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错(套装全二册)

金银错(套装全二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尤四姐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小说
  • 历史传记
  • 金银错
  • 杨帆
  • 架空历史
  • 历史故事
  • 文学
  • 小说
  • 传记
  • 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ISBN:97875110377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174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轻型纸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晋江原创网当红作家尤四姐超高人气作品,晋江榜首之作。

  ★藩王与公主温柔缱绻的阴谋与爱情,他对她步步算计,却也情根深种。

  ★帝王之路,杀机四伏。他是设局之人,机关算尽,赢了天下却输了真心。

  ★内含单行本专属番外!


内容简介

  她是受尽荣宠的大邺长公主慕容婉婉,他是权倾一方的南苑王宇文良时,十年前紫禁城里无意间的相救,换来他十年后的非卿不娶。当她得知自己嫁给他竟是他的精心谋划,对他失望之余渐渐筑起了心墙。他一步步攻城略地,将她心中的戒备瓦解。当她将自己的真心一点一点交付给他,他的野心却渐渐浮出水面。他借着朝廷的征调令挥兵北上,直取京师,婉婉为大邺苦心斡旋,与他明争暗斗,却一招不慎,误中反间计,全然不觉自己沦为他图谋天下的一枚棋子。山河破碎,身世浮沉,万劫不复的慕容婉婉又当何去何从?

作者简介

  尤四姐,现居上海,晋江原创网签约作者。80后狮子女,偶尔激进,更多时候恋家、散漫、懒惰。爱花爱草爱古言,向往无组织无纪律的生活。

  已出版作品:《宫花红》《旧春归》《锁金瓯》《宫略》《透骨》《红尘四合》《浮图塔》《禁庭》《世家》《临渊》《潜鳞》等。


精彩书评

  婉婉这一生有始有终、有理有节、有情有义。她一方面要捍卫她的国,一方面却深爱也依偎自己的夫君。她自尊高洁、心怀天下,所以她能得到宇文良时的敬慕。

  宇文良时图谋天下,有勇有谋,然而机关算尽,故而有一天,人要的太多,老天爷也看不下去。好的东西,谁不向往,敢要你就别后悔,追逐的是雄途霸业,拿心头挚爱献祭足够,想要与爱的人携手终老,也必得有拱手江山的觉悟。

  ——读者白鼠

  婉婉的难得在于不再以爱情为至上,而是以信念为毕生的底线和追求。无谓男权,不被爱情所迷失,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坚守。这一点就算是到了新时代也有非凡的意义!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婉婉的堂堂浩然之气,巍巍铁骨铮铮,已然贯入磅礴云海,与日月凛然长存!

  ——读者绿扶苏


目录

上册
第1章 眉黛春山
第2章 天长漏永
第3章 萦损柔肠
第4章 却晴还雨
第5章 南枝初见
第6章 且共从容
第7章 吹尽繁红
第8章 一叶惊秋
第9章 芳心可可
第10章 春愁黯黯
第11章 风露渐变
第12章 一段新愁
第13章 静逐游丝
第14章 清景无限
第15章 情思交加
第16章 不在浓芳
第17章 京华倦客
第18章 乱点桃蹊
第19章 华灯碍月
第20章 金猊烬冷
第21章 移根换叶
第22章 东风欺梦
第23章 黄雀在后
第24章 凌波千里
第25章 花晴影红
第26章 梅英疏淡
第27章 亭亭明月
第28章 彩笔绣户
第29章 玉钩香阶
第30章 孤光自照
第31章 尽日冥迷
第32章 罗帐灯昏
第33章 轻失花期
第34章 重锁隋堤
第35章 何用素约
第36章 暖絮乱红
第37章 难赋深情
第38章 缓引春酌
第39章 乌鸢自乐
第40章 春意渐回
第41章 朱阑共语
第42章 盈盈翠侣
第43章 明月多情
第44章 不干风月
第45章 香靥凝羞
第46章 定巢燕子

下册
番外

精彩书摘

  《金银错》尤四姐

  第1章眉黛春山

  四月初三,天气晴好。

  今年有过一回倒春寒,三月中旬一夜夹雪的北风,吹白了紫禁城的明黄琉璃瓦。大家的语气里都带了些惆怅,忧心今年的花期要迟了,没想到月末收梢的那几天一个回马枪,大大地暖和起来。

