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总线及其应用技术(第2版)

现场总线及其应用技术(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正军,李潇然 著
图书标签:
  • 现场总线
  • 工业通信
  • 自动化
  • 控制系统
  • CAN总线
  • Profibus
  • Modbus
  • EtherCAT
  • 工业网络
  • 嵌入式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6497
版次:2
商品编码:12134856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电气信息工程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9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可作为高等院校各类自动化、电子与电气工程、计算机应用、信息工程、自动检测等专业的本科教材
  《现场总线及其应用技术(第2版)》从科研、教学和工程实际应用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场总线技术、工业以太网及其应用系统设计力求所讲内容具有较强的可移植性、先进性、系统性、应用性、资料开放性,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内容简介

  《现场总线及其应用技术(第2版)》从科研、教学和工程实际应用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场总线技术、工业以太网及其应用系统设计,力求所讲内容具有较强的可移植性、先进性、系统性、应用性、资料开放性,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全书共分11章,主要内容包括:现场总线概论、网络与通信基础、串行通信与Modbus-RTU通信协议、CAN现场总线与CANopen、LonWorks智能控制网络、PROFIBUS现场总线、基金会现场总线FF、CC-Link与WorldFIP现场总线、DeviceNet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基于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的新型DCS的设计。全书内容丰富,体系先进,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注重工程应用技术。本书是在作者教学与科研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二十年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编写而成的,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作者在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应用领域的新科研成果,给出了大量的应用设计实例。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各类自动化、电子与电气工程、计算机应用、信息工程、自动检测等专业的本科教材,同时可以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适用于从事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控制系统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章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概述
11现场总线的现状与发展
111现场总线的产生
112现场总线的本质
113现场总线的特点和优点
114现场总线标准的制定
115现场总线的现状
116现场总线网络的实现
117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趋势
12工业以太网的产生与发展
121以太网引入工业控制领域的
技术优势
122工业以太网与实时以太网
123IEC 61784-2标准
124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125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发展
趋势与前景
13企业网络信息集成系统
131企业网络信息集成系统的
层次结构
132现场总线的作用
133现场总线与上层网络的互联
134现场总线网络集成应考虑的
因素
14现场总线设备
141现场总线设备的分类与特点
142现场总线差压变送器
143现场总线温度变送器
144现场总线阀门定位器
145现场总线电动执行器
146现场总线-气压转换器
147电流-现场总线转换器
148现场总线-电流转换器
149现场总线接口类设备
1410现场总线仪表圆卡
15现场总线简介
151基金会现场总线(FF)
152CAN
153DeviceNet
154LonWorks
155PROFIBUS
156HART
157INTERBUS
158CC-Link
159ControlNet
1510WorldFIP
1511P-Net
1512SwiftNet
1513AS-i
1514RS-485
16工业以太网简介
161工业以太网的主要标准
162IDA
163Ethernet/IP
164EtherCAT
165Ethernet Powerlink
166PROFINET
167HSE
168EPA
习题
第2章网络与通信基础
21数据通信基础
211基本概念
212通信系统的组成
213数据编码
214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215信号的传输模式
