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不为哲学家所启迪的社会,都会被江湖骗子所误导。
孔多塞坚信:有朝一日,阳光照耀下的都将是自由人。
看完这本书,你会认识这样一个孔多塞:
一位数学家,用统计学和概率论来思索人类美好社会
一位哲学家,即使在断头台的威胁下依然坚信人类进步
一位投身于法国大革命的贵族,捍卫一切公平正义的事业
他的政治理想启发着一代代人推进社会民主
海报:
孔多塞,1743—1794
他25岁已成为名满天下的数学家,39岁入选法兰西学院院士
他是启蒙运动年轻的思想家、“百科全书派”最后一名成员
他是亲历法国大革命的启蒙思想家,被誉为法国大革命的“擎炬人”
他反对贩卖黑奴,为犹太人争取公民权,为妇女争取平等的权利,一生致力于反对死刑
他首先提倡共和制,是公共教育计划的奠基人
他在逃亡期间依然写出充满理性乐观主义的名著《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并宣告:
“有朝一日,阳光照耀下的人都将是自由人。”
他忠于政治理想,恪守道德信念,主张团结,群而不党,却为残酷的党派斗争所吞噬
伊丽莎白·巴丹德(ÉlisabethBadinter,1944年3月5日-)
法国历史学家、巴黎理工学院哲学教授、女权主义作家。她在2010年因其著作《冲突:女性与母亲》而被法国《新闻杂志》评为当年法国富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在法国公众心中对伊丽莎白的尊崇不亚于摇滚明星。迄今为止,她已出版了20多部著作,每本书一经推出,都会引发热议。
罗贝尔·巴丹德(RobertBadinter,1928年3月30日—)
法国大律师和政治家,曾任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在密特朗担任总统的七年任期中先后在皮埃尔·莫瓦和洛朗·法比尤斯政府任司法部长,他使国民议会和参议院分别通过了废除死刑的法案。在西方他是废除死刑的象征,其回顾为在法国废除死刑而奋斗的历程的著作《废除死刑》于2000年获得费米纳评论奖。他还是众多历史和政治评论文章和书籍的作者。
孔多塞是两位作者的精神导师,相隔两百年,他们的诉求相通。两个时代以奇特的方式交融在一起,使得这部传记成为了解、研究孔多塞以及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物和思想绕不过去的著作。
第一部分投身政治活动的哲学家
第一章锦瑟年华(1743—1770年)/3
第二章投身政治活动(1770—1774年)/30
第三章从政道德(1774—1776年)/58
笫四章效力启蒙运动(1777—1785年)/84
第五章幸福的一年(1786年)/120
第六章政治魔王(1787—1788年)/134
第二部分政治家
第七章一个有影响的人(1789—1791年)/155
第八章一个掌权的人(1791—1792年)/213
第九章一个孤单的人(1792—1793年)/292
第十章一个遭追捕的人(1793—1794年)/353
后记/379
译者前言
孔多塞(1743.9—1794.3)是法国18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之一。他是启蒙运动最年轻的代表人物,是“百科全书派的最后一名成员”(米什莱)。如果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是启蒙运动在政治上的
一场实践,那么,孔多塞就是亲身参与了这场伟大实践的几乎全过程(一般把1794年7月的热月政变视为法国大革命的终结)的唯一的启蒙运动思想家。法国巴丹德夫妇在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前夕发
表的这部著作,正是从这个重要的历史连接点上,向人们绘制出一幅知识分子从政的悲壮画卷:一个在抽象思维世界中致力于哲学思辨的知识分子卷入现实的政治斗争,忠于政治理想,恪守道德信念,
主张团结,群而不党,却为残酷的党派斗争所吞噬。
法国大革命前夕,让·安托万-尼古拉·卡里塔·德·孔多塞处于颇为优越的社会地位:他出身于外省一个小贵族家庭,25岁时已成为著名数学家,32岁时担任了法国科学院常任秘书,39岁时入
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在启蒙运动时期的欧洲,他享有盛名,兼任柏林科学院和彼得堡科学院的院士,同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学者均有来往。他于1785年发表的《简论分析对从众多意见中作出决断的
概率的应用》,是在概率论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卓越论文。作为伏尔泰和达朗贝尔的亲密朋友,他参与了启蒙运动和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的首次增补工程。他是达朗贝尔、伏尔泰和蒂尔戈的“精神之子”:
百科全书派的主将达朗贝尔启发了他的科学天才和大公无私;他从伏尔泰身上学到了为社会正义而斗争;他参与了重农学派经济学家蒂尔戈(经济学界译作杜尔哥或杜阁)主持的经济政治改革,在蒂尔
戈的感染下,他对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孔多塞虽然处境优越,却总是站在弱者一边,追求社会正义。对于王朝末期司法上的许多错案,他都坚决地与之斗争;他是黑人的朋友,反对贩卖黑奴和奴隶制度;他是新教徒和犹太人的朋友,
