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編:淮南子·論衡·柳宗元集

李敖精編:淮南子·論衡·柳宗元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敖 編
圖書標籤:
  • 先秦哲學
  • 漢代思想
  • 文學
  • 哲學
  • 曆史
  • 古典文獻
  • 柳宗元
  • 李敖
  • 論衡
  • 淮南子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天津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52804621
版次:1
商品編碼:12123102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5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16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瞭解中國文化精華,從閱讀這套書開始!
200部國學經典名著,30捲全部囊括!
李敖耗時多年親自點評批注!
人生必讀經典,書架必藏良品!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係列叢書由自稱“五十年來,五百年內中國白話文寫得好”的國學大師李敖主編,全書共30捲,遴選瞭中國曆史上流傳下來的200部古籍經典名著,從先秦至晚清,哲學、宗教、曆史、文學、科學、藝術……幾乎囊括瞭國學的全部精華。有瞭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韆年精華盡收眼底;你可以縱橫左右,把多樣遺産羅列手邊;你可以從古典中尋新義,從舊籍裏找時潮;從深入淺齣的文字裏,瞭解古代的中國和現代的中國。


內容簡介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5”選錄瞭劉安的《淮南子》、揚雄的《太玄》、桓譚的《新論》、王充的《論衡》、王符的《潛夫論》、仲長統的《昌言》和柳宗元的《柳宗元集》。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是個學問很好的人,“為人好讀書鼓琴,不喜弋獵狗馬馳騁”;他和他的門客著瞭一部包羅萬象的大書,就是《淮南鴻烈》,就是後來的《淮南子》。《太玄》是古代漢族哲學著作,揚雄將源於老子之道的玄作為高範疇,並在構築宇宙生成圖式、探索事物發展規律時,以玄為中心思想。《新論》中的二十九篇失傳瞭,《形神》是非常難得的一篇劫餘,其中討論“人死如燈滅”的哲理。《論衡》是王充的代錶作品,也是中國曆史上一部不朽的無神論著作。《潛夫論》共三十六篇,多數是討論治國安民之術的政論文章,少數也涉及哲學問題。仲長統的著作有《昌言》三十四篇,十多萬字,可是大部分失傳瞭。他的思想主要在“人事為本,天道為末”。《柳宗元集》包括詩、賦等柳宗元的著作。

作者簡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餘縣人,颱灣作傢、中國近代史學者、文化學者、曆史學傢、作傢、時事批評傢。颱灣無黨派人士,曾任颱灣“立法委員”(又稱民意代錶)。其人意誌如鐵、鬥誌昂揚,活力無限,“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故自詡為“中國白話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傑齣的批評傢”。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話說》《紅色11》《上山·上山·愛》等100多本著作。


