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流行病學

營養流行病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呂全軍 著
圖書標籤:
  • 營養學
  • 流行病學
  • 公共衛生
  • 疾病預防
  • 健康促進
  • 營養評估
  • 膳食
  • 慢性病
  • 健康調查
  • 風險因素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09901
版次:01
商品編碼:1212700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規劃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2-01
頁數:264
字數:39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營養流行病學》係統地介紹瞭現代營養流行病學的原理和方法及其在慢性疾病病因和預防措施研究中的應用和發展。《營養流行病學》共分九部分:緒論,第一章營養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常規膳食暴露的評價方法,第三章人體測量,第四章反映膳食攝入量的生化指標,第五章身體活動測量與評價,第六章資料整理與分析,第七章循證營養學,第八章營養政策。《營養流行病學》詳細介紹瞭營養流行病學的定義、研究方法、膳食攝入量調查、反映膳食攝入的生化指標測量、身體測量和人體成分構成測量的方法,對膳食與疾病關係研究數據的分析、錶達及詮釋的原理和方法做瞭全麵、深入和係統地討論。

目錄

目錄
緒論1
一、營養流行病學發展曆史1
二、營養流行病學的定義、研究目的及應用2
三、營養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3
四、營養流行病學研究方法的展望4
第一章營養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7
第一節橫斷麵研究7
一、概述8
二、研究設計與實施10
三、資料整理與分析15
四、優點及局限性19
第二節生態學研究20
一、概述20
二、研究設計與實施22
三、優點及局限性24
第三節病例對照研究25
一、概述26
二、研究設計與實施28
三、資料整理與分析32
四、優缺點38
第四節隊列研究38
一、概述39
二、研究設計與實施41
三、資料整理與分析44
四、優缺點49
第五節實驗流行病學研究50
一、概述50
二、研究設計與實施56
三、實驗結果的分析與評價59
四、優缺點61
第二章常規膳食暴露的評價方法64
第一節24小時膳食迴顧法64
一、資料收集64
二、食物攝入數據的分析66
三、優缺點68
第二節膳食記錄法68
一、資料收集68
二、優缺點70
第三節食物頻率法70
一、食物頻率調查問捲的設計和填寫71
二、營養素攝入量的計算75
三、食物頻率問捲的重現性和有效性分析76
四、優缺點78
第四節遠期膳食的迴憶78
一、資料收集78
二、遠期膳食數據應用與注意事項80
第五節其他膳食評價方法和新技術81
一、單個食物的化學分析法81
二、雙份飯法81
三、總膳食研究82
四、稱重法83
五、記賬法84
六、膳食調查的信息化與電子化84
第三章人體測量88
第一節身高和體重88
一、身高88
二、體重89
三、身高和體重的聯閤應用90
第二節脂肪質和瘦體組織93
一、脂肪質93
二、瘦體組織96
第三節體成分的測量97
一、水下稱重法98
二、皮褶厚度法99
三、生物電阻抗法(BIA)100
四、雙能量X射綫吸收比色法(DEXA)101
五、幾個測量指標的比較102
第四章反映膳食攝入量的生化指標106
第一節概述106
一、生化指標與膳食營養素攝入106
二、生化指標的特徵108
三、生化指標的分析類型111
第二節樣本的采集與分析113
一、樣本采集與質量控製113
二、樣本分析115
三、生化指標的應用117
第三節脂類的測定及意義118
一、脂類的消化吸收和代謝118
二、特異生化指標及生理學意義119
三、常用檢測技術與質量控製121
第四節維生素的測定及意義122
一、維生素A122
二、B族維生素125
三、維生素C128
四、維生素D130
五、維生素E131
第五節礦物質的測定及意義132
一、硒132
二、鐵134
三、鋅135
四、鈣135
五、鈉136
六、鉀137
第六節蛋白質的測定及意義138
一、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及代謝138
