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西班牙曆史上引人注目的發展高峰,是人類曆史上的“日不落”帝國。它肇源於發現新大陸、首次環球航行等大航海活動,以殖民美洲為核心行動,在菲利普二世時代達到帝國擴張的dingfeng,隨後因錯失工業革命機遇而逐漸衰落。這期間留下瞭太多引人迴味的史事,不斷地啓迪著人們思考,成為指引未來行動的鏡鑒。
現代化道路探索是西班牙曆史發展中又一個引人注目的焦點。19世紀以來西班牙人一直在積極探索國傢和民族復興的道路,不斷模仿現代化道路上領跑的先進模式。但各種模式的引進,並未使西班牙如願走上國傢和民族的復興。二戰後,佛朗哥適時放棄瞭法西斯主義,根據西班牙自身國情開始瞭自己的威權主義現代化道路探索,鬍安?卡洛斯一世國王執政後西班牙步入西方發達國傢行列。西班牙現代化道路的探索曆程錶明:沒有zui好的現代化發展模式,隻有更適閤自己的現代化發展模式。
內容簡介
《西班牙史話》詳細介紹瞭西班牙民族國傢形成和發展的曆程,介紹瞭曆史上輝煌的雙王時代,介紹瞭佛朗哥時期特有的政治現象,同時也介紹瞭西班牙豐富悠久燦爛的文化。文筆流暢,通俗易懂,是一本非常好的大眾通俗國彆的史讀物。
作者簡介
趙卓煜,1993年7月從寶雞文理學院曆史係畢業,並獲史學學士學位;1993年7月至2005年8月,先後在陝西省丹鳳縣中學、陝西省商州師範學校、陝西省商洛市委黨校任教師,2002年獲講師職稱;2005年9月至2008年7月在西北大學文博學院攻讀世界史專業碩士,研究方嚮是歐洲聯盟史,2008年7月獲曆史學碩士學位,畢業論文《論佛朗哥在西班牙的威權主義統治》2008年6月獲評西北大學優秀畢業論文,並收入中國知網(http://www.cnki.net)“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8年7月至2010年8月分彆在培華學院、西安外事學院和陝西省環境管理體係谘詢中心工作,並取得國傢清潔生産審核師資格;2010年9月至今在陝西師範大學中國西部邊疆研究院攻讀民族學專業博士學位,研究方嚮為跨國民族研究。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民族國傢的孕育:從史前到西哥特王國
第一節 前羅馬時期
第二節 羅馬統治時期
第三節 西哥特王國時期
第二章 民族國傢的形成:阿拉伯人入侵和西班牙民族國傢形成
第一節 阿拉伯人對西班牙的統治
第二節 半島北部堅持抵抗的天主教國傢
第三節 卡斯蒂利亞王國引導西班牙走嚮近代
第四節 西班牙民族國傢的形成
第三章 帝國鼎盛時期: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
第一節 海外殖民帝國的建立
第二節 西班牙的“日不落”帝國時代
第三節 哈布斯堡王朝的衰落
第四節 16-17世紀西班牙社會經濟和文學藝術
第四章 帝國的衰落:18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的西班牙
第一節 短暫的中興
第二節 獨立戰爭與革命
第三節 復闢的波旁王朝
第五章 第二共和國
第一節 第二共和國
第二節 西班牙內戰
第六章 佛朗哥統治下的西班牙
第一節 佛朗哥統治的建立和鞏固
第二節 經濟現代化的成功實踐
第三節 佛朗哥政權統治體製的演化
第四節 佛朗哥時期西班牙社會的變遷
第七章 民主化以來的西班牙
第一節 民主化起步
第二節 西班牙民主政治的鞏固和發展
參考書目
後記
精彩書摘
《西班牙史話》:
麵對羅馬咄咄逼人的擴張勢頭,迦太基為扭轉劣勢,決定占領西班牙以壯大自己,使之成為抵抗羅馬的鞏固後方。負責執行這一計劃的是迦太基最高軍事首領哈米爾卡·巴爾卡。公元前237年,哈米爾卡·巴爾卡率領迦太基軍隊在伊比利亞半島南端的加的斯登陸,開始瞭巴爾卡軍事傢族在西班牙建立帝國的遠徵。迦太基徵服西班牙地區的策略是軟硬兩手並用:一方麵對敢於頑強抵抗的當地人毫不留情地堅決鎮壓,對被俘酋長國軍事首領施以酷刑,甚至挖掉他們的眼睛;另一方麵又對其他當地部落積極采取親善籠絡政策,主動進行貿易;同時與上層首領通婚聯姻,讓自己的兒子哈斯德盧巴·巴爾卡與一個本地土著首領的女兒結瞭婚。淩厲的軍事攻勢,加上適當的政治策略,使迦太基人在西班牙的徵服活動進展非常順利,很快就占領半島南部大片地區。公元前229年年末或公元前228年年初,哈米爾卡·巴爾卡在攻打埃爾切的戰鬥中喪生。他的女婿哈斯德盧巴·德貝略接過最高軍事指揮權,繼續徵服西班牙的事業。公元前226年哈斯德盧巴·德貝略建立瞭卡塔赫納城,作為迦太基在西班牙統治的政治經濟中心和軍事後勤給養基地,羅馬人稱之為新迦太基。迦太基軍隊在哈斯德盧巴·德貝略指揮下相繼占領薩拉曼卡、托萊多和薩莫拉等重鎮,勢力達到塔霍河和埃布羅河以南。羅馬對迦太基的攻勢十分不安,派使者提齣警告並與迦太基人展開談判。公元前226年雙方簽訂瞭《埃布羅條約》,羅馬承認瞭迦太基的既有勢力範圍,約定迦太基不得越過埃布羅河嚮北擴張。條約的簽訂使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占領區鞏固瞭下來,迦太基在西班牙建立抵抗羅馬穩固後方的戰略目標完全實現。公元前221年哈斯德盧巴·德貝略被暗殺,哈米爾卡·巴爾卡的兒子漢尼拔·巴爾卡繼任,成為迦太基人在西班牙的最高軍事首領。上任後,漢尼拔·巴爾卡很快嚮北發動新攻勢,在控製埃斯特雷馬杜拉和阿利坎特之間的地帶後,又占領瞭杜埃羅河流域和梅塞塔高原地區,有效擴大瞭迦太基入的控製區域。
公元前218年春,漢尼拔·巴爾卡攻打與羅馬結盟的薩貢托城,羅馬隨即嚮迦太基正式宣戰,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八個月後薩貢托城陷落,漢尼拔隨即嚮北推進,把加泰羅尼亞納入迦太基的統治範圍。漢尼拔認為徹底打敗羅馬必須動搖其在意大利半島的權力基礎,所以在徵服西班牙後,讓自己的弟弟哈斯德盧巴·巴爾卡留守西班牙鞏固後方,自己則親率大軍北越比利牛斯山嚮東遠徵意大利半島。羅馬則針鋒相對,派遣老西庇阿兄弟兵分兩路與迦太基作戰:一路由老西庇阿率領,南下西西裏島,嚮迦太基非洲本土進攻;一路由老西庇阿的弟弟剋內奧.西庇阿率領,北上經馬賽進攻西班牙。在高盧人的配閤下,漢尼拔的軍隊攻勢淩厲,勢如破竹,公元前218年鞦天就翻越阿爾卑斯山脈攻入意大利半島。得知漢尼拔進入意大利半島,老西庇阿迴軍阻擋截擊,雙方第一次大戰發生在提西諾河一帶。提西諾河戰役中,漢尼拔的騎兵優勢明顯,大敗老西庇阿。高盧部族見狀紛紛倒戈,意大利北部地區基本上被迦太基控製。公元前218年年末的特雷比亞河戰役,漢尼拔充分發揮自己的騎兵優越,誘使羅馬軍隊全綫齣擊,陷入早己布下的包圍圈,殲滅瞭近4萬羅馬軍隊,消除瞭繼續南下的障礙。公元前217年夏特拉西諾湖戰役,漢尼拔采取誘敵深入、突然襲擊的戰術,把羅馬軍隊引入三麵環山一麵臨湖的峽榖中,一舉殲滅瞭羅馬4個軍團約3萬人,並擊斃羅馬軍隊指揮官弗拉米尼奧,打開瞭通往羅馬的通道。考慮到兵員和後勤給養不足,漢尼拔沒有馬上進攻羅馬城,而是嚮意大利南部進發,企圖通過拉攏一些受羅馬控製的城邦,與它們結盟,解決兵力和給養問題,然後伺機進攻羅馬。危急關頭,羅馬及時調整戰略,改用拖延戰術避免與漢尼拔軍隊正麵交鋒,同時竭力擴充兵力和給養,逐漸恢復瞭元氣,解除瞭漢尼拔軍隊對羅馬城的直接威脅,使雙方軍事力量對比發生瞭有利於羅馬的變化。
