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手册. 9B. 无机质谱分析(第三版)

分析化学手册. 9B. 无机质谱分析(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墨田 编
图书标签:
  • 分析化学
  • 质谱分析
  • 无机质谱
  • 分析手册
  • 化学分析
  • 仪器分析
  • 第三版
  • 无机化学
  • 分析方法
  • 光谱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72911
版次:3
商品编码:1208173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6
字数:98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地质、矿产、核分析科学与技术、化学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学习与查阅。
《分析化学手册》自上世纪80年代出版以来,经历了几次更新,为分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目前为第三版,由汪尔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江桂斌、陈洪渊和张玉奎院士为副主任,分析化学界30余位专家组成编委会。各分册主编都是国内在相关领域比较突出的、经验丰富的专家。无机质谱分册注重介绍无机元素分析和同位素分析。是手册新增补的一个分支。

内容简介

《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和删减,保持原手册10个分册的基础上,将其中3个分册进行拆分,扩充为了6册,终形成13册。
《无机质谱分析》是其中一个分册,共分四篇包括总论、同位素质谱分析、元素质谱分析、辅助技术。首先概括性介绍无机质谱的发展历史、背景、质谱种类,根据质谱方法和研究对象的异同划分,分两篇对每种方法进行介绍,包括方法概述、仪器、基本原理、方法特点,通过具体的实例阐释实验步骤,分析结果计算。
本书适合化学、矿产、地质、核分析科学与技术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学习与查阅。

作者简介

主编赵墨田,中国计量科学院研究员,我国无机质谱和同位素质谱专家,曾任《质谱学报》副主编,多次获得国家办法的、省部级颁发的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享受政府专家津贴。其他参编人员大都是活跃在无机质谱和同位素质谱领域的专家和学术骨干。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总  论
第一章 导论 2
第一节 质谱学发展简史 2
一、质谱仪器 2
二、同位素质谱法 4
三、无机质谱法 5
第二节 名词、术语 6
一、基础名词、术语 6
二、仪器相关名词、术语 10
三、方法相关名词、术语 11
第三节 相关基本常数和单位制 15
一、基本物理常数 15
二、国际单位制的相关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 15
三、相关的单位换算 16
第四节 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16
一、学术机构 16
二、期刊 17
参考文献 18
第二章 质谱仪器 21
第一节 质谱仪器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21
一、质谱仪器的基本结构 21
二、质谱仪器的分类 21
第二节 进样系统 22
一、直接进样系统 22
二、间接进样系统 22
第三节 离子源 22
一、电子轰击型离子源 22
二、离子轰击型离子源 23
三、原子轰击型离子源 25
四、放电型离子源 26
五、热电离离子源 27
六、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离子源 28
七、其他类型的电离技术 29
第四节 质量分析器 30
一、磁式质量分析器 30
二、双聚焦质量分析器 31
三、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 31
四、四极滤质器 33
五、离子阱质量分析器 34
六、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量分析器 34
第五节 离子检测及数据处理 35
一、法拉第杯检测器 35
二、电子倍增器 35
三、其他类型的离子检测装置 37
四、数据处理 38
第六节 真空系统 40
一、质谱仪器的真空要求 41
二、真空的获得及真空测量 41
三、各种真空组件 42
第七节 质谱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43
一、质量范围 43
二、分辨本领 43
三、灵敏度 44
四、丰度灵敏度 44
五、精密度和准确度 44
参考文献 45

