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网技术基础

通信网技术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毅刚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原理
  • 通信网络
  • 网络技术
  • 数据通信
  • 计算机网络
  • 网络工程
  • 通信基础
  • 信息技术
  • 高等教育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48101
版次:01
商品编码:120911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学校电类规划教材--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按照不同行业所建设的通信网络来阐述网络的体系结构和组网技术。
2.每一章都有若干突出知识点,实际例子来诠释,授课不枯燥,信息量丰富。
3.弱化交换网络,突出传输网与接入网;弱化2G、3G重点介绍4G、5G.

内容简介

本书从通信网的结构、运营、组网、安全和管理等方面介绍了通信网的基础知识和运行原理,涵盖了从芯片到深空范围内的各种通信网络,重点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物联网,从计算机行业和通信行业的不同角度,讲述了通信网融合发展的技术演进路线和不同的实现思路。计算机网络重点介绍了局域网和互联网,电信网重点介绍了传输网和移动通信网,广播电视网重点介绍了有线电视网和接入网,物联网重点介绍了关键技术和无线传感器网络,也介绍了各种通信网络共有的安全管理技术和后IP的未来网络。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理工科各专业通信网课程的入门教材,重点面向通信工程、计算机、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专业的本科生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作为其他专业了解通信网整体概况及其关键技术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韩毅刚老师毕业于南开大学计算机系,现于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担任教学工作。已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10余门,已出版20余部著译作,出版教材深受广大师一致好评。

目录

第1章 通信网概述 1
1.1 通信网的组成和功能 1
1.1.1 通信网的定义和概念 1
1.1.2 通信网的组成 3
1.1.3 通信网的拓扑结构 6
1.1.4 通信网的功能 8
1.2 通信网的运营和业务 9
1.2.1 通信网的运营 9
1.2.2 通信网的业务 12
1.3 通信网的分类 13
1.3.1 按覆盖范围划分 13
1.3.2 按交换技术划分 14
1.3.3 按功能划分 15
1.3.4 各种网络之间的关系 15
1.4 通信网的体系结构 16
1.4.1 通信协议 17
1.4.2 通信网体系结构的分层
思想 17
1.4.3 ISO OSI参考模型 18
1.4.4 TCP/IP参考模型 19
习题 21
第2章 局域网 23
2.1 局域网体系结构 23
2.1.1 局域网参考模型 23
2.1.2 局域网各层数据的封装 25
2.2 以太网 26
2.2.1 以太网MAC帧结构 26
2.2.2 共享式以太网 29
2.2.3 交换式以太网 30
2.2.4 以太网类型 31
2.3 Wi-Fi 34
2.3.1 Wi-Fi网络的组成结构 34
2.3.2 Wi-Fi的MAC帧结构 35
2.3.3 Wi-Fi的认证和关联 37
2.3.4 Wi-Fi网的媒介访问控制技术 38
2.4 局域网组网技术 40
2.4.1 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 40
2.4.2 交换机的配置 41
2.4.3 VLAN 43
习题 43
第3章 互联网 45
3.1 IP 46
3.1.1 IP地址 46
3.1.2 IPv4 48
3.1.3 IPv6 51
3.1.4 IPv4网络与IPv6网络的互联 53
3.1.5 IP协议的辅助协议 55
3.2 TCP和UDP 59
3.2.1 端口号和套接字 59
3.2.2 UDP 60
3.2.3 TCP报文段格式 61
3.2.4 TCP的控制技术 63
3.3 应用层协议 67
3.3.1 域名系统 67
3.3.2 HTTP协议 70
3.3.3 电子邮件协议 75
3.3.4 SIP协议 77
3.4 路由器和路由选择 81
3.4.1 路由器的配置 82
3.4.2 NAT 83
3.4.3 DHCP 84
3.4.4 路由协议 84
习题 86
第4章 电信网 88
4.1 公用交换电话网络 88
4.1.1 电路交换网络 89
4.1.2 PSTN结构 90
4.1.3 用户环路 91
4.1.4 程控交换机 92
4.2 传统数据通信网 93
4.2.1 综合业务数字网 94
4.2.2 帧中继网络 95
4.2.3 ATM网络 96
4.3 传输网 99
4.3.1 多路复用技术 100
4.3.2 PDH网络 103
4.3.3 SDH网络 104
4.3.4 光传送网 106
4.4 接入网 110
4.4.1 铜线接入 110
4.4.2 光纤接入 111
4.4.3 HFC接入 113
4.4.4 无线接入 114
