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经典:聚会

天下经典:聚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爱尔兰] 安·恩莱特 著,夏欣茁 译
图书标签:
  • 聚会
  • 社交
  • 人际关系
  • 生活
  • 休闲
  • 文化
  • 经典
  • 智慧
  • 情感
  • 沟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423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129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天下经典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186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2007年,安·恩莱特凭借《聚会》,击败大名鼎鼎的麦克尤恩获得布克奖。布克奖是公认的当代英语小说界的王者之奖,以极具“阅读趣味”著称,获奖者被视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后备军。

  2. 安·恩莱特,一个天才的写作者,叶芝、乔伊斯、贝克特之后爱尔兰的文学代表。

  3. 恩莱特的《聚会》继承了爱尔兰文学的传统,布克奖评委感叹“被作品震撼”,你会被那些阴郁、柔情、感人的句子击中,不止一次。

  4. 不羁的智慧,野性的诙谐,婉转的曲折,无形的慰藉:恩莱特的小说看似暗无天日,其实却处处折射着耀跟的光芒。

  ——《纽约时报书评》

  5. 新锐译者夏欣茁全新翻译,倾情作序,精准传递原作神髓。

  

  当你走进安·恩莱特的文字迷宫时,会有一种自觉脆弱的恐惧感,仿佛自己所有的感官神经都被裸露在外,被故事中人物的每一种情绪的变化所牵动。初次阅读的时候,有些情节会让你感到突兀和困惑,但是当你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就会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的合情合理。

  ——本书译者 夏欣茁

内容简介

  都柏林人的形形色色故事中,《聚会》大概是让人心碎无比的一个。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的爱尔兰,海格迪家族有12个兄弟姐妹,为了参加沉海自杀的兄弟黎安的葬礼,重新聚在了一起。

  女主人公薇罗妮卡深爱着哥哥黎安,由于哥哥的去世,她开始抽丝剥茧般的揭开整个家族的伤疤:童年的一切不幸,父母和子女间的爱与伤害,被侵害的哥哥的叛逆,祖辈间的恩怨情仇,忧郁的爱情,沸腾的愤怒……

  这不只是一个发生在爱尔兰的家族史诗,也有在每个人心中都能找到的共鸣。阅读时仿佛所有的感官神经都裸露在外,牵动着情绪,令人欲罢不能、欲语还休。


作者简介

  安·恩莱特(Anne Enright,1962—),爱尔兰作家,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出生于都柏林,获都柏林圣三一大学英文和哲学学位。师从安吉拉·卡特和马尔科姆·布拉德伯里,并获得了硕士学位。

  恩莱特曾任广播电视台节目制作人和导演,业余写作。1993年后开始全职写作生涯,被称为爱尔兰ZUI有前途的作家之一。1991年获爱尔兰鲁尼奖,2001年获安可奖,2007年凭长篇小说《聚会》荣获布克奖,2008年、2015年两次获爱尔兰年度小说奖。

  恩莱特的创作主题涉及家庭关系、爱情和性、爱尔兰历史和及其时代精神,代表作有《聚会》《便携式处女》《父亲的假发》《林奇的欢愉》《孕育随笔》等。


精彩书评

  《聚会》勇敢地直面了一个沉浸于悲痛之中的大家族。透过女主人公阴郁的口吻揭示了其家族的紊乱、婚姻的失败和至爱兄长的自杀共同酿成的她对自己人生的绝望。这是一部令人激动、叫人不安,间或还带着愤怒的作品。但这并不会妨碍到读者对这部家族史诗的欣赏和享受。

  ——布克奖评委会

  过人的智慧搭配上天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成就了这部杰出的作品。

  ——《卫报》

  不羁的智慧,野性的诙谐,婉转的曲折,无形的慰藉:恩莱特的小说看似暗无天日,其实却处处折射着耀跟的光芒。

  ——《纽约时报书评》

  恩莱特选择了爱尔兰文学中的经典主题,由此演绎出了一部精彩、典雅和淋漓尽致的小说。故事讲述了女主人公对自己扭曲的家族所作出的充满感情的回忆。作者凭借自己准确和客观的认知让原本平凡的主题绽放出了新意……恩莱特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驾驭能力和无懈可击的洞察力。