目錄

淮南子

導讀 / 002

原道訓 / 003

天文訓 / 025

精神訓 / 029

泛論訓 / 039

要略 / 059

太玄

導讀 / 066

玄摛 / 067

玄瑩 / 073

玄圖 / 074

法言

學行 / 078

修身 / 083

問道 / 086

問神 / 092

君子 / 094

新論

導讀 / 098

形神 / 099

論衡

導讀 / 108

逢遇 / 109

命義 / 119

率性 / 129

本性 / 140

物勢 / 150

問孔 / 158

非韓 / 191

談天 / 209

治期 / 219

自然 / 228

齊世 / 242

論死 / 254

實知 / 269

自紀 / 286

潛夫論

導讀 / 300

贊學 / 301

浮侈 / 308

本訓 / 316

愛日 / 319

昌言

導讀 / 326

闕題 / 327

理亂 / 331

損益 / 336

柳宗元集

導讀 / 346

緒言 / 347

斷刑論下 / 352

辯列子 / 355

辯文子 / 358

論語辯二篇 / 360

辯鬼榖子 / 363

辯晏子春鞦 / 365

辯亢倉子 / 368

辯鶡冠子 / 370

天說 / 372

鶻說 / 375

捕蛇者說 / 378

羆說 / 381

宋清傳 / 383

種樹郭橐駝傳 / 386

童區寄傳 / 389

梓人傳 / 392

蝂傳 / 397

三戒 / 399

臨江之麋 / 399

黔之驢 / 401

永某氏之鼠 / 402

柳宗直西漢文類序 / 404

送薛存義之任序 / 408

送從弟謀歸江陵序 / 410

送僧浩初序 / 414

愚溪詩序 / 417

愚溪對 / 420

潭州東池戴氏堂記 / 425

桂州訾傢洲亭記 / 428

邕州馬退山茅亭記 / 431

永州新堂記 / 434

永州萬石亭記 / 437

零陵三亭記 / 440

零陵郡復乳穴記 / 443

永州龍興寺東丘記 / 445

永州法華寺新作西亭記 / 448

永州龍興寺西軒記 / 450

遊黃溪記 / 452

始得西山宴遊記 / 455

鈷潭記 / 458

鈷潭西小丘記 / 460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 462

袁傢渴記 / 464

石渠記 / 466

石澗記 / 469

小石城山記 / 471

序飲 / 473

序棋 / 475

柳州東亭記 / 477

柳州山水近治可遊者記 / 479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 482

河東先生集序 / 487


精彩書摘

問?孔

【原 文】

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聖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不知難問。夫賢聖下筆造文,用意詳審,尚未可謂盡得實,況倉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時人不知難;或是而意瀋難見,時人不知問。案賢聖之言,上下多相違,其文前後多相伐者,世之學者不能知也。

論者皆雲,“孔門之徒,七十子之纔,勝今之儒”,此言妄也。彼見孔子為師,聖人傳道,必授異纔,故謂之殊。夫古人之纔,今人之纔也,今謂之英傑,古以為聖神,故謂七十子曆世希有。使當今有孔子之師,則斯世學者,藉顔閔之徒也;使無孔子,則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何以驗之?以學於孔子,不能極問也。聖人之言,不能盡解,說道陳義,不能輒形;不能輒形,宜問以發之,不能盡解,宜難以極之。皋陶陳道帝舜之前,淺略未極;禹問難之,淺言復深,略指復分。蓋起問難,此說激而深切,觸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遊之弦歌,子遊引前言以距孔子①。自今案《論語》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辭,弟子寡若子遊之難,故孔子之言,遂結不解。以七十子不能難,世之儒生,不能實道是非也。

凡學問之法,不為無纔,難於距師,核道實義,證定是非也。問難之道,非必對聖人及生時也;世之解說說人者,非必須聖人教告,乃敢言也。苟有不曉解之問,造難孔子,何傷於義?誠有傳聖業之知,伐孔子之說,何逆於理?謂問孔子之言,難其不解之文,世間弘纔大知生,能答問解難之人,必將賢吾世間難問之言是非。

孟懿子問孝,子曰:“毋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毋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問曰:孔子之言毋違,毋違者,禮也。孝子亦當先意承誌,不當違親之欲。孔子言毋違,不言違禮,懿子聽孔子之言,獨不為嫌於毋違誌乎?樊遲問何謂,孔子乃言“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使樊遲不問,毋違之說,遂不可知也。懿子之纔,不過樊遲,故《論語》篇中,不見言行,樊遲不曉,懿子必能曉哉?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武伯善憂父母,故曰“唯其疾之憂”。武伯憂親,懿子違禮,攻其短,答武伯雲“父母唯其疾之憂”,對懿子亦宜言“唯水火之變乃違禮”。周公告小材敕,大材略。子遊之大材也,孔子告之敕;懿子,小材也,告之反略;違周公之誌,攻懿子之短,失道理之宜,弟子不難,何哉?如以懿子權尊,不敢極言,則其對武伯,亦宜但言毋憂而已。俱孟氏子也,權尊鈞同,敕武伯而略懿子,未曉其故也。使孔子對懿子極言毋違禮,何害之有?專魯莫過季氏,譏八佾之舞庭②,刺太山之旅祭③,不懼季氏增邑不隱諱之害,獨畏答懿子極言之罪,何哉?且問孝者非一,皆有禦者,對懿子言,不但心服臆肯,故告樊遲④。

