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总有些秘密,无法向大人诉说;总有些痛苦,无法向朋友倾诉。
青春疼痛作家饶雪漫在多年的文学创作中始终聆听男孩女孩的秘密,用一个个真实的青春故事,指点雨季里的迷津。
这是一本雪漫与55位青春期孩子的来往密函。雪漫用数十年与孩子接触所积累的精神与故事食材,烹饪了这道专属有伤青春的心灵鸡汤。
这本暖心的成长私房书不仅抚慰万千男孩女孩的成长之痛,也为“90后”一代的家长打开一扇更加了解自己孩子的窗户。
饶雪漫,自由作家,著名编剧。
已出版作品50余部,作品语言优美、故事动人、风格多变,享有“文字女巫”之称。其作品多次登上全国各地(含港台地区)畅销书排行榜,是当之无愧的青春文学领军人物。
在多年的文学创作中,饶雪漫始终亲近女孩,聆听成长期女孩的心声,并于2004年开始,每年举办“我不是坏女生”夏令营,关注女孩成长问题,执笔写出真实的女生故事,成为万千女生心目中喜爱和信任的作家。
代表作:《左耳》、《沙漏》、《离歌》、《秘果》、《雀斑》、《小妖的金色城堡》、《校服的裙摆》、《那些女生该懂的事》、《那些不能告诉大人的事》等。
2015年4月,饶雪漫亲自操刀改编的同名电影作品《左耳》上映,获得近5亿票房。近年来陆续亲自编剧由其同名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均在市场上有不俗反响。
那些不能告诉大人的事
The Secrets I Would Never Tell My Parents
目录:
第一部分 我们和爸妈的那些事儿
第1封信 我妈就是个人间极品 / 18
第2封信 我能和“第三者”的女儿一起玩吗? / 25
第3封信 爸爸妈妈辛苦挣钱,不就是为了我吗? / 30
第4封信 妈妈,请不要去做“第三者” / 37
第5封信 被父母窥探隐私,我该反抗还是沉默? / 42
第6封信 这都什么时代了,我们家居然还重男轻女 / 48
第7封信 爸妈要离婚,我以死相逼 / 52
第8封信 我恨不得天天跟我妈吼:我早就不是小孩子了! / 57
第9封信 他们骂我骂得就像我不是他们亲生的一样 / 63
第10封信 我好害怕有一天要离开爸爸妈妈 / 68
第11封信 父母的唠叨让我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 72
第二部分 那个名叫“友谊”的东西
第1封信 为朋友两肋插刀这种事,要不要做? / 78
第2封信 我的朋友总是向我借钱,却从来没还过 / 83
第3封信 说出真相,会不会失去这份友情? / 88
第4封信 他们都说叶绿素充满了我的脑袋 / 93
第5封信 我喜欢上了我好朋友的男朋友 / 98
第6封信 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友谊? / 103
第7封信 我不想要这个朋友,但更不想要孤独 / 107
第8封信 我爸妈不要我跟她做朋友,但我真的喜欢她 / 112
第9封信 我居然希望我的好朋友不如我 / 116
第10封信 我该不该和这位“蓝颜知己”断绝关系? / 121
......
