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说道

南怀瑾说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台风 著
图书标签:
  • 南怀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人生智慧
  • 哲学
  • 思想
  • 文化
  • 修身
  • 养性
  • 人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时事出版社
ISBN:978751950046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049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南怀瑾先生对道家经典的阐述,从为人处事、修身养性、人情世故、领导艺术、无为之道、养生智慧、生活哲学、生命真谛等角度出发,根据南怀瑾著述中关于道家哲学的精彩论述,阐述南怀瑾道家思想精髓在生活与工作中的运用,让读者进一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作者简介

  于台风,新闻专业毕业,自媒体编辑,喜研国学,深谙国学运用之道。著述文风简练,言语生动,是业界知名撰稿人。

目录

第一章 南怀瑾谈道学中的为人处世:
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曲则全,枉则直003
宠辱面前,谁能不动心007
持而盈之,不争故无忧010
操守也,濯足浊流人自清013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017
内直外曲,成而上比021
名与身孰亲,得与亡孰病025
功成,名遂,身退029
大智若愚,智者的生存之道033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037
真正的强者,以强示弱而胜041
第二章 南怀瑾谈道学中的修身养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知人者知,自知者明047
轻诺者,必寡信050
上善若水,求教于水的人生艺术053
自我超越,摆脱世俗的枷锁057
人不尊己,危辱及之060
学会专注,意之所属着其行063
守静持重,乃立身之本066
人生境界有大小:小知不及大知也070
第三章 南怀瑾谈道学中的人情世故: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所谓生存,先存己而后存人075
保持判断力,有些赠予不能接受079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083
谨尔言,慎尔行087
善言无瑕,滴水不漏091
言多语失,多言数穷094
君子之交,亲疏有度098
人情值千金:不可不懂的人情世故101
第四章 南怀瑾谈道学中的领导艺术:
不盈不满,雅量容天下
贤者用人,故智尽而不乱107
说话,高位者的必修课110
精明能干就能成功吗114
开拓眼界,由观身到观天下117
不尚贤,则民不争也121
名利上,不争天下先125
善于识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28
不出户,而知天下131
治大国,若烹小鲜135
以柔克刚,天下莫柔弱于水139
第五章 南怀瑾谈道学中的无为之道:
道之本性,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145
道之本性,常无为而无不为149
所谓“无为”,至人无己,圣人无名153
道的最高标准:绝顶聪明,绝顶痴157
道并行而不悖161
隐士文化:天子不能臣,诸侯不能友164
大道无为,无为而治167
天下有道,故知足之足170
第六章 南怀瑾谈道学中的养生智慧:
凭虚御风,栩然蝴蝶
祛病延年,有道可修175
静的艺术:致虚极,守静笃178
五味、五色与五脏182
养生至简:睡眠养生,少睡不困186
有些梦境能预示疾病190
经脉对照天时193
学会笑,以自得为功197
身病易治,心病难医201
阴阳四时,万物之始终,死生之根本204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208
无怒,夏季养生之道211
精与魂,藏肾肝214
第七章 南怀瑾谈道学中的生活哲学:
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
因缘有命,随缘世事无挂碍221
人生的舍与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224
爱与被爱:度在身,稽在人227
生有涯而知无涯230
喜怒哀乐,心态也,情态也234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238
安时处顺,哀乐不能入242
第八章 南怀瑾谈道学中的生命真谛: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南怀瑾谈道学中的为人处世: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与否,最直接的决定因素是勤劳,而做人成功与否,却不仅仅是善良所能左右的,还在于是否懂得处世哲学。古往今来,那些功成名就、受人爱戴的圣贤们都是深谙处世之道的人,他们懂得什么该坚持、什么该舍弃,以及什么时候坚持、什么时候舍弃,因而常常能事半功倍,无往而不利。道家文化中包含着最实用的为人处世哲学,想要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平稳和长远,不妨通过汲取道家文化精髓来学习圣贤们的处世方法。
