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性》、《理解生活》是阿德勒逝世80周年新近完整譯本,姚以婷X張沛超X鄭世彥3位名傢傾情導讀,隨書附書贈精美金句彆冊筆記本,記錄每一天的美好生活。
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20世紀三大心理學傢,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現代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
《理解生活》是阿德勒焦慮現代都市人自我啓發的13堂生活課,這也是一本生活指南。幫助我們認識生命不同階段問題的形式、本質和根源,剋服職業、社交和婚戀的睏難,成就美好生活。
阿德勒說,人天生就有追求成功和幸福的意願和對未來的期望,包括觀念和價值觀。這一目標會促使個體積極嚮上,努力剋服並補償自卑感。個體為自己製訂瞭一個獨特的優越目標或成功目標,並朝著這個目標努力。
每個人在生命曆程中都會遇到三大問題——職業問題、社交問題和婚戀問題。它們迫使人們做齣應答,迫使人們處理這些問題,正是從對這些問題的解答中,每個人看到瞭自己對人生意義的理解。每個人生問題的答案反映瞭一個人的生活風格,生活風格決定瞭他的未來。
這一次,我們帶你真正讀懂阿德勒。
《理解生活》是阿德勒焦慮現代都市人自我啓發的13堂生活課,這也是一本生活指南。幫助我們認識生命不同階段問題的形式、本質和根源,剋服職業、社交和婚戀的睏難,成就美好生活。
心理大師阿德勒給焦慮都市人的生活解藥
自我啓發之父的13堂生活課
人生苦難重重,但人人皆能有所成就
理解生活,和每個階段的自己不期而遇
阿德勒說,人天生就有追求成功和幸福的意願和對未來的期望,包括觀念和價值觀。這一目標會促使個體積極嚮上,努力剋服並補償自卑感。個體為自己製訂瞭一個獨特的優越目標或成功目標,並朝著這個目標努力。
每個人在生命曆程中都會遇到三大問題——職業問題、社交問題和婚戀問題。它們迫使人們做齣應答,迫使人們處理這些問題,正是從對這些問題的解答中,每個人看到瞭自己對人生意義的理解。每個人生問題的答案反映瞭一個人的生活風格,生活風格決定瞭他的未來。
聽阿德勒講述生活的13堂課,認識生命不同階段問題的形式、本質和根源,剋服睏難,追逐未來。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生於維也納,現代世界著名的精神分析學者,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者,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與弗洛伊德、榮格齊名,世界心理學史中無法避開的少數璀璨的心理學傢之一,心理學界泰鬥級人物。
其學說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並強調“社會意識”。主要概念是創造性自我、生活風格、假想的目的論、追求優越、自卑感、補償和社會興趣。他繼承和發揚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但其基本觀點與之大相徑庭。其著作有《自卑與chao越》《理解人性》《理解生活》《兒童的人格形成及其教育》等。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一生閱曆豐富,磨難頗多。他在幼年時期患上瞭佝僂病,看上去又矮又醜,又曾在5歲那年患上肺炎險些喪命,不幸的童年也使得他在兄弟們之間常感到自卑。但生活的挫摺並未使他消沉,相反,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chao越自己,1895年,他獲得瞭維也納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並成為一名醫生;1902年他加入弗氏集團,並成為維也納心理分析學會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學刊》的編輯;一戰期間,他曾在奧國軍隊當軍醫,戰爭結束後退役,隨後在維也納從事兒童心理學的輔導工作。同時,將他的專業技能嚮大量專業和非專業的人士進行展示和傳授。從此名聲大振;1926年,他受聘於哥倫比亞大學;1932年,受聘為長島醫學院教授;1935年,在美國創辦瞭國際個體心理學學刊;1937年,他受邀到歐洲講學,因疲勞過度,心髒病突發離世。
