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年以来的建筑 [Architecture Since 1400]

1400年以来的建筑 [Architecture Since 14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凯瑟琳.詹姆斯-柴克拉柏蒂 著,贺艳飞 译
图书标签:
  • 建筑史
  • 西方建筑
  • 建筑设计
  • 艺术史
  • 文化史
  • 建筑理论
  • 城市规划
  • 建筑风格
  • 文艺复兴
  • 现代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915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1936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Architecture Since 1400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0
字数:2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第一部给予西方、非西方建筑和已建景观同等重视的建筑史,在研究范围、探究方法和理解认知方面都是亘古未有的。从墨西哥城的特诺奇蒂特兰大金字塔和佛罗伦萨的米兰大教堂到莱维敦的郊区成片住房建筑以及北京的鸟巢体育馆,该书覆盖了众多世界知名建筑和空间以及众多更加朴素的本土建筑样例。书中插入了300多张照片、平面图和内视图,展现了全球建筑现代史的关键时刻和重要创新。

内容简介

  该书基于全球视野,按时间顺序描绘了自1400年以来,世界上不同地区在各个时代对创造建筑风格和改进建造技术所做的贡献。这也是本书作者柴克拉柏蒂评价各地建筑所表现的“现代性”的重要指标,同时她也开宗明义地指出“西欧和美国并非一直以来都在这两方面领先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作者的这种观点将西方和非西方的建筑发展等量齐观,摆脱了此前西方建筑史学习惯用西方标准衡量其他文化的“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真正描绘了一部自1400年以来的全球建筑发展史。
  除此之外,该书还特别强调了建筑史研究中“人”的重要性。此前的建筑史著作通常根据文艺复兴之后欧洲伟大建筑师(1800年以后则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的知名建筑师)的杰作为主线撰写。该书则将其范围扩展至业主、施工者和历代的使用者等“对建造和维护该建筑发挥作用的人”。

作者简介

  凯瑟琳·詹姆斯-柴克拉柏蒂,都柏林国立大学艺术史专业教授,于2007年至2010年间任该校艺术史学院院长。柴克拉柏蒂毕业于耶鲁大学,后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先后作为明尼苏达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主讲建筑史,并担任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墨卡托客座教授。2011年,柴克拉柏蒂当选爱尔兰皇家学会会员,并担任爱尔兰建筑基金会董事会主席、切斯特?比替图书馆董事以及艺术史学家国际大会爱尔兰国家代表等职务。除此之外,柴克拉柏蒂还曾经出任过多特蒙德技术大学甘布赖纳斯研究员,并两次当选美国建筑史学家学会爱丽丝?戴维斯希区柯克奖评审委员会主席。 詹姆斯-柴克拉柏蒂是一位优秀的近现代建筑历史学家,也是研究二十世纪德国及美国现代主义的专家。她最近完成的一部关于二战后德国建筑的回忆录获得了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成就奖。

内页插图

目录

致谢 兼赅众异——评全球建筑史新教材 《1400 年以来的建筑:一部基于全球视角的建筑史教科书》
序言
中国明清建筑
美洲的两座首都城市:特诺奇蒂特兰和库斯科
布鲁乃列斯基
美第奇家族与佛罗伦萨建筑
罗马文艺复兴与威尼托
对文艺复兴之拒斥
奥斯曼帝国和萨非王朝
南亚现代建筑之雏形
巴洛克时代的罗马
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统治下的美洲建筑
北欧巴洛克式建筑
英国和爱尔兰的城市与乡村
北美大陆建筑
东亚和东南亚的庭院和住宅
日本江户时代建筑
新古典主义与哥特复兴式建筑与市民空间
工业革命时期的建筑
19世纪的巴黎建筑
理想家庭生活
帝国建构
芝加哥:从大火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先锋派之创出
大众建筑
创建城市秩序
美洲的现代主义运动
非洲的村庄和城市
后殖民时代的现代主义及其它
战后的日本建筑
从后现代到新现代:美国和欧洲
中国的世界城市
图片版权
索引