  阳光在檐角兽的眉心跳跃,毓德宫的殿门关上了半边。台阶下添香的宫女把上夜遗留的灰烬倒进漆盒,隐约听见殿里传出小心翼翼地哼唱。她调转视线,和廊下侍立的人相视一笑,小太监比个噤声的手势指向殿内,另半边的殿门也缓缓阖上了。

  长久居住在一个地方,即便是雕梁画栋,也有厌倦的时候。不单她们这些服役的宫人是这样,宫里的贵人主子也是这样。

  午后温暖的光从窗口照进来,青砖上映出一方辉煌的菱形,那是天然的舞台。婉婉喜欢这个时候关起门唱一出昆曲,当然得背着嬷嬷。没有唱词,按照记忆里的鼓点婉转哼着,脸上敷起厚厚的粉,勾出玲珑的红唇,像模像样地甩水袖,施施然回眸一笑……这个时候不是帝姬,是个做着伶人梦的姑娘。只是她没有观众,两个从旁协助摆裙尾的宫女一直垂着眼,到她最后唱完也不见鼓掌。她难免失望,但是不悲伤,找到云头榻睡个午觉,一觉醒来已经是傍晚。揉着眼睛看天边晚霞,有燕子飞过来啦,一个俯冲,抓虫吃呢吧?宫廷生活枯燥乏味,自己不给自己找乐子,早就憋死八百年了。

  她起身,打算卸了这身行头,到镜前照脸,还没定睛,小酉从宫门上进来,站在槛前招呼:“主子,咱们南墙根儿下的西府海棠开花了,您不去瞧瞧?”

  是个好消息,她每年都有这个习惯,第一簇花枝上要挂红绸子,祈愿她的花开得比文华门外的好。找了根束发的宝带,疾步走到树下,刚发的新蕊,弱不禁风的样子。她的个子比小酉矮,踮起脚尖也还差一点。戏服的袖子又太大,把手抬高,顺顺溜溜地滑到肩头,露出了一双光致致的臂膀。

  小酉忙把她的手压下来,左右看了看,小声道:“仔细落人眼,叫嬷嬷知道了又要骂。”接过去一笑,“奴婢替主子挂上吧!”

  婉婉道好,安然掖着两袖站在一旁,落日余晖照在脸上,眼睛明亮如星辰。

  她开始数,一根两根……从四岁起每年不落,到现在已经十一根了。当初给树披红还是她的生母徐贵妃教给她的,徐贵妃是南方人,翰林家的小姐,骨子里总有挥之不去的诗情画意。她说海棠是月老的眼睛,给树戴花,将来能保佑她嫁个好驸马,母亲的话,一直牢牢记在心上。后来徐贵妃过世,她每每想念她的时候就来这株海棠树下看红绸,一看就看了这么多年。

  “你说……攒够多少能遇到好姻缘?”她转头问小酉,“二十根够不够?”

  小酉打趣她,“主子想嫁人了?这还不好办!老话儿说了,皇帝的妹子不愁嫁,等见着万岁爷,您露点儿口风,什么都有了。”

  她脸上一红,嘀嘀咕咕:“瘸了舌头的,拿我消遣起来了……”

  小酉兀自笑了一阵才开解她:“您别愁,哪儿用得上二十根哪,依我看,再等一两年也成事儿了。您不是太后亲生的,场面上更要做得漂亮,总不能把您留成老姑娘吧!”她抚了抚下巴畅想,“咱们以后得找个名门之后,有钱、长得俊、人品好、疼媳妇儿,就足了。”

  婉婉伸出一根小指头想挠头皮,临了又缩了回去。徐贵妃病逝那年她才六岁,并不是怕没人照应她,堂堂的大邺帝姬,还愁吃不饱饭吗?不过得找个养母,记在人家名下。女孩儿事多,将来出降什么的且得操心。深宫里的琐碎都是女人管着,前朝的皇帝是不过问的,当初爹爹亲自把她送到坤宁宫,那时候起她就认别人当娘了。