自我啓發之父阿德勒的
13堂生活課
人生苦難重重,但人人皆能有所成就
理解生活,和每個階段的自己不期而遇
阿德勒說,人天生就有追求成功和幸福的意願和對未來的期望,包括觀念和價值觀。這一目標會促使個體積極嚮上,努力剋服並補償自卑感。個體為自己製訂瞭一個獨特的優越目標或成功目標,並朝著這個目標努力。
每個人在生命曆程中都會遇到三大問題——職業問題、社交問題和婚戀問題。它們迫使人們做齣應答,迫使人們處理這些問題,正是從對這些問題的解答中,每個人看到瞭自己對人生意義的理解。每個人生問題的答案反映瞭一個人的生活風格,生活風格決定瞭他的未來。
聽阿德勒講述生活的13堂課,認識生命不同階段問題的形式、本質和根源,剋服睏難,追逐未來。
導讀 活齣阿德勒心理學,擇你所愛的人生
推薦序一 來自維也納的心靈教育大師
推薦序二 近看是矮子,遠看是巨人
第一章
個體心理學原理 ‖001
一個人遺傳瞭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早期生活中如何利用自身的遺傳特質。
第二章
剋服缺陷 ‖021
總想遠離那些比自己強的孩子,而與比自己弱的孩子玩,這種不正常的自卑感被稱為“自卑情結”。
第三章
自卑情結和優越情結 ‖038
具有自卑情結的人假定自己是優越的,進而産生瞭優越情結;正常的個體沒有優越情結,甚至都沒有優越感。
第四章
生活風格 ‖054
山榖中鬆樹的生長方式和山頂的鬆樹不一樣,人類也是如此。
第五章
早期迴憶 ‖069
早期迴憶不是原因,它們隻是一些綫索,讓我們知道過去發生瞭什麼,以及事態是如何發展的。
第六章
行為和態度 ‖084
行為本身源於態度,又是態度的錶達;態度是個體對生活的錶現。
第七章
夢及其解析 ‖099
意識和無意識共同構成瞭完整的個體。夢是個體心理的錶達和活動形式。
第八章
問題兒童及教育 ‖114
所有問題兒童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徵。通常來說,他們都很懦弱。
第九章
錯誤的生活風格:
一個案例 ‖136
孩子隻想到處惹事,搞得大傢圍著他團團轉。這些行為與他的生活目標和原型是一緻的。他的目標就是淩駕於他人之上並控製他人,占據父母所有的注意力。
第十章
行為不良和缺乏社會興趣 ‖150
有些人之所以沒有自卑情結和優越情結,是因為他們的社會興趣、勇氣和常識使他們將自卑感和優越感應用在對社會有意義的方麵。
第十一章
戀愛和婚姻 ‖162
隻有能夠適應社會的人纔能解決戀愛和婚姻問題。大多數婚姻問題都是因為當事人缺乏社會興趣。
第十二章
性欲和性問題 ‖176
性欲在生命早期就齣現瞭。性驅力應該被約束在一個有意義的目標之內。
第十三章
結論 ‖188
推薦序一
來自維也納的心靈教育大師
阿德勒於1870年齣生於維也納的郊區。這一時期前後的維也納可以說是個非凡的地方,光是在心理治療領域就貢獻瞭六位世界級的大師,分彆是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的創始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的創始人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意義療法(logotherapy)的創始人弗蘭剋爾(Viktor Frankl,1905—1997);心理劇(psychodrama)療法的創始人莫雷諾(Jacob Moreno,1889—1974);精神分析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al theory)集大成者科恩伯格(Otto kenberg,1928—)和自體心理學(self psychology)創始人科鬍特(Heinz Kohut,1913—1981);以及聚焦療法(focusing therapy)的創始人簡德林(Eugene Gendlin,1926—)。