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突出亮点是:有关LTE相关原理部分的内容,凝结了作者对LTE相关技术的深刻理解,让读者耳目一新;有关LTE实现部分的内容系统地揭开了LTE系统实现的细节;第2版在第1版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对内容一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相信会更受业界广大读者的的欢迎。
《LTE丛书之学好LTE系列》是专为LTE学习而打造的,内容脱胎于作者深受好评的LTE公开课程,并加以完善和增补,循序渐进,娓娓道来,非常适合LTE学习。“LTE丛书之学好LTE系列”是专为LTE学习而打造的,内容脱胎于作者深受好评的LTE公开课程,并加以完善和增补,循序渐进,娓娓道来,非常适合LTE学习。本书是“LTE丛书之学好LTE系列”的开篇,浓墨重彩地介绍了LTE的两大关键技术:OFDM和多天线技术的原理以及实现方法。在OFDM原理部分揭开了OFDM技术不为人知的许多内情,其中的能量正交概念会让读者耳目一新。在OFDM实现部分,还会发布很多颠覆性的内容,比如IFFT算法不是生成OFDM信号的**算法,等等。在多天线原理部分,分门别类地介绍了三大多天线技术的特点。在多天线实现部分,作者定量分析了LTE中各种TM发射模式的差异,详细介绍了LTE中的多天线处理过程。作者的眼光并不局限在LTE上,本书同时还穿插介绍了各种移动通信系统和WiFi技术,让读者具有更全面的技术视野。本书适合从零起点到已经对LTE技术有所了解的人士阅读,并且可以作为LTE自学和培训的教材。
孙宇彤,高级工程师,“空中接口学园”、“读懂通信”、“GPRS家园”、“学好LET ”的建立者,LTE学习大使。拥有多年的技术写作经验,出版了多部通信技术专著;建立了《空中接口学园》网站并亲自开设有关移动通信,特别LTE方面的公开课;深受读者的欢迎和肯定,本书将是其奉献给业界广大读者的*新力作。
目 录
第1章 LTE技术概述 1
本章导读 2
1.1 LTE技术 2
1.1.1 什么是LTE 2
1.1.2 LTE:名门之后 4
1.1.3 LTE:架构的革命 5
1.1.4 LTE:功能的演进 7
1.1.5 LTE的技术突破 8
1.1.6 LTE:性能的飞跃 9
1.1.7 LTE:实测效果 10
1.1.8 LTE:后浪推前浪 11
1.1.9 LTE:演进无极限 12
1.1.10 LTE-A的特点 12
1.1.11 强强对话:LTE与WiFi 14
1.2 LTE核心网 15
1.2.1 CS域与PS域 15
1.2.2 CS域与PS域的设备 16
1.2.3 EPC的组成 17
1.2.4 MME 18
1.2.5 SGW 19
1.2.6 PGW 20
1.2.7 EPC:漫游业务的处理 21
1.2.8 EPC:与其他网络的连接 22
1.3 LTE无线网络 23
1.3.1 LTE无线网络的组成 23
1.3.2 LTE无线网络的功能 24
1.3.3 LTE无线网络与信息传递 25
1.3.4 LTE空中接口的分层结构 27
1.3.5 基站物理层处理过程 29
1.3.6 基站的种类与结构 30
1.4 LTE终端 32
1.4.1 LTE终端的种类 32
1.4.2 LTE终端的频段 32
1.4.3 中国的LTE频段 35
1.4.4 中国的TD-LTE频段 36
1.4.5 中国的FDD LTE频段 37
1.4.6 终端的频段分布 38
1.4.7 终端的LTE芯片 40
1.5 总结 41
第2章 移动通信:从点对点到网络 42
本章导读 43
2.1 点对点的无线通信 43
2.1.1 无线通信的模型 43
2.1.2 A/D:从信息到数字信号 44
2.1.3 调制:从基带信号到射频信号 49
2.1.4 天线:从射频信号到无线电波 57
2.1.5 无线电波的传播 62
2.1.6 双工:接收与发送 64
2.2 干扰下的移动通信 66
2.2.1 噪声与干扰 66
2.2.2 移动信道特点 69
2.2.3 信道编码:优化传输性能 71
2.2.4 信道的容量 72
2.3 多用户的移动通信 75
2.3.1 复用与正交 75
2.3.2 多址技术 79
2.3.3 身份识别 81
2.3.4 安全 83
2.4 网络中的移动通信 84
2.4.1 蜂窝技术与频率规划 85
2.4.2 多区技术 87
2.4.3 小区广播 90
2.4.4 寻呼 91
2.4.5 切换 92
2.4.6 多网络 93
2.5 总结 94
第3章 OFDM原理 95
本章导读 96
3.1 OFDM前传:FDM 96
3.1.1 OFDM与FDM 96
3.1.2 从单载波到多载波 97
3.1.3 从多载波到FDM 100
3.1.4 其实FDM也正交 102
3.2 OFDM为什么正交 103
3.2.1 OFDM正交的含义 103
3.2.2 OFDM如何正交 104
3.2.3 深入理解OFDM的能量正交 110
3.3 为何使用OFDM 112
3.3.1 为什么要用OFDM 112
3.3.2 OFDM面临的挑战 115