4.4.5 互联网接入协议 115
4.5 支撑网 118
4.5.1 信令网 118
4.5.2 同步网 120
4.5.3 管理网 123
习题 127
第5章 广播电视网 129
5.1 电视网的结构 129
5.1.1 电视网的发展 129
5.1.2 有线电视网的组成结构 130
5.1.3 有线电视网的传输
结构 131
5.2 电视网的设备 131
5.2.1 信号源设备 132
5.2.2 前端设备 133
5.2.3 干线传输设备 135
5.2.4 用户分配网设备 136
5.2.5 用户终端设备 137
5.3 电视网关键技术 139
5.3.1 信源编码技术 139
5.3.2 信道编码技术 142
5.3.3 有线电视网传输技术 142
5.3.4 有线电视网接入技术 143
5.3.5 IPTV技术 146
5.4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149
5.4.1 CMMB 149
5.4.2 IPQAM 150
习题 151
第6章 物联网 153
6.1 物联网体系结构 153
6.1.1 物联网的概念 153
6.1.2 物联网分层体系结构 154
6.1.3 物联网的应用 156
6.1.4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162
6.2 自动识别技术 163
6.2.1 自动识别技术的分类和
构成 164
6.2.2 RFID 164
6.2.3 生物特征识别 166
6.3 传感器网络 167
6.3.1 传感器 167
6.3.2 有线传感器网络 168
6.3.3 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
结构 169
6.3.4 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
技术 170
6.3.5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
协议 174
6.4 物联网承载和接入技术 177
6.4.1 承载网络技术 177
6.4.2 物联网接入技术 178
6.5 数据处理技术 178
6.5.1 数据中心 179
6.5.2 网络存储 179
6.5.3 计算模式 181
习题 181
第7章 移动通信网 183
7.1 移动通信网概述 183
7.1.1 移动通信网的分类 183
7.1.2 移动通信网的发展演变 187
7.1.3 移动通信网组成结构 188
7.1.4 移动通信网区域划分 189
7.1.5 移动通信网编号计划 189
7.1.6 移动通信网与其他网络的互联 191
7.2 2G网络 191
7.2.1 GSM网络结构 192
7.2.2 GSM接口 194
7.2.3 GSM的无线传输信道 194
7.2.4 GSM无线接口协议 195
7.2.5 GPRS网络 195
7.3 3G网络 196
7.3.1 3G网络标准 197
7.3.2 后3G网络 198
7.3.3 3G网络的演进 199
7.4 4G网络 199
7.4.1 4G网络标准 200
7.4.2 4G网络关键技术 200
7.4.3 LTE组网结构 201
7.4.4 LTE空中接口协议 203
7.4.5 LTE基站与核心网接口
协议 205
7.4.6 LTE基站与基站接口
协议 205
7.5 5G网络 205
7.5.1 超密集网络 206
7.5.2 D2D技术 207
7.5.3 C-RAN 209
7.5.4 绿色通信 210
7.6 移动互联网 211
7.6.1 移动互联网的组成 211
7.6.2 移动互联网的体系结构 212
7.6.3 服务质量和体验质量 213
7.6.4 移动IP技术 215
习题 216
第8章 网络安全技术 217
8.1 网络安全概述 217
8.1.1 网络安全评估准则 217
8.1.2 网络安全模型 218
8.1.3 网络安全攻击的类型 220
8.1.4 网络安全策略 222
8.2 密码学基础 222
8.2.1 密码系统模型 223
8.2.2 置换密码和易位密码 224
8.2.3 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 225
8.2.4 分组密码和流密码 226
8.3 加密算法 228
8.3.1 对称加密算法 229
8.3.2 非对称加密算法 230
8.4 密钥管理 231
8.4.1 密钥管理过程 231
8.4.2 保密密钥的分发 232
8.4.3 公钥的分发 232
8.5 认证技术 233
8.5.1 身份认证 233
8.5.2 消息认证 235
8.5.3 数字签名 236
8.6 互联网安全协议 237
8.6.1 IPSec 238
8.6.2 TLS/SSL 239
8.6.3 HTTPS 240
8.7 网络安全应用技术 241
8.7.1 VPN 241
8.7.2 防火墙 243
8.7.3 入侵检测 245
8.7.4 防病毒技术 247
习题 248
第9章 未来网络 249
9.1 网络的发展趋势 249
9.1.1 网络的宽带化 249
9.1.2 网络的扁平化 250
9.1.3 网络的IP化 250
9.1.4 网络的智能化 251
9.1.5 网络的移动化 252
9.1.6 网络的虚拟化 253
9.1.7 网络的绿色化 255
9.2 网络融合与网络切片 255
9.2.1 三网融合 255
9.2.2 下一代网络 256
9.2.3 网络切片 259
9.3 新型网络体系结构 260
9.3.1 软件定义网络 260
9.3.2 内容中心网络 261
习题 263
参考文献 264