這六位大師,無一例外是猶太人,其中阿德勒、莫雷諾和弗蘭剋爾都曾經見過弗洛伊德,阿德勒則與弗洛伊德有過長期而富有細節的交往,可以說這三個人的思想和實踐體係都同弗洛伊德保持著一定程度的張力,而其中張力最大者莫過於阿德勒。從某種程度上說,阿德勒更可以被劃入為教育傢一類。
一個人選擇或創造什麼樣的學派,往往與這個人的經曆密不可分。阿德勒不像他的前輩及好友弗洛伊德般高大且“高貴”,弗洛伊德盡管有兄弟姐妹,但幾乎是被視為獨生子般為母親所寵愛。學業上的不同凡響進一步造就瞭弗洛伊德堅毅或固執的個性。阿德勒或許是由於本人幼年時經常體驗到自卑感,其思想核心之一便是識彆齣一個人的“自卑情結”以及此人為此所做齣的補償與努力,這或許讓齣身於草根的讀者感到更加親切。阿德勒作為多子女傢庭的一員,對同胞間競爭的動力有著深刻的體會,所以會對齣生順序對人格和動機的影響非常敏感,這對於已經結束獨生子女政策,即將迎來“二孩時代”(或許在不遠的未來的“多孩時代”)的國人又是陣及時雨。然而這些並不是阿德勒思想最為深刻的地方,在我看來,他最為核心,也最為堅持的對人性的看法就是“人性深深植根於社會之中”這一點。羅伯特·魯尼恩(Robert Runyon,1984)
在其長文中列錶分析瞭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之間的20點不同,細細讀來會讓人産生一種“既生瑜,何生亮”式的感慨。弗洛伊德的目光直指人性的深處,窺視晦暗幽冥之處的人性“小九九”,並努力使之大白於天下(榮格在這一點上似乎研究得更深,深到弗洛伊德都大呼“受不瞭”)。Adler的本意是“鷹”,這隻鷹的眼睛似乎總往外看。
阿德勒的諸多提法,如“社會興趣”“自卑與補償”“生活風格與生活任務”“傢庭序列與齣生次序”等,完全不類於高深莫測的弗洛伊德和榮格式“行話”,基本上可以“望文生義”。正是因為如
此,國內的阿德勒研究似乎不怎麼火,好像太淺瞭不值得研究。然而心理治療流派演化史中受過阿德勒影響的可以列齣一份長長的清單,如羅洛梅、馬斯洛、艾利斯、霍尼、沙利文、弗洛姆、伯恩等。其中霍尼為國內學界所較早的認識並譯介,霍尼在精神分析陣營的內部開闢瞭新精神分析的路嚮,是精神分析社會文化學派的奠基者,並啓發瞭弗洛姆的“馬剋思主義精神分析”。有學者通過概念的研究,發現霍尼的理論與阿德勒幾乎呈現一一對應的關係(Nathan Freeman,1950),由此可見我們重讀阿德勒的重要性。
擺在讀者麵前的這兩部書——《理解人性》《理解生活》大緻上可以被閤稱為“個體心理學導論”,它們成書於作者思想的成熟期。文中,阿德勒以演講體的風格娓娓道來,平實的語言中蘊含瞭作者對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洞察。無論是從事臨床心理的研究者還是傢長、老師都可以從中獲益。祝各位開捲有益,讓我們開啓與來自維也納的心靈教育大師的跨時空對話。
張沛超博士
資深心理谘詢師
香港精神分析學會副主席
推薦序二
近看是矮子,遠看是巨人
阿德勒是一個矮子,大概比我還要矮一點兒。
我有多高?這麼說吧,當初我報考警察,就因為身高不夠而落榜。落榜就落榜,我隻當緣分不夠,總歸是沒有人罵我的。
可是,當初阿德勒與弗洛伊德分手(阿德勒是第一個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的人)的時候,弗洛伊德就罵他是個“變態”,以及是個“妄想、嫉妒和玩世不恭的矮子”。當然,阿德勒也迴敬弗洛伊德
瞭,他說弗洛伊德是個“騙子”,而他的精神分析就是“垃圾”。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垃圾”,那阿德勒的理論又是什麼呢?
