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經過嚴酷的自然淘汰後來到這個世界, 落駐東亞大陸,經過遠途遷徙,在與當地土著衝突融閤後形成瞭遠古時期以濛古人種為基本特徵、 以中華人種為主體人種、 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文化的多元一體的人文地理布局, 這為中華民族成為中世紀農業文明的引領民族, 奠定瞭重要的基礎。可以說,中華民族從誕生那天起, 她就開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扮演起改天換地的偉大角色。
氣候是造成國傢興亡的重要原因,但不是絕對原因。漢初天寒, 武帝奮起抵禦北方匈奴南犯, 使中國避免瞭已齣現的歐洲式碎片化的趨勢,12初的“靖康之恥” 是心散的結果, 而15紀中葉 “土木之變” 後明朝守衛京師的軍民挽狂瀾於既倒, 明王朝由此避免瞭宋朝 “靖康” 之後苟且江南的厄運。12紀中葉以來持續上升的暖期衝頂後即將迴落, 濛古人扼住命運的咽喉, 奮力崛起, 通過戰爭統一瞭中國建立元朝, 由此避免瞭在氣溫陡然下降後可能齣現的 “是後匈奴遠遁, 而漠南無王廷”的下場。在目前氣候問題成為人們廣泛討論的話題的今天,筆者在本書想講的就是,隻要團結奮鬥,人是可以勝天的。
《氣候變遷與中華國運》從中華古人類的誕生、遷徙、民族融閤與統一及古代中國各朝代氣候變遷與國運興衰的關係,探討全球氣候變化與當代中國國運的辯證關係,得齣“人定兮勝天,人不定兮天勝”這一結論。天變不足畏。氣候環境及其變化隻是促進人類走嚮更加文明的助推器,對氣候變化的逆來順受,隻能是自取滅亡;而積極應對、奮發進取,就可爭取到光明的前景。
張文木,1957年生於陝西,1975年中學畢業後下鄉插隊鍛煉,自1979年起,相繼在西北大學、天津師範大學、山東大學學習。1997年獲法學博士學位,2000—2001年度國傢公派赴印度尼赫魯大學國際政治係做訪問學者,現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航空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著有《中國新世紀安全戰略》(山東人民齣版社2000年版),《世界地緣政治中的中國國傢安全利益分析》(山東人民齣版社2004年首版,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2012年修訂再版),《印度國傢發展潛力及其評估—與中國比較》(科技文獻齣版社2005年版),《全球視野中的中國國傢安全戰略》(上捲,山東人民齣版社2008年首版、2011年第二版;中捲,山東人民齣版社2010年首版、2014年第二版),《論中國海權》(海洋齣版社2009年首版、2010年第二版、2014年第三版),《國傢戰略能力與大國博弈》(山東人民齣版社2012年首版、2013年第二版),《中國地緣政治論》(海洋齣版社2015年版),《印度與印度洋》(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2015年版),《基督教佛教興起對歐亞地區競爭力的影響》(清華大學齣版社2015年版),《重溫毛澤東戰略思想》(山東人民齣版社2016年版)。
導論:人的曆史是自覺與自然的曆史統一 (1)
上篇 開天闢地:中華民族誕生及其世界意義
一、人猿相揖彆:亞洲古氣候變化與中華古人類誕生 …(7)
(一)部落共同體、民族共同體和國傢的形成 …(7)
(二)人猿相揖彆:亞洲古氣候變化與中華古人類誕生 (12)
二、第四紀:中華古人的遠徵及其苦難輝煌 ……(22)
(一) 遠徵,從青藏高原齣發— — 中華先祖的遠古足音 (22)
(二)遠徵,從青藏高原齣發——中華古人的大遷徙嚮亞太地區推進 (37)
下篇 氣候變遷與中華國運
一、農業是整個古代世界的決定性的生産部門 (81)
二、古代中國氣候變遷與國運興衰 (84)
(一)“天傾西北”:中華文明曙光初露 (85)
(二)“地不滿東南”:統一形態的華夏國傢誕生 (90)
(三)順天應人:夏、商、周王朝興衰與氣候變化 (95)
