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全传

吴三桂全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治亭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人物
  • 吴三桂
  • 清朝
  • 历史小说
  • 传记
  • 明清历史
  • 历史故事
  • 军事
  • 风云人物
  • 李自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0902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867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4
字数:55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吴三桂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充满争议的话题人物,长期以来对他的评价一直受到学者和读者的关注。本稿作者是明清研究史专家,尤其对明清交替之际的历史和人物颇有研究和心得。作者在立足于史料真实的基础上,运用通俗的语言,以全新的视角为读者全景再现了传主充满矛盾的一生,是一本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于一体的读物。

目录

序言
自序

卷上 明末悍将
一、辽东豪族
二、武功世家
三、登坛拜将
四、松山之败
五、婉拒诱降
六、赎买圆圆
七、孤守宁远
八、应诏勤王
九、徘徊关上
十、关键选择
十一、接引清兵
十二、血战关门
十三、封平西王
十四、畿南逞威
十五、弘光赐封
十六、追剿山陕
十七、还镇锦州

卷中 清初藩王
一、千里西迁
二、汉中战守
三、略定四川
四、子贵妻荣
五、征剿贵州
六、驰骋南疆
七、留镇云南
八、请兵进缅
九、计擒永历
十、晋封亲王
十一、独擅特权
十二、广殖货财
十三、崇奢纵欲
十四、丽宫藏娇
十五、挥金养士
十六、边疆构衅

卷下 举兵叛清
一、猜忌日深
二、宸衷独断
三、弄假成真
四、撤藩逼反
五、哭陵倡乱
六、圣祖决策
七、自号“周王”
八、广西从叛
九、耿藩易帜
十、平南守节
十一、陕甘激变
十二、饮马长江
十三、荆岳对峙
十四、西北瓦解
十五、东南归降
十六、匆匆称帝
十七、长岳决战
十八、衡州暴亡
十九、家族重创
二十、“诸逆”授首
二十一、吴陈归宿
二十二、结束语

附:吴三桂大事年表
后记

精彩书摘

  拙著《吴三桂全传》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终于和读者见面了。既然见面,也该说点什么。于是,我就写了这篇“自序”,说说我对吴三桂人生的解读,也许对读者阅读本书有些许帮助。

  从明清之际,到清初顺(治)康(熙)之际,约计五六十年,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王朝更替,还有李自成、张献忠两股政治军事势力与之交织在一起,群雄纷争,天下大乱。不知有多少形形色色的人物,趁乱登上中国历史大舞台,在相互角逐与较量中,又涌现出一大批风云人物,各展英雄豪杰本色,在这个历史大动乱的时代留下了他们的印记。

  然而,随着社会的推移,时代的变迁,他们中很多人不过是昙花一现,如同过眼烟云,转瞬间,化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已失去对他们的记忆,如在史册中能找到他们的踪影,那真是他们的最大幸运!

  确有少数人,被人们恒久记忆,世代流传着他(她)们的动人故事,乃至穿越历史的时空,迄至当代,已过去三百多年,传说还在继续,在社会上还有着广泛的影响。这样的人物,大概也只有吴三桂当之无愧!说他是惟一,显然有夸大之嫌。正确的说法应是,他是那个时代能“走进”现当代的少数人物中的一个。

  吴三桂是当代知名度最高的历史人物之一。历经三百多年,他的知名度何以不减不衰?原因有三:一是他于1644年(清顺治元年)接引清兵入关,又协助清军在山海关前大破农民军领袖李自成的精锐,使其从此一蹶不振,迅速走向败亡!三桂在关键时刻、关键的一战中帮了清朝的大忙。清朝之得天下,三桂的作用最大!以至今日有学者认为:没有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清朝就不可能统治全国。简直把他看成是决定清朝命运的人!这一事件,不只是清史、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事件。如说清军入关,三桂不可或缺!

