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未来的新科技新产业

影响未来的新科技新产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未来产业研究组 著
图书标签:
  • 科技趋势
  • 未来产业
  • 创新
  • 技术发展
  • 新兴技术
  • 产业变革
  • 数字化转型
  • 人工智能
  • 前沿科技
  • 科技与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119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8136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

委员李京文老师作序。国际金融危机阴霾弥久不散,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一波三折,近年来,发达国家对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结构转型的新一轮密集投入的效果初步显现,科技界波澜不惊的情势似乎正在发生令人惊喜的变化。大数据、深度学习、工业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可穿戴设备、3D打印、无人驾驶汽车、石墨烯、基因测序(精准医疗)、量子通信、高端机器人、云服务等一批前沿科技成果纷纷走出实验室,相继步入产业化阶段。科学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新一轮创新浪潮与新工业革命深度交互,一批“未来产业”初现端倪,并正在改变国际分工的基础和方式,全球工业发展开启了4.0时代。

新工业革命为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重振实体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发展中国家凭借低成本资源、环境和劳动力获得的传统比较优势却被进一步削弱。数字鸿沟依然存在,甚至越来越难以逾越,但不创新意味着自动出局,传统意义上可供观望、追随的距离正在加快消失。对于国家、企业甚至是个人而言,关于创新的抉择,已经没有可以犹疑的时间和徘徊的空间。


内容简介

《影响未来的新科技新产业》。尽管同属新兴领域,普遍具有颠覆性和应用前景广的特点,但现阶段,新科技在产业化程度、未来的市场潜力、资本接入方式、政府政策跟进等方面参差不齐,仍存在较大差异。面对纷繁的未知世界,本书可以肯定的结论是,尽管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机器人在解放人类头脑的同时,也对人类的智能和体能甚至是情感带来了*的冲击,但人才是决定“创新”这场生死之战的“奇点”,未来的全球竞争始终是人的竞争。科技和制度作为人类智慧的延展,其意义和复杂程度将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具有现实性和战略性。而且颠覆性创新从来只是“少数派”的“游戏”,本书涉及的前沿领域和未来产业无一不是大国深度布局、巨头激烈角力的“重竞技场”,它们既是新竞赛的发起者和参与者,又是规则和标准的制定者。在这一结论之下,中国面临的挑战尤为严峻。

对于从事行业研究的机构学者、政策制定者以及意欲进入相关领域的投资者来说,本书提供的较为系统的信息和前瞻性判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者既严谨又轻快的文风,着意体现新科技、新产业、新市场特有的活力,力图激发普通读者与作者共同探求新知识的兴致,并带给他们更多阅读乐趣。


作者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未来产业研究组,是一支由长期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学者组成、以探求未来产业发展为志业的开放式团队。