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此言人當由道義得,不當苟取也。當守節安貧,不當妄去也。

夫言不以其道得富貴不居,可也;不以其道得貧賤,如何?富貴顧可去,去貧賤何之?去貧賤,得富貴也,不得富貴,不去貧賤。如謂富貴不以其道則不去貧賤邪?則所得富貴,不得貧賤也。貧賤何故當言“得之”?顧當言“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去之,則不去也。”當言“去”,不當言“得”。“得”者,施於得之也,今“去”之,安得言“得”乎?獨富貴當言“得”耳。何者?得富貴乃去貧賤也。

是則以道去貧賤如何?修身行道,仕得爵祿富貴,得爵祿富貴則去貧賤矣。不以其道去貧賤如何?毒苦貧賤,起為奸盜,積聚貨財,擅相官秩,是為不以其道。

七十子既不問,世之學者亦不知難,使此言意不解而文不分,是謂孔子不能吐辭也。使此言意結,文又不解,是孔子相示未形悉也。弟子不問,世俗不難,何哉?

孔子曰:“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問曰:孔子妻公冶長者,何據見哉?據年三十可妻邪?見其行賢可妻也?如據其年三十,不宜稱在縲紲;如見其行賢,亦不宜稱在縲紲。何則?諸入孔子門者,皆有善行,故稱備徒役;徒役之中,無妻則妻之耳,不須稱也。如徒役之中多無妻,公冶長尤賢,故獨妻之,則其稱之宜列其行,不宜言其在縲紲也。何則?世間強受非辜者多,未必盡賢人也。恒人見枉,眾多非一;必以非辜為孔子所妻,則是孔子不妻賢,妻冤也。案孔子之稱公冶長,有非辜之言,無行能之文。實不賢,孔子妻之,非也;實賢,孔子稱之不具,亦非也。誠似妻南容雲:“國有道不廢,因無道免於刑戮,”具稱之矣。

子謂子貢曰:“汝與迴也孰愈?”曰:“賜也何敢望迴!迴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汝俱不如也!”是賢顔淵,試以問子貢也。

問曰:孔子所以教者禮讓也,子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孔子非之。使子貢實愈顔淵,孔子問之,猶曰不如;使實不及,亦曰不如;非失對欺師,禮讓之言宜謙卑也。今孔子齣言,欲何趣哉?使孔子知顔淵愈子貢,則不須問子貢;使孔子實不知以問子貢,子貢謙讓,亦不能知;使孔子徒欲錶善顔淵,稱顔淵賢,門人莫及,於名多矣,何須問於子貢?子曰:“賢哉迴也!”又曰:“吾與迴言終日,不違如愚。”又曰:“迴也其心三月不違仁。”三章皆直稱,不以他人激,至是一章,獨以子貢激之,何哉?

或曰:“欲抑子貢也。當此之時,子貢之名淩顔淵之上,孔子恐子貢誌驕意溢,故抑之也。”夫名在顔淵之上,當時所為,非子貢求勝之也,實子貢之知何如哉?使顔淵纔在己上,己自服之,不須抑也。使子貢不能自知,孔子雖言,將謂孔子徒欲抑己。由此言之,問與不問,無能抑揚。

宰我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予何誅!”是惡宰予之晝寢。

問曰:晝寢之惡也,小惡也;朽木糞土,敗毀不可復成之物,大惡也;責小過以大惡,安能服人?使宰我性不善,如朽木糞土,不宜得入孔子之門,序在四科⑤之列;使性善,孔子惡之,惡之太甚,過也。“人之不仁,疾之已甚,亂也。”⑥孔子疾宰予,可謂甚矣。

使下愚之人涉耐罪之獄吏,令以大闢之罪,必冤而怨邪?將服而自咎也?使宰我愚,則與涉耐罪之人同誌;使宰我賢,知孔子責人,幾微自改矣。明文以識之,流言以過之,以其言示端而己自改。自改不在言之輕重,在宰予能更與否。《春鞦》之義,采毫毛之善,貶縴介之惡。褒毫毛以巨大,以巨大貶縴介,觀《春鞦》之義,肯是之乎?不是則宰我不受,不受則孔子之言棄矣。聖人之言,與文相副,言齣於口,文立於策,俱發於心,其實一也。孔子作《春鞦》,不貶小以大;其非宰予也,以大惡細,文語相違,服人如何?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予改是。”蓋起宰予晝寢,更知人之術也。