《数字信号处理导论》 第一章:数字信号的数学基础 本章旨在为读者构建坚实的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基础。我们将从离散时间信号的定义出发,深入探讨其基本性质,如周期性、奇偶性、稳定性和因果性。通过引入序列的概念,我们将分析各种典型的离散时间信号,包括单位阶跃信号、单位冲激信号、指数信号、正弦信号以及矩形脉冲信号等,并阐述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聚焦于信号的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尺度变换以及时间翻转等基本运算将被详细讲解,并结合实例说明其在信号处理过程中的作用。然后,我们将深入到卷积运算。卷积是数字信号处理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描述了一个线性时不变(LTI)系统对输入信号的响应。我们将从离散卷积的定义出发,推导出其计算公式,并利用图解法和代数法进行详细阐述。通过丰富的示例,读者将掌握卷积运算的性质,理解其在系统分析和设计中的关键地位。 傅里叶分析是理解信号频谱特性的核心工具。本章将详细介绍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DTFT)的定义、性质及其应用。我们将分析DTFT如何揭示信号的频率成分,并探讨其在滤波、调制解调等领域的理论基础。同时,我们将引入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它是DTFT在有限长序列上的离散化表示,在计算机实现中至关重要。我们将讲解DFT的性质,并简要介绍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算法的原理,为后续的信号分析和处理打下基础。 此外,本章还将涉及Z变换。Z变换是分析离散时间LTI系统的有力工具,能够将复杂的时域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便于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滤波器设计。我们将讲解Z变换的定义、收敛域(ROC)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质,并演示如何利用Z变换求解LTI系统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最后,本章将介绍信号的采样理论,即奈奎斯特-香农采样定理,阐述了连续时间信号离散化的关键条件,并解释了采样频率与信号最高频率之间的关系,以及欠采样可能导致的混叠现象。 第二章:线性时不变(LTI)系统分析 本章将深入探讨线性时不变(LTI)系统,这是信号处理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系统模型。我们将从LTI系统的定义出发,详细阐述其线性和时不变两大基本性质,并解释为何这两个性质对于简化系统分析至关重要。 我们将重点讲解LTI系统的冲激响应。冲激响应是描述LTI系统行为的关键函数,它代表了系统对单位冲激信号的输出。我们将推导出LTI系统的输出信号可以通过输入信号与系统冲激响应的卷积来获得,即 $y(n) = x(n) h(n)$,其中$y(n)$为系统输出,$x(n)$为输入,$h(n)$为系统冲激响应。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图示和算例,帮助读者直观理解卷积运算如何从冲激响应中得到系统对任意输入信号的响应。 系统的频率响应是理解LTI系统在不同频率下行为的重要方式。我们将讲解频率响应的概念,并将其与系统的冲激响应联系起来。对于LTI系统,其频率响应是其冲激响应的DTFT。我们将分析频率响应的幅度和相位,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输入信号的频谱。这对于设计滤波器,即能够选择性地允许或抑制特定频率分量的系统,至关重要。 本章还将深入探讨LTI系统的稳定性。我们将介绍LTI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并给出判断LTI系统稳定性的充要条件,即其冲激响应的绝对可和性(对于连续时间系统)或模绝对可和性(对于离散时间系统)。我们将通过Z变换和伯德图等工具,来分析和确定系统的稳定性。 对于因果系统,我们也会进行详细的讨论。因果性是指系统的输出仅依赖于当前和过去的输入,而不依赖于未来的输入。我们将解释为何在许多实际应用中,因果性是一个重要的系统约束,并讨论如何判断一个系统是否为因果系统。 此外,本章还将介绍LTI系统的传递函数。传递函数是LTI系统在Z域的表示,它是输出信号的Z变换与输入信号的Z变换之比。我们将讲解传递函数的定义、性质,以及如何通过传递函数来分析系统的频率响应、稳定性以及零极点配置对系统行为的影响。 第三章:滤波器设计基础 滤波器是信号处理领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选择性地通过或衰减信号中的特定频率成分。本章将系统地介绍滤波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设计方法。 我们将首先区分两大类滤波器:无限冲激响应(IIR)滤波器和有限冲激响应(FIR)滤波器。我们将深入分析两类滤波器的特点,包括它们的冲激响应的性质、稳定性的保障、实现复杂度以及在幅度和相位响应方面的差异。FIR滤波器以其线性相位响应的优越特性在许多应用中受到青睐,而IIR滤波器则能在较低的阶数下实现相似的幅频特性,但往往伴随着相位失真。 在滤波器设计之前,我们需要理解理想滤波器的频率响应。我们将展示理想低通、高通、带通和带阻滤波器的频率响应特性,并分析其在时域和频域的理想表现。