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导论(第2版)

物联网技术导论(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东军 著,黄东军  编
图书标签:
  • 物联网
  • 物联网技术
  • 传感器
  • 无线通信
  • 嵌入式系统
  • 智能设备
  • 网络协议
  • 数据分析
  • 云计算
  • 边缘计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15435
版次:2
商品编码:1208784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级特色专业(物联网工程)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6
字数:38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的专业导论,详细介绍了物联网工程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内容涵盖:物联网的概念模型和发展历史,描述了物联网的系统结构及其关键技术;传感器的概念和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了传感器的应用方法;并对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NFC)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自动识别技术的起源和发展,阐述了RFID技术的发展前景;WSN的概念与发展历史;定位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历史;介绍了云计算、Web技术、嵌入式系统和中间件技术;针对物联网中的安全问题和安全技术展开讨论。

作者简介

黄东军,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南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先工作于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研究专家组”成员。

目录

第1章 物联网概述 (1)
1.1 物联网的概念 (1)
1.1.1 物联网的定义 (1)
1.1.2 物联网的发展过程 (3)
1.1.3 物联网的特征 (8)
1.1.4 深入理解物联网时应注意的问题 (9)
1.2 物联网系统结构 (9)
1.2.1 感知层 (11)
1.2.2 传输层 (11)
1.2.3 支撑层 (11)
1.2.4 应用层 (12)
1.3 物联网的应用 (12)
1.3.1 物联网的应用模式 (13)
1.3.2 物联网的典型应用 (14)
1.4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23)
1.4.1 感知技术 (23)
1.4.2 传输技术 (25)
1.4.3 支撑技术 (26)
1.4.4 应用技术 (27)
1.5 物联网的发展前景 (28)
思考与练习 (31)
参考文献 (31)
第2章 传感器及其应用 (33)
2.1 传感器概述 (33)
2.2 传感器分类 (34)
2.2.1 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类 (34)
2.2.2 按传感器用途分类 (35)
2.2.3 按传感器输出信号分类 (37)
2.3 传感器的应用 (37)
2.3.1 一线总线接口传感器应用 (37)
2.3.2 I2C接口传感温湿度传感器SHT10 (41)
2.3.3 SPI总线接口传感器温度传感器TC77 (42)
2.3.4 RS系列接口传感器应用 (44)
2.3.5 RJ-45接口传感器应用 (46)
2.3.6 红外热释电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46)
2.3.7 气体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49)
2.3.8 可见光光照度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52)
2.3.9 红外对射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54)
2.4 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55)
2.4.1 改善传感器性能的技术途径 (55)
2.4.2 传感器的发展方向 (57)
2.5 本章小结 (61)
思考与练习 (61)
参考文献 (61)
第3章 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63)
3.1 无线通信系统概述 (63)
3.1.1 无线与移动通信的概念 (63)
3.1.2 无线与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64)
3.1.3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66)
3.2 射频通信 (67)
3.2.1 射频的概念 (67)
3.2.2 频谱的划分 (67)
3.2.3 RFID使用的频段 (71)
3.3 微波通信 (73)
3.4 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概览 (74)
3.5 近场通信(NFC) (88)
3.5.1 NFC发展概述 (88)
3.5.2 NFC工作原理 (89)
3.5.3 NFC技术标准 (90)
3.5.4 NFC技术特点 (91)
3.5.5 NFC技术应用 (93)
3.6 本章小结 (95)
思考与练习 (95)
参考文献 (96)
第4章 射频识别技术 (98)
4.1 自动识别技术概述 (98)
4.1.1 自动识别技术的基本概念 (98)
4.1.2 自动识别技术的种类与特征比较 (99)
4.1.3 常见的自动识别技术及特征比较 (100)
4.2 RFID的基本原理 (104)
4.2.1 RFID工作原理 (104)
4.2.2 RFID技术的特点 (107)
4.2.3 RFID技术标准 (108)
4.3 RFID技术的应用 (109)
4.3.1 RFID技术应用背景 (109)
4.3.2 RFID技术的重要参数 (110)