团队成员承担多项国家重大课题,研究成果屡获中央领导同志批示,形成了广泛的学术和社会影响。

目录

序言 / 1

自序 让距离接着产生/ Ⅰ

前言 消失的距离/ 1

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纠缠” / 2

经济学家的角色:失语还是积淀 / 6

美国占据全球创新创业的高地 / 10

创新“折叠”与包容性全球价值链 / 17

激发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 / 24

本书的架构和重要结论 / 29

第1章大数据:浪里淘沙方见金 / 1

大数据:内容为王 / 2

ICT与大数据时代:新词旧赋 / 4

理论未死,量化一切 / 5

应用让数据说话 / 9

数据隐私与安全 / 14

当数据成为资产 / 16

数字主权争夺战 / 18

国内大数据产业: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 / 21

第2章区块链:实现亚当·斯密之梦的“石中剑” / 27

望月新一与中本聪 / 27

奔跑的比特币 / 30

无处不在的中心化体系 / 33

为什么要去中心化 / 35

拜占庭将军问题 / 37

区块链的安全法则 / 39

区块链的应用不只是比特币 / 43

阴影与糟点 / 46

大国必争之地 / 47

第3章脑科学:“最强大脑”来袭 / 49

人类能够认识和复制大脑吗 / 50

脑科学的大国竞争 / 52

从“认识脑”到“创造脑” / 55

新研究领域的“奇思妙想” / 59

脑科学将促生“最强大脑” / 65

第4章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新时代 / 71

从人机大战说起 / 72

计算机如何思考:控制派VS仿生派 / 76

“开挂的”机器学霸 / 80

会学习的机器能有多智能 / 87

学习的极限 / 91

第5章驶向明天的无人驾驶汽车 / 95

无人驾驶汽车向我们驶来 / 96

无人驾驶汽车是如何行驶的 / 98

梦想变为现实的旅程 / 101

社会效益与产业影响 / 105

成本、法律及道德挑战 / 111

第6章石墨烯:碳时代的“黑金” / 115

“黑金”有多黑 / 117

石墨烯的颠覆性应用 / 121

决战新材料之巅 / 123

中国石墨烯产业:向世界出发 / 129

石墨烯:地方政府的新宠? / 137

第7章物联网:万物有“芯”皆可联 / 149

“芯”联万物 / 149

“网”络天下 / 150

“钱”途无量 / 153

“三”生万物 / 154

“网”中不足 / 157

“创”到渠成 / 158

“制”迎物联 / 160

“国”家战略 / 161

“后”来居上 / 164

“智”往直前 / 168

第8章精准医疗与中产阶级经济学 / 169

美国民主党与中产阶级经济学 / 169

精准医疗何以从医学理念上升为国家战略 / 171

术道皆有为 / 180

精准医疗生态系统的发力点 / 185

第9章量子通信:从云端到身边 / 191

“一朵乌云”引发的故事 / 192

一个群星璀璨的伟大时代 / 193

关于“量子纠缠”的纠缠 / 195

量子通信:从理论走向实践 / 198

量子通信绝对安全吗? / 200

无线通信之无能为力 / 201

量子通信产业化 / 202

量子通信研究的多国竞赛 / 204

墨子号:中国暂时领跑 / 206

第10章机器人:第零定律 / 215

阿西莫夫来到波士顿 / 216

机器人哪家强 / 226

机器人去哪儿了 / 238

机器人还是血汗工厂? / 241

不久的将来 / 251

第11章改造我们的现实:VR/AR/MR及其产业化进展 / 259

天上掉下3个“R” / 259

体验为王:技术演进与应用领域 / 265

头盔和精灵:全球市场的“小”爆点 / 273

长袖善舞:“3R”产业生态圈中资本的身影 / 280

中国企业:又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 284

政府的手该往哪里伸 / 288

后记 / 290


前言/序言

创新“折叠”与包容性全球价值链

创新与分化如影随形

从科技史和工业史的角度观察,技术创新虽然在很少情况下如卢梭所指 单纯“是为了证明一些人要比另外一些人更有才华……”但科技活动在特定阶段难免“带来不平等” b 的结果。 21 世纪,日益全球化的研发分工不一定会使世界各国受益,新工业革命下,“技术民族主义”有可能重新抬头,新 科技、新产业发展的未来或许只能依靠少数国家的创新活动来支撑。放眼当 今世界,一边是如火如荼的、改变人类未来的创新活动,而另一边,在地球 的很多角落,至今没有网络,智能手机远未普及,那里甚至不时弥漫着战争 硝烟,人们饱受饥饿和流离之苦,日益被大数据和智能化的现代社会边缘化。 创新与分化并行、竞争多于合作的后果注定是新动能、新财富重塑国际格 局,不少国家和地区可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身处这个“折叠”地球的第几 层空间。对于企业而言,创新“折叠”导致的撕裂更是时刻上演。面对估值缩水 9 成的小米,曾经抛出“飞猪”理论的雷军不知是否有所觉悟 :猪就是猪,站在经济上升期、行业成长期和资本蜜月期“三期叠加”的风口,猪是 可以飞起来的,但这阵风吹过,势必跌落在地。原因很简单:猪,不会飞翔!“互联网 + 资本”的大风固然提供了各层“空间”翻转的机会,但同时也强化了翻转的破坏力。因此,即使赌对了赛道,也未必就能决胜千里。在未来 科技和产业的竞技场上,还会有一众“飞猪”在“等风来”,但最终的赢家 依然会被锁定为潜龙鸣凤、骏马苍鹰。