为他们的公民权得到承认而不屈不挠地斗争;他为妇女争取同男人的平等权利而大声疾呼,是第一个也许也是当时唯一的“女权主义者”;他反对死刑,是最先主张废除死刑的思想家之一。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这位正直的知识分子积极投入了政治斗争,属于自由派贵族的极左翼。作为一个具有数学家头脑的哲学家和具有贵族气质的革命家,他试图重新规划人类社会生活。在制宪议会
时期,他是首先提倡共和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立法议会时期,他主持制定了著名的公共教育计划,一个世纪之后,法国公立教育的创立者们正是从他这里受到了启示;在国民公会时期,他主持起草
了一部其时最民主的宪法。在对路易十六的审判中,他从自己的废除死刑的信念出发,毅然投票反对处死国王。在政治斗争中,他竭力主张共和派联合。他虽然同吉伦特派接近,但当他们热衷于宗派
斗争时,他疏远了同他们的关系,却又不因此而跟山岳派结盟。在山岳派掌权的“恐怖时期”,他遭到追捕,被迫隐居巴黎达9个月之久。这期间,他凭其渊博的学识和非凡的记忆力,写出了后
来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代表作《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阐述了人类能够无限完善自身的进步思想,对19世纪的哲学和社会学产生了极大影响。学界认为,该书中许多闪光的新思想为后来的卡尔·马克
思和实证哲学家孔德等所汲取。
随着山岳派推行的“恐怖政策”日甚一日,孔多塞为了给妻子和女儿留条生路,与妻子协议离婚;为了不至殃及其女保护人,他偷偷离开藏身地而流落荒郊,旋即被捕入狱,两天后死于囚室,时
年51岁。他是中风而死还是服毒自杀,至今还是个谜。
孔多塞在政治上失败了,但是,他的思想是符合人类进步潮流的。他的许多政治主张均通过后来的1848年革命实现了。早期的法国社会主义者让·饶勒斯说,孔多塞的思想是共和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
部分。他竭力反对的死刑也在两百年后,即1982年的法国得以废除。而将他这一主张变成法律的正是本书的作者之一、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大律师、教授,时任司法部长、现任宪法委员会主席的罗贝尔·巴
丹德。本书引用孔多塞的一句话作卷头语,似可理解为作者写作此书的出发点:“任何不为哲学家所启迪的社会,都会被江湖骗子所误导。”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与一位智者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作者以一种极其内敛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知识分子在政治理想探索道路上的种种思考与实践。他没有提供任何“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一同走进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与可能性的思想空间。我尤其被他对于“希望”这个词的 nuanced 讨论所打动。在面对现实的种种困境时,希望并非是盲目的乐观,而是一种基于理性认知和坚定信念的、能够驱动我们前行的力量。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剖析,角度新颖,发人深省,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往往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园丁,细心打理着思想的土壤,提醒我们,即便在最贫瘠的环境中,也可能孕育出最坚韧的理想之花。这本书给予我的,不仅仅是对政治的理解,更是一种面对复杂世界时,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并且不放弃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评分当我合上这本书时,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任何政治主张,而是通过对历史人物、思想流派以及社会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展现了一种深刻的、具有人文关怀的政治观。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航海家,在政治的汪洋大海中 navigates,不以任何单一的灯塔为目标,而是不断调整航向,以求抵达更广阔的海洋。书中对“理想”的探讨,没有停留于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和现实挑战之中,展现其生成、演变与实现的可能性。我特别被他对于“妥协”的 nuanced 讨论所吸引。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何为必要的妥协,何为原则性的放弃,他用冷静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们看到,理想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在现实的博弈中不断塑造与完善的生命体。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政治并非是少数精英的游戏,而是与每一个普通人息息相关的、需要我们每个人去思考与参与的、关乎我们共同命运的严肃议题。
