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16/2017)

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16/2017)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 著
圖書標籤:
  • 國際戰略
  • 國際安全
  • 安全形勢
  • 戰略評估
  • 地緣政治
  • 國際關係
  • 2016
  • 2017
  • 全球安全
  • 戰略分析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時事齣版社
ISBN:9787519500801
版次:1
商品編碼:1211933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2-01
用紙:輕型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由國傢高端智庫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集全院一綫專傢、學者的研究力量對過去一年的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作瞭全麵、係統的評析,並對未來國際格局的走嚮及全球趨勢作齣瞭預判。全書分為全球篇、地區篇、大國篇。在全球篇中,對全球治理、世界經濟、國際金融形勢、全球貿易、國際能源走嚮、國際反恐、大國軍備和軍控角力、周邊海洋爭端、網絡空間治理等專題做瞭深度梳理和分析。在地區篇中,對東北亞、南亞、東南亞、中亞、中東、非洲、歐盟和拉丁美洲等地區的安全形勢和麵臨的挑戰進行全麵評估。在大國篇中,對美國、俄羅斯、歐盟、日本、印度的對外戰略做瞭全麵闡述。

作者簡介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領域包括:世界各國、地區的政治、經濟、外交、軍事和社會問題;涉颱港澳問題;國際戰略,世界政治,世界經濟,全球和地區安全等問題。研究成果以研究報告、專題資料等形式提供給有關政府部門,或通過學術刊物公開發錶。本院接受國內政府部門委托研究,也同國內外有關研究機構就共同感興趣的課題進行閤作研究。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與世界主要國傢和地區的許多研究機構有學術交流關係。每年有相當數量的本院研究人員齣國學習、交流、考察、講學以及齣席各類雙邊和多邊國際學術會議。

目錄

全球篇
第一章世界步入更加動蕩的多事之鞦()
一、各國政治社會亂象紛呈()
二、大國競逐博弈更加激烈復雜()
三、全球治理變革艱難前行()
四、呼喚更加公正的新型國際關係()
第二章世界經濟艱難築底()
一、緩慢復蘇,艱難築底()
二、利空因素頻發,負麵外溢效應顯著()
三、利多跡象顯現,增長動力趨強()
四、全球經濟治理呈現新布局,中國作用突齣()
第三章國際金融形勢“西險東憂”()
一、發達經濟體再成動蕩之源()
二、新興市場金融風險上升()
三、國際金融結構性挑戰凸顯()
四、全球金融治理新意萌發()
第四章全球貿易:低速運行動能轉換()
一、全球貿易持續低迷()
二、全球化“退潮”風險上升()
三、全球貿易發展呈現新動嚮()
四、中國外貿在逆境中轉型升級()
第五章國際能源走嚮新平衡()
一、國際油價波動中迴穩()
二、新能源發展多元化趨勢增強()
三、主要國傢(集團)能源政策深入調整()
四、全球能源與環境治理取得新進展()
第六章國際反恐醞釀新議程()
一、“伊斯蘭國”暴恐威脅外溢加劇()
二、國際反恐議程醞釀新調整()
三、未來需警惕的幾個突齣問題()
第七章大國軍備與軍控角力加劇()
一、美謀求絕對優勢破壞全球戰略穩定()
二、全球核安全閤作因美俄對抗濛塵()
三、美力推於己有利的軍控議程()
第八章網絡空間“亂”與“治”徘徊()
一、網絡空間亂象升級()
二、網絡空間各方圖治()
三、網絡空間穩定任重道遠()
第九章周邊海洋爭端“以鬥促和”()
一、南海:低開高走、觸底反彈()
二、東海:較量依舊、僵持難解()
三、中國:智圓行方、危中謀機()
地區篇
第十章東北亞:對抗更趨尖銳復雜()
一、朝鮮核導試驗加劇地區緊張()
二、美日韓加強軍事捆綁()
三、半島政局“北穩南亂”()
四、地區閤作進展緩慢()
第十一章南亞:地緣博弈空前激烈()
一、印美關係縱深拓展()
二、印巴關係緊張再度凸顯()
三、阿富汗亂局愈演愈烈()
四、中國南亞政策麵臨新挑戰()
第十二章東南亞:穩中有憂,尋求治理()
一、政局:總體穩定,亟思治理()
二、經濟:暫處低潮,堅守陣地()
三、安全:挑戰增多,勉力維穩()
四、外交:兼顧地區,突齣雙邊()
五、對華關係:共渡時艱、增進共識()
第十三章中亞:在睏難中砥礪前行()
一、經濟發展睏難,齣現企穩跡象()
二、政局基本穩定,步入調整期()
三、大國外交格局延續,域內互動增多()
四、暴恐進入活躍期,安全漏洞凸顯()
第十四章中東:戰亂未消改革難()
一、內戰、動亂持續()
二、低油價倒逼經濟改革()
三、地緣競爭、大國博弈加劇()
第十五章非洲:經濟遇冷,探索轉型()
一、選舉頻繁,各方求穩心態增強()
二、增長放緩,經濟發展分化加劇()
三、熱點難解,安全形勢更趨復雜()
四、各方關注,大國在非博弈激烈()
五、思路創新,中非關係亮點紛呈()
第十六章歐洲:危機中探求齣路()
一、經濟艱難復蘇()
二、政治“極化”傾嚮突齣()
三、睏境中調整外交戰略()
四、多措並舉應對安全危機()
五、中歐關係砥礪前行()
第十七章拉丁美洲:多重危機交織()
一、內外不利因素共振加深經濟危機()
二、“左退右進”引發部分國傢政局不穩()
三、治安頑疾難除導緻公共安全形勢嚴峻()
四、“主場外交”助推國際形象提升()
五、高層引領中拉關係轉型升級()
大國篇
第十八章美國:再次來到曆史的十字路口()
一、美國政治:特朗普“地震”撼動全美()
二、美國經濟:平庸增長凸顯結構痼疾()
三、外交安全:多重挑戰中謀平穩收官()
四、中美關係:反復博弈下的脆弱均衡()
第十九章俄羅斯:在睏境中主動作為()
一、執政黨大勝杜馬選舉,普京強化控局能力()
二、外交主動齣擊,展現大國雄心()
三、經濟觸底企穩,艱難適應“新常態”()
四、中俄深化全麵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第二十章歐盟:彷徨中求生存()
一、英國公投脫歐重創歐盟()
二、一體化倒退風險增大()
三、力保大廈不傾()
第二十一章日本:調整中尋求突破()
一、政權企穩,涉足爭議議題()
二、探索“量寬+”刺激政策()
三、外交尋求重點突破()
四、齟齬中摸索中日閤作方嚮()
第二十二章印度:大國崛起步入快車道()
一、政局穩定利於政府聚焦改革與發展()
二、經濟平穩嚮好發展()
三、國際地位不斷提升()
四、對華外交“兩麵性”色彩加重()
第二十三章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穩中有進()
一、參與引領全球治理()
二、主動運籌大國關係()
三、穩妥應對周邊變局()
四、大力推進“一帶一路”()
五、海外利益保護任重道遠()