第二篇 同位素质谱分析
第三章 气体稳定同位素质谱法 48
第一节 气体稳定同位素质谱概述 48
一、进样系统 48
二、离子源 49
三、质量分析器 50
四、检测系统 50
第二节 样品制备技术 50
一、水中氢同位素制备技术 50
二、碳同位素制备技术 53
三、氮同位素制备技术 59
四、氧同位素制备技术 63
五、硫同位素制备技术 72
第三节 稳定同位素质谱分析法 74
一、稳定同位素的表示方法、标准及其分析流程 74
二、质谱分析数据计算 76
三、稳定同位素质谱分析误差 87
参考文献 88
第四章 热电离质谱法 90
第一节 热电离质谱法原理 90
一、热电离 90
二、离子束聚焦、拉出 93
三、质量分离 94
四、离子检测 94
第二节 热电离质谱仪 95
一、离子源 95
二、质量分离器 97
三、离子检测器 97
四、附属设备 102
第三节 试验方法 102
一、测量前的工作程序 102
二、测量方法 111
三、测量结果的表达 113
四、影响准确测量的主要因素 115
五、方法的主要特点 120
第四节 热电离质谱法的应用 120
一、碱金属、碱土金属元素同位素测量 121
二、过渡元素测量 122
三、稀土元素测量(原子量测量) 123
四、锕系元素测量 126
五、硼、氯、溴、氧、氮等非金属元素同位素测量 129
参考文献 132
第五章 加速器质谱法 134
第一节 加速器质谱方法原理与特点 134
第二节 AMS分析装置 135
一、离子源与注入器 136
二、加速器 137
三、高能分析器 138
四、离子探测器 139
五、基于其他加速器的AMS装置 139
第三节 加速器质谱测量过程与定量分析方法 140
一、测量过程 140
二、定量分析方法 140
三、测量实例 140
四、一些主要核素的测量情况 143
五、AMS测量极限与限制 143
第四节 加速器质谱应用研究 144
一、14C 144
二、36Cl 145
三、10Be 145
四、129I 146
五、41Ca 146
六、其他核素 147

