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網技術基礎

通信網技術基礎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韓毅剛 著
圖書標籤:
  • 通信原理
  • 通信網絡
  • 網絡技術
  • 數據通信
  • 計算機網絡
  • 網絡工程
  • 通信基礎
  • 信息技術
  • 高等教育
  • 教材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448101
版次:01
商品編碼:1209119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普通高等學校電類規劃教材--電子信息與通信工程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按照不同行業所建設的通信網絡來闡述網絡的體係結構和組網技術。
2.每一章都有若乾突齣知識點,實際例子來詮釋,授課不枯燥,信息量豐富。
3.弱化交換網絡,突齣傳輸網與接入網;弱化2G、3G重點介紹4G、5G.

內容簡介

本書從通信網的結構、運營、組網、安全和管理等方麵介紹瞭通信網的基礎知識和運行原理,涵蓋瞭從芯片到深空範圍內的各種通信網絡,重點介紹瞭計算機網絡、電信網、廣播電視網、物聯網,從計算機行業和通信行業的不同角度,講述瞭通信網融閤發展的技術演進路綫和不同的實現思路。計算機網絡重點介紹瞭局域網和互聯網,電信網重點介紹瞭傳輸網和移動通信網,廣播電視網重點介紹瞭有綫電視網和接入網,物聯網重點介紹瞭關鍵技術和無綫傳感器網絡,也介紹瞭各種通信網絡共有的安全管理技術和後IP的未來網絡。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理工科各專業通信網課程的入門教材,重點麵嚮通信工程、計算機、物聯網工程、電子信息專業的本科生和相關專業技術人員,也可作為其他專業瞭解通信網整體概況及其關鍵技術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韓毅剛老師畢業於南開大學計算機係,現於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擔任教學工作。已主講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10餘門,已齣版20餘部著譯作,齣版教材深受廣大師一緻好評。

目錄

第1章 通信網概述 1
1.1 通信網的組成和功能 1
1.1.1 通信網的定義和概念 1
1.1.2 通信網的組成 3
1.1.3 通信網的拓撲結構 6
1.1.4 通信網的功能 8
1.2 通信網的運營和業務 9
1.2.1 通信網的運營 9
1.2.2 通信網的業務 12
1.3 通信網的分類 13
1.3.1 按覆蓋範圍劃分 13
1.3.2 按交換技術劃分 14
1.3.3 按功能劃分 15
1.3.4 各種網絡之間的關係 15
1.4 通信網的體係結構 16
1.4.1 通信協議 17
1.4.2 通信網體係結構的分層
思想 17
1.4.3 ISO OSI參考模型 18
1.4.4 TCP/IP參考模型 19
習題 21
第2章 局域網 23
2.1 局域網體係結構 23
2.1.1 局域網參考模型 23
2.1.2 局域網各層數據的封裝 25
2.2 以太網 26
2.2.1 以太網MAC幀結構 26
2.2.2 共享式以太網 29
2.2.3 交換式以太網 30
2.2.4 以太網類型 31
2.3 Wi-Fi 34
2.3.1 Wi-Fi網絡的組成結構 34
2.3.2 Wi-Fi的MAC幀結構 35
2.3.3 Wi-Fi的認證和關聯 37
2.3.4 Wi-Fi網的媒介訪問控製技術 38
2.4 局域網組網技術 40
2.4.1 結構化綜閤布綫係統 40
2.4.2 交換機的配置 41
2.4.3 VLAN 43
習題 43
第3章 互聯網 45
3.1 IP 46
3.1.1 IP地址 46
3.1.2 IPv4 48
3.1.3 IPv6 51
3.1.4 IPv4網絡與IPv6網絡的互聯 53
3.1.5 IP協議的輔助協議 55
3.2 TCP和UDP 59
3.2.1 端口號和套接字 59
3.2.2 UDP 60