评分当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位饱经世事,却依然对理想主义怀揣热忱的老者,他坐在摇椅上,呷着一杯陈年的威士忌,缓缓讲述着他眼中世界的脉络。书中没有激昂的口号,也没有振聋发聩的宣言,更多的是一种深沉的思考,一种对人类社会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他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任何“正确”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一同去探索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动因。我尤其被他对于不同政治思潮之间微妙联系的梳理所打动,那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观点,在他笔下却能被勾勒出一条条若隐若现的丝线,将它们牵引到同一个历史的或思想的节点上。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浅显理解。他用一种近乎文学性的笔触,将抽象的政治哲学变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仿佛我们不再是枯燥地阅读理论,而是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亲历那些思想碰撞的火花。读这本书,更像是一场精神的漫步,不是那种快节奏的观光,而是缓缓行进,细细品味沿途的风景,不时停下脚步,对着远方的某个景致沉思。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本陈年的老酒,初入口可能有些微涩,但细细品味,却能体会到其醇厚的韵味。作者以一种极其审慎的态度,探讨了知识分子群体在政治理想探索中的困境与可能性。他并没有回避那些理想主义者可能遭遇的挫折与幻灭,而是以一种悲悯却不失坚韧的笔触,展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与不屈。书中对“现实”与“理想”的辩证关系的阐述,让我眼前一亮。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强调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复杂动态。我尤其被他对于“理性”的界定所吸引。在信息爆炸、情感泛滥的时代,作者提醒我们,真正的理性,不仅仅是逻辑的推演,更包含着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进程的敬畏。他仿佛是一位温和的引导者,循循善诱地带领读者走进一个更为广阔的政治哲学视野,让我们看到,理想的火种,可以在现实的土壤中,以何种方式得以延续与传承。
评分这本书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本政治读物,不如说是一次关于“何以为人”的哲学追问,只是它恰好选择了政治作为载体。作者以一种极其克制的语言,探讨了知识分子在历史洪流中的定位与责任。他并没有将知识分子塑造成某种救世主,也没有将他们描绘成脱离现实的象牙塔里的空谈者。相反,他笔下的知识分子,往往是在现实的泥沼中艰难跋涉,却依然不放弃对真理和良知的追寻。我尤其欣赏他对“理想”这个词的解构,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落地于现实土壤中,需要不断浇灌与修剪的幼苗。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视角独特,颠覆了我固有的认知,让我意识到,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实”,背后可能隐藏着更为复杂的人性与利益博弈。他仿佛是一位解剖师,用一把锋利的思想手术刀,剖析着社会肌体,展示其运作的内在逻辑。虽然有时会感到一丝沉重,但这种清醒的认知,却让我觉得弥足珍贵。它逼迫我去思考,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应当如何安顿自己的精神,又该承担怎样的角色。
评分不错
评分东西不错 很好 谢谢
评分书还行,挺好。装祯用纸还挺好的。
评分书还行,挺好。装祯用纸还挺好的。
评分写得实在是详细,所以挺厚的,还算好读,关于政治的内容挺多的。
评分遇到活动整的是 停不了!停不了!停不了!
评分写得实在是详细,所以挺厚的,还算好读,关于政治的内容挺多的。
评分囤书!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