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土治民:清代云南行政区划及行政管理体制演进研究

掌土治民:清代云南行政区划及行政管理体制演进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洪俊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史
  • 云南历史
  • 行政区划
  • 行政管理
  • 地方治理
  • 掌土
  • 民政
  • 社会史
  • 历史地理
  • 清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0002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524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5
字数:27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掌土治民:清代云南行政区划及行政管理体制演进研究》从清代云南土地人口管理体制的变迁切入,解析清代云南行政区划及行政管理体制一体化演进的轨迹,《掌土治民:清代云南行政区划及行政管理体制演进研究》核心内容构成互相衔接、层层递进的关系,主要集中于几个方面:
  第1,在全面把握清代云南社会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沐庄、卫所、土司制度及行政区划体制演进的考察,勾勒清代云南土地人口管理体制变迁的历程,在此基础上解析清代国家对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空间及人口构成状态下掌土治民的基本模式及其特征。
  第2,从行政区划制度的视角出发,结合清代云南不同区域人口与土地管理模式变化,审视清代云南边疆民族特殊地区“掌土治民”在行政区划体制建设过程中的作用,进而考察清代云南地方行政区划体制的构建及其演进轨迹。
  第3,以国家对云南人口与土地的直接掌控为基本标尺,建立清代云南行政区划演进的空间模型,考察清代国家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行政管理的拓展范畴。
  第四,透过清代国家围绕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掌土治民范围及力度强化所进行的一系列制度建设,勾勒制度变迁影响下清代云南行政区划体制与内地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作者简介

  彭洪俊,男,1985年生,云南牟定人。2013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目录

导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内容
四 研究方法与资料运用说明

第一章 清代云南行政区划与行政管理体制演进的基础
第一节 清代云南行政区划及行政管理体制建设的地理环境
一 云南自然地理概况
二 清代云南的地理区位
三 瘴气生态与清代云南社会
第二节 明代云南的分类掌土治民制度
第三节 清代云南的民族与人口结构
一 明清时期云南民族结构的变化
二 清代云南民族分布的空间特征
三 行政区划建置与社会人口发展基础

第二章 沐庄土地人口管理体制在清初的变迁
第一节 明代沐庄土地与人口管理的特殊性
一 沐庄占有土地与人口的规模
二 沐庄土地与人口管理的实质
第二节 清代前期的沐庄
一 明清鼎革之际沐庄的归属
二 吴三桂对沐庄的占有
三 吴三桂时期的沐庄管理
第三节 废除勋庄:清初云南掌土治民的深化
一 清查吴三桂藩属土地及人口
二 沐庄土地归属府州县管理
三 取缔沐庄后云南土地人口管理体制的一元化发展

第三章 明代云南卫所军籍土地人口在清初的民化
第一节 明代云南卫所体系与土地人口管理
一 卫所制度下的土地人口管理
二 云南卫所的设置与分布
三 云南卫所管辖的土地与人口
第二节 清初云南的撤卫并县
一 清初卫所制度的变革
二 康熙初年云南的撤卫并县
三 云南撤卫并县政策的调适
第三节 撤卫并县后云南土地人口管理的深化
一 撤销卫所与就近归并州县
二 平彝卫改置平彝县

第四章 撤卫并县后云南政区调整与土地人口管理体制的统一
第一节 康熙时期撤卫并县后云南行政区划的调适
一 清初对明代云南行政区划体系的继承
二 康熙撤卫并县后行政区划的调整
第二节 清代赋税土地人口管理体制的一体化
一 撤卫并县初军民赋役的差异化
二 从石琳到石文晟:卫所遗留问题的解决
三 清代云南赋税土地人口的分籍管理与摊丁入亩
四 康熙时期云南撤卫并县的实质

第五章 改土归流与清代云南掌土治民的深化
第一节 清代云南土司制度与边疆民族地区管理
一 清初云南土司政治格局的形成
二 清初云南的土司制度
三 土司制度与云南地方管理体制的差异性
第二节 清代云南改土归流与土司政治区域的变动
一 康熙年间土司政策与云南土司政治区域的变动
二 雍正年间大规模改土归流与云南土司政治区域的变动
三 乾隆至清末改土归流与云南土司政治区域的变动
第三节 康熙时期改土归流后的行政区划建置
第四节 雍正大规模改土归流与云南行政区划整体规模的奠定
一 雍正大规模改土归流与云南行政区划架构的变化
二 调整政区后掌土治民的深入
三 雍正时期云南行政区划调整的特征