216局域网及其拓扑结构
217网络传输介质
218介质访问控制方式
219CRC校验
22现场控制网络
221现场控制网络的节点
222现场控制网络的任务
223现场控制网络的实时性
23网络硬件
231网络传输技术
232局域网
233城域网
234广域网
235无线网
236互联网
24网络互联
241基本概念
242网络互联规范
243网络互联操作系统
244现场控制网络互联
25网络互联设备
251中继器
252网桥
253网关
254路由器
26通信参考模型
261OSI参考模型
262TCP/IP参考模型
263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
模型的比较
264现场总线的通信模型
27netX网络控制器
271netX系列网络控制器
272netX系列网络控制器的
软件结构
273netX可用的协议堆栈
274基于netX网络控制器的
产品分类
275开发工具和测试板
276设计服务
277价格模式
28ARM处理器
281ARM处理器概述
282ARM体系架构的版本
283ARM处理器的分类
29网络操作系统与工控
组态软件
291Windows操作系统
292Netware
293Windows CE
294VxWorks
295μC/OS-II
296Linux
297工控组态软件
210OPC技术
2101OPC技术概述
2102OPC关键技术
2103OPC DA规范
2104工业控制领域中的OPC
应用实例
211Web技术
2111Web技术概述
2112Web服务端技术
2113Web客户端技术
2114SCADA系统中的Web应用
方案设计
习题
第3章串行通信与Modbus-RTU
通信协议
31串行通信基础
311串行异步通信数据格式
312连接握手
313确认
314中断
315轮询
316差错检验
32RS-232C串行通信接口
321RS-232C端子
322通信接口的连接
323RS-232C电平转换器
33RS-485串行通信接口
331RS-485接口标准
332RS-485收发器
333应用电路
334RS-485网络互联
34USB接口
341USB接口的定义
342USB接口的特点
343USB接口的应用
35Modbus通信协议
351Modbus通信协议概述
352两种传输方式
353Modbus消息帧
354错误检测方法
355Modbus的编程方法
36PMM2000电力网络仪表
及其应用
361PMM2000电力网络仪表概述
362PMM2000电力网络仪表
Modbus-RTU通信协议
363PMM2000电力网络仪表在数字化
变电站中的应用
习题
第4章CAN现场总线与
CANopen
41CAN的技术规范
411CAN的基本概念
412CAN的分层结构
413报文传送和帧结构
414错误类型和界定
415位定时与同步的基本概念
416CAN总线的位数值表示与
通信距离
42CAN通信控制器SJA1000
421SJA1000内部结构
422SJA1000引脚介绍
423SJA1000应用说明
424BasicCAN功能说明
425PeliCAN功能说明
426BasicCAN和PeliCAN的公用
寄存器
43带SPI接口的CAN通信控制器
MCP2515
431MCP2515概述
432MCP2515的功能
44CAN 总线收发器
441CAN总线收发器概述
442PCA82C250/251CAN总线
收发器
443TJA1050 CAN总线收发器
444TJA1051 CAN总线收发器
445NCV7356 CAN总线单线
收发器
446AMIS-30660 CAN总线
收发器
447AMIS-30663 CAN总线
收发器
448AMIS-42700 双高速CAN总线
收发器
45CAN总线应用节点设计
451硬件电路设计
452程序设计
46基于PCI总线的CAN智能网络
通信适配器的设计
461SCADA系统结构
462PCI总线概述
463PCI控制器CY7C09449PV
464CAN智能网络通信
适配器的设计
47CAN智能节点的设计
471CAN智能测控节点的一般
结构
472FBCAN-8DI八路数字量输入
智能节点的设计
48CAN通信转换器的设计
481CAN通信转换器概述
482CAN通信转换器微控制器主
电路的设计
483CAN通信转换器UART驱动
电路的设计
484CAN通信转换器CAN总线隔离驱动
电路的设计
485CAN通信转换器USB接口
电路的设计
49CAN总线在汽车电子系统中的
应用
491应用概述
492汽车CAN总线设计方案
410CANopen
4101CANopen通信和设备模型
4102CANopen物理层
4103CANopen应用层
4104CANopen设备子协议
4105CANopen设备与网络
习题
第5章LonWorks智能控制网络
51LonWorks智能控制网络
概述
52神经元芯片
521神经元芯片概述
522神经元芯片TMPN3150B1AF
523网络通信端口
524收发器
53神经元芯片应用I/O
531I/O时序
532直接I/O对象
533串行I/O对象
534定时器/计数器I/O对象
54LonWorks智能控制网络的
组成
541LonWorks智能控制网络结构
542LonWorks的技术支持
55LonTalk通信协议与LonMark
对象
551LonTalk协议介绍
552LonTalk提供的服务
553介质访问控制和MAC层协议
554LonTalk协议的链路层及
网络层
555LonTalk高层协议
556LonMark对象
56Neuron C——面向对象的
编程语言
561Neuron C概述
562Neuron C编程
563网络变量
564显式报文
57LonWorks开发工具
571LonBuilder开发工具
572NodeBuilder节点开发工具
573第三代LNS网络工具
574iLON LonWorks互联网
连接设备
58基于控制模块的LonWorks应用
节点开发
581控制模块
582基于控制模块的节点开
发实例
59基于PCI总线的LON网络智能
适配器
591系统功能
592总体设计
593CPLD译码
510Host-Base结构节点的设计
5101Host-Base结构节点的
硬件设计
5102Host-Base结构节点的
软件设计
习题
第6章PROFIBUS现场总线
61PROFIBUS概述