前言/序言

质谱分析成为分析化学不可替代的测试方法是从研究同位素开始,同位素质谱的成就为无机质谱的孕育、发展和成熟提供了借鉴;无机质谱的定性、定量方法主要借助元素的核素、同位素谱线测量,一些重要的质谱分析方法既可用于同位素测量,又可用于元素测量。如今,虽说同位素质谱分析理论、技术已经基本解决,但是仪器性能的提高、分析技术的改进仍在延续,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宽,常规分析任务也是大量的。
无机质谱从测量元素开始,并伴随物质成分分析发展而逐渐成熟。20世纪50年代后期,火花源质谱对杂质和纯物质分析的业绩,在无机质谱发展史上留下辉煌一页。20世纪7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80年代,由于材料学、精密机械加工、高真空技术和微电子学等新兴学科、技术的成就,尤其是计算机及其软件的广泛引用,为质谱仪器制造业发展和新型质谱仪器商业化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伴随科学技术及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同类型高性能的同位素质谱仪、无机质谱仪相续问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辉光放电质谱法、激光电离和激光共振电离质谱法、加速器质谱法等新的同位素、元素质谱分析方法逐渐孕育、发展和成熟;与此同时,气体稳定同位素质谱法、热电离质谱法、静态真空质谱法、二次离子质谱法、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和同位素示踪质谱法在研究与应用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新技术、新工艺,方法的灵敏度、精密度和探测极限有了显著改善。这些新老技术、方法的结合,促进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宽,测试对象不再局限于金属元素同位素或无机成分分析,而是延伸到包括H、C、O、N、S、P等有机元素和卤族、惰性气体等非金属元素在内的元素周期表的几乎所有元素。
如今,通过常规分析、微区分析、表面-截面分析、深度剖析和元素的空间成像,为相关学科研究、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同位素、元素的定性、定量,以及物体表面与深度的元素图像等多种信息,成为名副其实、应用广泛的分析学科的重要分支。不但是传统的地质学、核科学与核工业、冶金学、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学、医药学等学科、专业的重要测试方法,也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环境科学和宇航探测等新兴学科研究与发展不可替代的测试方法。无疑,它在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书内容分为四篇:篇总论,包括导论和质谱仪器两章,简要介绍同位素质谱仪、无机质谱仪及同位素质谱法、无机质谱法的孕育、发展、内容和有关信息知识;第二篇同位素质谱分析,包括气体稳定同位素质谱法、热电离质谱法、加速器质谱法、静态真空质谱法、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高分辨双聚焦二次离子质谱法和激光共振电离质谱法等七章;第三篇元素质谱分析,包括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四极杆质谱法、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法、双聚焦二次离子质谱法、辉光放电质谱法和同位素稀释质谱法等六章。第二、三篇是本书的核心,重点介绍各自的方法原理、实验技术、仪器和应用,内容主要选取和调研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作者实验室的有关实验积累;第四篇辅助技术,包括样品制备技术、计算机在质谱分析中的应用、质谱分析误差、标准物质与质谱分析法等四章,内容主要选自相关文献和作者的工作经验总结,其目的是为了使读者更加完整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分析方法,提高分析效率,获取有效信息。为了便于读者查阅,篇、章划分没有完全遵从传统质谱学理念,而主要根据各章内容释义、对象和获得信息编排。鉴于火花源质谱法和四极杆二次离子质谱法目前在国内很少使用,故没有将其编入书中;由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二次离子质谱仪器、方法的扩展和应用的延伸,分别将其编排为三章叙述。
本书编写初衷是希望它的出版能增进读者对同位素质谱和无机质谱分析的了解,并促进其应用与发展。在编写过程中注重物理概念的叙述,尽量减少数学推导;对一些较深、复杂的理论问题,力求作言简意赅的概括,避免冗长的文字解释;受篇幅限制,更多地采用图、表替代文字释义。
作者主要来自科研院所和高校,他(她)们大都从事质谱专业工作多年,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各章的编写分工如下:章、第四章赵墨田;第二章张玉海;第三章冯连君;第五章姜山;第六章罗修泉、张有瑜;第七章王军;第八章宋彪;第九章李志明;第十章刘虎生;第十一章郭冬发;第十二章孙立民;第十三章曹永明;第十四章周涛、陈刚;第十五章逯海;第十六章周涛;第十七章翟利华;第十八章王同兴;第十九章赵墨田、冯流星。参加稿件审阅的专家有(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曹永明、郭春华、韩永志、李金英、梁汉东、刘虎生、刘咸德、龙涛、肖应凯、张子斌、朱凤蓉等,后由赵墨田审阅、统编全部书稿。
感谢《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编委会增设《无机质谱分析》分册及对篇、章设置与内容选择给予的热诚指导和帮助;化学工业出版社领导、尤其是本书责任编辑,不辞劳苦,默默奉献,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做出的贡献为本书的出版奠定了良好基础;张艳娟、肖陈刚、王同胜、任同祥、巢静波、韦等以不同方式对本书编写给予帮助和支持,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虽经各位编者、审者反复校阅,限于编者学识和从事专业限制,在选材、表述方面难免存在不妥、疏漏之处,真诚欢迎各位专家与广大读者提出批评、改进意见。