然而,由于实际系统和实现条件的限制,我们必须设计逼近理想滤波器的实际滤波器。 本章将详细介绍几种经典的数字滤波器设计方法。对于FIR滤波器,我们将介绍窗函数法,如矩形窗、汉宁窗、汉明窗和布莱克曼窗等。我们将讲解不同窗函数的频谱泄漏特性,以及如何根据所需的阻带衰减和过渡带宽度来选择合适的窗函数。我们还将简要介绍频率采样法等其他FIR滤波器设计技术。 对于IIR滤波器,我们将重点介绍巴特沃斯(Butterworth)、切比雪夫(Chebyshev)和椭圆(Elliptic)滤波器设计方法。我们将深入解析这三种滤波器在通带纹波、阻带衰减和过渡带宽度等性能指标上的权衡。我们将讲解如何将模拟滤波器设计方法(如巴特沃斯、切比雪夫、椭圆滤波器)转换为数字滤波器设计,例如使用双线性变换法。 此外,本章还将讨论滤波器的性能指标,包括通带纹波、阻带衰减、过渡带宽度、相位响应以及阶数等。我们将演示如何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滤波器类型和设计参数,以达到最佳的滤波效果。 第四章:傅里叶变换及其应用 傅里叶变换是分析信号在频域特性的强大工具,它能够揭示信号由哪些频率成分组成。本章将对傅里叶变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并展示其在信号处理中的广泛应用。 我们将回顾并深化对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DTFT)和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的理解。我们将详细讲解傅里叶变换的各种重要性质,包括线性性、时移性、频移性、尺度变换、卷积性质、相关性以及帕塞瓦尔定理等。这些性质在简化信号分析和处理任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将重点介绍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算法。FFT算法是一种高效计算DFT的方法,它极大地降低了计算复杂度,使得大规模的频谱分析成为可能。本章将阐述FFT算法的基本原理,例如基-2按时域抽样的DIT(Decimation-In-Time)和按频域抽样的DIF(Decimation-In-Frequency)算法,并解释其计算效率的提升。 频谱分析是傅里叶变换最直接的应用之一。我们将演示如何利用FFT来获取信号的频谱图,并从中分析信号的频率成分、主频率、谐波以及噪声等。这将帮助读者理解信号的“内在”特性。 我们还将探讨傅里叶变换在卷积定理中的应用。我们知道,时域中的卷积运算在频域对应于乘积运算。这一性质大大简化了LTI系统的输出计算,尤其是在频域进行滤波器设计时。 相关分析是另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我们将讲解自相关函数和互相关函数,以及如何利用傅里叶变换来高效计算它们。自相关函数描述了信号与其自身相似的程度,常用于信号检测和周期性估计。互相关函数则衡量了两个信号之间的相似度,常用于信号匹配和延迟估计。 最后,本章将介绍傅里叶变换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例如谱估计、信号去噪、图像处理中的频域滤波以及通信系统中的调制解调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应用案例,读者将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傅里叶变换在现代信号处理中的不可或缺性。 第五章:随机信号处理简介 现实世界中的许多信号并非确定性的,而是具有随机性的。本章将为读者介绍随机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常用工具。 我们将从随机变量和随机过程的定义出发,解释如何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随机信号。我们将介绍概率密度函数(PDF)和累积分布函数(CDF),以及均值、方差、协方差等统计量,它们是描述随机信号统计特性的基本参数。 我们将重点讲解平稳随机过程的概念。平稳过程是指其统计特性不随时间变化的随机过程。我们将介绍宽平稳(WSS)和严格平稳(SSS)两种不同程度的平稳性,并解释为何平稳性假设对于简化随机信号的分析至关重要。 自相关函数是描述随机信号自身统计依赖性的重要工具。我们将详细讲解自相关函数的定义、性质,以及它与随机过程的平稳性之间的关系。自相关函数能够揭示随机信号的周期性、相关长度等信息。 功率谱密度(PSD)是描述随机信号功率在频率上分布的函数。我们将讲解功率谱密度的定义,以及它与自相关函数之间的Wiener-Khinchin关系。功率谱密度是分析随机信号频谱特性的关键工具,常用于噪声分析、信道建模和谱估计。 本章还将介绍一些基本的随机信号处理方法。例如,我们将介绍如何对随机信号进行滤波,以达到去噪或提取特定成分的目的。我们将讨论维纳滤波器(Wiener Filter)的设计原理,它能够最小化估计误差的均方值。 此外,我们还将简要介绍卡尔曼滤波(Kalman Filter)。卡尔曼滤波是一种最优的状态估计器,广泛应用于导航、跟踪和控制等领域,尤其是在存在噪声的情况下。 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将能够初步理解随机信号的特性,并掌握分析和处理这类信号的基本方法,为理解更复杂的信号处理问题打下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刚拿到这本《通信网技术基础》,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从目录和一些章节的标题来看,它似乎涵盖了通信网络的核心技术。