数据成为全球价值链上配置的重要资源

在大数据时代,谁掌握优质的数据资产,谁就更有可能成为全球价值 链的主导者。一些学者将新工业革命下的“数据”比作工业化时代的石油, 而实际上,数据对于企业和投资者的价值与农耕时代土地的属性更为接近。

目前,谷歌( Google )、脸书( Facebook )、亚马逊( Amazon )这三家互联网巨头均已储备了海量的数据资源,并正在加快将这些数据资产化的进程。 其中,谷歌为全世界的公开网页建立了最为庞大的索引系统,脸书拥有的 社交网络聚集了全球一流的商品数据库,而亚马逊则沉淀了巨大规模的商 品信息。数据资产决定了未来领军企业的战略选择和商业模式。在某种程度 上, 这 些 企 业 凭 借 数 据 资 产 优 势, 将 会 分 流 甚 至 取 代 IBM ( 国 际 商 业机器公司)等传统巨头对全球价值链的掌控力,从而改变全球价值链上不 同环节的战略性及其增值率。为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传统跨国公司自是 不 甘 就 此 没 落, 同 样 开 始 了 新 一 轮 的 转 型。 如 2016 年 6 月, IBM 宣 布 放弃曾为其带来丰厚收益的全球业务咨询( GBS )和技术服务( GTS )两 大业务板块,而专注于发展为一家认知解决方案和云平台公司( Cognitive Solution and Cloud Platform Company ),这标志着其由硬件设备制造商成功 转型为企业软件公司。 IBM 实力超群的研发团队还在人工智能、碳纳米管以及量子计算机等前沿科技领域加紧突破,以确保未来 20~25 年的全球价值链领导地位,力图再造一骑绝尘的工业物联网新帝国。实际上,在新科技、 新 产 业、 新 市 场 领 域, 不 仅 活 跃 着 像 特 斯 拉 这 样 的 一 批“ 小 鲜 肉 ”, 而 且 转型也是近年来传统大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的关键词。惠普不断扩展服务型制造和云计算平台,施耐德公司提供最先进的能源解决方案, TDK (日本东京电气化学公司)早已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新材料公司之一,松下在新能源电池领域砸下重金……“ To be or not to be ”,已经不是“一个问题”,归根结底,这是一个不创新、不转型就等于自掘坟墓的时代!

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开启深度纵向整合

传统互联网公司不断向上游渗透,加入新型智能硬件设备和服务型制 造等新兴领域的竞争,是发达国家产业竞争的另一新趋势。随着苹果进军汽车领域,微软、谷歌、脸书等 ICT 和互联网公司布局新型智能硬件制造环节,一些掌握尖端技术的企业更加注重研发的内部化,以便将附加值最 高的环节牢牢控制在企业内部。这些企业充分利用在下游收集的客户信息 和消费者偏好,为市场带来“体验为王、大道至简”的新一代一体化产品,带动了行业的深度纵向整合。有别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到 21 世纪前 10 年国际分工中产业内部企业之间链条式的分工深化以及由大规模外包支撑的网 络状全球一体化分工体系,当今新产业的分工触角进一步向企业内部伸展。 应该看到,现阶段新兴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尚未发育完全,产业链延展及分 工仍带有碎片化的局限性。因此,这种类似“合工”式的纵向整合,能否 成为国际分工中不可逆转的态势,还仅仅是新兴产业全球竞争的阶段性表 现, 尚 有 待 观 察, 但 这 一 趋 势 对 全 球 高 端 科 技 要 素 配 置 的 影 响 不 可 忽 视。 在新工业革命下,中国依靠比较优势确立的制造业生产和出口规模优势有可能被进一步削弱,拉大在尖端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 工 业 4.0 时 代 的 国 家 竞 争 中, 发 达 国 家 既 是 运 动 员 又 是 裁判员

