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佛教十三经)

无量寿经(佛教十三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赖永海 编,陈林 译
图书标签:
  • 佛教
  • 经典
  • 无量寿经
  • 净土宗
  • 阿弥陀佛
  • 念佛
  • 往生
  • 佛教十三经
  • 大乘佛教
  • 佛教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366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470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佛教十三经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0
字数:1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无量寿经》是根据“十方净土”的思想建立起来的净土类经典,也是净土宗所依据的“三经”之一。经中主要叙述过去世法藏菩萨历劫修行成无量寿佛的经过,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殊胜。净土信仰自宋之后就成为与禅并驾齐驱的两大佛教思潮之一,到近现代更出现“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景象,故《无量寿经》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影响至为广泛和深远。

目录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第十
国界严净第十一
光明遍照第十二
寿众无量第十三
宝树遍国第十四
菩提道场第十五
堂舍楼观第十六
泉池功德第十七
超世希有第十八
受用具足第十九
德风华雨第二十
宝佛莲光第二十一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菩萨修持第三十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边地疑城第四十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菩萨往生第四十二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受菩提记第四十四
独留此经第四十五
勤修坚持第四十六
福慧始闻第四十七
闻经获益第四十八

精彩书摘

  《无量寿经(佛教十三经)》:
  大教缘起第三
  本品属于“序分”中的“别序”部分,是由“通序”转入经文主体“正宗分”的过渡,点明本经所出的特殊因缘,亦称为“发起序”。
  本品以如来放现瑞光开始,其所示现的瑞相光明被阿难看到,由此生发稀有无上的欢喜心,并向如来请法。世尊对阿难问法予以高度评价,认为阿难所问,对一切众生都具有无尽的利益,甚至“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诸天人民、娟飞蠕动之类,功德百千万倍”,其之所以如此,乃在于阿难的问法引出了如来下面的一切经说,换言之,即引发了《无量寿经》的问世。
  尔时世尊①,威光赫奕②,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现大光明,数千百变。注释:①尔时:那时。即宣说本经的灵鹫山法会之时。世尊:对释迦牟尼佛的尊称,因佛为世人所共尊,故有此称。
  ②威光:具有神威之力的光明。因为佛的智慧光明具有能破除一切烦恼暗障的威力,所以称佛陀的光明是“威光”。赫奕:描摹佛陀威光的明耀强盛,“赫”为明耀,“奕”为强盛。译文:那一时刻,释迦牟尼佛放出雄猛有威,明耀强盛的光明,其光之明烈如同熔化的金子,聚汇在一起。又好似一面明镜,光芒外射,又畅显于镜中,内外映彻,通体光明。释迦牟尼佛所发出的神光,殊胜明耀,殊胜广大;其光之形色,交互回转,瞬息万变,无有穷极。
  尊者阿难,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诸根①,悦豫清净②,光颜巍巍,宝刹庄严③。从昔以来,所未曾见,喜得瞻仰。”生希有心④,即从座起,偏袒右肩④,长跪合掌⑥,而白佛言⑦:“世尊,今日入大寂定⑧,住奇特法⑨,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去来现在佛佛相念⑩,为念过去未来诸佛耶?为念现在他方诸佛耶?何故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愿为宣说。”
  注释:
  ①色身诸根:指眼、耳、鼻、舌、身五根。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五根”为色根,再加上属于无色根的念虑之根“意根”,统称“六根”。
  ②悦豫:欢喜愉快。清净:远离烦恼、执着、分别。
  ③宝刹:这里指佛光中所呈现的佛国净土。庄严:佛教常用语。原意为装饰布列,佛教多指布列诸种宝物、鲜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等。
  ④希有:佛教赞佛常用语。意为稀少难逢,无可堪匹。《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卷三称佛陀有四种希有,即:(一)时希有,谓佛陀之出世,非旷世所常有。(二)处希有,三千世界中,佛陀不出现于他处,唯降生于迦毗罗城。(三)德希有,佛陀乃具无量之福德智慧者,以其最尊,无人能比,故谓德希有。(四)事希有,佛陀一代所做,系以佛法普利众生,故为希有殊胜之事。
  ⑤偏袒右肩:又作“偏露右肩”,略称“偏袒”。即披着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原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的礼节,佛教沿用之,比丘拜见佛陀或问讯师僧时,都必须偏袒右肩。一般认为,偏袒右肩可以方便从事拂床、洒扫等工作,所以象征便于服劳、听令使役,于是以偏袒右肩为礼敬尊重的标志。长跪:又称“胡跪”,指双膝跪地,小腿悬空,上身挺立,两脚趾头拄地,表示极为尊敬。
  ⑥合掌:佛教习用礼节,又名“合十”。左右十指,伸直合拢,置于胸前,表示一心诚敬。
  ⑦白:禀白。
  ⑧大寂定:又作“大涅粲”、“大灭度”。意指如来所入的禅定,这里专指念佛三昧。
  ⑨奇特法:《净影疏》认为,佛所得法,不是菩萨等人所能得到,世间所无,所以叫做“奇特法”,这里是指念佛法门。
  ⑩去来现在:指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即一个人现在生存的现世、出生以前生存的前世及命终以后生存的来世。又有以现在的一刹那为中心,及其前后合称为“三世”。也有以劫为单位,以贤劫为现在,以此而建立“三世”。佛佛相念:佛与诸佛之间互相忆念、心心相印。
  ……

