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墨子学会书库:墨子训释(套装共4册)

中国墨子学会书库:墨子训释(套装共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宝昌 著
图书标签:
  • 墨子
  • 先秦诸子
  • 百家经典
  • 哲学
  • 历史
  • 文化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学术
  • 套装书
  • 墨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3770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318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墨子学会书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4
字数:18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墨翟(约前468-前376)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首代巨子。墨翟及其门弟子的社会政治与伦理思想、科技发明与创见以及军事防御理论与实践,在战国时期颇为世人称道,其社会影响与以孔丘为领军人的儒家不相上下。《韩非子·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就是明证。所以,墨翟理所当然地被人们尊称为墨子。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墨学从战国末期开始衰微,至西汉前期,士子少有道及者。因此,司马迁未能为其专门立传,只是在《孟子荀卿列传》中留下二十四字的缀叙:“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日并孔子时,或日在其后。”用语过于简单,且带几分含混色彩。所以,人们至今不能确知墨子的出身、里籍和生平事迹。现代学者顾颉刚先生以为翟之先世为春秋宋贵族。童书业先生以为翟为宋公子目夷之后。杨向奎先生以为公子目夷为首目夷子,翟为末目夷子。张知寒先生以为翟生于春秋之末小邾国之滥邑(今山东滕州木石镇)。所有这些,都足资我们参考。现今,我们依据《墨子》一书和战国及其以后的一些典籍保留下来的零碎材料,粗线条地勾勒墨子的生平与学术渊源以及墨家学派的基本理念、学术成就、传承脉络等问题的大致轮廓。

目录

《墨子训释:墨经》:
前言
墨经训释之一
一、经上、经说上
二、经下、经说下
参考书目
墨经训释之二
三、大取
四、小取
附录:《大取》《小取》原文(据《四库全书》抄本)
参考书目
后记
又后记

《墨子训释:墨守》:
前言
一、备城门
二、备高临
三、备梯
四、备水
五、备突
六、备穴
七、备蛾傅
八、迎敌祠
九、旗帜
十、号令
十一、杂守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墨子训释:墨论(上)》
《墨子训释:墨论(下)》

精彩书摘

  《墨子训释:墨经》:
  【纂义】
  部分是从整体中分出来的。
  例如,二是一的整体,一是二的部分;线是点的整体,点是线的部分。
  【原文】
  [经上3]知,材也①。
  [经说上3]知材②。知也者,所以知也,而不必知③。若明④。
  【校注】
  ①知,材也:知,读为智,墨辩逻辑常用术语,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之综合官能和材质。《说文》:“知,词也。从口矢。”段注:“白部曰:‘锯,识词也,从白从亏从知……知、锯义同,故街作知。’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荀子·正名篇》:“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是其证。材,指官能和材质。茅本、宝历本、緜眇阁本作财,财通材。智能,乃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之官能和材质,故曰:“知,材也。”
  ②知材:牒经标目字。一般以经首一字充当,此以“知材”二字充当者,区别于[经说上5]“知。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若见”之牒经标目字“知”。
  ③知也者,所以知也,而不必知:“而不必知”,孙诒让《墨子閒诂》作“而必知”,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改作“而不必知”,云:“旧脱‘不’字,今据下文‘而不必得’(按,指[经说上4]:‘虑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必得之。若睨。’)语法增。”其说可信,今从之。知,如字读,墨辩逻辑常用周术语,指知道、了解、认识。智能,乃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之基本条件,但有此条件而不使用,则未必认识客观事物,故日:“知也者,所以知也,而不必知。”
  ④若明:明,指眼睛。前已言“知材”,此又举例“若明”,“明”指“所以知”之材质眼睛无疑也。司马迁《报任安书》“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孟子·梁惠王上》“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之“明”,正同此义。虽有“所以知”之材质而不用,则未必能知,正如“明”虽为所以见之材质,置之而不用,则未必能见一样。故曰:“若明。”《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荀子·王制篇》:“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篇》:“目卧幽而瞑,待觉而后见。当其未觉,可谓有见质而不可谓见。”即此义也。
  【纂义】
  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官能和材质。
  智能,是人们用以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本条件。但是,有了这种条件而不使用,也未必能够认识周围世界。这正如眼睛可以看到外物,但不用眼睛或心不在焉地用眼睛,就看不见或看不清外物一样。
  【原文】
  [经上4]虑,求也①。
  [经说上4]虑。虑也者,以其知有求也②,而不必得之③。若睨④。
  【校注】
  ①虑,求也:虑,指思考、谋虑、探求。《说文》:“虑,谋思也。”《尔雅·释诂》:“虑,思也。”是其证。墨家论“知”,有“知材”“虑求”“知接”“恕明”之别。其中,“知材”为求知之条件,“虑求”“知接”“恕明”为求知之过程。《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人有知材,则思虑随之而生,思虑,乃求知过程之开始,故日:“虑,求也。”
  ②虑也者,以其知有求也:“知”即“知材”之“知”,“以其知有求”,以其认识客观事物之材质对未知事物有所探求也。
  ③而不必得之:“虑也者,以其知有求也。”求者,探寻之谓也,而同得与不得无涉,故曰:“而不必得之。”《谷梁传·隐公三年》:“求之为言,得不得未可知之辞也。”与此义同。
  ④若睨:如睥睨,非正视也。《说文》:“睨,袤视也。”又:“舰,旁视也。”是其证。睨、舰一字,犹睹、覩一字也。凡物正视可见其真貌,袤(通“斜”)视则未必如此。《庄子·庚桑楚篇》“知者之所不知犹睨”,可作“而不必得之。若睨”之注脚。
  ……

