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四书之一,战国时百家争鸣代表性杰作

孟子:四书之一,战国时百家争鸣代表性杰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子 著,牧语 译
图书标签:
  • 孟子
  • 四书
  • 儒家
  • 先秦
  • 百家争鸣
  • 经典
  • 哲学
  • 道德修养
  • 国学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9322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277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孟子》以对话体散文的体裁,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活动和言论,讲述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他的哲学体系和伦理教育思想。全书行文大气磅礴,极具感染力,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是历代儒家学子必读必考的经典著作。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邹国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著有《孟子》一书。在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目录

卷一·梁惠王上 1
卷二·梁惠王下 23
卷三·公孙丑上 55
卷四·公孙丑下 79
卷五·滕文公上 103
卷六·滕文公下 123
卷七·离娄上 145
卷八·离娄下 177
卷九·万章上 209
卷十·万章下 231
卷十一·告子上 253
卷十二·告子下 281
卷十三·尽心上 309
卷十四·尽心下 349

精彩书摘

  卷一·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惠王[1]。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2]:‘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3]。万乘之国[4],弑其君者[5],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梁惠王:即魏惠王。他是魏武侯之子,公元前370年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往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2]士庶人:士人和庶人;庶人,老百姓。
  [3]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4]万乘(shèng)之国: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代指的是大国。
  [5]弑(shì):古代称杀父杀君叫做“弑”。
  孟子见到了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对我国有利?’大夫说:‘怎样对我的封地有利?’士人和老百姓说:‘怎样对我自己有利?’上下争相求利,那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君王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君王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就大夫来说,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一千辆兵车,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一百辆兵车,不可不算是富有了。如果先利后义,那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就不会得到满足。如果先义后利的话,就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也从来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从没有讲仁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讲利呢?”
  简评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人处世是这样,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况且一个国家财富有限,如果国君和大臣都只讲“利”而不讲“义”,国家就危险了。荀子认为,盛世重义,乱世重利。司马迁读《孟子见梁惠王》的时候,曾感慨:利是让天下大乱的原因啊!所以君子不言利,这是儒家的一个传统。
  朱熹简评
  “仁者必爱其亲,义者必急其君。故人君躬行仁义而无求利之心,则其下化之,自亲戴于己也。”
  “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所谓毫厘之差,千里之缪。此孟子之书所以造端托始之深意,学者所宜精察而明辨也。”
  ……