1911年,阿德勒被迫離開瞭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同時帶走瞭幾位親密的同事,他們走進瞭附近的一傢咖啡館,拍桌子決定要成立一個新的團體——自由精神分析協會。他們想要更多的自由,想要打破原來精神分析的框架與束縛。1913年,這個團體更名為“個體心理學學會”。阿德勒開始稱自己的理論為個體心理學。
在1914年發行的第一期《個體心理學》雜誌中,阿德勒這樣寫道:
個體心理學這個名字傳達瞭這種觀念,心理過程及其錶徵隻有在個體的背景下纔能得到理解,所有心理學的真知灼見都源於個體本身。我們當然知道完全理解一個單獨的個體絕無可能,但是不能阻止我們在一定的曆史背景下瞭解個體的整體人格。在各種情況下,我們得問神經癥從哪裏來,更重要的是嚮何處去。神經癥是源於童年的器官缺陷還是生活的挫摺,嚮何處去就是他的生活計劃是什麼。
從上麵這段文字,我們大緻可以看齣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一些區彆。
弗洛伊德喜歡使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去分析人類的精神世界,例如他把心理劃分為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把人格劃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而阿德勒強調個體心理學是“一種關注人性的哲學和重視個體整體性的心理學”,他關注的是人格的整體性和一緻性。弗洛伊德認為神經癥的起源是童年性欲的壓抑和扭麯,而阿德勒認為神經癥源於童年的器官缺陷或生活挫摺帶來的自卑感。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神經癥起源這一點上,弗洛伊德和阿德勒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於自己的個人經驗。
弗洛伊德從小在傢中就體驗到瞭俄狄浦斯情結,他曾在兩歲至兩歲半之間,在一次短途旅行中看到瞭母親的裸體並且念念不忘,而阿德勒的兩歲時光要悲慘得多,他的早期迴憶中充滿瞭無奈與悲傷:
在我最早的記憶中,有一段是身患佝僂病的我纏著綳帶坐在一張長凳上,身體健康的哥哥則坐在我的對麵。他可以跑,可以跳,可以輕鬆地在地上四處活動,但對我而言,每個動作既痛苦又費力。每個人都很努力地想幫我,父母更是竭盡心力。當時的我應該是兩歲左右。
因為罹患佝僂病,阿德勒直到四歲纔會走路。而在五歲那年,阿德勒又經曆瞭一場生死磨難。在一個寒冷的鼕天,有一個大男孩帶他去滑冰,可是滑著滑著,大男孩不見瞭蹤影;阿德勒站在冰麵上,凍得瑟瑟發抖,後來自己跌跌撞撞地走迴瞭傢。這次阿德勒不幸地感染瞭肺炎,醫生認為他已經無望瞭。但正如你知道的結果,他竟然從死神手裏逃脫瞭,而且阿德勒發誓,長大後他要成為一名醫生!
當然,他做到瞭。阿德勒一直努力補償他早年的身體缺陷,逐漸成長為一個健康、活躍的小夥子,並且成瞭一位優秀的眼科醫生和內科醫生。在結婚前,他寫信給自己的女朋友萊莎——一位俄羅斯姑娘,滿懷信心地說道:“雖然小時候我患過重病,但現在我很健康,我成為瞭醫生,我戰勝瞭死亡,我有能力和你共創美好未來!”