前言/序言

  墨翟(约前468-前376)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首代巨子。墨翟及其门弟子的社会政治与伦理思想、科技发明与创见以及军事防御理论与实践,在战国时期颇为世人称道,其社会影响与以孔丘为领军人的儒家不相上下。《韩非子·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就是明证。所以,墨翟理所当然地被人们尊称为墨子。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墨学从战国末期开始衰微,至西汉前期,士子少有道及者。因此,司马迁未能为其专门立传,只是在《孟子荀卿列传》中留下二十四字的缀叙:“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日并孔子时,或日在其后。”用语过于简单,且带几分含混色彩。所以,人们至今不能确知墨子的出身、里籍和生平事迹。现代学者顾颉刚先生以为翟之先世为春秋宋贵族。童书业先生以为翟为宋公子目夷之后。杨向奎先生以为公子目夷为首目夷子,翟为末目夷子。张知寒先生以为翟生于春秋之末小邾国之滥邑(今山东滕州木石镇)。所有这些,都足资我们参考。现今,我们依据《墨子》一书和战国及其以后的一些典籍保留下来的零碎材料,粗线条地勾勒墨子的生平与学术渊源以及墨家学派的基本理念、学术成就、传承脉络等问题的大致轮廓。
  一、墨子其人与墨家学派的创立、发展和衰微
  墨子早岁修儒学之业,受孔子之术。后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于是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诸说,别创墨家门派,背周道而用夏政,高扬“兼相爱、交相利”旗帜,以上说下教、匡时救弊为己任,广收门徒,传道授业,既造福乡里,更嘉惠列国,其足迹遍鲁、齐、卫、楚诸邦。一时间,墨与儒并为显学。墨子师法夏禹,以身苦为极,赴死救难,在所不辞。曾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郢,说服公输般与楚王罢攻弱宋,传为千古佳话。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墨子高寿而终。其弟子禽滑釐继任第二任墨家巨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墨学在保持和发扬社会政治和伦理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向科技实验、逻辑推理和御敌装备等实用方面拓展,论列了多种实验过程,归纳出不少科技原理或通例,还总括出古代中国人特有的逻辑推理格式,记述了当时所有防御战的战例。所有这些,都标志着墨学已发展到了它的成熟期。后又历孟胜、田襄子、腹�肥�代巨子。因王公贵族极力扼制其生存条件,墨学逐渐衰微,墨家学说由明潮转为暗流,沉潜于乡风民俗之中。究其原因,除了墨家理念甚高而履践不易、门派巨子后继乏人、秦始皇焚书等,最为重要的是,儒家学说被历代统治者用来为自己建章立制服务,于是得以传承、推阐和嫁接,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的主流学派,而墨家学派从创立之日起,就鼓吹“兼相爱、交相利”理念,反对专制和暴政,自然为统治者视为异端邪说,其结果只能是以墨道的“罢黜”换得“儒术”的“独尊”。
《中国墨子学会书库:墨子训释》:经典传承,思想光辉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长河中,墨子及其思想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智慧光芒。墨子,这位活跃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科学家,以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求仙等一系列深刻的学说,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中国墨子学会书库:墨子训释(套装共4册)》,正是对这位先贤思想的一次全面、深入的梳理与阐释,它不仅是对墨子学说的系统性呈现,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重要挖掘与传承。 一、 溯源与传承:墨子学说的历史地位 墨子学说,作为先秦诸子百家之一,与儒、道、法等流派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时期,其影响力一度超越了儒家。墨子的学说,根植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他针对当时战争频仍、民生凋敝的社会状况,提出了“兼爱”的主张,倡导无差别的爱,以化解战争与仇恨,构建和平稳定的社会秩序。他反对不必要的战争,提出了“非攻”的原则,成为中国古代和平主义的代表。同时,他主张“尚贤”,认为任用贤能是国家强盛的关键;提倡“尚同”,要求人们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君主保持一致,以巩固统治。