  曲则全,枉则直
  为人处世,善于运用巧妙的曲线只此一转,便事事大吉了。——南怀瑾
  读南怀瑾先生的著述《老子他说》可以看出,在先生心里,“曲则全”和“枉则直”都是值得遵循的天道和自然法则,若能巧妙用到为人处世上,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南先生认为,“曲则全”“枉则直”是老子抓住我们老祖宗的传统文化原则后,指出的做人处世与自利利人之道,即用委婉迂回的方式达到圆满的处世结果。比如,同样是批评人,南先生说:“善于言辞的人,讲话只要有此一转就圆满了,既可达到目的,又能彼此无事。若直来直往,有时是行不通的。”所以,人生在世,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如果采用直接的方式行不通,可以换种思路,采用间接的方式
  试试。
  聪明的人懂得变通
  历史上很多取得伟大成就的人都懂得与世推移、顺势而为的道理。这样的人往往比常人更加心思细腻,不拘泥于形式,能够依据不同情况用含蓄曲折的方式达到利人利己的目的。如此一来,既能顾全面子,又能顾全里子,成全所有人,进而取得皆大欢喜的效果。
  诸葛亮就是一位善于变通的智者。
  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以曹操的惨败而告终。当时孙刘联盟虽然大胜,却并不一心,可以说各自都在心里打着小算盘。周瑜想把曹操及其残留部队赶到刘备的地盘,借刘备之手杀掉曹操,让魏国的复仇大军以刘备为最大的仇人,以挑起双方战争,自己坐收渔翁之利。而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一眼就识破了周瑜的诡计,他既不能让曹操死在自己的地盘上为日后埋下祸端,又不能明目张胆地放了曹操,致使盟友东吴不满。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诸葛亮料到多疑的曹操必定会走那崎岖难行的华容道,又考虑到曹操对关羽有恩,再加上夜观天象发现曹操命不该绝,于是搬出关羽把守华容道。诸葛亮深知以关羽有恩必报的个性,他一定禁不住曹操的巧舌如簧,最终宁愿自己领受军法,也会放走曹操。所以,最终,诸葛亮不但巧妙地放走了曹操,使周瑜的奸计不能得逞,又让关羽报了曹操昔日的知遇之恩,以免日后战场相见再心存顾虑。同时,当东吴派鲁肃来打探战况时,诸葛亮又以一场苦情戏堵住了东吴的嘴。诸葛亮此举,可谓“一箭三雕”,一切看似在意料之外,却又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试想,如果诸葛亮不懂变通,而是直截了当地选择杀或者不杀曹操,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他杀曹操,正中了周瑜的奸计:一方面,魏国势力衰退,必定会把刘备当作头号大敌;另一方面,东吴一家独大,从此不再把刘备放在眼里,随时都能灭之歼之,刘备及其军队就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若不杀曹操,并堂而皇之地放走曹操,必然会引起东吴的不满,坐实背叛盟友的罪名,而孙刘联盟破裂,蜀军也会腹背受敌。事实上,在这种特殊的情境下,诸葛亮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他只能放走曹操,而且要手段高明地放,要有一个合乎情理、能够让东吴哑口无言的理由,而曹操和关羽昔日的恩情,恰巧就成了这个理由。
  最终,诸葛亮迂回地放走了敌人,保全了自己,这其中就体现了“曲则全”的道理。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
  出自《易·系辞下》的“尺蠖之屈,以求信(注:信通伸)也”和老子的“枉则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想告诫世人,做人要能屈能伸,只有懂得韬光养晦,默默提升自身修养和才华,才有受人尊敬、功成名就的一天。如果一味地眼高手低,空有“大鹏展翅恨天低”的抱负,而不愿从底层做起积累经验,保存实力,则最终只能像墙上芦苇一样,“头重脚轻根底浅”,抑或是像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我国古代能屈能伸的人比比皆是,如卧薪尝胆的勾践、能忍受胯下之辱的韩信、装疯卖傻以保全性命的孙膑等,而北宋的大文学家司马光也是其中一位。
  据说,司马光小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起读书,发现自己的记忆力比别人差。为了克服这个弱点,每当老师讲完课,别的小朋友都去玩耍时,他总是一个人安静地躲起来温习老师所讲的内容。为了加深记忆,他一遍遍地背诵,直到能够流畅地背下来才肯休息。他住的地方十分简陋,只有一张简单的木板床、一床破被子,还有一个特制的圆木枕头。而这个圆木枕头就是司马光用来警醒自己的工具,每当他读书读到太困想要睡觉的时候,一躺到床上,硬邦邦的圆木枕头就会滚来滚去,把他惊醒,他就会接着爬起来读书,所以这个圆木枕头被司马光命名为“警枕”。就这样,司马光始终保持着谦恭的心态,刻苦学习,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自己的志向,终于成了受人敬仰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很多时候,“枉”是聪明之人故作的糊涂姿态,是高尚之人表现出的谦逊品德,是以退为进的制敌谋略,是以柔克刚的取胜气概。正如南怀瑾所说:“要学会做一个君子,便要谨慎小心,致力于学问修养,一天一天慢慢地琢磨成器,如同木工做车轮子一样,慢慢地雕凿,平常看不出效果,等到东西做成功了,效果就出来了,到这时候才看出成绩。”
  ……

