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建置区划沿革

浙江建置区划沿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浙江省民政厅 编
图书标签:
  • 浙江
  • 历史
  • 地理
  • 区划
  • 建置
  • 沿革
  • 地方志
  • 中国历史
  • 行政区划
  • 浙江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67058
版次:1
商品编码:10467757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7
字数:464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浙江建置区划沿革》是采用全省历史与现势资料编写而成,是一本集历史、现势、实用性为一体的区划资料工具书。
二、《浙江建置区划沿革》以列表式收录上起秦代(公元前222年),下迄2008年。共二千二百三十年的区划建置沿革简况。
三、《浙江建置区划沿革》列表采用“以政区为经,以朝代为纬”编制法,纵览可知各级政区历史沿革,横观可知该朝代我省郡(州、府)县设置情况。
四、《浙江建置区划沿革》表中市、地、县排列顺序原则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但为照顾历史时期郡、县析置并省的内在联系,部分地县在一定范围不得不作必要的变动。
五、1927年废道制实行省县二级制后,省县之间又有行政督察区的设置。督察区为省的派出机关,并非一级行政机构,变动也较频繁,故《浙江建置区划沿革》从略。
六、《浙江建置区划沿革》列表中只收录撤县设市和撤县(市)设区情况,设区市切块设区(市辖区)另列表叙述。