前言/序言

  如所周知,净土思想产生于古代印度,甚至可溯源于古老的婆罗门教盛行时代(毗湿奴所在的天界可视为净土思想的萌芽),部派佛教大众系经典中大量的佛陀“本生”故事则是佛教净土思想的更直接的源头。当然,净土思想真正的流行乃是伴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而开始的。大乘佛教将佛陀进一步被神化,并主张有无量诸佛,诸佛在其国土教化众生,众生若能发菩提心,广修菩萨道,即可成佛。大乘菩萨为度众生出离生死苦海,本着“自利利他”的精神,立下成就众生、建设特定净土的种种别愿,如《阿闪佛国经》中的阿閦佛二十愿,《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中的弥勒十善愿,《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中的药师佛十二愿,《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中的七佛药师四十四愿,《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中的普贤菩萨十愿,《悲华经》中的释迦牟尼佛五百愿和无诤念王、观世音、大势至、文殊等菩萨之愿,《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中的文殊严净佛土之愿以及《无量寿经》中的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等等,而这些本愿的实现即意味着佛国净土的建成,一佛一净土,因此便有了大乘佛教中无量无尽的佛、菩萨净土的种种说法。如《弥勒上生经》中的兜率天净土、《妙法莲华经》中的灵山净土、《华严经》中的莲华藏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的琉璃净土、《大宝积经》中的阿闪佛东方妙喜净土、《密严经》中的密严净土以及《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净土等等。
  然而,凡此种种净土思想尽管在其故土印度生根发芽,但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真正产生巨大影响并最终开花结果的是在中国。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汉时期,即有阿弥陀佛净土类经典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信仰盛行于世。进入隋唐之后,作为十方佛净土中最为殊胜者姿态出现的阿弥陀佛净土——西方极乐世界最终脱颖而出,并进而开出汉传佛教中渗透力最强、影响最广泛的一个宗派——净土宗。而在南宋以后,随着天台、华严等汉传佛教宗派的日渐衰落,更出现了诸宗导归净土的局面。“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无疑正是弥陀净土信仰在中国民间社会产生极大影响之盛况的绝佳概括。佛教史家方立天甚至认为,阿弥陀佛乃是中国佛教信徒最为普遍的崇拜对象,弥陀净土信仰“成为包括后来禅宗在内的中国佛教重要宗派的共同的终极信仰”。
《无量寿经》(佛教十三经) 探寻西方极乐世界的奥秘,体悟无上正等觉的究竟 《无量寿经》,又称《佛说无量寿经》,作为佛教十三经之一,是净土宗的核心经典,更是探索阿弥陀佛无量光明、无量寿命及西方极乐世界宏伟景象的指南。此经以其深邃的教义、感人的誓愿以及普度众生的宏大悲心,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修行者,引导他们走向解脱之道。 经文概述 《无量寿经》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1. 如来灭度之后(五分教之本):此部分阐述了佛陀涅槃后,如何依循佛陀的教法修行,以及在末法时代如何凭借弥陀的宏愿,成就无上菩提。经文细致地描绘了娑婆世界的苦厄,以及与西方极乐世界祥和安宁的对比,引发众生对往生净土的向往。 2.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无量寿经》的核心思想,强调修行者应发菩提心,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广大心愿,并一心一意念诵阿弥陀佛名号。经中详细解释了发菩提心的重要性,以及念佛法门之所以能够成就的原理。 3. 往生净土,成就佛果:经文详述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过程和功德,以及在极乐世界修行的殊胜之处。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正是为了接引十方众生,令其能够脱离生死轮回,速证菩提。 核心教义与理念 《无量寿经》所阐释的核心教义,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众生迷茫的心灵: 阿弥陀佛的本愿与功德:经文详细阐述了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时所发下的四十八大愿。