第6封信 你说他对我有意思吗? / 243
第7封信 姐弟恋的我们会不会有结果? / 247
第8封信 我打不打得败真爱? / 252
第9封信 离开他,就等于离开“家” / 257
第10封信 我该如何摆脱前男友的纠缠? / 262
第11封信 我的初恋,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诈骗 / 268
第12封信 为什么我们的爱总是伤痕累累? / 273
读者手记:后来,我们都还在路上
后来,我们都还在路上
山葵
第一次看到一本被翻得很旧的《左耳》出现在化学课上前桌女生的抽屉里时,我还是一个从小生在南方小城未曾走出这小世界一步的傻姑娘,没有闺蜜,从来不敢大声说话。
后来,我帮前桌女孩写了一周的作业,才借到那本《左耳》,通宵看了一夜,哭了一天。
买到第一本精装《离歌1》的时候,我已经大二。离开了当年的小地方,呼吸着北方城市干燥的空气,努力让自己不再那么平凡,有了一个男朋友。
后来,《离歌1》借给了大学里最要好的朋友。一直到毕业的时候,她带着我的男朋友和我的书一起不告而别,我才后知后觉。
我大学毕业后挣到的第一笔实习工资,寄了一半给最疼我的外婆,剩下的用来买精装限量版《沙漏》作为给自己的生日礼物。那年的生日,我一个人在廉价出租房里,对着用十块钱买来的生日蛋糕,在黑暗中面对烛光认真许愿,自己为自己唱生日歌。
后来,精装《沙漏》一直摆在床头,但那一年的每一夜,我几乎都在泪水中睡去。好友的背叛和前男友的欺骗几乎将我击垮。我努力坚强起来,只是伤痛难愈。
在实习的单位熬到快要转正的那个冬天,总经理携款潜逃,所有人都在一个月内被遣散。回到老家待了两个月,每天醒来读读书做做家务,日子安逸,但我知道自己在浪费人生。
后来,去了离家不远的魔都,找到一份新工作安顿下来。从只有五百块基本工资的实习生开始做起,可是每一天都觉得自己进步一些。
在同一个公司顺利转正,工资涨了,但因为房租便宜,还是继续住在刚来时租的房子里。和四户人家公用一个小小的洗手间,每天上班需要倒两班地铁和一趟公交车。
后来,我慢慢有了一些积蓄,渐渐有了自己拿手的几道家常菜。我没再谈恋爱但是也没再为往事费神,只是经常觉得孤独。
工作已经两年了,业务越来越熟练,被主管看重,太投入工作所以总是一个人在公司加班到深夜。
后来,工作做得太好反而被孤立,对我最好的主管升迁去了总公司却没有带我去。我感觉自己用尽了力气,却颗粒无收。
是不是走的太远,反而会失去方向?
二十四岁的我,第一次觉得自己快要走不下去。
也许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小镇姑娘,不该有太远太美的梦。
但是十八岁那年我读了你的书,第一次开始学着一点点描摹自己想象中的未来——做一个坚定但温暖的女子,到远方去实现自己最想做的事;坚持自己觉得对的事,相信爱情,像不会受伤一般用力去爱;明白人生不易,但更深知不努力到最后就收获不到最美好的果实。
正是因为这些你的文字和故事,它们像种在我心上的小念头,大学时代我去了我觉得最北的城市,初恋失败的时候强忍住才没有自暴自弃,哪怕是在工作上最艰难的时候,我也咬紧牙关挺了下来。
我已经长大,但你却好像永远也没怎么变。
十月份的时候,我开始讨厌自己,讨厌自己每天重复工作,像个工作机器。生日又到了,我给自己买了新衣服、新包包、全套护理保养品,还有你的新书。
你说不要害怕与别人不同。
你说只要活着,总会遇到好事的。
你说有一天,我还要成为别人的依靠。
你说他们的不喜欢并不能阻止你变得强大。
你说明白了爱的真正意义,才会拥有放手的勇气。
醒来的时候,闹钟还没响。
六点五十分,我穿好衣服,带上午饭,准备出门。
路上要转两趟地铁一次公交车。地铁上满满是人,挤得一点缝隙不留就像沙丁鱼罐头;公交车上空气不畅,一车子人摇摇晃晃透不过气。
还有八到十小时的工作等着我去完成,还有许多此刻还想不到的突发状况需要我去解决。
我的人生,还有长长的路途需要跋涉。
一切才刚刚开始而已。
曾经我被伤害,曾经我被宽待,曾经我被放弃,曾经我被安抚。
但是后来,我遇到你。
你教会我梦想未来,你教会我温柔去爱,你教会我勇敢承受,你教会我坚持美好。
感谢一切的一切。
感谢后来,我们都还在路上。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一开始并没有立刻抓住我的眼球,它走的是一种比较内敛的、带着一丝忧郁的风格,色调偏向于低饱和度的蓝和灰,正中央是手写体的标题,那种笔触的断续和用力,似乎就暗示了书里故事的基调。我翻开扉页,那些精心挑选的引语,如同一个个没有上锁的秘密,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这本书的排版非常舒服,字号大小适中,行间距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深夜在昏暗的灯光下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于疲惫。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一些关键情节的转折处,会故意留出大片的空白页,这种留白的处理,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仿佛作者在用这种“沉默”的方式,表达那些最深刻的、难以言喻的情感。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故事里弥漫着的,那种青春期特有的,混杂着汗水、香水和隐秘心事的味道。它不是那种直白的、煽情的文字堆砌,而是像一幅层层叠叠的油画,需要你凑近了,眯起眼睛,才能捕捉到那些隐藏在色彩之下的微妙情绪波动。这种阅读体验,是近几年我读过的青春文学中,少有的能让人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的精品。