3.2.3 TCP報文段格式 61
3.2.4 TCP的控製技術 63
3.3 應用層協議 67
3.3.1 域名係統 67
3.3.2 HTTP協議 70
3.3.3 電子郵件協議 75
3.3.4 SIP協議 77
3.4 路由器和路由選擇 81
3.4.1 路由器的配置 82
3.4.2 NAT 83
3.4.3 DHCP 84
3.4.4 路由協議 84
習題 86
第4章 電信網 88
4.1 公用交換電話網絡 88
4.1.1 電路交換網絡 89
4.1.2 PSTN結構 90
4.1.3 用戶環路 91
4.1.4 程控交換機 92
4.2 傳統數據通信網 93
4.2.1 綜閤業務數字網 94
4.2.2 幀中繼網絡 95
4.2.3 ATM網絡 96
4.3 傳輸網 99
4.3.1 多路復用技術 100
4.3.2 PDH網絡 103
4.3.3 SDH網絡 104
4.3.4 光傳送網 106
4.4 接入網 110
4.4.1 銅綫接入 110
4.4.2 光縴接入 111
4.4.3 HFC接入 113
4.4.4 無綫接入 114
4.4.5 互聯網接入協議 115
4.5 支撐網 118
4.5.1 信令網 118
4.5.2 同步網 120
4.5.3 管理網 123
習題 127
第5章 廣播電視網 129
5.1 電視網的結構 129
5.1.1 電視網的發展 129
5.1.2 有綫電視網的組成結構 130
5.1.3 有綫電視網的傳輸
結構 131
5.2 電視網的設備 131
5.2.1 信號源設備 132
5.2.2 前端設備 133
5.2.3 乾綫傳輸設備 135
5.2.4 用戶分配網設備 136
5.2.5 用戶終端設備 137
5.3 電視網關鍵技術 139
5.3.1 信源編碼技術 139
5.3.2 信道編碼技術 142
5.3.3 有綫電視網傳輸技術 142
5.3.4 有綫電視網接入技術 143
5.3.5 IPTV技術 146
5.4 下一代廣播電視網 149
5.4.1 CMMB 149
5.4.2 IPQAM 150
習題 151
第6章 物聯網 153
6.1 物聯網體係結構 153
6.1.1 物聯網的概念 153
6.1.2 物聯網分層體係結構 154
6.1.3 物聯網的應用 156
6.1.4 物聯網的關鍵技術 162
6.2 自動識彆技術 163
6.2.1 自動識彆技術的分類和
構成 164
6.2.2 RFID 164
6.2.3 生物特徵識彆 166
6.3 傳感器網絡 167
6.3.1 傳感器 167
6.3.2 有綫傳感器網絡 168
6.3.3 無綫傳感器網絡體係
結構 169
6.3.4 無綫傳感器網絡組網
技術 170
6.3.5 無綫傳感器網絡通信
協議 174
6.4 物聯網承載和接入技術 177
6.4.1 承載網絡技術 177
6.4.2 物聯網接入技術 178
6.5 數據處理技術 178
6.5.1 數據中心 179
6.5.2 網絡存儲 179
6.5.3 計算模式 181
習題 181
第7章 移動通信網 183
7.1 移動通信網概述 183
7.1.1 移動通信網的分類 183
7.1.2 移動通信網的發展演變 187
7.1.3 移動通信網組成結構 188
7.1.4 移動通信網區域劃分 189
7.1.5 移動通信網編號計劃 189
7.1.6 移動通信網與其他網絡的互聯 191
7.2 2G網絡 191
7.2.1 GSM網絡結構 192
7.2.2 GSM接口 194
7.2.3 GSM的無綫傳輸信道 194
7.2.4 GSM無綫接口協議 195
7.2.5 GPRS網絡 195
7.3 3G網絡 196
7.3.1 3G網絡標準 197
7.3.2 後3G網絡 198
7.3.3 3G網絡的演進 199
7.4 4G網絡 199
7.4.1 4G網絡標準 200
7.4.2 4G網絡關鍵技術 200
7.4.3 LTE組網結構 201
7.4.4 LTE空中接口協議 203
7.4.5 LTE基站與核心網接口
協議 205
7.4.6 LTE基站與基站接口
協議 205
7.5 5G網絡 205
7.5.1 超密集網絡 206
7.5.2 D2D技術 207
7.5.3 C-RAN 209
7.5.4 綠色通信 210
7.6 移動互聯網 211
7.6.1 移動互聯網的組成 211
7.6.2 移動互聯網的體係結構 212
7.6.3 服務質量和體驗質量 213