4.3.3 RFID技术的典型应用 (111)
4.3.4 RFID技术的应用前景 (112)
4.4 RFID技术的研究方向 (114)
4.5 本章小结 (116)
思考与练习 (117)
参考文献 (117)
第5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 (120)
5.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120)
5.1.1 WSN对物联网的支撑作用 (120)
5.1.2 WSN的概念 (121)
5.1.3 WSN的发展历史 (122)
5.1.4 WSN的特点和优点 (124)
5.1.5 WSN的发展趋势 (126)
5.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系统结构 (127)
5.2.1 节点结构 (128)
5.2.2 软件结构 (129)
5.2.3 拓扑结构 (131)
5.2.4 协议结构 (134)
5.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136)
5.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方向 (147)
5.5 本章小结 (149)
思考与练习 (149)
参考文献 (150)
第6章 物联网定位技术 (152)
6.1 定位的概念与发展历史 (152)
6.1.1 定位的概念 (152)
6.1.2 定位技术发展简史 (153)
6.2 定位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155)
6.2.1 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155)
6.2.2 灾难救援 (156)
6.2.3 定位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156)
6.2.4 定位技术在智能物流中的应用 (158)
6.2.5 基于位置的服务 (158)
6.3 卫星导航系统 (159)
6.3.1 主要几种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159)
6.3.2 GPS全球定位系统简介 (159)
6.3.3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介 (162)
6.3.4 北斗定位系统与GPS定位系统的比较 (164)
6.4 蜂窝系统定位技术 (164)
6.4.1 蜂窝系统定位技术简介 (164)
6.4.2 蜂窝系统常用定位技术 (165)
6.5 RFID定位技术 (169)
6.5.1 基于RFID标签的定位技术 (169)
6.5.2 基于RFID读写器的定位技术 (170)
6.6 无线传感网定位技术 (171)
6.6.1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的研究内容 (171)
6.6.2 典型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 (172)
6.7 定位技术的发展前景 (174)
6.8 本章小结 (174)
思考与练习 (174)
参考文献 (175)
第7章 视频监控物联网 (178)
7.1 视频监控与物联网 (178)
7.1.1 视频监控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178)
7.1.2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安防应用 (179)
7.2 视频监控关键技术 (181)
7.2.1 视频信号压缩编码技术 (181)
7.2.2 智能视频行为分析技术 (181)
7.2.3 多摄像机协同工作技术 (182)
7.2.4 高速DSP嵌入式处理技术 (183)
7.2.5 视频流的自适应流化和传输技术 (183)
7.3 视频监控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183)
7.3.1 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84)
7.3.2 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185)
7.4 本章小结 (187)
思考与练习 (187)
参考文献 (188)
第8章 物联网的计算技术 (189)
8.1 云计算 (189)
8.1.1 什么是云计算 (189)
8.1.2 云计算的服务模型 (190)
8.1.3 开放的云计算基础设施 (192)
8.1.4 融合云计算的物联网 (197)
8.2 嵌入式系统 (199)
8.2.1 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 (199)
8.2.2 嵌入式系统的体系结构 (202)
8.2.3 嵌入式操作系统 (203)
8.2.4 嵌入式处理器 (205)
8.2.5 嵌入式系统与物联网 (206)
8.3 移动计算与物联网 (207)
8.3.1 移动计算的发展 (207)
8.3.2 移动计算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208)
8.4 Web技术 (210)
8.4.1 Web技术基础知识 (210)
8.4.2 Web基本技术 (214)
8.5 物联网中间件 (218)
8.5.1 物联网中间件的概念 (218)
8.5.2 物联网中间件的系统结构 (219)
8.5.3 物联网中间件的技术平台 (220)
8.6 大数据与物联网 (222)
8.6.1 大数据的概念与特性 (222)
8.6.2 物联网数据采集 (224)
8.6.3 基于物联网的大数据应用 (225)
8.7 本章小结 (230)
思考与练习 (230)
参考文献 (230)
第9章 物联网安全技术 (232)
9.1 物联网面临的安全问题 (232)
9.1.1 从信息处理过程看物联网安全 (232)
9.1.2 从安全性需求看物联网安全 (237)
9.2 RFID系统的安全问题 (239)
9.2.1 RFID的安全和隐私问题 (239)
9.2.2 RFID安全解决方案 (245)
9.3 WSN安全技术研究 (249)
9.3.1 WSN中的密钥管理 (249)
9.3.2 WSN中的安全路由协议 (254)
9.4 本章小结 (259)
思考与练习 (259)
参考文献 (259)