二、特異生化指標及生理意義138
第五章身體活動測量與評價141
第一節身體活動及相關定義141
一、身體活動定義141
二、身體活動分類141
三、身體活動量的衡量143
四、身體活動推薦150
五、身體活動與健康的關係152
第二節身體活動測量方法154
一、能量消耗測量155
二、身體活動行為測量158
三、身體活動測量選擇162
第三節身體活動問捲的信度與效度164
一、信度164
二、效度166
第六章資料整理與分析170
第一節數據整理170
一、數據清理170
二、食物營養數據與健康的相關性171
三、膳食數據的統計描述174
第二節統計分析方法178
一、基本概念178
二、單因素分析方法179
三、多因素分析方法182
第三節變異、誤差及其控製191
一、誤差的類型191
二、標準差的校正193
三、流行病學中關聯性測量誤差的校正194
四、相關係數的校正195
五、迴歸係數的校正196
六、比值比的校正196
七、有混雜變量時測量誤差的校正200
第四節總能量攝入的校正201
一、能量利用的生理學決定因素201
二、個體間總能量攝入變異的決定因素202
三、能量攝入和特殊營養素攝入的相關性203
四、能量攝入量調整及調整的方法204
五、利用能量密度分析膳食和疾病之間的關係205
六、能量調整和測量誤差206
七、能量調整的注意事項209
八、食物頻率問捲資料中能量的計算211
第五節膳食模式分析211
一、確定膳食模式的方法212
二、膳食模式在營養流行病學中的應用214
第七章循證營養學218
第一節循證營養學概述218
一、循證營養學的産生和發展218
二、循證營養學的應用220
第二節係統評價和Meta分析221
一、基本概念221
二、步驟與方法222
三、偏倚及檢測方法228
第八章營養政策232
第一節概述232
一、營養政策的定義232
二、營養政策的作用232
三、國內外營養政策現狀和發展233
第二節營養政策信息收集235
一、營養政策信息的種類和來源235
二、營養政策信息的收集方法239
三、各類信息的特點和局限性240
第三節營養政策的製定和實施241
一、營養信息的分析、提煉241
二、營養政策製定244
三、營養政策實施247
第四節營養政策效果的評價250
一、營養政策評價的意義250
二、營養政策評價方法251
三、營養政策評價內容252
四、營養政策評價報告與建議254

精彩書摘

緒論
  學習要求
  1. 瞭解營養流行病學發展曆史。
  2. 掌握營養流行病學的定義和應用。
  3. 熟悉營養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
一、營養流行病學發展曆史
  營養流行病學(nutritional epidemiology)起源於人們對膳食與人類疾病發生關係的認識。早在200年前,研究者們就曾應用流行病學的基本方法確認瞭幾種營養素。在18世紀中葉(1753年),《論壞血病》的作者詹姆斯 林德(James Lind)進行瞭首次臨床試驗,與控製試驗組數據比較分析,發現檸檬和橘子治療壞血病效果最快、最好,他指齣遠航的水手是因為缺乏新鮮蔬菜水果而患壞血病,並提齣可用鮮檸檬汁來治療和預防這種疾病,他的研究發現影響瞭預防醫學和營養學在戰士和水手中的發展,而且也為後人最終發現維生素C缺乏是導緻壞血病的原因奠定瞭基礎。
  19世紀後期有人發現吃精白米的水手腳氣病(beriberi)盛行,Takaki通過添加奶及蔬菜有效地控製瞭腳氣病。數十年以後,人們發現硫胺素(thiamine)缺乏是引起腳氣病的根本原因。同樣地,Goldberger於1964年采用流行病學的方法確認糙皮病(pellagra)是一種營養缺乏病,主要發生在美國南部以玉米為主食的地區。
  營養流行病學的研究範圍隨著西方文明帶來的重大疾病發病率的增加而擴大,最近,心髒病和癌癥、骨質疏鬆癥、白內障、中風、糖尿病、癡呆、帕金森氏病和先天畸形已經成為營養流行病學主要的研究領域。其中,大型隊列研究是研究這些疾病最好的方法。目前正在進行的世界著名的大型隊列研究有美國的護士健康研究(nursing? health? study,NHS)和弗明翰心髒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荷蘭的鹿特丹研究(Rotterdam study)、丹麥哥本哈根市心髒研究(Copenhagen city heart study)等。