《孟子:四书之一,战国时百家争鸣代表性杰作》 序言 在浩瀚的中国思想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无疑是最为璀璨的篇章之一。这是一个思想喷薄、百家争鸣的时代,无数智慧的火花在此碰撞、激荡,最终汇聚成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基石。而在“百家争鸣”的盛宴中,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以其深邃的思想、雄辩的口才和对仁政理想的不懈追求,在中国乃至东亚思想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孟子》一书,正是这位伟大战国思想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不仅是“四书”之一,更是那个时代思想光辉的杰出代表,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 战国风云与思想的春天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周王室的衰微,诸侯的崛起,旧有的礼乐制度土崩瓦解,新的社会秩序正在重塑。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各阶层对国家治理、人生价值、道德伦理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思考和探索。学者们纷纷走上历史舞台,或提出治国方略,或阐述人生哲学,或批判现实社会,形成了“诸子百家”的学术繁荣景象。 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流派,如同群星般闪耀,各自秉持着独特的视角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以朴素的实用主义精神回应社会苦难;老子、庄子则提倡“无为而治”“逍遥自在”,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强调君主集权与严刑峻法;而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在这一时期更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其核心思想——“仁”——成为后世思想的基石。 正是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孟子作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以其“集大成”的姿态,将儒家的学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身处乱世,却怀抱“治世”的理想,敏锐地捕捉到了社会变革的脉搏,并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对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和批判,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 仁者之心,性善之辩——孟子的思想核心 孟子思想最鲜明的特质,便是其对“仁”的强调和对“性善”的坚守。在战国这个充斥着强权、战争和功利主义的时代,孟子以一腔悲悯之心,高声疾呼“仁政”。他认为,国家之所以混乱,民生之所以困苦,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者缺乏仁爱之心,背弃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原则。 “仁”在孟子那里,并非仅仅是一种抽象的道德概念,而是切实可行、贯穿于政治实践和个人修养的根本原则。他提出“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同情、关怀和尊重。这种“爱”并非无差别的泛滥,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和层级,从亲近的家人开始,逐渐推己及人,最终达到“仁者,爱人”的广阔境界。 与“仁”紧密相连的,是孟子关于“性善”的著名论断。他认为,人生而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心”是人性的天然禀赋,是道德的种子。就如同人人都有四肢,这是天生的;而人人都懂得爱惜四肢,也是天生的。孟子通过“孺子入井”的比喻,生动地说明了这种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是人类最本真的情感体现。 他相信,只要加以培养和扩充,这些“善端”就能发展成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最终使人成为君子,乃至圣人。这种性善论,为孟子的仁政学说奠定了哲学基础。他认为,统治者若能顺应人性中的善,就能赢得民心,实现长治久安;反之,若违背人性,横征暴敛,则必然导致民怨沸腾,国家动荡。 三、 仁政之道,民本思想的升华 孟子不仅提出了“性善”的理论,更以此为出发点,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仁政”学说。他认为,君主施政,应当以“民”为核心,将人民的福祉置于首位。他批评那些只知追求功名利禄、横征暴敛的统治者,认为他们是“桀纣之不祥也”,是将国家推向灭亡的罪魁祸首。 孟子所倡导的仁政,体现在多个方面: 富民政策: 他强调“恒产”,认为人民有了稳定的生计,才能安居乐业,才能有时间和精力去追求道德。因此,他主张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他甚至提出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的理想化设想,力图让每一个普通百姓都能过上体面的生活。 教化为先: 孟子认为,道德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统治者通过德行和教化来引导。他提倡“兴诸侯,比国,其智且仁者,有君;不仁者,则不有”,将君主的仁德作为判断其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标准。他认为,统治者应当以身作则,用自己的道德感召力去影响百姓,而非仅仅依靠刑罚。 反对战争: 孟子深恶痛绝战争对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他曾多次以“仁者无敌”的论调,批评那些发动侵略战争的统治者,认为他们的行为是“暴”,最终将导致灭亡。他虽然承认必要时期的防御战争,但始终将非攻、仁义之师视为正义的象征。 民心向背: 孟子将“民心”视为国家存亡的关键。他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他对那些忽视民意、压迫人民的统治者发出了严厉的警告,告诫他们“从良如水,其决不远”。这种强烈的民本意识,在当时的政治思想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四、 辩才无碍,雄辩千秋——《孟子》的艺术魅力 《孟子》一书,不仅思想深刻,其语言表达也极具艺术魅力。孟子是一位杰出的辩论家,他惯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逻辑严谨的推理和发人深省的设问,将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比喻的运用: 孟子尤其擅长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阐述哲理。例如,他用“鸡鸣狗盗”之徒的比喻来讽刺那些不择手段的君主;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揭示某些人虚伪的优越感;用“掩耳盗铃”的寓言来嘲笑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能够瞬间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使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其思想。 设问与反诘: 孟子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听众进行思考。他经常使用设问句,将对方逼入逻辑的死角,使其无法辩驳。例如,他问齐宣王:“王之臣有其子而令子不处,则可乎?”(如果你的臣子有儿子却不让他好好抚养,你认为可以吗?)通过这样的设问,层层深入,最终揭示齐宣王在仁政问题上的矛盾和不足。 逻辑的严谨: 孟子在辩论中,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他善于从一个基本观点出发,层层递进,步步为营,将自己的论点推向极致。他的论证过程往往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让对手无从招架。 语气与情感: 孟子在表达时,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又带有几分怒气。这种丰富的情感表达,使得他的言论更具感染力,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当他看到人民疾苦时,他的言语中充满了悲悯;当他批判那些不仁的统治者时,他的言语中充满了愤慨。 五、 传承与影响 《孟子》一书,作为“四书”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自汉代以来,它就被纳入儒家经典体系,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成为中国历代士人必读的经典。宋代朱熹将“四书”编纂成集,并加以注释,使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更加牢固。 孟子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他的仁政思想,为后世的政治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许多朝代的统治者都曾在不同程度上借鉴和采纳其主张。他的性善论,也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 在东亚地区,孟子的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孟子》仍然是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政治史的重要文献,其蕴含的智慧和人文关怀,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结语 《孟子》一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时代一颗耀眼的明珠,是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孟子以其“仁者之心”,对人性进行深刻的挖掘,对政治进行系统的反思,对社会提出美好的蓝图。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一位伟大的实践者,用他的智慧和勇气,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品读《孟子》,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古代先贤的智慧光芒,更能从中汲取安身立命、治国平天下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孟子》,最大的感受便是他那股直抒胸臆、慷慨激昂的浩然之气。似乎他并没有刻意去雕琢辞藻,只是将心中所思所感,一股脑地倾泻而出。书中的篇章,犹如激荡的水流,时而奔腾咆哮,时而舒缓流淌,但都带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冲击着读者的心灵。我尤其被他关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述所震撼,那是一种超越时代、超越阶级的普世价值,即便在千年之后的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他对于君王如何安抚民心、如何施行仁政的探讨,更是将政治理想化为了一种充满人情味的实践。读《孟子》,仿佛能看到一位智者,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以悲悯之心洞察世情,以至诚之心劝谏君王,以无畏之气坚持己见。他并非只是空谈理论,而是用生动的例子、巧妙的比喻,将复杂的政治哲学变得触手可及。每一次翻开,总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力量,感受到一种理想主义的光芒,那是对美好社会的永恒追寻,也是对人性本善的坚定信念。

