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门柳(套装全3册)

白门柳(套装全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斯奋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小说
  • 架空历史
  • 权谋
  • 爱情
  • 成长
  • 古代
  • 女性成长
  • 家国情怀
  • 宫廷斗争
  • 白门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 ,
ISBN:9787535440587
版次:1
商品编码:1001790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茅盾文学奖长篇历史小说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7-01
页数:1234
套装数量: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而它这梅树仍旧是蜷曲爱苦的姿态,依旧是残缺支离的躯体,可它已经获得了新生,几年后它出乎意料地抽出数十桠粗壮碧绿的新枝,接着小骨朵似的花蕾就密密麻麻地爬满了枝头,在一个凄清策冷的冬晨,它终于开出了满树璀璨的繁花。

内容简介

  《白门柳1:夕阳芳草》为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的一部。《白门柳1:夕阳芳草》描述清军、农民起义军虎视眈眈,内部党争不断,大厦将倾的前一刻,江南士人名流还在为自己的理想、欲望苦苦挣扎。作者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文人士大夫阶层的面貌,描绘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全景。
  明崇祯十五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清军威逼山海关。而在大后方南京,东林党人与阉党的斗争还在延续,在党争中失利的前礼部右侍郎、东林党前领袖钱谦益与宠妾柳如是商议,为了复官,谋划与内阁首辅周延儒进行利益交换,答应利用其影响力说服多数复社成员在虎丘大会上做出公议,支持阉党余孽阮大铖出山。同时,复社四公子之一冒襄为了将父亲调离前线也私下接受周延儒恩惠。因此,江南士大夫集团复社内部矛盾重重,四分五裂。侯方域、陈贞慧、顾杲、梅郎中、张志烈、黄宗羲等复社成员齐聚青楼,与名妓眉娘、李十娘聚会,空议国是。国丈田宏遇四处搜罗美女,掳走陈圆圆,董小宛为了躲避他的追捕逃进钱府,被柳如是收留。黄宗羲拜访钱谦益请他出面倒阮,钱谦益表面应承,暗中已经指使郑元勋主持大会挺阮,之后事情败露。冒襄访陈圆圆不见,悔恨不已,不久后巧遇董小宛,几经周折后与之定情。黄宗羲与方以智进京就试。马士英打败张献忠后,钱谦益转而向马士英示好。
  《白门柳2:秋露危城》为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的第二部。明朝国破君亡,面对南下的清军,聚集白门的士人阶层有的誓死坚守,有的仍热衷于私利,一时间,忠臣、奸臣、文人、才女轮番登场,在金陵演出一场令人唏嘘的悲喜剧。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翔实的史实为经纬,编织成一幅层次分明、引人入胜的历史人物画卷。
  明崇祯十七年,黄宗羲之弟中选贡生,他同弟弟一起去绍兴拜会老师刘宗周,在他家得知清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已死,奋力阻止老师自杀殉国。留都南京群龙无首,权力斗争混乱,拥护璐王和拥护福王的两派争执不休。钱谦益试图说服吕大器、雷縯祚拥立潞王,在城内散步针对福王的“七不可立”的公启。兵部尚书史可法则欲立桂王,以平息两派之争,他还召集部属商议反清对策,与马士英达成协议,谁知马士英出尔反尔,终拥立了福王。冒襄偕同董小宛,举家迁往南京,路上偶遇逃难的方以智。复社还在起内讧,不同派系相互攻击,复社所依靠的史可法却决定去江北督师,让马士英留守朝中。李自成被昊三桂打败,逃出北京。钱谦益夙愿得偿,赴南京就任礼部尚书。刘宗周上书痛斥朝廷腐败,引来杀手威胁。不久,权奸马士英和阮大铖在争权夺利的战斗中又占了上风。扬州城终于被清军攻破,史可法以身殉国。弘光皇帝逃走,南京陷落,留都官员作鸟兽散,钱谦益欲投奔清朝,柳如是誓死不从。
  《白门柳3:鸡鸣风雨》为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第三部。明朝覆亡已成定局,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士人们也面临牺牲名节侍奉新主子,还是放弃前途固守旧志的两难。《白门柳3:鸡鸣风雨》以写实的风格,反映了明末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的惨景,作者笔下的文人、青楼女子、烈士、江湖艺人个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清顺治二年,龚鼎孳等明朝旧臣剃发改服,归顺清朝。黄宗羲等人则在江南继续练兵,坚持抗清,建立了鲁王政权。洪承畴被任命为江南总督,继续南下攻城。柳如是因为反对钱谦益投靠清朝而与之闹翻,执意留在南京,期间因为心存不平、寂寞难耐而与人暗通幽曲,在当地传出丑闻。钱谦益终于决定辞官回家,家人抓获柳如是的情人,向他告状,钱谦益知晓真相后原谅了柳如是。冒襄和家人从海宁逃走,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幸亏董小宛苦心周旋,悉心照料全家的生活起居。黄宗羲回乡筹集粮草,未料到家乡民不聊生,幸亏黄宗会急中生智,从公差手中购得粮草,黄宗羲于是率领水军继续战斗。马士英和阮大铖为了给自己留下活路,在鲁王和唐王之间穿针引线。柳麻子、沈士柱等人暗自混入南京城,与冒襄会合,试图将外面的军队放入城中,结果沈士柱慷慨就义。虽然大势难以扭转,但幸存的江南士子还是转入地下,继续坚持抵抗运动。