這身體上的缺陷帶來的自卑感也許還好補償,但是心理上的自卑感就沒那麼容易解決瞭。(最初,阿德勒把自卑感與身體上的缺陷聯係在一起,後來他擴展瞭自卑情結這一概念,把任何身體的、心理的和社會的障礙,不管是真實的還是想象的,都包括在內。)
正如前麵所說,阿德勒有一個身體健康的哥哥——他的名字叫西格濛德。與身材魁梧、長相英俊的哥哥相比,阿德勒的樣貌怎麼也算不上瀟灑:矮小的身材,又圓又大的頭,再加上厚實的額頭和寬大的嘴巴。更糟糕的是,西格濛德在傢中備受父母寵愛,大傢都認為老大是傢裏最聰明的、最有天賦的,因此,阿德勒總覺得自己生活在模範大哥的陰影之下。甚至直到中年,他還會小心翼翼地評價這位已是富商的大哥西格濛德:“一個善良又勤奮的傢夥,他一直超過我!”
可是問題的關鍵恐怕還不在於這個西格濛德,而在於另外一個西格濛德:西格濛德·弗洛伊德。據說弗洛伊德的《釋夢》一書遭到他人的抨擊,而作為粉絲的阿德勒公開發錶文章聲援弗洛伊德。於是,弗洛伊德就邀請阿德勒來參加他們每晚八點半的星期三學社,其實一開始也就五個人。最初,阿德勒風雨無阻,每周都來參加會談並且積極發言。當然,弗洛伊德也沒有虧待這個勤奮上進的年輕人,1910年,阿德勒被任命為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前身即星期三學社)的主席和學會雜誌《精神分析雜誌》(Zentralblatt für psychoanalyse)的主編。
然而,阿德勒童年的自卑感仍在隱隱作痛、伺機發作,他把西格濛德·弗洛伊德當作要去挑戰的“大哥”,對其理論根基提齣異議,而這當然是作為母親最關愛的長子弗洛伊德所無法容忍的。結果是,阿德勒被逐齣瞭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日後還不時遭到弗洛伊德那夥人的口誅筆伐。幸運的是,阿德勒離開時不僅帶走瞭幾位親密的小夥伴,還帶走瞭一張極為珍貴的明信片。以後每當有報道稱阿德勒曾是弗洛伊德的門生時,他就會拿齣這張發黃的明信片,上麵寫著:
非常令人尊敬的同事先生:
為瞭探討我們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心理學和精神病學,小組裏的同事和追隨者每晚在我傢八點半開始討論,它正在給我帶來會談的快樂。……你願意加入我們嗎?……我期望你早日答復是否願意加入我們。今晚你過得愉快嗎?
作為你的同事緻以我誠摯的問候!
弗洛伊德博士
阿德勒手持明信片,仿佛在說:你看,當初弗洛伊德邀請我的時候,上麵寫的明明是同事嘛!
在阿德勒去美國之後,有位年輕的後生經常去聽他講課。有一天,這位後生無意間問起一個問題,涉及阿德勒以前是弗洛伊德的門生,阿德勒當時勃然大怒,滿臉通紅,聲音很大,引得人們紛紛側目。他宣稱自己從來就不是弗洛伊德的學生、門徒或追隨者,而一直是一個獨立的醫生和研究者。(這一舉動雖然嚇得這位後生不知所措,但他還是從阿德勒那裏收獲頗多,後來成為一位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傢,他名叫馬斯洛。)
的確,阿德勒和弗洛伊德的理論在某種程度上相差甚遠。在第一期《個體心理學》雜誌上的那一段話中,你可能還看齣瞭他們之間很重要的一點區彆:弗洛伊德關注個體的過去,即是什麼原因使一個人變成瞭現在這個樣子,他認為幫助病人找齣存在無意識中的癥結即可緩解,而阿德勒更關注未來,即是什麼目標在引領一個人剋服缺陷,追求卓越!正如他所說:“我們得問神經癥從哪裏來,更重要的是嚮何處去……嚮何處去就是他的生活計劃是什麼。”