目录

一、浙江省、市、地建置沿革总表
二、浙江省、市、地建置沿革表
三、杭州市建置沿革表
四、嘉兴、湖州市建置沿革表
五、绍兴市建置沿革表
六、宁波市建置沿革表
七、舟山市建置沿革表
八、金华、衢州市建置沿革表
九、台州市建置沿革表
十、温州市建置沿革表
十一、丽水市建置沿革表
十二、浙江省市辖区建置沿革表
十三、浙江省区划调整情况(1949—2008)
十四、附 件
1.浙江省行政区划(1978—2008)
2.1978年浙江省行政区划情况表
3.1984年浙江省行政区划情况表
4.1992年浙江省行政区划情况表
5.2001年浙江省行政区划情况表
6.2000年浙江省行政区划统计表
7.2001年浙江省行政区划统计表
8.2002年浙江省行政区划统计表
9.2003年浙江省行政区划统计表
10.2004年浙江省行政区划统计表
11.2005年浙江省行政区划统计表
12.2006年浙江省行政区划统计表
13.2007年浙江省行政区划统计表
14.2008年浙江省行政区划统计表
十五、索引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围绕“浙江建置区划沿革”之外的主题撰写的图书简介,旨在详尽描述一部假设的、内容与原书完全无关的著作。 --- 《宋代文人的雅集与风骨:宋词、山水与士人心态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宋代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高峰期,深入剖析了士大夫阶层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审美趣味与精神风貌。不同于侧重政治史或制度演变的传统研究,本书将目光投向了文人圈层的日常实践——雅集、唱和、游历山水,以及这种生活形态如何塑造了宋词的审美范式与士人的内心世界。 全书分为四大主体部分,层层递进,力图构建一个立体而丰满的宋代文人图景。 第一部分:雅集的空间与仪式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宋代文人雅集的物质基础与社会功能。雅集并非简单的宴饮聚会,而是士人阶层维护身份认同、展示学识修养和进行社会联络的重要场域。 一、 厅堂、园囿与郊野:雅集的地理考量。 我们细致梳理了从开封的府邸到江南的私家园林,乃至名山大川的临时搭建的场所,这些空间的选择本身就蕴含着对“雅”与“俗”的界定。例如,探讨了“竹轩”、“曲水”等特定景观元素在雅集中的象征意义,它们如何成为文人展示其对自然秩序理解的舞台。 二、 焚香点茶与琴棋书画:仪式化的行为规范。 雅集中的固定流程,如点茶技艺的竞争、斗茶的品鉴标准、插花的造型美学,乃至即兴赋诗的规矩,都被视为一种“修身”的体现。本书尤其关注了“集古”活动的盛行,文人通过对古董的鉴藏和辨识,构建起一种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以此对抗当时的政治现实。 三、 唱和酬酢的社会网络。 雅集是士人关系网络的核心节点。通过对大量文集、书信的梳理,本书揭示了雅集如何充当着政治派系的外延、师徒传承的场所,以及个体情感交流的私密空间。尤其分析了在党争激烈的背景下,雅集如何成为一种半公开的政治表态方式。 第二部分:山水情结与空间转换 宋代文人对山水的态度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转变,这与唐代的雄浑壮阔形成了鲜明对比。本书认为,宋人的山水情结是其内在焦虑外化的结果。 一、 从“在山”到“在心”:审美范式的演变。 本部分追溯了自欧阳修、苏轼以来,山水审美如何从对天地伟力的敬畏,转向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捕捉。山水不再是旅程中的点缀,而是精神寄托的载体。我们重点分析了“理学”思想对山水认知的影响,即如何通过游历体悟“天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 留痕与“题咏”的冲突。 文人面对壮丽山川时,留下的摩崖石刻与诗词题咏,构成了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本书探讨了这种“占有”行为背后的复杂心态:既是对瞬间感动的记录,也是对自身存在短暂性的对抗。对某一特定名山(如庐山、雁荡山)的考察显示,不同代际的文人在同一地点留下的文字,反映了其时代心境的细微变化。 三、 绘画中的“可游”与“可居”。 结合宋代山水画的理论与实践,本书探讨了画作中的空间布局如何迎合文人的心理需求——既要表现出广阔的意境(可游),又要留有退隐的余地(可居)。李唐、范宽等人的作品被视为这种双重需求的典范表达。 第三部分:宋词的格律与心音 宋词的繁荣,被本书视为文人在体制内外的双重困境下的精神投射。词作为“小道”,恰好为士人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抒情空间。 一、 婉约词中的“自适”与“自伤”。 本部分深入分析了柳永、秦观等人的词作中,对都市生活、离别相思的细腻描绘,这并非单纯的情爱书写,而是士人对失意仕途、青春易逝的集体性哀叹。词的柔美格律,成为包裹沉重情绪的“精致外衣”。 二、 苏轼豪放词的“旷”与“定”。 豪放一派的兴起,被视为一种对主流“婉约”审美的矫正与突破。通过分析苏轼、辛弃疾的作品,本书论证了“以诗为词”的尝试,实质上是文人试图在词体中融入更多哲思和政治抱负,以展现其“大丈夫”的襟抱。 三、 词体的流变与文人圈层的分野。 词的风格差异,往往折射出文人所处的政治立场与交游圈子。本书通过对比不同地域、不同派系文人的词风,勾勒出宋代词坛内部的微妙张力与审美分歧。 第四部分:风骨的构建与身份政治 本书的收官部分,关注士人的内在精神内核——“风骨”。风骨不是抽象的道德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审美选择和行为规范外化出来的“姿态”。 一、 隐逸情怀的时代性。 宋代士人普遍具有“出仕”与“退隐”的矛盾心理。本书认为,宋代的“隐逸”往往是策略性的、暂时的,它是一种精神上的“制衡器”,用以对抗政治上的高压与妥协。对陶渊明的追捧,就是这种心理需求的集中体现。 二、 物质生活与精神操守的平衡。 宋代商业繁荣,文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本书探讨了这种富足如何影响了士人的“清高”标准。如何消费而不落入“市侩”,如何蓄养清雅的爱好而不显得矫饰,成为衡量一个人风骨高低的新标准。 三、 友谊与批评的艺术。 文人之间的相互砥砺,是维持群体风骨的重要机制。本书分析了宋代笔记中记载的“相讥”、“相助”行为,指出这种复杂的互动模式,既是人情的体现,也是对彼此学问和品行的持续校准,最终汇聚成宋代士人特有的文化气质。 结论: 《宋代文人的雅集与风骨》试图证明,宋代的文化成就,很大程度上源于文人个体对生活细节的极致打磨,以及在政治变动中,通过“雅集”和“山水”构建起一个独立于庙堂之外的精神疆域。本书的史料广博,论证细密,适合对宋代社会文化史、文学史及审美哲学感兴趣的读者深入研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确实非常厚重,足以让一个对历史地理感兴趣的人沉浸其中。我最看重的是它在梳理历史脉络方面的功力。作者似乎是一位极其耐心的考古学家,一点一点地挖掘着浙江行政区划的根基,从最古老的郡县制,到后来的州、府、县,再到近代以来复杂的行政层级,每一步都清晰可见。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时期,例如元代行省制度的出现,以及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所进行的详尽描述。这些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浙江地区是如何具体实施和演变的。书中引用的史料之丰富,也让我对作者的研究深度有了直观的认识。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被书中提及的某个史实或某段文献所吸引,然后会主动去查找更多相关的资料,这种学习的乐趣是无穷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区划”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浙江地区数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轨迹,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理解。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读者来说,《浙江建置区划沿革》简直是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道”、“府”、“县”这些概念的起源和演变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则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性的解答。它以一种非常严谨的态度,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早期划分,一直追溯到近代的省、市、县设置,每一步都经过了细致的考证和梳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争议性历史问题的处理方式,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断言,而是列举不同学者的观点,并给出自己的分析,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十分信服。书中对一些重要行政区划的设立和撤销,都附带了详细的历史背景解释,让我能够理解这些变动是如何受到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因素的影响。我尝试着将书中的内容与一些地图进行比对,发现许多古老的县名和地名,如今仍然在不同的层级上存在,这种历史的延续性让我感到非常惊奇。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步步引导我走进浙江波澜壮阔的建置史,让我对这片土地的认识更加深刻和立体。