作者简介

  刘斯奋,1944年1月出生于广东中山。历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省政协常委,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兼职教授。在小说创作、学术研究、美术、书法等领域都有较深造诣,出版过《岭南三家诗选》、《黄节诗选》、《苏曼殊诗笺注》、《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等学术著作以及《刘斯奋人物画选》等。所著三卷本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目录

白门柳1:夕阳芳草
白门柳2:秋露危城
白门柳3:鸡鸣风雨

精彩书摘

  白门柳1:夕阳芳草
  第一章
  一
  偏西的早春阳光,透过窗外竹树丛的间隙,把斑斑驳驳的影子,铺洒在梅花暖帘上。每当轻风摇动翠竹,那一帘碎影,便像溪水般来回流淌。地板上厚厚的红氍毹,衬托着褐色的雕花窗棂和紫檀木桌椅,使这房间的基本色调显得十分和谐;而华美的泥金描花草围屏,映衬着大铜火盆里通红的炭火,又增加了寝室的温暖和宁帖;粉壁上那帧独一无二的北宋院画人物,颇有分量地暗示出主人的趣味和家世;在画的下面,还摆着一张式样素雅的古琴,两架收拾得纤尘不染的线装书;一只装饰着走兽图形的景泰蓝博山炉,正袅袅地吐出沉檀的烟缕,淡薄的、若有若无的幽香在房间里浮荡……这间小小的、整洁舒适的闺房,虽然是用绫罗锦绣和金玉器皿布置起来,显得奢华而富丽,却依然保持着高雅的气息。这里看不见一样多余的摆设,也没有一样是可以缺少的,即便是一根雀翎、几片绿叶,都经过精心的挑选,反复的比较,被安插到最恰当的位置上。
  躺在悬着流苏锦帐的月洞式门罩架子床上的柳如是,靠着白缎红花软枕,斜瞅着那一帘竹影,渐渐觉得目眩起来。她重新把眼睛闭上一会儿,从大红云缎被底下,慢慢地伸出来一只雪白的胳膊,然后,又伸出另外一只,悠悠地舒展了一下身子。
  十四岁的丫环红情,听见响动,踮着小脚儿从围屏后面转出来。她长着一张苹果样的小圆脸,和一双灵活的眼睛。看见女主人打算起床,她就走近前去,轻轻地把柳如是扶起来,又从暖笼上取下一件绿绒女衣,替女主人披在身上;然后,走到靠门内侧的一张八仙桌旁,用一只仿成化斗彩葡萄纹茶盅,细细地沏了一杯酽茶,送到柳如是手中,含笑请安道:
  “夫人,您醒了,睡得可好?”
  柳如是没有回答。她远远地瞟着窗前的一张紫檀木书案。那上面不知什么时候放了一张诗笺。她心不在焉地揭开茶盅的盖子,凑在嘴边轻轻地吹着热气,问道:
  “老爷——又作诗了?”
  “啊,老爷又作了两首七律,真好!早一阵子着人送进来的。婢子见夫人正睡着,没敢惊动,就搁在书案上了——夫人您这就看?”
  柳如是摇摇头,啜了一口茶。这是她平日爱喝的兰雪茶,泡冲时又加进一点松萝茶叶,使茉莉的香味稍煞,而茶味更酽。她含着茶,就在红情捧来的唾壶中漱了口,抱着膝盖,又出了一会子神,终于掀开锦被,把两条腿儿垂落在床沿上。等红情服侍她穿好衣裳,裹好了脚,又把一双瘦才半指的红绣鞋儿替她套上之后,她就扶着红情的肩膀,踩着花梨木脚踏,款款地走下地来。
