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 的觀念形態論

周易 的觀念形態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笑野 著
圖書標籤:
  • 周易
  • 易學
  • 哲學
  • 觀念形態
  • 文化研究
  • 中國哲學
  • 思想史
  • 傳統文化
  • 符號學
  • 神秘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83171
版次:1
商品編碼:1208338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4
字數:331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周易》的觀念形態論》是優秀的學術成果,其主要優長有如下幾個方麵:
  其一,《周易》作為群經之首,有著獨具的思想和豐富的文化含量,《周易》研究一直熱而不衰,但科學而紮實的學術成果不多。本書能夠綜閤古史學、考古學、民俗學、語言學、哲學等學問集中挖掘《周易》中保存的殷周之際的各種觀念,材料翔實可靠,結論穩妥允當,因具有紮實的學術性而令人信服。
  其二,王國維先生運用二重證據的方法對殷周之際大變革的研究,在方法上和結論上都具有開創性和前沿意義,但其研究多著眼於製度的創新,卻沒有涉及載有周人新觀念的《周易》。本書就是在王先生和後來學界研究的基礎上,繼承使用二重證據求證、求真的方法,從周人觀念形態的角度補充瞭對殷周變革內涵的挖掘,通過製度發現其背後所隱含的意識形態及思想觀念,並深入探析之。這樣係統、全麵的研究同樣具有開創性和前沿性。
  其三,作為記錄殷周之際思想觀念的著作,《周易》是今存較早的文獻之一,其中的觀念形態是中華民族文化、觀念之源,它影響瞭中國傳統文化的建設,其中具有塑造我們民族精神的閤理性精華,這在當今亟待進行的文化建設中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我們需要這種紮實而可靠的研究結論去推動當代文化建設。

內容簡介

  本成果對《周易》的思想和豐富的文化含量,進行瞭係統的挖掘與整理。揭示瞭以蔔筮的形式獨具麵貌的經典之中所展示的中華先人對自己認識的思想成果,這些成果大都作為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而具有著穩定性和持久性,是我們民族文化構成的本質要素。全書共分十五章。分彆論述瞭《周易》的思維方式、君子政治理想、教育思想、財富觀、軍事思想、情愛觀、審美觀等問題。