……
曆史的迷宮:地中海文明的興衰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一部聚焦於特定地域的斷代史,而是一次宏大而細膩的跨文化考察,旨在梳理自史前時代至現代轉型期,地中海區域所經曆的文明更迭、權力流動與思想碰撞。它以地中海的“內海”特性為核心,探討瞭海洋如何塑造瞭沿岸諸民族的命運、經濟模式和文化基因。 本書從古代的起源講起,聚焦於尼羅河、兩河流域文明的溢齣效應,特彆是腓尼基人的航海擴張如何將字母文字和商業精神散布至環地中海世界。隨後,重點剖析瞭古典時代希臘城邦的民主思潮與羅馬帝國的法製與工程奇跡,強調它們對西方文明的底層結構奠定瞭何種基礎。 進入中世紀,地中海成為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世界的交匯點與衝突前沿。我們細緻描繪瞭拜占庭帝國的延續性、阿拉伯帝國的黃金時代及其對科學、哲學、數學的巨大貢獻,以及十字軍東徵如何重塑瞭東西方之間的商業與信仰版圖。 文藝復興的曙光,首先在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熱那亞等城邦中迸發,商業資本的積纍催生瞭藝術與人文的復興。隨後的大航海時代,地中海霸權逐漸被大西洋沿岸國傢取代,但其作為貿易樞紐的地位從未完全消失,而是演變為連接三大洋的戰略咽喉。 最後,本書探討瞭奧斯曼帝國的興衰、十八、十九世紀民族主義的興起對沿岸各國的衝擊,以及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地中海區域的戰略地位變化,直至冷戰格局的形成。全書旨在揭示,地中海區域的復雜性源於其“連接”而非“隔離”的地理屬性,所有看似孤立的曆史事件,實則都通過海洋的絲綫緊密相連。 --- 第一編:藍色搖籃與最初的航行(史前至公元前500年) 第一章:地中海的地理決定論 地中海並非僅僅是一個水域,它是一種生態係統、一條交通走廊和一種生活方式的代名詞。本書首先審視瞭地中海獨特的氣候特徵——炎熱乾燥的夏季與溫和多雨的鼕季,這種氣候如何促使沿岸居民發展齣橄欖、葡萄和榖物為基礎的農業結構,即地中海式飲食的雛形。對比大洋,地中海的尺度適中,多島嶼、多海灣,為早期的航海活動提供瞭天然的庇護與參照點。 第二章:青銅時代的潮汐:米諾斯與邁锡尼的興衰 重點考察剋裏特的米諾斯文明(約公元前2700-前1450年),一個建立在海上貿易和宮殿經濟基礎上的文明。其藝術風格、復雜的排水係統和缺乏防禦工事的城市布局,都暗示著其對海洋力量的絕對自信。隨後分析瞭大陸上的邁锡尼文明,作為早期的希臘語使用者,他們如何通過海上掠奪和貿易網絡,將文明的觸角延伸至西西裏和意大利南部。 第三章:腓尼基的遺産:字母與商業的革命 本章詳述瞭鐵器時代初期,黎凡特海岸的城邦——泰爾、西頓——如何接過青銅時代崩潰後的商業真空。腓尼基人以其卓越的造船技術和對遠洋貿易的執著,建立瞭從塞浦路斯到迦太基,再到伊比利亞半島的貿易鏈條。他們最大的貢獻在於音節字母係統的傳播,這種簡化書寫係統極大地降低瞭知識傳播的門檻,成為後來希臘字母的直接源頭。 --- 第二編:古典的輝煌與帝國的擴張(公元前500年至今) 第四章:希臘城邦:海洋殖民與思想的浪潮 分析希臘世界如何通過“大殖民時代”將地中海沿岸塑造成一個文化上的希臘共同體。雅典民主的興起,與其在愛琴海上的海軍霸權密不可分。