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大师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大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端木自在 著
图书标签:
  • 王阳明
  • 心学
  • 知行合一
  • 哲学
  • 思想史
  • 明朝
  • 教育
  • 人格
  • 修身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460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116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王阳明到底有多厉害?

王阳明的“心学”不仅影响了我国明清两代以至近现代,而且远播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国家。其思想,折服了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以及西乡隆盛、稻盛和夫等无数中外名人。


王阳明到底厉害在什么地方?

王阳明强调: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用大白话来说就是:理论+实干。


内容简介

  王阳明自幼才学不凡,却花了数年时间才取得功名,还是以一个不知名的小官入仕;上疏救忠臣,却被阉党刘瑾打到屁股开花,发配到偏远的贵州龙场去野居,还一路遭到追杀;在经历了这一
  系列的生活困境和生死考验后,他悟出了圣人之道。这次龙场悟道,不仅让王阳明活得了内心的丰富与安静,还获得了一种觉醒的力量——知行合一。后来终于有机会为国效力了,荡平了
  江西巨寇、平定宁王之乱、扫清广西部族匪患,可功高处却不只遭到官场同僚的构陷,还遭遇明代“奇葩”皇帝朱厚照亲自抢功……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大师》通过完整而深入地讲述王阳明传奇的人生故事,带您领悟阳明心学和知行合一的精髓所在。

精彩书评

  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曾国藩

  阳明先生,其事功,其志业,卓然一代伟人,断非寻常儒者所能几及。
  ——左宗棠

  王学绝非独善其身之学。而救时良药,未有切于是者。
  ——梁启超

  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而来。
  ——西乡隆盛

  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杜维明

目录

第一章 圣人身世不寻常
仙娥踏云送神童 /003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007
戏慧童,和尚反遭戏 /009
这个老爹很强悍 /013
咏月金山寺,出名要趁早 /017
第二章 天下第一等事是做圣贤
读书只为做圣贤 /025
格竹子?格出个啥 /028
书生的第一份“军事考察报告” /032
逃婚问道:有多少爱可以胡来 /036
蜜月期走出的书法大师 /040
访大儒:圣人必可学而至 /043
一波三折科考路 /047
第三章 狂而不疯的“官二代”
你好,偶像 /055
刑部里来了个王青天 /059
踏上生命中的一座灵山 /064
九华山上神仙多 /067
阳明洞,别有洞天 /070
灵魂在诗意中升华 /072
还记得大明湖畔的主考大人吗 /074
京城诗友赌年华 /078
讲学开启圣贤路 /080
相见恨晚,圣人之交淡若水 /081
第四章 步步惊魂的权力格局
另类天子开启另类“新纪元” /085
“八虎”把朝廷搞得鸡飞狗跳 /087
大臣辞职,“八虎”升职 /089
问天下谁敢斗“宦虎” /091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093
在绝望中看到希望 /095
萧瑟寒风别京城 /097
第五章 山高水长,颠沛流离贬谪路
锦衣卫千里大追杀 /103
余姚亲友如相问,硬命已过钱塘江 /105
最大的智慧是活下去 /108
他乡遇故知 /110
风雨兼程路三千 /112
意志是战胜劫难的法宝 /114
岳麓山寻访先贤足迹 /117
屈原、贾谊:同命兮同往兮 /118
第六章 龙场悟道,推开圣贤这扇门
你为弃妇,我亦然 /125
险为人识的原始往事 /129
先悟了生死,再悟圣道 /133
蓦然回首,那“理”就在吾心处 /136
何陋轩内,君子亭边 /138
醉心讲学,梦里不知是贬客 /142
圣师来自山沟,学术耀了贵阳 /143
圣学实有大出处 /147
瘗旅情,飞鸟思乡情 /152
第七章 再出山,世事皆心事
先下手为强 /159
刘瑾集团覆没记 /162
流放生涯终于结束了 /165
庐陵知县不授案 /166
大兴隆寺成了圣学大本营 /169
读《大学》,到底要怎样读 /171
滁州岁月,布道山水间 /176
一五一四年,南京!南京! /181
第八章 临危受长缨,大儒初用兵
贼匪之患猛于虎 /185
剿匪,为什么是王阳明 /188
壮志将酬之时,百姓水深火热之日 /190
万安剿匪,牛刀小试 /193
剿匪还得靠“知行合一” /195
不请神,自己造神 /197
象湖山: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198
被“三振出局”的山大王 /203
民难做,好官也难做 /208
山中贼要破,心中贼也要破 /209
一五一八年,王门“颜回”丧 /212
第九章 旌旗遮日战鼓响,鄱阳大战擒反王
宁王世家,造反世家 /219
朱宸濠可不是野猪皮 /222
宁王举刀砍向大明的脊梁 /226
为了良知,该出手时要出手 /228
那年赣江止水人 /231
“四十八万大军”的大忽悠 /234
搞死宁王不偿命 /236
朱宸濠打安庆,王阳明打南昌 /238
攻打南昌:兵战心战一齐上 /240
王阳明出击,朱宸濠中计 /243
鄱阳湖,最后一战 /244
美人插曲:女怕嫁错郎 /248
第十章 国学大师VS“神猪”帝王
荒唐开局:潜在对手是这样长成的 /257
第一回合:天上掉下个威武大将军 /261
第二回合:英雄大咖也有寂寥时 /266
第三回合:争取良知太监来助阵 /271
第四回合:不做人欲的牺牲品 /274
弈局难了,人心难了 /278
风流玩主终西去 /283
第十一章 凡事学事自洗心,只此修行玄更玄
如此“新建伯”,是祸还是福 /291
若晚节,血色夕阳 /295
既生萼,何生阳明 /297
我笔绘我心,我心昭日月 /299
高师出高徒:迢迢圣路,师生唱晚(上) /302
高师出高徒:迢迢圣路,师生唱晚(下) /306
一生心血“致良知” /310
圣门盛宴之夜宴 /313
第十二章 人生未若归去来,百年化尽渔樵话
发妻撒手去,生死两茫茫 /317
天泉证道:让善恶再飞一回 /320
这一行,成了最后的战役 /324
百战归来一病身 /328
此心光明,此生光明 /330
魂归故里,青山有幸埋圣骨 /333
神奇心学照后人 /335
附录一 王阳明生平年表 /337
附录二 王阳明箴言录 /340