  她是一个二十五岁的标致女人,因为长得娇小玲珑,看上去还要年轻一点——一头又黑又亮、缎子似的丰厚柔软的长发,椭圆形的、异常白净细嫩的脸蛋,一双顾盼含情的细长眼睛,在远山般弯曲的眉毛下,流动着美妙动人的波光。光洁平整的前额,使她的脸容显得高雅;微微张开的鼻翼和紧闭的小巧的嘴唇,又使她有一种果决的、桀骜不驯的神情。她生性耐冷,虽然正是春寒料峭的天气,也只穿了一身薄薄的暗花紫绒衣裙,越发见得轻盈俏丽。去冬以来,她一直都在闹病,举止之间,时时显出娇弱不胜的样子。
  她不慌不忙地走到窗下的紫檀木书案前,拿起了那页诗笺,看见上面写着:
  献岁书怀二首
  香车帘阁思葱茏,旋喜新年乐事同。
  兰叶俏将回淑气,柳条刚欲泛春风。
  封题酒瓮拈重碧,嘱累花幡护小红。
  几树官梅禁冷蕊,待君佳句发芳丛
  香残漏永梦依稀,网户疏窗待汝归。
  四壁图书谁料理?满庭兰蕙欲芳菲。
  梅花曲里催游骑,杨柳风前试夹衣。
  传语雕笼好鹦鹉,莫随啁哳羡群飞。
  诗后有一则附注:
  辛巳冬,河东君赴姑苏疗疾,越岁未归,不胜蒹葭之思。诗以促之。越三日,谦益舣舟姑苏,迎返常熟。眷眷此情,耿耿是心,河东君当能察之也。
  下署:谦益,崇祯十五年壬午元旦
  柳如是的目光在最后几句附注上逗留着,终于哼了一声,把诗笺放在一边,随即在书案前坐了下来。她先歪着脑袋,对镜子端详一下自己的影子,特别仔细地察看了眼角和嘴边。直到证实这些地方依旧滑嫩光洁,并没有出现哪怕一丝皱纹,她才放下心来,伸出两根纤长的手指,在脸上的一小块枕衾压出来的嫣红痕迹上轻轻揉搓着,一边转动着脖颈,使自己的面影以各种不同的角度和表情,反映在镜子里。末了,她似乎被自己依然娇艳动人的风韵逗弄得快活起来,便把头一仰,对红情说:
  “嗯,来吧!”
  红情起初听见女主人“哼”的一声,止不住心头一跳,捉摸不透是吉是凶,正有点惴惴不安。这会儿她连忙答应一声,把几上一只镶嵌着螺钿和玛瑙的梳妆匣子移过来,开始动手替女主人把睡乱了的发髻拆散,小心翼翼地把瀑布般倾泻下来的丰厚长发捧在怀里,然后拣起一把象牙大梳,梳理起来。她生怕把女主人扯痛了,下梳很轻,很慢,一边梳,一边笑着说:
  “不是婢子又爱说嘴,夫人这头头发,真是越来越漂亮好看了,又黑、又密、又匀净。梳子下去,像到了水里似的,自自然然就顺溜了,半点儿劲也不费。婢子见的人也不少,可从来没见过夫人这样的好头发!”
  说着,她偷眼觑了觑镜子,发现女主人半眯着眼睛,像在沉思,对她的恭维讨好似乎根本没有留意。纽隋于是揣摩刚才那一声冷笑,大约不是冲自己来的。她暗暗松了一口气,闭嘴不说了。
  然而,当她打算移开眼睛,却忽然发现,女主人威严的目光,正从镜子里怀疑地盯着她。
  “嗯,你做什么?”柳如是问。
  红情的脸顿时涨红了,“没、没做什么呀!”她惊慌地说。
  “刚才,你说什么来着?”
  “刚才?哦,刚才婢子是说,夫人这头头发……好看……”于是,她把刚才的话,连忙又重述一遍。
  柳如是默默地听着,脸色这才渐渐平和下来。可是只一忽儿,她又重新皱起眉头。
  “嗯,这也罢了。”她说,“我问你,我叫你去打听的事,你去了么?”
  “啊,婢子已经打听回来了,正要向夫人禀告。”红情赶紧说道。