第六章 乾隆三十五年云南行政区划定制及一体化的推进
第一节 乾隆年间云南行政区划的调整
第二节 乾隆三十五年云南行政区划的定制
第三节 政区调整与掌土治民的强化

第七章 嘉庆至清末云南正式行政区划的边疆推进
第一节 嘉庆至清末云南行政区划的沿革
第二节 政区调整与边疆地区的掌土治民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掌土治民:清代云南行政区划及行政管理体制演进研究》:
  一 卫所制度下的土地人口管理
  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过程中逐渐完善了卫所制度,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以五军都督府统领都司卫所,都司卫所的制度正式确立。《明史》载:“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以成军。”卫所遍布全国各地,被确定为治理国家的军政制度。
  按照明朝军政制度,都司卫所管辖的军士都是世籍,平时屯垦自给,战时则上疆场。正式军役由正军承担;每一正军携带户下余丁一名,在营生理,佐助正军,供给军装,称为军余;正军在驻地俱有家小,有的军余也有妻子。这些人口构成都司卫所的军户,在人口调查时编人军黄册,统归都督府管辖。同时,为了保证军粮的供应,达到强兵足食的目的,明朝在各都司卫所大力推行屯田。明人邱溶说:“我朝之制,就于卫所所在,有闲旷之土,分军以立屯堡,俾其且耕且守……有卫所之处,即有屯营之田。”卫所屯田“以都司统摄,每军种田五十亩为一分,又或百亩,或七十亩,或三十亩、二十亩不等。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又有二八、四六、一九、中半等例。皆以田土肥瘠、地方冲缓为差”。每名卫所军士都按所在地方远近及田土肥瘠情况授给一定数目的土地,这些土地逐级汇总于五军都督府。
  在人口管理上,明代因袭历史上的配户当差办法,将人口分成若干不同的户籍,以应承各种差役。《明史》记载,“凡户三等:日民,日军,日匠。民有儒,有医,有阴阳。军有校尉,有力士,弓、铺兵。匠有厨役、裁缝、马船之类。濒海有盐灶。寺有僧,观有道士。毕以其业著籍。人户以籍为断。”明代户籍的划分是以职业为依据的,并且不准乱籍,役皆永充,其身份具有世袭特征。明初整顿户役,令全国人口各占其籍,承担相应的差役,使“军发卫所,民归有司,匠隶工部。”从而各类人户分属不同的管理机构,军户隶属都司卫所军事系统,民户隶属“有司”即布政司府州县行政系统。
  关于明朝土地的管理,顾诚先生的研究表明:“按洪武年间定下的原则,全国的土地(包括耕地,但不仅是耕地)实际上是分行政和军事两大系统分别管辖的。行政系统即县(州)管辖的土地,逐级汇总于府(州)、布政使司、户部;军事系统是指卫、直辖都司的千户所掌管的土地,逐级汇总于都司(行都司)、五军都督府。”行政系统的府、州、县是一种地理单位,同时“军事系统的都司(行都司)、卫、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一种地理单位,负责管辖不属行政系统的大片明帝国疆土”,与此相应,全国的土地、人口及收入也由两大系统分别管理。明代的都司卫所有实土和非实土之分,在沿边地区,部分卫所辖有实际地域,这些拥有实土的卫所不仅统辖由军士及其家属构成的军户,还要管理辖区内的普通百姓。实土卫所有自己管辖的地域和户籍,“卫相当于府、州,所相当于州、县,成为地方行政组织与行政区划的一种”。非实土卫所虽然多数与府、州、县相错杂,但也管辖着大量的屯垦田地。明代卫所掌管的土地,绝大多数情况是针对屯田地而言的。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掌土治民:清代云南行政区划及行政管理体制演变研究》这本书的详细图书简介,内容严格围绕清代云南的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展开,不包含任何其他主题或AI痕迹。 --- 图书简介: 《掌土治民:清代云南行政区划及行政管理体制演变研究》 本书聚焦于清代(1644—1911年)云南省的疆域变动、行政层级构建、地方治理结构及其历史演进,系统梳理了这一特殊边疆区域在帝国统治框架下,如何通过制度设计与地方实践,逐步形成并维持其独特的行政管理体系。全书以清代中央对边疆的管理理念为宏观背景,深入剖析了云南自入清之初到晚清“改土归流”前后,其行政脉络的变迁轨迹与内在逻辑。 第一部分:清初云南的奠基与定型——从军事管制到初级行政建制(约1644—1720年代) 清朝入主云南,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由多种族群和前明残余势力构成的复杂局面。本书首先考察了清初中央政权如何采取军事占领与政治安抚并行的策略,建立起早期的统治基础。 初期军事管辖与布政使司的恢复: 详细阐述了清军平定云南后,如何迅速恢复明代的省级行政建制——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尽管初期权力重心明显偏向军事将领。重点分析了“三司”体系在云南特殊环境下的运行特点,以及与中央的汇报机制。 府、州、县的设置与调整: 考察了清初在昆明、大理、昭通等地设立和重划府级单位的过程。这一阶段的行政区划设置,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叛乱点、战略要地和主要农业区域的控制需求,体现出强烈的政治军事色彩。 “土司”制度的初现与并存: 重点分析了清朝初期对既有土司势力的默认与有限接管政策。在云南的广大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土司作为地方行政和军事的代理人,与清朝委派的流官构成了“双重行政体系”。本书深入探讨了这种并存结构对地方治理效率和民族关系的影响。 第二部分:雍乾时期的制度重塑——“改土归流”的理论溯源与实践(约1720年代—1820年代) 雍正年间推行的“改土归流”是清代云南行政管理体制演变中的里程碑事件,本书将对此进行详尽的专题研究。 政策动因与理论基础: 分析了“改土归流”的深层动因,包括中央加强对西南边疆的直接控制、统一税赋制度、根除地方割据势力等。研究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如鄂尔泰、田文镜等人)提出的改革理论及其对中央决策的影响。 流官制度的全面推行: 详细梳理了“改土归流”过程中,土司地区被改置为府、州、县的具体步骤和时间表。重点分析了流官的选派机制、任职要求以及他们与当地土著精英之间的权力博弈。 行政区划的“汉化”与层级固化: 考察了在改流区域内,新的府、厅、县层级设置如何取代或融合了原有的土司辖区,使得云南的行政层级结构趋于标准化和垂直化。研究了新设立的行政单位在地理分布上对不同民族地区的覆盖差异。 