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民族主义

牛津通识读本:民族主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斯蒂芬·格罗斯比 著,陈蕾蕾 译
图书标签:
  • 民族主义
  • 历史
  • 政治
  • 社会学
  • 文化
  • 牛津通识读本
  • 西方政治思想
  • 现代史
  • 全球化
  • 身份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6800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7327
品牌:译林(YILIN)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牛津通识读本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72
字数:19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千头万绪,盘根错节。再与宗教问题相纠缠,或者说,由宗教问题所引发,局面便更为复杂。在本书中,民族与宗教问题学者斯蒂芬?格罗斯比在深厚的宗教背景下研究民族主义,追根溯源,回顾了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族际冲突和艰难情形,从社会、哲学和人类学等角度透视了民族和民族主义,无疑能为当代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启示。

内容简介

民族究竟是什么?为何对人们来说,民族归属感如此重要?理解了民族主义,就能理解占据着当今新闻头条的许多社会冲突和政治争端。在本书中,斯蒂芬?格罗斯比从社会、哲学、地理、神学和人类学的角度讨论了民族和民族主义概念,探究了过去和现在的民族主义冲突,包括近年来在巴尔干半岛各国和中东地区的斗争。更重要的是,这部令人着迷、视角全面的作品清晰表明,民族主义情感是生而为人不可逃避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

斯蒂芬·格罗斯比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克莱姆森大学宗教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古代近东、希伯来文《圣*》、宗教和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和政治哲学。著有《〈圣*〉中的民族性观念:古代和现代》(2002)等,合编有《民族性和民族主义》(2004)等。现任《民族和民族主义》《族群与种族研究》《社会》等刊编委。

目录

致谢 
第一章 问题
第二章 什么是民族?
第三章 作为社会关系的民族
第四章 母国、父国和祖国
第五章 历史中的民族
第六章 谁的神更伟大?
第七章 人类的分化
第八章 结语
索引 
英文原文 

前言/序言

  序言

  雷颐

  20世纪上半叶两次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无疑与民族主义的恶性膨胀大有关系,但二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成为20世纪后半叶的基本国际秩序,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也成为两大主导意识形态。在二战后这种背景、格局下,民族主义只是两大阵营、两大主导意识形态之间的“中间地带”,甚至更多地成为两大阵营斗争的筹码。随着90年代初的苏联解体,作为世界体系的社会主义体系已不复存在,民族主义则突然高涨,成为对当今世界深有影响、具有巨大冲击力的意识形态。

  吊诡的是,当今世界的大背景是使世界发生深刻变化的全球化,而与全球化背道而驰,甚至坚决反全球化的民族主义却又大行其道,委实难以理解。难以理解恰恰说明了解、理解的必要,不了解、不理解民族主义,就无法深刻了解、理解当今世界。作为“牛津通识读本”之一的《民族主义》,便是了解理解民族主义的最佳著作。作者斯蒂芬?格罗斯比(StevenGrosby)是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克莱姆森大学宗教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古代近东、宗教与民族间关系、希伯来文《圣经》以及社会和政治哲学,是《民族和民族主义》等相关权威刊物的编委。由于作者是这方面的研究权威,所以此书才能深入浅出,由表及里,历史叙述与理论阐释浑然一体。此“通识读本”还对各种观点、学派作了提纲挈领、要言不烦的介绍,照顾到了“通识性”,又以自己的理论分析框架对一系列史实、事件作了概念化抽象提炼和理论化处理,对百余年来的有关研究作了切中肯綮的分析评论,深具学术价值。