  “怎么样?”
  “听说朱姨太还在闹,今儿吃罢午饭,她就把少爷叫到后楼上去,又哭又叫的,骂了许多难听的话,还摔了好些家伙。”
  “她都骂些什么?”
  “这……婢子可就、可就不知道了。”
  “哼!”柳如是眼睛一瞪,猛地回过头,却不提防带动了头发,慌得红情连忙跟着踉跄了一步。不过,当她重新站稳之后,柳如是已经把自己控制住了。她醒悟到,朱姨太骂她的话,其实不用问也可想而知是些什么内容,难怪红情不敢当她的面复述出来。
  “那么,还有其他的人呢?他们怎么说?”她悻悻然问道。
  红情惊魂初定,她生怕女主人责怪,不敢再隐讳,便把打听到的消息一五一十都禀报出来。她说,由于最近柳如是同三房朱姨太的争宠愈演愈烈,特别是前些日子,柳如是到姑苏“治病”期间,向老爷——前礼部右侍郎、现罢官在家的钱谦益——提出一定要把朱姨太驱逐出府之后,钱府上下,如今已经分成了三派。一派支持朱姨太;一派支持柳如是;此外,谁也不帮,站在一旁瞧热闹的也还不少。自然,老爷是一心护着柳如是的,老爷的那班子门客,以及府里那些同朱氏有仇怨的人也一样。不过由于朱姨太进府的日子长,人熟地熟,加上又是钱家惟一的少爷的生母,所以总的来说,眼下还是支持她的人居多。像大总管何思虞两口子、侄孙少爷钱曾、大丫环月容这些人,都是朱派。大太太陈氏,表面上不偏不倚,据说也是支持朱氏的。在她的影响下,陈家的那一伙亲戚,也都成了朱派。正因为有这些倚仗,朱姨太才敢扯破脸皮大吵大闹。此外,还有消息说,常熟城里那些同钱谦益一向有矛盾,而对钱谦益与柳如是的结合尤其不以为然的乡绅,如今都在盯着钱府内的这一场争斗,扬言倘若钱谦益敢驱逐朱氏,他们就要联名写状,声讨钱谦益伤风败俗,不顾廉耻,把他弄个名声扫地……
  在红情这一次述说的当儿,柳如是始终静静地听着,再也没有打断她。不过,她仍然不止一次竖起了眉毛,瞪大了眼睛,脸蛋也一次一次因发怒而憋得通红。直到红情说完了好一会儿,她仍然咬着牙,现出恶狠狠的神色。
  看见女主人这样子,红情又害怕起来。她十分清楚女主人脾气急躁,担心会迁怒自己,正想说上几句赔小心的话。然而,没等她说出口,柳如是已猛地站了起来。这一次,红情有了准备,等柳如是使劲夺回头发时,她就连忙松了手。
  柳如是把头发紧紧攥在手里,开始像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野兽似的,急速地走来走去,嘴里忿忿地问:
  “那么老爷呢?老爷他怎么样?”
  “哦,老爷,老爷……”
  “算了!”红情讷讷的样子,愈加激起柳如是的怒火。她咬牙切齿地说,“什么‘眷眷此情,耿耿是心’。哼,说得好听!亏他还有脸写在纸上,巴巴地送来给我!也不打听打听,老娘是什么人,会信这一套!去——”她一把抓起案上那张诗笺,用力朝地下一摔,“把这破纸片儿给他退回去,就说本夫人不要!”
  “是!”红情连忙答应,但是却迟疑着。
  “去呀!”柳如是瞪大眼睛喝叫。
  红情哆嗦了一下,不敢再违拗。她赶紧捡起诗笺,急急忙忙地向外走去。
  红情穿过花木扶疏的庭院,刚走到月洞门前,却意外地发现钱孙爱少爷——一个十四岁的少年,不知为什么没有人跟随,正独自一人探头探脑地朝里张望。一见红情,他那焦急的脸上顿时现出获救的神情。