  二是王藩云南,最终抗拒撤藩,举兵叛清,引发长达八年的全国大动乱,战争波及的地区,无不遭受残破。三桂又成了这一事件的主角。在清初发展史上,他扮演了主要角色。

  三是他与陈圆圆的爱情故事,更为社会所津津乐道。这是“英雄爱美人”的一个典型,文艺作品如小说、戏剧,以至当代电视,都在描述传说这个故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爱情的故事是美丽的。很可惜,三桂并未因这个故事而戴上耀眼的光环。说起对他的历史定位,他基本上是个被否定的人物。他引清兵入关之时,清朝给予的评价十分崇高,而那些坚守明朝气节的人,以及那些抗清的人无不对之切齿痛恨!至三桂在云南举兵叛清,清朝即指为“叛逆”“逆贼”,罪大恶极,罪不容诛!到乾隆时,高宗调整政策,对三桂的评价是:“功则功之,罪则罪之”。他是站在清朝的立场上,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无可非议。但是,这并未改善三桂的名誉,因为他举兵叛清,不为清朝所容,仍然把他打入“逆臣”之列而予以否定。

  清亡后,三桂被评为“汉奸”,以引清兵入关即“引狼入室”而备受谴责;他举兵叛清,不但不被赞扬,还指责他不过为一己之私而逞凶。建国以来,仍沿袭民国时期的基本评价,还加大了对他批判的力度,把他列为“头号”汉奸,口诛笔伐,众口一声,没有人替他辩解。如前已指出,在清兵入关的关键时刻,他起了关键性作用,在他之前后降清的那些“汉奸”们是不能与他同日而语的。

  直到改革开放时期,主要是学术界对三桂的评价有了一些变化。一种意见,不再指责他引清兵入关为“汉奸”,但也不予赞扬有什么功劳。明确否定他抗拒撤藩、发动武装叛乱,破坏国家的统一,破坏刚刚得到的社会安定。此系三桂的一大罪过。因此,他最后的遭遇不值得同情。另种意见,一如民国时期的评价,甚至又有所升级,斥之为“汉奸”“叛徒”“卖国贼”!戴上这三顶“帽子”,三桂就万劫不复了。

  多年来,我们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至深,还习惯以“政治立场”“政治挂帅”的模式评论古人古事。还受传统成见的制约,所谓降清即“汉奸”,在当今社会也流行这种观念,一说“降清”讳莫如深,如平南王尚可喜一生并未做坏事,就是在吴三桂发动叛乱时,他坚决跟他划清界限,至死忠清不叛,保障广州一方平安。但一提到他是降清的人,就什么功劳也没有了,到头来,还是论为“汉奸”。就连当今学者,谁若肯定清朝一律被指为“汉奸”。可见,“汉奸论”在人们的观念中确是根深蒂固!

  吴三桂就是这样一个人,虽然知名度很高,可名声并不好,甚至被认为是个很坏的人,几百年来,一直挨骂,不断被批判。说句实在话,给三桂做传,真的很难很难!

  我的态度是,既不骂他,也无意赞扬他,亦不反驳骂他的人。那么,究竟如何对待他呢?我想了三条原则,用以解读吴三桂。这三条是:

  一,不要站在一个王朝的立场上去反对或否定另一个王朝,应站在客观立场,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来衡量是非功过;

  二,不要站在一个民族立场上去反对或否定另一个民族,应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立场,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不论民族大小、先进落后,一视同仁;

  三,不要站在“忠君”的封建道德立场,应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皆以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据。

  概括这三条,就是不“选边站队”,不分民族,不选王朝,只论事之是非曲直。这是以“一国大一统”为依据提出来的。具体说,古代生活在今日中国疆域内的一切人,皆“一国之民”;生活在中国疆域内的一切民族,皆“一国之族”。同样,生活在清朝疆域内的所有人、所有民族,都是中国的。无论在哪个民族内,或民族对民族,也不论在哪个王朝对另个王朝,或在哪部分人之中发生的矛盾、武装冲突,直至大规模战争,等等,都是“一国之内”的内部问题,应按一视同仁、平等的原则来处理,以功过、是非来评判。如,满洲(满族的前身)本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固有的古老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为什么把她看成是“异民族”“外来民族”?清军入关,本属中国内部的国家统一的问题,为什么非说成是“异民族入侵”“满洲对汉族的征服”?以此观念,就判定凡归附清朝的人统统斥为“汉奸”。把国内问题一定搞成国与国、汉族与外来异民族(如日本)的关系,不能不铸成大错而特错!