评分

《孟子》的书卷气息中,弥漫着一种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他所构想的“王道”,并非是军事上的征服,而是道德上的教化,是让百姓安居乐业、物质丰裕、精神富足的和谐社会。他深知,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在于刀剑的锋利,而在于民心的归附。他关于“仁政”的论述,从减税、养民到教育,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百姓的福祉,展现了他对治理艺术的深刻理解。他并非空谈理论,而是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让“仁政”落到实处。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德”的强调,他认为,真正的统治者,应该以德服人,用道德的力量去感召百姓,而不是凭借武力去压迫。这种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在当时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读《孟子》,就是在聆听一位智者对理想社会的蓝图描绘,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也充满了对现实的批判,但更多的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力量,激励着我们去思考,去行动,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评分

《孟子》的语言风格,与其说是华丽,不如说是极其富有感染力。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人一目了然。比如他用“水滴石穿”来形容坚持不懈的努力,用“井蛙之见”来比喻视野的狭隘,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都源自《孟子》的精妙论述。而他与诸侯辩论的场景,更是精彩纷呈。面对那些或敷衍、或狡辩的君王,孟子总是能以其深邃的智慧和不卑不亢的态度,一一化解,甚至将对方驳得哑口无言。那种雄辩的口才,那种逻辑的严谨,让人叹为观止。他并非只是一个说教者,而是一位真正的辩论家,用思想的力量去“征服”人心。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仁”的反复强调,他认为仁政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国家治理紧密结合。这种内在的驱动力,使得他的学说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即便历经岁月洗礼,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辉,让人在阅读中,不仅学习了思想,更感受到了人格的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不断被挑战和启发的旅程。孟子对于“道义”的坚持,其坚韧不拔的程度,着实令人动容。他并非一味地迎合当权者,而是敢于直言不讳,哪怕面对的是强大的诸侯,也毫不退缩。他对于“仁”的理解,是如此的坚定和纯粹,不掺杂任何功利性的考量。他相信,只要坚持仁义之道,终将赢得人心,成就一番事业。这种理想主义的光芒,在那个充满欺诈和斗争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知其不可而为之”。他并非不明白现实的残酷,但他依然选择相信“道义”的力量,相信人性的光辉。读《孟子》,就是在和一位伟大的灵魂进行对话,感受他那份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受他那份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他的学说,不仅仅是思想,更是一种人格的升华,一种精神的激励。每一次掩卷,都会感到心灵被洗涤,思想被点燃,仿佛被注入了一股强大的生命能量,准备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所传递的深刻哲学思考,它不仅仅是关于政治,更是关于人生。孟子对“性善论”的坚持,认为人天生是善良的,这种观点如同一缕温暖的阳光,照亮了人性深处的希望。他指出,善性如同种子,需要后天的浇灌和培育才能茁壮成长。他关于“四端”的论述——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更是将这种内在的善性具象化,让我们得以审视自身,发现那些闪耀着光芒的道德火花。读《孟子》,就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和灵魂对话。他鼓励我们不要因为外界的喧嚣而迷失自己,要坚持内心的道德准则,做一个有良知、有担当的人。他对于“君子”的理想人格的描绘,更是让人心生向往。那个在困境中依然能够坚守道义,不为权势所屈,不为物欲所惑的君子形象,成为了一种永恒的道德标杆。每一次读到关于君子的论述,都仿佛在为心灵注入一股清流,洗涤尘埃,重塑信念。

评分

特别厚,其中每篇古文后都附有大量的古今事例。虽然其中一部分有待证实,但是很详细是真的。有助于提高知识面的维度。

评分

京东满一百减五十活动买的,相当不错!

评分

京东购物已经成了习惯 方便快捷 尤其是6.18 和双十一活动时 每次都满载而归 不亦乐乎 非常划算 超值

评分

挺厚实的一本书,整体质量很满意,内容也经典。

评分

撑着活动 买了好几单书 娃喜欢的 慢慢看

评分

山海经,仔细阅读之中

评分

挺好的,儿子很喜欢,值得购买,快递小哥态度很好给五星

评分

特别厚,其中每篇古文后都附有大量的古今事例。虽然其中一部分有待证实,但是很详细是真的。有助于提高知识面的维度。

评分

非常感谢京东商城给予的优质的服务,从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等各方面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货及时,配送员也非常的热情,有时候不方便收件的时候,也安排时间另行配送。同时京东商城在售后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解客户忧患,排除万难。给予我们非常好的购物体验。顺商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