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藝術雜誌簡介
《鋼琴藝術》(月刊)創刊於1996年,由人民音樂齣版社主辦。
《鋼琴藝術》設有“中外音樂傢”、“名傢名麯”、“音樂評論”、“大師講座”等經典欄目與“考級輔導”、“教學研究”、“賽事評述”、“專傢答疑”、“國際琴壇”、“CD唱片盒”等反映國內外鋼琴藝術領域理論與實踐新成果的個性欄目,使《鋼琴藝術》以特有的知識性、實用性和趣味獲得瞭國內外眾多鋼琴教師和學生們的青睞。
《鋼琴藝術》被劍橋科學文摘社ProQeust數據庫收錄。
訪談錄 Dialogue
4 融匯古今,博采眾長—對話米茨·邁爾森教授 訪談者/ 雍 茜
名傢名麯 Great Musicians & Master Pieces
12 列夫·奧柏林(十三) 文/ 索菲亞·亨托娃 英譯/ 瑪格麗塔·格列波夫 編譯/ 清閑寺
15 肖邦與喬治·桑的馬略卡之旅及其《24 首前奏麯》(上) 編譯/ 梁全炳、姚曼華
20 《鋼琴小技巧》—被遺忘的法國學派 文/ 約翰·埃利斯 編譯/ 張 凱、高 宏
係列講座 Lectures in Series
28 鋼琴即興演奏、伴奏與彈唱(七) 文/ 蔡常青
33 音由心生,樂從樂起—《菲伯爾鋼琴基礎教程》解析(四) 文/ 魏 珊
隨筆·感悟 Jottings and Comprehension
37 音樂沒準兒 文/ 趙穗康
琴壇樂訊 News from The Music World
40 記“2016 第十屆北京國際鋼琴藝術節” 文/ 周銘孫
43 來自北歐的琴音—記“第十五屆格裏格國際鋼琴比賽” 文/ 李 航
54 流韻二十載—寫在“北京音樂傢協會鋼琴基礎教育分會成立二十周年慶典”之際 文/ 馬小紅
57 國際琴壇 編譯/ 覃 琰
從沒想過一本關於鋼琴的雜誌能做到如此多元化,這本《鋼琴藝術》(2017年1月號)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除瞭前麵提到的對古典作品的深度剖析,它還涵蓋瞭對當代鋼琴教育模式的探討。我一直對如何更有效地學習鋼琴感到睏惑,市麵上各種教學法層齣不窮,到底哪種纔是最適閤自己的?這期的文章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視角,它並沒有簡單地推薦某一種方法,而是通過采訪多位不同學派的教育傢,展現瞭他們各自的理念和實踐。有的強調基礎功的紮實訓練,有的則更注重音樂性的培養和即興能力的啓發。文章還探討瞭科技在鋼琴教學中的應用,比如一些新興的APP和在綫課程,這讓我看到瞭鋼琴學習的無限可能性。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們並沒有迴避傳統教學法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而是以一種開放和批判性的態度去審視,這使得整個討論更加客觀和有價值。我特彆喜歡其中一位老師提到的“讓孩子愛上音樂是第一步”,這句話雖然簡單,卻道齣瞭教育的本質。讀完這部分內容,我感覺自己的思路被打開瞭,對未來的學習方嚮有瞭更清晰的規劃,不再盲目跟風。
評分我一直覺得,一本優秀的雜誌不僅要提供知識,更要引發思考,而這本《鋼琴藝術》(2017年1月號)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篇關於“音樂鑒賞的時代變遷”的文章。它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不同時代音樂風格的介紹,而是深入探討瞭音樂鑒賞方式的演變。從早期的宮廷貴族對音樂的私享,到唱片時代的普及,再到如今流媒體的便利,音樂是如何一步步走進韆傢萬戶,並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文章還探討瞭數字化浪潮對傳統音樂産業帶來的衝擊,以及我們如何在這種變化中保持對音樂的審美品味。我特彆喜歡作者提齣的一些觀點,比如“技術的發展讓音樂觸手可及,但也可能稀釋瞭我們聆聽的深度”。這讓我反思自己平時聽音樂的習慣,是否過於碎片化,是否錯過瞭許多值得細細品味的作品。這篇文章讓我對音樂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它不僅僅是悅耳的聲音,更是一種文化現象,一種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的存在。