7.6.4 移動IP技術 215
習題 216
第8章 網絡安全技術 217
8.1 網絡安全概述 217
8.1.1 網絡安全評估準則 217
8.1.2 網絡安全模型 218
8.1.3 網絡安全攻擊的類型 220
8.1.4 網絡安全策略 222
8.2 密碼學基礎 222
8.2.1 密碼係統模型 223
8.2.2 置換密碼和易位密碼 224
8.2.3 對稱加密和非對稱加密 225
8.2.4 分組密碼和流密碼 226
8.3 加密算法 228
8.3.1 對稱加密算法 229
8.3.2 非對稱加密算法 230
8.4 密鑰管理 231
8.4.1 密鑰管理過程 231
8.4.2 保密密鑰的分發 232
8.4.3 公鑰的分發 232
8.5 認證技術 233
8.5.1 身份認證 233
8.5.2 消息認證 235
8.5.3 數字簽名 236
8.6 互聯網安全協議 237
8.6.1 IPSec 238
8.6.2 TLS/SSL 239
8.6.3 HTTPS 240
8.7 網絡安全應用技術 241
8.7.1 VPN 241
8.7.2 防火牆 243
8.7.3 入侵檢測 245
8.7.4 防病毒技術 247
習題 248
第9章 未來網絡 249
9.1 網絡的發展趨勢 249
9.1.1 網絡的寬帶化 249
9.1.2 網絡的扁平化 250
9.1.3 網絡的IP化 250
9.1.4 網絡的智能化 251
9.1.5 網絡的移動化 252
9.1.6 網絡的虛擬化 253
9.1.7 網絡的綠色化 255
9.2 網絡融閤與網絡切片 255
9.2.1 三網融閤 255
9.2.2 下一代網絡 256
9.2.3 網絡切片 259
9.3 新型網絡體係結構 260
9.3.1 軟件定義網絡 260
9.3.2 內容中心網絡 261
習題 263
參考文獻 264
《數字信號處理導論》 第一章:數字信號的數學基礎 本章旨在為讀者構建堅實的數字信號處理理論基礎。我們將從離散時間信號的定義齣發,深入探討其基本性質,如周期性、奇偶性、穩定性和因果性。通過引入序列的概念,我們將分析各種典型的離散時間信號,包括單位階躍信號、單位衝激信號、指數信號、正弦信號以及矩形脈衝信號等,並闡述它們在實際應用中的意義。 接下來,我們將聚焦於信號的運算。加法、減法、乘法、尺度變換以及時間翻轉等基本運算將被詳細講解,並結閤實例說明其在信號處理過程中的作用。然後,我們將深入到捲積運算。捲積是數字信號處理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描述瞭一個綫性時不變(LTI)係統對輸入信號的響應。我們將從離散捲積的定義齣發,推導齣其計算公式,並利用圖解法和代數法進行詳細闡述。通過豐富的示例,讀者將掌握捲積運算的性質,理解其在係統分析和設計中的關鍵地位。 傅裏葉分析是理解信號頻譜特性的核心工具。本章將詳細介紹離散時間傅裏葉變換(DTFT)的定義、性質及其應用。我們將分析DTFT如何揭示信號的頻率成分,並探討其在濾波、調製解調等領域的理論基礎。同時,我們將引入離散傅裏葉變換(DFT),它是DTFT在有限長序列上的離散化錶示,在計算機實現中至關重要。我們將講解DFT的性質,並簡要介紹快速傅裏葉變換(FFT)算法的原理,為後續的信號分析和處理打下基礎。 此外,本章還將涉及Z變換。Z變換是分析離散時間LTI係統的有力工具,能夠將復雜的時域運算轉化為代數運算,便於係統的穩定性分析和濾波器設計。我們將講解Z變換的定義、收斂域(ROC)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質,並演示如何利用Z變換求解LTI係統的零輸入響應和零狀態響應。最後,本章將介紹信號的采樣理論,即奈奎斯特-香農采樣定理,闡述瞭連續時間信號離散化的關鍵條件,並解釋瞭采樣頻率與信號最高頻率之間的關係,以及欠采樣可能導緻的混疊現象。 第二章:綫性時不變(LTI)係統分析 本章將深入探討綫性時不變(LTI)係統,這是信號處理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係統模型。我們將從LTI係統的定義齣發,詳細闡述其綫性和時不變兩大基本性質,並解釋為何這兩個性質對於簡化係統分析至關重要。 我們將重點講解LTI係統的衝激響應。衝激響應是描述LTI係統行為的關鍵函數,它代錶瞭係統對單位衝激信號的輸齣。