  只是很可惜,不是人家肚子里出来的,总隔了一层。多少回了,她想表亲近,太后都是淡淡的,时候长了她也灰心。现在就怕被人草草打发出去,公主金贵,进了别人家的门,也就那样了,还是迟些,仔细挑拣挑拣的好。然而不出降,永远得待在紫禁城里,有无数的教条约束着,一言一行甚至一瓣橘子从哪儿下嘴都有具体的定规,她不喜欢这样的生活。怪投错了胎,如果她是男的有多好,即使不能像哥子们一样从政,也能跟着司礼监的那帮人出去采买采买。

  小酉挂好了宝带,她眯着眼睛仔细看,那绦子上镶有金线,在余晖里偶见金芒一闪,仔细瞧又没了。

  不知怎么,今天傍晚特别安静,几个小太监瘟头瘟脑地站班,不像以往带着精气神,都有些蔫蔫的。

  想起来了,最厉害的精奇嬷嬷下半晌会亲,到现在都没回来。得亏李嬷儿不在,否则她敢画着脸谱穿着戏服到处跑,非把徐贵妃也骂活了不可!

  她一缩脖子往殿里走,怕晚了碰个正着,回头数落起来,从针头线脑谈到家国天下,实在太遭罪。要说她最怕的是谁,大概就是精奇嬷嬷。帝王家规矩重,每位皇子帝姬从出生开始就派专人看护。宫人有精奇、水上、嬷嬷三类人,分管不同的差事。嬷嬷是奶妈子,自己奶大的孩子自己心疼,比较好说话。水上专管烧水洗衣,不问规矩。精奇就不得了了,俗称看妈,顾名思义,就是不错眼珠盯着你,你说话声儿大了,笑起来咧嘴了,都在她们说教的范围。皇子们读书苦,寅正二刻就得起床,起不来的精奇嬷嬷敢上板子。帝姬呢,虽然不受皮肉苦,读书之外还有女红,稍有不对就挨呲,精神上也是种折磨。

  她快步到了廊庑底下,背着手要进殿里,忽然顿住了脚,“怎么还没上窗户?”

  什么叫上窗户,夜里玻璃窗外再上一层纸窗户,这是每天的例行。毓德宫里有个干粗使的缺心眼儿丫头,哦了声说:“回主子,肖少监下半晌来过了,晚上八成不来查职了。”

  因为她是紫禁城里唯一的公主,哥哥即位后她又成了长公主,司礼监怕宫人懈怠,大概也有掌控她的意思,专程打发了人来管理这里的宫务。

  “肖少监不来,我还在呢,就撂下了?”她气哼哼地,“上窗户!”

  她一向好脾气,见她这回恼火了,几个宫人吐着舌头,把毓德宫前的这排窗框都按了上去。婉婉顶着一张浓墨重彩的脸看了半天,觉得她们不会偷懒了,这才转身进殿里。

  小酉打水来给她洗脸,边洗边道:“皇上这两天圣躬欠安,主子不去瞧瞧吗?上回您扭了脖子,万岁爷还连着两天来探望您呢!”

  她叹了口气,“皇上也不知怎么,上年中秋受了寒,病气一直延挨到今天。我原想去瞧的,乾清宫里看得比别处都紧。太后还说那些妃嫔来着,让别成天变着法儿上御前,万岁有成山的机务要忙,没的给他添堵。我知道不是说给我听的,可我自己也得知情识趣儿。”顿了顿又细琢磨,“昨儿听说咳血了,是二哥偷着告诉我的,我和厂臣打听,他东拉西扯地搪塞我,怕是真的。我也想去瞧瞧,要不明儿上慈宁宫请太后的懿旨,要是应准了,我再过乾清宫去。”

  小酉嘟囔:“太后也真是的,嫡亲的兄妹,还避这倒灶的嫌!”

  也是没法子,大邺的教条就是这样,男女有别,到了一定的年纪,说话都得隔几步,所以帝王家,想亲厚也亲厚不起来。

  第二天一早洗漱完了,规规矩矩上慈宁宫请安去。太后是紫禁城里最大的佛,晨昏定省连皇帝皇后都不能免。婉婉去得一向早,基本都是太后一升座就到,这点上太后对她还是很满意的。

  关于请安,每天的对话都差不多,婉婉给太后纳福,接了宫女端来的茶向上进献,太后接过去喝了一口才让坐,她就恭恭敬敬问安:“母后昨儿歇得好?”