作者簡介

  李笑野,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財經大學圖書館館長。

目錄

序 ( 蔣凡 )
緒言
一 作為長久而獨特的文化積澱的思想成果
二 作為意識形態的周人治理天下的法寶
三 《周易》觀念形態的基本內涵
第一章 《周易》的思維方式
第一節 《周易》思維方式的淵源
1、 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由自身而及世界的認知方法
2、 類的集閤與推衍
3、 意與象閤一的直覺感悟
第二節 《周易》對世界觀照與把握的特點
4、 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象徵符號
5、 觀卦會意,感悟哲理
6、 意象創造與意象解讀體係
第三節 觀物取象
7、 關於卦象
8、 關於爻象
第四節 陰陽辯證
一 陰陽、變易
1、 關於“陰陽”的觀念
2、 關於變易的觀念
二 時與位
1、 關於“時”的觀念
2、 關於“位”的觀念
三 中與正
關於“中”、“正”的觀念
四 乘、承、比、應
1、 關於“乘”的觀念
2、 關於“承”的觀念
3、 關於“比”的觀念
4、 關於“應”的觀念
小結 《周易》樸素而鮮明的辯證法思想
第二章 《周易》的君子政治理想
第一節 由君子治理而風範天下的思想
第二節 《乾》、《坤》兩卦所錶達的“君子”意蘊
一 君子當法天地生生之大德而成其德
二 君子務實踐履、進取不息以成德
三 君子當法天地而成就“黃中通理”之文德
四 君子“言信行謹”,“閑邪存誠”以為德
第三節 諸卦中所指明的“君子”
一 君子具有穩定、正固的人格特點
二 君子具備識幾之智,是智慧的象徵
三 君子誠實守信,謙遜謹慎
小結 “君子”政治的境界和價值
第三章 《周易》崇尚教化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 《周易》的社會圖景與教化思想
第二節 臨民保民的政治理想
第三節 “神道設教”與臨民保民
小結 觀念力量的真實與可靠
第四章 《周易》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周易》對教育的基本認識
第二節 價值觀念的塑造
第三節 教育原則、方法的提示
1、“匪我求童濛,童濛求我”的施教原則
2、嚴格執教的師道原則
3、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
小結 教育是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五章 《周易》教、罰並行的刑訟觀念
第一節 殷末周初的刑、訟理念
第二節 《周易》明德慎罰的刑罰觀
第三節 《周易》止訟、息訟的獄訟觀
小結 錶現理性精神的刑、訟之道德與文明
第六章 《周易》的財富觀
第一節 關於《周易》的財富觀念
第二節 《易經》的財富觀
一 關於緻富之則
二 關於居富之道
三 關於財富之用
第三節 《易傳》的財富觀、利益觀
一 “大和”的社會境界
二 富有之謂大業
三 義、利、和的觀念
四 節以製度,不傷財不害民
小結 以財聚人 普利社會
第七章 《周易》的軍事思想
第一節 産生《周易》軍事思想的曆史基礎
第二節 軍事的人道原則
第三節 田獵習武的軍訓觀
第四節 嚴肅紀律的治軍觀
第五節 崇尚智慧的軍事鬥爭觀
小結 崇尚理性、人道的相對完整而有機的思想成果
第八章 《周易》之“貞”辯說
第一節 作為《周易》重要概念的“貞”
第二節 “貞”藉“鼎”為“正”的辨析
第三節 “貞”同源詞為“正”的辨析
小結 《周易》“貞”之義為“正”
第九章 《周易》人格結構的基本要素——貞
第一節 剛堅穩固的人格之本
第二節 剛柔相濟的人格之要
第三節 慎守貞正的人格品性
第四節 “貞”的價值與功用
小結 “貞”使人能自覺、理性地把握自己
第十章 《周易》人格結構的基本要素——孚
第一節 發信於中的“孚”的內涵
第二節 徹底的誠信——信及人、神
第三節 “孚”之現實的實用性
第四節 建樹威信,領袖群倫之本
小結 “孚”承載的是天之道
第十一章 《周易》人格結構的基本要素——謙
第一節 謙德是對天、人規律的敬畏
第二節 謙德崇尚智慧、崇尚進取
第三節 “撝謙,無不利”的謙德之用
小結 “謙”的地位——“德之柄”
第十二章 《周易》的隱逸思想
第一節 關於隱逸思想
第二節 隱逸思想的曆史成因
第三節 察吉凶於微眇的“知幾”之智
第四節 獨立自由的人格精神
第五節 豁達從容的精神境界
小結 隱逸思想是一種自覺的理性精神
第十三章 《周易》的情愛觀
第一節 在天人之思整體背景下的認識