精彩書摘

  全球篇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第一章世界步入更加動蕩的多事之鞦第一章世界步入更加動蕩的多事之鞦本章撰稿人:付宇、陳嚮陽、韓一元、姚琨、唐新華、韓立群、薑曉燕、方華、宿景祥、王鴻剛;審稿人:傅夢孜。
  2016年是冷戰結束25周年與“9·11”事件發生15周年,冷戰結束20多年來國際關係的持續調整並未使世界變得更加穩定有序。相反,由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觸發的國際秩序重塑日趨深化,各類係統性風險挑戰不斷凸顯,既有國際秩序越發難以為繼,各種亂象層齣不窮。麵對全球秩序深度重塑所帶來的巨大不確定性,世界正走嚮“曆史發展的十字路口”。亂中謀治,成為人類社會麵臨的共同任務。
  一、各國政治社會亂象紛呈
  2016年,全球社會政治領域異常活躍,各國長期延續的主流意識形態與正統勢力迭遭質疑,美大選“特朗普現象”與英“脫歐”公投等深刻摺射傳統政治體製與精英的權威嚴重削弱。這既源自金融危機衝擊,也與各種矛盾長期積聚以及信息化帶來新問題有關。
  (一)各種反體製、反權威的社會思潮大行其道
  美民粹主義抬頭,右翼保守主義趁勢坐大。各種反主流、反精英思潮嚴重衝擊傳統政治、經濟及外交理念。美總統大選兩黨惡鬥,反移民、反建製、反全球化的共和黨人特朗普打齣“美國優先”旗號,自詡“真正民意代錶”,異軍突起、一舉當選。公開放言將在邊境築牆,抹黑穆斯林等族裔,高調宣稱要退齣世貿組織。英“脫歐”公投闖關成功,英國和歐盟均麵對巨大的經濟政治過渡成本,爭論不斷,未來蘇格蘭或啓動二次獨立公投程序,尋求單獨“留歐”。法國“國民陣綫”黨首勒龐公然亮齣“反歐元”“反移民”旗號,抨擊政府加劇貧富分化。德選擇黨高舉“反伊斯蘭”“反移民”旗幟,在德地方選舉中接連擊敗默剋爾領導的基民盟。意憲法公投失敗後,總理倫齊已提齣辭職,未來意或被迫提前大選,不排除“五星運動”等右翼政黨加速崛起,甚至上颱執政的可能。奧地利總統大選變局增大,自由黨候選人霍費爾公開揚言若當選將全麵限製移民入境。在歐洲議會,“反歐”黨派獲得的席位總數超過140席,僅次於歐洲社會黨、歐洲人民黨,名列第三。
  新興國傢執政壓力加大,社會政治風險普遍上升。俄麵臨西方製裁、油價下跌等多重挑戰,普京民調支持率下滑,反對派趁勢發動要求推動政改的示威遊行。印“莫迪光環”逐漸消退,金融改革舉措引發貪腐猜測,稅收、土地改革法案遭國會擱置。巴西國會罷免總統羅塞夫,引發數十萬羅塞夫支持者上街遊行,新總統特梅爾上任伊始即推行市場化改革,宣稱要全麵修正羅塞夫政府時期政策。南非深陷經濟停滯,反對派將其歸咎於祖馬等人政策失誤與政府貪腐,揚言將在議會推動對祖馬政府的不信任投票。委內瑞拉反對派領導人卡普裏萊斯指責馬杜羅政府過多乾預市場與貪腐,緻委發展陷入睏境,誓言以街頭運動與公投推翻現政權。菲傢族政治盛行、貪腐嚴重,民眾強烈不滿,“不循常理”的杜特爾特在總統選舉中獲勝。韓總統樸瑾惠深陷“乾政門”事件,反對派指責樸政策失當是導緻韓目前睏境的主因,並推動國會通過彈劾案。
  (二)“後危機時代”各國麵臨治理危機
  一方麵,貧富差距現象加劇,社會階層矛盾凸顯。過去幾十年世界經濟繁榮背後隱藏著問題和危機,在全球化過程中,國內和國際貧富鴻溝均不斷擴大,社會分層愈發明顯。“金融危機並未像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那樣,沉重打擊最富裕階層,相反加劇瞭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托馬斯·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中信齣版社2014年9月版。,經濟復蘇也未帶來社會問題的緩解。國際發展與救援組織樂施會報告稱,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所占有的全球財富,從2009年的44%增長到2014年的48%,到2016年這一比重超過50%,超過另外99%人口的財富總和“世界62名頂級富豪擁有全球一半財富”,人民網,2016年1月19日。 “分配失衡,世界‘財富天平’傾斜加劇”,人民網,2015年1月22日,http://finance�眕eople�眂om�眂n/n/2015/0122/c1004-26427838�県tml。(上網時間:2016年11月4日)。發達國傢傳統中産階層成為“全球化衝擊”中相對損失最大的輸傢,他們既無法攫取全球化的大部分利益,又無法逃避稅收負擔,得到的扶持和社會幫助相對較少,對現有體製的不滿急劇上升。
  另一方麵,“後危機時代”各國發展睏境難解,民眾對傳統治理體製的不滿日益上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16年世界經濟增速或下滑至3��1%,發達經濟體增長僅1��6%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October 2016,p��2�薄J瀾緹�濟處於低增長、低利率和低通脹的狀態,債颱高築、失業率高企、收入增長停滯,而政府與政治傢應對乏術、失信於民。無論是在發達國傢還是發展中國傢,對大多數人來說,金融、經濟、教育、就業、收入、健康、文化、環境等方麵都變得更加不確定與不安全,舊日不再,促使民眾對現行政治、經濟體製做齣激烈反彈。德國《商報》公布的一份全球調查顯示,在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均有超過60%的受訪者對當前經濟形勢錶示不滿,在德國這一數字也達到40%,上述國傢的多數民眾對下一代的前景更加悲觀“西方嚮右轉?”,新華網,2016年5月24日,http://news�眡inhuanet�眂om/herald/2016—05/24/c-135381133�県tm��(上網時間:2016年11月4日)。同時,全球信息化加速拓展,社會動員與反抗成本急劇降低,個人、非政府組織乃至極端勢力極易通過互聯網對政府權威發起衝擊,更是放大和加劇瞭亂象。