我們將推導齣LTI係統的輸齣信號可以通過輸入信號與係統衝激響應的捲積來獲得,即 $y(n) = x(n) h(n)$,其中$y(n)$為係統輸齣,$x(n)$為輸入,$h(n)$為係統衝激響應。本書將通過大量的圖示和算例,幫助讀者直觀理解捲積運算如何從衝激響應中得到係統對任意輸入信號的響應。 係統的頻率響應是理解LTI係統在不同頻率下行為的重要方式。我們將講解頻率響應的概念,並將其與係統的衝激響應聯係起來。對於LTI係統,其頻率響應是其衝激響應的DTFT。我們將分析頻率響應的幅度和相位,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輸入信號的頻譜。這對於設計濾波器,即能夠選擇性地允許或抑製特定頻率分量的係統,至關重要。 本章還將深入探討LTI係統的穩定性。我們將介紹LTI係統穩定性的概念,並給齣判斷LTI係統穩定性的充要條件,即其衝激響應的絕對可和性(對於連續時間係統)或模絕對可和性(對於離散時間係統)。我們將通過Z變換和伯德圖等工具,來分析和確定係統的穩定性。 對於因果係統,我們也會進行詳細的討論。因果性是指係統的輸齣僅依賴於當前和過去的輸入,而不依賴於未來的輸入。我們將解釋為何在許多實際應用中,因果性是一個重要的係統約束,並討論如何判斷一個係統是否為因果係統。 此外,本章還將介紹LTI係統的傳遞函數。傳遞函數是LTI係統在Z域的錶示,它是輸齣信號的Z變換與輸入信號的Z變換之比。我們將講解傳遞函數的定義、性質,以及如何通過傳遞函數來分析係統的頻率響應、穩定性以及零極點配置對係統行為的影響。 第三章:濾波器設計基礎 濾波器是信號處理領域的核心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選擇性地通過或衰減信號中的特定頻率成分。本章將係統地介紹濾波器的基本概念、分類及其設計方法。 我們將首先區分兩大類濾波器:無限衝激響應(IIR)濾波器和有限衝激響應(FIR)濾波器。我們將深入分析兩類濾波器的特點,包括它們的衝激響應的性質、穩定性的保障、實現復雜度以及在幅度和相位響應方麵的差異。FIR濾波器以其綫性相位響應的優越特性在許多應用中受到青睞,而IIR濾波器則能在較低的階數下實現相似的幅頻特性,但往往伴隨著相位失真。 在濾波器設計之前,我們需要理解理想濾波器的頻率響應。我們將展示理想低通、高通、帶通和帶阻濾波器的頻率響應特性,並分析其在時域和頻域的理想錶現。然而,由於實際係統和實現條件的限製,我們必須設計逼近理想濾波器的實際濾波器。 本章將詳細介紹幾種經典的數字濾波器設計方法。對於FIR濾波器,我們將介紹窗函數法,如矩形窗、漢寜窗、漢明窗和布萊剋曼窗等。我們將講解不同窗函數的頻譜泄漏特性,以及如何根據所需的阻帶衰減和過渡帶寬度來選擇閤適的窗函數。我們還將簡要介紹頻率采樣法等其他FIR濾波器設計技術。 對於IIR濾波器,我們將重點介紹巴特沃斯(Butterworth)、切比雪夫(Chebyshev)和橢圓(Elliptic)濾波器設計方法。我們將深入解析這三種濾波器在通帶紋波、阻帶衰減和過渡帶寬度等性能指標上的權衡。我們將講解如何將模擬濾波器設計方法(如巴特沃斯、切比雪夫、橢圓濾波器)轉換為數字濾波器設計,例如使用雙綫性變換法。 此外,本章還將討論濾波器的性能指標,包括通帶紋波、阻帶衰減、過渡帶寬度、相位響應以及階數等。我們將演示如何根據具體的應用需求來選擇閤適的濾波器類型和設計參數,以達到最佳的濾波效果。 第四章:傅裏葉變換及其應用 傅裏葉變換是分析信號在頻域特性的強大工具,它能夠揭示信號由哪些頻率成分組成。本章將對傅裏葉變換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並展示其在信號處理中的廣泛應用。 我們將迴顧並深化對離散時間傅裏葉變換(DTFT)和離散傅裏葉變換(DFT)的理解。我們將詳細講解傅裏葉變換的各種重要性質,包括綫性性、時移性、頻移性、尺度變換、捲積性質、相關性以及帕塞瓦爾定理等。這些性質在簡化信號分析和處理任務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們將重點介紹快速傅裏葉變換(FFT)算法。FFT算法是一種高效計算DFT的方法,它極大地降低瞭計算復雜度,使得大規模的頻譜分析成為可能。本章將闡述FFT算法的基本原理,例如基-2按時域抽樣的DIT(Decimation-In-Time)和按頻域抽樣的DIF(Decimation-In-Frequency)算法,並解釋其計算效率的提升。 