精彩书摘

  《物联网技术导论(第2版)》:
  随着人造卫星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人造卫星来构建更精确。覆盖范围更广的定位/导航系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可以以相对地球静止的方式在太空轨道中运行,这就提供了一种方式来为定位系统提供固定的参考点。通过精确地测量用户到这些参考点的信号传播时间并推测出相应的距离,用户可以精确地计算出自己的位置。通过合理地在太空中分布卫星,我们可以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定位和导航服务。已经建成或者正在建设的这类全球定位系统包括美国的GPS系统、欧洲的Galileo系统、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和中国的北斗系统。我们将在6.3节对基于人造卫星的全球定位导航系统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
  随着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用户极大增加。据统计,到2011年上半年,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达到9.2亿(22)。如此巨大的用户群体为各个通信运营商带来了巨大的商机,而其中定位业务是通信运营商所必须提供的一种重要的数据业务。蜂窝系统的定位业务除能够提供个人和商用位置服务以外,还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帮助快速准确地确定呼叫者的位置以便及时实施援助。例如,在用户拨打119火警电话或者112求救电话时,就需要快速确定报警位置以便及时展开行动。
  ……

前言/序言

  本书自2012年9月出版以来,全国已有几十家高校的物联网相关专业采用本书作为技术导论或专业导论。很多读者向我们发来邮件或信函,对本书的价值进行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

  最近几年,物联网技术在硬件、系统和应用等各个方面都有新的发展。为了反映物联网技术的进步,我们在这本次修订版中,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主要在第1章概述中增加了反映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发展新动态的综述性描述,在第8章物联网的计算技术中,增加了物联网与大数据方面的内容,还新增加了第7章视频监控物联网。

  本书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为物联网概述,介绍了物联网的概念模型和发展历史,重点描述了物联网的系统结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第2章为传感器及其应用,介绍了传感器的概念和发展历史,给出了传感器的分类,重点介绍了传感器的应用方法,最后描述了传感器的发展方向。

  第3章为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重点介绍了典型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应用等。

  第4章为射频识别(RFID)技术,重点介绍了RFID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系统构成、技术特点、技术标准和应用场景。

  第5章为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介绍了WSN的概念、发展、系统结构、协议和应用场景。

  第6章为物联网的定位技术,介绍了定位技术的起源、发展历史以及在诸多领域的应用。

  第7章为视频监控物联网,介绍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应用和发展趋势。

  第8章为物联网的计算技术,介绍了云计算、Web技术、嵌入式系统、中间件技术和物联网大数据技术。

  第9章为物联网安全技术,主要介绍物联网多个层次的安全问题和相应技术方案。

  修订版对配套的多媒体PPT文件也进行了改版,读者可从电子工业出版社相关网站免费下载。

  本书由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黄东军主持编写,并完成本次修订,第1章和第7章由黄东军教授撰写,刘连浩教授编写第2章,董健副教授编写第3章,高建良副教授编写第4章,刘伟荣副教授编写第5章,张士庚副教授编写第6章,王斌教授编写第8章,王伟平教授编写第9章。

  本书能够修订再版,是广大读者支持的结果,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和本书责任编辑田宏峰先生大力支持和专业周到工作的结果,借此机会,谨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书的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联系邮箱:djhuang@csu.edu.cn。