  NHS是目前最大規模和持續時間最長的關於女性健康影響因素的研究之一。NHS的研究經費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由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波士頓布裏格姆婦女醫院的研究者們共同發起。此項研究始於1976年,在1989年進行瞭擴大的2期研究,2010年開始瞭3期研究。NHS自開始以來,已經在國際各類知名醫學雜誌上陸續發錶瞭韆餘篇文章,多數是關於生活和行為方式對健康的影響。歐洲營養與腫瘤前瞻性調查(the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EPIC)是一個經典的分散式大型隊列,是多中心前瞻性使用信息化數據庫和生物樣本調查營養等生活方式同心血管病、癌癥發病的關係,通過死因登記和主動隨訪等對研究對象進行追蹤並收集相關資料。
  Adolph等人1913年發錶的山東膳食調查是我國最早的膳食調查,從1937年日寇入侵後,學校以及研究所內遷,在極端睏難條件下營養工作仍在進行,主要研究在食物缺乏情況下如何維持基本營養以保持健康,開展瞭營養缺乏病如核黃素缺乏病的診斷和治療,以及兒童營養補充的實踐觀察等。吳憲、侯祥川等對維生素A、D缺乏與疾病的關係進行瞭係列研究。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學者通過對不同地區人群硒營養狀況和發病率的比較以及人群乾預試驗證明硒缺乏是我國剋山病的發病原因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1959年進行瞭第一次全國營養調查,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衛生研究所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室組織完成,共調查瞭27個省、市、自治區約180個調查點,調查18萬人,體檢9萬人,生化檢驗2萬多人。調查中發現湖南腳氣病、山東營養不良水腫、新疆癩皮病發病率較高,經及時有效的防治,解決瞭這些營養缺乏問題。軍事醫學科學院軍隊衛生研究所和各軍區、海空軍軍事醫學研究所等對部隊營養狀況進行瞭調查研究,並於1957、1965、1974年相繼製定瞭陸、空和海軍的營養需要量標準。
  《中國的膳食、生活方式和死亡率:六十五個縣的調查研究》一書,是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原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研究員陳君石院士團隊與美國康奈爾大學、英國牛津大學20年精誠閤作的巔峰之作,是有史以來規模最龐大的關於膳食、生活方式與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學研究的結果。此外,為瞭更好地研究營養與慢性病的關係,我國也已建成瞭若乾大型隊列,例如規模為50萬樣本量的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項目、規模為20萬例的泰州人群健康跟蹤調查,規模為18萬例的中國高血壓隨訪調查隊列、規模為7.5萬例的上海女子隊列等隊列。隨著大型研究隊列的建立將逐漸揭示營養、生活方式與慢性病發生發展、預防和治療的關係。
二、營養流行病學的定義、研究目的及應用
(一)定義
  是應用流行病學方法研究膳食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監測人群營養狀態,製定和評估人群健康的膳食模式,研究健康和疾病狀態下膳食因素與體力活動的關係及協同作用的科學,是營養學與流行病學的交叉學科。
  從流行病學的研究結果提齣膳食建議,闡述特定的膳食攝入模式的分布和決定因素與疾病的關係,通過用經典的試驗方法來驗證一些特定的假設,以確定造成某種健康或者疾病現象的因素。
(二)研究目的
  營養流行病學主要用於研究人群營養狀況評價、研究與營養有關疾病的分布、確定與營養有關疾病的病因、研究營養在慢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營養與疾病的關係、製定膳食指南和人群營養的乾預措施,並對乾預措施進行效果評價等。
  (1)監測食物消費、營養素攝入量和人群營養狀態。
  (2)預防疾病和改善人群健康狀況。
  (3)尋找新的證據以支持或反駁現有的假說,進一步證實膳食因素與疾病的關係。
  (4)確定膳食因素在人類與營養相關疾病中的作用,特彆是在慢性病中的重要作用。在一般因果關係建立之後,將流行病學的研究成果轉變成麵嚮大眾的膳食建議來維護健康、降低慢性病的發病風險和預防營養不良。
(三)應用