頻譜分析是傅裏葉變換最直接的應用之一。我們將演示如何利用FFT來獲取信號的頻譜圖,並從中分析信號的頻率成分、主頻率、諧波以及噪聲等。這將幫助讀者理解信號的“內在”特性。 我們還將探討傅裏葉變換在捲積定理中的應用。我們知道,時域中的捲積運算在頻域對應於乘積運算。這一性質大大簡化瞭LTI係統的輸齣計算,尤其是在頻域進行濾波器設計時。 相關分析是另一個重要的應用領域。我們將講解自相關函數和互相關函數,以及如何利用傅裏葉變換來高效計算它們。自相關函數描述瞭信號與其自身相似的程度,常用於信號檢測和周期性估計。互相關函數則衡量瞭兩個信號之間的相似度,常用於信號匹配和延遲估計。 最後,本章將介紹傅裏葉變換在其他領域的應用,例如譜估計、信號去噪、圖像處理中的頻域濾波以及通信係統中的調製解調等。通過這些具體的應用案例,讀者將能更深刻地認識到傅裏葉變換在現代信號處理中的不可或缺性。 第五章:隨機信號處理簡介 現實世界中的許多信號並非確定性的,而是具有隨機性的。本章將為讀者介紹隨機信號處理的基本概念和常用工具。 我們將從隨機變量和隨機過程的定義齣發,解釋如何用概率統計的方法來描述和分析隨機信號。我們將介紹概率密度函數(PDF)和纍積分布函數(CDF),以及均值、方差、協方差等統計量,它們是描述隨機信號統計特性的基本參數。 我們將重點講解平穩隨機過程的概念。平穩過程是指其統計特性不隨時間變化的隨機過程。我們將介紹寬平穩(WSS)和嚴格平穩(SSS)兩種不同程度的平穩性,並解釋為何平穩性假設對於簡化隨機信號的分析至關重要。 自相關函數是描述隨機信號自身統計依賴性的重要工具。我們將詳細講解自相關函數的定義、性質,以及它與隨機過程的平穩性之間的關係。自相關函數能夠揭示隨機信號的周期性、相關長度等信息。 功率譜密度(PSD)是描述隨機信號功率在頻率上分布的函數。我們將講解功率譜密度的定義,以及它與自相關函數之間的Wiener-Khinchin關係。功率譜密度是分析隨機信號頻譜特性的關鍵工具,常用於噪聲分析、信道建模和譜估計。 本章還將介紹一些基本的隨機信號處理方法。例如,我們將介紹如何對隨機信號進行濾波,以達到去噪或提取特定成分的目的。我們將討論維納濾波器(Wiener Filter)的設計原理,它能夠最小化估計誤差的均方值。 此外,我們還將簡要介紹卡爾曼濾波(Kalman Filter)。卡爾曼濾波是一種最優的狀態估計器,廣泛應用於導航、跟蹤和控製等領域,尤其是在存在噪聲的情況下。 通過本章的學習,讀者將能夠初步理解隨機信號的特性,並掌握分析和處理這類信號的基本方法,為理解更復雜的信號處理問題打下基礎。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這本《通信網技術基礎》的時候,我本來是抱著學習一些基礎知識的心態,畢竟“通信”這個詞聽起來就很高大上,我總覺得會涉及很多我難以理解的復雜概念。但翻開書後,我的顧慮頓時煙消雲散。 書的第一部分,我猜想應該是在講一些最基礎的原理,比如信息的編碼和傳輸方式。我一直覺得,無論是文字、語音還是圖像,最終都是以數字信號的形式在網絡中傳遞的,所以瞭解這些最底層的邏輯,對於理解整個通信係統至關重要。這本書能否用一種直觀的方式來解釋這些“0”和“1”如何變成我們能夠理解的信息,又如何剋服各種乾擾安全地到達對方手中,這是我非常期待的。 接著,我看到書裏大概會講到一些關於網絡結構和拓撲的內容。我腦海中浮現齣各種各樣的網絡圖,有星型、總綫型、環型等等,不同結構又有什麼優缺點,在實際應用中又會選擇哪種呢?我猜這本書會仔細剖析這些網絡布局的道理,以及它們如何影響通信的效率和穩定性。 此外,我個人對數據包交換和路由選擇的過程很感興趣。我一直覺得,互聯網就像一個巨大的迷宮,數據包在裏麵需要經過層層關卡,找到最優的路徑纔能抵達目的地。這本書應該會揭示這個“迷宮”的運行機製,講解數據包是如何被拆分、標記,以及路由器是如何做齣決策的,這一定非常有趣。 最後,我期待書中能有一些關於通信安全方麵的討論。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數據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瞭解通信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以及相應的防護措施,對於我們每個人都非常有益。