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岱年先生多年来研思探索中国哲学概念范畴体系之总结性专著。
2.将中国古典哲学的概念范畴分为自然哲学、人生哲学、知识论三大类,从中选取“天”、“道”、“德”、“知”等意义深奥难解、歧义较多的60种重要概念范畴,引述文献,循名责实,逐一详述其内涵及历史演变。以条目形式呈现,体例独特,便于检索。
3.附概念范畴、人名、书篇名索引。
丛书介绍
《张岱年全集》(增订版)为当代重要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先生著述的首次完整结集。经家属授权,收入张先生全部专著、论文、译著、自传、书评序跋、授课讲义、随笔札记、书信日记等,其中大量内容为首次面世或此前《全集》、《文集》所未收。各书均搜罗众本详加比对,尽可能依照手稿校勘,并核对引文,更正此前历次出版中的排印错误,力求还原张先生著作原貌。每卷后均编有人名、书篇名索引,部分附条目索引,以便于读者查找。
2017年6月首次出版第一辑四种,拟出共二十种,将陆续面世。
第一辑四种包括:《中国哲学大纲》,撰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张岱年先生极具代表性的学术著作,以重要哲学问题为纲,分专题梳理中国哲学中各个核心问题的发展过程,是首部以“问题解析”形式书写的中国哲学通史;《天人五论》,撰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包括《哲学思维论》、《知实论》、《事理论》、《品德论》、《天人简论》五篇,探讨哲学的性质、客观世界的实在性、事物与规律关系、价值标准与道德准则、人与自然关系等基本而重要的哲学问题,是张先生独创性的“综合创新”“新唯物论”哲学理论体系之集中展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成书于1983年,是一部系统阐述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方法论问题的专著,涵盖了哲学的性质、哲学基本问题与基本派别、哲学思想的理论分析方法、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等各方面,尤为着重介绍了整理史料的方法;《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成书于1987年,是张先生研思探索中国哲学固有概念范畴体系之总结性专著,书中选取了在中国古典哲学中起主导作用的60组概念范畴,如“道”、“气”、“太极”、“知行”等,引证原始文献,逐一详述其内涵及历史演变,以条目形式呈现,体例独特,便于检索。
《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是张岱年先生几十年来研思探索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体系之总结性著作。所谓概念、范畴,即先秦思想家所说的“名”;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如“天”、“道”、“气”、“理”、“太极”、“知行”等。书中选取了在中国古典哲学中起主导作用,且意义较为深奥难解、历代歧义较多的 60组概念范畴,分为自然哲学、人生哲学、知识论三大类,以条目形式呈现。每则皆引证原始文献,详述历代各家对其理解发挥,循名责实,尤其着重于概念范畴内涵的演变历程以及各家学说之精微差异。是一部体例独特、便于查阅的中国哲学基本理论著作。
本书撰写于1981至1987年间,198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首次出版。此次出版,以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全集》所收为工作本,据1989年初版校勘,订正标点及误字,重新核对全书引文,统一体例,并编写概念范畴、人名、书篇名索引。
自序
绪论 论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体系
一、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中所谓“名”与“字”
二、范畴体系的层次与演变
三、中国古代哲学范畴的总体系
四、哲学范畴的循旧与立新
第一篇 自然哲学概念范畴(上)
(1)天
(2)道、天道
(3)气、元气
(4)理、法则
(5)太极
(6)无极、无穷
(7)一、太一
(8)元、玄
(9)虚、太虚
(10)宇宙
(11)体用、本体、实体
(12)道器、形上形下
(13)有无
(14)自然
(15)阴阳
第二篇 自然哲学概念范畴(下)
(16)五行
(17)精神、精气、神明
(18)神、神化
(19)诚
(20)物
(21)象、法象
(22)质、形质
(23)同异、一体、合一
(24)变化、易、动静
(25)几
(26)能
(27)命、命与力
(28)和、太和
(29)反、反复
(30)两端、两一
(31)势、理势
(32)所以、故、因
(33)事理
(34)生、生命
(35)元亨利贞
第三篇 人生哲学概念范畴
(36)德、道德
(37)仁、仁义
(38)兼、兼爱
(39)公
(40)中、中庸
(41)人伦
(42)性、气质
(43)心
(44)情、才
(45)意、志意、言意
(46)良知、良心
(47)当然
(48)贵、良贵
(49)权
(50)分、名分
第四篇 知识论概念范畴
(51)知、智、知行
(52)名、正名
(53)思、虑
(54)心术
(55)真、诚
(56)三表
(57)效验
(58)指
(59)德性所知、道心
(60)格物致知
概念范畴索引
人名索引
书篇名索引
绪论 论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体系(节选)