《禅思慧语:生活中的东方智慧》 本书并非关于某位特定人物的论述,而是汇集了一系列关于日常生活、为人处世、以及个人修养的深度思考。它没有预设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特定的学术框架,而是以一种随性而又不失条理的方式,探讨那些触及每个人内心深处、影响我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普适性主题。 第一章:宁静的基石——心智的安顿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是抵达幸福的基石。本章将深入探讨如何安顿我们的心智,使其不受外界干扰,保持平和。我们将从几个关键角度切入: 觉察当下,而非沉溺过往或担忧未来: 许多人的烦恼源于对过去的耿耿于怀或是对未来的过度焦虑。本书将引导读者认识到,真正能把握的只有当下。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和思考,帮助读者将注意力从虚幻的过去和不确定的未来拉回到生动而真实的此刻。我们将分析,当我们的意识完全专注于眼前正在做的事情时,心灵会获得怎样的解脱。这并非要求我们完全遗忘过去或放弃对未来的规划,而是强调在处理当下事务时,要以一种更加投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情绪的观察与管理: 情绪是人性的自然流露,但失控的情绪会像狂风骤雨,摧毁我们的平静。本章将不涉及任何心理学理论的堆砌,而是通过生活化的例子,阐述如何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去观察自己情绪的起伏。我们将探讨,认识到情绪的本质,理解情绪的产生并非自己本身,而是由外在事件和内在认知交互作用而成,是管理情绪的第一步。进而,我们将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帮助读者在情绪涌动时,能够及时止损,不被其吞噬,从而做出更理性的选择,而非冲动行事。 减少不必要的欲望,培养知足常乐的心境: 欲望是前进的动力,但过度的欲望则会成为枷锁。本书将从生活的层面,探讨如何审视并调整我们内心的欲望。我们将分析,许多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攀比心理”和“永不满足”的心态,是如何不断消耗我们的精力,制造不快乐。通过对生活中简单美好的事物进行反思,引导读者体会到“知足”的力量,以及如何从物质的追求转向精神的富足,从而找到内心真正的安宁。这并非提倡消极避世,而是倡导一种更健康、更平衡的生活态度。 第二章:行走的智慧——处世的艺术 生活在群体之中,与人交往是不可避免的课题。本章将聚焦于如何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展现出应有的智慧与艺术。 沟通的艺术:倾听与表达的平衡: 有效的沟通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本书将强调“倾听”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用耳朵去听,更是用心去理解对方的意图和情感。我们将通过具体的场景,展示如何通过专注的倾听,化解误会,增进理解。同时,我们也会探讨如何清晰、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避免含糊不清或带有攻击性的言辞。这并非传授什么高深的沟通技巧,而是回归到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尊重与坦诚。 待人接物的分寸感: 在与人交往中,把握好“分寸”至关重要。本章将探讨如何在尊重他人的同时,维护自身的尊严;如何在热情助人时,不越界;如何在面对不同性格和背景的人时,保持恰当的距离和态度。我们将分析,过度的热情或疏离,都可能导致关系的失衡。通过对生活经验的梳理,引导读者形成一种基于智慧和同理心的待人接物之道。 处理冲突与矛盾的智慧: 冲突与矛盾在所难免,如何积极有效地处理它们,是衡量一个人成熟度的重要标志。本书将不鼓励回避冲突,而是提倡以一种平和、理性的态度去面对。我们将探讨,如何从冲突中学习,而非被其伤害。通过对一些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剖析,引导读者认识到,化解矛盾的关键往往在于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以一种合作而非对抗的心态去寻求解决方案。 第三章:成长的阶梯——修养的提升 个人的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关乎内观与外化的和谐统一。本章将探讨如何通过日常的点滴,不断提升个人的修养。 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学习并非仅仅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拓展视野,丰富心灵。本书将强调,真正的学习是主动的、探索式的,并且能够触及事物的本质。我们将探讨,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真伪,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并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于生活。这并非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包含对生活现象、社会运行规律的观察与思考。 责任与担当: 责任感是成熟的标志,也是个人价值的体现。本书将从生活的角度,探讨我们对家庭、对工作、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我们将分析,逃避责任所带来的短期轻松,最终会转化为长期的负担。