  1. 瞭解人群營養與健康狀況 采用營養流行病學方法定期對不同人群進行全國性或地區性的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可瞭解某人群營養與健康現狀及其變化趨勢。
  2. 製定膳食指南 目前很多國傢提齣自己的膳食指南,其中多項建議都是建立在營養流行病學的基礎之上,如在我國膳食指南中“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是根據大量流行病學的研究結果得齣的結論。富含蔬菜、水果和薯類的膳食對於維持身體健康,保持腸道正常功能,提高免疫力,降低患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壓等慢性病風險具有重要作用。
  3. 研究營養在慢性病中的作用 膳食因素在慢性病發生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用營養流行病學方法可以研究某一特定人群慢性病的膳食危險因素,通過乾預來預防慢性病的發生和發展。因此,營養流行病學在慢性病防治研究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
  4. 研究與營養相關疾病的病因與分布 通過研究營養相關疾病分布有關的膳食因素,如居民的飲食特點、飲食習慣、特殊嗜好、膳食組成等,為與營養相關疾病的預防措施提供依據。
三、營養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
  在膳食與疾病(特彆是慢性疾病)關係的流行病學研究中,往往采取以下一些研究方法。
(一)相關性研究
  相關性研究或生態學研究是膳食與疾病的流行病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即比較不同人群的疾病發生率及這些人群消費某種食物的情況。食物消費信息即一個國傢或地區的食物産量及進口食物量減去齣口、動物飼料用量及其他非人類所消耗的量,基於上述信息得到許多顯著性相關。相關性研究在營養流行病學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爭議性。
(二)特殊暴露群組研究
  某些具有特殊膳食習慣的人群為研究膳食因素與疾病的關係提供瞭有意義的資料,這些人群通常具有宗教信仰及種族方麵的特徵。然而,特殊暴露人群的研究結果與生態學研究一樣,受許多因素的製約。許多膳食及非膳食因素很可能會使這些特殊人群與對照人群有所區彆。例如,很難區彆素食者結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低的原因是酒精攝入量較低或蔬菜攝入量較高。但是,當得到陰性結果時,這種研究所提供的結論相當有價值。例如,發現美國素食者乳腺癌死亡率與一般美國人沒有顯著不同,為動物脂肪或肉攝入量不會增加乳腺癌的危險性提供瞭強有力的證據。
(三)移民研究
  移民研究在排除生態學研究中觀察到的由於遺傳因素引起相關性的可能性方麵尤為有用。對於大多數癌癥,具有原居住地區癌癥發病特徵的人群移居到一個新地區以後,其癌癥發病率就逐漸具有新地區的特徵。因此,遺傳因素不是造成在這些國傢中不同地區或不同人群癌癥發病率有很大不同的主要原因。移民研究也可用於瞭解潛伏期或相對暴露時間。
  在一段時間內,同一人群中某種疾病發病率的明顯變化為非遺傳因素在該種病的病因學上起著重要作用提供瞭依據。例如,美國冠心病發病率在本世紀的前50年中迅速上升,隨後呈下降趨勢,這些變化清楚地錶明,盡管遺傳因素有一定的影響,但環境因素( 包括膳食)是冠心病的主要病因。
(四)病例-對照和隊列研究
  相關研究的許多缺點可以在病例-對照(case-control)或隊列(cohort)研究中得到解決。病例-對照研究是比較患者及對照者在發病前的膳食等各種因素的差異;隊列研究是在收集一組正常人群的膳食信息後進行跟蹤,並按膳食進行分組,觀察該人群的發病情況。在這兩種研究中,其他因素的混雜作用可以在研究設計或資料分析階段得到控製。進一步講,可以收集到患病個體的飲食信息,而不是使用整個人群的平均數。一般病例-對照研究較隊列研究提供的信息更迅速,因為其無需跟蹤,並且調查對象的數量相對較少。然而,由於存在方法學上的偏差,從膳食因素與疾病關係的病例-對照研究中,很難得到一緻的結果。這種偏差不是由膳食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有幾方麵的原因。由於大多數人的膳食變化限於一定範圍內,並且測量攝入量的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前瞻性的隊列研究可以避免病例-對照研究在方法學上的偏差,由於所收集的膳食信息是在疾病診斷之前,因而對膳食的迴顧不受疾病的影響。除瞭很少受偏差影響外,前瞻性的隊列研究還能對過去膳食進行重復評價,並可同時觀察膳食對多種疾病的影響,包括總死亡率。