精彩书摘

  记得大明湖畔的主考大人吗
  弘治十七年(1504年)八月,山东济南:大明湖上荷叶荷花好,红妆翠盖木兰舟。这座后来被赞为“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它的美,竟是与岁月无关、与朝代无关。它是一场亘古的风景,不管喧嚣还是寂静。
  泉城江山如画里,城里人物更是风流:三十三岁的王阳明一身官服、玉树临风地巡视着考场——他,正是其年山东省乡试的主考官。
  原本,以王阳明的资历,和朝廷对他的“长线培养”态度,他想做一个省的主考,还是有点距离的。但架不住当时有另一个人盛情聘请。那人便是陆偁,时任山东巡按御史。
  说起陆偁,虽不是什么强势的大角色,却也是个有性格、有能力、有眼光的人物。当年,陆偁在福建做官时,就把福建沿海地区的治安弄得井井有条;后来,陆偁到了山东,更是敢于改革,为民做主。
  按当时制度,身为当地的巡按御史,陆偁有资格自行聘请主考官。但是,陆偁放着众多对口人才不选,偏偏相中了刑部主事王阳明,是不是“慧眼识珠”,人们还说不好,质疑声一定是先起来了。然而,有发言权又有实权的人这样讲了,别人也唯有听命请人!就这样,“年纪轻轻、资历也浅”的王阳明,荣幸地走马上任了。
  济南城,王阳明激动着,也忙碌着。
  从布置考场到安排各项事宜,王阳明这个主考都要亲自进行督查。一旦出现问题、纰漏、或是隐患,他都会勒令马上整改、完善。不过,王阳明最忙,也是最费心的事,还要数——出考试题。
  山东本就是孔孟之乡,又是文化重地。因此,给考生出什么样的乡试题目,关系重大,意义也重大。因此,王阳明也格外上心。本着向孔孟致敬的精神,本着忠心为国的精神,本着针砭时弊的精神,本着为自己的心志找一个出口的精神,本着“不雷人,吾宁死”的精神,王阳明出的试题大胆、露骨,却又不离儒学正宗。
  比如,其中一道题目是“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这本是孔子与孟子宣传的做官理念:“以周公的标准来侍奉君王,如果不行,宁可辞职走人。”也正是这个理念,让孔子与孟子与仕途基本绝缘。试想,就算是官员有周公的德行和能力,又有多少皇帝会愿意乖乖听进“周公”的“有用之言”呢?面对这种冲突,绝大多数官员选择了:向皇帝妥协。凡事皇帝说的对,若有不对,参照上一条。这个问题在明朝历代也不例外,还更厉害。
  从皇权者的角度来看,这的确是一道令人反感的题目: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这不是多少朝多少代的潜规则么!王阳明却突然引出圣人之言,呼吁人们“不当奴才”。这样下去,官员百姓虽然有了尊严、个性,却也很难方便统治者驾驭了。但是,这样犯“忌讳”的题目,王阳明还是出了。
  王阳明出此题,是想看看考生们在原则、道义、骨气、良心与私欲之间如何选择,又或是他们如何能更好地处理这样的问题。当然,他也想借此来呼吁:不管当政的皇帝如何,读书入仕的人们,至少要有一种高贵的品格。守住它,这是底线。
  另外,王阳明会在山东出这样的考试题目,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向济南城已故的英雄铁铉致敬。