通过对一些积极承担责任的典范进行反思,引导读者认识到,主动承担责任,不仅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更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坚持与毅力: 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就,都离不开坚持与毅力。本书将以鼓励性的语言,阐述坚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轻易放弃。我们将分析,许多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往往是由于缺乏持之以恒的努力而最终未能实现。通过对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进行阐述,希望能激励读者,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坚定信念,砥砺前行。 第四章:生命的体悟——境界的升华 生命的意义,往往体现在我们对世界和他人的理解深度上。本章将从更广阔的视角,引导读者进行生命的体悟,从而提升精神境界。 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悟: 自然界是生命最伟大的导师。本书将引导读者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体会其宏大与细腻之处。我们将通过对四季更迭、草木荣枯的观察,感悟生命的循环与无常。这并非要求读者进行专业的自然科学研究,而是通过一种更加贴近心灵的方式,感受自然带来的启迪,从而培养一份敬畏之心。 对人生无常的理解与接纳: 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理解并接纳生命的无常,是获得内心平和的重要途径。本书将以一种温和的态度,探讨生命的短暂与变化,以及如何在这种无常中找到意义。我们将分析,过分执着于事物的永恒,往往会带来痛苦。通过对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的体悟,引导读者更加珍惜当下,以一种更加从容的心态去面对生命的起伏。 对他人的关怀与慈悲: 真正的生命境界,体现在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关怀与慈悲。本书将从生活的实践出发,探讨如何将这种关怀付诸行动。我们将分析,狭隘的自我中心,只会限制我们的视野,而对他人的关怀,则能拓展我们的生命宽度。通过对一些充满善意与爱心的故事进行回顾,希望能唤醒读者内心的同情心与仁爱之心,从而以一种更加宽广的胸怀去拥抱世界。 结语: 《禅思慧语:生活中的东方智慧》是一本没有特定答案的书,它更像是一扇敞开的门,邀请您一同走进对生活、对自我、对世界的深度探索。本书所提供的,不是一套僵化的理论,也不是一套高深的修行方法,而是希望通过一些贴近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唤醒您内心潜在的智慧,帮助您在日常的点滴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从容与豁达。愿这本书能成为您在人生旅途中的一位良伴,伴随您不断成长,抵达更宽广的生命境界。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次翻阅这本书,我被那种质朴而深邃的文字所吸引。作者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却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他讲到“人生的意义”,不是用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对个体生命历程的细致描摹,让你感受到生命的重量和价值。他谈论“修身养性”,不是强制性的戒律,而是引导你从内在的平和出发,去感受生命的宁静与美好。书中对“困境”的解读,尤为深刻。他并不回避人生的苦难,反而直面现实,用一种包容而智慧的眼光,去理解和化解那些人生的挑战。他告诉你,苦难并非生命的终点,而是成长的契机。读着他的文字,你会感觉自己不再孤单,因为你读到的,是另一种生命体验的共鸣。他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静静地倾听你的烦恼,然后用他的人生智慧,给你一份温暖的启示。这本书,更像是一剂心灵的良药,在浮躁的世界里,为你提供一方宁静的港湾。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没有明确的“主题”。它不像许多书籍那样,有一个清晰的议题,然后围绕着这个议题展开论述。相反,它更像是一次漫无边际的闲谈,但每一次的“跑题”,都恰恰是作者思想的闪光点。他可以从一则古老的寓言,跳跃到现代社会的某个现象,再转向个人的修行体悟,但你总能从中找到一条隐秘的线索,将它们串联起来。这种跳跃式的思维,反而更符合我们真实的思考方式,也更能激发出读者的联想。他讨论“道”,并非高不可攀的哲学玄理,而是融入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如为人处世的细节,对待事物的态度,甚至是对待身体的保养。他的话语,看似随口而出,却字字珠玑,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读这本书,就像与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促膝长谈,他分享的人生经验,远比任何教科书上的理论都来得生动,来得实在。你会被他那份通透所折服,也会被他那份豁达所感染。