  “民族主义”(nationalism)是一个现代才概括出的概念,却是人类最古老、久远的思想、情绪和意识形态,因此才最有力量。正如作者指出的,历史上人类按照不同的标准形成各种各样的群体,把“我们”与“他们”区别开来,其中一个标准就是“民族”。这种标准并非简单、中性地区分“异”与“己”,而是“唯我独尊”的标准。大约公元前25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就有区分与外族人不同之处的标准。公元前16世纪,埃及人也有一套这种标准。古代以色列人明确以领土和语言作为区分标准,希腊人认为非希腊人是野蛮人。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核心是“华夏中心论”,即天下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其他都是边缘,而且由“边缘”渐成“野蛮”。夷夏对举始于西周,有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说,严夷夏之防却是春秋时期。约至春秋时期,“夏”和与其相对的“狄”、“夷”、“蛮”、“戎”、“胡”等(后简称“狄夷”或“夷”)概念的使用开始突破地域范围,被赋予文化的意义,甚至被赋予一定程度的种族意义,主要用于区别尊卑上下、文明野蛮、道德与非道德。“华夏”代表正宗、中心、高贵、文明、伦理道德;“夷”则代表偏庶、边缘、卑下、野蛮、没有伦理道德,尚未脱离兽性。孔、孟都提出要严夷夏之防。先秦到两汉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奠基时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以妖魔化的“他者”为镜像,塑造、形成了自己的种族或文化优越、优秀、高尚、高等的形象。以此为基础建构的华夷二元对立世界观,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直到近代,“严夷夏之大防”、“只能用夏变夷,不能用夷变夏”,仍然具有强大的力量。

  本书的主旨是探究人类如何把自己分隔成为民族的、各不相同的社会这种趋向。之所以要探究这个问题,是因为人类在区分异与己的同时,又不能不与“他者”交往,在全球化时代,这种交往的广泛性、深入性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作者开宗明义地写道:“如果需要考虑人类区分自己的趋向,也必须关注让人类联合在一起的那些活动。做不到这一点,只能导致对人类事务中民族重要性的错误理解,而对这一重要性的探究恰恰是本书的中心。我们关心的首要问题是:‘民族的存在告诉我们人类怎样的特性?’但是,什么是民族?什么又是民族主义?”如何通过对民族、民族主义的深刻认识而达到人类更好的合作,是这本书的“问题意识”,这本书其实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探讨、研究民族主义,当然要从什么是“民族”开始。简单地说,民族是由出身情况决定的、居住在一个领地内的共同体。领地,当然是这个共同体存在的必要条件。但仅有领地,还不足以形成民族,因为历史上不断变迁、在一个领地内生活并具有一定文化特征的共同体,才形成民族,或者才能称之为民族。相对统一的文化,为民族提供了稳定性,使其长时间持续存在。民族文化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淀,因此作者提出了“时间深度”这个概念。所有民族都有关于自己民族形成的神话、传说、历史,久而久之,形成了这个民族的、独特的集体意识。历史学家德尔默?布朗(DelmerBrown)有句名言:“民族的形成使神话传说更像史实,使真实事件更像神话传说。”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服饰、建筑、歌曲、语言、宗教信仰等等,与神话、传说、历史等一样,都承载着民族这个社会关系赖以形成的功用。从观念上说,民族是一种反映集体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自己的领地与独特的观念,是民族的两个基本元素。也就是说,民族是一种既有时间深度,又有领地界限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现实和想象中持续存在的集体自我意识之上。作者对民族做出这种定义:“民族是一个具有亲属关系的共同体,具体地说,是其成员之间由于出生境况相同而形成的密切关系、占据广阔领地、有时间深度的共同体。”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民族主义比其他意识形态更强调传统、强调传统的同质性、强调保持传统的纯洁性。然而历史说明,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的,因为许多传统本身也是“发明”的,只是久而久之这些“发明”、“创新”、“创造”,不知不觉也就成了“传统”。

  例如圆筒形的“土耳其帽”被认为是土耳其的传统,已经演变成土耳其的符号。然而,它曾经是“反传统”的符号。19世纪30年代,苏丹马赫默德二世在军事改革方面采用欧洲军事训练法,聘用了英国海军军官为海军顾问、普鲁士军官做陆军军事顾问。在行政机构方面,他将原来传统的机构改换成西方近代的政府各部,特别是设立了外交大臣、内务大臣、财政大臣等官职。为了表明开放的决心,他命令官员要穿欧式西裤、大礼服和黑皮靴,百姓戴的穆斯林头巾也被废止,规定一律戴一种圆柱形无边毡帽。这种帽子由于没有帽沿,所以宗教祷告时前额照样可以方便紧贴地面。显然,这是穆斯林头巾与西式有沿帽之间的一种妥协,但它的推行仍因其“反传统”而遭到维护传统者的强烈反对,在国家采取强硬的行政手段后才开始流行。

