威的评价体系,让消费者在选择和食用时,能有更清晰的指导,也能够真正理解“既是食物又是药品”的深层含义。它会不会涉及到食材的来源、采摘、加工、炮制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会不会对不同体质的人群食用特定药食同源食材提出建议?这些都是我迫切想知道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食谱介绍,深入到“药食同源”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应用规范,让这种古老的智慧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人的健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对“药食同源”的说法一直保持着一种既好奇又略带困惑的态度。一方面,我深知中医药在养生保健方面的智慧,另一方面,我也希望这种智慧能够与现代的科学认知相结合,变得更加清晰和易于理解。这本书的“标准通则”的定位,让我觉得它可能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解读。我想了解,这本书是否会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去梳理和定义“药食同源”这个概念的核心内涵?它是否会提供一套相对统一的原则,来指导我们如何识别、评估和应用这些具有双重属性的食材?我期待它能够帮助我拨开迷雾,更理性地认识“药食同源”,了解其背后的科学依据和应用边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模糊的概念层面。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药的养生理念很感兴趣,特别是“药食同源”这个说法,觉得它非常贴合我们日常生活的需求。然而,我总觉得市面上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要么太过于传统,要么就是一些简单的食谱介绍,缺乏深入的解读和科学的指导。这本书的名称——“药食同源药膳标准通则”,让我觉得它非常有价值。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权威的、科学的标准,来规范“药食同源”的食材和相关的药膳制作。比如,它是否会解释为什么某些食材被认为是药食同源的,它们的功效又是什么?在制作药膳时,有哪些必须遵循的原则和禁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一个更清晰、更系统的认识,让我能够更科学、更健康地去实践药食同源的养生方法。

评分

我是一位对健康饮食有着持续追求的读者,近年来,“药食同源”的概念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健康资讯中。然而,我总觉得市面上关于这一领域的知识有些零散,缺乏系统性。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知道某些食材有益,但却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如何科学地搭配和食用。这本书的标题——“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T/CACM 007-2016):药食同源药膳标准通则”,让我看到了希望。我期待它能为“药食同源”提供一个权威的“标准”,就像我们对食品的安全和质量有国家标准一样,让这个概念变得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它会不会涉及到对食材的化学成分分析、药效评估,以及在药膳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指导性的工具书,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和实践药食同源的健康理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