  ——《洛杉矶时报》

  当故事的女主人公薇罗尼卡回忆起往事以及与哥哥黎安的亲情时,恩莱特轻而易举地跳出了多愁善感的窠臼。恩菜特用毫不隐讳的笔触讲述了一个爱尔兰大家庭外表之下暗藏着的汹涌的愤怒和悲剧性的亲情。

  ——《出版者周刊》

  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令安·恩莱特成为了一名卓越的语言大师。

  ——《观察家报》

  在别的地方,聪明人会出门赚钱。而在都柏林,聪明人都回家写书。

  ——作家 安·恩莱特

目录

译 序 / 001

第一章 / 001

第二章 / 003

第三章 / 013

第四章 / 023

第五章 / 030

第六章 / 037

第七章 / 042

第八章 / 046

第九章 / 052

第十章 / 056

第十一章 / 067

第十二章 / 073

第十三章 / 084

第十四章 / 089

第十五章 / 098

第十六章 / 104

第十七章 / 110

第十八章 / 116

第十九章 / 124

第二十章 / 132

第二十一章 / 135

第二十二章 / 141

第二十三章 / 147

第二十四章 / 152

第二十五章 / 161

第二十六章 / 173

第二十七章 / 176

第二十八章 / 182

第二十九章 / 189

第三十章 / 192

第三十一章 / 220

第三十二章 / 223

第三十三章 / 228

第三十四章 / 232

第三十五章 / 234

第三十六章 / 239

第三十七章 / 242

第三十八章 / 252

第三十九章 / 256


精彩书摘

  第二章

  有时候,我会忘记母亲的相貌。即便是看过了照片,转头却还是没了印象。甚至每逢周日的午后,无论我和她如何地享受欢聚的时光,一旦分开之后,她竟又好像风吹过一般,没有在我心里留下任何的痕迹。

  “再见,我亲爱的女儿……”话音还未落,她的面容就已经在我的记忆里模糊起来。接着,她会向我仰起苍老而柔软的脸颊,等待接受我的亲吻。每每想起母亲,我都会感到一种愤怒,恨她趁我不注意的时候从我的记忆里消失,无论我多么努力地回想,也只能记起一个背影。如果不是她总穿着同一件外套的话,我哪怕和她在街上相遇,也不会认出她来。纵使有一天她犯下了什么罪行,也绝不会有目击者存在,因为她就是遗忘。

  “我的钱包呢?”记得小时候她总是在找钱包——要不就是她的钥匙,或者是眼镜。“有人见到我的钱包了吗?”她从走廊找到客厅,进了厨房再折回来,在这一刻,她几乎是真实的。我们即便是盯着别处不去看她,她的忙乱也如芒刺在背,勾起我们心中一种集体的愧疚,因为只要我们的视线环顾一下四周,总能发现她钱包的所在,那个棕色的鼓鼓的东西,在一个醒目得不能再醒目的位置上。

  为她找到钱包的人总是碧雅,好在还有这个视而能见的孩子——一向寡言少语的碧雅——出来替她解围。妈妈会对她说:“谢谢你,亲爱的。”公平地说,像母亲这样模糊的一个人,也许她连自己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也不清楚。倘若要她从一张有众多女孩子的老照片当中找到自己,恐怕也会分辨不出来吧!况且,在几个女儿当中,我长得最像她的母亲——我的外婆艾达。这一定让妈妈更加分不清楚谁是谁吧?

  在我获知黎安死讯的那一天,她在开门看到我的时候对我说:“哦,你好。”

  “你好,亲爱的。”如果看到的不是我而是只猫,她多半也会这样问候。

  “进来,快进来。”可是她又挡在门口,丝毫没有让路的意思。

  她当然知道我是谁,只不过一时间忘记了我的名字。看着她左顾右盼的眼神,我就知道她正在用排除法检索熟人的名单。“妈妈,你好。”我给了她一个提示,然后从她的身边挤了进去。

  这房子都比她懂得识人。它还是那么小,小得永远不够用;四面的墙壁似乎比记忆中的又缩进了不少,更加复杂了。这房子从来就不够大。母亲从我身后伸手推开了客厅的门。

  “想喝点什么吗?来杯茶怎么样?”