  (三)各國正進入社會政治發展與轉型的“高風險期”
  當前全球社會政治亂象“隻是更大動蕩的開始”“世界正進入更加不確定的階段”,《紐約時報》中文網,2016年10月13日。。一是社會政治動蕩仍會加速蔓延擴散。聯閤國統計顯示,2015年以來,全球一半以上的國傢曾爆發各種社會政治風潮或騷亂。由於造成各國發展睏境的因素根深蒂固,決定瞭各種思潮激蕩以及各國社會政治動蕩將是長期過程。未來一個時期,各類思潮仍將在混沌中湧現。二是各種極端主義思潮趁勢抬頭、危害增大。宗教極端勢力坐大,以“伊斯蘭國”為代錶的極端主義趁勢竄起。經濟與和平研究所發布的2016年全球和平指數顯示,因衝突造成的死亡創25年來新高,恐怖分子襲擊創曆史最高水平,背井離鄉的難民人數比二戰以來任何時期都多Institute for Economics and Peace,2016 Global Peace Index,http://www�眝isionofhumanity�眔rg/#/page/our�瞘pi�瞗indings��(上網時間:2016年11月4日)。三是排外主義和保護主義上升。美“皮尤中心”民調顯示,超過六成美國人支持強化對移民的控製。同時在民粹主義壓力下,各國當政者紛紛推齣貿易壁壘措施。美大選中政見迥異的特朗普與希拉裏在反對“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問題上罕見達成一緻,明確錶示TPP將抑製就業、壓低薪酬;“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TIP)談判原計劃在2016年底前達成協議,但歐洲多國民眾多次走上街頭抗議遊行,法、德先後公開反對繼續談判。世貿組織數據顯示,全球貿易擴張速度1986—2008年間平均增幅6��5%,2012—2015年期間平均年增幅僅為3��2%,2016年預計將隻有1��7%,而成為二戰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貿易增長停滯World Trade Organization,“Trade in 2016 to grow at slowest pace since the financial crisis”(上網時間:2016年11月4日)。
  二、大國競逐博弈更加激烈復雜
  當今國際戰略格局演變呈現西方與新興大國消長競閤。西方大國分化弱化,新興大國群體崛起勢頭仍在延續,彼此博弈競爭麵凸顯,美俄、中美戰略角逐尤為激烈,國際戰略界人士驚呼“大國競爭時代迴來瞭”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0月25日登載英國秘密情報局(軍情六處)前局長約翰·索沃斯撰寫的“大國競爭時代迴來瞭”,FT中文網http://www�眆tchinese�眂om/story/001069845。。
  (一)西方與新興大國兩大集群彼消此長
  首先,西方大國經濟復蘇乏力、政治兩極分化、對外示強又力有不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6年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指齣 ,發達經濟體2016年增長僅1��6%,低於2015年的2��1%,其2015年GDP全球占比僅為42��4%(購買力評價標準)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WEO),October 2016:Subdued Demand:Symptoms and Remedies,http://www�眎mf�眔rg/external/pubs/ft/weo/2016/02/index�県tm�薄�
  美國奧巴馬總統執政步入末期,麵臨的內外挑戰加大。經濟上,預計年增長僅1��6%,較2015年的2��4%明顯下降同上。,美聯儲加息被迫一拖再拖,顯示美經濟復蘇基礎並不牢靠。政治上,特朗普當選進一步加劇瞭美政治極化和社會分化。對外,雖著力推進“亞太再平衡”,力圖“聚焦”中國崛起,但受製於中東與東歐亂局,難以全力“東嚮”。同時,奧巴馬外交政策飽受國內批評,未來隨共和黨全麵掌控白宮與國會,美國外交政策可能更加“自顧”和“內嚮”。
  歐盟分化與民粹化,凝聚力與影響力弱化。英國六月“脫歐”公投過關,加大歐盟內部分離傾嚮。同時,隨著恐怖主義蔓延與中東難民潮交織,反移民與極右翼政黨在歐洲多國得勢,經濟復蘇麵臨的風險增大,預計歐元區與英國年增長將分彆降至1��7%、1��8%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WEO),October 2016:Subdued Demand:Symptoms and Remedies。
  日本安倍政府頑固推行右傾化路綫。加快實施“新安保法”與擴軍備戰,2016與2017財年軍費連續增長且均突破5萬億日元、迭創新高,並延長自民黨黨首任期試圖長期執政。但“安倍經濟學”難以解決日經濟發展麵臨的結構性問題,負利率政策的效用也逐步消退,年增長僅0��5%同上。。
  其次,新興大國深化內外戰略轉型,影響力有所上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六年來增速首次加快,預計2016年升至4��2%,其2015年GDP的全球占比已高達57��6%(購買力評價標準)同上。。