問曰,人之晝寢,安足以毀行?毀行之人,晝夜不臥,安足以成善?以晝寢而觀人善惡,能得其實乎?案宰予在孔子之門,序於四科,列在賜上,如性情怠,不可雕琢,何以緻此?使宰我以晝寢自緻此,纔復過人遠矣。如未成就,自謂已足,不能自知,知不明耳;非行惡也,曉敕而已,無為改術也;如自知未足,倦極晝寢,是精神索也,精神索至於死亡,豈徒寢哉!

且論人之法,取其行則棄其言,取其言則棄其行。今宰予雖無力行,有言語,用言;今行缺,有一概矣。今孔子起宰予晝寢,聽其言,觀其行,言行相應,則謂之賢,是孔子備取人也,“毋求備於一人”⑦之義何所施?

子張問:“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子文曾舉楚子玉代己位而伐宋,以百乘敗而喪其眾,不知如此,安得為仁?

問曰:子文舉子玉,不知人也。智與仁不相乾也,有不知之性,何妨為仁之行?五常之道,仁、義、禮、智、信也,五者各彆,不相須而成。故有智人、有仁人者;有禮人、有義人者;人有信者未必智,智者未必仁,仁者未必禮,禮者未必義。子文智蔽於子玉,其仁何毀?謂仁焉得不可?

且忠者厚也,厚人,仁矣。孔子曰:“觀過,斯知仁矣。”子文有仁之實矣,孔子謂忠非仁,是謂父母非二親,配匹非夫婦也。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顔迴者,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夫顔淵所以死者,審何用哉?令自以短命,猶伯牛之有疾也。人生受命皆全當潔,今有惡疾,故曰“無命”;人生皆當受天長命,今得短命,亦宜曰“無命”;如天有短長,則亦有善惡矣。言顔淵短命,則宜言伯牛惡命,言伯牛無命,則宜言顔淵無命。一死一病,皆痛雲命,所稟不異,文語不同,未曉其故也。

哀公問孔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顔迴者好學,今也則亡。不遷怒,不貳過。”何也?曰:“並攻哀公之性遷怒貳過故也,因其問則並以對之,兼以攻上之短,不犯其罰。”

問曰:康子亦問好學,孔子亦對之以顔淵。康子亦有短,何不並對以攻康子?康子非聖人也,操行猶有所失。成事,康子患盜,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由此言之,康子以欲為短也,不攻何哉?

孔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子曰:“予所鄙(一作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南子,衛靈公夫人也,聘孔子,子路不說,謂孔子淫亂也;孔子解之曰:“我所為鄙陋者,天厭殺我!”至誠自誓,不負子路也。

問曰:孔子自解,安能解乎?使世人有鄙陋之行,天曾厭殺之,可引以誓,子路聞之,可信以解;今未曾有為天所厭者也,曰“天厭之”,子路肯信之乎?行事,雷擊殺人,水火燒溺人,牆屋壓填人,如曰“雷擊殺我,水火燒溺我,牆屋壓填我”,子路頗信之;今引未曾有之禍以自誓於子路,子路安肯曉解而信之?行事,適有臥厭不悟者,謂此為天所厭邪?案諸臥厭不寤者,未皆為鄙陋也;子路入道雖淺,猶知事之實,事非實,孔子以誓,子路必不解矣。

孔子稱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若此者,人之死生自有長短,不在操行善惡也。成事,顔淵早死,孔子謂之短命,由此知短命夭死之人必有邪行也。子路入道雖淺,聞孔子之言,知生死之實,孔子誓以“予所鄙者天厭之”,獨不為子路言,“夫子惟命未當死,天安得厭殺之乎?”若此誓子路以“天厭之”,終不見信,不見信,則孔子自解,終不解也。

《尚書》曰:“毋若丹硃敖,惟慢遊是好。”謂帝舜敕禹毋子不肖子也。重天命,恐禹私其子,故引丹硃以敕戒之。禹曰:“予娶若時,辛壬,癸甲開呱呱而泣,予弗子。”⑧陳己行事,以往推來,以見蔔隱,效己不敢私不肖子也;不曰“天厭之”者,知俗人誓好引天也。孔子為子路行所疑,不引行事效己不鄙,而雲“天厭之”,是與俗人解嫌,引天祝詛,何以異乎?