第二節 作為自然規律的男女之情
第三節 作為社會理性的情感之止 、情感之節
小結 思想史中 在對情愛問題認識上的價值內核
第十四章 《周易》的婚姻、傢庭觀
第一節 作為曆史發展産物的婚姻、傢庭觀
第二節 《周易》産生之前的婚姻傢庭觀念
一 夏代文物製度所透露的對血緣、婚姻的認識
二 商代的傢族形態及其觀念
第三節 《周易》的婚姻傢庭觀念
一 《周易》的婚姻傢庭觀念概觀
二 娶妻、娶妾的觀念
1、 關於娶妻的觀念
(1)“貞”的觀念
(2)女子的人格之正
(3)婚姻以正
(4)周人完整的婚姻價值觀
2、關於娶妾的觀念
(1)關於“妾”的觀念
(2)商代的“婦”、“多婦”、“諸婦”現象
(3)《周易》中“妾”的觀念
(4)“跛能履”、“眇能視”的“天地之大義”
三 關於傢庭的觀念
1、對傢庭主婦的要求的觀念
2、對丈夫(傢長)的要求的觀念
小結 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婚姻、傢庭的重要價值理念
第十五章《周易》崇尚素樸的審美觀
第一節 天地大美 絢爛至極
第二節 尚質的賁飾,當保永貞之吉
第三節 白賁尚質,因敦本而見齣素樸的意義
第四節 《周易》崇尚素樸之審美觀的影響
小結 《周易》崇尚素樸之審美態度的價值
結語 —— 以人道為核心的《周易》精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與笑野兄由相識而相知,積數十年,長期以來,或動問起居,問寒噓暖;或促膝談心,交流讀書心得,相互切磋學問,已經成瞭彼此的生活慣性而從未間斷。古人有雲:“平生風誼兼師友。”以此比擬吾輩師生關係,很是妥帖。
  憶昔笑野遠自關外負笈遊於復旦燕園之時,衣冠樸素,並非亮色,但卻意誠誌篤,英姿勃發,其讀書學習,有勤奮刻苦之容,而無嘩眾媚俗之態,確是璞玉可琢之材。而今經曆漫長時日的霜染,忽忽鬢生二毛而年近耳順,早已成為一個滿腹詩書文章而較為成熟的學林之英,在感慨時光流駛的同時,我更為學界高興。
  先秦經典,如《周易》、《左傳》、《詩經》、《楚辭》、《尚書》、《國語》、《戰國策》及先秦諸子等,無一不是垂世不朽之作,它們共同構成瞭三韆餘年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輝煌開篇。因此,要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特徵及其本質,就必須探本溯源於先秦學術。但就我所知,我國高校的文學院或中文係等傳統國學基地,大都深感先秦階段的師資和科研人纔的匱乏。為什麼?究其原因,當與現在的功利衝擊密切相關。首先,讀先秦文獻典籍必先過語言文字關。文學是語言藝術,不識古書語言文字而望文成義,讀來疙裏疙瘩,怎能正確理解而産生審美意趣呢?這語言文字的第一關跨不過去,又怎能入門學習研究呢?金文、甲骨暫時不提,就是《尚書》、《詩經》和《左傳》,要讀懂它也必先過語言文字關,然後纔能談其他問題。不僅如此,學習和研究先秦學術,因上古文史哲不分傢,還必須廣泛涉及考古、辨僞、禮樂製度、民族學、民俗學、神話學、曆史地理與人文地理諸學,這些學問,也成瞭攔阻人們迅速跨進學術殿堂的一道道障礙。因此,有誌於先秦文化學術者,就需要付齣更多的時間與心血,纔能取得邁過先秦門檻的通行證。在“時間就是金錢”的現代人看來,豈不是效益不佳而得不償失嗎?以此,有誌於先秦學術者,當然就會相對成瞭“珍稀”人類瞭。
  不過,這一巨大的學術功利衝擊波,卻被笑野兄以其深厚的“內功”化解於無形。對於讀書做學問,他從來隻問自己的誌嚮和興趣,而不計其功拙利害,取的是超功利的態度。笑野論著,齣手較慢,對於選題,隻要自己經過反復考慮後,認為有興趣,有意義,是富有學術含量的礦藏,值得深入挖掘,一旦認準選定之後,就義無返顧地深入進去,長期鑽研而不問時日之多寡,直到認為提齣的問題已經獲得自己較為滿意的答案,方纔會劃上最後的句號。他的《《周易》的觀念形態論》,就是十數年讀《易》清心而有所得的超功利思想之結晶,是其學術成熟的又一標誌。他從提齣一個個專題,到解決問題,必須從正、反、側多方麵來觀察思考,反復論證,不斷修改,其學術態度之誠懇,於此見其一斑。對於書中提齣的諸多問題和思考,大傢可以繼續深入探討,但其嚴肅認真的學術態度,卻不能不令人敬佩。
  詳讀《《周易》的觀念形態論》後,細加迴味,感到很有學術個性,值得學習藉鑒。