这些誓愿无一不体现了佛陀对众生的无尽悲悯和慈爱,愿将所有众生度化至其所建立的极乐世界,令其永离苦海,证得不退转的菩提。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能够破除众生的无明黑暗;无量寿命,则保证了往生者能够在一个永无衰败、常住安乐的环境中修行。 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与美好:经文以极其生动详实的笔触,描绘了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景象。那是一个没有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苦难,没有生老病死忧愁的世界。那里遍布着七宝池、八功德水,美妙的音乐、芬芳的花朵,以及无量的诸上善人。在这个清净庄严的国土,众生可以无碍地修行,快速证悟。 往生净土的简易与平等:不同于其他法门需要经过漫长的修行,《无量寿经》所倡导的净土法门,尤其强调“带业往生”。这意味着即使我们带着烦恼和业障,只要能够真心信愿,一心念佛,也能蒙阿弥陀佛的慈悲接引,往生极乐。这体现了佛法的平等性,无论根机高低,都能依此法门得度。 菩提心的重要性:《无量寿经》强调发菩提心的重要性,并将其置于念佛修行的核心地位。菩提心是促使众生走向觉悟的根本动力,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广阔情怀。发菩提心,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非仅仅为自己求得解脱。 一向专念的修行方法:经文明确指出,往生极乐世界,关键在于“一向专念”。即把注意力集中在阿弥陀佛名号上,不散乱、不间断地念诵,将此功德回向往生。这种专一的修行方式,能够帮助众生收摄散乱的心,逐渐净化烦恼,与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 经文的价值与意义 《无量寿经》的出现,对于佛教的发展,尤其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形成和普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净土宗的理论基石:《无量寿经》是净土宗最根本的经典,奠定了其教义的基础。其中关于阿弥陀佛本愿、极乐世界庄严以及往生法的门阐述,直接构成了净土宗的修学体系。 普度众生的慈悲体现:经文所宣说的平等往生、带业往生的法门,将佛法推广至更广大的民众。它打破了修行门槛的限制,让普通信众也能看到解脱的希望,感受到佛陀无差别的慈悲。 心灵慰藉与精神寄托:在人生无常、苦难频仍的世间,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景象,为人们提供了无限美好的希望和精神的寄托。它激励着人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并为之努力修行。 促进学佛的实践性:净土法门易于实践,念佛的法门简单易行,使得学佛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这极大地促进了佛教在民间的发展和普及。 引导众生回归自性:表面上看,《无量寿经》是在教导众生如何往生极乐世界,但其深层意义在于引导众生认识到,极乐世界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自性清净心相契合。通过信愿持名,最终是回归到自性弥陀。 结语 《无量寿经》如同一泓清泉,滋润着无数心灵。它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至善至美的解脱之地,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成就此往生的关键在于信愿行。通过对这部经典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佛法的精髓,找到通往光明与安乐的道路,最终抵达那无有痛苦、永恒安乐的西方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一同成就无上菩提。这部经的智慧,如同无量光,永恒照耀,指引着众生破除黑暗,迈向光明。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系统性地学习净土宗的法脉,所以特地找了几个不同版本的《无量寿经》来对比阅读,而这个版本给我的整体观感是:它在力求保持原文的古朴与庄严感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的语言风格偏向于古典白话,那种娓娓道来、充满古风韵味的叙事节奏,让人仿佛置身于佛陀说法的现场。这种风格的好处是真实感强,但缺点也显而易见,那就是对于习惯了现代汉语简洁表达的读者来说,初读时门槛略高,需要反复咀嚼才能领会其中的深层含义。比如,其中描述“诸上善人俱会于阿閼浮提”那一段,读起来有一种庄严的仪式感,但如果能配上一些现代学术界对那个“提”的地理学或象征意义的探讨,或许能帮助理解得更快。我个人非常喜欢它在论述“信、愿、行”三资粮时的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有力,让人对往生净土的信心得到极大的加强。