  黄东军

  2017年4月于长沙



《物联网技术导论(第2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深入探讨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技术核心概念、关键技术、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的专业著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详尽的物联网知识体系,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实践,层层剖析这一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生活和工作的革命性技术。 第一部分:物联网基础概念与架构 本部分将从物联网的定义、发展历程入手,勾勒出其宏观图景。我们将探讨物联网为何能够实现万物互联,以及其在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工业自动化、智慧医疗等诸多领域的潜在价值和实现方式。 物联网的定义与演进: 深入解析物联网的概念内涵,区分其与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异同。追溯物联网从概念萌芽到如今蓬勃发展的各个阶段,理解其技术驱动力和市场需求。 物联网的系统架构: 详细介绍物联网典型的分层架构,包括感知层(Sensors and Actuators)、网络层(Connectivity)、平台层(IoT Platform)和应用层(Applications)。每一层的功能、关键技术和相互作用将被一一阐述。 感知层: 聚焦于物联网的“触角”,即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类传感器的原理、技术参数(如精度、量程、功耗、通信方式)以及它们如何采集现实世界的数据(如温度、湿度、光照、位置、运动、生物信号等)。同时,也将探讨执行器在接收指令后如何与物理世界互动,实现控制功能。 网络层: 阐述数据如何从感知层传输到云端或边缘计算节点。重点介绍各类通信技术,包括短距离通信(如蓝牙、Zigbee、Wi-Fi、NFC)和长距离通信(如NB-IoT、LoRa、4G/5G蜂窝网络)。分析不同通信技术的优缺点,适用场景,以及它们在功耗、带宽、覆盖范围、成本等方面的权衡。 平台层: 聚焦于连接、管理、存储和处理海量物联网数据的核心。我们将深入讲解物联网平台的关键功能,包括设备接入与管理、数据采集与预处理、数据存储与分析、应用开发与集成等。探讨主流的云平台(如AWS IoT, Azure IoT Hub, Google Cloud IoT, 阿里云IoT)以及私有化部署方案。 应用层: 展示物联网技术最终落地的场景和形态。从消费级应用(智能家居、穿戴设备)到行业级应用(智慧农业、工业4.0、智能交通、智慧医疗),详细介绍其具体实现机制、业务价值和用户体验。 关键技术概览: 提前引入一些贯穿物联网始终的核心技术,如嵌入式系统、嵌入式软件开发、边缘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AI)在物联网中的应用,为后续章节的深入探讨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物联网核心技术详解 本部分将对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中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讲解。 传感器与执行器技术: 传感器原理与分类: 详述各种常见传感器的物理原理,如电阻式、电容式、压电式、光学式、磁阻式等。按照测量对象(温度、湿度、压力、气体、光、声、运动、位置等)进行详细分类,并介绍其技术指标和应用案例。 执行器技术: 讲解电机、继电器、阀门、LED灯等执行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如何接收和执行来自控制端的指令。 传感器网络的构建: 探讨如何设计和部署传感器网络,包括节点选择、布局优化、能量管理等。 通信与连接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 详细分析Wi-Fi、蓝牙(Classic & BLE)、Zigbee、Z-Wave等短距离无线技术,对比它们的性能特点、功耗、传输速率和应用场景。 蜂窝物联网技术: 深入讲解NB-IoT、LTE-M等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的原理、优势以及在远程监控、资产追踪等领域的应用。 有线通信技术: 简要介绍Ethernet、RS-485等在特定工业场景下的应用。 网络协议栈: 阐述TCP/IP协议族在物联网中的应用,以及MQTT、CoAP等轻量级物联网通信协议的特点、工作机制和优劣势,理解它们如何适应物联网的资源受限环境。 嵌入式系统与设备开发: 微控制器(MCU)与微处理器(MPU): 介绍主流MCU和MPU的架构、性能特点,以及如何选择适合物联网应用的处理器。 嵌入式操作系统(RTOS): 讲解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概念、作用以及在物联网设备上的应用,如FreeRTOS、RT-Thread等。 嵌入式软件开发: 讨论嵌入式C/C++编程、驱动开发、固件更新(OTA)等关键环节。 低功耗设计: 探讨如何通过硬件和软件优化,实现物联网设备的低功耗运行,延长电池寿命。 物联网平台技术: 设备管理: 详细讲解设备注册、认证、监控、远程配置、固件升级等功能。 数据采集与处理: 介绍数据采集代理、数据格式化、数据清洗、数据转换等技术。 数据存储: 探讨时序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等适用于物联网大数据的存储方案。 数据分析与挖掘: 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如流式处理、批处理,以及在物联网数据中发现模式、预测趋势、优化决策的方法。 API设计与集成: 讲解如何设计开放的API,方便第三方应用与物联网平台集成。 边缘计算与分布式物联网: 边缘计算的概念与优势: 解释边缘计算如何将计算和数据存储推向网络边缘,以减少延迟、降低带宽需求、提高数据隐私和安全性。 边缘计算架构: 介绍不同的边缘计算部署模式(如边缘节点、网关、边缘服务器)及其功能。 边缘AI: 探讨如何在边缘设备上部署和运行AI模型,实现本地化的智能决策。 第三部分:物联网应用场景与行业解决方案 本部分将聚焦于物联网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具体应用,展示其强大的赋能能力。 智慧家居: 从智能照明、智能安防、智能家电、环境监测到家庭能源管理,详细介绍构建智能家居生态系统的关键技术和设备。 