這本書能否在基礎技術講解之餘,也觸及到這些現實問題,讓我充滿期待。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樸實而專業,沒有過多的花哨裝飾,給人一種沉穩可靠的感覺。從書名《通信網技術基礎》就能看齣,這是一本偏重於理論和基礎知識的書籍。 我猜測,這本書應該會從最基礎的通信原理講起,比如信號的調製解調、信道編碼等。我一直覺得,這些最底層的技術是支撐整個通信係統運行的基石,如果不能理解這些,後續的學習可能會比較吃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清晰易懂的語言,將這些復雜的概念解釋清楚,讓我能夠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關於網絡層麵的知識,我也非常期待。網絡的分層模型,比如OSI七層模型或者TCP/IP四層模型,一直是理解網絡通信的關鍵。這本書應該會詳細講解每一層的功能,以及它們之間的交互關係,比如在應用層發送一個請求,是如何一步步在傳輸層、網絡層、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進行封裝和傳輸的。 再者,傳輸介質和傳輸方式也是通信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本書是否會介紹光縴、銅纜等不同的傳輸介質,以及它們各自的特點和適用場景?另外,無綫通信技術,比如Wi-Fi、蜂窩網絡等,在如今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希望書中能對這些技術進行深入的介紹。 最後,我想這本書可能還會涉及一些網絡管理和安全方麵的內容。比如,如何監控網絡的運行狀態,如何處理網絡故障,以及如何保障通信的安全性,這些都是實際應用中非常重要的方麵。瞭解這些內容,能讓我對通信網絡的整個生命周期有一個更全麵的認識。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讀者逐步掌握通信網技術的核心知識,讓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從中受益匪淺。

評分

這本《通信網技術基礎》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厚重,但這種厚重並非冗餘,而是一種知識體係紮實、內容充實的體現。書的紙張質量很好,印刷清晰,閱讀起來非常舒適。 我非常期待書中關於網絡協議族深入的講解。雖然我接觸過一些網絡應用,但對於TCP/IP協議族是如何協同工作,實現可靠的端到端通信的,始終沒有一個清晰的全局觀。我希望這本書能從底層協議開始,逐步剖析TCP、UDP、IP等協議的功能和工作流程,讓我明白數據是如何被可靠地傳輸到目標設備的。 在數據傳輸的過程中,各種各樣的網絡設備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我猜測書中會詳細介紹路由器、交換機、集綫器等設備的工作原理和區彆,以及它們在構建不同規模的網絡中所起的作用。理解這些硬件設備的工作方式,對於理解網絡的實際架構和部署非常有幫助。 另外,我對網絡拓撲結構和訪問控製列錶(ACL)等概念非常感興趣。不同的網絡拓撲結構,比如星型、總綫型、網狀型,各自有什麼優缺點,在什麼場景下適閤使用?而ACL又是如何工作的,它如何幫助我們控製網絡流量,實現網絡的安全性?我希望這本書能對這些內容進行深入的闡述。 最後,我一直在思考,這本書在介紹基礎知識的同時,是否也會觸及到一些網絡優化的概念?比如,如何提高網絡的傳輸效率,如何解決網絡擁堵的問題,或者如何進行網絡故障的診斷和排除。這些實用的技術,對於解決實際的網絡問題非常有價值。 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完整且深入的通信網技術知識體係,讓我能夠從理論到實踐,全麵掌握通信網絡的核心技術,為我未來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有吸引力,淡淡的藍色背景,搭配上醒目的金色字體,一看就充滿瞭科技感和專業性。當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感覺它不是那種堆砌概念、枯燥乏味的教科書,而是更像一本引導我們探索通信世界奧秘的指南。 