孔子曰:“鳳鳥不至,河不齣圖⑨,吾已矣夫!”夫子自傷不王也。已王緻太平,太平則鳳鳥至,河齣圖矣。今不得王,故瑞應不至⑩,悲心自傷,故曰:“吾已矣夫!”

問曰:鳳鳥河圖,審何據始起?始起之時,鳥圖未至;如據太平,太平之帝,未必常緻鳳鳥與河圖也。五帝三王皆緻太平,案其瑞應,不皆鳳凰為必然之瑞;於太平鳳凰為未必然之應,孔子聖人也,思未必然以自傷,終不應矣。

或曰:“孔子不自傷不得王也,傷時無明王,故己不用也。鳳鳥河圖,明王之瑞也。瑞應不至,時無明王,明王不存,己遂不用矣。”夫緻瑞應何以緻之?任賢使能,治定功成,治定功成則瑞應至矣,瑞應至後亦不須孔子,孔子所望,何其末也!不思其本而望其末也。不相其王而名其物,治有未定,物有不至,以至而效明王,必失之矣。孝文皇帝可謂明矣,案其本紀,不見鳳鳥與河圖,使孔子在孝文之世,猶曰“吾已矣夫”?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疾道不行於中國,誌恨失意,故欲之九夷也。或人難之曰:“夷狄之鄙陋無禮義,如之何?”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言以君子之道居而教之,何為陋乎!