  首先,選題很有意義,具開拓性。從古至今,《易》學論著汗牛充棟,但專從觀念形態方麵來加以思考探索和理論總結者,則不多見。《周易》原是殷周之際古人的一部蔔筮之書。但古人為什麼問神求蔔呢?就是企望瞭解並迴答天人之際的諸多奧秘,這就實際觸及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認識和思考,這不是思想觀念又是什麼?《周易》之“象”,以直觀體悟世界的思維方式,來承載其思想認識的成果。如笑野兄指齣,在周人眼裏,《周易》“已經在神秘的原始宗教慣性下,抽繹齣瞭理性精神。……《周易》不再僅是占問鬼神之用的工具,而是一部同時載有人的認識成果,具有指導人的社會實踐作用的文化經典”。透過巫師占蔔固有的象數帷幕,還原瞭古代《易》象的原始精神,具體說明瞭周人的觀念認識,這一義理剖析,就更加閤乎古代的思想實際,而不是什麼後人附加上去的現代拔高的理念抽象。比如《周易》所強調的無所不在的君子人格精神,它比盲目的上帝崇拜、神鬼依賴更切實,更有力量,保持這種人格理想,不僅需要為政的統治者具有高度自持、自律的內在修養,而且需要在廣大民眾的瞻仰中自我警策,自我完善,這樣纔能保持社會的上下感通和高度和諧,從而收到長治久安的效果。周朝江山綿延長達八百年,是中國曆代王朝之最,原因很多,但與《周易》的君子人格之教也不無關係。這不僅在古代,而且直至現代,是否仍然具有某種藉鑒與啓迪意義呢?又如教育觀念,現在的“虎爸”、“虎媽”式的傢長,恨不得掀開子女的腦殼來個滿堂灌。但《周易》中的《濛》卦不然,它也講教育濛童,其卦辭的說法卻與今人相反,雲:“匪(非)我求童濛,童濛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要求學生的學習,必須經過自己的腦子的思考,所以後來孔子就概括為“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宋代蘇軾則更明白地發揮為“自得、自悟、自勝、自達”的自覺學習精神(見《東坡易傳》)。古今相較,周人的教育方法與思想觀念,是否有其優長之處而予後人以有益啓迪呢?迴答是肯定的。又如《周易》中的《訟》卦,強調作事謀始,從根源上加以防微杜漸來達到止訟息爭的目的。這與現代西方世界的法律訴訟觀念很不相同,顯示中華古人獨特的刑訟觀念。今日西方世界,法律苛細,難以盡讀,因而律師法官很吃香,幾乎無所不訟。錶麵公正,實際不然。法律是誰製定的?當然主要維護的是製定法律的統治階級及其利益集團。然而這與中國封建社會中“朕即法律”的專製觀念相比,不管西方是真民主也罷,假民主也罷,總比封建律法觀念有所進步。再迴頭觀察上古《周易》“止訟息爭”的觀念,在當時雖是無法實現的烏托邦,可其前瞻性和超前意識,卻並非一無是處,而足以帶來啓發。這就錶現瞭中、西文明觀念的不同特點。又如《周易》中的《師》卦,認為應該蓄兵於民而止戈為武,反對窮兵黷武,強調仁義之師的以殺止殺,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為兵傢高境。此所謂“自古兵傢非好戰”也。這也與現代西方軍事傢的理論觀念大不相同。今天美國的戰爭手段與緻命武器,已發展到能在一、二個小時之內可以打擊全球任何地方的能力,你讓它“止戈為武”,豈非囈語夢幻?但春鞦時的《孫子兵法》,所發揮的就是《周易?師卦》的軍事觀念,高度強調瞭“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重要。《孫子兵法》現在已成西方軍事的重要參考與藉鑒。於此可見,《孫子兵法》所肇源的《周易》軍事觀念,至今仍然有其參考價值和思想閃光之點,國人不可在強大的西方軍事理論麵前妄自菲薄。
  《周易》的有益觀念啓迪,難以盡訴,以上不過舉隅說明而已。笑野大著除瞭緒言、結語外,共分十五章論述,讀者可細加考量。在儒傢十三經中,《易》居其首,並非偶然,一來它是我國現存的最古老的曆史文獻之一,二來更因其思想觀念的影響與力量。我的下半生,讀《易》數十年,受益匪淺。影響最大的是《易》中的陰陽矛盾觀及其原始而樸素的辯證思想,讓我終生受益無窮。古人雲,讀《易》可以清心,也即蕩滌心中汙垢,純淨思想升華,臻於人生高境。世界萬物,由陰陽兩麵組成,因而矛盾無處不在,避凶趨吉是人們的正常心態,關鍵在於正確對待。《易》六十四卦中有《泰》《否》二卦,其上下卦形顛倒,陰陽六爻全然相反,故俗話有“泰極否來”而樂極生悲之言,又有“否極泰來”消災化吉之說,都是閤乎實際的經驗之談。吉與凶是一對矛盾,在一定的條件下,是有可能實現陰陽矛盾的自然轉換的。大自然的規律是客觀存在的,老天對待世界萬物是公平的,這麵給多瞭,那麵就會壓少一點,以求其內在陰陽運行之平衡。比如追名逐利者,終生汲汲,“奮鬥”不止,拼命爬升,但總有一天,如《乾》卦中無限騰飛的巨龍,也必然因其利欲熏心而超其能力極限,終於受到老天的無情懲罰,摔下九天而粉身碎骨,成瞭追悔莫及的“亢龍”。這一教訓很深刻,可惜注意到的人不多,故而重蹈覆轍者比比皆是。又如《易》六十四卦中,序列最後的是《既濟》和《未濟》二卦,這也完全符閤於自然辯證法。既濟者,已經成功渡過瞭河,應該是達到瞭事業的頂峰;但作《易》者卻常存憂患意識,既濟隻是象徵事業成功告一階段,並非事物發展的終點,因此,它又標誌瞭一個全新的開始,猶如萬裏長徵到達之後,又必須重新進行更高一層的新徵途,此所以《未濟》卦作殿軍也。這是天道自然之理,閤乎人類生活的辯證法,沾溉韆鞦萬代。廣大讀者如果詳讀笑野兄大著,一定會有其啓悟而有所收益的。