赵墨田
2016年8月
好的,这是一本图书的简介,其内容完全不涉及《分析化学手册. 9B. 无机质谱分析(第三版)》。 --- 《现代有机合成策略与应用:从基础反应到复杂分子构建》 作者: 张伟, 李明, 王芳 出版社: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页数: 约 1200 页 定价: 380.00 元 ISBN: 978-7-5023-9876-5 --- 导读:驾驭有机合成的艺术与科学 有机合成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核心分支,不仅是实验室中构建新物质的基石,更是药物研发、材料科学以及精细化工等领域不可或缺的驱动力。然而,面对日益复杂的分子结构和对效率、选择性及环境友好的更高要求,传统的合成方法已难以完全满足现代化学家的需求。 《现代有机合成策略与应用:从基础反应到复杂分子构建》正是为应对这一挑战而编写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本书深度剖析了当代有机合成领域的前沿进展,系统梳理了从经典反应的精细调控到尖端催化体系的构建,旨在为高校师生、科研工作者及工业界工程师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实用的合成方法论。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策略先行,应用导向”的编写理念。它不仅仅是对已报道反应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反应背后的机理、立体化学控制的原理,以及如何根据目标分子结构设计出高效、简洁的合成路线。 第一部分:合成基础与反应机理的深化理解 (第 1-4 章) 本部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着重于深化对关键反应的理解。 第 1 章:有机合成中的电子效应与立体化学控制 详细阐述了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在反应活性和选择性中的作用。重点解析了手性环境对手性诱导和对映选择性反应的精细影响,包括非对映选择性、对映选择性控制的最新进展,以及如何利用计算化学辅助预测立体结果。 第 2 章:官能团的保护、去保护与正交策略 系统回顾了羟基、胺基、羧基等关键官能团的保护基团选择。深入探讨了正交保护策略的设计原则,特别关注那些对酸碱敏感或在催化氢化条件下可能脱除的现代保护基团,如硅醚类和胺基甲酸酯类的应用边界。 第 3 章:碳-碳键构建的核心反应进阶 超越传统的烷基化反应,本章聚焦于高选择性的碳-碳键形成。详细解析了烯醇化物化学的现代应用,包括硫醚烯醇化物、硅烯醇醚在不对称Aldol反应、Michael加成中的高立体控制。引入了C-H键活化作为构建新C-C键的强大工具,讨论了其底物普适性。 第 4 章:杂原子官能团的引入与转化 涵盖了氮、氧、硫、磷等杂原子到分子骨架的引入方法。重点介绍了新型胺化试剂(如胺基硼酸酯)、氧化试剂(如高价碘试剂)以及高效的硫醇/硫醚构建方法,并讨论了如何避免副反应和提高转化率。 第二部分:过渡金属催化:现代合成的驱动力 (第 5-8 章) 过渡金属催化是当代有机合成的灵魂,本部分系统梳理了钯、铜、镍等核心金属催化体系的最新发展及其在复杂分子合成中的应用。 第 5 章: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从经典到创新 除了回顾Suzuki、Heck、Sonogashira等经典反应外,本章将重点放在新型配体设计和反应条件优化上。探讨了对位阻大、电子稀疏的底物进行偶联的策略,如使用Buchwald胺化反应构建困难的C(aryl)-N键。 第 6 章:铜催化的有机反应及其在杂环合成中的地位 铜催化在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之外的应用日益广泛。本章详述了Ullmann型偶联反应的现代迭代,以及铜介导的C-H官能化,特别是在构建含氮和含氧五元/六元杂环化合物中的高效率。 第 7 章:镍催化的还原性偶联与活化 镍催化的优势在于其更低的成本和独特的氧化态变化能力。重点介绍了镍催化的还原性偶联(如将C-X键与C-C键连接)以及镍/光敏剂体系在自由基化学中的应用,为解决钯催化难以处理的底物提供了新思路。 