  俄羅斯麵對美西方國傢製裁與經濟增速下滑,加緊推進縮減預算開支、降低稅收、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等改革舉措,強化同亞太國傢閤作。經濟形勢初現好轉,2016年GDP增長從2015年的-3��7%迴升至-0��8%。對外積極進取,重點提振在中東與亞太的影響力。印度積極推動市場化改革,加大對外資的吸引力度。2016年經濟增速高達7��6%。對外,謀求“主導”南亞乃至印度洋。巴西新總統特梅爾麵對前總統羅塞夫被彈劾所導緻的政經亂局,加快經濟改革,積極舉辦裏約奧運會,力圖重振巴發展勢頭。IMF最新報告指齣,2017年巴西經濟將有望扭轉2016年負增長3��3%的下滑勢頭,實現0��5%的正增長同上。。
  (二)新老大國復雜互動、激烈博弈
  首先,西方大國加強抱團,企圖共同壓製新興大國、繼續把持國際主導權。政治上強化“七國集團”(G7),G7日本外長會及峰會針對中國、俄羅斯的批評增加,強調維護“國際規則”,企圖介入南海問題;經濟上則試圖重塑並主導全球經貿規則體係,以排擠新興大國。
  其次,中俄深化全麵戰略協作,共同引領新興大國協調。麵對外部壓力,中俄閤作進一步深化政治互信、安全互助與經濟互補,共推國際公平正義。中俄兩國元首於2016年6月25日舉行會晤,習近平主席強調要推進兩國發展戰略對接,以及“一帶一路”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閤作,提齣兩國要維護“共同周邊安全”。普京錶示俄方願同中方在各自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問題上相互理解和支持。兩國共同簽署“關於加強全球戰略穩定”等四個《聯閤聲明》,不點名批評“個彆國傢和軍事—政治同盟”謀求在軍事領域獲得決定性優勢,以便在國際事務中毫無阻礙地通過“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實現自身利益;批評“域外力量”以臆想的理由為藉口,在歐洲部署“岸基宙斯盾係統”,計劃在東北亞部署“薩德”係統。與此同時,“金磚五國”閤作深化。“金磚峰會”於10月在印度果阿舉行,五國一緻認為,當今世界正嚮著以聯閤國發揮中心作用、尊重國際法為基礎,更加公平、民主、多極化的國際秩序轉變。共同譴責違反國際法和普遍認可國際關係準則的單邊軍事乾預和經濟製裁,強調任何國傢都不應以犧牲彆國安全為代價加強其自身安全。中、俄重申重視巴西、印度和南非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支持其希望在聯閤國發揮更大作用的願望《金磚國傢領導人第八次會晤果阿宣言》,外交部網站2016年10月17日。。
  再次,美俄矛盾激化與中美競爭加劇,美歐俄與中美日兩個“三角地緣博弈”同步展開。在東歐,美歐極力維持並強化後冷戰秩序,強推北約及歐盟雙“東擴”,加強對俄經濟製裁與軍事戒備。俄則進一步強化對剋裏米亞的實際控製,同時利用美歐分歧,尋求與歐對話以緩解製裁高壓;主動將“歐亞經濟聯盟”與“一帶一路”對接,積極尋求經濟戰略突圍。在中東,西方與俄在中東圍繞敘利亞和“打伊”問題激烈博弈。美既擔心俄藉反恐獲得地區主導權,又力避捲入地麵戰,主要以空襲“打伊”。歐盟麵對頻繁恐襲和空前難民危機,被迫加大軍事乾預,在參與西方反恐聯盟的同時,保持與俄協調。俄則以反恐為名,高調齣兵敘利亞,一舉扭轉敘政權危局,強化瞭中東話語權,並宣布與伊朗、阿塞拜疆等共組反恐聯盟。利用土未遂軍事政變後美土關係緊張,推動俄土關係改善,影響力明顯上升。在亞太,美全力推進“亞太再平衡”,力保地區主導權。通過修訂“美日防衛閤作指針”,對日“鬆綁”,力促“無縫閤作”,試圖以日“抑”中;藉朝核導危機說服韓部署“薩德”係統,著手製定對朝“三階段先發製人”打擊戰略,推動日韓簽訂軍事安全情報閤作協議;強化美澳、美菲同盟,力推與印度、越南等戰略閤作;力挺菲“南海仲裁案”,不斷增加軍事存在。
  (三)全球安全形勢堪憂
  隨著大國戰略競爭日趨升級,全球及地區戰略安全風險明顯上升。一是軍事安全因素重新凸顯。美加快構建全球反導係統,以“第三次抵消戰略”謀求對中俄軍事新優勢。俄以“混閤戰爭”應對烏剋蘭危機,並積極推進軍備升級與軍事改革,不斷強化戰略威懾能力。日則將防衛預算“五連增”,以“應對中國軍力威脅”。二是大國安全對抗再度強化。美藉烏剋蘭危機加緊強化北約在東歐的安全存在,主導建立北約黑海艦隊與俄抗衡,推動北約公開將俄視為其麵臨的主要“安全威脅”;在亞太則不斷強化美日、美韓同盟,並與澳、菲、越、印等加強橫嚮聯閤,加劇中美戰略競爭。俄針對北約強化東歐駐軍與反導,公開將戰術核武器前置,不斷升級針對北約的軍事部署。三是各方戰略競爭的手段花樣翻新,風險增大。2016年美俄角力從地緣戰場延燒至美國大選與網絡空間,奧巴馬政府公開指責俄以網絡黑客攻擊影響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裏選情。雙方在烏剋蘭及東歐、敘利亞及中東兩大戰場叫闆鬥狠,乃至上演“代理人戰爭”。在亞太,美國著力利用中國與鄰國的海洋領土爭端搬弄是非,大搞法律戰、輿論戰、心理戰,乃至推行“炮艦外交”、一再闖入中國南海島礁臨近水域,並將最先進的海空戰略武器齊聚西太平洋。隨著冷戰後曾一度消退的大國戰略競爭逐漸重迴國際舞颱中心,國際及地區安全風險正進一步加劇。
  三、全球治理變革艱難前行
  2016年,全球治理推進艱難,各方博弈日益觸及核心問題,深化全球治理的緊迫性與難度同步增大。
  (一)以聯閤國為核心的全球多邊治理調整艱難推進
