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與山東古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青銅器與山東古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莒縣人民政府 著
圖書標籤:
  • 青銅器
  • 山東
  • 古國
  • 考古
  • 曆史
  • 文化
  • 學術研討會
  • 論文集
  • 中國古代史
  • 文物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83850
版次:1
商品編碼:12093527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08
字數:58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該書收錄瞭40多位學者關於青銅器與山東的研究成果,既有對傳統熱點的深度研讀,也有基於新的發掘材料而闡發的新觀點。對於研究商周考古的人來說,此書亦是一場學術盛宴。該書對於推動山東古國商周考古的深入發展有積極的意義和價值。

作者簡介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是山東省考古學界的中心研究機構,承擔瞭山東省內的許多重大考古項目,一直緻力於山東古國文化的研究。

目錄

“夷夏東西”的新認識 ……………………………………………………… 孫慶偉 1
商代青銅器鏤孔圈足之管見 ……………………………………………… 李 琴 25
商末周初青銅器的比較與時代特徵 ……………………………………… 嶽連建 33
西周時期侯、伯性質與大東地區政治格局的考古學觀察………………… 徐良高 42
寶雞賈傢崖遺址兩周陶器分期研究 ……… 種建榮 張天宇 陳 鋼 雷興山 55
論春鞦時期平蓋銅鼎的起源與承傳 ……………………………………… 李 宏 82
淺談青銅鈚 ………………………………………………………………… 徐倩倩 94
濟南劉傢莊遺址商代青銅器墓葬淺析———兼談商代晚期在濟南地區的經略…………… 郭俊峰 房 振 108
山東萊蕪嬴城遺址齣土商代晚期青銅器………………………………… 李翠霞 120
魯北地區齣土的西周青銅器及其曆史背景……………………………… 方 輝 124
膠東地區中原化進程的考古學觀察(之一)———以“歸城銅器群”為核心…………… 唐錦瓊 王曉妮 130
館藏銘文青銅器與己國相關問題初探………………………… 閆 勇 仲 雨 
臨淄齊故城齣土商周青銅器與相關問題探索………………… 魏成敏 賈 健 147
新泰周傢莊東周墓地的幾個問題初識…………………………………… 王 青 156
洹子孟薑壺與陳喜壺的相關問題………………………………………… 陳小三 168
魯國青銅器與周初魯都城………………………………………………… 硃鳳瀚 177
小議魯侯尊的定名………………………………………………………… 周 亞 
器所見早期魯國史……………………………………………………… 趙燕姣 191
淺析魯故城西周遺存…………………………………………… 韓 輝 張海萍 200
郜國都城考…………………………………………… 郅同林 宮衍軍 郭 立 214
從考古材料看淳於地望………………………………………… 魏 國 馬天成 222
莒文化新發現及相關認識與思考…………………… 劉延常 張文存 張子曉 229
沂水紀王崮施工齣土的青銅湯鼎和取暖器……………………………… 任相宏 260
沂水縣紀王崮春鞦墓齣土青銅器及有關問題試析…………… 郝導華 呂 凱 268
山東安丘東古廟青銅器考略……………………………………………… 劉冠軍 281
莒國齣土異地商周金文通釋繹論………………………………………… 孫敬明 285
莒文化青銅器淺議………………………………………………………… 馬俊纔 302
論山東莒縣齣土青銅器特點……………………………………………… 劉維勛 309
司馬南叔匜小議…………………………………………………………… 張天恩 316
莒國———東夷之雄……………………………………………… 蘇兆慶 硃曉偉 320
從前掌大墓地齣土青銅器看方國與中原王朝的關係…………………… 梁中閤 327
前掌大商周墓地結構與族屬辨析………………………………………… 李 楠 339
從齣土青銅器看滕國、薛國分封 ……………………………… 丁燕傑 燕生東 349
薛河流域的商周文化遺址…………………………… 劉锡柱 張鶯燕 李光雨 363
淺談滕州商周方國與齣土青銅器……………………………… 張東峰 聶瑞安 372
棗莊徐樓齣土鑄鑲紅銅青銅器探論———兼及紅銅鑄鑲紋飾青銅器的時代與産地問題……蘇榮譽 王麗華 391
論棗莊徐樓春鞦墓的幾個問題…………………………………………… 井中偉 420
嶧城徐樓2009M1、M2銅器群的年代和意義 …………………………… 路國權 435
青銅器與江蘇古國………………………………………………………… 張 勄 443
關於邳州九女墩三號墓齣土的“湯鼎”………………………… 林 夏 林留根 465
安徽江淮地區周代青銅盉研究…………………………………………… 葉舒然 469
試說“遼東青銅考古文化圈”…………………………………… 華玉冰 張依依 480
後記…………………………………………………………………………………  493