翻開目錄,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信息時代的光輝”、“數據傳輸的脈絡”等章節標題,這些標題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和想象力,讓人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期待。我尤其對“無綫通信的革命”這一部分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在如今智能手機、Wi-Fi無處不在的時代,深入瞭解其背後的技術原理,無疑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些便利。 書中似乎還涉及瞭網絡協議和路由技術,這對於我這樣對計算機網絡略知一二的人來說,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我們能夠如此順暢地在互聯網上瀏覽信息,發送郵件,又或者在視頻通話中實時交流,原來這一切背後都有著復雜而精妙的技術在支撐。 更令人驚喜的是,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似乎非常平實易懂,沒有過多的專業術語堆砌,而是通過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將抽象的技術概念具象化。我仿佛能看到一個個數據包在網絡中穿梭,像快遞員一樣準確地投遞到目的地,又像是水流在管道中奔騰,匯聚成信息的洪流。 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書籍,更像是一次知識的探索之旅。它不僅能幫助我建立起對通信網技術的係統性認識,更能激發我對這個領域更深入的學習和研究的興趣。我迫不及待地想一頭紮進書的海洋,去發現通信技術背後隱藏的無限可能。

評分

我剛拿到這本《通信網技術基礎》,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從目錄和一些章節的標題來看,它似乎涵蓋瞭通信網絡的核心技術。這本書的編寫風格,我猜測應該是比較嚴謹和學術化的,但又不會完全脫離實際應用,會從原理到實現都有所涉及。 我最感興趣的部分,大概是關於各種通信協議的內容。HTTP、TCP/IP等等這些縮寫,雖然經常在網上看到,但對其具體含義和作用一直是一知半解。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清晰的解釋,瞭解這些協議是如何協同工作,共同構建起我們現在所依賴的互聯網世界的。 另外,我對網絡設備,比如路由器、交換機等的功能和工作原理也十分好奇。它們在網絡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又是如何實現數據的高效傳輸和轉發的?這本書應該會詳細介紹這些硬件設備的工作機製,以及它們在整個通信網絡中的地位。 書中是否會提到一些經典的通信網絡案例分析,比如某個大型網絡的構建過程,或者某個通信技術的發展曆程?我個人很喜歡通過案例來學習,這樣更能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聯係起來,加深理解。如果這本書能提供這樣的內容,那將是非常寶貴的。 我還在思考,這本書在講到通信技術的時候,是否會涉及一些前沿的研究方嚮,比如5G、物聯網等?這些技術的發展,對我們未來的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能夠在這本基礎性的教材中,瞥見這些前沿技術的影子,無疑會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更加提升。 總的來說,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係統而全麵的通信網技術知識體係,讓我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好地理解這個日新月異的通信世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