  我并不想进客厅去,因为我不是这里的客人。这也是我的家。我曾经住在这里,目睹了它的蜕变:当厨房被改成饭厅的时候,我在这里;当后院被厨房侵占的时候,我也在这里。这个家是我时常在午夜梦回的地方。

  当然,我再也不会搬回来住了。这称不上是一栋真正的房子,只不过是一个不断扩建而形成的产物。就连厨房门边上的那个小储藏间也通向另一个房间,但你必须先从一堆衣服和吸尘器上跨过去,才能去到楼下的厕所。有时候我在想,这栋房子已经不可能卖出去了,除非你把它夷为平地来出售,下一任主人才好重建。

  厨房里还是那股气味——直冲我的大脑;纵使墙壁刚刚漆成了浅黄色,却依旧看起来幽暗而又肮脏;壁橱里堆满了旧被单;热水管外面包裹的绝热套散发着一种烤熟了的灰尘的味道;还有父亲生前常坐的那把椅子,冰冷的扶手在经过了多年汗液的浸淫之后,早已被磨得发亮。我刚有点被呛到,却又立即什么都闻不到了。因为我也是这里的一分子,而这就是我们自己的味道。

  我走到桌子的另一边拿起电水壶,想要灌水,可袖口不小心钩住了水龙头,水一下子灌进了袖子里去。在一顿甩手和抖胳膊之后,我才把水壶接上了电源。我脱下外套,把湿了的袖子翻转过来拍打。

  母亲好奇地注视着这一切,仿佛联想起了什么。突然,她朝着不远处一个盛放着药片的碟子走去。她一颗一颗地把药片放进嘴里,舌头机械般地无意识地运动着,然后一仰头把它们全都干咽下去。在一旁的我抹着湿漉漉的袖子,再用湿湿的手去梳理头发。

  终于,她把最后一粒绿色的胶囊也放入口中,停下来,吞咽着。

  在向窗外望了一会儿之后,她转过身来漫不经心地看着我。

  “亲爱的,你最近好吗?”

  “薇罗妮卡!”我真想冲她大喊,“我的名字叫薇罗妮卡!”

  如果她能不再那么虚无缥缈该有多好,我想,好让我能够抓住她,然后强迫她来面对现实,让她知道自己酿成的那些恶果。然而,她始终还是那么漫不经心、那么遥不可及、那么娇生惯养。

  ……

前言/序言

  译 序

  夏欣茁

  作为当代英语小说界的ZUI重要奖项,二〇〇七年的英国布克奖颁给了在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爱尔兰女作家安·恩莱特。

  《聚会》是恩莱特的第四部小说,也是自二〇〇五年约翰·班维尔之后又一位获奖的爱尔兰作家。这部小说论主题并不新奇,因为悲惨的童年故事在文学世界里屡见不鲜;论情节也算不上起伏跌宕,绝不是那种会让你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的类型。这样说来,恩莱特是凭借什么杰出的品质而成为二〇〇七年布克奖的黑马的呢?

  我曾有幸翻译过被视为是当年最热门夺冠人选伊恩·麦克尤恩的作品,因此自认对他们这两位大家的不同略有一点发言权。麦克尤恩作品的故事性远高于恩莱特,显然会更容易获得公众的认可。好在布克奖不是依照受欢迎程度给作家颁奖,而是更看重作者的才华和独创性。布克奖评审委员会对《聚会》的评价是:“有震撼力,让人不安甚至时而愤怒的一部作品……敢于用坚毅和惊人的文字来直视悲痛中的大家族。”全书的整体风格是萧索而压抑的,这也正是我在翻译这部作品的过程中由始至终的感觉。我感觉自己如同和女主人公薇罗妮卡成为了一体,感受着她痛彻心扉却又寂然无声的悲恸。每每在夜里翻译这部作品的时候,多少次想要和女主角一样嘶吼和呐喊。