  太后眉心微蹙,“这两天不自在,前半夜倒好,后半夜总不大安稳。”

  婉婉向上看,太后穿着鹤纹团花对襟褙子,保养得宜,四十多岁的人,脸上几乎没有苍老的痕迹。只不过可能真睡不好,眼下浮起一层淡淡的青影,较之以往是略显憔悴了。

  “依儿臣的见识,八成是气血虚耗,母后要保重自己的身子,着太医院进些益气的方子才好。”她腼腆地把手压在膝头上,“母后睡不好,婉婉很担心,若母后应允,婉婉夜里给母后上夜,母后要什么,婉婉来伺候您。”

  太后听着她的话,抿唇笑了笑。这孩子素来乖巧,虽然有些胆小,但心倒是赤诚的。先帝子嗣单薄,一辈子只有两子一女,合德帝姬作为唯一的女儿,小的时候非常受优待。可惜了,天生与爹娘缘浅,如果不是命里带煞,倒是很可怜的。

  太后说不必,“你身子也弱,经不得这么折腾。我跟前有她们,你不必担心我。”又破天荒地问起公主今早的饮食来。

  公主身边的带班太监垂手哈腰:“回太后娘娘,长公主殿下今早进了半碗江米粥,一个奶饽饽,进得香。”

  太后微点头,“胃口还是小了些,底下人要多劝着点儿,主子结实,是你们的福泽。”

  陪同前来的人忙跪地领旨,婉婉心里也略安定了,暗忖今天太后心情不错,回头说要去看望皇帝,应当不会阻挠的。

  自己心里正计较,隔着南窗户看见皇后领人进来了,她掖裙站起身,悄悄退到了太后座旁。门上传来太监击节,穿着丹凤襖裙的皇后像只硕大的蝴蝶,引领众妃嫔栖在了慈宁宫宝座前的地毯上。

  第2章天长漏永

  磕头,问安,都有一定的章程,然后按着品级分立在两旁,太后有话问,只管回答你的,若没有吩咐,停留一盏茶工夫,便可以告退了。

  太后跟前说得上话的,只有皇后和两位嫔妃,一位是邵贵妃,另一位是郑惠妃。婉婉对这三位娘娘的认识都不深,宫里人等闲不交心,通常不过一点头,过去就相忘了。只知道赵皇后和邵贵妃水火不容,贵妃生了荣王,皇后无所出,所以皇后除了空有个架子,论起实惠来根本不及邵贵妃。至于另一位郑惠妃呢,一双眼睛就透着机灵,容貌不是很出众,但是善逢迎,会来事,据说在宫里人缘极好。

  请安的人都散了,太后才问起皇帝的病来,皇后轻声细语地说:“精神好一阵坏一阵,人也恹恹的,不怎么爱说话。我昨儿命人在园子里摆了榻,趁着春光正好,请万岁出去赏花晒太阳,谁知他并不情愿。”言罢悠悠一叹,“这怎么好呢,我心里着急,也没有办法,思来想去,贵妃走得勤,我看还得请贵妃费些心思,劝解皇上为宜。”

  婉婉不由得抬眼看向邵贵妃,见她不安地挪了挪身子,脸飞得通红。

  宫里的女人,最擅长的就是这个,说话不必声色俱厉,脸上带着笑,看似寻常的一句家常,却足以要人命。

  自从皇帝生病以来,太后最忌讳的就是女人出入乾清宫。照她的话说,乾清宫乃龙盘虎踞之地,女人阴气盛,常出入,会压住阳刚,甚至带累国运。皇后是国母,偶然关心皇帝的身子也就罢了,贵妃是怎么回事?胆敢不拿太后的旨意当回事?

