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古蜀谜境
原价:28.00元
作者:新独秀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62463856
字数:
页码:21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稍后更新--
内容提要
4500年前的木乃伊现身成都,神奇的阴阳玉环魅影幢幢,“太阳神鸟图”不可思议的制作背景神秘难解……重重悬疑与浓浓谜影之中,村民、记者、文物贩子、考古人员、厅级干部、黑白帮会等人物陆续登场。他们因何而生爱恨情仇?又如何展开惊心动魄的角逐厮杀?
当善弱和强暴不期而遇,凌辱与复仇如影随形,正义与罪恶狭路相逢,谁--才是对决的赢家。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玉环魅影
成都郊区农民三娃子偶然在庄稼地里挖到了一枚奇怪的玉环。从此他的身边发生了一系列惊悚离奇的事情。一场围绕神秘玉环的争夺战在魅影重重的气息中拉开帷幕稍后,更恐怖、更神秘的事件直让考古现场的所有人员魂飞魄散。
1.突遭耻辱
2.诡异玉环
3.神思不定
4.月夜冤魂
5.咒语初现
6.考古前夕
7.密谋盗取
8.玉环凝血
9.叶琬情思
10.迷棺飞碟
第二章 天地奇事
鱼塘边出土了三口棺材,棺内分别躺着两男一女三具木乃伊,还有枚玉环,一个神秘的图符,更有一个类似于金沙遗址中“太阳神鸟图”的古拙青铜器。
11.地下帮会
12.蓉城迷思
13.外星之光
14.罪恶杀戮
15.义利困境
16.离奇失明
17.开棺惊魂
18.女木乃伊
19.莫名死亡
20.罪有应得
21.灵魂称重
22.阴暗的心
第三章 谜境寻踪
研究小组的成员在重重迷雾中探寻事件的真相。可是,疑惑未解,谜团又生。橘红色圆盘为何光临成都上空?村民主任为何离奇地惨死?三具木乃伊究竟是什么人?他们为何身亡?意志能量究竟是前沿科学还是古老迷信?
23.基因比对
24.意志能量
25.电话疑云
26.南柯梦游
27.江边黑手
28.成都碟影
29.复仇的刀
30.女尸切片
31.密谋暗算
32.刺激发布
第四章 古蜀开国
4 500年前,美丽的成都平原上发生了一段悲壮惨烈、哀婉可泣的故事。蚕丛在与天耒的激烈竞争中胜出,建立了强大的古蜀国。
33.活人祭天
34.古蜀真情
……
第五章 惊心动魄
第六章 真相大白
尾声
作者介绍
新独秀,男,扬州人,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迷徒:哲学、历史、军事、风尚事物及地外文明爱好者:早年曾在香港《文汇报》、上海《文化艺术报》等发表过谤文:后浪迹大地,流连山水:著有长篇军事小说《谍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长篇解码探微小说《古蜀谜境》(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创作追求--“不精彩,不罢休!
文摘
蚕丛被人们簇拥着,几乎是被抬着回到了部落。他们兴高采烈地欢呼着,享受着胜利的喜悦,憧憬着平安幸福的日子。而与此同时,蚕丛身先士卒、杀敌无数的英雄事迹也在部落人群中口口相传。
蚕丛高昂着头颅走在队伍的中央,粗犷的脸上多了一道长长的伤疤,那双纵目充满着野性的光芒和胜利者的狂放。这种感觉与他作第一祭师的感觉截然不同。区别在哪里呢?他说不清。不过,他坚定地告诉自己:自己要的,寻找了很久的,就是这种感觉!今天,他体验到了!
蚕丛有点费力地向人们挥舞着右手,拥挤的人们把他围得水泄不通。有一个人高举着缤纷夺目的花环,又拱又撞地挤到他的身边,把那个花环套在蚕丛的脖子上。蚕丛在花环上仰起头,哈哈大笑起来。
忽然,蚕丛停住了笑容。他在人群中发现了一个--不,还有一个--两个天使一样的脸庞。他的纵目好像又向前纵出了一指宽。同时,他明显地感觉到两腿间本能的冲动,他觉得没有必要忍了,他有资格这么做了!
他迅速分开簇拥他的人群,冲到流荷和阿依面前,一把搂住两人。正欲亲昵狎戏,阿依乘隙奋力逃脱。蚕丛忙下令左右:“快去抓住她!我要她!”话音刚落,便有两个人向阿依追去。
蚕丛死死搂住流荷不放,流荷拼命挣扎。无奈她娇小的身躯怎扭得过蚕丛蛮横的胳膊。在蚕丛得意的浪笑声中,流荷被席卷而去。
天耒急匆匆地推开欢迎的人群。
他经历九死一生,从战场凯旋归来。他现在急切想见到流荷。“流荷一定在欢迎的人群中。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我是归来的勇士!我马上就要见到你了!我马上就要抱住你了--我心爱的姑娘!”他急切地张望寻找,可是没有流荷的身影。他逢人便问,然而,人们都不知道--有些人好像也不愿意讲。这让兴冲冲的天未有股莫名的懊恼。
忽然,他猛拍了一下脑袋,好像知道流荷在哪里了。就见他后脚踢着前脚直奔流荷家中。当他气喘吁吁地赶到时,他发现屋内空无一人。
正当他茫然四顾的时候,忽然听到有追赶呐喊的声音。他抬头望去,前面狂奔的是一个姑娘,在她身后几百步远的地方,有两个人在追赶。天未定睛一看,那个姑娘是阿依!“怎么回事?”正在天耒纳闷的时候,阿依精疲力竭地跌撞进他的怀里。
“快救救我!蚕丛在抓我!”