评分

我之前对浙江地区的历史了解,主要停留在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上,但具体到地方行政的管理体系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我一直感到模糊。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解开了多年的困惑。《浙江建置区划沿革》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将浙江从古至今的行政建置历程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时所展现出的细致与耐心,例如对于一些地名起源的考证,或者某个县级行政单位在不同朝代几度分合的记载,都处理得非常到位,既有宏观的概括,又不乏微观的细节。我发现,通过这本书,我不仅能了解到“哪里”发生了变化,更能理解“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书中对一些关键时期的政治改革、经济发展以及军事需求如何驱动区划调整的分析,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甚至开始尝试着用书中的方法去梳理自己家乡的历史区划,虽然规模无法与书中相比,但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这种研究的乐趣和价值。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平实,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却充满了力量,因为它记录的是真实的历史变迁。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以为会是一本干巴巴的史料汇编,充斥着各种我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但当我翻开第一页,我就被深深吸引了。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巧妙,他并没有直接罗列条目,而是将浙江建置区划的演变融入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我仿佛能看到不同朝代的官吏们,是如何在绘制地图、划分疆域、设置官职,如何在战乱中维系、在太平盛世中拓展。书中对一些重要历史节点,比如南宋时期临安府的设立、清朝行省制度的演变,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看到了国家治理体系是如何一步步构建和完善的。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很多我之前认为理所当然的地理概念,在这本书里都有了清晰的来源和演变过程。例如,书中对一些地名的变迁,以及这些变迁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文化意义的阐释,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是关于行政区划的,更是关于浙江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文化和命运的宏大叙事。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历史地理感兴趣,但关于浙江地区具体的行政区划变迁,过去我所接触到的资料要么零散,要么过于学术化,很难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拿到《浙江建置区划沿革》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立刻就被它庞大的信息量和严谨的梳理方式所吸引。作者似乎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从古至今,一点点地梳理了浙江这片土地上行政区划的每一次细微调整、每一次重大变革。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某个时期区划变化时,能够辅以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状况,甚至是一些有趣的传说故事,这让枯燥的区划变迁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讲到宋代浙江路的设置时,书中不仅列出了它下辖的各个州县,还穿插了当时茶叶贸易的兴盛、水利工程的修建等内容,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区划变动与时代发展的紧密联系。而且,书中大量的引证和参考文献也显示了其学术上的可靠性,我从中找到了许多过去从未留意过的史料线索,简直像挖到宝藏一样!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浙江历史地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