第 8 章:C-H键活化:直接官能化的前沿 C-H键活化被誉为“终极官能团转化”。本章深入讲解了导向基团策略、非导向策略在惰性C-H键选择性活化中的应用,包括芳烃、烯烃甚至烷烃的区域和化学选择性修饰,以及这种方法在后期功能化(Late-Stage Functionalization)中的巨大潜力。 第三部分:不对称催化与手性分子构建 (第 9-11 章) 手性药物的开发对立体选择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本部分专注于如何通过催化手段实现高效的不对称合成。 第 9 章:不对称有机催化:小分子催化的力量 探讨了硫脲、手性胺、N-杂环卡宾(NHC)等有机小分子催化剂的作用机理。详细分析了催化剂如何通过形成氢键或共价中间体来控制反应的对映选择性,特别关注了在Michael加成、环加成反应中的应用。 第 10 章:不对称金属催化:手性配体的设计艺术 本章的核心是手性配体对金属催化剂性能的决定性影响。系统介绍了BINAP衍生物、手性噁唑啉配体(Box)以及新型骨架配体(如手性双恶唑啉)的设计原则,并结合不对称氢化、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进行案例分析。 第 11 章:自由基与光氧化还原催化合成 光氧化还原催化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方法。本章介绍了如何利用可见光驱动的单电子转移(SET)过程,生成原本难以获得的自由基中间体,实现温和条件下的C-C、C-N键偶联以及复杂的环化反应。 第四部分:复杂分子合成的策略与案例研究 (第 12-14 章) 理论和方法论的最终目标是应用于解决实际的合成难题。本部分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如何整合所学知识。 第 12 章:天然产物的全合成路线设计原则 讲解了逆合成分析(Retrosynthesis)的高级技巧,包括官能团等效体(FGI)、关键断裂点的选择、以及如何应对多重手性中心的构建挑战。强调了在路线设计中平衡步骤数、总收率与操作简便性的重要性。 第 13 章:复杂天然产物的合成实例剖析 精选了具有挑战性的生物活性分子(如萜类、生物碱)的现代合成路线。深入分析了合成团队如何巧妙地利用上述新反应(如不对称C-H活化、新型偶联)来解决前人难以逾越的立体化学难题或引入关键片段。 第 14 章:流程优化与绿色化学在合成中的体现 本章将视角转向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讨论了如何将实验室方法转化为可放大生产的工艺,包括溶剂选择、原子经济性分析、流动化学(Flow Chemistry)在提高反应安全性和效率方面的应用,以及催化剂的回收与再利用技术。 结语 《现代有机合成策略与应用》不仅是一本参考书,更是一本启发思考的工具书。它鼓励读者跳出固定的反应思维模式,以更具创造性的眼光审视分子构建的每一个环节,真正掌握驾驭复杂有机合成艺术的能力。掌握了书中所述的现代策略,读者将能够更加高效、精准地设计和执行前沿的有机合成工作。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在“无机质谱分析”这个主题下,似乎走了很多“弯路”。我想要的是一本能清晰地梳理出不同分析对象(例如,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同位素)在质谱分析中的特点和难点,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的书。书中对这些具体问题的探讨,感觉不够聚焦。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如何针对特定无机分析目标,设计高效的质谱分析策略。例如,如何区分不同价态的金属离子?如何精确测定痕量元素的同位素比值?书中对这些关键技术细节的介绍,我觉得不够充分,很多时候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深入讲解。我需要的是能够帮助我建立一套完整的无机质谱分析思维框架,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概览性质的文献汇编,而不是一本实用的操作指南。