  后来,土耳其的“改革派”与“保守派”间的激烈斗争一直不断,曲曲折折,反反复复,终于在1908年爆发了要求君主专制立宪的“青年土耳其”革命,最终在凯末尔将军领导下,于1923年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虽然凯末尔集种种大权于一身,但改革还是遇到了强大的阻力,为表示改革的决心,凯末尔在1925年下令禁止戴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而要求戴礼帽、鸭舌帽等各种欧式帽。但近百年来,圆柱形红色礼拜帽已经成为神圣的宗教和奥斯曼帝国的象征,几乎人人都戴。1925年初,凯末尔却发动了对礼拜帽的批判,8月,凯末尔本人头戴巴拿马帽到几个最保守的城镇视察,表示告别传统。为与凯末尔保持一致,政府机关忙向官员发放欧洲式大礼帽。11月,做出了戴土耳其礼拜帽是犯法有罪的规定!这一规定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不满,在一些地方甚至引发了公开抗议和骚乱,但都被凯末尔镇压下去,其中一些人还被处以绞刑。终于有不少人开始戴各种欧式帽,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鸭舌帽,因为在作礼拜祷告时可反过来把帽沿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

  而中国的“辫子悲剧”,其惨烈程度远远超过了土耳其的“帽子风波”。清军入关不久,为表示自己的“天下已定”,即强令汉族男子改变千百年的束发传统而剃法蓄辫,限定十天之内“尽使薙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责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如“已定地方之人民,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有的地方限三日剃完,有的则关起城门强迫一日之内全部剃完。清军到处宣称“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在“头”与“发”之间,许多人却是宁愿“留发”也不愿“留头”,端得把“传统”、“民族特性”看得比身家性命还重。当清军占领南京后,江南不少城镇“结彩于路,出城迎之”,有的还用黄纸书“大清顺民”四字贴于城门。虽然有人组织反抗,但下层百姓参加者并不多。对大多数小小老百姓来说,在哪个王朝统治下都是一样吃饭干活,一样交粮纳税。然而,当薙发令下来后,渐趋平静的江南又开始骚动不安起来,下层百姓纷纷参加反清斗争。江阴、嘉定百姓的反抗尤其强烈,清军对这两处的镇压也格外残酷,血腥的“嘉定三屠”便有几万人被杀,全国其他地方因此被杀者难以胜数。经过极其野蛮的屠杀,“远近始剃发”,剃发留辫在血泊中为汉人接受。

  二百年间,蓄辫这原本靠血与火、刀与剑强迫汉人背叛原来“束发”传统而接受的“新生事物”居然成为“正统”、成为难以撼动的“传统”,成为中国人、中国特色的象征。反清的太平军因不剃头、不留辫而被视为大逆不道的“发逆”、“长毛”。1895年孙中山剪辫易服表示反清革命也被多数人咒为叛逆。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以军政府名义起草《讨满洲檄》,列数清王朝的种种罪恶,其中一条就是:“往时以蓄发死者,遍于天下,至今受其维系,使我衣冠礼乐、夷为牛马。”革命党号召百姓剪辫,但仍有许多人依然恋恋不舍,于是革命军只得在大街小巷强迫行人剪辫子,成为时代一景。

  土耳其反对戴穆斯林头巾传统的礼拜帽在百年之内就演化成了“传统”;中国反束发传统的剃发蓄辫在两百年之内也演化成了“传统”。“帽子”与“辫子”终于多年媳妇熬成婆,成为具有民族特性的“传统”、“正统”,成为一个民族凝聚共同记忆、价值的象征符号。显然,传统、民族特性等本身也在不断变化之中,不少传统、民族特性其实开始也是“反传统”、反原来的“民族特性”的,是人为强迫“植入”之结果。

  无数史实证明,几乎没有不变的传统。斯蒂芬?格罗斯比就此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什么传统的呈现是对各种亲属关系的肯定?或者说为什么要利用传统来建立各种亲属关系,把一群人和另一群人区分开来?”在对历史上传统的变革与维护这种矛盾现象作了深入分析后,他的结论是在民族关系形成的过程中“一个遥远的、常常带有神话色彩的过去,抑或一个人们认为史无前例、无从查证的情况,在时间的帮助下又一次把民族关系的独特性合理化了”。他进一步指出:“强调民族历史悠久并不意味着真正相信民族的独特性,这也许只是算计着如何利用民族矛盾。”

