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云毕力格教授长年从事蒙古史研究、中亚民族关系史研究、满蒙文档案文献研究和清史研究,而读书期间在亦邻真先生和魏弥贤先生的指导下,经过严格的语文学研究和文本研究的训练,而本书的写作,不论是研究理念还是研究方法均得益于此,同时也为民族史地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典范。
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多语文本与内亚关系研究”主要是内亚民族史相关的内容,涉及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天山北路卫拉特草原等区域的满蒙、蒙藏和满臧之间的政治关系,从时间上来讲,主要集中在清前期。本编共十一章,由十一篇独立的论文组成,分别为《明朝兵部档所见林丹汗与察哈尔蒙古》、《绰克图台吉的历史与历史记忆》、《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的满文档案及其流传》、《车臣汗汗位承袭的变化》、《清太宗与扎萨克图汗素班第的文书往来》、《康熙初年清朝对归降喀尔喀人的设旗编佐》、《外藩蒙古内扎萨克盟的雏形》、《1705年西藏事变的真相》、《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圆寂的真相》、《噶尔丹与藏传佛教上层》、《图尔扈特汗廷与西藏关系(1643—1732)》。
下编“蒙古历史地理研究”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明末漠南蒙古喀喇沁、东土默特部的游牧地考证,第二是清初神秘的“察哈尔国”游牧地的考证,第三是17世纪上半叶中亚卫拉特人各部的游牧地考,第四是关于清代蒙古地图文献的点滴。共有六章,分别为《清初“察哈尔国”游牧所在》、《东土默特游牧地之变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地之地望》、《17世纪卫拉特各部游牧地之分布》、《日本天理图书馆所藏手绘蒙古游牧图及其价值》、《清代克什克腾旗的两幅游牧图》。
乌云毕力格教授1984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历史系,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1984—1987年间,师从著名蒙古学家亦邻真教授研究蒙古史,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4—1998年间,在德国波恩大学中亚语言文化研究所师从德国著名蒙古学家Michael weiers攻读中亚语言文化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清史研究所满文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蒙古史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等社会职务,担任日本蒙古文化研究协会会刊uaestiones Mongolorum Desputatae(《蒙古学问题与争论》)主编。
乌云毕力格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蒙古史研究、中亚民族关系史研究、满蒙文档案文献研究和清史研究。1987年以来,用蒙、汉、德、英等文在国内外发表了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了《和硕特史略》、《Ueberlieferungsgeschichte des Berichts ueber den Feldzug des Kangxi-Kaisers gegen Galdan (1696-1697)》、《喀喇沁万户研究》、《<阿萨喇克其史>研究》等多部专著和《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内蒙古通史》(第四卷)、《蒙古史纲要》等多部合著,整理出版了《清内阁蒙古堂档》(合编)、《清朝前期理藩院题本》(合编)等大型满蒙文档案汇编,主编了《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丛书?蒙古学卷》等丛书。
绪论:多语文本与内亚民族史地研究
上编多语文本与内亚民族关系研究
第一章明朝兵部档所见林丹汗与察哈尔蒙古
第二章绰克图台吉的历史与历史记忆
第三章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的满文档案及其流传
第四章车臣汗汗位承袭的变化
第五章清太宗与扎萨克图汗素班第的文书往来
第六章康熙初年清朝对归降喀尔喀人的设旗编佐
第七章外藩蒙古内扎萨克盟的雏形
第八章1705年西藏事变的真相
第九章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圆寂的真相
第十章噶尔丹与藏传佛教上层
第十一章土尔扈特汗廷与西藏关系(1643-1732)
下编蒙古历史地理研究
第一章清初“察哈尔国”游牧所在
第二章东土默特游牧地之变迁
第三章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地之地望
第四章十七世纪卫拉特各部游牧地之分布
第五章日本天理图书馆所藏手绘蒙古游牧图及其价值