  当年,燕王朱棣率军南下发动“靖难之役”,欲与建文帝争夺皇位。其大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却唯独没能攻下济南,就因为铁铉带人死守在城上,让朱棣的软硬兼施都成了泡沫。当时,铁铉无视朱棣的诱惑不说,还公然将《周公辅成王论》射给朱棣,劝其要效法周公,忠心辅佐建文帝。同年,铁铉配合盛庸在山东聊城大败朱棣。一直到最后,朱棣也没能挪走铁铉这根铁柱,不得已,他只好绕道而行,避济南直攻建文帝南京大本营。朱棣即位后,生擒铁铉。铁铉不但不接受新天子的拉拢,还大骂朱棣无道,结果被割掉耳鼻,甚至在他被处以凌迟行刑时,还大骂朱棣。
  虽然,朱棣之后,大明皇帝都是朱棣的直系后人。但是,朱棣曾经“谋反”这也是不争的史实。铁铉能忠诚旧主,不侍反王,这就是节操,就是忠贞。
  铁公虽逝,音容犹在,大义犹在。在王阳明看来,不但是山东的读书人要有铁铉这样的大道义感,全国的官员都应该有。所以,在选拔和检验国家未来“储备”干部时,他更注重这一点。
  同时,在山东乡试中,王阳明还出了这样一道题目:“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这个问题通过先贤的作为,直击了历代很多皇帝、官员的不作为。
  禹想到天下有人遭受了水患,就好像是这灾难是他带给大家的一样;稷想到天下有人在挨饿,就好像是自己害他们挨饿一样。所以禹和稷才会以拯救天下百姓为己任。这是孟子所尊崇的儒家教义: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是王阳明以后心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整套试卷观下来,不难发现,王阳明所出题目都是这样“一题多关”:为考生、为官员,甚至为帝王的当下与未来敲响警钟。至于这些题目出得是否有过火之嫌,阳明本人倒是并不介意。第一,他行得正就不怕影子歪,他敢出,就自然敢承担后果;第二,虽然自己还未曾得志很憋屈,但王阳明却并不怨恨当朝天子朱祐樘,相反,从朱祐樘用人和治国十几年来看,王阳明知道,这样的皇帝会允许正义的言论。
  没有任何思想包袱,王阳明才敢放手去做一个最称职的考官。
  初秋的济南,夏的余热还未全部散去,却还是有凉风习习。乡试考场,这些还没有被仕途染缸所熏染的学子们,庄严地在试卷上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信,此时的他们是这样想的,也想这样做。阅卷的王阳明也是欣慰的。虽然,他本人也十分清楚,这样一群参考人士,待他们走上仕途后,难免也会在赤裸裸的政治现实下化为“变色龙”。但这一课,他觉得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要为这些考生上好。
  对于这届山东考生来说,他们自然是荣幸的,他们有幸生在孔孟之乡,给他们出题和阅卷的考官马上会成为当代圣人。当年静秋,莲香犹在,那一纸纸虔诚的试卷上,蕴含了太多的圣贤之道:“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这是让学子们对动静、内外与礼正进行深刻的思索,以提升个人的德行;“继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惟吉士”,这是让学子们站在政治高度上,劝诫国君亲贤臣、远小人;“诗不遑启居猃狁之故”,这是让学子们对兵役与国家安危、战事有个清醒的认识。在这套儒学试卷上,学子们还有机会谈佛论老,取其精华,明心见性……
  总之,在王阳明的有力督办下,山东乡试圆满地落下帷幕。
  丹霞闪余晖,儒学的气息历久弥新,凌云依旧高飞。站在圣人的故土上,泰山之高,其高虽不可极,圣人的思想却可以触摸,王阳明感到,圣道就在眼前。
  ……