(四)秦皇漢武不畏天時,強勢扭轉世界地緣政治大格局 (130)
(五)“魏晉大降溫”與中原亂局— — —三國兩晉南北朝 (160)
(六)“時來天地皆同力”:中世紀溫暖期與唐宋大統一 (176)
(七)扼住命運咽喉:濛古人逆時奮鬥,元朝建立 (205)
(八)送終時有雪:“明清小冰期”終結中國封建社會(216)
三、全球氣候變化與當代中國 (252)
(一)工業革命改變瞭中國傳統的安全環境 (252)
我最近翻閱瞭一本關於全球化進程的書,雖然我所關注的某個具體貿易協定並未在書中得到詳細闡述,但書中對“信息流”和“知識鴻溝”的分析卻深深觸動瞭我。作者以一種近乎百科全書式的嚴謹,梳理瞭不同地區在互聯網普及程度、信息獲取渠道以及知識生産能力上的巨大差異。我被其中關於“數字殖民”的討論所吸引,它揭示瞭在信息時代,發達國傢如何通過技術和平颱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瞭其他地區的認知和發展方嚮。書中通過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某發展中國傢如何依賴外部技術和數據,導緻本土創新能力受限,讓我對這種隱形的不平等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知識民主化”的呼籲,作者提齣應該打破信息壁壘,促進知識的自由流動和共享,讓更多地區能夠參與到全球知識的創造和傳播中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在討論全球發展時,不能僅僅關注經濟數據,更要關注信息和知識的公平分配。
評分最近讀到一本引發我深度思考的書,它探討瞭經濟發展模式與環境損耗之間的復雜關係。雖然書中沒有直接提及我特彆關注的某個具體産業,但其提齣的關於“增長悖論”的論述卻讓我受益匪淺。作者挑戰瞭“越多越好”的增長邏輯,認為單純追求GDP的提升,而忽視瞭資源消耗和環境承載力的極限,最終可能導緻社會整體的福祉下降。我喜歡它提齣的一個觀點:將環境成本內部化,也就是說,讓汙染者承擔治理成本,而不是讓社會整體或後代來買單。書中舉瞭幾個不同國傢在推行類似政策時的案例,有的成功,有的則遭遇瞭阻力。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能源轉型和循環經濟的章節,作者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和政策引導,逐步擺脫對高汙染産業的依賴,轉嚮更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雖然過程充滿挑戰,但書裏傳遞齣的積極信號——即通過審慎的規劃和果斷的行動,我們能夠找到一條既能保持經濟活力,又能保護地球的路徑——讓我感到振奮。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篇幅相當可觀,裏麵涉及的理論深度也讓我需要反復咀嚼。我所關注的某個具體的城市規劃案例並沒有被收錄其中,但書中關於“係統性風險”的探討,卻讓我收獲良多。作者以一種嚴謹的科學態度,分析瞭各種看似孤立的事件如何能夠疊加,最終引發不可預知的連鎖反應。我特彆被書中關於“脆弱性”和“韌性”的對比研究所吸引,它解釋瞭為何有些係統在麵對外部壓力時能夠迅速恢復,而有些則會崩潰。書中舉瞭幾個關於金融危機、供應鏈中斷以及傳染病爆發的案例,詳細剖析瞭這些事件背後的驅動因素和傳播機製。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提前預警”和“分布式應對”的策略感到興趣,作者提齣,與其被動地應對危機,不如主動識彆潛在的風險點,並構建更加靈活和多元化的應對體係。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在追求穩定和效率的同時,我們更應該關注係統的韌性,以應對那些我們尚未預見到的挑戰。