评分

这本《无量寿经》的译本,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很不错,一看就是用心装帧的。我先大致翻了下目录和前言,感觉整体编排上是比较传统的,没有太多花哨的现代设计元素,这倒挺符合我对经典经文的期望。重点关注了一下它的注释部分,发现译者在一些关键的梵文或巴利文词汇的处理上,似乎做了比较深入的考证和阐释,尤其是在描述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时,那些艰深的术语都有详细的对照和解释,这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欣赏它在排版上留白的处理,让人在阅读那些长篇累牍的因果叙述时,眼睛不会感到疲劳,可以更专注于文字本身蕴含的深意。不过,坦白说,对于经文背后的哲学体系,仅仅通过这一个版本还是难以完全把握其精髓,可能还需要搭配一些宗教学者的解读才能更立体。总体而言,作为一套严肃的佛教经典读物,它的文本质量和装帧设计是令人满意的,体现出对佛法的尊重。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更多是出于一种收藏的冲动和对佛教文化的好奇心,它在我书架上占了一个很显眼的位置。我关注的重点更多在于其文化价值和文本的稀有性。这个版本的纸张厚度适中,装帧侧重于实用性而非过度华丽,封面设计采用了一种比较内敛的墨色调,给人一种沉静的力量感。我注意到,在一些关键的历史背景介绍部分,编者似乎引入了其他相关经典的交叉引用,这让这部经典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融入了更宏大的佛教叙事体系之中,这一点是我非常欣赏的,它拓宽了阅读的维度。美中不足的是,我个人更期待看到一些关于此经在不同历史时期被如何解读和弘扬的流变史介绍,如果能在附录中加入一些历史脉络图表,对理解其在汉传佛教中的地位会更有帮助。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文本学角度来看,我必须承认,这个版本的排版清晰度极高,校对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基本上没有发现明显的错漏字,这对于一本承载如此重量级信息的经典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检查了其中的数字和数量词,它们往往是经文中容易出错的地方,但这里处理得非常严谨。我喜欢它在某些章节开头使用的引文标记,虽然是佛教术语,但其格式设计很现代,便于快速定位。如果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在涉及对西方极乐世界的细致描绘时,文字虽然华美,但总感觉少了一点点直观的画面感。我希望译者或编者能在不改动原文结构的前提下,通过更精确的词语选择,或者在注释中补充一些视觉化的阐释,让读者在想象那个光寿无量、庄严殊胜的净土世界时,能有一个更清晰、更具震撼力的蓝图。

评分

我已经断断续续地读了将近一个月,这本书带给我的体验是相当“慢”和“深”的。它的文字密度非常高,每一句看似平淡的叙述背后,都蕴含着深奥的法理。我发现,如果我以快餐式的阅读速度去对待它,很容易错过很多精妙的对比和譬喻。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定业不可转,不定业可转”的讨论,它非常现实地触及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因果律的复杂性,不像有些经文那样只停留在高远的境界描述上。这种兼顾世俗修行者困惑的处理方式,使得这部经典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我每次读完一个章节,都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反复推演其中的逻辑关系,它强迫你进行一种深度的内省和思考,这对于一个试图在纷乱世界中寻找清明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精神按摩”。

评分

还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明哲的无量寿经

评分

促销买的,以后再看

评分

非常满意

评分

这俩圈是怎么回事,京东能解释一下吗?

评分

很好

评分

推荐学习,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要学习的很多。

评分

无上甚深微妙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