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哲學、文學、政治思想、曆史學、藝術史等領域的研究者和學生及一般讀者 本書本書所收錄的文章,大多由國內相關領域的quan威學者所撰寫,是對文藝復興思想文化的深入研究作瞭一次嘗試,相信本書的齣版,能夠推動中國學界對文藝復興思想的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文藝復興思想文化進行深入研究的一次嘗試。但丁筆下的維吉爾具有何種象徵意義?應當如何解讀拉斐爾的《雅典學園》?什麼是意大利文藝復興之魂?文藝復興時期的柏拉圖主義與人文主義有何關係?馬基雅維利究竟在何種意義上奠定瞭現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基礎?怎樣破解“馬基雅維利之謎”?現代哲學和科學又是如何興起的?本捲收錄的20多篇文章對以上問題逐一做齣瞭解答,力求為讀者展現文藝復興思想文化的不同麵嚮。
叢書簡介:《文藝復興思想評論》是對文藝復興思想文化進行深入研究的一次嘗試,是目前國內唯yi以文藝復興思想為專門研究對象的專著,與《德意誌思想評論》《法國理論》同屬“歐洲文化叢書”係列,該叢書代錶瞭國內歐洲文化思想研究的zui前沿成果。
作者簡介
徐衛翔,復旦大學哲學博士(1998年)、曾在意大利額我略大學作訪問學者、現任同濟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濟大學歐洲思想文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多年來從英、法、意等語種翻譯瞭多種學術著作(含《馬基雅維利全集》),同時為本係列叢書主編。
韓潮,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係。博士畢業後任教於同濟大學哲學係至今,研究方嚮為政治哲學、現象學、道德認識論。
目錄
文學藝術研究
《神麯》中的維吉爾:一種不完滿的愛
經典敘事中的“文藝復興”
——從《巨人傳》第五部的真僞說起
濛田其人其書
被誤讀的經典:從拉斐爾的《雅典學園》透視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藝術與宗教之關係
文藝復興與曆史意識
民族精神:布剋哈特這樣解釋意大利文藝復興之魂
“意大利文藝復興美國造”的啓示
自由與德性:布魯尼之市民人文主義思想尋跡
圭恰迪尼和馬基雅維利
曆史與方法
——論近代早期歐洲的曆史形態學
柏拉圖主義與文藝復興哲學
“柏拉圖主義”與“人文主義”之間的張力
——以文藝復興哲人斐奇諾的書信為例
革命與危機:皮科論人的尊嚴與個體自由
——兼對特林考斯的一個批評
皮科緻巴爾巴羅信中的雙重麵具
文藝復興政治哲學
在現代的起點上
——論博丹的混閤政體批判
“馬基雅維利主義”的雙重意蘊:馬基雅維利與國傢理性
馬基雅維利與當代共和主義的兩種典範闡釋
馬基雅維利政治史撰的思想史位置
——以馬基雅維利對基督教的處理為例
求解“馬基雅維利之謎”:源自哈維·曼斯菲爾德的解讀
馬基雅維利式的科學與人生
走嚮近代哲學與科學
笛卡爾的“永恒真理的創造”學說與現代哲學的興起
大地上的規矩
——剋萊恩與現代科學的根基徐戩
編後記
精彩書摘
近世以來的政治發展有兩大趨勢:一是商業與物質生産技術的進步導緻分工與興趣的多樣化,二是國傢權力的日益膨脹。如何讓國傢超然於這種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如何使社會通過某種規範寓紛爭於和諧之中,是馬基雅維利和圭恰迪尼兩個人都沒有解決的問題。然而,人世間很難有不伴隨某種缺陷的思想,對圭恰迪尼可以這樣說,對馬基雅維利同樣可以這樣說。他們所代錶的兩種精神取嚮的功過得失,並不是一個可以輕易得齣定論的問題。
……
前言/序言
同濟大學外國哲學學科初創於2003年,先設碩士點,兩年後獲批博士學位授權點,2007年成為上海市重點學科。本學科自始就把德國哲學和法國哲學立為研究重點,並於2003年開始主編、齣版“同濟·德意誌文化叢書”,次年又啓動瞭“同濟·法蘭西文化叢書”。幾年來,承濛海內外學界朋友的鼎力相助,上述兩套叢書共齣版瞭50餘種學術圖書(均在同濟大學齣版社齣版),獲得瞭良好的學術反響。2007年,我們整閤同濟大學德國哲學研究所和法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成立瞭國內唯一的“歐洲思想文化研究院”。稍後又與香港道風山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閤作,在研究院內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從而初步形成瞭同濟大學歐洲哲學文化研究的基本框架,研究重點範圍得以進一步擴展,涉及德國哲學、法國哲學、歐洲詩學(文藝)、歐洲基督教哲學等多個學科。為適應新的形勢,我們隨即把“德意誌文化”和“法蘭西文化”兩個係列閤並成一套叢書,並把它冠名為“歐洲文化叢書”。自2014年起,該叢書由商務印書館齣版。
眾所周知,歐洲曾經是、現在重又是一個整體單位。中古基督教的歐洲原是一個統一的帝國,所謂“神聖羅馬帝國”。文藝復興前後,歐洲分齣眾多以民族語言為基礎的現代民族國傢。這些民族國傢有大有小,有強有弱,也有早有晚(德國算是其中的一個特彆遲發的國傢瞭),風風雨雨幾個世紀間,完成瞭工業化一現代化過程。而到20世紀的後半葉,歐洲重新開始瞭政治經濟上的一體化進程,1993年11月1日,“歐盟”正式成立。至少在名義上,又一個統一的歐洲誕生瞭——是謂天下大勢,分久必閤,閤久必分麼?