中国古代哲学范畴的综合体系应包括哪些范畴呢? 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名词、概念、范畴三者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别性。表示普遍存在或表示事物类型的名词可称为概念,如物、马等等。而表示一个人或某一物的名词不能叫做概念,如一人的姓名称号或某一历史事件的名称等等都不是概念。在概念之中,有些可以称为范畴,有些不是范畴。简单说来,表示存在的统一性、普遍联系和普遍准则的可以称为范畴,而一些常识的概念,如山、水、日、月、牛、马等等,不能叫做范畴。
概念与范畴的区别还不仅如此。历史上,许多哲学家提出了许多独创的概念,有些后来被许多人普遍采用了,有些则没有引起反响。凡一家独用的概念或名词,不能算做有普遍意义的范畴。例如墨子所讲“三表”,在墨家思想中是很重要的,但没有被别的学派接受,墨家绝灭之后,“三表”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了。公孙龙所谓“指”是他一家的一个独创性的概念,也没有成为一个普遍承认的范畴。还有些概念,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颇为流行,但后来销声匿迹了,例如“玄冥”、“独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颇为流行,唐宋以后则无人采用,因而也不能算做有普遍意义的范畴。又有个别的思想家,喜欢自造生词,如扬雄在《太玄》中仿照《周易》“元亨利贞”而独创的所谓“罔、直、蒙、酋”,只能算做个人的用语,不能列为范畴。
但是,也有一些思想家提出了一些独创的概念,虽然没有普遍流行,却是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际的某一方面,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所以仍可称为哲学范畴。例如张载所谓“能”(《正蒙`乾称》:“屈伸动静终始之能。”)、方以智所谓“反因”(《东西均`反因》),似乎都可以列入古代哲学的范畴。
在历史上,不同的思想家虽然采用同一范畴,但赋予以不同的涵义,这种现象是常有的。韩愈说:“道与德为虚位。”凡是虚位的范畴,不同学派都赋予以不同的涵义。如道,老庄所谓道指先于天地万物而又是天地万物存在根据的抽象的绝对,《易传》所谓道指天地万物变化的普遍规律,张载、戴震则又以道指自然变化的过程。又如气,伯阳父首先提出“天地之气”的概念,孟子虽承认气与志是相对的,但他又提出所谓“浩然之气”,其所谓气又是指一种精神状态了。又如理,张载断言“理不在人皆在物”(《张子语录》上),朱熹则宣称“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六《答刘叔文》),王守仁更以为理在心中,“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与王纯甫》)。这些思想家所讲理与物的关系不同,其所谓理的意义也就不同了。这些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具有不同涵义的哲学范畴,在哲学史上还可以算做同一个范畴。
哲学范畴的提出与沿用还有些复杂的情况。有些范畴是某一思想家首先提出并加以阐明的,如老子的道。有些范畴虽非某一思想家首先提出,但他首先作出了较详细的说明,如孔子所谓仁。许多范畴都有长期的流传演变的过程,究竟是何人首先提出的,由于史料缺乏,已难考定。如气、理、性等都是如此,硬挂在某人名下,是不恰当的。近年有些哲学史论著说“理”是韩非首先提出的,“体用”、“本末”是王弼首先提出的,其实都不符合历史事实。许多范畴都起源于先秦时代,宋明理学的许多范畴都可在先秦典籍中找到其根源,但是宋明思想家作出了新的解释,使之成为更明确的、具有更深义蕴的哲学范畴,他们的理论贡献也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先秦时代,儒、墨、道、名诸家各有一套范畴。秦汉以后,墨、名中绝,儒、道交融。汉魏以后的主要哲学范畴大多来自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魏晋之时,玄学有一套范畴,基本上是依据先秦儒道两家的范畴加以提炼而成的。佛教输入,有另外一套范畴,其根源在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固有的概念范畴大不相同。中国佛学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也提出或引用了一些不是翻译名词的概念范畴,如“体用”、“事理”等等,这些范畴的采用不能说没有受到中国固有思想的影响。宋明理学家曾经“出入释老”,虽尝“入”,却终于“出”,最后归本于先秦的孔孟儒学。佛学的大多数概念范畴如“色”、“空”、“法”、“识”之类,始终没有被儒者所采用。明清之际的卓越思想家王夫之虽然引用了佛教的“能所”范畴,但加以新的规定。儒佛精神始终未能融合。所以,魏晋以后的哲学范畴,固然可以说是“儒道交融”,而唐宋以至明清的哲学范畴却只能说是“儒佛互映”。