本書將詳細闡述亞裏士多德對自然和政治的係統性考察,以及這些思想如何在馬其頓的鐵蹄下,通過亞曆山大大帝的東徵,擴散到埃及乃至印度河流域,奠定瞭希臘化時代的文化基礎。 第五章:羅馬:從共和國到地中海的統一(Mare Nostrum) 羅馬的崛起,是從一個內陸城邦如何通過控製意大利半島,進而挑戰迦太基,最終將整個地中海納入其統治之下的過程。重點解析布匿戰爭(Punic Wars)的戰略意義,它們不僅是城邦間的對抗,更是兩種不同生存哲學——商業海洋主義(迦太基)與陸地軍事農業主義(羅馬)——的殊死搏鬥。羅馬帝國如何通過高效的道路係統、統一的法律體係和港口建設,真正實現瞭地中海的“內部化”,使其成為帝國物流與信息傳遞的生命綫。 第六章:帝國的黃昏與拜占庭的堅守 探討西羅馬帝國崩潰後,地中海格局的分裂。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在君士坦丁堡的堅守,不僅保存瞭大量的古典文獻,更在近韆年間充當地中海東部的文明緩衝帶。本章對比瞭古典法律體係與查士丁尼法典的演變,及其對後世歐洲大陸法係的影響。 --- 第三編:信仰的交鋒與商業的復興(中世紀) 第七章:伊斯蘭的浪潮與商業的重塑 伊斯蘭教興起後,迅速占據瞭北非海岸和伊比利亞半島,地中海被分割成穆斯林湖和基督教世界(意大利城邦與拜占庭)的邊界。本書深入探討瞭阿拔斯王朝和後來的科爾多瓦哈裏發國在科學、醫學和代數方麵的卓越成就,以及這些知識如何通過西西裏和西班牙的文化熔爐,最終迴流到歐洲。 第八章:意大利城邦:海上的商業帝國 重點分析威尼斯、熱那亞和比薩等城邦,它們如何利用十字軍東徵帶來的機遇,壟斷瞭東西方香料、絲綢和奢侈品的貿易。這些城邦發展齣的復式記賬法、股份製公司和外交體製,是現代商業模式的真正發源地。他們的財富積纍直接孕育瞭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萌芽。 第九章:十字架與新月:持續的張力與互動 十字軍東徵並非單純的宗教戰爭,而是一場復雜的經濟和政治博弈。本章分析瞭十字軍國傢在黎凡特建立的短暫存在,以及它如何永久地改變瞭歐洲貴族對東方財富的認知,刺激瞭歐洲對遠東航綫的探索欲望。 --- 第四編:大洋的陰影與現代的開端(近代至今) 第十章:奧斯曼的崛起與地中海的中心轉移 奧斯曼帝國對君士坦丁堡的徵服(1453年)標誌著傳統地中海貿易格局的巨大動搖。隨著新航路的開闢,貿易重心不可逆轉地轉嚮瞭歐洲的大西洋沿岸。本書考察瞭奧斯曼帝國如何試圖維持其在東地中海的霸權,以及與威尼斯、西班牙的長期海上拉鋸戰。 第十一章:大港口的衰落與新興民族國傢的競爭 十八世紀後,地中海的重要性相對下降,但它仍是列強博弈的焦點。本章關注埃及、希臘、巴爾乾半島在民族主義浪潮下的獨立進程,以及拿破侖遠徵埃及對地中海戰略格局的顛覆性影響。蘇伊士運河的開鑿,重新激活瞭這條古老水路的經濟價值,但也使其完全納入英法等殖民帝國的控製之下。 終章:現代地中海的遺留與未來 總結二十世紀至今,地中海區域麵臨的挑戰:石油運輸的戰略地位、巴勒斯坦問題帶來的政治動蕩、歐洲共同體擴張帶來的經濟一體化,以及環境壓力對這一脆弱生態係統的影響。本書強調,地中海的曆史是一種連續的、互相滲透的曆史,其文明的衝突與融閤,至今仍在塑造著當代世界的樣貌。 --- 本書特點: 跨學科視角: 結閤瞭考古學、經濟史、軍事史和文化人類學,力求提供一個多維度的曆史解讀。 敘事流暢: 采用富有張力的敘事手法,將復雜的曆史事件融入生動的地理背景之中。 重點突齣: 避免瞭對單一國傢或朝代的過度聚焦,始終將地中海作為分析的主體和連接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