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回顾了文学理论与常识问所发生的种种冲突。理论拒斥常识所包含的成见:“文学”即本质,“作者”乃文本意义之quan威,作品以“世界”为主题,“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对话,“风格”是选择写作方式,“文学史”是逐一列举大作家,“价值”是文学经典的客观属性。理论动摇了常识,但常识也抗住了攻击。理论为了灭掉对手常有过激言论,结果有可能使自己陷入悖论。因此,我们今天有必要重新审视文学理论在法国国内外风靡一时的那个时代,并对其做个总结。
索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法国文学教授,著有《第二手资料?引述手法》(Seuil,1979)、《文学第三共和国》(Seuil,1983)、《现代性五悖论》(Seuil,1990)和《反现代者》(Gallimard,2005)等。
1/序言:爱罢何所余?
7/理论与常识
10/理论与文学实践
13/理论、批评、历史
15/单一理论或多个理论
16/“文论”或“文学理论”
17/简化为要素的文学
21/第1章文学
24/文学的外延
27/文学的内涵:功能
30/文学的内涵:内容的形式
32/文学的内涵:表达形式
34/文学性或偏见
37/文学就是文学
39/第2章作者
41/论作者死了
45/“意图”(voluntas)与“行为”(actio)
48/寓意与文献学
52/文献学与阐释学
57/意图与意识
60/对齐法
63/“第一手信息”
67/意图或一致性
71/反对意图论的两个论据
76/回归意图
77/意思非意义
82/意图不同于构思
84/关于意图性的推定
89/第3章世界
91/破除“模仿”
95/蜕化的“模仿”
99/现实主义:反映或规约
102/指涉幻象与互文性
107/有争议的术语
108/反模仿论的批评
115/语言的任意性
120/辨别式模仿
126/虚幻世界
129/书的世界
131/第4章读者
132/被忽视的阅读
135/读者的反抗
138/接受与影响
139/隐性读者
145/开放的作品
147/期待视野(幽灵)
148/作为阅读模型的体裁
150/脚踏自由之轮的阅读
154/读者身后
156/第5章风格
157/风格面面观
164/语言、风格、写作
167/对风格的呵斥
171/标准、偏离、语境
175/作为思想的风格
178/风格归来
180/风格与样例
183/标准或范型
185/第6章历史
188/“文学史”与“文学的历史”
191/文学史与文学批评
193/观念史、社会史
197/文学演变
198/期待视野
203/改头换面的文献学
206/是历史还是文学?
210/历史即文学
213/第7章价值
215/诗歌大多拙劣,但仍是诗歌
218/美学幻象
222/何谓经典?
227/文学中的民族传统
229/拯救经典
234/对客观主义最后的辩护
237/价值与后世
240/走向温和的相对主义
243/结论:理论探险
244/理论或虚构
245/理论与“语言层级”
248/理论与困惑
250/致谢
252/参考书目
273/人名索引
这本书就像一本厚重的哲学迷宫,我小心翼翼地在其中穿梭,每一步都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挑战。我发现作者以一种极其精妙的方式,将看似遥远的理论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巧妙地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并非生搬硬套,而是通过层层剥离,揭示出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思想史轨迹和权力结构。我常常被作者那种严谨的论证和独到的见解所折服,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迷雾,看到那些被遮蔽的真相。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冒险,每一次对新观点的理解,都像是攻克了一个难关,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理论时所展现出的清晰逻辑和深刻洞察力,他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用生动的语言阐述,让即使是门外汉也能窥探到其中精妙之处。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读到一本让人拍案叫绝的书,总是忍不住想和人分享。这本书,虽然我暂时还无法透露它的具体内容,但它带给我的思想冲击和阅读体验,绝对是近几年来最令人兴奋的。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认知领域的大门。在阅读过程中,我反复停下来,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我的思考,划出那些直击灵魂的句子。有时候,我甚至会放下书本,对着窗外的风景,久久地沉思,试图消化那些涌入脑海的理论和概念。它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更不是消遣闲暇的书籍。它需要你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思考,去辩驳,去质疑。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才显得它的价值非凡。它强迫我审视自己固有的观念,去挖掘那些根深蒂固的“常识”,并试图理解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演变,又如何影响着我们当下的思维模式。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虽然有时会让人感到不安,但最终带来的却是视野的拓展和思维的升华。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探索,期待这本书还能带来多少意想不到的惊喜。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独一无二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可以轻松放下,然后继续生活的内容。它会留下印记,会在你的脑海中不断回响,让你对周围的世界产生全新的看法。作者的文字如同手术刀般精准,一层层地解剖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并揭示出其背后错综复杂的理论纠葛。我常常被那些出乎意料的论断所吸引,它颠覆了我许多既有的认知,迫使我去思考那些我从未想过的问题。这种挑战性的阅读,让我感到兴奋,也感到一种深深的敬畏。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更加审慎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那些“理所当然”的事情,不再轻易地接受表面的解释。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一次对自我认知的重塑。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那些渴望挑战思维极限,寻求深刻理解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让我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乐趣,它挑战了我对“常识”和“理论”的传统认知。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文学作品中的微妙之处与深刻的哲学理论巧妙地融合,仿佛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惊叹于他如何能够从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中,挖掘出隐藏在背后的巨大思想能量。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那些富有启发性的论断所吸引,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认为天经地义的“常识”,并质疑其存在的合理性。这种质疑的过程,虽然有时会让人感到不安,但最终带来的却是思维的解放和视野的开阔。我发现,自己开始更加关注那些被忽视的角落,更加愿意去探索那些不被轻易理解的现象。这本书不是一本简单易懂的书,它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去领悟。但正是这种挑战,才让它的价值更加凸显,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更是情感上的。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那些模糊不清的认知,让我开始审视那些我从未深究过的“道理”。我惊叹于作者能够如此敏锐地捕捉到那些潜藏在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的“幽灵”,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这种剖析不是简单地指责或否定,而是充满了对人类思维复杂性和历史演变的深刻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沉思,回想起自己过去的经历和观念,并试图用书中的理论去重新审视它们。这种过程虽然有时会带来一些痛苦,因为我们不得不面对自己可能存在的偏见和局限,但正是这种痛苦,才促使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的“常识”并非一成不变,它受到历史、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文学作品则常常是这些影响最直接的载体。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领我走得更远,去探索更多被遗忘的角落。
评分非常好,物流迅速,特价划算。
评分快快快坎坎坷坷坎坎坷坷咔咔咔咔咔咔咔咔咔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为了这本书凑的一单,不错
评分唉,大坑d(?д??)恶补
评分还可以吧
评分新出的,买了,很好的一本书,推荐购买
评分书的活动越来越少,且买且珍惜吧
评分书的活动越来越少,且买且珍惜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