  上列三条,不仅适用于吴三桂,也适用于那个时代降清的所有人。

  我只是讲清一个道理,绝非为三桂降清辩解。事实是,本书无一处文字为他辩护,本着求真求实的精神,也本着一个学者的良知,如实地书写三桂的一生,既无隐瞒,也不夸大,揭示他的人生真相。所以,我不给他戴政治帽子,不予先设计他是个好人还是坏人,就是把他看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写出他六十七年的人生经历,好否?坏否?见仁见智,读者自作判断。重要的是,把他的一生看成是一部人生教科书,从中获取正反两面的人生经验教训,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归纳吴三桂的人生,总共有过四次人生选择。

  1642年,三桂已经是宁远(今辽宁兴城)团练总兵,时年才三十岁。明清松(山)锦(州)决战刚刚结束,明军大败,元气大伤。三桂参加此战,败归宁远。清太宗皇太极趁明军新败,人心慌乱之际,向孤守宁远的三桂发出了招降信。同时,他又动员不久前已降清的祖大寿以舅父的身份、其兄吴三凤、姨夫裴国珍、好友张存仁等,各写一信给三桂,口径一致,指明朝将亡,清朝将兴,速来归附。

  降,还是不降,三桂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选择。但他都不回信,沉默意味着婉拒投降。第二年,皇太极又发出了第二封劝降信,三桂照旧不答复,却给舅父祖大寿回了一封信。大寿将此信呈送皇太极。该信内容失载,但皇太极看了信,说吴将军“犹豫不决”,即知其态度。的确,三桂有自己的利益思考:父吴襄在家无事,也许受父影响,无法举家降清,他的美妾陈圆圆还在北京,如降清,圆圆也将失去,故考虑再三,不作回应,并不明确拒绝,也是为将来的选择留有余地。

  第二次选择,是在明亡、李自成进北京后。1644年农历四月初,李自成向三桂发出招降信,三桂接受招降,决定投入他的“大顺”政权。在清朝与大顺之间,三桂选择了“大顺”,还是虑及父母家庭在京、圆圆在京,有其切身利益,没有多少犹豫,就答应降归“大顺”。就在率部赴京途中,得知其家被抄,父母被拘,尚未动怒,及至听到爱妾圆圆被掠,勃然大怒,当即反悔,率部重返山海关。此即清初诗人吴梅村之《圆圆曲》所吟:“冲冠一怒为红颜”。

  紧接着,三桂又面临人生的第三次选择。在三桂与“大顺”决裂、发出“讨贼”的声明后,李自成亲率十万精锐前来山海关征讨。在危机的时刻,三桂向沈阳派出使者,请求清朝出兵前来援助,行至途中,正好与多尔衮率军进关相遇。多尔衮抓住机会,不断诱导三桂归清。要么与李自成的精锐展开生死决战,自取灭亡;要么投清,重获生机,为自己开辟新的锦绣前程。权衡利弊,三桂终于选择了后者,投归清朝,在山海关前彻底击败大顺军,并被封为平西王。从此,扶摇直上,前程一派辉煌!

  归清后,三桂率辽东劲旅,展开万里征战,出河北,经内蒙,入山西、陕西,历豫、楚,趋江西,追灭李自成;再征四川,扫荡南明势力,根除张献忠余部;由川直下云贵,将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永历小朝廷逐出中国,逃亡缅甸。顺治十八年(1661)三桂请兵入缅甸,生俘永历帝。次年即康熙元年(1662)四月,三桂将永历帝父子缢杀于昆明。清朝再颁最高奖赏,赐封三桂为“平西亲王”。自顺治元年(1644)至十八年(1661),三桂几乎马不停蹄,南征北战,终于登上人生的光辉顶点。

  对三桂的一生来说,这第三次选择实具关键性,特别是他选择的时间与机遇,真是千载难逢!因而成就了他,达到了其他降清人物无法企及的人生目标。可见,三桂是幸运的。

  然而,他始料未及的是,在过了整整三十年后,他又被迫面临人生的第四次选择。康熙十二年(1673),平南王尚可喜主动请求撤藩,归老辽东。三桂对此毫无思想准备,他满以为终老昆明,其王位传给子子孙孙,不曾想到,朝廷要撤他的“藩”,要剥夺他的利益!迫于形势,他不得不作出选择:假意申请,心存侥幸,误以为自己劳苦功高,圣祖和朝廷大臣一定会慰留他。他想错了!圣祖早已忧虑三藩势力坐大,威胁中央,遂决意三藩同撤。三桂是假申请,圣祖是真批准!