如果說弗洛伊德是一名尋找病根、醫治疾病的良醫,那麼阿德勒更像是一名教育傢,他強調的是一個人如何健康地成長和發展,他關注個體生命的意義,換句話說,他教導一個人如何在世上安身立命。
阿德勒認為,人生在世,每個人都麵臨著三種重要的關係——工作、社交和婚戀,這三種關係構成瞭三個問題:如何謀求一種工作,使我們在自然資源的限製之下得以生存;如何找到我們在群體中的位置,使我們能夠與人閤作,並分享閤作的利益;如何調整我們自身,以理解兩性的存在和依賴於兩性關係的人類繁衍問題。
阿德勒發現,一切人類問題都可以歸類到這三個主題之中,而每個人對這三個問題的迴答,即反映齣他對生命意義的最深層感受。他舉例說,假使有一個人,他愛情生活的各方麵都非常甜蜜而融洽,他在工作上取得瞭可觀的成就,他的朋友很多,他的交際範圍廣泛而成果豐碩。我們就能斷言,這樣的人必然會感到生活是個富於創造性的曆程,生活中充滿瞭機會,而沒有不可剋服的睏難。
阿德勒理論的眾多應用之一是敘事取嚮的生涯谘詢。其核心理念是,最初麵臨的生活挫摺或睏境會在個體的記憶中形成一種執念,而個體也會因此形成一種生活風格,有時在無意識中將其轉換成一種職業,從而剋服童年時期的缺陷和自卑,實現生命的完滿。
除瞭那個從小口吃口含石子勤奮練習,後來成為著名演說傢的希臘人德摩斯梯尼之外,我再舉一例。
作為一個男孩,功夫巨星李小龍是我的人生偶像之一。我小時候經常學著李小龍的樣子:雙腳踮起來跳來跳去,忽然大拇指一抹鼻子,右腳再閃電般地抬起,一聲“我打……”長嘯而齣,假想中的敵人就便應聲倒地。在我的心目中,李小龍便是力量與強者的化身!
後來,我纔發現李小龍並非天生就很厲害,相反,他是因為兒時體質不好纔開始習武的,而且他的身體在很多方麵存在缺陷。比如,我們在電影裏經常看到李小龍腳尖著地,輕盈地跳來跳去,可誰能想到他竟是扁平足,腳後跟本來就很難著地。還有他那招牌性動作抹鼻子也不是為瞭耍酷,而是他自小就有鼻炎!再看他那犀利的眼神,竟然齣自一雙近視600多度的眼睛,幸虧他練的詠春拳講究的是近身格鬥。一個有著諸多器官缺陷的人,卻將身體機能發揮到瞭幾乎是人類的極限,實在令人不可思議!
心理學傢威廉·詹姆斯曾經寫道:為瞭徵服磨礪和苦難,人們必須把它們上升為命運的夥伴,而且,既然苦難在我們心中,那麼就必須與它相遇,根據自己的目標處理它,而不是每天都躲避它。這與阿德勒的觀點一緻,通過徵服他們的磨礪和苦難,人們會超越自己,抵達其對立麵。人們會把弱勢變成優勢,把恐懼變成勇氣,把孤獨變成關係,把痛苦變成意義。個體最強大的力量來自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而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一個人的執念(preoccupation)變成職業(occupation)。
執念源自個體麵對世界的最初經驗,尤其是所遭遇的挫摺,然後它始終縈繞在個體的早期迴憶中,促使個體與之周鏇、戰鬥。因此,阿德勒說,無論來訪者什麼時候來尋求職業指導,他都會詢問他們關於生命早期的記憶。他認為,對於童年早期的記憶確鑿地展示瞭來訪者一直以來將自己訓練成什麼樣子的人——從韆瘡百孔到光彩照人,從默默無聞到成為蓋世英雄!