近年来,美、德、日三国相继推出了国家战略,积极布局新工业革命。 对于美国而言,尽管一直有学者质疑美国复兴制造业的动机及其制造业回 流的实际效果,但应该看到,即使美国部分制造业环节出现回流,但在中 间产品和终端产品的制造环节,美国仍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倚仗海外供给。

当 我 们 把 更 多 关 注 的 目 光 投 向 TPP , 却 大 都 忽 略 了 早 在 2012 年 美 国 总 统奥 巴 马 就 已 签 署 的《 全 球 供 应 链 安 全 的 国 家 战 略 》。 这 份 纲 领 性 文 件 将 供 应链安全列为美国的国家战略,进一步凸显出要素流动和商品服务交易的 安全性、高效性对维护美国核心利益至关重要。德国的强势领域集中在高端装备、机器人等方面,主导工业 4.0 的意义在于掌控国际标准制定的话 语权,进而从推广工业 4.0 范式和服务型制造中获得新的盈利点。而对于 日本来说,工业 4.0 时代的国际竞争形势同样加剧了其强烈的紧迫感,在新兴领域“不掉队”是其最低纲领。为此,日本确立了以机器人技术创新 带动制造业、医疗、护理、农业、交通等领域结构变革的战略导向。在此基础上,日本政府于 2016 年正式提出“社会 5.0 ”( Society 5.0 ) a 的构想, 强化官民互动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 ICT 技术,通过网络空间与物理(现实)空间的融合,以智能化的精准技术和服务营造更有活力和舒适度的日本,共享给人人带来富裕的‘智慧社会’”。社会 5.0 可以视为日本应对国内制造业空心化和人口老龄化,以及全球新工业革命共同挑战的一 次 有 力 的 战 略“ 二 次 创 新 ”, 其 落 脚 在 增 进 日 本 后 工 业 化 时 期 全 民 福 利 的 目标导向颇具现代感和倡导力。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日本政府一再强调要 缩小与美国、德国在应用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差距,但产业界运用人工智能、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改造生产流程、管理系统和商业模式,更 多的是“自下而上”的自主行为,而且日本企业的创新活动,更倾向于围 绕产业链延展和基于核心业务的深度开发。这说明日本产业政策已与传统 形 式 渐 行 渐 远, 其 作 用 方 式 不 再 是 由 政 府 指 定 优 胜 企 业、 选 择 技 术 路 线, 而是转向了以服务和支援为主的功能型措施。由此可见,尽管重点领域和 政策工具存在差别,但工业强国的战略主旨都需要通过实施科技政策和产 业政策,强化优势、弥补短板、全面参与,意在主导新科技、新产业的规则制定,从而打赢工业 4.0 时代的全球竞争之役。

发展中国家深陷“数字鸿沟”和开放困境

在全球经济艰难复苏、增长乏力的局面下,不得不承认,发达国家与 发展中国家在科技研发、产业创新、贸易规则重构等方面的差距有所拉大。以金砖国家为代表, 21 世纪前 10 年一度活跃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成为拉动全球贸易增长重要力量的新兴经济体,相继陷入结构性减速与周期性放 缓的叠加期。结构调整举步维艰、国内宏观经济风险增大,导致新兴经济 体贸易和投资政策导向的利己主义与保护主义交织。不无遗憾地看到,与 美国、欧盟推出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以及高标准、高层级的新 型区域贸易协定的深远布局相比,处于结构性减速与周期性放缓叠加期的 新兴经济体,其对外开放部门普遍出现“开倒车”的迹象。国际金融危机 爆发之初,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相继收紧了各自的贸易政策,南非于 2012 年终止了与欧盟 13 国的双边投资协定,印度尼西亚则计划终 止全部 67 项双边投资协定,拉美、非洲发展中国家不断爆出的债务违约、国际合作项目搁浅等问题为新兴市场的全球化进程蒙上了一层阴影。而在 前沿科技和新兴产业领域,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以资源禀赋和劳动力成本为 核心的比较优势,在短期内很难找到对接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的点位,新 “数字鸿沟”将进一步挤压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空间。值得注 意 的 是, 对 于 填 平 数 字 鸿 沟 所 需 的 资 金 投 入, 包 括 BCG ( 波 士 顿 咨 询公司)等不少机构都持乐观态度,但要想建立一个真正“互联互通”的新 世界,远不止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数字基础设施“补短板”那么简单。数 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将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项目的生命周期成本削减近20%,但理念冲突、制度对立、人才缺失仍在加剧创新的“折叠”效应。