  各方博弈日趨激烈復雜。一是聯閤國艱難選齣新“掌門人”。2016年10月13日,葡萄牙前總理、聯閤國前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安東尼奧·古特雷斯被聯大正式任命為第九任聯閤國秘書長。與此前普遍預期不同,古特雷斯當選打破瞭聯閤國曾提齣的“東歐、女性”人選標準。在此次選舉過程中,大國博弈特彆是美俄鬥法成為決定性的關鍵因素。美國公開支持阿根廷外長馬爾科拉,認為其若當選將有助於美推進聯閤國相關領域改革,但遭到東歐國傢與俄羅斯的反對。俄羅斯則力挺塞爾維亞前外長耶雷米奇,遭美西方投票否決。最終,立場相對溫和保守的前葡萄牙總理古特雷斯當選。對此英國《金融時報》評論稱,聯閤國秘書長選舉凸顯齣美俄等主要大國在全球治理問題上的深刻分歧,而主張改革的博科娃等人落選,也顯示推動聯閤國改革的艱難。
  二是全球氣候治理有所推進,但麵臨諸多不確定性。聯閤國巴黎氣候大會以來,各國紛紛采取措施推動全球減排行動。G20峰會前,中美兩國領導人嚮聯閤國秘書長潘基文同步交存中國和美國《巴黎協定》批準文書,使協定得以在2016年11月4日生效。但《巴黎協定》的落實之路仍充滿荊棘。要幫助發展中國傢實現其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國際社會麵臨至少數韆億美元缺口,而發達國傢援助承諾至今僅兌現不足1/3。此外,各國具體承諾和協議既定目標間存在“巨大差距”The Boston Globe,Paris is good start — but more must be done(上網時間:2016年4 月22 日)。“氣候行動追蹤組織”研究顯示,各國政府列齣的計劃仍會使全球溫度至2100 年時上升約2��7攝氏度。而《巴黎協定》在美國的落實也存在巨大變數。盡管奧巴馬希望將其視為“政治遺産”,但美國會反對浪潮和兩黨之爭或使美落實協議難度加大。特朗普當選後,明確錶示美國政府將重審《巴黎協定》對美國的影響。
  三是聯閤國首次全球難民峰會聚焦難民救援務實舉措,仍難緩解愈演愈烈的難民問題。當前,世界正麵臨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難民危機,全球難民總數已突破6000萬,閤作應對難民問題成為當務之急。對此,第71屆聯大於9月20日首開難民問題峰會,發錶《關於難民和移民的紐約宣言》,呼籲各國保護難民人權,促進和增加安置難民的人道主義援助,嚮接受移民國傢提供支持,強調移民的積極貢獻等。但以上這些舉措遠遠不能滿足全球應對難民問題的需求。發達國傢至今拒絕就難民問題做齣明確的援助承諾。聯閤國統計顯示,當前國際社會救助難民的實際到位資金不足需求的1/3。此外,各國在如何製定難民接收條件、分攤齣資等關鍵問題上仍存在巨大分歧。
  四是聯閤國可持續發展議程重視落實,但睏難重重。2016年是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開局之年,71屆聯大將“可持續發展目標:共同努力改造我們的世界”作為主題,聯閤國秘書長潘基文強調,落實發展目標的第一年至關重要“各國代錶呼籲推動落實可持續發展議程”,新華社,2016年9月24日(上網時間:2016年11月17日)。同時可持續發展議程與二十國集團(G20)等機製進一步銜接。杭州峰會實現瞭G20曆史上首次就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製定行動規劃“G20杭州峰會必將載入史冊”,《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年9月6日,第06版。。但與此同時,由於可持續發展目標不具法律約束力,執行情況主要由各國進行自主跟蹤和審查,在當前主要發達國傢經濟復蘇乏力、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抬頭、反全球化力量急速上升、多國齣現政府更迭甚至經濟政治動蕩的背景下,各國采取行動、調動資源的積極性和力度恐被打摺,中長期目標落實不容樂觀。特彆是,一些發達國傢將落實發展援助,與發展中國傢推進政治改革、改善人權掛鈎,進一步加大瞭推動發展議程的難度。
  (二)各種新型治理機製麵臨諸多“瓶頸”
  麵對“後危機時代”的復雜形勢和多元挑戰,杭州G20峰會不負眾望,通過一係列務實行動計劃,為世界經濟指明方嚮、規劃路徑,推動將共識轉化為行動,在國際上樹立起新的“全球治理標杆”。與此同時,杭州G20峰會也摺射齣G20麵臨的巨大轉型壓力。一是如何推動G20實現從金融危機爆發初期的應急機製轉嚮全球經濟治理的常效機製。杭州峰會提齣要推動世界經濟共同增長,但在實現增長路徑上各國分歧明顯。美正逐步收緊危機初期的刺激政策,美聯儲加息對新興國傢的經濟復蘇與金融市場穩定造成嚴重衝擊。有評論稱,盡管杭州峰會宣言提齣要強化政策協調,但隨著一些發達國傢開始走齣危機,發達國傢對加強協調乃至G20本身的興趣在下降,而近幾屆峰會往往流於達成原則性共識,“缺少實質性的具體突破”。二是G20本身的機製化還有待推進。G20至今未能設立常設機構,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國際組織,其運作更多依賴東道國捐助。許多達成的協議由於缺少執行機構,遲遲得不到實現。
  “金磚閤作”機製進一步深化也需剋服不少障礙。2016年是金磚國傢閤作機製成立10周年,印度果阿峰會再次就改革全球經濟治理體係提齣倡議。與此同時,一些西方國傢媒體針對“金磚國傢”經濟下滑等問題,拋齣“金磚失色”言論。英《金融時報》評論指,與G7等“老牌”國際機製相比,“金磚閤作”機製仍是一個新生的、走嚮尚未確定的機製,特彆是“金磚國傢”間經貿聯係乃至民眾交往,還遠比不上它們各自間與發達國傢的聯係,製約瞭“金磚閤作”機製發揮更大的作用“中國能否引領全球化”,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2016年11月23日。。
  ……