  其次,笑野大著,所論雖偏觀念形態之理論研究,但在理論分析的過程中,卻可見近現代以考古實物為重要材料而建立的新史學的影響,因而特彆重視實事求是的精神,尤其是藉重於考古學的新發現與具體的曆史考察,因此,其所謂“觀念”,同時又並非完全抽象,而是具體可把握的客觀實踐理性之存在。在這裏,作者受王國維“二重證據研究法”的啓發,即以現存之曆史文獻,與地下齣土的考古文物新發現,相互印證,以便作深入而有根有據的分析研究,所論娓娓道來,無不持之有故而令人信服。比如,《緒言》談易經八卦溯源時,就提到一九七九年江蘇海安青墩遺址的發掘成果,從齣土骨角上有易卦刻紋八個,來證明距今近六韆年的新石器時代,在長江下遊已有易卦文化的萌芽。這就不僅是推測,而是有實物為證的曆史事實。又如第六章在分析殷、周思想觀念之淵源及其異同時,就曾引用一九八〇年發錶的《殷墟婦好墓》最新考古成果。婦好是殷高宗武丁的夫人,同時也是多次統兵徵戰的女將軍,其墓葬齣土瞭大型銅鉞,“兩麵靠肩處均飾虎撲人頭紋……作吞噬狀,以雷紋為地”,可見殷人是以雷霆來象徵猛虎噬人之威勢。但周人講述老天懲罰之時,不僅有雷,同時有電,故《周易》專講刑罰的有《噬嗑》卦(),卦象是下震雷而上離電,既見雷霆之威又兼離電(火)之明,明察是非而免誤傷濫殺。這就有力地說明瞭周人既繼承瞭殷人觀念,但又嚮文明方麵跨進瞭一步,故殷人徵戰,大多迷戀鬼神殘酷之誅;而周人打仗,則如《周易》中《師》卦所稱,更強調“丈人”率師。“丈人”者,君子也,其統兵不僅具雷霆之威,同時還有止戈為武而行仁義之師的另一麵。兩兩相較,具體說明瞭殷、周觀念之間,有繼承,有發展,有進步,於此可見,作者較為熟練地運用瞭“二重證據研究法”。現僅以其第六章徵引近現代考古成果書目為例,就有中科院考古所《偃師二裏頭遺址新發現的銅器和玉器》,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島邦男《殷墟蔔辭研究》,王宇信、楊升南主編《甲骨學一百年》,陳夢傢《殷墟蔔辭綜述》,鬍厚宣編《甲骨探史錄》,硃鳳翰《商周傢族形態研究》,丁山《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製度》,中科院考古所《殷墟婦好墓》,羅君惕《秦刻十碣考釋》,肖楠《試論蔔辭中的師和旅》,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張震澤校理《孫臏兵法校理》等十餘種論著,涉獵之廣,討論之深,令人佩服。總之,作者駕輕就熟地運用瞭古今考古成果來幫助其《周易》研究,化理論觀念的抽象論述,為具體可感的曆史圖景,用考古實物之鐵證來描述凝結在時間曆史中的觀念形態,所論生動而具體,而非泛泛無根遊談,因言之有故,也就更具說服人的力量。
  第三,作者力求站在貫穿古今、會通中西的時代交叉點上,在中西理論思潮衝突碰撞的大潮中,積極汲取古今中外有益的理論營養,開闊視野,拓寬思路,因而所論思維辯證靈活,閤乎曆史實際,具思辨性,理論性強。書中所論十餘專題,無不顯示瞭作者在古今中外思想哲學方麵具有較為深厚的涵養,因此,其所論述雖然常是《易》卦中的具體問題,但卻透過瞭個彆的具體剖析,進一步闡明並揭示其普遍的理論意義。這也是該書值得一讀的地方。
  《《周易》的觀念形態論》一書,精光卓識之見頗多而難以盡述,這裏隻能以一斑窺豹。因書中討論的問題很多,涉及瞭上古曆史文化傳統的方方麵麵,故而難以兼顧周全,也是可以理解的,當然還應該繼續深入探討,這也實屬自然之事,但隻要方嚮正確,見齣自己的學術個性與獨特精神,又能持之以恒,那就是在通往學術殿堂的道路上邁齣瞭堅實的腳步,與理想目標雖仍有距離,卻並非不可企盼。最後,在我擱筆終篇之際,迴顧自己的學術之路,思緒聯翩,所想甚多,實現寥寥,不禁感慨係之,而隻能寄希望於後來纔俊。
  人生有限,學海無涯,求真、求是、求正,是學人追求的宏偉理想,但要攀登這一學術之巔,卻必須剋服種種難以跨越的障礙。客觀環境當然很重要,而對學人來說,更重要的是需戰勝自我內在的心魔,以佛教菩薩獻身的無私無畏精神,投身學海而勇渡彼岸。願以此與笑野兄及廣大讀者共勉。
  蔣凡
  2014年5月序於上海望珠樓半萬齋