“为什么?”
“来不及告诉你。快救我!”
“好!”一股男人的豪气顿时在胸中升起。“战场上我浴血奋战,以一当十,现在对付两个徒手的家伙,还不容易?!”
天耒于是转过身,把阿依掩在身后,面对着两个追过来的人。
追过来的人,是两个胖子,难怪他们追不上阿依。等到他们“哼哧哼哧”地赶到天耒面前时,终于如释重负般地站住了脚。
天耒这才看清,两个人都是本部落的汉子,常常围着蚕丛屁股转。天耒见是他们两个,胸中的豪气又掺了些火气。
未等两人开口,天耒剑眉倒竖,大声喝问:“为什么要抓她?谁叫你们抓的?”
……
序言
--稍后更新--
我得承认,我之前对英国历史一直抱有一种“老掉牙”的印象,觉得无非就是打打仗、换换王位,没什么新意。直到我翻开了《英国史6》的后半部分,特别是关于工业革命前夜社会结构松动的描写,我才明白自己错得有多离谱。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新颖,它把焦点从传统的宫廷政治中心,拉到了新兴的工商业阶层和城市底层。作者对早期工厂制度下的劳动条件、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运动(比如早期的工会萌芽)的描述,充满了批判性的力量,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而又振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进步”的反思。工业革命带来的物质丰富是以何种代价换来的?作者没有回避这些道德困境,而是将这种矛盾置于历史舞台的中央。这种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思和对个体苦难的关注,让这本书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不再是单纯的“编年史”,而是一部关于人类社会如何挣扎着迈向现代性的深刻寓言。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英国史6》的时候,其实是抱着“走个过场”的心态的,毕竟历史书嘛,不外乎就是那些陈词滥调的王朝更迭和战争条陈。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叙事节奏感极其强悍,简直可以用“电影化”来形容。比如描述都铎王朝早期权力真空的章节,作者用了一种非常紧凑、如同悬疑片一样的笔法,将各方势力的角力写得扣人心弦,让你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的阴谋或反转。我尤其欣赏它对社会文化变迁的捕捉。它没有把历史写成纯粹的政治报告,而是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思潮如何渗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比如服饰的变化、饮食习惯的改变,甚至是俚语的兴起——都做了细致入微的探讨。这种多维度的描写,让整个历史时期鲜活了起来,不再是平面化的剪影。我发现自己开始对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产生兴趣,想要去寻找对应时期的诗歌和戏剧,看看文字是如何反映那个剧烈动荡的时代的。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你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吸收了大量知识,性价比高得惊人。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古世纪欧洲的窗户!我一直对那个时代充满好奇,但传统的历史书读起来总是枯燥乏味。《英国史6》的作者显然深谙叙事之道,他没有像老学究一样堆砌晦涩的术语和密密麻麻的年代数字,而是将那些国王、贵族、骑士乃至普通民众的生活描绘得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他描述庄园制度演变的部分,那种从田园牧歌式的自给自足到逐渐被市场经济松动的影响,细节刻画得入木三分。比如书中对中世纪集市的描绘,光是读着就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料、皮革和牲畜的气味,感受到人声鼎沸的喧嚣。而且,作者在分析政治事件时,总是能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进程与个体命运结合起来,让人在了解权力斗争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身处变革浪潮中的人们的无奈与挣扎。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参与了那些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对理解现代英国社会根基的形成,有了全新的、更具温度的认识。这绝不是一本可以随便翻阅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部厚重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史诗。
评分作为一个对历史研究有轻微洁癖的人,我向来对那些缺乏严谨考据和清晰论证的“通俗读物”嗤之以鼻。但《英国史6》在保持其极高可读性的同时,其学术根基也相当扎实。作者在处理那些存在争议的历史事件时,表现出了罕见的平衡和审慎。他不会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清晰地列出主流观点、次要证据以及那些尚未解决的史料空白,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我翻阅了书中关于圈地运动影响的几处脚注,发现引用的都是最新的考古发现和档案文献,这让整本书的论述显得非常可靠。例如,在分析17世纪政治冲突时,书中对不同历史学派观点的梳理非常到位,既展示了历史研究的复杂性,又没有让普通读者感到困惑。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讲述”了什么,而在于它“如何论证”那些已经被写烂了的故事。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分析框架,而不是简单重复二手资料。对于希望从知识层面深入挖掘历史脉络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可以反复研读的案头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仿佛是老派的历史学家和一位富有激情的当代散文家合著的。我特别喜欢它时不时穿插进来的那种略带讽刺和幽默的笔调,尤其是在描述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贵族或僵化的教士时,那种“你懂的”的会心一笑,让人倍感亲切。很多段落的措辞都极具画面感和张力,比如形容某个政治联盟的脆弱,会用上“像夏日午后的蛛网一样,看似精妙,实则一触即溃”这样的比喻,一下子就把抽象的政治关系具象化了。这种文采斐然的写作风格,使得即便是那些涉及复杂法律条款或冗长条约的章节,读起来也丝毫没有产生阅读障碍,反而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壁炉边娓娓道来。它成功地打破了历史学术著作的刻板印象,证明了严肃的历史研究完全可以做到优美、流畅且引人入胜。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回味某一句精彩的论断,或者某个措辞精准的形容词,这对于一本历史书来说,是极高的赞誉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