問之曰:孔子欲之九夷者何起乎?起道不行於中國,故欲之九夷?夫中國且不行,安能行於夷狄?“夷狄之有君,不若諸夏之亡



思想的洪流,智慧的火種——古今哲思的精粹展現 本書並非簡單地將三部不朽的經典並置,而是試圖在中華思想的長河中,捕捉三道最為璀璨的浪花,將它們精心編織,呈現給讀者。這三顆思想的明珠,以其獨特的視角、深刻的洞察和鮮活的文筆,跨越時空,至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啓迪著我們對世界、對人生、對社會的理解。 《淮南子》:博大精深的宇宙圖景與政治智慧的融閤 《淮南子》,一部誕生於西漢初年的百科全書式巨著,匯集瞭陰陽五行、天文地理、道德哲學、政治策略等諸多領域的思想。它承繼瞭先秦諸子百傢學說的精華,並將其融匯貫通,形成瞭一套自成體係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書中對於宇宙的描繪,從混沌未開的“元氣”講起,到陰陽二氣的化生,再到天地萬物的生成演化,展現瞭一種宏大而精密的宇宙圖景。這種圖景並非冰冷的科學闡述,而是飽含著對自然規律的敬畏和對生命奧秘的探求。它將天象與人事相聯係,認為自然界的運行規律對人類社會有著深刻的啓示。 在哲學層麵,《淮南子》強調“道”的至高無上,認為“道”是萬物之宗,無形無象,卻又無所不在。《淮南子》的“道”,既是自然的規律,也是人生的準則,更是政治的根本。它主張“無為而治”,並非消極避世,而是強調順應自然、減少乾預,讓事物按照自身的規律發展。這種思想對後世的政治統治産生瞭深遠影響,塑造瞭中國古代“德治”的理念。 《淮南子》的政治智慧,體現在其對治國之道、用人之道的深刻剖析。書中提齣的“法”、“勢”、“術”等概念,至今仍是政治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它強調君主應具備廣闊的胸襟和超然的智慧,能夠辨彆忠奸,任用賢能,從而實現國傢的長治久安。同時,《淮南子》也關注民生,認為“民惟邦本”,國傢的強大離不開人民的富足和安寜。 《淮南子》的語言風格,既有散文的流暢,又有辯論的犀利,夾雜著許多精闢的格言和生動的故事,讀來引人入勝。它不僅是古代思想的寶庫,更是學習古代政治智慧、哲學思想的重要入門讀物。 《論衡》:打破迷信,理性求真的思想先鋒 《論衡》,由東漢哲學傢王充撰寫,是一部以批判精神和實證態度著稱的哲學著作。在那個神鬼迷信盛行的時代,王充以其獨立的思考和嚴謹的邏輯,對當時的許多迷信觀念進行瞭毫不留情的批判,堪稱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理性之光。 《論衡》的核心思想,在於對“天人關係”的重新審視。當時的主流思想認為,天是人間的最高主宰,天象的變化是人世間善惡行為的反映,是上天對人類的警示或奬懲。王充則堅決反對這種“天人感應”的說法,他認為天是自然物質的集閤,其運行自有其規律,與人事之間並無必然的聯係。天不會因為人間的善惡而降下災禍或福澤,鬼神的存在也缺乏證據。 王充對“鬼神”、“命運”、“讖緯”等迷信的批駁,體現瞭他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他認為,一切現象都應該從現實中去尋找原因,而不是寄希望於虛無縹緲的鬼神。他主張“探賾索隱,鈎深緻遠”,通過實地考察和邏輯推理來認識世界。 在認識論上,《論衡》強調“論”的重要性,即通過辯論和論證來求取真理。王充認為,人的認識是有限的,真理往往隱藏在事物之中,需要通過不斷的探索和檢驗纔能獲得。他批評瞭那些人雲亦雲、缺乏獨立思考的人,鼓勵人們要有批判精神,敢於質疑。 《論衡》的語言風格,以其樸實、辛辣、尖銳而著稱。王充不迴避矛盾,直言不諱,以其犀利的筆觸,揭示齣當時社會上存在的種種迷信和虛僞。閱讀《論衡》,如同進行一場思想的洗禮,讓我們學會用理性的眼光審視世界,擺脫迷信的束縛,追求真實的智慧。 《柳宗元集》:山水之樂,政治抱負與人生哲思的交響 柳宗元,唐代著名的文學傢、思想傢,以其山水遊記、詩文和政論聞名於世。《柳宗元集》是其文學創作和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 在文學創作上,柳宗元是唐代山水遊記的開創者和集大成者。《永州八記》等作品,以其精煉的筆觸、傳神的描繪,將自然的景緻與作者的心情融為一體,開創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文學風格。他筆下的山水,不僅僅是客觀的描繪,更是作者內心世界的映射。在那些孤寂清幽的山林之間,寄托著他貶謫的愁緒、懷纔不遇的憤懣,以及對自由與純淨的嚮往。 柳宗元的山水文學,具有深刻的哲學意蘊。他筆下的自然,常常與“道”相聯係,成為個體安頓心靈、體悟人生真諦的場所。在山水之間,他得以暫時擺脫世俗的紛擾,迴歸純粹的自我。他的山水,既有壯麗的景象,也有幽深的意境,展現瞭他對自然與人生的深刻理解。 在政治思想上,柳宗元是一位積極改革的政治傢。他參與瞭唐朝中期的永貞革新,雖然革新最終失敗,但他對政治腐敗的批判、對改革的決心,展現瞭他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進步的思想。他的政論文章,如《封建論》,深刻地剖析瞭曆史的進程,提齣瞭對郡縣製的肯定,對分封製的批判,具有重要的曆史和理論價值。 柳宗元的個人經曆,充滿瞭坎坷與磨難,但他並未因此消沉。在他的詩文裏,既有對世事滄桑的感慨,也有對人生價值的探索。他的人生哲學,既有麵對睏境的堅韌,也有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他的作品,展現瞭文人特有的敏感、深刻和擔當。 三者匯流,思想的傳承與升華 《淮南子》的宏大宇宙觀和政治智慧,為我們提供瞭認識世界和治理社會的框架;《論衡》的批判精神和理性求真,教會我們如何辨彆真僞,獨立思考;《柳宗元集》的山水情懷、政治抱負和人生哲思,則讓我們在感受自然之美、體悟人生況味的同時,也看到瞭一個文人在逆境中堅持理想的光輝。 這三部著作,雖然時代不同,側重點各異,但它們共同構成瞭中華思想史上不可或缺的篇章。它們以不同的方式,探討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的關係,為我們提供瞭豐富的思想資源。 本書的編選,旨在將這三顆思想的瑰寶,以一種更加集中、更加精煉的方式呈現給讀者。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編排,讓讀者能夠清晰地感受到它們各自獨特的魅力,也能在它們相互映照中,體會到中華思想的博大精深與一脈相承。 閱讀本書,您將踏上一場穿越時空的思想之旅。您將領略到古代先賢們對宇宙萬物的深刻洞察,感受他們對理想社會的孜孜以求,體驗他們在人生旅途中的悲歡離閤。這不僅僅是閱讀,更是一次與偉大靈魂的對話,一次對智慧的汲取,一次對生命的啓迪。 願本書中的思想火種,能夠點燃您內心深處的智慧之光,照亮您前行的道路。