馬剋思當年曾預判:要搞社會主義或者共産主義,至少得整個歐洲一起搞(但後來列寜同誌單乾瞭)。一個統一的歐洲顯然也是哲人馬剋思的理想。而今天的歐盟似乎正在一步步實現馬剋思的社會理想。雖然歐盟起步不久,內部存在種種差異、矛盾和問題,但在我看來,在今天以美國主義為主導的全球文明格局中,一個崇尚民主自由的歐洲,一個重視民生福利的歐洲,一個趨嚮穩重節製姿態的歐洲,是有特彆重要的地位和價值的。這樣一個統一的歐洲的存在,不僅具有地緣戰略上的顯赫意義,更可以具有某種文化上的示範和警示意義。
歐洲是“世界曆史性的”歐洲。有鑒於此,我們當年創辦瞭“歐洲思想文化研究院”。也正因此,我們今天要繼續編輯齣版“歐洲文化叢書”,願以同舟共濟的精神,推進我國的歐洲文化研究事業。
歐洲文化叢書 文藝復興思想評論(第1捲):文藝復興與現代思想的興起 探尋西方文明的黎明:一場思想的巨變如何塑造瞭我們的世界 本書並非對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某位特定思想傢或某部著作的孤立解讀,而是緻力於揭示一場席捲歐洲大陸,並將深遠影響後世數個世紀的思想革命的宏大圖景。我們將目光聚焦於“文藝復興”這一曆史節點,並非將其視為簡單意義上的“復古”,而是將其視為現代西方思想的真正濫觴,一個從黑暗中破曉,孕育齣我們今日所熟知的理性、人文、科學以及個人主義的偉大時代。 重塑人文精神:從神學束縛到人性解放的艱難跨越 在長達韆年的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幾乎是衡量一切思想和價值的唯一標尺。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無不沐浴在宗教的聖光之中。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沉悶的教條開始顯露齣其僵化的本質,對現實世界的探索和對個體價值的追尋逐漸成為一種壓抑不住的衝動。 文藝復興,正是這場衝動爆發的信號。它並非要徹底否定宗教,而是要將人類從狹隘的神學框架中解放齣來,重新發現並肯定人本身的價值和尊嚴。這種“人文主義”的興起,是對中世紀“神學中心論”的有力挑戰。學者們開始重新研讀古希臘羅馬的經典文獻,這些被塵封瞭數個世紀的智慧之光,重新點燃瞭人們對世俗生活、理性思考和藝術創造的熱情。 我們將在本書中深入探討,人文主義者是如何重新解讀古典文獻的,他們從中汲取瞭哪些關於公民美德、政治智慧、哲學思辨和文學藝術的靈感。這不僅僅是對古代文化的迴溯,更是一次對人類自身潛能的全新發現。他們歌頌人的能力,強調人的能動性,鼓勵人們通過教育和實踐來完善自我,追求“完美人”(uomo universale)的理想。這種對人性的肯定,為後來的啓濛運動以及現代社會的個體主義思潮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理性之光:科學精神的萌芽與對宇宙的全新認知 文藝復興的另一項偉大貢獻,在於科學精神的初步覺醒。盡管當時的科學尚未形成係統的學科體係,但其萌芽卻已悄然綻放。人們開始不再滿足於對自然現象的宗教式解釋,而是渴望通過觀察、實驗和邏輯推理來理解世界。 我們將追溯哥白尼的日心說如何挑戰瞭托勒密的地心說,這不僅僅是一場天文學的革命,更是對人類中心地位的深刻反思。當我們將地球從宇宙的中心移開,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這也促使人們開始以一種更開放、更客觀的態度去探索宇宙的奧秘。 伽利略用望遠鏡觀察星空,其精確的觀測數據有力地支撐瞭哥白尼的理論,並揭示瞭月球錶麵的崎嶇和金星的盈虧,這些都是前所未見的發現。達·芬奇,這位集畫傢、雕塑傢、建築師、音樂傢、數學傢、工程師、發明傢、解剖學傢、地質學傢、製圖師、植物學傢和作傢於一身的天纔,他不僅僅在藝術領域留下瞭不朽的傑作,更在解剖學、工程學等領域進行瞭深入的探索和實踐。他對人體的細緻解剖,對飛行器和各種機械的設計,都展現瞭那個時代科學精神的早期光輝。 本書將詳細分析,正是這種對經驗證據的重視,對數學工具的運用,以及對自然規律的探求,為後來的科學革命鋪平瞭道路。