  这是一部跨越三代人的关于爱与失望的作品,故事本身并不是重点。任何想要从这本书中得到一个确定无疑的答案的人,都注定要失望,因为恩莱特就是要告诉世人,真实的人生就是那么的模糊不清,是非恩怨从来就不是黑白分明的。《聚会》绝不是要单单讲述一个关于爱尔兰大家族的故事,那样才真是落入俗套了;更不是要抨击什么性虐待的无耻罪行,因为这类犯罪早就算不上新闻了。恩莱特想要做的是用看似模棱两可的语言和在现实与往事之间的不断闪回,来探讨家庭关系对人生轨迹的命定。恩莱特的另一重光芒在于她对语言的精准把握。她不仅继承了爱尔兰文学的诗意之美,更开创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说到她的语言特色,在我脑海中首先闪过的一个词就是“锋利”。恩莱特用她的文笔把现实赤裸裸地罗列在读者面前,不加粉饰,不用婉语,如同一面反光镜,无比真实地重现真相。幽默,是她的另一种风情,有意隐藏但仍然留下了蛛丝马迹。照常理说,如此沉重的主题怎能容得下调侃,但是恩莱特却可以用偶尔诙谐的语言来展现人生不时会发生的荒诞。国外书评界对于《聚会》的看法有着比较两极化的分别,爱她的毫不吝惜溢美之词,无法理解她写作目的的那些批评家们则看不上这部作品。在译者看来,你可以不喜欢恩莱特的作品,但你无法否认她在塑造人物和作品深度方面的才华与能力。正如恩莱特自己在被采访时所说的:“当读者拿起一本书时,可能想要读到轻松愉快的文字,那么他们就不应该拿起我的书来……我的书和好莱坞催泪大片没什么两样。”当你走进恩莱特的文字迷宫时,会有一种自觉脆弱的恐惧感,仿佛自己所有的感官神经都裸露在外,被故事中的人物每一种情绪的变化所牵动。初次阅读的时候,有些情节会让你感到突兀和困惑,但是当你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就会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的合情合理。

  爱尔兰从来都是一个极为有故事的民族,这个文化中宗教和家庭所发挥的影响力是我们中国的读者一开始接触爱尔兰作品时所难以理解的。想要真正地明白《聚会》中那些因果关系,你需要耐心地看完整个故事,而不是用自己所惯用的道德标准去论断每个人物的一言一行。

  初次翻译《聚会》之后,我曾经一度停止了文学作品的翻译。一方面是觉得沉浸在故事中难以走出来,另一方面也是感慨于恩莱特高超的语言能力,感到自己需要更多的充电提升翻译水平。时隔八年后,我再度重新翻译这部作品的时候已经旅居海外多年,生活的阅历让我对书中很多内容有了更多更深刻的理解,也愈发欣赏恩莱特对文字的掌控能力,即便是在阐述最黑暗的往事的时候,她依然保持着一定程度上的冷静和客观。《聚会》会让你有不舒服的感觉,也会令你有逃避的冲动,但家庭与人生的关系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摆脱不了的牵绊。无论情愿不情愿,家族的历史都在每一代人身上续写着。恩莱特绝不是一个只会勾勒悲剧情调的作者,故事的最后会让你有一种曾经沧海之后的云淡风轻。《聚会》的确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上乘佳作。

