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范式疏淡于理论提炼,学科范式则赋予西方“他者”标准,两者都不能揭示中国古代目录学的本质。本书旨在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从古代目录形式和内容的总和出发,勾勒具有普遍解释力的理论框架。作者认为,古代目录以文献单元的标引(著录、提要)和文献单元关系的揭示(分类、序言)为形式,通过主体介入的导向性话语,确认客体文献的价值论存在,文献背后的文化亦不再具有理智*一性。由此建构的书目是一个兼具检索技术、学术考辨和“申明大道”之精神信仰的统一体系,并构成了与传统文明之间彼此型塑、互为因果的动态关系。本书可供古典文献学、图书馆学等涉及目录学专业的师生阅读,亦面向广义文史领域的读者。
傅荣贤(1966—),江苏省盐城市人,哲学博士。曾任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教授,现为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大学图书馆学报》和《山东图书馆学刊》编委,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史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CSSCI论文80余篇,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3项。
第一章 绪论
一、中国古代目录学的研究意义
二、中国古代目录学的研究现状
三、中国古代目录学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古代目录的内容旨趣和形式结构
第一节 中国古代目录的内容旨趣
一、“部次条别”的检索功能
二、古代目录学的学术价值
三、“申明大道”的超越旨趣
四、中国古代目录学三大内容旨趣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
第二节 中国古代目录的形式结构
一、文献单元的描述和标引
二、文献单元关系的组成与揭示
三、古代目录中的其他形态因子
四、形式结构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中国古代目录的文献标引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献的本质
一、现代文献的本质及其现代目录对文献的标引
二、中国古代文献的本质
三、中国古代目录的文献标引
第二节 中国古代目录的著录
一、著录范围
二、著录内容
三、著录格式
四、中国古代书目著录的核心特征
第三节 中国古代目录的提要
一、提要的源起
二、刘向“条其篇目,撮其旨意”的叙录
三、刘向以后古代目录提要体式的历史演变
四、中国古代目录提要的核心特征
第四章 中国古代目录的文献组织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献之间的关系
一、现代文献之间的关系及其目录组织
二、古代文献之间的关系
三、基于文献关系认知的古代目录组织
第二节 分类在中国古代目录中的地位及其历史流变
一、分类在中国古代目录中的地位
二、中国古代目录分类简史
第三节 中国古代目录分类体系的宏观建构
一、类表的宏观体系
二、《七略》中的阴阳五行秩序
三、古代目录中的天道秩序和人道秩序
第四节 中国古代目录的具体类别及其建构原则
一、中国古代目录基本大类(一级类目)的建构
二、类表的纵向结构
三、类表的横向结构
四、具体文献对类目设置的影响
第五节 中国古代目录中的分类标识和分类类名
一、中国古代目录中的分类标记
二、中国古代目录中的类名
三、中国古代目录中类名的来源
四、类名的知识论内涵和价值论内涵
五、古代目录类名的本质:兼与现代类名比较
第六节 中国古代目录中的具体文献归类
一、有关具体文献归类的研究现状
二、具体文献在类目中的类别确定
三、具体文献在横向线性次序中的位置选择
第七节 中国古代目录中的序言
一、历代目录序言概况…293
二、古代目录序言——以《汉志》为例
三、中国古代目录序言的史料来源
四、对序言价值的再认识
第五章 中国古代目录学的本质及其现代价值
一、中国古代目录学的本质
(一)文献的主体性及其读者主体的介入
(二)古代目录对文献本质的定位及其对读者文献认知的规范
二、中国古代目录学的现代价值
(一)反思文献的知识论定位
(二)反思目录的客观化追求
(三)反思作为唯一认知方式的理性原则
(四)反思西方一元论中心的世界文化取向
三、中国古代目录学的主要缺失及其中西目录学的有机融合
(一)中国古代目录学的主要缺失
(二)中西目录学的有机融合
致 谢
与其他同类著作相比,本书的视野似乎更加开阔,它没有将目录学局限在一个孤立的文献学分支中,而是将其置于整个中国文化史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书中不仅涉及传统的馆阁藏书制度,还触及了私人藏书楼的兴衰、抄本与刻本的流传差异如何反作用于目录的编纂,甚至探讨了印刷技术进步对知识传播格局的深远影响。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视角,使得原本侧重于技术层面的研究,增添了丰富的历史纵深感。读完后,感觉对古代士大夫阶层与知识传承的关系有了更立体、更立体的认知,不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鲜活的历史图景。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行文风格上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文人气与学人气的完美融合。一方面,语言精准,术语运用得当,体现了学术的规范性;另一方面,叙述又不失韵味,偶尔穿插的典故和引述,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理论阐述变得生动起来。比如,在阐述某个目录编纂体例的演变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罗列枯燥的条文,而是巧妙地嵌入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让读者能够理解为何会出现那样的编排方式。这种叙事技巧,极大地降低了专业知识的理解门槛,对于非专业背景的爱好者来说,也提供了极佳的阅读乐趣,使知识的吸收过程变得愉悦而非煎熬。
评分书中对于一些经典文献的考证和梳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我关注到其中对某一特定时期目录学发展脉络的梳理,逻辑层次分明,论证过程环环相扣,很少出现跳跃性的推断。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对既有结论的重复叙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原始史料,试图构建一个更具原创性的分析框架。特别是对于一些流传已久但存疑的记载,作者并没有简单地采信或否定,而是采取了审慎的比较和批判性审视的态度,这种求真务实的学风,在当前的学术风气中尤为可贵。读来让人感到,作者是在与古代的文献进行一场深入而耐心的对话,而非单向度的信息灌输。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着实令人眼前一亮,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摸上去有种沉甸甸的质感,油墨的印制清晰细腻,即便是早期的古籍影印部分也保持了相当高的可读性。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下的功夫,比如书脊的设计,既古典又不失现代感,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风景。开本适中,便于携带和日常阅读,不像有些学术著作动辄就是巨大的平装本,捧在手里总觉得有些吃力。从初次翻阅时的视觉体验来看,这套书无疑是经过精心策划和打磨的成品,看得出出版方在发行这套书时投入了巨大的心力,不仅仅是内容的堆砌,更注重了阅读体验的完整性和收藏价值的提升。这样的用心,对于一个爱书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加分项。
评分如果从一个长期关注古代典籍整理的读者的角度来看,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为细致的“索引地图”。它不是简单地介绍“有哪些书”,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书是如何被记录、分类和流传的”,这对于理解古代知识体系的构建逻辑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避讳”和“题跋”在目录学中的功能分析部分,这些看似枝微末节的细节,恰恰是洞察古人思维方式和信息管理策略的关键。通过阅读这些分析,我对自己过去阅读古籍时的一些盲区有了豁然开朗的认识,仿佛拿到了一把解锁古代图书馆管理密码的钥匙,大大提升了我今后查阅和鉴赏古籍的能力维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