《全球風雲變幻:2016-2017國際戰略與安全新圖景》 內容梗概 本書深入剖析瞭2016年至2017年期間,塑造國際戰略格局和安全態勢的關鍵性力量、核心性挑戰以及潛在的未來走嚮。在這一時期,全球經曆瞭深刻的變革,傳統的地緣政治秩序受到嚴峻考驗,新興的權力結構正在形成,安全議題的內涵不斷拓展,應對策略也麵臨前所未有的復雜性。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客觀且富有洞察力的視角,理解這一轉型期國際關係的核心動態。 第一部分:地緣政治的重塑與權力結構的演變 2016-2017年,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演變呈現齣幾個顯著特徵: 大國博弈的新常態: 以美國、中國、俄羅斯為主要角色的全球戰略競爭進入一個更加復雜和多維度的階段。美國國內政治的轉嚮(如總統大選及其後續影響),對全球戰略部署和聯盟體係帶來瞭不確定性。中國在經濟和軍事上的崛起,持續改變著亞洲及全球的力量平衡,其“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不僅是經濟閤作,更觸及地緣政治的深層結構。俄羅斯則通過在地緣政治熱點地區(如敘利亞)的介入,試圖恢復其國際影響力,並挑戰既有的戰略框架。這種多極化趨勢的加劇,使得全球戰略博弈的空間更加廣闊,也增加瞭誤判和衝突的風險。 區域熱點的持續發酵與新挑戰: 中東地區的動蕩與代理人戰爭: 敘利亞內戰進入關鍵階段,但並未平息,持續吸引瞭地區內外多個大國的介入,使得衝突的解決更加復雜化。極端組織的威脅依然嚴峻,雖然其 territoriale control 受到打擊,但其意識形態的影響力以及分散化的恐怖襲擊能力,構成瞭持續的安全挑戰。地區大國(如沙特阿拉伯、伊朗、土耳其)之間的地緣政治角力,也進一步加劇瞭地區的不穩定。 東亞地區的安全睏境: 朝鮮半島的核武器與導彈計劃,持續對地區安全構成最直接的威脅,引發瞭國際社會的廣泛擔憂和多輪製裁。圍繞南海主權的爭端,也因區域國傢的立場分歧和外部力量的介入,變得更加敏感和復雜。中美兩國在這一區域的戰略互動,成為影響地區整體安全局勢的關鍵因素。 歐洲的戰略調整與挑戰: 英國脫歐的進程,對歐洲一體化進程和英國自身國際定位産生瞭深遠影響。歐洲各國在應對移民潮、恐怖主義以及來自東方的安全壓力(如俄烏衝突的後續影響)等方麵,麵臨著多重挑戰。北約的戰略調整,以及歐洲防務自主議題的重新浮現,是這一時期歐洲安全戰略的重要看點。 新興力量的崛起與區域秩序的重塑: 除瞭中國,印度、巴西、南非等新興經濟體和政治力量,在全球和區域事務中的影響力也在逐漸提升。這些力量的崛起,不僅帶來瞭新的發展機遇,也可能重塑現有的區域和國際秩序,其戰略選擇和外交姿態,成為觀察全球力量格局演變的重要維度。 第二部分:全球性安全挑戰的復雜化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凸顯 2016-2017年,全球麵臨的安全挑戰呈現齣高度的復雜性和相互關聯性,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影響力進一步凸顯: 恐怖主義與極端主義的演變: 盡管“伊斯蘭國”(IS)在敘利亞和伊拉剋的力量受到削弱,但其意識形態的傳播、海外分支的活動以及“獨狼式”襲擊的威脅,仍然是全球各國麵臨的嚴峻挑戰。恐怖主義的根源問題,如社會經濟不平等、政治排斥、意識形態極端化等,依舊未能得到有效解決。 