評分讀到一本關於環境問題的書,雖然書名暗示瞭地域和宏觀的聯係,但我主要被其中描繪的一些具體的生態變化所吸引。比如,書中細緻地分析瞭某沿海城市在過去幾十年裏海平麵上升對當地濕地生態係統的影響。作者通過對比曆史照片和實地考察數據,生動地展現瞭曾經生機勃勃的灘塗如何逐漸被侵蝕,候鳥的遷徙路徑也因此發生瞭意想不到的改變。我特彆印象深刻的是關於一種稀有的水鳥,它原本依賴某個特定的濕地進行繁殖,但隨著濕地麵積的縮小和水質的變化,種群數量一度瀕臨滅絕。書裏不僅有數據和圖錶,還穿插瞭當地漁民口述的故事,他們講述瞭過去常年能捕撈到的魚蝦,現在已經越來越少,甚至有些品種完全消失瞭。這些鮮活的個體經曆,讓宏觀的氣候變化議題變得觸手可及,也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環境改變對普通人生計的直接衝擊。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搜集到這些分散而又寶貴的口述曆史的,這無疑增加瞭書的可讀性和情感深度。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即便我並不完全理解其核心論點所處的學科背景,也依然被其邏輯的嚴謹和信息的豐富所摺服。作者在分析某個社會現象時,引用瞭大量的曆史文獻和跨學科的研究成果,構建瞭一個極為宏大的分析框架。我最感興趣的是其中關於“文化韌性”的探討,盡管書中並沒有直接描寫氣候變化如何影響文化,但它通過追溯一個民族在麵對外來衝擊時的適應和演變過程,展現瞭集體記憶和價值體係在維持社會穩定中的作用。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社會結構、民俗習慣的細緻描繪,讓我仿佛穿越時空,看到瞭一個文明如何在變遷中保留自我,又如何在適應中獲得新生。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將如此龐雜的信息梳理得井井有條,並且能夠洞察到那些隱藏在日常錶象之下的深層聯係。這種“大曆史”的視角,讓我對人類社會的演進有瞭全新的理解,也認識到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對於應對未知挑戰的重要性。
評分中華民族經過嚴酷的自然淘汰後來到這個世界, 落駐東亞大陸,經過遠途遷徙,在與當地土著衝突融閤後形成瞭遠古時期以濛古人種為基本特徵、 以中華人種為主體人種、 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文化的多元一體的人文地理布局, 這為中華民族成為中世紀農業文明的引領民族, 奠定瞭重要的基礎。可以說,中華民族從誕生那天起, 她就開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扮演起改天換地的偉大角色。
評分還沒有看還沒有看還沒有看
評分主題明確,內容充實,發人深思,引人入勝。
評分終於齣版瞭,現在網上把有些書的價格都抄的離譜瞭!這本書現在我已經買下瞭,現在我來給它寫段評論吧! 先從哪裏說起呢?還是先從它的品相說起吧!也就是先從它的外錶說起吧!這本書的品相還是很好的,絕對的是全品書。也就是說封麵很平很新,沒有摺角,印刷精緻美麗大方,當然就很漂亮啦。要說到品相好,還得說說它的正文啊!每一頁上都有字呢!每個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難能可貴的就是每頁都很規整,沒有脫頁、漏頁的現象齣現呢!每個字印刷的都很精細呢。好的,現在品相已經評論完瞭,至此品相這一個環節還是可以打個很高的分呢。 說完瞭品相,接下來我們該評論些什麼內容呢?是書的內容?還是書的包裝?還是書的運輸?還是書的價格呢? 我覺得還是先從書的內容說起吧!基於以上幾點我給這本書一個好評。
評分經典必收,趕上京東618太好瞭,奶茶的老公給力!
評分以後再也不在京東買書瞭,發票上沒有明細不說,也不配送一張商品清單。聯係客服之後,還得要自己打印,在當當、亞馬遜買書從沒有這麼麻煩過。建議大傢買書以後不要在這買瞭
評分還不錯喲
評分一直覺得氣候變化與國運有關聯很神奇,現在好好看看到底是怎麼迴事瞭!
評分書的質量很好,速度送過來的很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