《周易》觀念形態論:一部解讀宇宙生命奧秘的東方智慧之書 《周易》,又稱《易經》,這部流傳韆年的古籍,不僅僅是一部占蔔之書,更是一部蘊含著深邃哲學思想、宇宙觀、人生觀的東方智慧寶典。它以獨特的符號係統——卦象,揭示瞭宇宙萬物的演化規律,闡述瞭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在邏輯,以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相協調的智慧。本書《周易》觀念形態論,旨在撥開層層迷霧,深入淺齣地解讀《周易》的核心觀念,挖掘其在認識論、方法論、倫理學等諸多領域所蘊含的深刻智慧,並探討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啓示與價值。 一、 宇宙觀:陰陽互動,生生不息的動態和諧 《周易》的宇宙觀,建立在“陰陽”這一核心概念之上。“陰”與“陽”,並非簡單的對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兩種基本力量。宇宙萬物,無不包含著陰陽的因素,它們的此消彼長、相互作用,構成瞭世界的豐富多彩和生生不息。《周易》的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正是對天地萬物基本屬性和運動狀態的抽象概括。乾代錶陽,為天,為剛健;坤代錶陰,為地,為柔順。震為雷,代錶運動;巽為風,代錶滲透。坎為水,代錶險阻;離為火,代錶光明。艮為山,代錶停止;兌為澤,代錶喜悅。這八個基本卦象,通過不同的組閤,可以衍生齣六十四卦,每一卦都象徵著一種特定的情境、一種特定的發展階段。 《周易》認為,宇宙並非靜止不變,而是處於一個永恒的運動和變化之中。這種變化,不是無序的混亂,而是遵循著一定的規律,即“道”。“道”是宇宙運行的根本法則,是事物發展的內在動力。《周易》所揭示的“陰陽相生”、“物極必反”、“循環往復”等規律,正是對“道”的具體闡釋。例如,“乾”卦代錶陽極,而“坤”卦代錶陰極,它們相互生成,周而復始。“陰陽”的辯證運動,構成瞭宇宙的動態和諧,也為人類認識世界提供瞭基本的框架。 二、 認識論:象、數、理的統一,事物的多維透視 《周易》的認識論,體現在其“象、數、理”的獨特錶達方式上。 象(卦象): 卦象是《周易》最直觀的錶述形式,通過符號化的綫條(陽爻“—”和陰爻“--”)來象徵天地萬物的形態、屬性和相互關係。例如,乾卦的三個陽爻,象徵著剛健有力,如天體運行不息。坤卦的三個陰爻,象徵著柔順承載,如大地包容萬物。卦象是事物錶象的呈現,是理解事物本質的起點。 數(卦數): 每一卦都有其相應的數字屬性,這些數字並非簡單的計數,而是蘊含著宇宙運行的特定信息和規律。例如,乾卦為“六”,代錶陽之極;坤卦為“八”,代錶陰之極。這些數字的變化和組閤,揭示瞭事物發展的數量關係和階段性特徵。 理(義理): 在象和數的背後,是《周易》所闡述的深刻的“理”,即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和內在道理。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便是乾卦所揭示的“理”之一。通過對卦象和卦數的深入解讀,可以體悟到事物發展變化的本質,理解“天道”、“人道”的運行規律。 《周易》的認識論,強調瞭認識事物的多維性。它不隻關注事物的錶象,更深入探究其內在的數理邏輯,並通過“象”來直觀地呈現這些抽象的道理。這種“象、數、理”的統一,使得《周易》能夠超越單一的觀察角度,對事物進行更為全麵和深刻的認識。它也啓示我們,在認識世界時,需要調動多種感官和思維方式,從不同的層麵去理解事物的本質。 三、 方法論:辯證思維,適時而變的應變之道 《周易》的核心方法論,在於其強調的“辯證思維”和“適時而變”。 辯證思維: 《周易》處處體現著辯證的智慧。它認為事物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聯係、相互轉化的。例如,陰陽的對立統一,剛柔的相互依存,都是辯證思想的體現。同時,《周易》也強調“變”,即事物的發展變化是普遍存在的,沒有一成不變的狀態。認識到“變”,纔能抓住事物的本質,做齣恰當的應對。 適時而變: 《周易》的占筮功能,便是其“適時而變”思想的直接應用。通過占筮,人們可以瞭解當前所處的“時”和“位”,從而把握事物發展的趨勢,做齣最閤時宜的決策。這裏的“時”,指的是事物發展的時機和階段;“位”,指的是事物所處的具體位置和環境。《周易》鼓勵人們要根據不同的“時”和“位”,采取不同的行動策略,做到“變則通,通則久”。 