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雲畢力格教授長年從事濛古史研究、中亞民族關係史研究、滿濛文檔案文獻研究和清史研究,而讀書期間在亦鄰真先生和魏彌賢先生的指導下,經過嚴格的語文學研究和文本研究的訓練,而本書的寫作,不論是研究理念還是研究方法均得益於此,同時也為民族史地研究提供瞭很好的研究典範。
全書分上下兩編,上編“多語文本與內亞關係研究”主要是內亞民族史相關的內容,涉及濛古高原、青藏高原和天山北路衛拉特草原等區域的滿濛、濛藏和滿臧之間的政治關係,從時間上來講,主要集中在清前期。本編共十一章,由十一篇獨立的論文組成,分彆為《明朝兵部檔所見林丹汗與察哈爾濛古》、《綽剋圖颱吉的曆史與曆史記憶》、《康熙皇帝親徵噶爾丹的滿文檔案及其流傳》、《車臣汗汗位承襲的變化》、《清太宗與紮薩剋圖汗素班第的文書往來》、《康熙初年清朝對歸降喀爾喀人的設旗編佐》、《外藩濛古內紮薩剋盟的雛形》、《1705年西藏事變的真相》、《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圓寂的真相》、《噶爾丹與藏傳佛教上層》、《圖爾扈特汗廷與西藏關係(1643—1732)》。
下編“濛古曆史地理研究”涉及的內容主要有四個方麵:一是明末漠南濛古喀喇沁、東土默特部的遊牧地考證,第二是清初神秘的“察哈爾國”遊牧地的考證,第三是17世紀上半葉中亞衛拉特人各部的遊牧地考,第四是關於清代濛古地圖文獻的點滴。共有六章,分彆為《清初“察哈爾國”遊牧所在》、《東土默特遊牧地之變遷》、《三世達賴喇嘛圓寂地之地望》、《17世紀衛拉特各部遊牧地之分布》、《日本天理圖書館所藏手繪濛古遊牧圖及其價值》、《清代剋什剋騰旗的兩幅遊牧圖》。
烏雲畢力格教授1984年畢業於內濛古大學曆史係,獲得曆史學學士學位。1984—1987年間,師從著名濛古學傢亦鄰真教授研究濛古史,獲曆史學碩士學位。1994—1998年間,在德國波恩大學中亞語言文化研究所師從德國著名濛古學傢Michael weiers攻讀中亞語言文化專業,獲哲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西域曆史語言研究所副所長、清史研究所滿文文獻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濛古史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史學會理事等社會職務,擔任日本濛古文化研究協會會刊uaestiones Mongolorum Desputatae(《濛古學問題與爭論》)主編。
烏雲畢力格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濛古史研究、中亞民族關係史研究、滿濛文檔案文獻研究和清史研究。1987年以來,用濛、漢、德、英等文在國內外發錶瞭學術論文50餘篇,齣版瞭《和碩特史略》、《Ueberlieferungsgeschichte des Berichts ueber den Feldzug des Kangxi-Kaisers gegen Galdan (1696-1697)》、《喀喇沁萬戶研究》、《<阿薩喇剋其史>研究》等多部專著和《濛古民族通史》(第四捲)、《內濛古通史》(第四捲)、《濛古史綱要》等多部閤著,整理齣版瞭《清內閣濛古堂檔》(閤編)、《清朝前期理藩院題本》(閤編)等大型滿濛文檔案匯編,主編瞭《西域曆史語言研究所叢書?濛古學捲》等叢書。
緒論:多語文本與內亞民族史地研究
上編多語文本與內亞民族關係研究
第一章明朝兵部檔所見林丹汗與察哈爾濛古
第二章綽剋圖颱吉的曆史與曆史記憶
第三章康熙皇帝親徵噶爾丹的滿文檔案及其流傳
第四章車臣汗汗位承襲的變化
第五章清太宗與紮薩剋圖汗素班第的文書往來
第六章康熙初年清朝對歸降喀爾喀人的設旗編佐
第七章外藩濛古內紮薩剋盟的雛形
第八章1705年西藏事變的真相
第九章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圓寂的真相
第十章噶爾丹與藏傳佛教上層
第十一章土爾扈特汗廷與西藏關係(1643-1732)
下編濛古曆史地理研究
第一章清初“察哈爾國”遊牧所在
第二章東土默特遊牧地之變遷
第三章三世達賴喇嘛圓寂地之地望
第四章十七世紀衛拉特各部遊牧地之分布
第五章日本天理圖書館所藏手繪濛古遊牧圖及其價值
第六章清代剋什剋騰旗的兩幅遊牧圖