3.4 OFDM信号的波形与频谱 121
3.4.1 OFDM信号的处理过程 122
3.4.2 发生过程的波形与频谱 123
3.4.3 接收过程的波形与频谱 126
3.5 总结 127
第4章 OFDM技术的实现 128
本章导读 129
4.1 OFDM信号的发生方法 129
4.1.1 分立器件发生 129
4.1.2 集成处理发生 131
4.2 OFDM中的IFFT 133
4.2.1 DFT:从合到分 133
4.2.2 IDFT:从分到合 134
4.2.3 IFFT的作用 135
4.3 OFDM信号的发生算法 136
4.3.1 离散余弦变换 136
4.3.2 反向离散哈特利变换(IDHT) 144
4.3.3 实数IDFT变换 146
4.3.4 复数IDFT变换 147
4.3.5 各种OFDM生成算法对比 150
4.4 基于复数IFFT的OFDM信号发生 151
4.4.1 输入参数的处理 151
4.4.2 输出结果的处理 152
4.4.3 发生OFDM信号的数据流程 153
4.4.4 射频信号的产生 155
4.5 WiFi与LTE中的OFDM技术 156
4.5.1 WiFi中的OFDM 156
4.5.2 LTE中的OFDM 157
4.5.3 深入理解OFDM相关术语 159
4.6 总结 161
第5章 多天线技术原理 162
本章导读 163
5.1 多天线概述 163
5.1.1 什么是多天线 163
5.1.2 什么是多天线系统 163
5.1.3 多天线系统的缺点 164
5.1.4 多天线系统的应用 165
5.1.5 多天线系统的优点 165
5.1.6 多天线技术的类型 166
5.2 波束赋形:提升信号强度 167
5.2.1 提升信号强度的方法 167
5.2.2 提升天线增益的原理 168
5.2.3 提升天线增益的方式 169
5.2.4 多振子天线的波束 170
5.2.5 多振子天线的挑战 170
5.2.6 进一步提升天线的增益 171
5.2.7 垂直面的赋形 172
5.2.8 水平面的赋形 173
5.2.9 波束赋形的发展 174
5.2.10 小结 174
5.3 分集:提升信号稳定性 175
5.3.1 什么是信号稳定性 175
5.3.2 信号为什么不稳定 175
5.3.3 如何提升信号的稳定性 176
5.3.4 分集信号的合并 177
5.3.5 支持分集的多天线 179
5.3.6 接收分集与发射分集 180
5.3.7 接收分集的实施 181
5.3.8 发射分集的实施 182
5.3.9 小结 183
5.4 空间复用:提高频谱利用率 184
5.4.1 空间复用的效果 184
5.4.2 层:空间复用的关键 185
5.4.3 层的数量 187
5.4.4 分离各层的数据 189
5.4.5 是MIMO还是DEMO 189
5.5 总结 190
第6章 多天线技术的实现 192
本章导读 193
6.1 WiFi中的多天线 193
6.1.1 IEEE 802.11a/g 193
6.1.2 IEEE 802.11n 193
6.2 LTE系统中的多天线 194
6.2.1 多天线的特点 194
6.2.2 FDD LTE系统中的天线 195
6.2.3 TD-LTE系统中的天线 195
6.3 LTE多天线技术中的TM 196
6.3.1 什么是TM 197
6.3.2 常用的发射模式(TM) 198
6.3.3 TM发射模式的定量分析 199
6.3.4 发射模式(TM)的应用场景 201
6.3.5 发射模式(TM)的选择 202
6.4 LTE多天线技术的处理过程 203
6.4.1 业务数据的处理过程 203
6.4.2 两天线的处理过程 206
6.4.3 八天线的处理过程 209
6.4.4 极化复用vs空间复用 210
6.5 总结 211
附录A 术语表 214
附录B 缩略语 216
附录C 常用数学公式 222
附录D 子载波带宽 223
参考文献 227
说实话,我是一个“外观控”,尤其是在选择书籍的时候。这本书的设计风格,那种严谨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让我觉得在阅读过程中会有一种愉悦感。有时候,即便是内容再好,如果排版混乱、字体太小或者图片模糊,都会极大地影响阅读体验。我期望这本书在这一点上能够做到位,让每一个文字、每一个图表都能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想象一下,在安静的夜晚,一杯咖啡,一本排版精良的书,那将是多么惬意的时光。当然,外观只是一个敲门砖,真正决定我是否会“爱不释手”的,还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介绍,而是能对LTE的各项技术,如OFDMA、MIMO、SPS等,都有深入的剖析,同时也能涵盖LTE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关键技术点。