艰难复苏的世界经济呼唤包容性全球价值链

面对后危机时期错综复杂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形势,现行 WTO 主导的多边贸易体制已经难以适应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以及不同成员的多元化利 益诉求。鉴于现行多边贸易体制的局限性,发达国家的实用主义再次占了 上风。凭借其掌控全球治理制度性话语权的战略能力,美欧等发达国家推出了 TPP 、 TTIP (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等高标准、高层级的区域贸易协定,意图在未来全球治理中抢占先机。这些新兴区域一体化安排 固 然 在 议 题 设 置、 组 织 架 构 和 决 策 机 制 优 化 等 方 面 做 出 了 一 些 积 极 尝 试, 吸纳了一些发展中成员加入,但由发达国家主推的新兴区域一体化平台不仅有可能放大 WTO 的碎片化风险,还为众多中小企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的企业参与 GVC (全球价值链)设置了更高的技术和法规门槛。这会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融入国际分工体系的机会,进而对亚太等地区的区域价值 链造成一定损害。重振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是各国新的历史使命,呼唤更加开放、包容、协 调 的 全 球 治 理 机 制 和 规 则 体 系。 这 对 诞 生 于 2008 年 国 际 金 融 危 机 最 紧 要关头的二十国集团(以下简称 G20 )峰会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其 发挥影响力带来了新的机遇。在 G20 安塔利亚峰会上,成员国倡导“包容的 全 球 价 值 链 ”, 意 在 构 建 新 型 全 球 价 值 链 治 理 体 系。 关 于 全 球 价 值 链 包 容性的界定,现阶段仍存在争议,而对包容性的测度,则至今鲜有被学术 界和各国政策制定部门广泛接受的重要成果。未来全球价值链的包容性至 少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微观主体层面来看,包容、协调的全球 价值链要能够为不同国家、不同规模、不同技术水平、不同所有制结构的 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青年创业者,提供接入全球价值链的公平而开放 的通道,为其扫除开展贸易和投资、跨越新数字鸿沟,进而升级到价值链 更高环节的技术壁垒和各种障碍,营造公平竞争、信息畅通的价值链微观 生态,并能够充分保障后发国家企业获得合理分工收益,实现全球价值链 治理地位提升的机会。二是从产业层面来看,需要推行更加开放、包容的 理念。全球价值链的包容性绝不应仅体现在对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的包容, 而是既要理解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生成、改进和优化的客观规律,尊重并 保护新兴领域领军企业研发、创新的成果,又要为传统产业全球价值链的 绿 色 化、 智 能 化 转 型 发 展 创 造 有 利 条 件, 打 造 能 够 提 供 多 样 化 就 业 岗 位、 共融共生的全球产业生态。三是从全球价值链宏观治理和规则体系层面来看,要坚定支持、维护以 WTO 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抵制一切 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歧视 ;加强政策协调和能力建设,完善 WTO 、 G20 等全球经济治理平台,激发世界各国制度创新的主动性,广泛接纳不同国家和地区为重塑包容、协调的全球价值链所做的建设性努力。影响未来的新科技新产业 ?