用戶評價

評分

收到《李敖精編:淮南子·論衡·柳宗元集》這本書,我心中湧動著一股強烈的求知欲。李敖先生的選擇,總是那麼齣人意料,卻又閤情閤理,總能觸碰到我內心深處的思考。他對《淮南子》的關注,讓我聯想到其中蘊含的“宇宙觀”和“政治哲學”,我好奇他將如何解讀這些古老的智慧,並將其與現代社會進行對照。《論衡》的嚴謹和辨析精神,更是讓我眼前一亮,這與李敖先生一貫的“反僞存真”的治學態度不謀而閤,我期待他如何藉助《論衡》來“拆解”那些經久不衰的錯誤觀念。而柳宗元,這位纔華橫溢的文學傢和政治傢,我相信李敖先生定會發掘齣他文章中更深層次的含義,無論是對政治的洞察,還是對人生的感悟,都可能成為李敖先生思想碰撞的絕佳素材。這本書,在我看來,是李敖先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和再創造,是對中國古代思想史的一次係統梳理,我期待通過他的“精編”,能夠領略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更能體悟到李敖先生思想的獨特魅力。

評分

作為一個李敖先生的資深擁躉,收到這本《李敖精編:淮南子·論衡·柳宗元集》的確讓我心潮澎湃。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翻閱,但僅僅是這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無數關於李敖先生的記憶與思考。李敖先生的眼光何其毒辣,他精挑細選的這些古籍,本身就蘊含著思想的火花與曆史的智慧。我一直認為,理解李敖,不能僅僅停留在他的雜文和評論,更要深入他所汲取和傳承的思想源泉。《淮南子》的博大精深,囊括瞭先秦諸子的精華,那種融匯百傢、追求天人閤一的宇宙觀,與李敖先生批判性吸收、融會貫通的思想體係有著異麯同工之妙。而《論衡》的實事求是、辨析駁斥,更是李敖先生“敢於懷疑”精神的古代注腳,我想象著他如何在一字一句中找到與自己思想共鳴的閃光點,又如何從中汲取反駁世俗謬誤的力量。至於柳宗元,他那“孤憤”的文風,對現實的關切,以及在政治睏境中的堅持,無疑也是李敖先生十分欣賞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李敖先生是如何梳理、解讀這些經典,將它們與他自己對現代社會的洞察結閤起來,為我們展現一幅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圖景。這本書,絕不僅僅是古籍的堆砌,更是一次穿越韆年的思想碰撞,一次李敖先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情迴眸與創新解讀,對我而言,它是一本能讓我重新審視傳統、理解李敖先生思想深度與廣度的絕佳讀物。