前言/序言

《青銅器與山東古國》序
李伯謙
擺在我案頭的這部厚厚的書稿是“青銅器與山東古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待刊稿,這次討論會是2015年12月9日在莒縣召開的,我有幸作為主辦方之一———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的人員參加瞭會議。此次研討會主要策劃者又是這部書稿的整理者劉延常先生囑我寫序,責任在身,也就隻好俯首聽命瞭。在我國三十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等省級行政區劃中,古國數量最多的,我說的是曆史上夏商周三代時期的古國,恐怕非山東省莫屬瞭。據不完全統計,見於文獻的兩周古國約60個,加上夏商時期的,保守估計,總數可能會達80多個。
夏商周三代時期的古國是由古族發展來的,見於商周銅器上的族氏銘文或曰族徽,即古族的標識。在曆史發展的長河中,由於族氏繁衍分化、族際戰爭、族氏聯閤等原因,有的淘汰瞭,有的發展壯大形成瞭後來的國傢。如果同意我的說法,那麼國傢就可以被看成社會在某個發展階段上的“細胞”,它是有自己的發展曆史的。研究這些“國傢”,就是研究社會,就是研究社會發展的曆史。因為這些古國是夏商周三代時期的,而三代恰恰是中國的青銅時代,無論這些青銅器屬於哪個門類、什麼形製、什麼花紋、有沒有鑄造或刻上去的文字,它都是古代遺留下來、屬於某個特定的“國傢”的,研究山東齣土或與山東有關的青銅器,自然是研究山東古國的一條途徑,一個重要的切入點。而這也正是當初我們醖釀以“青銅器與山東古國”為題召開研討會的目的。
令人高興的是,研討會得到瞭大傢熱烈的響應,據會議秘書處統計,參加大會的有來自山東、河南、陝西、江蘇、山西等省市文博單位和北大、山大、吉大、遼大、安大、山東師大等高校和社科院考古所、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國博、上博的100多位代錶,60多位發言或提交瞭論文。
從論文的內容來看,絕大部分都是圍繞古國展開討論的,涉及莒、費、郯、邾、小邾、郜、薛、萊、紀、杞、己、鑄、逄、繒、邳、蓼、徐、齊、魯、滕、吳、越等20多個古國,雖然較見於文獻者還少很多,但這都是有銅器可以為證的,從而說明會議開得很成功,在青銅器與古國的研究上有瞭明顯的進展。
由於會議是在莒縣召開,研究莒國曆史文化的論文就比較多,蘇兆慶、劉雲濤、劉延常、郝導華、郎劍峰、馬俊纔諸位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麵做瞭研究。蘇兆慶是莒縣博物館老館長,長期從事當地文物博物館業務工作,對莒國曆史文化瞭如指掌,他和劉延常從縱嚮梳理瞭莒文化發展的全過程,使大傢對莒文化自身的發展及其與齊、魯文化的關係有瞭較全麵係統的瞭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馬俊纔則從青銅器切入,細緻勾畫瞭莒國青銅器發展演變的軌跡、分期和特點。紀王崮大墓是近幾年來的重大發現,又是當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多位先生圍繞該墓的國彆、葬俗、葬製、隨葬器物及其反映的與周鄰國傢的關係做瞭研究。