好的,这是根据您的要求,为您构思的一份关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大师”的图书简介,它侧重于展现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历史影响以及其对当代人生的启示,同时避免直接提及或复述您提供的书名,并且力求内容详实、自然流畅。 --- 伟大的东方哲人:心学的觉醒与实践之路 一部深刻剖析中国传统思想精髓,追溯一位颠覆性哲人生命轨迹的鸿篇巨著。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历史传记,它是一次深入人类精神核心的探索,聚焦于一位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近五百年历史进程的思想巨匠。我们试图剥离历史的尘埃与后世的讹传,直抵其学说诞生的原点——那种源自生命深处,对“真知”与“实践”关系的根本性追问。 壹:时代的呼唤与哲人的诞生 故事始于一个思想趋于僵化的时代。宋明理学的宏大体系虽已矗立,但其对“格物穷理”的理解,逐渐演变成对外部世界的僵硬机械的探求,使得人心在繁复的礼教和理论的桎梏下,渐渐迷失了自我。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年轻的士人,怀揣着对宇宙本源的炽热探求,开始了他的非凡旅程。 本书详细描绘了这位哲人早年的困顿与挣扎。他曾跟随主流学派的教诲,试图从外界寻找真理的钥匙,却屡遭挫折。我们细致还原了那段至关重要的“龙场悟道”的经历——那不是一次简单的顿悟,而是一场精神上的“大死大生”。在被贬谪的荒蛮之地,在与自然、与自我最赤诚的对视中,他终于领悟到,真理的源头,并不在外物,而在于人自身的“良知”。 贰:心即理:宇宙的本源与人性的光辉 本书的核心章节,将完整、系统地阐述其哲学体系的基石——“心即是理”。我们摒弃了晦涩的术语,用清晰的语言来解析这一革命性的思想:宇宙万物的“理”并非独立于人心之外的客观存在,而是内在于人心之中,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觉悟和判断力。 良知:道德的罗盘。 我们深入剖析了“良知”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天赋于每个人的、无需后天学习即可明辨是非善恶的内在光芒。它不是抽象的道德准则,而是鲜活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行动指南。 致良知:实践的路径。 阐释了如何通过“致良知”的功夫,将这种内在的觉悟推广至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不是一套冥想技巧,而是一种将道德自觉转化为日常行为的完整方法论。 叁:知行合一:行动与认知的统一 如果说“心即是理”是理论的基石,那么“知行合一”便是这座哲学大厦巍峨的实践之塔。本书将重点剖析这一学说如何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认知模式。 传统观念认为“知”是先于“行”的准备阶段,而这位哲人以其亲身经历论证:真正的“知”,本身就蕴含着“行”的动力和内容。 没有付诸实践的知识是漂浮的、不牢固的,而没有思想指导的行动则是盲目的、散乱的。 我们通过对这位哲人一生中多个关键历史事件的分析——从治理地方的卓越政绩,到平定叛乱的军事部署,再到与同时代学者的激烈辩论——来展现“知行合一”在复杂现实中的动态展现。他的一生,就是其学说的最佳注脚,证明了最高的智慧必然导向最高效的行动。 肆: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与当代的启示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这一学说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激荡,以及它对今日社会文化产生的持久回响。 从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先驱,到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寻求救亡图存的理论武器,再到当代企业管理哲学中对“授权”与“内驱力”的探讨,阳明心学的影响无处不在。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个体能动性哲学,鼓励人们超越环境的限制,由内而外地创造价值。 对于生活在信息爆炸、焦虑丛生的现代人而言,本书的价值尤为凸显。它提供了一剂清醒的良方: 对抗“信息过载”: 当我们被无数外在信息淹没时,如何回归内心的“良知”,做出最本真的判断? 重塑工作伦理: 如何在工作中找到“事事皆是学问,处处皆是工夫”的境界,将职业生涯变成自我完善的道场? 培养真正的自信: 这种自信不是来自外界的赞誉或成就的堆砌,而是源自对自身内在道德力量的坚定把握。 结语:一生的实践,一世的求索 本书旨在邀请读者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它不是要求你成为一位哲学家,而是引导你成为一个更完整、更有力量的实践者。通过这位伟大学者的生命轨迹,我们得以窥见人类精神可以达到的高度,并从中汲取力量,去践行属于我们自己时代的“知行合一”。 阅读本书,就是踏上了一条回归本心、创造价值的修行之路。 伟大的心学大师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剩下的,便是躬身入局,亲力亲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不太喜欢读人物传记,总觉得要么过于枯燥,要么就过于煽情,缺乏深度。但是这本书,却给了我完全不同的感受。作者的笔触相当老练,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解读视角。它没有简单地罗列阳明先生的事迹,而是深入剖析了他思想形成的过程,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在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产生深远的影响。我特别欣赏它对于“心即理”的阐释,这并不是一种唯心主义的逃避,而是一种对内在力量的深刻挖掘。书中引用的阳明先生的原话,经过作者的解读,变得更加清晰易懂,也更显其思想的超前性。读这本书,我感觉像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从他的经历和思想中,我看到了解决当代社会诸多问题的可能性。