  斯蒂芬?格罗斯比总结民族主义的特点是:“它相信民族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目标;这种断言常常导致一种信念,即民族要求不容任何质疑和任何妥协的忠诚。这种关于民族的信念一旦成为主导,便会危害个体自由。另外,民族主义经常宣称其他民族是自己民族不共戴天的敌人;它把仇恨植于外来物,无论对方是另一个民族、一个移民,还是一个可能信仰另一种宗教或说不同语言的人。”但是,民族主义的多重面相他也没有忽视。他指出,20世纪两次给人类带来深创巨痛的世界大战,民族主义难辞其咎;但在二战后反对殖民主义、民族国家纷纷独立的大潮中,民族主义则厥功至伟。民族主义通常被认为是落后的,但加拿大和英国可是最发达地区,魁北克、北爱尔兰的民族分离运动仍有不小市场。

  他承认,民族问题、民族主义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源远流长,与现实利益紧密纠结,成为学者现在遇到的空前棘手的问题。因此,本书的核心问题是考察民族的存在说明了人类怎样的特性。民族持久性和重要性的一个原因是人类对生存力,尤其是人类本源的关注。由此而围绕本源形成种种关系,其中一种就是民族。为了生存形成不同的民族,发展出民族主义。他强调,不同民族的生存不应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而应是共生共存。如何做到这一点,他寄希望于良善的政治:“政治的任务不是去否认这些主导人类行为的不同目的。毫不妥协地维护一种目的,并以牺牲其他目的为代价的行为,只能导致完全着迷于一种要么是民族主义、要么是原教旨主义的意识形态表达。”“政治的任务是出于对社会集体利益—尽管难免有些模糊—的关心,通过理智地践行文明美德来对不同目的所要求的不同生活方式做出巧妙地裁决。”