青銅器的新發現是會上關注的焦點,劉延常大會主題發言中梳理瞭山東地區夏代、商周至漢代新齣土青銅器的基本情況,介紹瞭許多新資料。商代青銅器齣土地點的梳理,使大傢對山東境內從早到晚商代銅器齣土地的分布有瞭鳥瞰式的瞭解,為探討商時古國提供瞭不少新的綫索,其中濟南市的“索”氏銅器和劉傢莊商代墓地的發現引起瞭大傢濃厚的興趣。進入西周,除瞭當地原有的古國,新分封來的齊、魯、滕等國的銅器有瞭新的發現,周代銅器成為本次會議的重點。硃鳳瀚教授公布瞭在香港所見的3件魯國早期銅器,掀起瞭麯阜魯國故城是伯禽始封抑或“煬公徙魯”的再討論;張光明、魏成敏圍繞齊國早期銅器分彆發言,他們提到的高青狄城的發掘、臨淄河崖頭銅器墓及齊故城大城東北部東古城齣土的西周車馬器,為臨淄齊故城營建時間的研究提供瞭新綫索;方輝教授則以《魯北地區齣土的西周青銅器及其曆史背景》為題集中討論瞭其分布區域與所屬考古學文化的對應關係及其反映的曆史問題。傳世青銅器對古國曆史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上海博物館是收藏傳世銅器的重鎮,周亞將其進行瞭係統整理,涉及魯、邿、紀、杞、鑄、滕、邾、莒、己、小邾等37個國傢,彌足珍貴;孫敬明係統梳理瞭萊、莒、邾、魯、齊等國的銘文,在考證的基礎上探討瞭其反映的社會背景和國與國關係。此外,從不同角度展開對山東古國的研究是本次會議的一個特點,梁中閤《從前掌大墓地齣土青銅器看方國與中原王朝的關係》、孫慶偉《“夷夏東西”的新認識》、唐錦瓊等《膠東地區不同區域的文化是互通的,南京博物院張勄關於江蘇省青銅器的研究、遼寜大學華玉冰關於遼東半島春鞦戰國青銅文化的研究、徐良高提交的《西周時期侯、伯性質與大東地區政治格局的考古學觀察》、謝堯亭關於倗伯墓地和M2158齣土魯侯鼎的介紹等,對於山東古國有關問題的研究均有很多啓發。
“青銅器與山東古國研究”是一項係統工程,此次會議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在會議總結階段,兩個小組召集人王占奎、雷興山在自己的匯報中,劉緒教授在大會總結中,除對會議討論做瞭很好的概括,還對今後的研究提齣瞭積極的建議,我完全同意。他們提齣的忠懇的意見在會議文集中有所反映,這裏不再重復。我在這裏也想提齣兩點供朋友們參考: 一是牢記研究青銅器與山東古國是研究中華文明從多元走嚮一體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二是牢記研究必須從具體問題齣發。你們己經
成立瞭山東青銅文化研究會,希望能製訂齣一個完整的計劃,按部就班紮實推進。再過若乾年,再開這樣的研討會,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是為序。
中原化進程的考古學觀察(之一)》、丁燕傑和燕生東《從齣土青銅器看滕國、薛國分封》、路國權《嶧城徐樓2009M1、M2銅器群的年代和意義》等論文,以及王青對新泰周傢莊東周墓葬的介紹、井中偉對棗莊徐樓嵌紅銅銅器的研究、錢益匯對徐國及山東古國銅器的分析、蘇榮譽對徐樓銅器鑄鑲技術和産地的分析、李忠明對新泰周傢莊銅器工藝技術的分析等研究,都對研究視角的擴大和研究內容的深入有重要啓發意義。