前言/序言

  即使置于新时期文学繁荣的整个大背景之下,历史文学创作的成熟与兴盛,也是一个突出的文学现象。这种兴盛不仅表现为历史文学作品出版数量的大幅增长,而且表现为创作质量的空前提高。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和各种禁锢的解除,在一个更加开放、多元、自由与宽容的社会语境中,作家们得以放下包袱,抛弃一切陈规陋见,充分施展史才、史学与史识,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史家的眼光,重新审视和阐释色彩斑斓的中华五千年历史。在对历史进行艺术再现时,作家们也不满足于亦步亦趋地屈从于历史,而是准确把握“史实”与“虚构”的艺术辨证关系,着力于对纷繁芜杂的历史进行重解与重构,从而使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以诗的方式”在艺术世界里获得一种当代性的复活与新生,融入到当代人的精神建构之中。作家审视历史的视野亦摆脱了过去题材单一的狭隘}生,从三代以降到宋元明清的朝代兴亡更替,从农民英雄到帝王、文人、仕子等各种历史人物的生死遭际,都成为作家进行绵邈遐思、扼腕叹唱、负载作家思想情感与当代读者审美趣味的表现对象。在艺术再现历史的过程中,作家们也越来越少受到各种既有观念和类型的束缚与羁绊,从社会、历史、文化、心灵等角度,将作家个人的体验投射、贯注到历史对象当中,表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历史审美选择。而恢弘的结构,宏阔的背景,众多的人物,对史诗性的追求,也几乎成为新时期以来优秀长篇历史小说的一个共同艺术特征。《李自成》的“辫形结构”,《少年天子》的“星系结构”,《雍正皇帝》、《张居正》对传统章回体的改造运用……历史小说作家们在寻求历史的艺术表达方式方面作出的积极探索,促使当代历史小说作为独特的门类,在结构形式、叙事艺术等方面日臻成熟,成为当代文学创作中稳定而高产的一个品类,并因其创作上的实绩,屡获中国最高文学奖项“茅盾文学奖”的垂青。
《白门柳(套装全3册)》图书简介 《白门柳》是一部宏大的历史小说,以波澜壮阔的笔触,描绘了晚清以来,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社会百年间的巨大变迁。这部鸿篇巨制,通过对一个个鲜活人物命运的刻画,以及他们与时代洪流的碰撞,深刻展现了那个动荡年代里,普通中国人在历史巨轮下,挣扎、求索、抗争的艰辛历程。 时代洪流下的众生相 故事的开端,将读者带回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古老的帝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列强的入侵,内部的腐朽,让这片土地饱受煎熬。在这样的背景下,《白门柳》并没有将目光仅仅聚焦于庙堂之上的风云变幻,而是深入到市井巷陌,那些被历史巨浪裹挟的普通人的生活。 小说中,你将看到如柳家这样的大家族,他们曾经的荣光与衰败。柳家,一个世代书香的望族,在时代的变迁中,经历了家族内部的勾心斗角,也感受着外部世界的冲击。从老一辈的坚守与无奈,到年轻一代的迷茫与抗争,柳家人的命运,折射出无数中国传统家庭在现代化浪潮中的挣扎与选择。他们试图抓住时代变革的尾巴,却常常被无情的现实所撕裂。 与此同时,小说也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他们或许是饱读诗书却怀才不遇的文人,他们的才情在乱世中无处施展,只能看着自己的理想一点点被现实碾碎;他们或许是精明强干的商人,在风云变幻的商场上,努力寻找生机,却不得不面对外国资本的挤压和国内政治的动荡;他们或许是心怀救国理想的热血青年,在黑暗中点燃火炬,试图照亮前行的道路,却发现前路荆棘丛生,牺牲在所难免。还有那些在底层辛勤劳作的普通百姓,他们承受着战争的苦难,赋税的压迫,却依然顽强地生存着,用朴素的信念支撑着自己的生活。 《白门柳》的精彩之处,在于它将这些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巧妙地编织在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中。他们之间,因为血缘、因为利益、因为理想,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命运,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滴滴,汇聚在一起,构成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脉络。 在动荡中寻找出路 晚清的覆灭,民国的建立,军阀的混战,抗日的烽火,解放战争的硝烟……《白门柳》不仅仅是记录这些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在这些历史事件的背后,人们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又如何寻找自己的出路的。 书中,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彷徨。他们接受了西方的新思想,却发现自己的祖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是全盘西化?还是固守传统?抑或是探索一条全新的道路?他们的争论,他们的探索,充满了理性的光辉,也充满了现实的无奈。 