智慧城市: 涵盖智慧交通(智能交通信号控制、车辆追踪、停车管理)、智慧安防(视频监控、应急响应)、智慧能源(智能电网、水务管理)、智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垃圾管理)等方面。 工业物联网(IIoT)与工业4.0: 深入讲解设备互联、生产过程监控、预测性维护、质量追溯、供应链优化等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推动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化升级。 智慧医疗: 探讨远程医疗、健康监测、智能穿戴设备、医疗设备管理、医院运营优化等,展示物联网如何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智慧农业: 介绍精准农业、环境监测、作物生长管理、畜牧养殖监控、自动化灌溉等,展现物联网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智慧零售: 探讨库存管理、客流分析、个性化推荐、无人商店等,分析物联网如何优化零售业务流程和用户体验。 智慧物流: 涵盖货物追踪、仓储管理、运输监控、冷链物流等,展示物联网如何提高物流效率和透明度。 第四部分:物联网安全、隐私与挑战 随着物联网应用的普及,安全和隐私问题日益凸显。本部分将对这些关键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物联网安全威胁: 分析针对物联网设备、网络、平台和数据的常见安全威胁,如DDoS攻击、数据泄露、设备劫持、固件篡改等。 物联网安全防护: 介绍物联网安全的关键技术和策略,包括设备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安全通信协议、访问控制、入侵检测与防御等。 物联网隐私保护: 讨论物联网设备收集用户数据的隐私风险,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手段,如差分隐私、数据匿名化等。 标准化与互操作性: 分析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标准化挑战,以及如何实现不同厂商、不同协议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 伦理与社会影响: 探讨物联网普及可能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如就业结构变化、数据偏见、数字鸿沟等。 第五部分:物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 本部分将展望物联网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变革。 AI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AIoT): 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进一步提升物联网的智能化水平,实现更高级别的自主决策和预测能力。 5G在物联网中的作用: 分析5G技术如何为物联网提供更高速率、更低延迟、更广连接的网络支撑。 区块链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探讨区块链技术如何提升物联网数据的可信度、安全性和透明度。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技术: 介绍数字孪生如何为物理实体创建精确的虚拟副本,实现实时监控、模拟仿真和预测性维护。 物联网与人机交互的演进: 展望更自然、更智能的人机交互方式,如语音交互、手势识别等。 新兴物联网应用场景: 探讨太空物联网、水下物联网等前沿领域的探索与发展。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并重: 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包含丰富的实际案例和技术细节。 体系化知识构建: 从宏观架构到微观技术,层层深入,构建完整的物联网知识体系。 前沿技术展望: 关注物联网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势。 适合读者: 适用于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电子工程、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学生、研究人员,以及对物联网技术感兴趣的工程师、技术爱好者和行业决策者。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入理解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原理,掌握关键的技术实现方法,洞察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并为应对物联网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真的非常丰富,覆盖了物联网技术的方方面面。我一开始是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比较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就做得相当出色。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来挖掘物联网设备产生的数据价值,比如在智能交通领域,如何通过分析车辆行驶数据来优化交通流量,减少拥堵。同时,它也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物联网中的应用,例如在智能安防领域,如何利用人脸识别和行为分析技术来提升监控系统的智能化水平。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技术,而是更注重于如何将这些技术融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它在讲解的时候,会给出很多具体的算法和模型,并且还会分析它们的优缺点,这对于想要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非常有帮助。而且,它对未来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也有独到的见解,这让我对物联网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物联网的潜力远不止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还有巨大的空间可以去探索和发展。