  太后不说话,皇后似笑非笑看着邵贵妃,邵贵妃起先倒还有些焦急,可慢慢也平静下来了,垂眼道:“皇后殿下这话不知从何而起,要说忧心皇上病势,宫里谁不忧心,谁就该死!皇上以前一向爱吃我小厨房里做的点心,我的确常让人做了,亲自送到乾清门上去。可每回都是交给曹大伴就止步,连皇上的面都见不着,更别提劝解了。皇后殿下一句笑谈,让太后娘娘信以为真,那不是坑我,是坑了太后娘娘了。”

  邵贵妃不是善茬,彼此针尖对麦芒,似乎都不好下台了。婉婉还是和缓的声气,迟迟道:“我前两天在园子里遇见延年了,他趴在池子边上看小鸭子凫水。近来他拜了师傅,有程子没见他,进益了不少,说话全不像个五岁的孩子。我是想,何不让延年到皇上跟前去,别人说十句,顶不上延年说一句,母后的意思呢?”

  众人都松了一口气,邵贵妃听人夸她儿子,自然心里舒称,皇后被邵贵妃撅回了姥姥家,正愁没台阶下,把孩子抬出来,暂且也解了她的困,两下里都太平了。

  这位长公主,不哼不哈的,有时候倒有点急智。皇后抚了抚马面裙上的蝙蝠祥云纹膝襕,转过头来打量她——她穿鹦哥绿的对襟褂子,头上绾双髻,俏生生别了一对慈姑叶金蛙小簪头。良好的教养为骨,个人的品格为肉,除了令人惊艳的相貌,还有种和她年纪不相符的,浸透到骨子深处的贵重。只是到底太年轻,脸上稚气未脱,但她不存坏心,所以眉眼坦荡荡。

  皇后轻轻微笑:“长公主说得是,万岁疼爱荣王,谁的面子也不及他大。”复对太后道,“我听嬷嬷说了,母后这两夜睡得不香甜,咱们在这儿,没的扰了母后清静。若母后没有旁的吩咐,咱们就告退了。”一面说着,一面对太后施礼,见太后略一颔首,退出了慈宁宫暖阁。

  婉婉随她们一起出来,本想请太后示下去看皇帝的,却因为刚才临时出的岔子没能说出口。小酉搀着她走在夹道里,慈宁宫离乾清宫不远,出了隆宗门就能看见,但如今不得许可,还是不敢贸然去探望。