第三部分:郡县制的完善与边疆治理的深化(约1820年代—1911年) 进入清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边疆局势的相对稳定,云南的行政管理体制进入了精细化管理阶段,同时面临新的挑战。 行政层级的细化与厘定: 分析了光、宣时期,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开发,地方行政单元在县级之下进行的细化工作,如设立“弹压局”、“保甲制度”的强化等,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管理需求。 税赋与徭役的统一化: 考察了在“改土归流”完成后,中央财政制度(如摊丁入亩)在云南的推广和实施情况,以及由此对地方财富分配和基层行政负担产生的影响。 “边疆”概念的变迁与“抚边”政策: 探讨了清末云南与邻国(缅甸、老挝、越南)交界地带的行政归属与管理问题。重点分析了“开边”与“设防”政策下,边境行政机构(如边关道、边务大臣)的设置及其与内地行政体系的权责划分。 晚清的体制革新尝试: 简要介绍了清末“新政”对云南行政管理的影响,包括对地方议事机构的初步尝试,以及建立现代警察和司法体系的早期探索,为民国时期的行政转型埋下了伏笔。 核心价值: 本书通过对清代云南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的演变进行爬梳梳理,不仅展示了中央帝国对边疆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实践,也揭示了制度设计在面对复杂多样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社会结构时所体现出的适应性与局限性。它为理解清代国家形态的构建、多民族区域治理的复杂性,以及现代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形成的历史根源,提供了扎实的史料支撑和深刻的理论剖析。研究视角兼顾宏观的制度史与微观的地方实践,旨在构建一个完整、立体的清代云南行政地理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的纸张,略带粗粝的触感,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历史的氛围之中。尤其是封面那种深沉的色彩搭配,隐约透着一种沉稳与严肃,恰如其分地烘托了主题的厚重感。内页的排版也相当考究,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透着一股古典韵味,让人在翻阅时能感受到一种对历史文献的尊重。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缝合和烫金工艺,都显得非常精细,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上是下了功夫的,这对于一本学术专著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加分项,让我在拿到它的时候,就有了细细品读的冲动。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极为扎实和具有前瞻性。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不断将清代云南的经验置于更广阔的中国传统官僚体系演变的坐标系中进行对比和衡量。这种宏观视野的运用,使得本书的讨论层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再仅仅局限于“云南”这一地域的个案研究,而是上升到了对中国地方治理模式普遍规律的探讨。尤其是对一些关键制度的形成和调整逻辑的推演,其严密的逻辑链条,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学术功底和扎实的理论素养,读后感觉自己对中国古代治理体系的认知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清代云南。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他没有采取那种枯燥的流水账式的罗列,而是将复杂的行政变迁融入到生动的故事脉络中,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地理和官制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历史时期的过渡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的笔触,仿佛能感受到权力结构的悄然调整和地方社会在其中的挣扎与适应。读完第一章,我就被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和严谨的论证所吸引,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去探寻每一个行政调整背后的深层动因。

评分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局限于学术圈。尽管内容专业,但作者的文笔却充满了张力。他巧妙地将宏观的制度变迁与微观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让你在理解“官府如何治理”的同时,也能窥见“百姓如何生活”的一角。比如,在描述某些区域的特殊治理政策时,那种对地方特色的尊重和对治理难题的直观呈现,使得阅读体验非常丰富。它不仅仅是一部枯燥的行政史,更像是一部浓缩的社会变迁史,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能轻松走进那段历史的深处,感受历史的脉动。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似乎对清代云南的史料有着近乎偏执的搜集和整理能力,书中引用的各种档案、地方志和私人笔记交叉印证,构建了一个极其扎实的史学基础。在探讨行政管理体制演变的部分,作者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他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更深入剖析了“为什么会这样”以及“产生了什么影响”。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制度史变得富有启发性,它挑战了一些既有的观念,让人在合上书本时,脑海中会留下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这种思辨的火花,是真正优秀学术作品的标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