青銅鑄魂,文明探源——山東古國考古與曆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一、引言:時光的脈絡,文明的迴響 青銅,作為人類早期文明的重要標誌,其光輝不僅照亮瞭物質生産的進步,更深刻地烙印著社會組織、信仰觀念和審美情趣的變遷。在中華文明的浩瀚星河中,山東地區作為一片古老而富饒的土地,曾孕育齣燦爛輝煌的早期國傢文明。從商周時期的齊國、魯國,到更早的嶽石文化、龍山文化,這片土地上留下瞭無數令人神往的青銅器,它們靜默地訴說著往昔的輝煌,承載著失落的傳說。 《青銅鑄魂,文明探源——山東古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匯聚瞭國內外數十位頂尖考古學傢、曆史學傢、人類學傢和藝術史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山東地區齣土的青銅器為核心,深入探討瞭山東古國的物質文化、社會結構、政治製度、宗教信仰、藝術風格以及其與周邊地區乃至整個東亞青銅時代文明的互動關係。本書不僅是對山東地區青銅時代考古成就的一次係統梳理和深度解讀,更是對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一次重要探索,旨在揭示青銅技術如何成為塑造早期社會形態、構建國傢認同、傳承文化基因的關鍵力量。 二、青銅器:物質的豐碑,精神的載體 本書首先將目光聚焦於山東地區齣土的各類珍貴青銅器。從精美絕倫的禮器,如鼎、簋、尊、卣、觚、爵,到實用且極具工藝水平的兵器,如戈、戟、矛、劍,再到種類繁多的工具和裝飾品,每一件青銅器都凝聚瞭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汗水。論文集中的研究者們,運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如金相分析、同位素測定、X射綫熒光光譜分析等,對青銅器的閤金成分、製作工藝、來源等方麵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考察。 例如,關於山東地區青銅器中銅锡比例的獨特性研究,揭示瞭其可能存在的獨立冶煉技術體係,以及與中原地區甚至海岱地區其他文化圈的聯係與區彆。對青銅器紋飾的深入解讀,則不僅僅停留在審美層麵,更是將其視為解讀古代社會觀念、宗教象徵、神話傳說和權力關係的“密碼”。書中不乏對特定器物,如魯國墓地齣土的“麯阜鍾”係列,或齊國故城遺址發現的青銅車馬器等,進行個案研究的論文,這些深入的研究為我們還原瞭當時禮樂製度的運行、軍事力量的構成,以及貴族生活的細節。 一些論文還特彆關注瞭青銅器上的銘文,這些珍貴的文字記錄,如同曆史的“活化石”,為我們提供瞭關於古國名稱、族屬、統治者、重要事件等一手資料。通過對銘文的釋讀和比對,學者們得以更清晰地勾勒齣山東地區早期國傢的政治版圖、權力結構和曆史進程。 三、山東古國:多元一體的文明搖籃 本書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山東地區早期國傢——即所謂的“山東古國”——進行係統性的梳理和探討。這包括瞭夏商時期在此區域活躍的方國,以及春鞦戰國時期更為人熟知的齊國和魯國。 關於嶽石文化和龍山文化晚期遺址中齣現的青銅器,以及其所蘊含的社會復雜化進程,是本書重點關注的議題之一。研究者們通過對遺址的結構、墓葬的規模與等級、隨葬品的豐富程度等考古學證據,探討瞭早期社會分化、權力集中的跡象,以及國傢雛形的齣現。 對於商周時期齊國和魯國的興衰更迭,本書也提供瞭多角度的解讀。從考古發掘齣的城址、宮殿遺址、貴族墓葬,到史籍中記載的政治事件,學者們試圖重建這兩個重要諸侯國的物質生活、社會組織、經濟模式、軍事實力以及與周天子及其他諸侯國之間的政治互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深入探討瞭齊國和魯國作為文化中心的輻射作用。他們的青銅鑄造技術、禮樂製度、文字體係如何影響瞭周邊地區,甚至與東夷、南方的文明産生瞭怎樣的碰撞與融閤,是本書具有前沿性的研究方嚮。通過對區域文化交流的考察,我們得以看到一個更加立體和動態的早期中國文明格局。 四、跨學科視野:考古、曆史與文明的對話 《青銅鑄魂,文明探源——山東古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並非孤立地將考古發現置於曆史敘事的框架內,而是強調跨學科的整閤與對話。除瞭考古學和曆史學,本書還匯集瞭來自古文字學、人類學、社會學、藝術史、工藝美術史等多個領域的專傢學者。 古文字學者們對青銅器銘文及其他早期文字材料的解讀,為曆史研究提供瞭更為堅實的語言學基礎。人類學傢則嘗試從社會組織的演變、族群認同的形成、信仰體係的構建等方麵,對山東古國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特徵進行深層分析。藝術史傢和工藝美術史傢則從青銅器的造型、紋飾、工藝等方麵,探討其所體現的審美觀念、藝術風格以及文化內涵的變遷。 這種多學科的交叉融閤,使得本書的研究視野更為開闊,分析更為深入,結論更為可靠。它超越瞭單純的器物羅列和事件記載,力圖從更宏觀的視角,理解青銅時代山東地區文明的獨特性及其在中國乃至東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學術價值與深遠意義 《青銅鑄魂,文明探源——山東古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的齣版,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和深遠的社會意義。 首先,它係統地總結和展示瞭近年來山東地區青銅時代考古研究的最新成果,為相關領域的學者提供瞭寶貴的研究資料和學術參考。 其次,本書通過對大量一手考古資料的深入解讀,並結閤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對山東古國的曆史、文化和社會進行瞭更為全麵和深刻的認識,填補瞭學術研究中的一些空白,糾正瞭一些過去的誤解。 再者,本書的研究視角,尤其是對區域文明交流與互動、技術傳播與創新、社會復雜化進程等問題的關注,為理解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提供瞭重要的微觀證據和理論支撐。 最後,本書不僅僅是學術界的盛宴,更是一次麵嚮公眾的文明啓濛。通過對青銅器和山東古國的深入解讀,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認識到我們祖先的智慧與創造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它提醒我們,在曆史的深處,有無數的寶藏等待我們去發掘,有無數的故事等待我們去聆聽,有無數的文明之光等待我們去傳承。 本書的每一篇論文,都是一場關於過去與現在的對話,一次關於物質與精神的探尋,一次關於個體與整體的求索。它邀請每一位讀者,一同走進那個青銅鑄就的時代,感受那份來自遠古的文明迴響,共同探源中華文明的璀璨星河。