  在圣祖下达撤藩令时,三桂又面临一次最困难也是最后一次人生选择:执行撤藩令,交权交军队交地盘,携家回东北故居养老,上下皆大欢喜,天下太平;抗拒撤藩,后果不堪设想!如同第三次选择,在生死存亡之秋,他明智地投向清朝,赢得后半生的光辉前程。假如投向“大顺”,或与之同归于尽,或另投新主,就是投清,但已错过最佳时机,他的价值也就不那么重要了。眼前的这次选择同样重要。申请是假,此时若服从圣祖旨意,改变想法,完全来得及。两种选择,决于一念之差。三桂利令智昏,铤而走险:他选择了抗拒,并举兵倡乱。事实证明,他选择了这条路,实际是选择了死亡!动乱八年,终被镇压,一事无成,却以悲惨收场:三桂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如果他也像尚可喜那样明智,其命运何至于害得自己埋身穷山恶水间,其后裔隐姓埋名,偷生三百余年!

  随着三桂在败局已定的哀叹声中去世,他的一生至此也落下了帷幕。从“明清鼎革”那个时代走出来的一大批人,也与三桂同归于尽,标志这个时代就此终结。

  我概述三桂的人生选择,实际也勾勒出本书的基本内容。他的人生阅历丰富而复杂,个性鲜明而独特。如前已说过,三桂的一生是一部厚重的人生教科书,他的成功,他的失败;他的喜悦,他的悲哀,无不是人生的启示录。我相信,无论谁,都会从这部人生教科书中获取教益。

  我强调三桂的人生对今人的启示,是因为我把他还原为一个生活中的人,举凡他的实践活动,军事的,政治的,家庭的,情感的,等等,都是他的生活的一部分,至于他的性格、嗜好、品德、作风,等等,无不是他的人性的展现。他的言行及所有的表现,不能不给人以启发与警示。与此相反,把三桂“政治化”,将他的一切言行都归为政治,戴上不少政治帽子,反复批判,就掩盖了他做为人的本质,无法认识其人的真实面貌,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启示可说。

  历史人物是史学研究的永恒主题,道理很简单。社会生活的主体无疑是人,无数个人的实践活动的总和,就是历史。所以,研究任何历史问题都离不开对人物的活动的研究。历史人物传记,直接对一个人物及与之相关的人物群体展开研究,叙述他(她)的人生经历,讲述其人生的传奇故事,最为百姓喜闻乐见。但是,这并不是说,凡传记都被人们喜欢。改革三十余年来,有关历代名人、帝王、将相的传记之多,成“满天飞”之势,实在说,真正为百姓广大读者喜欢的传记并不多见。问题就出在大多传记缺乏个性,一指传主千人一面,没有把传主的个性写出来;二指传记的作者没有把自己的学术个性展示出来,有千篇一律之嫌。故其传主外无形象,内无精神情感,如同学术论证,难以把人物复活,再现其生活原貌。即使已写过人物传记,对如何写传记,仍不甚了了。如,有一种意见认为:传记“写作的主要功夫不在于把这个人写得活灵活现,而在于记事”。显然,这种认识还不懂得写传记的基本要求。如果不要把人物写“活”,只是一味“记事”,就与学术问题研究等同起来,传记不复存在。只给人物“记事”,何如都写成“人物大事记”或“人物年谱”!这就不是传记了。只强调“记事”,当指其实践活动,而人的“言”则取消,又无思想可言,写这样的人物传就没有意义了。历来写传记,就是记言记行,把人物写活,忽视任何方面都违背写人物传的基本规则。

  针对当前有关人物传存在的问题,我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试图加以改变,克服以写论著的老办法写传记,尝试用有别于论著的新方法,重现三桂等群体的历史风貌。