  前瞻性研究的主要製約因素是需要有數萬名研究對象,盡管花費很高,但如采用調查對象自己填寫問捲的做法,可使這種大人群的研究成為可能。但是,即使是很大的隊列,也不能在短時間內積纍到足夠的病例。因此,病例-對照研究在營養流行病學研究中仍起著重要的作用。
(五)乾預研究
  對一種膳食與疾病關係假設的最嚴格的驗證是隨機化乾預試驗,最理想的是通常所稱的雙盲試驗。隨機化試驗的最根本優點是那些潛在的混雜因素在處理組和對照組中是隨機分配的,因此,最大限度地避免瞭那些非直接相關的混雜因素的影響。此外,通過使用有效的乾預措施,有時可在兩組之間産生較大的差彆。乾預研究對評價膳食中的微量成分(如微量元素或維生素)預防疾病的假說尤其可行,因為這些營養素可以製成藥丸或膠囊形式,在對照組可采用同樣形式的安慰劑。
  由於試驗的周期往往很長,通常不能避免由於試驗期的不足而導緻兩組之間沒有差異。在延長試驗時,如果試驗組的膳食攝入真的産生瞭疾病發生率的變化,而對照組認為試驗組的變化對健康有好處時,也會采用試驗組的膳食行為。這樣的趨勢可能會混淆膳食變化的真正益處。
四、營養流行病學研究方法的展望
  膳食的復雜性對該學科提齣瞭嚴峻的挑戰,膳食暴露因素異常復雜。幾乎所有的個體都暴露於假設的緻病因素,例如,人人都吃脂肪、膳食縴維和維生素A。因此,第一,暴露不是有或無的問題;第二,這些因素都是連續變量,且通常變化範圍有限;第三,調查對象很少能按時間清楚地錶述他們的膳食變化;第四,人們的膳食模式是多年形成的;第五,人們通常不瞭解他們所吃食物的成分。
  故營養流行病學研究的最大限製因素是缺少可靠的膳食評
《舌尖上的宇宙:從基因到餐桌的微觀探秘》 你是否曾好奇,餐桌上的一粒米,一杯茶,一塊肉,如何深刻地影響著我們身體內的每一個細胞?又是否想過,人類在漫長的進化曆程中,究竟是如何與食物結下不解之緣,又在現代文明的洪流中,我們的飲食習慣又承受著怎樣的劇變?《舌尖上的宇宙》將帶你踏上一場跨越時空、連接微觀與宏觀的飲食之旅,揭示食物背後隱藏的令人驚嘆的科學奧秘。 本書並非僅僅羅列食材的營養成分,而是深入探討食物與我們身體之間復雜而精妙的互動機製。我們將從生命最基本單位——基因開始,追溯食物如何影響基因的錶達,進而調控我們的新陳代謝、免疫係統,甚至情緒和行為。想象一下,你此刻攝入的某種化閤物,正悄無聲息地在你的DNA層麵引發一場細微的變革,而這種變革,可能關乎你未來的健康走嚮。 我們將深入探究“微觀世界”的飲食真相。你知道嗎?你的腸道微生物群落,那個比你自身細胞數量還要龐大的“第二基因組”,與食物有著怎樣的“對話”?它們如何分解我們無法消化的膳食縴維,産生有益的代謝産物?又為何有些食物會擾亂它們的平衡,引發炎癥和疾病?本書將為你解析腸道微生態的奇妙世界,以及如何通過調整飲食,嗬護這個與我們共生的“內部宇宙”。 從遠古人類的茹毛飲血,到農耕文明的榖物主食,再到工業革命後的加工食品浪潮,《舌尖上的宇宙》將帶你迴顧人類飲食演變的宏大圖景。我們將審視不同曆史時期,環境、技術、社會文化如何塑造瞭我們的餐盤,以及這些變遷對人類健康産生的深遠影響。你會驚訝地發現,我們今日所麵臨的許多健康挑戰,或許可以從更久遠的過去找到綫索。 本書還緻力於解析現代飲食中的“陷阱”與“機遇”。那些光鮮亮麗的加工食品,究竟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成分,又如何悄悄地改變著我們的口味偏好和生理節律?我們將剝開食品工業的層層迷霧,學習如何辨彆真僞,做齣更明智的選擇。同時,本書也將聚焦那些被低估的“超級食物”,挖掘它們的獨特價值,並提供切實可行的日常飲食建議,幫助你構建一個更健康、更可持續的飲食模式。 《舌尖上的宇宙》的魅力還在於它將復雜的科學概念,通過生動的故事、形象的比喻和嚴謹的論證,轉化為易於理解的知識。無論你是對健康飲食充滿熱情,還是對生命科學感到好奇,亦或是僅僅想更瞭解自己每天“吃”的到底是什麼,本書都將為你打開一扇全新的大門。 你將瞭解到,食物不僅僅是維持生命的燃料,更是信息傳遞的載體,是連接我們與自然、與曆史、與自身最深層聯係的橋梁。通過瞭解食物的“舌尖上的宇宙”,你將能夠以更深刻的視角審視自己的飲食習慣,做齣更符閤身體需求的決策,最終擁抱一個更健康、更有活力的生活。 本書的內容涵蓋但不限於: 基因與飲食的互動: 探討多態性基因如何影響我們對特定營養素的吸收和代謝,以及“基因定製”飲食的可能性。 腸道微生物群落的科學: 揭示益生菌、益生元在維持腸道健康和全身健康中的關鍵作用,以及它們與肥胖、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關係。 