建筑的演变:从哥特式到数字时代的风格探索 本书深入探讨了自中世纪晚期,即十五世纪初期,直至当代,建筑艺术如何随着社会结构、技术进步和美学思潮的更迭而持续演进的宏大历史。我们旨在梳理一条清晰的脉络,揭示不同历史时期中,建筑师们如何应对空间需求、材料限制以及文化表达的复杂挑战。 第一部分:文艺复兴与古典的复兴(约1400-1600年) 十五世纪的佛罗伦萨,标志着欧洲思想和艺术的重大转折点。本书首先聚焦于人文主义对建筑的深刻影响。建筑不再仅仅是信仰的堡垒,而成为展现人类理性、比例和谐以及对古希腊罗马成就敬意的载体。 我们将详细考察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在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上的技术创新,这不仅是工程学的胜利,也是文艺复兴精神的象征。随后的章节将分析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的理论贡献,特别是他对《论建筑》(De Re Aedificatoria)的阐述,这些理论确立了古典语汇在设计中的主导地位。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强调对称性、精确的几何比例以及对柱式(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的严谨运用。我们考察了从意大利蔓延至欧洲其他地区的帕拉第奥主义(Palladianism)的影响力,特别是安德烈亚·帕拉第奥(Andrea Palladio)如何通过别墅设计,将古典的田园理想转化为可复制的建筑范式,深刻塑造了后世英格兰和美洲的贵族宅邸风格。 第二部分:巴洛克与洛可可的戏剧性(约1600-1750年) 随着宗教改革的对立和绝对君主制的兴起,建筑风格转向了更具情感冲击力和动态感的表达——巴洛克。本书分析了巴洛克建筑如何运用曲线、错觉(Trompe-l'œil)和光影的戏剧性对比,来激发观者的敬畏感和虔诚心。 罗马成为这一时期的中心,济安·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和弗朗切斯科·博罗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的竞争性创造被深入剖析。他们的教堂和广场设计,如圣彼得大教堂的巴尔达钦(Baldacchino),模糊了雕塑、建筑和城市规划的界限。 随后,洛可可风格的兴起标志着焦点从宏大的公共叙事转向私密的、精致的室内装饰。这一风格以其轻盈、不对称的装饰性元素和柔和的色彩,反映了贵族阶层对享乐主义的追求。我们在法国的私人沙龙和德国的宫廷建筑中,探寻了洛可可如何在功能性之外,最大化地服务于感官愉悦。 第三部分:启蒙运动与新古典主义的回溯(约1750-1850年) 启蒙运动的理性回归促使建筑师们对巴洛克和洛可可的“过度装饰”进行反思。对庞贝和赫库兰尼姆考古发掘的关注,重新点燃了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纯粹形式的向往,催生了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 新古典主义试图通过简洁的几何形体、清晰的结构逻辑和对希腊神庙式的崇高感,来体现理性和道德的崇高价值。本书研究了法国大革命期间的“革命建筑”(Revolutionary Architecture)所体现的乌托邦愿景,以及在欧洲各国(如普鲁士、英国)兴建的国家机构和博物馆中,古典语汇如何被用作象征新秩序和公民美德的工具。 与此同时,浪漫主义思潮开始复苏对历史的兴趣,引发了对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重新评估,这便是后来的哥特复兴运动的先声。 第四部分:工业革命与风格的多元化(约1850-1900年) 工业革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钢铁、玻璃和预制构件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建筑的可能性和建造速度。然而,在美学上,这是一个风格混杂和身份认同焦虑的时期。 我们将探讨维多利亚时代复杂的折衷主义(Eclecticism),建筑师们自由地混合和引用历史风格,如新文艺复兴、新巴洛克以及持续强劲的哥特复兴(Gothic Revival),后者在英国的政治和宗教语境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本书特别关注设计理论家如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对“真诚的建筑”的呼吁,以及欧文·琼斯(Owen Jones)对装饰的系统化研究。技术的进步开始与保守的审美观产生张力,为现代主义的到来埋下了伏笔。 第五部分:现代主义的诞生与全球化(约1900-1950年) 二十世纪初,一小部分先驱者决心彻底摆脱历史的束缚。本书详细分析了现代主义(Modernism)如何通过“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口号,拥抱新材料和标准化生产。 我们将审视维也纳分离派、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 Werkbund)以及后来的包豪斯(Bauhaus)在美学和教育上的激进实验。对建筑师如阿道夫·鲁斯(Adolf Loos)的“装饰与罪恶”的论述,以及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新建筑五点”和对机器美学的推崇,构成了这一时期的核心议题。 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现代主义在不同地区发展出不同的面貌,例如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对简洁纯粹的追求,以及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对有机建筑(Organic Architecture)的坚持,共同推动了全球建筑语汇的统一化。 第六部分:战后重建与高技的扩张(约1950-198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面临大规模的重建需求和对快速、经济住房的渴望,这使得国际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成为官方和商业建筑的主流。功能主义和标准化达到了顶峰。 然而,对现代主义单一僵化的批评也随之而来。本书探讨了批判性地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的早期萌芽,以及对现有城市肌理的尊重。同时,结构工程师开始挑战传统,巨型结构(Megastructures)和高技术风格(High-Tech)的先驱开始展现出技术美学的新方向。 第七部分:后现代主义的回归与解构的尝试(约1980年至今) 1970年代末期,对现代主义缺乏历史和文化参照的批判,导致了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的出现。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等理论家倡导“符号与意义的回归”,建筑师们开始有意识地使用历史的“装饰性指涉”和幽默感。 随后的几十年,建筑进入了一个更加碎片化和理论化的阶段。我们分析了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Deconstructivism)如何挑战传统稳定的形式和空间逻辑,通过不对称、扭曲和不稳定感来反映当代世界的复杂性。 在当代,随着数字技术(如参数化设计)的成熟,建筑的构造和外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程度。本书的收尾部分将关注当代建筑实践对可持续性、环境责任以及城市密度问题的回应,考察建筑艺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面临的新的伦理与技术边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史著作,而非单纯的风格编年史。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尤其是在处理近三十年来的建筑转向时,那种对信息过载和身份认同模糊的捕捉异常敏锐。书中对数字技术和参数化设计对建筑形式的颠覆性影响的论述,没有陷入对软件功能的肤浅赞美,而是深入挖掘了算法思维如何重塑了设计师与建造过程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可持续性议题的介入,作者将其放置在跨越数百年的资源消耗与环境伦理的脉络下进行审视,而非仅仅将其视为一个近期的技术噱头。阅读体验是:仿佛有一位经验极其丰富、见解深刻的导师,带着你穿越了六个世纪的建筑废墟与辉煌,最终引向了对未来建造本质的深刻沉思。这部书的厚重感和学识深度,注定它会成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案头必备的案头参考。