《周易》的方法論,尤其強調瞭“中庸”和“適度”的原則。在任何一種發展狀態下,都應力求達到平衡與和諧,避免走嚮極端。例如,過於剛強可能導緻摺斷,過於柔弱則可能被吞噬。隻有把握好“中道”,纔能在變化中保持穩定,在發展中實現持續。這種“變”而不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智慧,對於指導人們在復雜多變的世界中做齣明智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四、 倫理學:修身齊傢,安邦定國的道德實踐 《周易》不僅關注宇宙規律,更深入探討瞭人的道德修養和行為準則。其倫理思想,貫穿於“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始終。 個人修養: 《周易》強調個人的道德品格和社會責任。《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坤》卦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便是對君子理想人格的塑造。君子應效法天道的剛健,不斷進取,同時效法地道的包容,心懷寬廣。 人際關係: 《周易》也為如何處理人際關係提供瞭指導。例如,“訟”卦講述瞭如何化解爭執,“屯”卦講述瞭如何在睏難中團結協作。“臨”卦則強調瞭領導者應如何以德服人,以誠待人。 社會治理: 《周易》的思想,也為古代的政治治理提供瞭重要的哲學基礎。通過對天下大勢的理解,以及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把握,統治者可以製定齣更加閤理、有效的政策。《益》卦象徵著利益的增加,強調互惠互利;《損》卦象徵著利益的損失,強調適度的犧牲和改革。 《周易》的倫理學,並非抽象的說教,而是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的道德實踐。它鼓勵人們在認識世界、順應規律的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質,為社會的和諧與進步做齣貢獻。 五、 現代啓示:古老智慧,指引當下 曆經數韆年,《周易》的智慧並未因時間的流逝而褪色,反而愈發顯現齣其獨特的價值。 思維模式的啓迪: 在信息爆炸、變化加速的現代社會,《周易》的辯證思維和係統性思維,有助於我們跳齣綫性、僵化的思考模式,以更宏觀、更全麵的視角來分析問題。 決策應對的智慧: 《周易》關於“適時而變”的理念,可以幫助我們在復雜多變的商業環境、職業發展乃至個人生活中,把握時機,靈活應變,做齣更明智的決策。 文化認同的根基: 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周易》蘊含的哲學思想,是理解中華民族精神特質、文化基因的重要途徑,有助於增強文化自信。 生態文明的藉鑒: 《周易》對自然規律的深刻洞察,以及“天人閤一”的和諧觀念,為我們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探索可持續發展道路,提供瞭寶貴的思想資源。 《周易》觀念形態論,並非是對《周易》內容的簡單羅列,而是對其核心思想進行梳理、闡釋和升華。它試圖揭示《周易》作為一部超越時代的哲學巨著,其深刻的宇宙觀、認識論、方法論和倫理學思想,如何能夠啓迪我們更深刻地認識世界,更智慧地生活,更有效地應對現代社會的挑戰。這部書,希望能夠成為一座橋梁,連接古老的東方智慧與現代人的精神追求,帶領讀者一同探索那份源遠流長的智慧之光。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我個人覺得是非常“冷峻”且極具學理深度的,完全不是那種迎閤大眾趣味的普及讀物。它更像是在搭建一個純粹的理論模型,用一種近乎數學推導的嚴謹性,去解析《周易》符號背後的生成邏輯。我尤其佩服作者在處理“陰陽”這一基本概念時所展現齣的多維度視角。他沒有簡單地將其歸結為二元對立,而是深入探討瞭其在不同曆史階段、不同文化語境下的能指漂移和內涵演變。這讓我在閱讀時,時刻處於一種高度集中的狀態,生怕錯過任何一個關鍵的轉摺點。整本書的論述節奏把握得極好,雖然話題宏大,但論證過程層層遞進,邏輯層次分明,很少有拖遝或重復之處。對於那些真正想深入探究東方思維底層架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它迫使你跳齣現有的舒適區,重新審視那些看似耳熟能詳的古老概念。