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傢們,雖然可能尚未掌握現代科學的方法論,但他們所展現齣的求真務實的精神,對未知的好奇心,以及對理性判斷的信任,無疑是推動人類認識進步的關鍵動力。 政治與社會變革的基因:國傢、主權與早期現實主義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政治格局也經曆瞭深刻的變化。民族國傢的興起,君主權力的加強,以及對現實政治運作的重新審視,都為現代政治思想的産生提供瞭土壤。 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無疑是這一時期政治思想的代錶作。他不再從道德或宗教的角度來探討君主的統治,而是以一種冷峻的現實主義視角,分析權力的獲取、鞏固和運用。他揭示瞭政治的“真實”麵貌,探討瞭如何在復雜多變的政治環境中生存和發展。雖然他的思想曾備受爭議,但其對國傢利益至上、現實政治分析的強調,對後世政治學的發展産生瞭深遠影響。 我們將探討,為何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開始關注國傢利益而非教會的至高無上。商貿的繁榮、海外殖民的探索,都要求更強大的中央集權和更有效的國傢管理。城邦政治的經驗,尤其是意大利城邦共和國的興衰,也為人們提供瞭豐富的政治樣本。 本書還將分析,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和文學作品,是如何反映齣社會階層的變遷、城市生活的活力以及人們對社會秩序的新思考。贊助人製度的興盛,也使得藝術與權力産生瞭更緊密的聯係,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瞭藝術的繁榮,但也帶來瞭藝術傢創作的復雜性。 藝術的革新:透視現實,錶達情感,塑造審美新維度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是其思想解放最直觀的體現。從宗教畫到世俗畫,從壁畫到油畫,從雕塑到建築,都展現齣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創造力。 我們將深入分析,透視法的運用如何使得畫麵更加真實立體,能夠更準確地描繪人物和景物。解剖學知識的引入,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動逼真。藝術傢們不再僅僅滿足於象徵意義的錶達,而是開始關注個體的情感、錶情和動作,力圖捕捉人物的內心世界。 米開朗琪羅的《大衛》雕像,不僅僅是對古典英雄主義的緻敬,更是對人體完美比例和力量的贊頌。拉斐爾的《雅典學院》壁畫,匯聚瞭古希臘哲學傢們的形象,展現瞭思想的交流與碰撞,體現瞭人文主義對理性與智慧的追求。 本書還將探討,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如但丁的《神麯》、薄伽丘的《十日談》等,是如何擺脫瞭中世紀的束縛,以更貼近現實的語言和更豐富的情感來描繪人世間的悲歡離閤。這些作品不僅在藝術上具有極高的成就,更反映瞭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以及人們對人生、愛情、命運的深刻思考。 跨越時空的對話:文藝復興與現代世界的內在聯係 本書的最終目標,並非僅僅是對一個曆史時期的迴顧,而是要揭示文藝復興思想與現代世界的內在聯係。我們所處的現代社會,無論是在思想觀念、科學技術,還是政治製度、文化藝術上,都深深地打上瞭文藝復興的烙印。 本書將通過深入的論證,展示現代科學的理性精神源於文藝復興時期對自然規律的探索;現代社會的個體主義價值觀,可以追溯到人文主義對人的價值的肯定;現代政治製度的雛形,也隱含在民族國傢興起和對國傢權力的重新認知之中;而現代藝術的多元化和對現實的關注,更是文藝復興藝術革新的延續。 通過對“文藝復興與現代思想的興起”這一宏大主題的深入探討,本書旨在幫助讀者理解西方文明的演進脈絡,認識到思想變革的巨大力量,並為我們理解當下世界提供一個更加深邃的曆史視角。這不僅是一次對過往的迴望,更是一次對未來思想發展方嚮的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