评分

这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它对“去中心化”叙事的勇气和执行力。它没有固守欧洲古典复兴或现代主义的线性神话,而是巧妙地将视角投向了那些常被主流史学边缘化的地域和实践。例如,书中关于19世纪末北美大型公共建筑中对本土材料的重新发掘,以及在殖民地语境下对本土手工艺的融合尝试,提供了极为新颖的观察角度。这种全球视野的拓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现代性”的定义,挑战了那些将技术进步等同于单一美学标准的固有观念。作者的笔触在宏大叙事(如国际风格的推广)和微观细节(如某个细小接缝的处理方式)之间游刃有余地切换,使得叙事张力十足。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地方性”(Locus)与“普适性”(Universal)之间持续张力的探讨,这在当代建筑批判中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评分

这部作品以其宏大的跨度,试图梳理自十五世纪以来,西方乃至全球建筑思想与实践的演变脉络,其深度与广度令人赞叹。开篇对哥特晚期向文艺复兴过渡时期的叙述,并非简单的时间节点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人文主义思潮如何渗透进砖石结构和空间布局之中。作者没有满足于仅仅展示那些耳熟能详的“杰作”,而是花费大量笔墨去探讨技术革新——比如新的拱券计算方法、石材加工工艺的改进——是如何反过来形塑了美学观念。特别是对早期油画与建筑草图的对比分析,极具启发性,它揭示了图像在建筑理论传播中的决定性作用,这远超出了传统艺术史的范畴。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试图在脑海中重构那些消失或被改造的城市景观,作者成功地将静态的建筑图像转化为流动的历史叙事。这种对技术、哲学、社会需求多重驱动力的精妙把握,使得全书的论述层层递进,避免了陷入纯粹的形式主义分析泥潭。它更像是一部社会变迁史,而建筑不过是这段变迁最坚实的物证。

评分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建筑史绝不是一套既定的、封闭的知识体系,而是一场永恒的辩论。作者在描述20世纪中叶功能主义建筑的鼎盛期时,那种近乎苛刻的冷静分析,让我对那些看似简洁的盒子结构产生了全新的敬畏。他并没有将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视为终极真理,而是将其置于二战后重建需求、资本流动速度以及新材料成本控制的语境下进行拷问。这种质疑精神贯穿始终,尤其是在处理后现代主义的回潮时,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机锋,将那种对符号学和历史引用的游戏态度剖析得淋漓尽致,丝毫未见偏袒。对于年轻一代的设计师而言,这本书提供的批判性工具,比任何设计手册都来得宝贵,因为它教导我们如何去解构那些看似不可动摇的建筑教条。

评分

坦白讲,初次接触这本书的庞杂信息量时,我感到一种近乎敬畏的压力。它绝非那种轻松愉快的下午茶读物,而更像是一部需要不断查阅附注和图解的专业工具书。书中对巴洛克时期室内装饰与光影运用的精细描述,简直达到了微观解剖的程度,几乎能让你闻到松香和油彩的味道。但这种详尽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障碍,尤其是在讨论18世纪末理性主义建筑思潮时,那些复杂的几何学和乌托邦式的平面图,需要读者具备相当的先验知识储备才能完全领会其逻辑链条。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危机与转折点的方式——比如工业革命对传统工匠阶层的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新材料(铸铁、玻璃)如何迫使建筑师重新定义“结构美学”。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艰苦的智力攀登,每一次突破对某个建筑运动核心思想的理解,都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它要求读者不仅仅是看图,而是要学会“阅读”材料背后的时代焦虑与科学狂想。

评分

送货超快,?

评分

送货超快,?

评分

非常好,非常快!

评分

送货超快,?

评分

京东物流太方便啦,商品比超市便宜,还直接送到家,很棒

评分

物流超级快,东西很满意哦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书,很方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