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 译:周士甯、陈颖泽、罗丹 [译]
出版发行: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字 数:510千字
开 本:229mm x 178mm 1/32
出版时间:2016年4月第1版
版 次:2016年10月第1版第2次印刷装帧方式:精装
书 号:978-7-5381-9756-3
《细部文化》是哥伦比亚大学Christoph Kumpusch教授(匡孔明)发起的一次学术朝圣。他用理想与信念汇成了这本跨越时空与大师同行的建筑学典籍,在为大家精心准备这顿建筑细部文化盛宴的同时,也开启了建筑领域对于细部研究的先河。
本书通过1032页内文;细部文化的10面透镜;12+1个经典案例以及细得不能再细的解析;更有12位建筑大师的一对一访谈为你解答有关建筑细部的所有疑惑,传达出一个有关建筑之美的本源,非传统理论逻辑进程下的主题。
意义非凡 集结400余位建筑师联合出版,开创我国建筑类图书出版新纪元。 全球首部“打破常规”的建筑细部教典籍 细部看点 独具匠心的设计编排 由外及内追溯到每一个细节的源头,依照“透镜”顺序讲述,图文、注解、多语种联合混排。 穿越世界的大师访谈 作者走访世界,只为一次次理性探讨。 首度亮相的工程图纸 作者根据严谨的内在逻辑,甄选13个经典项目,并携其现场实况及工程图纸娓娓道来。 方便查阅的交叉索引 横纵两个方向共计109个检索切口,轻松锁定翻阅范围。 耐人寻味的多关语 频繁出现的多关语,将内容暗中“分层”,伴随读者认知水平的攀升,使书越来越“厚”。
细部文化
倘若建筑蕴含DNA:基因突变案例研究矩阵说明引言阿梅尔·安德拉奧斯简介作用复杂的细部集成透镜 1 角地板到墙墙到天花板墙到墙访问扎哈·哈迪德角到角 2 开口与闭合穿孔穿透访问妹岛和世饱和孔阵一渗透性 3 节点与偏差赋格链接,键与联系附着访问艾里克·欧文·莫斯访问莱比斯·伍兹 4 临界·变化与过渡扶手栏杆与屏障坡道·楼梯和台阶访问卡尔梅·皮诺斯 5 框架几何表面与表皮覆层·幕墙与外墙体块,体量与体细分和多边形化修改·模块和突变访问彼得·库克 6 顶轮廓与水平线第六立面边缘和顶楼屋顶膜排水和密封访问汤姆·梅恩 7 融合与沉浸图底关系地基访问访问彼得·卒姆托基础一基层熔接 8 空间中的线主/次结构框架与空间结构访问尼尔·笛纳里柱,梁,肋和结图案访问查尔斯·伦夫洛 9 材料拼贴,分散和混合材料细度和粗糙度访问斯蒂文·霍尔 10 永续性细部访问朱塞佩·利加诺和埃达·托拉索引材料索引参考图片来源受访者简介致谢
这套关于建筑细部的书,光是名字就带着一种深入骨髓的探究欲,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看看。我一直觉得,建筑的灵魂往往就藏在那最微小、最容易被忽略的节点里,那些连接点、收口、转折,才是真正考验设计师功力的试金石。想象一下,那些宏伟的立面,其背后是无数个精密的计算和材料的博弈,没有细腻的处理,再宏大的构想也会在细节处土崩瓦解。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呈现出不同尺度下的设计策略,比如从材料本身的肌理变化,到不同构造层之间的过渡处理,那种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链条,才是建筑教育中最宝贵的部分。如果能配上清晰的图纸和施工照片对比,那就更完美了,能直观地感受到图纸上的线条是如何转化为实体空间中的质感与光影。这种对“如何实现”的深挖,远比空泛的理论阐述来得实在和令人信服,它触及了建筑师与工匠之间最核心的对话语言。
评分这本书如果能像介绍大师访谈那样,也对一些关键的“工匠精神”进行着墨,那就更具吸引力了。设计大师固然重要,但最终将他们的想法付诸实践的,是那些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人员和材料专家。我非常好奇,在面对那些极度复杂的、前所未有的细部挑战时,设计师是如何与工匠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的。是设计师的坚持压倒了施工的难度,还是工匠们提出了颠覆性的建造方案?这种跨界对话的记录,往往能揭示出设计的真正张力所在。如果书里能收录一些关于特定材料处理工艺的细节记录,比如某种特殊涂料的涂刷技巧,或者某种预制构件的现场拼装心得,那对于提升读者的实操认知水平将是巨大的助益。
评分阅读任何关于设计领域的书籍,我最看重的永远是它能否提供一种看待世界的“新镜头”。这本书的副标题提到了几位重量级大师,这让我对内容的可信度和前沿性有了极高的期待。我希望看到的不是对他们已成名作的简单复述或图解,而是能捕捉到他们在处理复杂节点时那种独特的思维定式——他们是如何权衡美学表达、结构逻辑与实际建造约束的?例如,在处理异形结构与常规幕墙交界时,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转角处理,背后必然蕴含着对流体动力学或结构应力的深刻理解。如果能触及到这些大师们在面对“不可能”的结构要求时,是如何通过材料的创新组合或构造的巧妙转换来实现突破的,那将是极具启发性的。这种深层次的剖析,能帮助我们超越对表象的模仿,真正理解设计哲学的落地方式。
评分作为一个经常需要与施工方沟通的人来说,建筑设计的落地性是我衡量一本专业书籍价值的黄金标准。很多理论书写得天花乱坠,但一旦拿到工地,发现图纸与现实的鸿沟难以逾越。所以,我对这本书中关于“案例解析”的部分抱有极大的好奇。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种“血与泪的教训”——哪些节点因为设计过于理想化而在施工中反复修改,最终是如何通过折衷或创新性解决方案得以解决的。如果能清晰地展示出不同阶段的演变过程,比如从概念草图到深化设计,再到最终竣工的细微差异,那就太有价值了。这种真实世界的反馈,远比教科书上完美的标准节点图要来得生动和实用得多,它能教会读者如何预见并规避现场的常见陷阱,真正将设计意图精准地传递到每一颗螺栓、每一道缝隙之中。
评分探讨“细部文化”,就意味着不仅仅关注技术层面的“怎么做”,更要深入到“为什么是这样”的文化和历史根源。建筑细部是凝固的时间切片,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技术水平、材料可得性以及审美取向。我期望这本书能在介绍具体案例的同时,能穿插一些关于材料自身的叙述,比如某种特定的金属饰面或石材在当地文化语境中的象征意义,或者某种传统工艺在现代语境下的延续与变革。这种深度的文化挖掘,能让读者跳出纯粹的技术分析,进入到更广阔的建筑本体论的探讨中去。细部的处理,往往是建筑师对基地文脉和使用者体验的无声回应,我期待看到那些细腻入微的设计决策背后,所承载的人文关怀和历史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