读完《晚明士人的心灵图谱》之后,我感到了一种莫名的共鸣,好像触摸到了那些遥远人物的内心深处。这本书着重于描绘晚明文人阶层在个体精神层面上的觉醒和焦虑,不再是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深入到他们的诗歌、书信、日记乃至生活习惯中去挖掘。它探讨了个人情感的复杂性、对审美的极致追求,以及在道德要求和世俗欲望之间的拉扯。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细腻的文学气质,描绘出的场景画面感极强,让人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文人书房里的墨香。它让我重新认识到,古代的知识分子并非都是刻板的教条主义者,他们也有着丰富、矛盾甚至脆弱的一面。这是一本充满温度和洞察力的历史随笔,读来令人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中国古代的“名”与“实”:从先秦到汉代概念流变考》这本书的学术性非常强,但叙述的逻辑性简直是丝绸般顺滑。它关注的是哲学史上那些最基础却又最容易被忽略的概念,比如“名”、“实”、“义”、“道”在不同学派和历史阶段是如何被界定和使用的。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文本比对,清晰地展示了这些核心范畴是如何随着社会转型而悄然发生意义漂移的。我特别喜欢它对待早期儒家和墨家在“名实关系”上争论的处理方式,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相互建构的历史过程。对于任何一个想深入理解中国哲学思想根源的人来说,这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让那些原本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而有质感。
评分这部《宋明理学新探》简直是本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我读它的时候,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一个宏大的历史舞台前,亲眼见证了那些思想巨匠们的风起云涌。它不只是枯燥地罗列观点,更像是串联起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理学的起源、发展脉络,乃至它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复杂纠葛,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作者对朱熹和陆九渊思想差异的细致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我原以为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已经足够了,但读完后才发现,自己之前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书中对“天理”和“心性”的论述,尤其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下的演变,让我对中国哲学史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它教会了我如何去“读”经典,而不仅仅是“看”经典。那种思辨的乐趣,那种在字里行间追寻思想火花的激动,是其他许多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我一直对道家思想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觉得它过于玄妙、太难落地。然而,《庄子思想的现代诠释》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没有沉溺于对“逍遥”的空泛赞美,而是将庄子的许多看似奇特的寓言,与现代社会中的个体困境、权力结构、以及信息爆炸下的心理解放联系起来,挖掘出了惊人的现实意义。作者对“齐物论”的阐释尤为精妙,它不再是古代的辩证法,而是指向了一种对多元价值的包容和对绝对真理的警惕。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生命力。它不是故纸堆里的陈词滥调,而是针对现代人精神焦虑的一剂良方。阅读体验是轻松却又充满启发的,它鼓励你跳出固有的框架去思考问题。
评分《明清之际的社会变迁与知识分子应对》这本书的视角简直太刁钻也太高明了。它完全抛开了以往那种纯粹的文本解读,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如何在旧秩序崩塌时寻求新出路的。书中对江南士绅阶层的日常生活、他们如何利用商业财富来维持文化地位,以及在面对清朝统治时的复杂心态,都有着非常扎实的考据和精彩的论述。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隐逸”文化的新解释,作者指出这不再是简单的逃避,而是一种更高明的、带有文化抵抗意味的策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置身于那个充满张力与矛盾的时代,去感受那些人的挣扎与智慧。那种将历史写出“人味儿”的功力,着实令人佩服。
评分书的质量挺好,物流也给力,好评
评分京东活动入得,超级划算。。。。。。。。。
评分最近对哲学美学史学英语感兴趣,买了一批书,准备好好学习
评分自己喜欢张岱年先生的作品,希望自己能好好掌握好
评分张岱年先生大作。说实话读过竟有些失望。对很多概念范畴的解释似有简单化之嫌,显得粗疏。但系统的梳理有助于总体把握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仍然是一本好书。
评分书收到了,质量不错,很好,印刷也不错
评分很好!
评分本编按作者、编者两种撰作来源辑录材料,一则见出意见的原创性,一则见出後来者接受的情况。对於材料重出者,采用互见法,一般全录其较先提出或较为完善者,在後则略录其要。凡属集体编撰者,本编表述时一般选择二一人为编撰者代表,如着录《四库全书总目》作者为纪昀及爱新觉罗:水珞。
评分还是大师总结的规范权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