在经济民生方面,他强调“节用”和“节葬”,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民生,造福百姓。此外,他还对当时的社会弊病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如“非乐”,反对统治阶级沉湎于歌舞宴乐,忽视民生疾苦;“求仙”,则体现了他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认为与其寄望虚无缥缈的“求仙”,不如脚踏实地地改善现实。 墨子学说的这些核心思想,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社会改良作用。他的学说不仅影响了政治、军事、伦理等领域,更在逻辑学、光学、力学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展现了墨家“兼爱”之外的另一面——严谨的科学精神。墨家在逻辑学上形成了“墨经”,是中国古代逻辑学的瑰宝。在光学方面,墨子对光线沿直线传播的认识,以及“景”的解释,都体现了其敏锐的科学观察力。在军事方面,墨家在防御战术上的精湛技艺,使其成为当时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特别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墨家逐渐走向衰落,其学说在很大程度上被边缘化,甚至出现了失传的危险。但墨子的思想并未完全湮没,它以各种形式沉淀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等待着后人的重新发现与解读。 二、《中国墨子学会书库:墨子训释》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墨子学会书库:墨子训释(套装共4册)》的出版,恰逢其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墨子学说的重要窗口。这套书并非简单的文本重印,而是集结了一批对墨子学说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训释”这一严谨的学术方法,对墨子的原著进行梳理、解读、考证与阐释,旨在恢复墨子思想的原貌,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1. 严谨的学术方法,还原思想原貌: “训释”二字,恰恰点明了这套书的核心学术价值。在古代典籍的研究中,“训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通过解释古字、古词、古语的含义,考证其用法的演变,从而帮助读者理解文本的本义。“墨子训释”的“训释”,正是这一学术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它不是简单地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深入考究每一个词语在墨子时代可能存在的多种含义,结合文本的上下文、墨家思想的整体框架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确定最贴切的解释。 这套书的编写者们,必然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去查阅历代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古籍、史料、考古发现等,力求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还原墨子思想的真实面貌。他们会审慎地辨析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对存疑之处进行详实的考证,并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墨子原著的思想精髓至关重要,能够避免因误读、曲解而产生的偏见。 2. 系统性的梳理,脉络清晰呈现: 《墨子》一书,内容庞杂,涵盖了哲学、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经济学等多个方面。对于初学者而言,直接阅读原著可能会感到晦涩难懂,难以把握其整体逻辑和思想体系。而这套“训释”著作,通过系统的梳理,将墨子的思想进行条分缕析,使其脉络更加清晰。 这四册书中,很可能对《墨子》原著进行分卷、分类的解读。例如,一册可能侧重于“兼爱”、“非攻”等伦理政治思想的阐释;另一册可能专注于“尚贤”、“尚同”等政治主张的解读;还有一册或许会深入探讨墨家的逻辑学与科学思想;最后一册则可能对墨子的实践活动、社会主张等进行全面的梳理。通过这种系统性的编排,读者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墨子思想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从而建立起对墨子学说更为完整和立体的认识。 3. 跨越时代的解读,赋予思想新的生命力: 虽然这套书以“训释”为主要方法,但优秀的学术研究绝非止步于对古代文本的简单复原。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能够结合当代的学术视野和时代需求,对墨子思想进行创造性的解读。 