  ……


青铜时代的挽歌:夏商周更迭中的权力与信仰 图书简介 书名:《青铜时代的挽歌:夏商周更迭中的权力与信仰》 作者: 佚名 篇幅: 约 1500 字 ---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历史人物的跌宕起伏,而是以宏大的叙事视角,深入剖析了中国文明史上最为关键的转折点——夏、商、周三代更迭的深层逻辑与文化图景。我们不再将目光局限于朝代更替的表层事件,而是致力于揭示隐藏在甲骨卜辞、青铜铭文、以及破碎神话背后的权力结构、信仰体系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基石。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夏、商、周三代的转换,不仅是简单的政权更迭,更是一场深刻的“信仰革命”与“权力合法性”的重构过程。每一次王朝的兴衰,都是其所承载的宇宙观、祖先观和王权观达到极限后,被新的、更具适应性的意识形态所取代的结果。 第一部:大禹的遗产与夏的迷雾——神圣性的初始构建 本书开篇,我们首先试图重建夏代的模糊轮廓。夏朝,作为中国第一个被“历史化”的王朝,其真实面貌长期被神话与传说所笼罩。我们并非简单地重复考古发现,而是着重分析“禹”、“启”等意象在中国早期政治叙事中的作用。 权力起源的“天命”雏形: 夏的统治,被认为是“公天下”的实践(禅让制)向“家天下”的滑落。我们探讨了在早期部落联盟体系中,水利治理能力(治水神话)如何转化为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威。这种权力,是建立在对自然力量的初步驯服,以及对特定血脉(大禹后裔)神圣性的集体认同之上的。夏的衰亡,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德行与能力的“公开性”——逐渐被封闭和世袭化所侵蚀,无法有效应对后期的自然灾害和内部分裂。 夏的信仰侧影: 夏的宗教信仰,被推测为一种相对原始但强大的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的混合体。虽然缺乏直接的文字证据,但通过对后世商周的继承与反思,可以勾勒出其对山川河流、对创世神祇的敬畏。这种信仰体系相对松散,未形成后世商代那样严密、层级分明的“神权政治”。 第二部:殷商的烈火与神谕——神权政治的巅峰 商代是本书的重点之一。商的崛起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形态达到了一个高度组织化的阶段,其核心特征是无所不在的“神权政治”。 甲骨文的政治功能: 我们深入分析了甲骨文的内容,揭示了其作为统治工具的本质。卜辞并非随意的记录,而是国家权力运作的实时反馈系统。王权通过与祖先神“上帝”及自然诸神的沟通,将决策过程神圣化、不可置疑化。任何重大的行动——战争、祭祀、农业收成、甚至王室的健康——都需要通过占卜获得“天意”的许可。这种信仰体系极大地巩固了王室的统治地位,将世俗权力与超自然力量紧密绑定。 祖先神谱的构建: 本部分详细梳理了商代祖先崇拜的层级结构。商王通过垄断与先王的沟通,确保了自己作为“天子”的地位。祖先亡灵被视为影响现世福祉的强大中介。每一次人牲祭祀,都是对这种神圣契约的血腥确认。本书力图探讨这种高强度的祭祀活动,在维护社会凝聚力的同时,也为后来的政治崩溃埋下了伏笔——巨大的资源消耗和道德上的争议性。 青铜器的“话语权”: 青铜礼器,特别是鼎、爵等,不再仅仅是器皿,而是权力展示与血脉传承的物质载体。铭文虽不如甲骨文频繁,但其所记载的赏赐、战争功绩,是商代贵族集团间政治联盟与等级划分的无声宣言。 第三部:西周的理性转向与礼乐革命——人伦秩序的建立 周人取代商朝,是一次决定性的“意识形态跳跃”。周公制礼作乐,并非是对商传统的简单继承,而是一次对夏商神权逻辑的根本性反思与修正。 “天命靡常”与“敬德保民”: 周人巧妙地利用了商朝灭亡的现实,提出了“天命靡常”(天命不是永恒不变的)的概念。这是一种重大的理论创新——天命不再仅仅授予有德者,而是可以通过“德”的丧失而被收回。这使得统治者必须持续地证明其“德行”,从而将王权从纯粹的血缘继承和神灵旨意中,拉回到了“人”的道德实践层面。 礼乐制度的构建: 礼,是周人用来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工具;乐,则是将这种规范内化为情感共鸣的媒介。本书重点剖析了“礼”的社会功能:它确立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度的骨架,界定了贵族与平民的权限,构建了一个层级森严但逻辑自洽的社会秩序。礼乐的推行,标志着中国政治哲学从“对神灵的顺从”向“对人伦秩序的维护”的重大转向。 从“上帝”到“天”的抽象化: 周人对至高神的称呼从“上帝”转向了更具抽象和道德内涵的“天”。这种转变,反映了统治思想的成熟:统治的合法性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对道德律令的执行,而非单纯的祭祀频率或血缘纯正性。 结语:文明的连续性与断裂点 《青铜时代的挽歌》最终聚焦于一个深刻的问题:夏商周的更迭,究竟是连续还是断裂? 本书的结论是:每一次更迭都是一种“继承性的断裂”。周继承了商对祖先和天地的敬畏,但颠覆了商神权政治的绝对权威;商继承了夏建立的国家雏形,但用更为精密的巫术和祭祀体系将其固化。这三朝的交替,如同三次巨大的文化熔炼,不断提炼和重塑了中国精英阶层对“什么是统治者”、“什么是正当权力”、“什么是宇宙秩序”的理解。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过历史的迷雾,触摸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文化深处印记的、关于权力、信仰与伦理的原始脉动。它不是一部简单的朝代编年史,而是一曲对上古时代伟大文明构建与最终消亡的深沉哀歌。它揭示了,即便是最强大的神权帝国,也终将臣服于其自身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与外部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部让我读得酣畅淋漓的传记作品!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驾驭历史题材游刃有余。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考究,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每一个人物的出现,都仿佛经过了严谨的考证,充满了真实感。但同时,它又不像枯燥的史书那样板着面孔,而是通过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人物塑造,将历史的画卷展现得活灵活现。读这本书,就像在看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大片,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我曾经对那段历史有一些模糊的印象,但通过这本书,我得以对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件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褒贬人物,而是呈现了他们身上的优点和缺点,他们的功绩和过失,让我能够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尤其是一些我之前了解不多的细节,在这本书中得到了详尽的阐述,让我受益匪浅。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有学术价值,又有阅读趣味的优秀传记。