评分作为一名在通信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技术书籍的生命力在于其内容的更新迭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这本书,但从一些章节的标题和目录结构来看,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内容上的用心。那些技术名词的排序、知识点的逻辑递进,都显得颇有章法。特别是“实现”这两个字,在技术书籍中往往意味着更贴近实际操作的指导,而不是停留在纯理论的层面。我非常看重这一点,因为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工程实践中。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代码示例、配置指导,或者对常见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思路,那对我们这些一线工程师来说,绝对是宝贵的财富。我脑海中已经开始构思,当我在遇到某个LTE网络配置难题时,翻开这本书,或许就能找到灵感,甚至直接找到解决方案。这种“实用性”是衡量一本技术书籍价值的关键标准,而这本书的名字似乎就已经预示了这一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很专业,但又不会显得过于冰冷。那种沉稳的蓝色调,搭配上简洁有力的字体,立刻传达了一种严谨、可靠的信号。它不像很多技术书籍那样堆砌复杂的公式和抽象的概念,而是给人一种“这里面有干货,而且会让你觉得容易消化”的预感。我当时在书店里翻阅的时候,就因为它这个外观,让我多停留了十几分钟,甚至可以说是被它“吸引”了过去。那种感觉,就像是遇到一个虽然不浮夸,但却非常有内涵的朋友,让你想要进一步了解。我当时还在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在内容的组织和呈现上下了不少功夫,才能做出这样有吸引力的“第一印象”。而且,“LTE教程:原理与实现”这个标题,也足够直白和清晰,让我知道它要讲的是什么。对于我这种想深入了解LTE技术的人来说,这种清晰的定位非常重要,能省去很多不必要的搜索和判断时间。总的来说,它给我的感觉就是一本“值得期待”的书。
评分最近对5G技术越来越感兴趣,但总觉得要理解5G,绕不开LTE这个基础。我不是科班出身,所以看一些过于学术化的文献,总会觉得有些吃力。这本《LTE教程:原理与实现(第2版)》之所以吸引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程”这个词。它暗示着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而不是直接抛给你一大堆复杂的东西。我希望它能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LTE的演进历史、核心网和接入网的基本架构,然后逐步深入到更细节的部分。我特别关注它在解释复杂原理时,是否会使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或者图示,这样能帮助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更好地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把我从零开始,一步一步地引领进LTE的世界。如果它能在最后提供一些学习路径或者进阶阅读的建议,那就更完美了,能帮助我规划后续的学习方向。
评分我对技术书籍的期望,从来都不止于“学到知识”,更在于“获得启发”。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工具箱”或者“思想库”。我期待它能在介绍LTE原理的同时,也能够引发我对于未来通信技术的一些思考。比如,LTE在向5G演进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它的成功经验和局限性又在哪里?或者,在实现LTE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工程优化策略?我希望这本书的作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思考的引导者。如果它能在某些章节的结尾,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者分享一些行业内的前沿动态,那将更能激发我的学习兴趣,让我觉得这是一本“有生命力”的书,而不是一本“死知识”的堆砌。
评分还可以吧
评分书是可以的!!!!
评分不错,值得买
评分东西特别好,物流特别快
评分不错的。不过不太适合初学者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666
评分数好薄,而且这个长宽比例咋和一般的书不一样,内容感觉没有第一版的好,把第一版好多内容删了。
评分噜噜噜噜噜噜噜噜噜噜噜噜噜噜噜噜噜噜噜噜噜噜噜噜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