評分

每次接觸到李敖先生的書,總會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這本《李敖精編:淮南子·論衡·柳宗元集》也不例外。我一直認為,李敖先生最厲害的地方在於他能夠穿透曆史的迷霧,直抵思想的本質。這次他選擇瞭《淮南子》、《論衡》和柳宗元集,這三部作品在我心中都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淮南子》的“道法自然”以及其對政治、倫理的思考,總是能引發我無限的遐想,我相信李敖先生一定從中發現瞭許多不為人知的“妙諦”。而《論衡》以其嚴謹的邏輯和對世俗偏見的挑戰,簡直就是李敖先生早期批判精神的“活化石”,我迫不及待想看到他如何藉《論衡》來“掃蕩”那些陳舊的思想垃圾。至於柳宗元,他獨特的文風和充滿洞察力的論述,相信更能激起李敖先生的創作靈感,我期待他能夠揭示齣柳宗元思想中那些被曆史塵埃掩蓋的光輝。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場思想的盛宴,是一次與李敖先生共同探索中國古代智慧的奇妙旅程,讓我更加期待他獨到的解讀。

評分

拿到這本《李敖精編:淮南子·論衡·柳宗元集》,我首先聯想到的是李敖先生“以史為鑒,知興替”的治學態度。他總是強調,要從曆史中汲取智慧,纔能更好地認識當下,洞悉未來。這三部古籍,無論是《淮南子》的包羅萬象,還是《論衡》的嚴謹辨證,亦或是柳宗元文章中的人文情懷與政治反思,都足以構成一個極其豐富的思想礦藏。我個人對《淮南子》中的道傢哲學與政治思想尤為感興趣,想象著李敖先生如何從中提煉齣那些顛覆性的觀點,如何將其與現代的政治理念進行對話,剔除糟粕,發揚精華。《論衡》的齣現,更是讓我眼前一亮,王充那“絕無鬼神”的唯物主義思想,與李敖先生一貫的科學精神和反迷信立場不謀而閤,我期待看到李敖先生如何藉此“批駁”那些陳腐的迷信觀念,為我們構建一個更理性、更清明的思想世界。而柳宗元的文章,其背後所蘊含的作者的個人命運、政治抱負以及對社會的不滿,無疑也是李敖先生所善於挖掘的。我相信,李敖先生的“精編”,絕非簡單的編排,而是在他獨到的視角下,對這些經典進行重新詮釋,賦予它們新的生命力,讓古老的智慧在現代社會煥發光彩。這本書,將是一次深度思想的探險,一次與李敖先生共同迴溯思想史的旅程。

評分

收到這本《李敖精編:淮南子·論衡·柳宗元集》,我感到瞭一種久違的學術衝動。李敖先生的著作,一直以來都是我學習和思考的重要參考,而這次他將目光投嚮瞭《淮南子》、《論衡》和柳宗元集,這三部作品本身就代錶瞭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裏程碑。我對《淮南子》的“天人關係”以及其中所蘊含的統治術和哲學觀一直深感興趣,想象著李敖先生會如何剖析其精髓,並與現代社會相結閤。《論衡》的齣現,則更能體現李敖先生“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王充對當時迷信和學術流弊的批判,與李敖先生在當代的許多論述有著深刻的共鳴,我期待看到他如何通過《論衡》來進一步闡釋他對真理的追求。而柳宗元,這位唐代文學大傢,其文章中的政治見解和人生感悟,無疑也深深吸引著李敖先生。我猜想,李敖先生會將柳宗元置於更廣闊的曆史語境中,探尋其思想的深層根源,並藉此揭示齣一些不為人知的曆史真相。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單是一本閱讀材料,更是一次深入瞭解李敖先生思想體係的絕佳契機,我期待通過他的“精編”,看到一個更立體、更深刻的李敖。

評分

正版圖書,摺扣價格閤理。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很好真的非常好的産品。。。。

評分

不錯不錯很好。

評分

非常適閤收藏的係列,李敖眼光獨到,選齣的作品多有代錶性,加上其個人精煉的簡評,人物概型躍然紙上,極適閤入門。

評分

李敖編的,跟其他的版本有什麼區彆呢?

評分

不必要買的書,與李敖木有關係好不好

評分

李敖大師的書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