“中国药方”贡献中国智慧

2016 年 的 G20 峰 会 由 中 国 主 办, 此 次 峰 会 将 协 调、 包 容 作 为 重 塑 全球价值链规则体系的目标方向,为推动中国制度性话语权能力的建设提供 了有利契机。就创新增长方式、更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强劲的贸易和投资、 包容和联动式四大峰会重点议题的推进情况而言,中国日益国际化的视野 和大国责任得以不断彰显,并实现了阶段性的议题突破。其中,在贸易和投资议题方面, G20 杭州峰会尝试为重建世界经济秩序开出“中国药方”,并赢得了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不可否认,以英国“脱欧”为标志性事件,当前世界范围内全球化进 程进入了一个退潮期,遇到了一些阻碍。全球价值链分工出现了一些新的 趋势和特点,同时也蕴含着整合提升的空间,而重塑全球价值链的前提则 要有足够协调、包容的治理体系为支撑。作为崛起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应 正视在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变化,加强顶层设计 ;主动践行经济 和贸易大国的国际责任,不断提升整合全球资源的综合能力 ;逐步发挥国 际经济协调和全球治理议题设置及合作推进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在增强自 身制度性话语权能力的同时,尝试为复苏世界经济、重振全球贸易发挥建 设性作用 ;推动新兴领域的规则建设,为构建更加创新、活力、联动、包 容的世界经济贡献中国智慧。


