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叙述了自周代至隋的中国建筑的历史,内容包括中国建筑之位置、外人眼中之中国建筑、中国建筑研究之方法等,是第一部有关中国建筑史的专著。作者以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来看待中国文化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看待日本古代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而内容不完整,然而书中所表达出的建筑文化史观,至今仍有值得研究和借鉴之处。
伊东忠太(1867-1954),日本著名建筑史学家,工学博士。帝国大学工科大学卒业。曾任东京帝国大学、早稻田大学教授。一生致力日本传统建筑以及亚洲建筑的研究,著作包括《日本建筑研究》、《东洋建筑研究》、《见学记行》等。
园林建筑一直是我的心头好,总觉得在中国古代园林中,寄托了文人雅士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意境的追求。这本书关于园林的部分,真的是让我爱不释手。作者在开篇就点明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精髓,这正是吸引我的地方。从江南的私家园林,如苏州园林,到皇家园林,如承德避暑山庄,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我特别欣赏他对园林空间的处理,那些曲折的回廊,巧妙的漏窗,以及叠石理水的艺术,都营造出一种移步换景、层层深入的意境。作者不仅仅是描述了园林的景物,更重要的是解析了园林背后的造园理念,如“借景”、“对景”、“添景”等手法,以及文人画家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我感觉读这本书,就像是跟着作者一起漫步在那些古老的园林中,感受着微风拂过竹叶的沙沙声,聆听着流水潺潺的乐声,品味着那份宁静与致远。
评分寺庙建筑,特别是佛教寺庙,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一直对那些庄严肃穆的寺庙,如山西的悬空寺,或是五台山的古刹,充满了敬畏之情。这本书对寺庙建筑的论述,让我对这些宗教建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作者不仅仅是介绍了寺庙的平面布局、单体建筑的结构,更重要的是深入探讨了寺庙建筑所承载的宗教文化、哲学思想和艺术风格。从佛塔的演变,到大雄宝殿的布局,再到藏经阁的设置,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佛教的教义和仪式。我尤其喜欢作者关于“禅意”在建筑空间中的体现的论述,那种空灵、静谧的氛围,正是佛教追求的境界。通过这本书,我才明白,那些看似简单的建筑,其实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宗教内涵和艺术智慧,它们不仅仅是供奉神明的场所,更是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布局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其中蕴含着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与社会秩序相融的哲学思想。这本书的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是完全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作者从古代都城的选址、布局,到坊市的划分,再到住宅的组群,层层递进,条理清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里坊制”的介绍,这种将城市划分为若干个封闭的居住和商业区域的制度,在现代人看来或许有些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它既是维护社会治安的有效手段,也塑造了独特的城市生活方式。作者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细致考证,辅以精美的图例,生动地还原了唐朝长安城和宋朝汴梁城的城市肌理。我甚至能想象出,在曲折的巷陌中,人们如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商贩们如何在固定的区域内叫卖,邻里之间如何维系着一种紧密的社群关系。这种对于城市空间背后社会结构的深入探讨,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远超了我之前阅读过的任何一本关于城市历史的著作。
评分建筑装饰,往往是赋予建筑生命和灵魂的点睛之笔。这本书在装饰艺术方面的论述,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作者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彩绘、雕刻、琉璃瓦、木雕、石雕等装饰手法,以及它们在不同建筑类型中的应用。我看到了宫殿建筑上金碧辉煌的龙凤彩绘,寺庙建筑上栩栩如生的佛教故事雕刻,以及民居建筑上精美绝伦的木雕门窗。作者不仅仅是描述了这些装饰的精美,更重要的是解析了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那些吉祥的图案,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些生动的人物,讲述着历史传说和宗教故事。通过这些装饰,我仿佛能看到古代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它们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的升华。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深邃的墨色背景上,用烫金工艺勾勒出几抹飞檐翘角的剪影,庄重而不失灵动。我拿到书的时候,第一个感觉就是它的分量——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翻开第一页,一股淡淡的纸墨香扑鼻而来,这种触感和气味,是数字时代里越来越难得的体验。作者的序言写得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中国建筑深深的热爱和敬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序言中并没有简单罗列章节内容,而是用一种诗意化的语言,描绘了中国建筑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印记,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精神。比如,他提到了“瓦当上的花纹,砖缝里的故事,梁柱间的榫卯,都诉说着千年的风雨和智慧”。这种开篇方式,一下子就把我从现实的喧嚣中拉了出来,带入到一种沉思的境界。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将这些“故事”娓娓道来,那些隐藏在宏伟宫殿、精致园林、朴实民居背后的建造逻辑和审美情趣,究竟是怎样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知识堆砌,更能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能“听”到那些古老的砖瓦在诉说历史。