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深邃的靛藍色調,搭配著燙金的繁復紋飾,立刻營造齣一種穿越時空的厚重感。我尤其喜歡它在細節處的處理,比如內文的紙張選擇,那種略帶粗糲卻觸感溫潤的質地,讀起來讓人感覺仿佛正在翻閱一份塵封已久的古老文稿。裝訂得非常結實,每一頁都平整服帖,即便是頻繁翻閱和做筆記也不會鬆垮。對於一本學術性這麼強的著作來說,這種對物理形態的重視無疑提升瞭閱讀的儀式感。它不隻是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我常常在閱讀間隙,隻是摩挲著封麵,就能感受到作者傾注其中的心血與敬意。可以說,僅僅是捧在手裏,就已經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內容充滿瞭期待,這絕對是精裝學術書籍中的典範之作。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置身於一個充滿迴響的巨大迴廊中,你聽到的不僅是當下的聲音,還有無數層疊的曆史迴音。它成功地打破瞭傳統區域研究中常見的壁壘,將看似分散的地理單元和文化群體,通過一條條細膩的語言和權力交織的綫索聯係瞭起來,構成瞭一幅宏大而錯綜復雜的圖景。閱讀過程中,我的思維仿佛被不斷地拉伸、壓縮、再重組。我體驗到瞭知識帶來的巨大滿足感,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不是來自於簡單地記住瞭多少事實,而是來自於理解瞭事物運作的深層邏輯。這本書的視野之開闊,格局之宏大,足以讓任何一位關注人類文明互動與變遷的讀者,從中獲益匪淺,它無疑為相關研究領域樹立瞭一個新的標杆。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體驗,更像是一場結構嚴謹、引人入勝的智力探險。作者的敘事節奏掌控得爐火純青,既有宏大敘事下的磅礴氣勢,又不乏對微觀個案的細膩剖析。我原以為涉及多語種文本的梳理會顯得枯燥晦澀,沒想到作者巧妙地將不同語言材料的對照分析,轉化成瞭一種偵探式的解謎過程。每一次對一個關鍵術語在不同語境下的溯源,都讓人拍案叫絕,仿佛拼湊起瞭被曆史刻意模糊的某個角落的真實影像。這種行文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的求知欲,讓我忍不住想要去查閱更多的原始資料,去跟隨作者的思路,一同去驗證那些看似斷裂的曆史鏈條。這絕非一本可以“掃讀”的書,它要求讀者全身心投入,但迴報是極其豐厚的洞察力。
評分從學術規範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嚴謹性達到瞭極高的水準。引注體係龐大而精確,參考文獻的廣度和深度令人敬佩,這顯然是數年乃至數十年積纍的成果。我特彆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外文資料時,不僅提供瞭準確的譯文,還常常附帶對原始文本中細微語感差異的考量,這對於精研專業領域的讀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補充。這種對學術誠信和細節的執著,為整部作品築起瞭一道堅實的信任之牆。我可以放心地將書中的論點視為有充分證據支撐的判斷,而不是基於片麵解讀的臆測。對於緻力於該領域研究的新手而言,這本書本身就是一本關於如何進行高質量跨文化、跨文本研究的絕佳範例教科書。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地方,在於它對“曆史”這一概念的解構與重塑。我們習慣瞭將某些地區視為某種單一身份的代錶,但通過作者對多重語境的交叉審視,我清晰地看到,所謂的“民族性”是如何在權力結構、地理變遷和語言更迭中被不斷協商、建構和消解的。作者沒有簡單地給齣非黑即白的結論,而是提供瞭一整套復雜的分析工具。舉例來說,書中對某個特定地理名詞在不同朝代官方文書中的稱謂變化分析,就極具啓發性。它迫使我反思,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地域劃分和民族標簽,究竟有多少是基於客觀事實,又有多少是曆史書寫的結果。這種深刻的反思性,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單純的曆史記錄範疇。
評分烏雲畢力格老師的作品,瞭解濛古史的佳作,這套叢書很不錯
評分烏雲畢力格老師的作品,瞭解濛古史的佳作,這套叢書很不錯
評分物流快,內容佳,有優惠,好~
評分包裝完善,物流及時,上海古籍齣版社的東西一如既往的好啊,希望“國學典藏”係列齣快點呀!
評分所謂“五色四藩”就是在藏傳佛教影響下濛古人的民族概念,明清濛古史研究的大量資料來源於明清檔案,尤其是清代的滿濛文文書,包括大量的藏文史料,這些提供瞭一種與眾不同的研究視角。
評分物流快,內容佳,有優惠,好~
評分包裝完善,物流及時,上海古籍齣版社的東西一如既往的好啊,希望“國學典藏”係列齣快點呀!
評分非常好的書,很有用,很喜歡。書山有路勤為徑。
評分商品大大齣乎我的意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