我们也看到了革命者的坚定。那些怀揣着“救亡图存”理想的革命者,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前仆后继。他们的牺牲,他们的坚持,他们的信仰,在黑暗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芒,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小说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描摹,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清静无为,佛家的慈悲为怀,这些思想在动荡的年代里,是如何被解读,被实践,又如何与现实的冲突中,展现出新的生命力?《白门柳》通过人物的言行,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韧性与包容,也看到了它在面对挑战时的困境。 命运的纠缠与人性的光辉 《白门柳》的叙事,如同层层剥茧,将人物命运的纠缠,以及人性深处的复杂,展现在读者面前。那些曾经亲密的亲人,在时代的洪流中,因为立场、因为选择的不同,而走向了对立;那些曾经的敌人,在共同的苦难面前,或许也能产生短暂的理解与同情。 小说中,没有绝对的善与恶,也没有脸谱化的英雄与反派。每个人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做出了符合他们身份、立场和认知下的选择。他们的选择,或许是无奈的,或许是痛苦的,但也正是这些选择,构成了他们丰富而真实的人生。 我们看到,在残酷的斗争中,人性中的善良与坚韧,依然闪耀着光辉。有人在困境中伸出援手,有人在绝望中保持希望,有人为了心中的信念,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些微小的光芒,汇聚在一起,成为照亮黑暗的力量。 百年沧桑,不忘来路 《白门柳》的叙事,以一种史诗般的格局,跨越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从一个封闭的帝制国家,如何一步步走向现代化的艰辛历程。它让我们反思,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又收获了怎样的经验。 这套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百年历史的生动教材。它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个被遗忘或被误解的时代,理解了当下中国之所以如此,其根源所在。它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也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中国人,肩负的历史责任。 读《白门柳》,你将跟随书中人物,一同经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一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一同思考他们的困惑与选择。你将在这波澜壮阔的故事中,看到一个民族如何从苦难中崛起,看到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用血与泪,书写属于自己的史诗。 这套书,是献给每一个热爱中国历史,关心中国命运的读者。它将带你走进一个鲜活的时代,让你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让你聆听到那个年代的呼吸,让你感受到,那些曾经在历史舞台上,或辉煌、或渺小的人物,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下属于自己的篇章。 《白门柳(套装全3册)》,带你穿越百年,感受家国情怀,品味人生百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历史,也照见我们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小说简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是能触摸到纸张上的每一根纤维。它讲述了一个关于执着与放下的故事,主人公在命运的洪流中挣扎,试图抓住那些早已注定要消逝的东西。我最欣赏的是他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剖析,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和不得已的立场。特别是其中关于家庭关系的描写,真实到让人心痛,那些未曾言说的爱与怨,那些在沉默中积累起来的裂痕,都通过精妙的对话和环境烘托展现得淋漓尽致。读到后半段,我几乎是屏住呼吸读完的,情节跌宕起伏,但又保持着一种内在的克制与诗意。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追求速度和刺激,而是更像一首慢板的交响乐,每一个音符都恰到好处,最终汇集成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一个供人沉思的广阔空间,让你在合上书页后,仍久久不能忘怀那些书中人物的眼神和选择。