評分

說實話,第一次翻開這書時,我有些抗拒,畢竟“觀念形態論”這個標題聽起來就離主流的易學解讀很遠。我更習慣於聽人講解卦象的實際應用,比如預測個事、指導決策什麼的。然而,這本書的價值恰恰在於它的“超脫”。它完全沒有糾纏於具體的占筮技術,而是像一位心懷悲憫的文化史學傢,去挖掘《周易》這部經典是如何在漫長的時間洪流中,塑造瞭華夏民族的集體潛意識。作者對“中正之道”的解讀尤其讓我耳目一新,不再是機械地強調“不偏不倚”,而是將其視作一種對無限可能性的“張力管理”,一種在極端狀態中尋求平衡的生命智慧。那種將哲學思辨提升到存在論高度的處理方式,使得全書的論證結構無比堅實,邏輯鏈條嚴絲閤縫。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傳統文化有瞭一種更具批判性,也更具尊重的新理解,仿佛之前那些零散的知識點,都被這套宏大的理論框架巧妙地串聯瞭起來,形成瞭一個完整的認知地圖。

評分

我得承認,這本書對讀者的基礎知識有一定要求,但一旦你跨過瞭初期的門檻,隨後的閱讀體驗將是無比酣暢淋灕的。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將《周易》提升到瞭一個全新的理論高度——一個關於“信息結構”和“係統演化”的古代模型。作者對“卦序”的排列規律所進行的係統分析,簡直是神來之筆,他揭示瞭其中蘊含的並非隨機的象徵,而是一種高度有序的信息傳遞和狀態轉換的算法。這種將古代經典與現代係統科學進行對話的嘗試,不僅新穎,而且論證得相當有力,讓人不得不重新評估我們對“古代智慧”的定義。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讀一本關於古代占蔔的書,而是在閱讀一本關於宇宙秩序如何在有限的符號集閤中被編碼和解碼的“元理論”。這本書的貢獻在於,它為我們理解如何用一套簡潔的規則去描述復雜世界的動態變化,提供瞭一個極其精妙且具有悠久曆史的範例。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像是一次漫長的、需要高度專注的內省之旅。它沒有提供任何速成的捷徑或現成的答案,而是像一麵高分辨率的鏡子,映照齣我們自身認知結構的局限性。作者對“時中”概念的辨析,對我産生瞭深刻的影響。他把“時中”從一個單純的時間概念,延展為一個關於“關係場域”的本體論論斷,強調瞭任何一種“狀態”的有效性,都必須依賴於其所處的動態環境和相互作用的媒介。這種對情境依賴性的深刻強調,極大地挑戰瞭我在日常生活中習慣性的、尋求絕對真理的思維慣性。我開始意識到,很多我們看似“永恒不變”的觀念,其實都隻是在特定“場域”下暫時穩定的結構而已。這種深度的哲學反思,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單純的學術研究範疇,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保持心智靈活與適應性生存的指南。

評分

這本《周易的觀念形態論》真是我近來閱讀體驗中最引人深思的一部著作瞭。我本以為它會是那種晦澀難懂的學術專著,充斥著佶屈聱牙的術語,但作者的筆觸卻齣奇地細膩和富有洞察力。它沒有直接去闡述《易經》的爻辭吉凶,而是像一位高明的解剖學傢,將“周易”這套古老的符號係統,層層剝開,探究其背後所蘊含的、支撐起整個東方世界觀的底層邏輯和思維模式。尤其欣賞它對“變”與“常”這對核心範疇的梳理,作者沒有將它們簡單對立,而是展現瞭一種動態的、螺鏇上升的辯證關係,這讓我在理解現代社會快速迭代的諸多現象時,也找到瞭一個更深層次的參照係。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迴味那些關於“象數之辨”的論述,作者巧妙地將哲學思辨與文化人類學的觀察結閤起來,讓抽象的觀念變得觸手可及,仿佛能透過文字,窺見數韆年前先民構建世界秩序時的那種莊嚴與智慧。這本書真正做到瞭“藉古開今”,它提供的不是一套僵化的解讀框架,而是一種看待世界、認知自身的全新思維工具箱。

評分

概論一類,好書一本。

評分

概論一類,好書一本。

評分

概論一類,好書一本。

評分

本成果對《周易》的思想和豐富的文化含量,進行瞭係統的挖掘與整理。揭示瞭以蔔筮的形式獨具麵貌的經典之中所展示的中華先人對自己認識的思想成果,這些成果大都作為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而具有著穩定性和持久性,是我們民族文化構成的本質要素。全書共分十五章。分彆論述瞭《周易》的思維方式、君子政治理想、教育思想、財富觀、軍事思想、情愛觀、審美觀等問題。

評分

本成果對《周易》的思想和豐富的文化含量,進行瞭係統的挖掘與整理。揭示瞭以蔔筮的形式獨具麵貌的經典之中所展示的中華先人對自己認識的思想成果,這些成果大都作為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而具有著穩定性和持久性,是我們民族文化構成的本質要素。全書共分十五章。分彆論述瞭《周易》的思維方式、君子政治理想、教育思想、財富觀、軍事思想、情愛觀、審美觀等問題。

評分

概論一類,好書一本。

評分

概論一類,好書一本。

評分

本成果對《周易》的思想和豐富的文化含量,進行瞭係統的挖掘與整理。揭示瞭以蔔筮的形式獨具麵貌的經典之中所展示的中華先人對自己認識的思想成果,這些成果大都作為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而具有著穩定性和持久性,是我們民族文化構成的本質要素。全書共分十五章。分彆論述瞭《周易》的思維方式、君子政治理想、教育思想、財富觀、軍事思想、情愛觀、審美觀等問題。

評分

概論一類,好書一本。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