评分

翻开这本书,仿佛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门,里面弥漫着温润的书卷气,混合着些许烟火的智慧。作者的文字,不像那些故作高深的论调,而是如同邻家老者,絮絮叨叨地讲着那些关于人生、关于修行、关于家国天下的道理。初读之下,或许你会觉得似曾相识,那些道理似乎早有耳闻,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其间的精妙之处。他娓娓道来,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贴切的比喻,将那些深奥的哲学概念化为寻常百姓都能理解的语言。那些关于“学”的开端,关于“道”的探索,关于“德”的涵养,被安插在日常的言谈举止之中,让你在不经意间,便被引入了那片智慧的海洋。没有宏大的理论框架,没有复杂的逻辑推演,只有朴素的言语,却能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你会发现,原来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智慧,其实就藏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只是我们往往被琐事蒙蔽了双眼,忽略了它们的存在。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师长,在为你拨开迷雾,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审视生活,审视这个世界。它不强迫你接受任何观点,只是静静地呈现,任由你自行体悟,自行消化。

评分

每当拿起这本书,总会有一种莫名的宁静感油然而生。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特有的韵律,读起来像是潺潺流水,又像是晚风拂过竹林,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却能轻易地触动你内心深处的情感。他谈到历史,不是枯燥的史实罗列,而是从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中,挖掘出那些永恒的人性光辉与局限。他谈到文化,不是空洞的概念阐述,而是将那些看似遥远的传统,融入到鲜活的生活场景中,让你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最令人着迷的,是他对于“人”的深刻洞察。他剖析着我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理解着我们的喜怒哀乐,并用一种悲悯的视角,指引我们如何与自己和解,如何与他人相处。书中的那些关于“心”的探究,关于“情”的解读,让我反复咀嚼,受益匪浅。你会发现,他仿佛能洞悉你所有的困惑,并用最温和的方式,给你最恰当的慰藉。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对生命有了更深的体悟。它不像一本知识性的读物,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自我的重新发现。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常识”的重新定义。他认为,很多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常识”,其实是经过了岁月的沉淀和智慧的提炼。他会将那些看似平常的道理,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解读,让你不禁拍案叫绝。比如,他谈论“学习”,不是强调死记硬背,而是强调“体悟”和“实践”,让你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在于内化和应用。他讨论“为人”,不是刻意去迎合他人,而是强调“真诚”和“自律”,让你明白真正的修养源于内心的安宁。书中对“时机”的把握,也颇有见地。他告诉你,很多事情的成败,不仅仅在于努力,更在于对时机的准确判断和把握。这种对人生智慧的细致解读,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人生这条充满未知的旅途上,为你指引方向,让你少走弯路。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激发你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属于自己的那份智慧。

评分

便宜实惠好用

评分

总体感觉不错,书没来得及看,包装,物流都好,希望优惠力度更大。

评分

老公要求买的书

评分

老公要求买的书

评分

老公要求买的书

评分

便宜实惠好用

评分

总体感觉不错,书没来得及看,包装,物流都好,希望优惠力度更大。

评分

老公要求买的书

评分

总体感觉不错,书没来得及看,包装,物流都好,希望优惠力度更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