墨子的“兼爱”,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正是对“兼爱”思想的现代诠释。墨子的“非攻”,更是对当下国际和平的呼唤。他的“节用”、“节葬”,对当今社会资源浪费、过度消费等问题,也提供了深刻的警示。 这套“训释”著作,很有可能在对墨子原义进行精准解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揭示墨子思想跨越时空的智慧。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古老的智慧并非陈旧的遗迹,而是可以启迪我们思考当下、创造未来的宝贵财富。 4. 学术交流的平台,推动墨学研究发展: 《中国墨子学会书库》的冠名,本身就表明了这套书是由专门研究墨子的学术机构组织编写的。这通常意味着,它凝聚了该学会的核心研究力量,代表了当前墨学研究的较高水平。 这样的书库,不仅为学界提供了一套权威的墨子研究著作,也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碰撞观点的平台。通过对墨子思想的深入探讨,能够激发更多学者的研究兴趣,推动墨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对于保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三、 展望与启迪:墨子智慧的当代价值 《中国墨子学会书库:墨子训释(套装共4册)》,不仅仅是一套学术著作,更是我们回顾历史、反思当下、展望未来的重要桥梁。通过这套书,我们可以: 重拾被遗忘的经典: 墨子思想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但随着时间流逝,其影响力有所减弱。这套书的出版,是对墨子学说的有力“唤醒”,让更多人能够重新认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及其宝贵的思想遗产。 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灵感: 墨子提出的许多思想,如“兼爱”的普世价值,“非攻”的和平理念,“节用”的理性消费观,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们能够启发我们以更具智慧和人道主义的视角来审视和解决当代的社会问题。 培养批判性思维: 墨子的学说,往往是建立在严谨的逻辑论证之上的。通过学习墨子,我们可以学习其严谨的思维方式,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辨析的能力。 增强文化自信: 深入了解墨子及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套书的学习,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总而言之,《中国墨子学会书库:墨子训释(套装共4册)》的价值,在于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系统地梳理和阐释了墨子的思想,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生命力。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宝贵资源,更是我们理解中华文明、汲取智慧、启迪思想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这套书,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与这位伟大的先哲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对话,从中获得无尽的启迪。这四册书,必将成为墨学研究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也必将引领更多读者走进墨子思想的殿堂,感受其永恒的智慧光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中国墨子学会书库:墨子训释》(共四册)的出版,对于任何一位对先秦诸子百家乃至中国古代思想史稍有涉猎的人来说,都无疑是一个值得珍藏的里程碑。我最近花了大量时间沉浸其中,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初翻时,那厚重的纸张和严谨的排版就透出一种学术的庄重感,让人不敢有丝毫轻慢。书中的训释部分,并非简单地对《墨子》原文进行词句的解释,而是融入了大量的历史语境还原和思想脉络梳理。比如,对于“兼爱”与“非攻”这两大核心观念,编者并未停留于表面含义,而是深入挖掘了墨家学派在当时社会结构、地缘政治冲突中的实际应用逻辑。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墨家技术思想的考据,那些关于水利工程、军事防御设施的论述,其详尽程度远超一般通俗读物,几乎可以作为研究古代工程学的辅助资料。特别是涉及篇章间的相互印证,使得原本散落在不同章节的墨家学说,得以构建起一个更为完整自洽的理论体系。这种精细的学问功夫,让读者得以跳出传统儒家视角对墨家的刻板印象,真正触摸到墨家思想的复杂性与前瞻性。