评分

这本书,我真的期待了好久,但收到货的时候,心里的落差真的不是一点点。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现代的,但翻开第一页,我就被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各种图表弄得头晕眼花。我本来以为这是一本能够让我快速入门无机质谱分析的书,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包含了太多我暂时不需要或者理解不了的内容。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复杂的理论背景,那些关于仪器原理的冗长描述,但对于我这个初学者来说,简直像是在听天书。而且,书里给出的案例分析,感觉都离我的实际操作太远了,里面的数据和方法,我不知道该如何套用到我正在进行的实验中。我想要的,是那种能够手把手指导我如何操作、如何解读数据的实用性内容,而不是这些高屋建瓴的理论。也许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已经有一定基础,想要深入研究某个特定方向的专家,对我来说,它实在太“硬核”了。我甚至担心,按照这本书的进度,我可能永远也无法真正掌握这项技术。

评分

让我感到有些失望的是,这本书在实际操作层面的指导显得尤为不足。我原本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介绍不同类型的无机质谱仪,包括它们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日常维护要点。然而,书中对这些方面的论述却比较简略,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例如仪器的基本构成、探测原理等。我期待的是能够看到具体的仪器型号、操作步骤、以及可能遇到的故障排除方法。例如,当样品引入系统出现问题时,应该如何检查?质谱谱峰异常升高或降低时,如何进行诊断?这些实际操作中会遇到的难题,书中给出的建议都比较模糊,缺乏具体可操作性。我尝试着根据书中的模糊描述去摸索,结果花费了大量时间,却收效甚微。我希望能有一章专门讲解“仪器操作与维护”,详细列出各种仪器的操作指南,并附上图文并茂的步骤,这样对新手来说会非常有帮助。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可能更侧重于理论的深度挖掘,而非普适性的应用指导。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理解如何根据不同的无机样品,选择最合适的质谱分析方法,以及如何优化实验条件以获得最佳结果的书。然而,这本书似乎更多地将笔墨放在了对质谱技术本身及其发展历程的阐述上。我希望书中能够有更多关于如何解读复杂谱图的技巧,例如如何区分同量异位素峰、如何识别碎片离子,以及如何利用谱图数据库进行定性分析。书中虽然提到了一些基本概念,但对于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的未知样品分析,却显得不够深入。我需要的是能够指导我如何从大量的质谱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科学结论的方法。目前来看,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贡献,我还没有找到。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与其说是“手册”,不如说更像是一本“研究报告集”。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能够系统性地讲解无机质谱分析核心知识的书,能够涵盖从样品前处理到数据解释的全过程。但实际拿到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在介绍一些特定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案例,或者是一些前沿技术的概述。我希望能够找到关于如何对不同基体的无机样品进行前处理的详细指导,例如,如何溶解难溶性固体,如何去除干扰基质等。书中对此的论述相对简略,更多的是假设样品已经处于适合分析的状态。此外,对于如何根据样品性质选择合适的离子源、质量分析器和探测器,我也希望能有更清晰的指引。这本书的内容,感觉跳跃性比较强,很多地方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

评分

萨嘎反倒是热后如何收费的 khku和高考官方客服刚好看见看见看见了

评分

《电分析化学》共有10章,内容有了很大程度的更新,涵盖了电分析化学的实验测量,简要介绍了电化学的基础知识以及电分析化学实验测量所需的材料和准备工作。精简了电重量分析的内容,电导分析法、电位分析法和溶出伏安法对近十年的新进展作了深入的总结。如电位分析法中增补了电化学活性分子的氧化还原电位、液/液界面离子转移吉布斯自由能、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应用和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等数据。极谱法目前较少使用,所以只保留了基本原理并与伏安法整合为一章。微电极部分介绍了微电极的类型和制备,补充了在体微电极分析和无损电化学分析的新进展。近年来电化学传感器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九章不仅收录了化学修饰电极分析应用的数据,还根据研究对象收录了电化学气体传感器、酶电极、免疫电化学分析和生物分子直接电化学分析等数据。新增了电化学联用技术,包括光谱电化学技术、电化学发光分析、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和电化学与色谱/电泳技术联用等。

评分

内容丰富,包装正规,质量优质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电分析化学》共有10章,内容有了很大程度的更新,涵盖了电分析化学的实验测量,简要介绍了电化学的基础知识以及电分析化学实验测量所需的材料和准备工作。精简了电重量分析的内容,电导分析法、电位分析法和溶出伏安法对近十年的新进展作了深入的总结。如电位分析法中增补了电化学活性分子的氧化还原电位、液/液界面离子转移吉布斯自由能、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应用和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等数据。极谱法目前较少使用,所以只保留了基本原理并与伏安法整合为一章。微电极部分介绍了微电极的类型和制备,补充了在体微电极分析和无损电化学分析的新进展。近年来电化学传感器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九章不仅收录了化学修饰电极分析应用的数据,还根据研究对象收录了电化学气体传感器、酶电极、免疫电化学分析和生物分子直接电化学分析等数据。新增了电化学联用技术,包括光谱电化学技术、电化学发光分析、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和电化学与色谱/电泳技术联用等。

评分

书不错,接下来就任重而道远了

评分

印刷质量好,正品

评分

好厚的一本书,里面内容非常多,记得这本书非常值

评分

做检测行业的,买来给自己充充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