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还挺纠结的,毕竟是“导论”性质的,总担心会太浅显,不适合我这种已经有一些物联网项目经验的人。但出乎意料的是,它在基础概念的阐述上,做得相当扎实,而且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堆砌,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大量实际应用的案例。比如,它在讲解传感器网络时,不仅仅是介绍了各种传感器的类型和工作原理,还深入分析了在智慧农业、智能家居等场景下,如何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以及如何构建高效的数据采集链路。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因为在实际项目中,选择错误的传感器不仅会增加成本,还会影响最终的效果。而且,它在网络通信协议的部分,也做了很细致的讲解,从底层的TCP/IP到上层的MQTT、CoAP,都一一列举了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这让我对不同场景下如何选择最合适的通信方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循循善诱地带着你一步步理解物联网的核心,即使是那些看似枯燥的技术细节,也因为清晰的逻辑和贴切的例子,变得容易理解和消化。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些我之前模糊不清的知识点,也拓展了我对物联网整体架构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觉得,物联网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它能够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无缝连接,而这本书恰恰很好地阐述了这一点。它在讲解物联网架构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各个组件割裂开来,而是强调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协同工作。例如,在讨论数据存储和管理时,它不仅仅介绍了云数据库和本地存储的区别,还深入分析了如何设计一个高效的数据模型,以应对海量物联网数据的涌入。它还非常注重用户体验和应用层面的设计,探讨了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服务,比如在智能医疗领域,它就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可穿戴设备收集用户的健康数据,并将其与医疗信息系统相结合,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语言通俗易懂,即使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也能很快掌握其中的核心概念。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物联网伦理和隐私问题时,所持的审慎态度,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它让我看到了物联网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对社会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它就像一本通往物联网世界的“万能钥匙”。我一直对物联网的未来发展充满好奇,但又觉得技术门槛有点高。这本书就很好地解决了我的困惑。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全面的方式,将物联网的各个方面娓娓道来。比如,在介绍物联网平台时,它不仅仅是列举了一些平台名称,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平台的设计理念、核心功能以及在实际部署中的考虑因素,这让我对如何选择和构建一个物联网解决方案有了更清晰的思路。而且,它在讲解技术细节时,也做得相当到位,比如在讲到设备连接时,它详细介绍了Wi-Fi、蓝牙、Zigbee、NB-IoT等不同通信技术的原理、特性以及适用场景,并且还分析了它们在功耗、带宽、成本等方面的权衡。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字字珠玑,逻辑清晰。它让我感觉,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经验的开发者,都能从中获益匪浅。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的启迪,让我对物联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

老实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本来没抱太大希望,以为又是那种学院派的书,理论一大堆,实践少得可怜。然而,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却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它不是那种枯燥无味的教材,而是更像一本引人入胜的技术故事集。作者在讲解某个技术点时,总会穿插一些实际的应用场景,比如在讲到数据安全的时候,它不是仅仅罗列一些加密算法,而是会结合一个实际的智能门锁被破解的案例,然后详细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以及如何通过分层防御来解决问题。这种“问题导向”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接地气,也更容易理解技术的实际价值。而且,书中对不同物联网平台的比较分析也十分到位,它详细对比了AWS IoT、Azure IoT Hub、Google Cloud IoT等主流平台的特性、优劣势以及适用场景,这对于想要选择合适平台进行开发的开发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参考。我特别喜欢它在讲到边缘计算时,用了一个智能工厂的例子,生动地展示了边缘计算如何在生产线上实时处理数据,减少延迟,提高效率。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