  二〇一六年八月于加拿大


《天下经典:聚会》 一个时代的文化盛宴,一场思想的智慧碰撞 在浩瀚的文学星空中,总有一些名字,如恒星般闪耀,照亮人类文明前行的道路。它们穿越时空,汇聚成一股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灵魂。《天下经典:聚会》正是这样一座宏伟的殿堂,它不仅收录了那些被时光淘洗、被读者传颂的璀璨篇章,更是一次对人类集体智慧和情感的深度挖掘与呈现。本书并非简单的名著选集,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化盛宴,一次跨越古今中外的思想交融,一个让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杰出心灵在此“相聚”的恢弘场景。 何为“天下经典”? “天下经典”的涵义,远不止于一部部被奉为圭臬的文学作品。它是一种普适性的价值,一种能够引发普遍共鸣的情感,一种能够启发深刻思考的智慧。它关乎人性中最深沉的爱恨情仇,关乎生命中最动人的悲欢离合,关乎社会中最永恒的真善美与假丑恶。这些经典,或来自遥远的东方,承载着古老民族的哲学思辨与诗意想象;或出自西方的璀璨文明,展现着人类理性探索的广阔图景。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而统一的精神世界,是我们理解人类自身、理解我们所处世界的一把钥匙。 “聚会”的深层意蕴 “聚会”二字,赋予了本书超越静态收藏的动态生命力。它象征着: 时代的汇聚: 从上古的神话传说,到近现代的社会反思,本书力图跨越漫长的时间维度,将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精华汇聚一堂,让我们得以审视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体察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 文化的交融: 东方哲学的深邃与西方理性精神的严谨,在本书中和谐共存,相互辉映。我们得以领略中国古代诗词的婉约与豪放,感受西方文学的浪漫与现实,从而拓宽视野,打破文化的藩篱。 思想的对话: 经典作品的作者们,无论身处何方,都曾对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进行过深刻的追问。本书所呈现的,正是这些伟大心灵之间的跨时空对话。通过阅读,我们得以倾听柏拉图的哲学思辨,感受莎士比亚笔下人性的复杂,体会托尔斯泰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孔子、老子等先哲进行心灵的交流。 读者的共鸣: 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在于它们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经验。在“聚会”中,读者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其他无数的读者一道,分享着对同一份感动、同一份启迪的体验。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连接,一种对人类普遍情感的确认。 学习与启迪: 本书更是一次面向所有求知者的邀请。它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学习平台,让我们得以接触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从中汲取知识,开拓思路,提升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获得生活的智慧与人生的启迪。 本书内容的构成与精选原则 《天下经典:聚会》的选篇,秉持着严谨而开放的态度,力求呈现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文学与思想图景。我们精选的范围广泛,涵盖但不限于: 史诗与叙事: 从荷马的《奥德赛》到中国的《史记》,那些记录宏大历史事件、讲述英雄传奇、探索民族起源的史诗与史著,它们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理解人类文明早期形态的窗口。 哲学与智慧: 无论是古希腊的哲学奠基者,还是东方诸子百家,他们的思想体系如同不灭的灯塔,指引着人类对真理、对道德、对宇宙的探索。本书将精选那些具有代表性、深刻影响力的哲学著作片段或论述。 诗歌与抒情: 诗歌是人类情感最直接、最精炼的表达。从《诗经》的质朴,到唐诗宋词的辉煌,再到西方浪漫主义的激昂,那些优美的韵律,饱含深情的文字,能够瞬间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戏剧与人生: 莎士比亚的悲喜剧,曹禺的现实主义力作,这些戏剧作品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将人性的复杂、社会的矛盾、命运的无常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舞台上,引发观众对人生百态的深刻反思。 小说与想象: 从早期的小说雏形,到近现代的各种流派,小说以其强大的叙事能力,构建了无数个虚构的世界,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探讨了人类存在的各种可能性。本书将挑选那些在艺术上、思想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小说作品。 散文与随笔: 那些记录个人生活体验、抒发个人情感、进行日常思考的散文与随笔,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普通人生活中的点滴光辉,也蕴含着对生活本质的洞见。 在精选过程中,我们着重考虑作品的: 历史地位与影响力: 是否对后世文学、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 是否在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卓越的水平。 人类共通性与情感共鸣: 是否能够跨越文化和时代的界限,引发读者的普遍共鸣。 代表性与多样性: 是否能够充分展现不同文明、不同体裁、不同思想流派的特点。 为何是《天下经典:聚会》?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容易被碎片化的信息所淹没,迷失在眼花缭乱的娱乐洪流中。而《天下经典:聚会》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暂停键”,一个回归深度阅读、回归思想沉淀的契机。它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引导读者进行一场心灵的朝圣,一次智慧的探险。 本书适合: 文学爱好者: 渴望系统性地了解世界文学宝库,提升文学鉴赏力的读者。 求知欲强的学习者: 希望通过阅读经典,拓宽知识面,深化对历史、哲学、文化的理解的各年龄段人群。 寻求人生启迪的探索者: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渴望从先贤智慧中汲取力量,寻找人生方向的读者。 