评分全书的最后,作者对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其在当代的意义。我非常喜欢作者的结尾方式,并没有停留在对过去的赞美,而是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作者分析了中国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以及其在吸收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如何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他提出,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建筑传统,如何在现代建筑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创造出既有时代感又不失民族特色的建筑。这种思考让我感到振奋,也让我对中国建筑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次对中国建筑文化的深度探索和思考,它激发了我对民族建筑的自豪感和对未来建筑的想象力。
评分看到关于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章节,我简直是激动不已。那些在历史影视剧中屡屡出现的宏伟宫殿,在书中的文字和图例下,变得更加真实可感。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宫殿的名称和建造年代,而是深入剖析了宫殿建筑的等级制度、象征意义以及其在权力运作中的作用。从故宫的紫禁城,到北京的天坛,再到沈阳故宫,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解读。我尤其被关于“天人合一”思想在宫殿建筑中的体现所吸引。那些高耸的台基,象征着与天的沟通;中轴对称的布局,体现着秩序和尊严;屋顶的重檐庑殿、歇山顶,以及其上精美的脊兽,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我之前一直觉得故宫美轮美奂,但这次阅读才明白,它的美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它是一种权力与信仰的具象化,是帝王“君权神授”的物质载体。作者对这些细节的深入挖掘,让我对这些古老的建筑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只是简单的参观,而是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
评分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与技术,一直是让我感到好奇但又深感玄奥的部分。这本书的这一章节,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为我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作者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常用的木材、砖瓦、石材等材料的特性,以及它们在不同建筑中的应用。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对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的描述。那些精巧的榫卯结构,无需一钉一铆,就能将木构件牢固地连接在一起;那些巧妙的斗拱,既能承载屋顶的重量,又能增加建筑的美感;还有古代的夯土技术,以及砖瓦的烧制工艺,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我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古代的建筑工地上的学徒,亲眼看着那些宏伟的建筑是如何从无到有地建造起来的。这种对技术细节的深入讲解,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工程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对于古代建筑的测绘和记录,这本书也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工匠们是如何精确地测量和建造出那些宏伟的建筑的?作者的这一部分内容,解答了我的疑惑。作者介绍了古代建筑的测绘工具,如算盘、鲁班尺等,以及古代工匠们所掌握的几何学和数学知识。我尤其对“模数制”在古代建筑中的应用印象深刻。这种以一个基本单位来确定建筑各部分尺寸的体系,保证了建筑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作者通过对一些经典建筑的测绘分析,展示了古代建筑的精妙之处。这种对古代建筑技术和工艺的深入研究,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堆砌砖石,更是智慧与规律的体现。
评分民居建筑,虽然常常被认为是朴实无华的,但恰恰是这些最贴近生活的建筑,最能反映一个地域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智慧。这本书的这部分内容,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并没有将民居建筑置于次要地位,而是将其与宫殿、寺庙等并列论述,足见其重视程度。我看到了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筑风格,如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吊脚楼、土楼,以及徽派民居的马头墙。作者对这些民居的介绍,不仅仅是描述了建筑的外形,更深入地探讨了它们是如何根据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以及生活习俗而演变形成的。我尤其被关于福建土楼的介绍所吸引,那种独特的圆形或方形的建筑,以及内部的生活组织方式,充分展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团结。通过这些民居建筑,我仿佛看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图景,他们的坚韧、勤劳和对家园的热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