书籍简介:《影响未来的新科技新产业》 (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您要求撰写的一份不包含《影响未来的新科技新产业》中具体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描述一本可能涵盖相似主题,但内容侧重点或深度不同的书籍。) --- 书名:《静默的革命:21世纪前沿科技的社会重塑与伦理边界》 作者: [此处可虚构作者名,例如:陈思远]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出版社名,例如:寰宇智库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4年 --- 导言:迷雾中的航标 我们正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技术迭代的速度不再是线性的增长,而是呈现出指数级的爆发。如果说工业革命重塑了人类对物质的掌控,那么当前正在发生的这场“静默的革命”,则深刻地触及了生命的本质、智能的定义以及社会协作的基本逻辑。然而,每一次巨大的飞跃都伴随着深刻的阵痛和未知的风险。《静默的革命:21世纪前沿科技的社会重塑与伦理边界》并非一本简单的技术说明书,它是一份审慎的“航海日志”,旨在为我们绘制出当前最前沿技术浪潮下的社会地形图,并警示那些潜藏在数据洪流与生物工程背后的伦理暗礁。 本书聚焦于那些正在悄然改变人类文明基石的三大核心领域,并深入剖析了它们如何从实验室走向日常,以及这种渗透对现有制度、经济结构乃至个体认同产生的连锁反应。 --- 第一部分:心智的拓扑学——认知增强与人机共生 本部分将避开对具体硬件参数的冗余描述,转而探讨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带来的哲学冲击。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在技术层面实现“人脑能力的边界扩张”,以及随之而来的身份危机。 1. 神经接口的“心之窗”: 我们将详细审视非侵入式和微创式脑机接口(BCI)在医疗康复之外的潜在应用——从提升工作效率到情感调节。核心议题在于:当外部算法能够部分介入我们的决策过程时,“自由意志”的定义是否需要被重新校准?本书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数据隐私权在神经信号层面的新定义,以及“数字心智备份”的法律可行性。 2. 涌现智能的“潘多拉魔盒”: 相比于探讨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实现时间表,本书更关注当前弱人工智能在专业领域(如法律裁决、金融风控)的深度部署。我们研究了“算法偏见”如何通过复杂的黑箱模型固化社会不公,并提出了一套基于可解释性人工智能(XAI)的社会问责框架。重点分析了大规模语言模型(LLM)对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颠覆性影响,探讨知识经济中“创造者”角色的消亡与重生。 3. 沉浸式体验的“现实重构”: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不再仅仅是娱乐工具,它们正成为新的“社会基础设施”。本书剖析了元宇宙概念中,虚拟资产的确权、跨平台身份迁移的复杂性,以及长时间沉浸对人类社会化能力的长期影响。我们探讨了“注意力稀缺”时代,信息环境的碎片化如何被技术进一步加剧,催生出新型的社会隔离。 --- 第二部分:生命的蓝图——生物技术与人类定义的重塑 生命科学的进步正在赋予人类前所未有的设计和编辑能力。本部分旨在剖析这些工具在加速治愈疾病的同时,如何挑战了我们对“自然”与“完美”的传统界限。 1. 精准医疗的“基因账单”: 我们超越了基因测序的表面,深入探讨了CRISPR等基因编辑技术在生殖系细胞中应用所引发的全球监管真空。本书详细梳理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定制婴儿”的道德接受度差异,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基因鸿沟”——即健康与能力分配不均——进行了推演。 2. 合成生物学的工业化: 重点关注利用微生物工厂制造新型材料、燃料和食品的技术路径。这种“自下而上”的制造方式如何打破传统供应链,引发全球制造业的结构性调整?书中特别分析了在生物安全(Biosecurity)领域,如何平衡创新速度与潜在的生态风险。 3. 长寿经济的兴起与社会代价: 探讨抗衰老研究的最新突破,以及如果人类预期寿命显著延长,对养老金体系、代际关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颠覆性影响。本书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当生命不再是有限资源时,社会资源分配的优先级应如何调整? --- 第三部分:物质的递归——下一代计算与能源革命的交汇 本部分聚焦于支撑前两大革命的底层技术——计算能力与能源供给的范式转变,强调它们如何相互赋能,并共同重塑全球地缘政治格局。 1. 量子霸权的“不确定性”: 量子计算不再是理论模型,其商业化竞赛已拉开序幕。本书侧重分析量子计算对当前加密体系的致命威胁(如破解RSA),以及由此催生的“后量子密码学”的紧迫性。它不仅仅是关于速度的提升,更是关于信息安全的根本性重构。 2. 分布式能源的“去中心化权力”: 智能电网、储能技术(如固态电池的突破)和新型核能(如聚变研究的进展)正在瓦解传统能源巨头的垄断地位。我们考察了能源如何从集中式商品转变为本地化、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以及这对国家主权和能源民主化的意义。 3. 供应链的“近岸化”与自动化: 结合3D打印、机器人技术与物联网(IoT)的深度融合,探讨了全球供应链如何从追求“效率最大化”转向追求“韧性与自主性”。这种转变对传统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及其带来的结构性失业,构成了对社会保障体系的严峻考验。 --- 结语:重塑叙事的必要性 《静默的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促使读者从被动的技术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伦理参与者。我们必须承认,技术本身是中立的,但其应用场景和推广速度,却是由我们当下的选择和制度框架所决定的。本书旨在提供必要的知识工具和批判性视角,帮助政策制定者、行业领袖乃至每一位公民,在迎接这些不可逆转的技术浪潮时,能够更清晰地辨识出那些决定人类未来走向的关键交叉路口。 这本书不是预言,而是一份对当前技术轨迹的冷静观察与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塑造未来,始于理解此刻的“静默”之中所孕育的巨大能量。 --- 目标读者: 政策分析师、企业战略规划师、科技伦理学者、对未来趋势抱有深刻关切的社会公众。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影响未来的新科技新产业》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一场思维的盛宴。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停下来,回味作者那些精辟的论述。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并非简单地技术更新换代,而是一场深刻的产业范式迁移。书中对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也就是所谓的“生物信息学”的阐释,让我看到了生命科学与数字世界的奇妙碰撞,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个性化医疗、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此外,作者对人工智能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科技发展背后的人文关怀,这在很多技术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这本书没有回避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挑战,反而更加审慎地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负责任地发展和应用新技术。阅读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他能够将复杂的技术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并将其置于宏大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解读。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拓宽视野、深化理解的书籍,它教会我不仅仅是“知道”新技术,更是“理解”新技术背后的逻辑和意义,以及它对我们未来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