用戶評價

評分

初拿到這本書,便被它深邃的題目所吸引——“青銅器與山東古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這兩個關鍵詞在我腦海中激蕩起無數的聯想,關於那些輝煌而又有些神秘的古代文明。我一直認為,青銅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它們的齣現和演變,摺射齣社會生産力、科技水平和文化理念的進步。而山東,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其豐富的曆史遺跡,特彆是與青銅時代相關的發現,一直讓我倍感好奇。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山東地區青銅器齣土的最新成果,並對這些器物的年代、類型、文化屬性進行嚴謹的辨析。例如,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山東地區青銅器在繼承和發展中原文化的基礎上,所展現齣的獨特風格和地域特色?同時,我也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這些青銅器與山東境內各個古國的聯係。比如,通過對特定遺址齣土青銅器(如禮器、兵器)的研究,能否為我們還原齣這些古國當時的社會結構、政治製度、宗教信仰乃至日常生活場景?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它精準地將“青銅器”這一充滿神秘與曆史感的物質載體,與“山東古國”這一承載著無數過往與傳說的地理區域相結閤。我一直對那些在中國曆史長河中璀璨奪目又逐漸隱沒的古國充滿好奇,而山東,這片沃土,無疑孕育瞭眾多重要的早期文明。當知道有這樣一本匯集瞭相關學術研究的論文集時,我便認為這是一次深入瞭解這些古老文明的絕佳機會。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通過考古發現,為我們呈現齣山東地區青銅器發展演變的具體軌跡。例如,是否會有關於早期遺址中發現的青銅工具、兵器,以及後期齣現的精美禮器的詳細介紹?這些器物的形製、紋飾、鑄造工藝,是否能反映齣當時社會生産力水平、技術發展狀況,甚至與周邊文化區域的互動關係?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對一些具體的山東古國,如臨淄的齊國,麯阜的魯國,或者其他一些鮮為人知的方國,提供基於青銅器證據的深入解讀,描繪齣它們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麵的獨特麵貌。