评分

从装帧和校对的专业角度来看,这套四册的《墨子训释》也展现了极高的水准。作为一套大型的古典文献整理项目,最怕的就是版本间的混淆或校勘上的失误,但实际阅读下来,可以感受到编辑团队付出了惊人的心血。排版清晰,注释详尽而不喧宾夺主,术语的界定也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这对于需要频繁引用或进行交叉比对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它在保持古典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努力降低了文本的阅读门槛。虽然涉及深奥的哲学思辨,但通过清晰的逻辑梳理和精准的现代汉语释义,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墨家体系的读者,也能循着学者的引导,逐步适应墨家独特的思维模式。这套书成功地在“学术深度”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为推广墨家思想提供了极佳的媒介。

评分

我对这套书的整体评价是,它成功地为墨家学说建立了一套坚实而立体的现代注释体系。其中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侧面,是对墨家“尚贤”思想的系统性剖析。研究者们不仅分析了墨家如何主张任人唯贤,更深入探讨了其在官僚选拔机制、军事指挥权分配等实际操作层面的具体设计。这使得“尚贤”不再是一个空洞的道德口号,而是被视为一套完整的社会政治管理方案。通过对这些具体制度的挖掘,读者能更清晰地看到墨家思想体系的内在张力与务实精神。全书的论述结构严谨,层层递进,体现了编纂者对墨子学说的整体把握能力。它不是对墨子的简单“翻新”,而是建立在深厚文献基础上的再创造和再阐释,为未来学者进一步研究墨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工具书和参考源泉。这套书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显现。

评分

说实话,起初我购买这套书是抱着“查漏补缺”的心态,期望能找到一些关于墨家伦理学的新颖解读。然而,阅读过程中的体验远超预期,它更像是一次深入古代思想密室的考古探险。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对“天志”与“明鬼”的阐释。在现代语境下,这些概念很容易被简化为迷信或超自然崇拜,但在这套书中,学者们巧妙地将其置于墨家构建的社会治理框架内进行考察。他们论证了“天志”是如何服务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公平,而“明鬼”则是一种强有力的道德约束机制。这种解读不仅厘清了墨家信仰体系的内在逻辑,更揭示了其“实用主义”底色的深刻性——即使是形而上的观念,也必须对现实世界的功利目标负责。书中的引文注释极其考究,涉及大量出土文献和中古典籍的旁证,使得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数个朝代的学者隔空对话。对于希望深入研究墨家哲学基础的学者而言,这种细致入微的考证工作,是任何简化版读本都无法替代的基石。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如何处理墨家在历史长河中的“失声”与“复兴”。在某些章节,编纂团队花了大量篇幅去比对不同历史时期对墨家的评价,从汉代“罢黜百家”后的沉寂,到清代“墨子或为圣人”的平反,再到近现代学术界的重新发掘。这种历史纵深感,使得我们理解墨家不再是孤立的文本,而是活在历史语境中的一种思想流派。我尤其欣赏他们对墨家“节用”思想的现代性转化讨论。它并非简单倡导“节俭”,而是探讨资源最优配置的效率问题,这在当今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阅读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不同册之间来回翻阅,对照不同侧面的论述,以确保自己完全领会了某一论点的多重面向。这种需要高度投入和反复咀嚼的阅读体验,恰恰证明了其内容的密度和学术的重量,绝非泛泛而谈之作可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