我平常很少读这种偏向科技前沿的书籍,总觉得离自己的生活有些遥远。但《影响未来的新科技新产业》却成功地吸引了我。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不像很多科技读物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一种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辨。作者在探讨新材料、新能源这些技术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它们背后可能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化、就业市场的重塑,以及对我们日常生活习惯的潜在影响。例如,在谈到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时,他不仅仅列举了这些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还深入分析了它们对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冲击,以及未来教育和技能培训需要进行的调整。更让我惊讶的是,书中对太空探索和商业航天领域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人类探索未知宇宙的雄心,以及这背后巨大的经济潜力和新的产业机遇。这本书让我感到,科技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紧密相连。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让我能够从更宏观、更深刻的层面去理解科技进步的意义。

评分

这本《影响未来的新科技新产业》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未来感,让人一眼就觉得这是一本关于前沿探索的书籍。我一直对那些能够重塑我们生活、工作方式的颠覆性创新充满好奇,所以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各种新技术,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协同演进,并最终催生出全新产业形态的。书中对于人工智能在医疗、金融、教育等领域的应用场景描绘得极为生动,让人不禁想象未来的便捷生活。特别是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部分,虽然我之前也零星接触过一些新闻,但这本书的解读更加系统和深入,不仅讲清楚了技术原理,还探讨了伦理和社会影响,引发了我很多思考。此外,书中对可持续能源领域的展望也让我印象深刻,特别是对新型电池技术和碳捕获技术的介绍,感觉这些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解决全球性挑战的关键。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科技浪潮的澎湃之力,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无限机遇和挑战。它不仅仅是一本信息量的堆砌,更是一次思维的启迪,让我对接下来的科技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

不得不说,《影响未来的新科技新产业》这本书,让我对“未来”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模糊的、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变得具体、可感。我喜欢作者在书中描绘的那些充满想象力但又不失严谨的场景。比如,他对下一代通信技术,也就是6G甚至更远期的发展趋势的预测,以及由此可能催生的万物互联、沉浸式体验等应用,都让我感到非常兴奋。书中对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供应链管理以及数字身份认证等领域的深入剖析,也让我看到了它超越加密货币本身的巨大潜力,以及它如何构建一个更加透明、安全的数字经济体系。此外,作者对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游戏、娱乐、教育、培训等行业的未来应用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让我仿佛已经置身于那个更加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整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性强,作者善于将复杂的概念抽丝剥茧,用清晰的语言呈现给读者,让人即使没有深厚的技术背景,也能轻松理解。这是一本能够点燃你的好奇心,激发你的想象力,并且让你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书籍。

评分

坦白说,我买《影响未来的新科技新产业》的时候,内心是抱着一种“看看现在流行什么”的心态。毕竟,科技发展太快了,每天都有新的名词冒出来,让人眼花缭乱。然而,这本书的视角却出乎意料地冷静和深刻。它没有停留在“这个东西很酷”的层面,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析“为什么它会酷”、“它将如何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模式”。例如,书中关于量子计算的阐述,虽然我不是技术专家,但通过作者清晰的逻辑和形象的比喻,我终于对这个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且理解了它在密码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可能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另外,书中对元宇宙的探讨也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技术支撑(如VR/AR、区块链)以及可能衍生的经济模式和社交形态,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和真实的未来数字世界。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认知升级,它帮助我理清了纷繁复杂的科技脉络,让我能更清晰地预判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想要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敏感度和前瞻性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极具价值的参考。

评分

挺不错的,有一定参考价值。

评分

一下子买了很多书,看完后在追评

评分

送货速度杠杠的,包装结实,书本印刷质量也很不错。

评分

没有看到实物,直接寄回老家的。

评分

6.18大采购,够我看一两年了……薄的平均10元一本,金额经济类平均25一本,大部分都是15元以下。

评分

影响未来的新科技新产业 很好

评分

书不错,有时间读读!京东图书包装的很好,非常满意!

评分

没有看到实物,直接寄回老家的。

评分

挺好,值得一读,书的材质也好,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