评分

这本书读完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郑重地放回书架,而不是随手丢在一边。它的文字功底实在是太扎实了,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宝石,闪耀着独特的光泽。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文学性”,那种对语言本身的敬畏和探索精神。故事中关于“记忆与遗忘”的探讨,尤其触动我。主人公们试图铭记的,与时代洪流中不得不抹去的,形成了强烈的张力。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的、难以言喻的情感连接,它们或许脆弱,但却支撑着人们走过最黑暗的日子。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厚度和深度,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与心力,而一旦投入,回报将是巨大的精神满足感。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次对过往人生的深刻回溯与和解。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久违的阅读沉浸感,那种感觉就像是掉进了一个精心构建的梦境里,醒来后怅然若失。它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好,时而如大江东去,气势磅礴;时而又像是山涧清泉,温柔而绵长。我特别喜欢作者运用大量的内心独白来推动情节发展,这种方式让角色的内心世界变得立体而丰满,你甚至能感受到他们呼吸的频率和心跳的节奏。其中关于“选择的代价”这一主题的探讨尤为深刻。每个人都在走一条不可逆的道路,每一步都伴随着放弃一些东西的痛苦。这种对生命中那些“错失”的捕捉,精准而有力,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对于那些喜欢在阅读中寻找哲学思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厚礼,它不直接灌输观点,而是通过故事引导你去构建自己的理解框架。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厚重的历史题材有些敬畏,担心会陷入晦涩难懂的泥潭。但《白门柳》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人的命运紧密编织在一起,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枯燥。作者似乎对那个时代有着近乎痴迷的研究,细节考据得非常扎实,无论是服饰、礼仪还是当时的社会风气,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我穿越回了那个特定的年代。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他没有陷入“为历史而历史”的窠臼,而是将历史当作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永恒主题——忠诚、背叛、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书中的智斗场景设计得极其精妙,每一次交锋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让人大呼过瘾。而且,语言风格极为老练,那种老派文人的韵味在今天的作品中已属罕见,读起来韵味无穷,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读时我有些被它的篇幅吓到,但一旦进入状态,时间仿佛停止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它采用了一种交织叙事的手法,不同的时间线索和人物视角不断地交叉、碰撞,最终汇集成一幅宏大的画卷。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悬念感,你总想知道下一个转折点会是什么,以及这些看似分散的故事线将如何最终收束。与很多情节驱动的小说不同,这部作品更注重氛围的营造。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种挥之不去的宿命感和苍凉美学,即使是描写美好事物,也总带着一丝即将消逝的悲剧色彩。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环境的白描,那些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不仅是背景,更是人物心境的投射,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

还是大秦帝国写得好,这套也不错。配送员给10个赞

评分

笔尖勾勒出一幅晚明众生相,有名的没名的,都是历史,都是凡人。

评分

在这本书里,似乎每个故事,都是在诉说着“选择”。在漫长的人生里,一个又一个的选择,将我带到了许多陌生的世界,最后停留在从未想到的一个地方。

评分

给别人代买,待看完再说。

评分

内容精彩,情节丰富,推荐

评分

比去购书中心购买方便,而且还便宜一点!!!!!

评分

不愧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感谢大师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精彩的明末画卷。

评分

好书,值得一看,值得收藏。

评分

茅盾文学奖作品 价格优惠 上学必备 这书,有插图、有作者像、有作者译者简介、装帧过得去,最重要是老一辈的翻译家翻译的名作读起来别有一番味道,无论如何都要收藏一套。价格优惠 上学必备 这书,有插图、有作者像、有作者译者简介、装帧过得去,最重要是老一辈的翻译家翻译的名作读起来别有一番味道,无论如何都要收藏一套。每年的618大促或者图书节都要囤一些书,这次京东的力度非常的大,我也破纪录的囤了不少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