这本书的编写风格,我猜测应该是比较严谨和学术化的,但又不会完全脱离实际应用,会从原理到实现都有所涉及。 我最感兴趣的部分,大概是关于各种通信协议的内容。HTTP、TCP/IP等等这些缩写,虽然经常在网上看到,但对其具体含义和作用一直是一知半解。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清晰的解释,了解这些协议是如何协同工作,共同构建起我们现在所依赖的互联网世界的。 另外,我对网络设备,比如路由器、交换机等的功能和工作原理也十分好奇。它们在网络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是如何实现数据的高效传输和转发的?这本书应该会详细介绍这些硬件设备的工作机制,以及它们在整个通信网络中的地位。 书中是否会提到一些经典的通信网络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大型网络的构建过程,或者某个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我个人很喜欢通过案例来学习,这样更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加深理解。如果这本书能提供这样的内容,那将是非常宝贵的。 我还在思考,这本书在讲到通信技术的时候,是否会涉及一些前沿的研究方向,比如5G、物联网等?这些技术的发展,对我们未来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能够在这本基础性的教材中,瞥见这些前沿技术的影子,无疑会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更加提升。 总的来说,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系统而全面的通信网技术知识体系,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好地理解这个日新月异的通信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吸引力,淡淡的蓝色背景,搭配上醒目的金色字体,一看就充满了科技感和专业性。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它不是那种堆砌概念、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而是更像一本引导我们探索通信世界奥秘的指南。 翻开目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信息时代的光辉”、“数据传输的脉络”等章节标题,这些标题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我尤其对“无线通信的革命”这一部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如今智能手机、Wi-Fi无处不在的时代,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技术原理,无疑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便利。 书中似乎还涉及了网络协议和路由技术,这对于我这样对计算机网络略知一二的人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我们能够如此顺畅地在互联网上浏览信息,发送邮件,又或者在视频通话中实时交流,原来这一切背后都有着复杂而精妙的技术在支撑。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似乎非常平实易懂,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将抽象的技术概念具象化。我仿佛能看到一个个数据包在网络中穿梭,像快递员一样准确地投递到目的地,又像是水流在管道中奔腾,汇聚成信息的洪流。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像是一次知识的探索之旅。它不仅能帮助我建立起对通信网技术的系统性认识,更能激发我对这个领域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我迫不及待地想一头扎进书的海洋,去发现通信技术背后隐藏的无限可能。

评分

拿到这本《通信网技术基础》的时候,我本来是抱着学习一些基础知识的心态,毕竟“通信”这个词听起来就很高大上,我总觉得会涉及很多我难以理解的复杂概念。但翻开书后,我的顾虑顿时烟消云散。 书的第一部分,我猜想应该是在讲一些最基础的原理,比如信息的编码和传输方式。我一直觉得,无论是文字、语音还是图像,最终都是以数字信号的形式在网络中传递的,所以了解这些最底层的逻辑,对于理解整个通信系统至关重要。这本书能否用一种直观的方式来解释这些“0”和“1”如何变成我们能够理解的信息,又如何克服各种干扰安全地到达对方手中,这是我非常期待的。 接着,我看到书里大概会讲到一些关于网络结构和拓扑的内容。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各样的网络图,有星型、总线型、环型等等,不同结构又有什么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又会选择哪种呢?我猜这本书会仔细剖析这些网络布局的道理,以及它们如何影响通信的效率和稳定性。 此外,我个人对数据包交换和路由选择的过程很感兴趣。我一直觉得,互联网就像一个巨大的迷宫,数据包在里面需要经过层层关卡,找到最优的路径才能抵达目的地。这本书应该会揭示这个“迷宫”的运行机制,讲解数据包是如何被拆分、标记,以及路由器是如何做出决策的,这一定非常有趣。 最后,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通信安全方面的讨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解通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对于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有益。这本书能否在基础技术讲解之余,也触及到这些现实问题,让我充满期待。