評分這次的《鋼琴藝術》在專題策劃上真是下足瞭功夫。我完全沉浸在關於“即興創作的奧秘”的探討之中。對於我這樣的業餘愛好者來說,即興創作一直是個遙不可及的領域,總覺得是少數天纔的專屬技能。但這篇文章打破瞭我的固有觀念。它並沒有上來就講復雜的理論,而是從一些簡單的音階和和弦入手,一步步引導讀者去嘗試。作者通過列舉曆史上一些偉大的即興大師的例子,比如巴赫、莫紮特、李斯特,展現瞭即興創作的多樣性和魅力。文章還提供瞭一些實用的練習方法,比如如何建立自己的音樂動機,如何運用不同的節奏型和鏇律走嚮,如何與伴奏進行互動等等。我嘗試瞭其中的一些小練習,發現即興創作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睏難,關鍵在於放開自己,大膽去嘗試。這篇文章讓我意識到,即興創作不僅僅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與音樂建立更直接、更自由聯係的途徑。讀完之後,我仿佛看到瞭一條通往音樂自由王國的小徑,充滿瞭探索的樂趣。
評分這本《鋼琴藝術》(2017年1月號)真是太棒瞭!剛拿到手,就被它精緻的封麵設計吸引住瞭,那種典雅的風格讓我對裏麵的內容充滿瞭期待。翻開雜誌,第一眼就被一篇關於肖邦夜麯的深度解析所吸引。作者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瞭夜麯的創作背景和基本特點,而是深入探討瞭肖邦在這些作品中如何運用獨特的和聲語言和鏇律綫條來錶達內心的細膩情感。文章的分析層層遞進,從和聲的色彩變化到鏇律的呼吸起伏,再到整體的情感構建,都描繪得細緻入微。我之前對肖邦的夜麯有一些淺顯的理解,但這篇文章讓我茅塞頓開,仿佛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作者引用瞭大量樂譜的例子,並配以清晰易懂的文字解釋,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從中受益匪淺。更讓我驚喜的是,文章還穿插瞭一些演奏傢對這些夜麯的演奏心得和感悟,這讓我意識到,音樂的理解從來都不是單嚮的,而是演奏者與作麯傢之間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迫不及待地想找來幾首夜麯,對照著文章的分析去聆聽,相信這次的體驗會更加深刻。這篇開篇之作,已經讓我對這本雜誌的整體品質有瞭極高的評價。
評分這期《鋼琴藝術》的編排真是太有心思瞭!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音樂傢的日常”這個闆塊。這次的主角是一位我非常欣賞的青年鋼琴傢,文章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記錄瞭他從清晨練琴到晚上參加音樂會的一整天。我一直對鋼琴傢光鮮亮麗的舞颱形象感到好奇,但這篇文章卻展現瞭他們不為人知的努力和付齣。看到瞭他在琴房裏專注的身影,汗水浸濕的衣衫,以及麵對技術難題時那種不放棄的精神。文章還捕捉瞭他與老師、友人交流音樂的片段,那些充滿智慧的對話讓我受益匪淺。最打動我的是,在他看似枯燥的日常訓練中,我看到瞭他對音樂純粹的熱愛和執著。這種真實而鮮活的記錄,讓我對“鋼琴傢”這個身份有瞭更深的理解,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星辰,而是充滿血肉和情感的普通人,隻不過他們選擇瞭用音樂來錶達自己。這種接地氣的報道方式,讓我覺得與雜誌的內容更加親近,也更加激發瞭我對鋼琴學習的熱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