進化與現代飲食的衝突: 分析人類身體在進化過程中對某些食物(如高糖、高脂)的適應性,以及現代飲食模式如何與之産生不匹配,導緻“營養不良性肥胖”等問題。 食物加工與營養流失: 詳細解析各種加工技術(如精煉、輻照、添加劑等)對食物營養成分和生物活性的影響。 宏量與微量營養素的深層機製: 不僅僅是介紹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功能,更深入探討它們在體內如何參與酶促反應、信號傳導,以及它們與其他營養素之間的協同作用。 抗氧化劑與自由基的戰爭: 闡述食物中的天然抗氧化劑如何幫助身體對抗氧化應激,以及其在延緩衰老、預防疾病中的作用。 食物過敏與不耐受的現代挑戰: 探討食物過敏原的識彆、免疫係統的響應機製,以及慢性食物不耐受可能帶來的隱匿性健康問題。 植物化學物的功能與應用: 介紹水果、蔬菜、香料等食物中豐富的植物化學物(如多酚、類鬍蘿蔔素)對健康的益處,以及如何通過飲食攝取。 “功能性食物”的科學依據: 區分真正有益的、科學支持的功能性食物,與市場營銷的炒作,幫助讀者做齣理性選擇。 可持續飲食與地球健康: 探討我們選擇的食物如何影響環境,以及如何在滿足個人健康需求的同時,兼顧地球的可持續發展。 傳統智慧與現代科學的融閤: 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古老的飲食智慧如何與現代科學研究相互印證,並提供實踐啓示。 《舌尖上的宇宙》是一次對我們日常最熟悉不過的“吃”的全新認知。它將激勵你重新審視每一口食物的意義,賦予你掌握自己健康的主動權,讓你在五彩斑斕的食材世界裏,找到通往健康與幸福的密鑰。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拿到《營養流行病學》這本書,我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我以為這又是一本充斥著數據錶格和復雜統計公式的學術著作,讀起來一定會很枯燥。然而,事實完全齣乎我的意料!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它用一種講故事的口吻,娓娓道來營養與疾病之間的韆絲萬縷的聯係。我被書中的各種曆史軼事和真實案例深深吸引,比如某地因過度依賴某種加工食品而引發的健康危機,或是某些傳統飲食模式如何幫助當地居民保持健康長壽。這本書讓我明白,營養流行病學不僅僅是關於食物的化學成分,更是關於人類行為、社會環境以及文化習俗對群體健康産生的復雜作用。它讓我開始思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飲食選擇,可能在宏觀層麵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影響著整個社會乃至全球的健康圖景。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將個體健康與群體健康緊密地聯係起來,讓我對“健康”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這本書實在太讓人驚喜瞭!作為一名對健康生活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一直覺得營養和疾病之間的聯係有點玄乎。但《營養流行病學》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一下子打開瞭我的認知大門。它沒有用那些枯燥的專業術語把我嚇跑,而是用非常生動、貼近生活的方式,講述瞭食物是如何影響我們整個群體的健康的。我特彆喜歡書裏提到的一些研究案例,比如某個地區因為飲食習慣的改變,某種慢性病的發病率就齣現瞭戲劇性的下降。這種“群體效應”的概念,讓我意識到個人飲食不僅僅是自己的事,還可能對整個社會産生深遠影響。而且,書中對一些常見的營養誤區進行瞭深入剖析,讓我對很多“網紅”健康法的真實性有瞭更清醒的認識。讀完之後,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餐桌,也更願意去瞭解食物背後的故事,以及它們如何塑造我們的健康未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宏觀,卻又落腳到我們每個人身上,讓我覺得既有啓發性,又充滿瞭實踐意義。我強烈推薦給所有關心自己和傢人健康,或者對社會健康趨勢感興趣的朋友們。它真的能改變你看待食物和健康的方式。

評分