评分

我是在一个深夜,被朋友强烈安利之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点开的电子版。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心学”这个词并没有太深刻的理解,总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像是一门高高在上的学问。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出乎意料地平易近人。它没有用大量晦涩难懂的古文,而是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把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一生娓娓道来,从他少年时的叛逆,到中年时的遭际,再到晚年的成就,每一步都充满了戏剧性。我尤其被打动的是他如何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信念,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着实令人钦佩。书里穿插的一些小故事,比如“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下子就让我明白了心学并非空谈,而是关乎每个人内心的修炼。读到后面,我感觉自己好像也跟着阳明先生一起经历了那些风风雨雨,对“知行合一”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的气质,那种古朴的纸张触感和素雅的配色,让我还没翻开就觉得心绪都安定了几分。我特别喜欢它对人物肖像的选择,不是那种网红化的、过于鲜活的形象,而是带着历史厚重感的写意画,仿佛能透过画面感受到阳明先生穿越时空的智慧。书的装帧也相当用心,书脊的压纹、内页的排版,甚至字体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经典的敬意。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快餐读物,而是可以作为案头的常备,随时取阅、细细品味的。我最近因为工作压力有点大,感觉思绪总是乱糟糟的,翻了几页书,就觉得心绪仿佛被一股清流涤荡了。那种用简单而深刻的文字去剖析复杂人性的力量,真的非常治愈。我尤其欣赏它对“事上磨练”的细致描绘,将抽象的哲学理念落实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让我们这些普通人也能窥见圣贤的路径。

评分

作为一名刚步入职场不久的年轻人,我常常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也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地成长。偶然的机会,我在书店里看到了这本书,它的标题就深深吸引了我——“知行合一”。我一直觉得,光是知道道理,却做不到,或者做了之后才明白道理,这种状态很低效。这本书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样。它用非常生动的例子,阐释了“知”与“行”之间紧密的联系,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我喜欢书中对“致良知”的解读,这让我觉得,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天然的是非判断能力,关键在于如何去唤醒和运用它。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原地打转的“知道分子”,而是开始有了付诸行动的动力,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每一次的尝试,即使失败,也是一种宝贵的经验。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王阳明这个人知之甚少,只模糊知道是个明朝的大儒。抱着一种“涨点知识”的心态开始阅读。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位历史人物从书本的枯燥中解放出来,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有血有肉的王阳明。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描绘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如何在这种背景下,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学术追求。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他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面对政治斗争的部分所吸引,这让我意识到,他的心学思想并非只是一种哲学理论,更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应对挑战的智慧。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了解一个历史人物,更是在学习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生活态度。

评分

有启发的好书

评分

内容不错,通俗易懂,很适合休闲阅读。历史人物的不同解读

评分

早就放在购物车里了的 一直在等活动 京东活动很给力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早就放在购物车里了的 一直在等活动 京东活动很给力

评分

非常喜欢 多谢,下次还来啊了我很喜欢

评分

内容不错,通俗易懂,很适合休闲阅读。历史人物的不同解读

评分

东西已收到不错

评分

已收到货,还没开始看,希望有收获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