评分

这本《通信网技术基础》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厚重,但这种厚重并非冗余,而是一种知识体系扎实、内容充实的体现。书的纸张质量很好,印刷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适。 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网络协议族深入的讲解。虽然我接触过一些网络应用,但对于TCP/IP协议族是如何协同工作,实现可靠的端到端通信的,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全局观。我希望这本书能从底层协议开始,逐步剖析TCP、UDP、IP等协议的功能和工作流程,让我明白数据是如何被可靠地传输到目标设备的。 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网络设备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猜测书中会详细介绍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等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区别,以及它们在构建不同规模的网络中所起的作用。理解这些硬件设备的工作方式,对于理解网络的实际架构和部署非常有帮助。 另外,我对网络拓扑结构和访问控制列表(ACL)等概念非常感兴趣。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比如星型、总线型、网状型,各自有什么优缺点,在什么场景下适合使用?而ACL又是如何工作的,它如何帮助我们控制网络流量,实现网络的安全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的阐述。 最后,我一直在思考,这本书在介绍基础知识的同时,是否也会触及到一些网络优化的概念?比如,如何提高网络的传输效率,如何解决网络拥堵的问题,或者如何进行网络故障的诊断和排除。这些实用的技术,对于解决实际的网络问题非常有价值。 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完整且深入的通信网技术知识体系,让我能够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掌握通信网络的核心技术,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朴实而专业,没有过多的花哨装饰,给人一种沉稳可靠的感觉。从书名《通信网技术基础》就能看出,这是一本偏重于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书籍。 我猜测,这本书应该会从最基础的通信原理讲起,比如信号的调制解调、信道编码等。我一直觉得,这些最底层的技术是支撑整个通信系统运行的基石,如果不能理解这些,后续的学习可能会比较吃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将这些复杂的概念解释清楚,让我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关于网络层面的知识,我也非常期待。网络的分层模型,比如OSI七层模型或者TCP/IP四层模型,一直是理解网络通信的关键。这本书应该会详细讲解每一层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比如在应用层发送一个请求,是如何一步步在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进行封装和传输的。 再者,传输介质和传输方式也是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是否会介绍光纤、铜缆等不同的传输介质,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另外,无线通信技术,比如Wi-Fi、蜂窝网络等,在如今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希望书中能对这些技术进行深入的介绍。 最后,我想这本书可能还会涉及一些网络管理和安全方面的内容。比如,如何监控网络的运行状态,如何处理网络故障,以及如何保障通信的安全性,这些都是实际应用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了解这些内容,能让我对通信网络的整个生命周期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读者逐步掌握通信网技术的核心知识,让即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