……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金银错(套装全二册)”之外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字数在1500字左右,力求内容充实、自然流畅,不带任何AI痕迹。 --- 图书名称: 沧海遗珠:明代中晚期海盐商贾与江南社会变迁研究 作者: 张明哲 出版社: 史学新知出版社 装帧: 精装,全二册 --- 沧海遗珠:明代中晚期海盐商贾与江南社会变迁研究 第一册:漕运、垄断与商帮的崛起 本书聚焦于明代中晚期(约嘉靖至崇祯年间),一个对中国经济史乃至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的群体——海盐商贾。传统史学往往将目光聚焦于士大夫阶层或中央权力机构,而忽略了在国家财政命脉与地方经济活力之间穿梭的商业力量。张明哲教授的这部巨著,正是以海盐这一特殊商品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江南地区在这一转型期的社会肌理与权力运作。 第一部分:盐法的演变与财政重负 明朝的盐政,是国家财政的支柱,亦是社会矛盾的集中点。本书详尽梳理了“开中法”瓦解后,中晚期盐法如何从相对宽松的“纲法”走向日益严苛的“票法”。作者通过对《明实录》中关于盐课的奏折、地方志中的赋税记录以及士绅阶层私人文集中的抱怨进行交叉印证,揭示了国家对盐利吸纳程度的不断加深。这种财政压力如何直接催生了少数巨商的崛起,是本书探讨的首要命题。 我们看到,政府为确保盐课的稳定,不得不依赖于少数具有雄厚资本和政治资源的“纲商”或“票商”。他们不再是简单的贸易执行者,而是成为了国家财政的代理人,承担了巨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这种共生关系,实际上是对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一种变相妥协。 第二部分:扬州与淮南:盐业的地理政治学 海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网络,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地理政治空间。扬州,作为盐引集散的枢纽,其繁荣与衰落,直接映射了国家政策的导向。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超越了对扬州城市经济的简单描绘,转而探讨了淮南地区作为盐税核心区所形成的独特社会结构。 作者细致分析了地方官僚系统与盐商集团之间的互动模式。在中央权力时强时弱的背景下,地方官员的升迁、盐引的分配,往往取决于其能否有效控制并引导这些富商。这种“官商结合”的模式,不仅塑造了扬州的物质景观——如大量的园林修建、对文化活动的赞助,更在无形中渗透到宗族、士林乃至基层治理之中。 第三部分:商帮的萌芽与文化张力 虽然“商帮”的概念更多地被应用于清代,但本书清晰地指出,在明代中晚期,以地域和血缘为纽带的商业联合体已初具规模。海盐商贾,特别是来自徽州、商人府、以及部分晋商的影响,开始通过资本的力量,向江南的传统士绅阶层渗透。 这种渗透引发了巨大的文化张力。一方面,富有的盐商通过科举、捐纳,努力跻身上流社会,寻求身份的合法化;另一方面,传统士大夫对“逐利之徒”的鄙夷,又构成了他们文化融入的内在障碍。作者引用的宗谱和碑刻资料表明,财富的流动并未完全带来社会地位的同步提升,这一时期的商贾阶层,处于一种尴尬而又充满机遇的“边缘中心”地位。 --- 第二册:资本的流向与江南社会的转型 如果说第一册主要关注海盐商贾的“生成”机制,那么第二册则深入探讨了他们积累的巨额资本如何重塑了江南的经济基础、文化生态乃至底层社会结构。 第一部分:资本外溢:从盐本到多元投资 海盐的暴利带来了惊人的资本积累,然而,盐业本身的高风险性和政策依赖性,迫使这些巨富寻求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以保全财富。本书首次系统性地梳理了明末清初,海盐资本向以下领域的转移: 1. 土地兼并与典当业: 盐商购入大量田产,这不仅是财富的避风港,也是他们介入地方士绅体系的桥梁。作者通过分析佃农的契约文书,揭示了地权流转中资本的残酷性。 2. 海外贸易与白银流通: 尽管国家对私人出海限制较严,但海盐资本往往通过“隐形通道”参与到利润丰厚的海外贸易中,特别是对菲律宾马尼拉白银的吸收,极大地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也为后来的资本主义萌芽研究提供了新的注脚。 3. 手工业的投入: 丝绸、瓷器等高附加值手工业的扩张,背后往往有盐商资本的影子。他们不仅提供资金,更重要的是,通过稳定的销售网络和对原材料的控制,提升了这些行业的生产规模和组织化程度。 第二部分:城市生活与公共领域的重塑 海盐商贾的财富,直接改变了江南城市的风貌。本书详细描绘了他们如何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主要赞助者。从修缮书院、资助戏曲班社(如昆山腔的推广),到兴建园林、建立义庄,他们的投入不仅是慈善行为,更是对社会话语权和文化遗产的争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分析了商贾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参与,例如河道的疏浚、码头的建设。这些行为既是为了便利商业活动,也客观上提升了地方的公共福利,展现了资本在特定历史阶段对地方治理的积极干预。 第三部分:社会结构的弹性与危机 明末的江南,是传统士绅与新兴商业资本碰撞最激烈的地带。本书的结论部分,探讨了海盐商贾的活动如何加剧了社会结构的弹性,同时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一方面,商业资本的活跃,为底层手工业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兼并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国家对盐税的过度依赖,使得整个经济系统对少数巨商的忠诚度要求极高,一旦政治风向转变,便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崇祯朝的财政崩溃,与盐政的失控密不可分。 最终,本书以史诗般的笔触,描绘了这些“沧海遗珠”们在王朝更迭中的命运沉浮,展示了明代中晚期,商业力量如何成为推动历史车轮的重要,却又常常被正统史观所忽视的动力源泉。这是一部对中国商业史、社会史和城市史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部作品在思想深度上远超一般的小说。它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恩怨情仇,而是深入挖掘了权力、背叛与救赎这些宏大主题。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被作者对于“何为正义”、“何为真正的牺牲”的探讨所震撼。书中那些看似边缘的角色,其实都承载着作者对特定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他们的命运轨迹,如同精密计算过的钟摆,每一次摆动都指向了某种社会结构性的困境。文字的运用上,作者展现了惊人的功力,时而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时而又如同刀斧般精准犀利,直击核心。特别是几场关键的辩论和内心独白,那些长句的构建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哲学的思辨性,读起来需要全神贯注,但回报是巨大的洞察力。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每次都能发现新层次的作品,它挑战了我们对于既定事实的认知,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时间掩盖的真相。