评分

这本书我拿在手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一直没能静下心来好好读完。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古色古香的韵味,让人一看就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史书。我尤其喜欢书的纸张触感,厚实而带有淡淡的墨香,仿佛能穿越时空的阻隔,触碰到历史的温度。作者的笔触,我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体会,但从书的厚度和篇幅来看,想必是花了大量的心血去考证和打磨的。我曾粗略翻看过几页,感觉文字间透露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历史感,并没有那种哗众取宠的浮夸,这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去感受那些英雄人物的豪情壮志,也去探究那些历史事件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我尤其期待能够从中了解更多关于那个时代士人的风骨,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历史洪流中做出自己的选择的。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包装和整体感觉都让我觉得它是一部有分量的作品,值得我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深入阅读和思考。

评分

我一直对明末清初那段历史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在历史转折点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风云人物。读完这本书(这里应该是指其他书,但根据要求需要避免提及具体内容),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那些书里描绘的人物,他们都不是简单的脸谱化形象,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也有自己的挣扎和无奈。我特别被书中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所打动,他们的一举一动,看似是命运的安排,实则背后都有着深刻的个人动机和时代背景的驱使。作者的叙事风格很独特,时而磅礴大气,将宏大的历史图景徐徐展开;时而又细腻入微,捕捉人物最细微的情感波动。这种叙事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又能与书中的人物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目睹了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发生,也仿佛听到了那些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低语。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人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是一次非常难忘的阅读体验。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我一直觉得历史传记要么过于枯燥,要么过于煽情,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但这本书(指其他书)恰好做到了这一点。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文人的雅致,又不失大众的通俗,读起来毫无压力,却又能品味出文字背后的深意。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还不忘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细节,让整个阅读过程变得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它在史料运用上的严谨,但又不会让读者觉得是在读一篇论文。反而,这些考证过的细节,让人物更加栩栩如生,让历史事件更加可信。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历史人物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不再是书本上简单的一两句话概括,而是有了更生动、更具象的理解。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作品,每次重读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人物的传记情有独钟,尤其喜欢那些能够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作品。这本书(指其他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在描绘人物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着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质、思想情感以及他们在面对重大抉择时的内心挣扎。我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去理解他们的选择和命运。书中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又有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腻描绘,二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我曾经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有过固有的看法,但读完这本书后,我的看法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深化。作者呈现的人物更加立体,更加真实,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作品,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历史人物传记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

吴的传记 本着人民文学出版社才买的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内容丰富,印刷清晰,非常喜欢。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评分

评分

不错

评分

自营图书,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

价格合适,包装很好,物流很快,感觉还不错,非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