第六章清代克什克腾旗的两幅游牧图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置身于一个充满回响的巨大回廊中,你听到的不仅是当下的声音,还有无数层叠的历史回音。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区域研究中常见的壁垒,将看似分散的地理单元和文化群体,通过一条条细腻的语言和权力交织的线索联系了起来,构成了一幅宏大而错综复杂的图景。阅读过程中,我的思维仿佛被不断地拉伸、压缩、再重组。我体验到了知识带来的巨大满足感,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是来自于简单地记住了多少事实,而是来自于理解了事物运作的深层逻辑。这本书的视野之开阔,格局之宏大,足以让任何一位关注人类文明互动与变迁的读者,从中获益匪浅,它无疑为相关研究领域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历史”这一概念的解构与重塑。我们习惯了将某些地区视为某种单一身份的代表,但通过作者对多重语境的交叉审视,我清晰地看到,所谓的“民族性”是如何在权力结构、地理变迁和语言更迭中被不断协商、建构和消解的。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非黑即白的结论,而是提供了一整套复杂的分析工具。举例来说,书中对某个特定地理名词在不同朝代官方文书中的称谓变化分析,就极具启发性。它迫使我反思,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地域划分和民族标签,究竟有多少是基于客观事实,又有多少是历史书写的结果。这种深刻的反思性,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历史记录范畴。
评分从学术规范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严谨性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引注体系庞大而精确,参考文献的广度和深度令人敬佩,这显然是数年乃至数十年积累的成果。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外文资料时,不仅提供了准确的译文,还常常附带对原始文本中细微语感差异的考量,这对于精研专业领域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补充。这种对学术诚信和细节的执着,为整部作品筑起了一道坚实的信任之墙。我可以放心地将书中的论点视为有充分证据支撑的判断,而不是基于片面解读的臆测。对于致力于该领域研究的新手而言,这本书本身就是一本关于如何进行高质量跨文化、跨文本研究的绝佳范例教科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深邃的靛蓝色调,搭配着烫金的繁复纹饰,立刻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处的处理,比如内文的纸张选择,那种略带粗粝却触感温润的质地,读起来让人感觉仿佛正在翻阅一份尘封已久的古老文稿。装订得非常结实,每一页都平整服帖,即便是频繁翻阅和做笔记也不会松垮。对于一本学术性这么强的著作来说,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无疑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它不只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常常在阅读间隙,只是摩挲着封面,就能感受到作者倾注其中的心血与敬意。可以说,仅仅是捧在手里,就已经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这绝对是精装学术书籍中的典范之作。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体验,更像是一场结构严谨、引人入胜的智力探险。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控得炉火纯青,既有宏大叙事下的磅礴气势,又不乏对微观个案的细腻剖析。我原以为涉及多语种文本的梳理会显得枯燥晦涩,没想到作者巧妙地将不同语言材料的对照分析,转化成了一种侦探式的解谜过程。每一次对一个关键术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溯源,都让人拍案叫绝,仿佛拼凑起了被历史刻意模糊的某个角落的真实影像。这种行文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让我忍不住想要去查阅更多的原始资料,去跟随作者的思路,一同去验证那些看似断裂的历史链条。这绝非一本可以“扫读”的书,它要求读者全身心投入,但回报是极其丰厚的洞察力。
评分好书,学习他研究历史的方法。
评分非常好的书,很有用,很喜欢。书山有路勤为径。
评分乌云毕力格老师的作品,了解蒙古史的佳作,这套丛书很不错
评分书不错,京东买了好多性价比很高,服务很好
评分非常好的书,很有用,很喜欢。书山有路勤为径。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所谓“五色四藩”就是在藏传佛教影响下蒙古人的民族概念,明清蒙古史研究的大量资料来源于明清档案,尤其是清代的满蒙文文书,包括大量的藏文史料,这些提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研究视角。
评分这本书很好,是全新正版,我非常满意!京东自营就是不错,下次有机会再来!
评分乌云毕力格老师的作品,了解蒙古史的佳作,这套丛书很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