所有渴望精神滋养的灵魂: 无论您身处何种境遇,都能在这些经典中找到慰藉、启发和力量。 《天下经典:聚会》,邀您一同走进一个超越时空的文化殿堂,与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和情感进行一场最真挚、最深刻的“聚会”。在这里,您将发现,经典从未走远,它们一直等待着与您相遇,等待着用它们永恒的光芒,照亮您前行的道路。这是一次属于您的精神盛宴,一次涤荡心灵的智慧之旅,一次与全人类共同的文化呼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划分和内容组织方式,体现出作者对信息架构的深刻理解。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的时间轴叙事,而是构建了一个矩阵式的知识网络。每一个主题都被视为一个独立的节点,但通过精妙的交叉引用和主题回顾,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个节点之间的复杂关联。这种非线性的结构要求读者必须主动去建构自己的阅读路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对我个人而言,这意味着我可以在任何一个感兴趣的点深入挖掘,而不必担心会错过整体的脉络。这种灵活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趣味性,它鼓励的是探索,而非被动地被灌输。读完一章,我总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个观点会如何与另一章节中提到的理论相互印证,简直是一场充满惊喜的寻宝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厚重的质感和低调的奢华感扑面而来,让人一上手就感觉自己抓住了某种分量极重的东西。封面采用的哑光处理,配上烫金的字体,在不同的光线下会呈现出微妙的光泽变化,每一次翻动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小小的仪式。我特别欣赏内页纸张的选择,它既有足够的韧性,又不会反光刺眼,墨水的印染效果非常均匀细腻,即便是最细小的笔画也能清晰可见。装订工艺也是无可挑剔,书脊平整且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丝毫没有松动的迹象,这对于一本可能需要反复研读的书来说至关重要。而且,书本的开本设计非常人性化,握持起来既有充实感,又不会因为过大而显得笨重,放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品味的陈设。我敢说,光是看着它摆在那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淀下来的文化气息,这绝不是市面上那些轻飘飘的印刷品所能比拟的,它散发出的那种“经典”的气场,是需要时间和匠心才能打磨出来的。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引言部分,我几乎是被作者那种近乎于偏执的求真精神所震撼了。他并非仅仅是在罗列事实或阐述观点,而是在与读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哲学对话。文本的逻辑推进极其严谨,层层递进,每当我觉得自己快要跟上思路时,作者总能抛出一个更深远的视角,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我尤其欣赏他处理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那种旁征博引的叙事方式,他巧妙地将看似不相干的领域(比如古代的哲学思想与现代的社会现象)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自洽的知识体系。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背景资料,但这并非因为作者的文字晦涩难懂,恰恰相反,是因为他所揭示的联系太过精妙,让我忍不住想要探究其背后的所有支脉。这本书需要的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沉浸式的、带有批判性的阅读,它强迫你调动起所有已有的知识储备,去迎接一场智力上的高强度训练。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不失现代表达的张力。作者的文字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塑家,对每一个词语都进行了精确的打磨和放置。他的叙述中充满了意想不到的修辞手法,时而如山涧清泉般流畅自然,时而又像击石的火花般迸发出犀利的洞见。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因为某一个句子结构的美感或者某个词语选择的绝妙而停下来,默默地在心里复诵几遍。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享受的,它超越了信息获取的层面,上升到了一种对语言艺术的鉴赏。不同于那些直白叙事的书籍,这本书更像是在为你演奏一曲由文字谱写的多层次交响乐,有激昂的高潮,也有悠远的留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醉于文字构建的世界。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带来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一些基本假设。它并非直接告诉我“应该怎么想”,而是通过极其详实和富有说服力的论证,为我的思维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更具弹性的底层操作系统。很多我过去深信不疑的常识,在读完特定的篇章后,开始出现裂痕,让我不得不去重新审视其成立的前提条件。这种“颠覆感”是令人兴奋的,它意味着思维的边界被拓宽了。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简单地吸收知识,而是在进行一次认知结构的重塑。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全书中贯穿着一种温和而坚定的“人文关怀”,即便是最冰冷的逻辑推演,也最终指向了对人类处境的深刻理解和同情,这让这本书的厚重感中,多了一层温暖的底色。

评分

绝对好看,值得购买,赶紧下手!!!

评分

很好,非常满意,是正品,送货非常及时

评分

文中的最后杰克随风而逝,但是他活在朋友们的心中,希望他在天堂过得很好

评分

延续《蝇王》一贯的对人性恶的深刻认知和无情剖析,戈尔丁的毫不留情彰显了当代伟大语言编撰家的大师风范。

评分

我的发票呢?我不要电子发票,请马上发给我纸质发票!

评分

刚收到,还没有看了,看完在说

评分

1980年的布克奖获奖作品,书本包装的很好,没有磕碰。

评分

看起来还不错。燕山出版社的天下系列。

评分

戈尔丁文集里并没有收录这本书,买了买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