  ……



《国家与认同的迷思:一部关于民族主义的解构史》 引言 自18世纪启蒙运动的星火点燃,至20世纪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浪潮,再到当下错综复杂的全球化语境,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概念始终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激荡回响——民族主义。它既是凝聚一个族群、塑造国家认同的强大力量,也是引发冲突、划分敌我的意识形态。然而,民族主义究竟是什么?它是否如我们所想象的那般天然、永恒,抑或是一种人为建构的产物?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深刻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逻辑? 《国家与认同的迷思:一部关于民族主义的解构史》并非对某一特定地域或时段民族主义的孤立考察,而是一次对这一复杂现象进行深度剖析与审视的智识之旅。本书旨在超越表面的民族主义叙事,挖掘其形成、演变、传播及其内在矛盾的根源,揭示其作为一种社会建构的本质,并探讨其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多样化呈现。我们不寻求给民族主义一个简单的定义,而是试图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论述,逐步瓦解那些看似牢不可破的民族主义神话,引导读者以一种更为批判性的视角去理解这一深刻影响现代世界的力量。 第一章:破碎的“血脉”与“土地”——民族主义的起源追溯 传统观念中,民族主义常与“血缘”、“土地”这些看似天然的联系紧密相连。本书的第一章将从历史的深处开始,审视这些“天然”联系的构建过程。我们将考察18世纪之前,欧洲社会是如何通过宗教、王朝、语言、地域等多种元素来构建社群认同的,而“民族”作为一种普遍的、统一的政治和文化实体,是如何在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印刷术的普及、以及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中逐渐孕育的。 我们将深入探讨启蒙思想家如卢梭、赫尔德等人关于“人民意志”和“民族精神”的论述,分析这些思想如何为后来的民族主义理论奠定基础。同时,我们也将审视印刷术在塑造共同语言、传播共同思想、以及创造“想象共同体”方面的关键作用。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细致梳理,本书将揭示,所谓“古老的民族”并非凭空存在,而是经过一系列政治、文化和经济力量的塑造,才得以被“发明”和“复兴”。我们也将关注在非欧洲语境下,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探讨被殖民者如何借鉴西方民族主义的模式,反过来构建自身反殖民的认同。 第二章:国族主义的“发明”与“再发明”——历史叙事与文化符号的建构 一旦“民族”的概念初步确立,随之而来的便是对这一概念的持续“发明”与“再发明”。本书的第二章将聚焦于历史叙事、文化符号、以及教育体系在民族主义构建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将分析,精英阶层如何通过编纂历史、改编民间传说、创作民族史诗、以及制定统一的教育课程,来塑造一个连贯、统一且充满荣耀的民族过去。 这一章将深入探讨民族主义如何利用“黄金时代”、“伟大英雄”、“民族苦难”等叙事元素,构建一种集体记忆,并将其内化为国民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同时,我们也将审视民族主义如何通过国旗、国歌、国家节日、以及各种纪念碑和博物馆等文化符号,来强化民族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本书将以大量的历史案例,展示不同民族国家是如何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对自身的历史和文化进行选择性地强调、重塑和改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政治需求和国际环境。 第三章:语言、宗教与“他者”——民族主义的边界划定与排斥机制 民族主义在构建“我们”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对“他者”的划定与排斥。本书的第三章将深入剖析语言、宗教、以及其他社会文化差异如何在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中被工具化,成为划定民族边界、巩固群体认同的重要依据。我们将分析,语言的标准化和推广如何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以及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在国家主义压力下所面临的挑战。 同时,宗教在民族主义中的作用也异常复杂。本书将探讨,宗教如何在某些情况下成为民族团结的粘合剂,在另一些情况下则成为民族冲突的导火索。我们将审视,民族主义如何将宗教信仰、仪式或符号与特定的民族身份绑定,从而制造出宗教上的“他者”,并可能引发迫害和歧视。此外,本书还将考察种族、地域、阶级等其他差异性因素,在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中是如何被解读和利用,以构建排他性的民族主义。 第四章:从“解放”到“扩张”——民族主义的多重面向与权力运作 民族主义并非铁板一块,其表现形式和内在逻辑也随着历史进程不断演变。本书的第四章将分析民族主义从早期追求民族解放、争取国家独立,到后期可能演变为扩张主义、帝国主义的内在逻辑。我们将考察,在19世纪,民族主义是如何成为反抗帝国统治、实现国家统一的重要动力,并催生了诸如意大利统一、德意志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 然而,一旦国家建立,民族主义的能量也可能转向内部的巩固与外部的扩张。本书将深入分析,民族主义如何被统治精英所利用,以转移国内矛盾、合法化对外战争,甚至构建“生存空间”的理论。我们将审视,不同类型的民族主义,如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保守民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其核心理念、权力运作方式以及对国际秩序的影响有何差异。 第五章: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挑战、韧性与重塑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天,民族主义似乎并未因此消亡,反而以更加复杂多样的形式出现。本书的第五章将审视全球化对民族主义带来的挑战与刺激,以及民族主义在后殖民时代、移民时代、数字时代的韧性与重塑。我们将分析,全球化带来的经济不平等、文化冲击、以及跨国界的挑战,如何激发新的民族主义情绪,例如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对外国影响的抵制。 同时,本书也将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主义如何与身份政治、民粹主义、以及新保守主义等思潮相互交织。我们将分析,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在传播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动员民族主义情绪方面扮演的角色。最后,本书将反思,在日益紧密联系的世界中,民族主义的未来走向,以及我们如何在承认国家认同的同时,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构建更为包容和合作的全球秩序。 结语:反思与前瞻 《国家与认同的迷思:一部关于民族主义的解构史》并非一本意图将民族主义彻底“证伪”的书籍,而是希望通过对其深层机制的解构,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复杂性、多面性以及其在历史和社会现实中的巨大影响力。本书致力于提供一个多角度、跨学科的分析框架,鼓励读者独立思考,辨别被精心包装的民族主义话语,认识到国家认同的建构性,并思考如何在维护国家主权和促进民族福祉的同时,避免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泥沼。 在充斥着全球挑战与变革的时代,深刻理解民族主义的本质,对于我们认识当下、塑造未来至关重要。希望本书能够为读者提供一次深刻的智识启发,引导我们以更加清醒和批判的眼光,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被民族主义深刻塑造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宏大叙事的层面,更需要微观的视角和个体体验。所以,我对这本书中是否能展现普通人在民族主义浪潮中的经历充满好奇。作者是否会描绘,在国家构建的过程中,个体身份是如何被重塑的?人们是如何从地域认同、宗教认同,逐渐转向一种更具包容性的“民族”认同的?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民族主义如何影响日常生活、文化习俗、语言教育的论述。比如,国家史观的建构,国旗、国歌的象征意义,以及教育体系如何将民族主义的思想潜移默化地灌输给下一代。我也很好奇,当个体与民族主义发生冲突时,会产生怎样的困境?例如,那些对主流民族主义持怀疑态度的人,他们的声音又是如何被压制的?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民族主义并非只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评分