我是一名剛踏入公共衛生領域的研究生,對於如何理解和分析影響人群健康的各種因素感到非常頭疼。《營養流行病學》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及時雨!它係統地介紹瞭營養學在流行病學研究中的應用,讓我對如何設計和解讀營養相關的流行病學研究有瞭清晰的框架。書中對各種研究設計(如隊列研究、病例對照研究、隨機對照試驗)在營養流行病學中的優劣勢進行瞭深入的分析,並提供瞭大量的實例。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因果推斷的討論印象深刻,這在營養流行病學領域尤為重要,因為很多營養因素的影響是長期且復雜的。它不僅僅是告訴你“吃什麼好,吃什麼不好”,而是教會你“如何科學地去研究‘吃什麼’和‘健康’之間的關係”。對於我這樣需要大量閱讀文獻、撰寫研究報告的學生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書,它讓我能夠更批判性地評估現有的營養健康信息,也能為我未來的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它的邏輯嚴謹,但錶達清晰,即使是對這個領域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從中獲益匪淺。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食品行業動態的觀察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解釋市場趨勢和消費者健康偏好背後深層原因的讀物。《營養流行病學》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需求,而且遠超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健康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社會變遷和文化演進的書。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飲食結構的變遷,以及這些變遷如何與疾病譜的轉變相呼應的論述,讓我茅塞頓開。我看到瞭工業化、城市化、全球化等宏觀因素是如何重塑我們的餐桌,並最終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健康狀況。書中關於“營養轉型”的概念,為我理解當前食品市場的很多現象提供瞭理論支撐。例如,為什麼加工食品越來越受歡迎,為什麼某些“健康食品”會突然成為爆款,這些背後都有著復雜的營養流行病學邏輯。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消費者需求背後的驅動力,也能為食品行業的創新和發展提供更具前瞻性的思路。它是一本既有學術深度,又兼具現實意義的佳作。

評分

我對營養學和公共衛生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平時也會閱讀不少相關的書籍和論文。《營養流行病學》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全新的視角和更深入的洞察。它並沒有停留在介紹各種營養素的功能或者疾病的預防措施,而是著眼於“群體”和“趨勢”,探討營養因素是如何在人口層麵引發或加劇疾病的。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不同地區、不同人群飲食習慣演變的研究,以及這些演變如何與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癥)的流行緊密相關。書中對一些重要的流行病學研究方法的介紹,也讓我受益匪淺,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晦澀難懂的科學研究結果。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認識到,解決營養相關的健康問題,不能僅僅依靠個體層麵的健康教育,還需要從社會、經濟、政策等多個層麵去著手。這種係統性的思考方式,對於理解復雜的公共衛生挑戰至關重要。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健康”的理解更加全麵和深刻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