許多心理學傢聲稱,阿德勒的理論過於淺顯,依賴於對日常生活的常識性觀察,但另一些人則認為阿德勒的觀點敏銳而富有見地。當我們閱讀阿德勒時,會發現他所描述的既是傢常瑣碎,又是真知灼見。對於職業選擇、兩性關係、學校教育和傢庭生活,似乎每個人都能插得上嘴、說道幾句,但又沒有人能像阿德勒那樣看得明白、說得透徹。對於阿德勒理論的廣泛性和通俗性,心理學傢亨利·艾倫伯格是這樣評論的:
像阿德勒這樣四處被抄襲卻從未得到他人緻意的人並不多見。他的學說已變成一句法國方言所形容的“公共廣場”,任何一個人都可以進入其中並取走任何東西卻都不會感到羞愧。某位作者可能害怕而謹慎地錶明自己由他處所引用的任何文字。但是,一旦來源是個體心理學,他的做法就絕非如此;情況變得似乎是,阿德勒從來未貢獻過任何獨創性的東西。
弗洛伊德曾嘲弄阿德勒的理論過於簡單,他認為由於精神分析的復雜性,學習精神分析需要花費兩年的時間,但是學習阿德勒的理論隻需要幾周的時間,“因為沒什麼東西可以學習”。而阿德勒認為,這恰恰就是他想要獲得的效果。他花費瞭40年的時間使自己的理論變得簡單,更易理解。
確實,我們不得不承認,阿德勒比弗洛伊德關注的主題更為廣泛,同時他又比榮格的神秘主義更為實用。他對生活和人性的看法影響著我們,而且我們理應接受他的影響!
馬斯洛在去世前還撰文說:“對我來說,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年復一年地變得越來越正確。正如這些事實錶明,它們越來越強烈地維護著他這個人的形象。我必須指齣,尤其在他對整體性的強調這一點上,這個時代仍然沒有趕上他。”
在一個世紀之後,相隔瞭時空,我們仍然能看到阿德勒的身影,這證明他不是一個矮子,而是一個巨人。
鄭世彥
心理谘詢師,《看電影學心理學》作者
黃光國譯本《自卑與超越》責任編輯
年輕人,應該多讀書
評分我為什麼喜歡在京東買東西,因為今天買明天就可以送到。我為什麼每個商品的評價都一樣,因為在京東買的東西太多太多瞭,導緻積纍瞭很多未評價的訂單,所以我統一用段話作為評價內容,省時省力,還能得京東豆。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在京東買東西又好又快!我為什麼喜歡在京東買東西,因為今天買明天就可以送到。我為什麼每個商品的評價都一樣,因為在京東買的東西太多太多瞭,導緻積纍瞭很多未評價的訂單,所以我統一用段話作為評價內容,省時省力,還能得京東豆。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在京東買東西又好又快!
評分感覺很不錯的一本書,還沒來得及看的,放屋頭慢慢看
評分並且用這樣傾斜的姿勢
評分自我檢視,走齣陰影,遇見一個不一樣的你,讓真光照亮你前行的道路。
評分常網購,總有大量的包裹收,感覺寫評語花掉瞭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所以在一段時間裏,我總是我又總是覺得好像不去評價或者隨便寫寫! 但是,有點對不住那些辛苦工作的賣傢客服、倉管、老闆。於是我寫下瞭一小段話,給我覺得能拿到我五星好評的賣傢的寶貝評價裏麵以示感謝和尊敬! 首先,寶貝是性價比很高的,我每次都會先試用再評價的,雖然寶貝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同等的價位裏麵絕對是錶現最棒的。京東的配送絕對是一流的,送貨速度快,配送員服務態度好,每樣東西都是送貨上門。希望京東能再接再厲,做得更大更強,提供更多更好的東西給大傢。為京東的商品和服務點贊。
評分 評分很厚的五本書,想看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深入瞭解自己,更好的生活。
評分《自卑與超越》是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齣發,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的通俗性讀物。但通俗中包含著極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學術價值。在《自卑與超越》中,作者提齣: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時的地位感到滿意;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並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於正確對待職業、社會和性,在於正確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嬌縱、被忽視的兒童,以後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錯誤的道路;傢長和教師應培養他們對彆人、對社會的興趣,使他們真正認識“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樣,他們就能夠從自卑走嚮超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