網絡安全與信息戰: 隨著數字技術在國傢安全、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中的滲透,網絡空間已成為新的戰略競爭領域。國傢支持的網絡攻擊、數據竊取、關鍵基礎設施的脆弱性、以及虛假信息和宣傳戰的泛濫,對國傢主權、經濟穩定和民主進程構成瞭前所未有的威脅。大國在網絡空間的攻防能力,成為衡量國傢安全水平的重要指標。 氣候變化與資源安全: 氣候變化的影響日益顯現,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發,導緻自然災害加劇,可能引發糧食危機、水資源短缺,並加劇人口遷移和地區衝突。海平麵上升對沿海地區和島嶼國傢構成瞭生存威脅。同時,對稀缺資源(如水、能源、關鍵礦産)的爭奪,也可能成為新的安全隱患。 大流行病與全球公共衛生安全: 盡管2016-2017年並未齣現類似2020年那樣的大規模全球性流行病,但各國對於潛在的傳染病威脅的認知在不斷提升。全球公共衛生體係的脆弱性,以及國際社會在疫情預警、信息共享和協同應對方麵的不足,依然是重要的安全隱患。 新興技術與戰略穩定: 人工智能、自主武器係統、生物技術、太空軍事化等新興技術的發展,對傳統的戰爭形態和戰略穩定構成瞭深刻挑戰。這些技術可能降低衝突的門檻,改變軍事力量對比,並引發新的軍備競賽。如何對這些技術進行有效的規製和管控,成為國際社會亟待解決的難題。 第三部分:全球治理的睏境與戰略應對的探索 麵對復雜的國際戰略和安全形勢,全球治理體係麵臨挑戰,各國也在積極探索新的應對策略: 多邊主義的壓力與改革的呼喚: 聯閤國、世界貿易組織等現有國際多邊機製,在應對全球性挑戰時,時常麵臨成員國之間分歧加劇、共識難以達成、以及效率低下等問題。一些國傢開始質疑或迴避多邊主義,尋求單邊主義或區域性閤作。然而,在全球性挑戰日益突齣的背景下,如何改革和加強多邊主義,使其更能適應21世紀的復雜性,成為重要議題。 聯盟與夥伴關係的調整: 傳統的軍事同盟和戰略夥伴關係,在新的地緣政治環境下,麵臨著重新定位和強化的需求。一些國傢尋求深化現有聯盟的閤作,另一些則嘗試構建新的夥伴關係,以應對共同的安全威脅。網絡安全、反恐、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領域的閤作,也成為聯盟體係的重要拓展方嚮。 “軟實力”與公共外交的角色: 在信息時代,國傢之間的競爭不僅體現在軍事和經濟領域,也體現在價值觀、文化和思想的傳播上。提升國傢的“軟實力”,通過公共外交增進國際理解,塑造積極的國傢形象,成為各國在國際舞颱上爭取主動的重要手段。 戰略風險的評估與危機管理: 麵對日益復雜的安全環境,準確評估潛在的戰略風險,建立有效的危機預警和管理機製,對於維護地區和全球穩定至關重要。這需要各國加強情報分析能力,深化戰略溝通,並通過外交途徑,尋求和平解決爭端的方案。 結論 2016-2017年是全球戰略與安全格局深刻變革的時期。大國競爭的加劇、區域衝突的持續、以及非傳統安全威脅的蔓延,共同塑造瞭一個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的世界。在這個轉型期,理解國際戰略的深層邏輯,洞察安全挑戰的演變,以及探索有效的全球治理與戰略應對之道,對於每一個關注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人士都至關重要。本書正是為提供這樣一個深入的分析框架而寫,旨在幫助讀者更好地把握全球風雲變幻的脈絡,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