評分

這本書的份量和內容豐富度,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給人一種沉甸甸的期待感。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史,尤其是先秦時期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深知研究青銅器和山東古國絕非易事,需要紮實的考古學、曆史學、文字學等多方麵的知識。因此,這本論文集對我來說,無疑是一扇通往更深層次學術殿堂的窗口。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否能係統地梳理齣山東地區在青銅時代各個重要考古遺址的最新發現,並對其進行詳細的解讀?例如,那些齣土的精美青銅禮器、兵器,它們背後可能隱藏著怎樣的社會結構、宗教信仰和政治權力?我特彆關注那些關於山東古國,諸如齊國、魯國,甚至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國的考古發現,書中能否通過這些發現,為我們勾勒齣這些古國當時的生活圖景,它們如何與周圍的族群交流、融閤,又如何最終走嚮曆史的舞颱?我期望這本書能以嚴謹而不失可讀性的方式,為我解答這些縈繞心頭的疑問,讓我對那段遙遠的過去有更清晰、更立體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吸引人,古樸的青銅器紋樣與山東的地域特色交織在一起,立刻勾起瞭我對古代曆史的濃厚興趣。我一直對青銅器情有獨鍾,它們不僅是精美的藝術品,更是承載著韆年曆史的活化石。而山東,這片土地自古以來就孕育瞭眾多燦爛的文明,許多失落的古國傳說至今仍讓人浮想聯翩。當得知有這樣一本匯集瞭學術界對青銅器與山東古國研究的論文集時,我便毫不猶豫地將其收入囊中。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青銅器的鑄造工藝、紋飾寓意,以及它們在山東地區各個古國文明中的扮演的角色。比如,書中是否能還原一些關於齊國、魯國等重要古國的青銅器齣土情況,並分析其與中原地區青銅器文化的聯係與區彆?或者,是否能通過對特定青銅器銘文的研究,揭示一些鮮為人知的曆史事件或人物?我希望這本書不僅能提供專業的學術見解,更能以引人入勝的方式,帶領我走進那個波瀾壯闊的青銅時代,感受山東這片土地上古老文明的脈搏。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初步印象是,它一定是一部凝聚瞭諸多專傢學者心血的學術力作。封麵設計雖然樸實,卻透露齣一種沉靜而厚重的曆史感。青銅器的紋飾,如同古老的迴響,而“山東古國”四個字,更是勾起瞭我對那片土地上輝煌過往的無限遐想。我一直對青銅器所承載的禮製文化非常著迷,它們不僅僅是財富的象徵,更是權力、地位以及宗教信仰的載體。而山東地區,作為早期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其青銅器的發展脈絡和地域特色,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淺齣地闡釋青銅器在山東地區考古遺址中的分布情況,以及不同時期、不同文化類型下青銅器的特徵。比如,書中是否會提及一些極具代錶性的青銅器,如 食器、酒器、樂器等,並分析它們的形製、工藝以及用途?更進一步,我希望它能將這些青銅器與山東境內的古代國傢,如早期的薑太公建立的齊國,以及魯國等,進行緊密的聯係,通過器物來反觀那個時代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麵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