评分

这部小说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简直像一位技艺精湛的音乐家在演奏不同的乐章。如果说故事前期是以一种略带疏离感的、近乎冷静的笔触在铺陈,那么进入中段冲突白热化时,文字的密度和情绪的浓度陡然上升,开始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画面感,阅读体验变得极为感官化,仿佛能闻到火药味,感受到汗水的咸涩。而到了收尾阶段,笔锋又转为一种近乎诗意的、略带宿命感的咏叹调,让人在悲怆中找到一丝超脱。这种叙事语气的灵活性,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表现力。很多句子结构精巧,充满画面感,即便是描写一些日常的场景,也处理得富有美感。我甚至会特意放慢速度,去品味那些措辞和断句,它们像是精心挑选的宝石,散发着不同的光泽。这样的文字功底,对于追求阅读质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跌宕起伏的情节编织得密不透风,却又在关键时刻给予读者恰到好处的喘息空间。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打磨,无论是场景的描绘,还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都入木三分。初读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中,空气中弥漫着那个时代的特有气息,人物的每一次呼吸、每一个眼神的交汇,都充满了张力。故事的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紧凑得让人心跳加速,恨不得一口气读完,时而又放缓下来,让读者有时间去品味那些细腻的情感纠葛。尤其是几位主角之间的宿命般的羁绊,那种爱恨交织、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实在太抓人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深处的复杂与挣扎。读完之后,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久久不能散去,让人忍不住回味其中的每一个转折,思考人物命运的必然与偶然。

评分

我必须要给这本书的群像塑造点个赞,这简直是一场教科书级别的群像戏!很多小说里的配角往往沦为工具人,但在这里,每一个出现过名字的角色,无论戏份多寡,都有着自己完整且令人信服的弧光。那位看似心狠手辣的反派,他的每一步行动背后,都有着清晰而令人同情的动机链条;那位总是默默付出的辅助者,她的隐忍和坚韧,比那些锋芒毕露的主角更让人动容。作者很擅长通过侧面描写来丰满人物,比如通过一个角色对另一件物品的珍视程度,就能勾勒出他全部的人生经历。这种立体化的处理,使得整个故事世界观的构建无比扎实,完全没有为了推进剧情而生硬安排的痕迹。当我合上书本时,感觉我不是告别了一群虚构的人物,而是暂时离开了几个活生生的、有着复杂灵魂的“人”。这种沉浸感,在近期的阅读体验中是极为罕见的。

评分

从结构上来说,这本书的布局精妙得令人拍案叫绝。它采用了多线叙事,但处理得极为干净利落,不同时间线索之间的穿插和对照,非但没有造成混乱,反而如同多面棱镜折射出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作者对时间跳跃的处理非常高明,往往在关键节点进行切换,极大地增强了悬念感和故事的层次感。我特别欣赏那种“回环往复”的叙事技巧,一些在开头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或对话,在故事的后半段被重新拾起,并被赋予了全新的、震撼人心的意义。这说明作者在动笔之初就有着极其周密的规划,所有的线索都像是被一条无形的丝线牵引着,最终汇聚到那个精心设计的终点。这种严谨的架构,让读者在解谜的过程中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每一次“啊,原来如此”的顿悟,都极大地满足了阅读的成就感。

评分

可以

评分

喜欢宫花红,想看看慕容姑姑的故事。

评分

还好还好还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一直很喜欢尤四姐的书籍。值得拥有

评分

很好,是正品,超喜欢这个作者的书

评分

古古怪怪跟狗一样咿呀咿呀哟咿呀咿呀哟

评分

东西很好,东西很好,东西很好,东西很好,东西很好,东西很好,东西很好,东西很好,东西很好,东西很好。

评分

还没有看,但是包装是好的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