评分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多变的,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新鲜感。有些章节,作者的笔触是极简的,用词如同冰冷的刀锋,直截了当地切开现实的残酷,那种力量感让人喘不过气来,特别适合描写冲突爆发的场景。但紧接着,在描绘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时,语言又会瞬间变得华丽而富有诗意,大量使用了自然意象——比如破碎的月光、潮湿的青苔、无声飘落的雪花——来烘托人物复杂微妙的心绪。这种风格的快速切换,仿佛是作者在提醒我们,真实的人生就是如此,平静与狂暴总是交替出现。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环境氛围的营造,她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她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世界观”,那个世界可能就是我们身边某个不起眼的城市角落,但经过作者的描摹,一切都染上了一层魔幻的、宿命的色彩。这种对文字质感的精雕细琢,让这本书在众多同类题材中,显得格外的精致和有分量,让人忍不住想要反复品味那些绝妙的措辞。
评分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书在人物刻画上的深度和层次感,这完全超出了我对于传统“青春疼痛文学”的既有印象。这里的角色都不是扁平化的符号,他们身上都带着明显的“缺陷美”。你看那个看似坚不可摧的“坏孩子”,他所有的叛逆和强硬,其实都只是包裹着一层薄薄的保护壳,里面是害怕被抛弃的巨大空洞。而那些看起来最乖巧听话的女孩,她们的顺从背后,往往隐藏着更复杂、更具颠覆性的渴望和挣扎。作者没有急于对任何一个角色进行道德审判,她只是客观地展示了他们在特定环境下,为了生存、为了被理解而做出的所有选择,无论这些选择多么令人唏嘘。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角色的某一瞬间的脆弱击中,那是一种“原来有人和我一样”的共鸣感,这种感觉,比单纯的感动要深刻得多,它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关于成长、关于自我认同的永恒困惑。这本书厉害的地方在于,它让你在读完故事之后,依然会时不时地想起他们,好奇他们后来的生活轨迹,仿佛他们是你生活中真实存在过的一群朋友。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一种带着温度的、却又拒绝提供廉价安慰的诚实。它没有给我一个“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的标准结局,它给的是一个更加贴近真实人生的“未完待续”。读完最后一页时,我没有立刻合上书,而是把它放在膝盖上,静静地盯着窗外。我意识到,这本书真正触及的核心,并非仅仅是那些关于爱情或友谊的表层故事,而是关于“如何与不完美和解”的深刻命题。它探讨了在成长的巨大惯性下,我们如何努力地想要抓住一些重要的东西,即便最终会失去大半,但这个努力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避免犯错,而是如何带着那些犯下的错,以及那些说不出口的秘密,继续勇敢地向前走。这本书更像是一位阅历深厚的朋友,在你迷茫时递来的一杯温水,它不给你任何具体的答案,但它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你:“你不是一个人在经历这一切,深呼吸,然后继续。”这份沉甸甸的理解和支持,是任何华丽辞藻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把握得极其精准,简直就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电影。故事的开篇,带着一种突如其来的急促感,像是一阵骤雨,瞬间将人卷入了主角们错综复杂的生活漩涡之中。作者非常擅长在看似平淡的日常对话中,埋下日后会引爆的伏笔,那些不经意的眼神交错,那些欲言又止的片段,都在为后文的情感爆发积蓄能量。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作者对时间线的处理,她巧妙地运用了闪回和预叙,使得整个故事线索清晰却又不失灵动。你会感觉自己时而身处那个阳光明媚却又充满焦虑的下午,时而又被猛地拉回某个决定命运的夜晚。这种跳跃感,完美地模拟了青少年时期记忆的碎片化和非线性特点。而且,不同角色的内心独白,其声调和用词都有着明显的区隔,即便是只看对话,你也能轻易分辨出谁是那个敏感细腻的旁观者,谁又是那个冲动莽撞的行动派。阅读过程中,我甚至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回味某一句台词,想象如果是我处在那个情境下,会做出怎样的反应,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才是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带给读者的馈赠。
评分超级喜欢,值得买
评分很怀念,第一部看的言情小说就是这个
评分不错的成人书,看了收益,囤书比买什么都强,永远不会过时,屯囤
评分买了好多,囤货中,慢慢看哈。
评分书是女儿买的,看起来不错。
评分圆角设计不划手,贴心。
评分适合青春期女孩子看,我也看了,故事挺吸引人
评分那些不能告诉大人的事
评分很完美 速度也很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