这套《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一直是我书架上的常客,它们总能用一种出人意料的深度和广度,将一个庞大复杂的议题,剖析得既严谨又不失趣味。这次拿到《民族主义》这本,着实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知道,民族主义这个词,在当今世界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是凝聚人心的强大力量,也能是制造分裂的导火索。我很好奇,作者会从一个什么样的角度来解读这个充满争议的概念?是关注它的起源和历史演变?还是探讨它在不同文化、不同国家所呈现出的独特面貌?抑或是分析它对国际关系、全球政治格局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毕竟,理论总需要落脚点,那些鲜活的历史事件和现实冲突,才最能展现民族主义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梳理概念,更能引发我深入的思考,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在现代社会,民族主义的幽灵是如何游荡,又是如何悄然塑造着我们对“我们”与“他们”的认知,以及这种认知最终如何影响着个人的选择与集体的命运。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在于它能否提供一种超越国界的视角来审视民族主义。我们都知道,民族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有时是解放的旗帜,有时却是压迫的工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跨越简单的好坏二元论,深入探讨民族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动态演变。作者是否会讨论,当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相结合时,会产生怎样的破坏性后果?又或者,当一个长期被压迫的民族,在争取独立的过程中,民族主义如何成为其反抗的强大动力?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他者”叙事的分析,民族主义往往伴随着对“异己”的排斥和妖魔化,这种心理机制是如何形成的?它又如何影响着国际冲突和地区紧张局势?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主义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能够更理智地看待当今世界存在的各种民族主义现象,而不是被简单的标签所迷惑。

评分

对我而言,一本优秀的通识读本,最终应当能够引导读者走向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而不是提供一个固定的答案。这本书在探讨民族主义的种种面向之后,是否会指向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民族国家是否依然是人类组织社会和实现政治目标的最佳模式?是否存在一种超越民族主义的、更具包容性和普适性的集体认同的可能性?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后民族主义、全球公民身份等概念的探讨,或者对未来社会结构的可能性进行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所面临的诸多挑战,比如地缘政治冲突、文化隔阂、身份认同危机等,在多大程度上与民族主义的幽灵息息相关。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够获得一种更加批判性的思维能力,能够更敏锐地辨识出民族主义在不同情境下的潜在危害,并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和平、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作者那种冷静而犀利的笔触所吸引。他并没有直接陷入意识形态的辩论,而是先从“民族”这个概念本身开始,层层剥茧,试图解构其形成的历史土壤和文化基因。我一直认为,理解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必须回到它的源头,探究其思想根基。这本书的开篇,似乎就承诺了这一点。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民族”概念,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社会思潮联系起来的。它会从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讲起吗?还是会追溯到浪漫主义对民间文化和民族认同的强调?我猜测,书中很可能会涉及一些关键的历史人物和思想家,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无疑为民族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思想武器。我很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早期民族主义运动的生动描述,比如法国大革命中的民族主义热情,或是19世纪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民族主义浪潮。这些历史场景,不仅能帮助我理解民族主义的早期形态,更能让我体会到,一种新的集体认同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孕育、生长并最终改变世界的。

评分

不错,物美价廉。

评分

很快…………

评分

。。。。。。。。。。。。。。。。。。。。

评分

可以

评分

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千头万绪,盘根错节。再与@问题相纠缠,或者说,由@问题所引发,局面便更为复杂。

评分

挺不错的,送货挺快的,感觉很满意。

评分

富士达发射点大师傅阿斯弗阿斯蒂芬阿斯蒂芬阿斯顿阿迪斯阿迪斯

评分

已经读了一部分,感觉到了之前自己的认识不免有狭隘的地方

评分

开始了解这股思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