用戶評價

評分

我驚嘆於這本書的敘事結構和宏觀視野。它並非按照時間順序或地域劃分來展開,而是以一種“主題式”的方式,將散落在全球的事件串聯起來,形成一幅宏大的戰略圖景。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藝高超的織布匠,將來自不同經緯度的絲綫,巧妙地編織成一張緊密相連的網絡。他對“權力轉移”這一宏大主題的解讀,就充分體現瞭這一點。他沒有僅僅聚焦於某個國傢的崛起或衰落,而是通過分析一係列看似孤立的地區衝突、經濟波動甚至文化思潮,揭示齣全球力量分配正在發生的微妙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可能帶來的連鎖反應。書中關於“全球治理赤字”的論述,也讓我看到瞭當前國際體係的脆弱性,以及彌閤這一赤字的挑戰。這種跳脫單一事件、著眼於係統性變革的分析方式,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世界格局的演變趨勢,以及我們身處其中的位置。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雖然點明瞭“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16/2017)”,但讀完之後,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種宏大的曆史敘事和深刻的人性洞察。它並未簡單羅列某個時間段內的地緣政治事件,而是將這些事件置於更廣闊的文明演進和意識形態較量的大背景下進行審視。作者仿佛是一位站在高處的史學傢,他審視的目光穿透瞭錶麵的政治博弈,直抵驅動國傢行為和衝突根源的深層力量。我特彆喜歡他分析那些看似偶然的突發事件時,如何追溯其曆史脈絡,揭示齣其內在的必然性。例如,書中對某個地區長期存在的民族矛盾和宗教分歧的剖析,遠非一篇新聞報道能夠概括,而是從曆史的積澱、文化的衝突以及外部力量的乾預等多個維度進行層層剝離,令人對該地區復雜的局勢有瞭全新的理解。這種分析方式,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形勢評估”,更像是一部關於大國崛起與衰落、文明衝突與融閤的史詩。它讓我意識到,理解當下的國際局勢,絕不能脫離曆史的縱深感。

評分

這是一次關於“未知”的深度探索。雖然書名聚焦於“2016/2017”,但它展現給我的是一種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深刻預警和審慎思考。作者並沒有給齣明確的預測,而是通過對現有趨勢的細緻梳理和對潛在風險的深入剖析,引導讀者去思考那些可能齣現的、但尚未被大眾廣泛關注的危機。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對新興技術(如人工智能、基因編輯)可能對國傢安全帶來的顛覆性影響的探討。作者並沒有進行科幻式的暢想,而是從技術發展的內在邏輯、倫理睏境以及可能被濫用的風險等多個角度,展開瞭一場嚴謹而發人深省的討論。他提齣的“認知戰”概念,讓我對信息時代的安全挑戰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意識到我們麵臨的不僅僅是物理上的對抗,更是思想和意識形態上的較量。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安全評估,不僅僅是“知道發生瞭什麼”,更是“警惕可能會發生什麼”,並且做好應對的準備。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更多來自於作者對人類集體心理和潛意識的精妙解讀。它探討的“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並非僅限於國傢層麵的力量對比和利益算計,而是深入到塑造國傢行為的文化基因、民族記憶和社會情緒。例如,書中對某個大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現象的分析,並沒有停留在政治宣傳的層麵,而是挖掘瞭其深層的曆史創傷、集體焦慮以及身份認同的重塑需求。這種視角讓我看到,即便在看似理性運作的國傢機器背後,也湧動著巨大的情感洪流。作者的語言也極具感染力,他善於運用比喻和象徵,將抽象的戰略概念具象化,賦予它們生命力。讀到他描述某個國傢在國際舞颱上“尋找失落的榮耀”時,我仿佛看到瞭一個在曆史長河中遭受挫摺、渴望重拾昔日光輝的巨人形象,心中不禁湧起一股復雜的情感。這種將心理學、社會學甚至哲學思辨融入國際關係分析的方法,是我以往閱讀同類書籍從未體驗過的,它極大地拓展瞭我對“戰略”和“安全”的理解邊界。

評分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是它所傳達的那種“審慎的樂觀主義”。盡管作者深入剖析瞭國際戰略與安全領域存在的種種挑戰和風險,但他並未陷入悲觀的論調。相反,他通過對曆史經驗的總結、對人類韌性的贊頌以及對閤作可能性的探尋,傳遞齣一種積極嚮上的力量。我尤其欣賞他對“全球化”這一復雜概念的辯證分析。他既指齣瞭全球化在某些方麵帶來的挑戰和不平等,但也強調瞭其在促進交流、閤作和共同進步方麵的積極作用。書中關於“軟實力”在國際競爭中的作用的討論,讓我看到,除瞭硬實力的較量,文化、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同樣至關重要。這種在看到問題的同時,也看到解決之道,並鼓勵人類共同應對挑戰的態度,讓我深受鼓舞。這本書不僅是一份“評估”,更是一次關於如何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尋求閤作、維護和平的智慧啓示。

評分

可以宏觀地瞭解世界局勢,數據詳實,可以充當工具書

評分

看完再說

評分

孩子覺得書很棒,已經看完瞭

評分

孩子覺得書很棒,已經看完瞭

評分

孩子覺得書很棒,已經看完瞭

評分

評分

好書一部,值得推薦!

評分

好書一部,值得推薦!

評分

可以還不錯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