62PROFIBUS的协议结构
621PROFIBUS-DP的协议结构
622PROFIBUS-FMS的
协议结构
623PROFIBUS-PA的协议结构
63PROFIBUS-DP现场总线
系统
631PROFIBUS-DP的三个版本
632PROFIBUS-DP系统组成和
总线访问控制
633PROFIBUS-DP系统工作
过程
64PROFIBUS-DP的通信模型
641PROFIBUS-DP的物理层
642PROFIBUS-DP的数据链
路层(FDL)
643PROFIBUS-DP的用户层
644PROFIBUS-DP用户接口
65PROFIBUS-DP的总线设备
类型和数据通信
651PROFIBUS-DP总线设备与
数据通信概述
652DP设备类型
653DP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
654PROFIBUS-DP循环
655采用交叉通信的数据交换
656设备数据库文件(GSD)
66PROFIBUS传输技术
661DP/FMS的RS-485传输技术和
安装要点
662PA的IEC1158-2传输技术和
安装要点
663光纤传输技术
67PROFIBUS总线存取协议
671PROFIBUS-DP
672PROFIBUS-PA
673PROFIBUS-FMS
68从站通信控制器SPC3
681ASICs介绍
682功能简介
683引脚说明
684存储器分配
685ASIC 接口
686PROFIBUS-DP接口
687通用处理器总线接口
688UART
689PROFIBUS 接口
69主站通信控制器ASPC2与
网络接口卡
691ASPC2介绍
692CP5611网络接口卡
693CP5613网络接口卡
694CP5511/5512网络接口卡
610PROFIBUS-DP开发包4
6101开发包4(PACKAGE 4)的
组成
6102硬件安装
6103软件使用
611PROFIBUS-DP从站的
开发
6111硬件电路
6112软件开发
612PROFIBUS-DP从站智能
节点的设计
6121PROFIBUS-DP从站智能测
控节点的一般结构
6122FBPRO-8DO八路数字量输出
智能节点的设计
6123FBPRO-8DO从站的
GSD文件
6124PROFIBUS-DP上位机通信
程序设计
6125PROFIBUS-DP从站的
测试过程
613PROFInet技术
6131PROFInet部件模型
6132PROFInet运行期
6133PROFInet的网络结构
6134PROFInet与OPC的
数据交换
614PROFIBUS控制系统的
集成技术
6141PROFIBUS控制系统的构成
6142PROFIBUS控制系统的配置
6143PROFIBUS系统配置中的
设备选型
615基于嵌入式通信模块COM-C的
PROFIBUS-DP主站系统
设计
6151PROFIBUS-DP主站系统
设计方案
6152基于嵌入式通信模块COM-C的
DP主站硬件设计
6153基于嵌入式通信模块COM-C的
DP主站软件设计
6154PROFIBUS-DP主站模块在新型
DCS系统中的应用
习题
第7章基金会现场总线FF
71基金会现场总线FF
711基金会现场总线FF的
主要技术
712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
相互关系
713基金会现场总线的通信模型
714物理层
715数据链路层
716现场总线访问子层
717现场总线报文规范层
718网络管理
719系统管理
7110FF通信控制器
72FF功能块参数
721功能块及参数概述
722控制变量的计算
723块模式参数
724量程标定参数
725错误状态和警报
73FF的功能块库
731转换块和资源块
732功能块
74FF的典型功能块
741模拟输入功能块AI
742模拟输出功能块AO
743开关量输入功能块DI
744开关量输出功能块DO
745PID控制算法功能块PID
75功能块在串级控制设计中的
应用
751炉温控制系统
752串级控制功能块连接
753功能块参数设置
习题
第8章CC-Link与WorldFIP
现场总线
81CC-Link现场总线
811CC-Link结构及系统配置
812CC-Link通信规范
813CC-Link通信协议
814CC-Link产品的开发
82WorldFIP现场总线
821WorldFIP现场总线概述
822WorldFIP现场总线技术的
体系结构
823WorldFIP现场总线技术的
硬件体系
824WorldFIP现场总线技术的
软件体系
825WorldFIP现场总线技术
开发工具
习题
第9章DeviceNet现场总线
91DeviceNet概述
911DeviceNet的特性
912对象模型
913DeviceNet网络及对象模型
92DeviceNet连接
921DeviceNet关于CAN
标识符的使用
922建立连接
93DeviceNet报文协议
931显式报文
932输入输出报文
933分段/重组
934重复MAC ID检测协议
935设备监测脉冲报文及设备
关闭报文
94DeviceNet通信对象分类
95网络访问状态机制
951网络访问事件矩阵
952重复MAC ID检测
953预定义主/从连接组
96指示器和配置开关
961指示器
962配置开关
963指示器和配置开关的
物理标准
964DeviceNet连接器图标
97DeviceNet的物理层和
传输介质
971DeviceNet物理层的结构
972物理层
973传输介质
974网络电源配置
98设备描述
981对象模型
982I/O数据格式
983设备配置
984扩展的设备描述
985设备描述编码机制
99DeviceNet节点的开发
991DeviceNet节点的开发步骤
992设备描述的规划
993设备配置和电子数据
文档(EDS)
习题
第10章工业以太网
101EtherCAT
1011EtherCAT 协议概述
1012EtherCAT系统组成
1013EtherCAT应用层协议
1014EtherCAT从站控制芯片
1015EtherCAT硬件设计
1016EtherCAT伺服驱动器控制
应用协议
102SERCOS
1021SERCOS概述
1022SERCOS协议
1023SERCOSⅢ的接口实现
1024SERCOS工业应用
103Ethernet Powerlink
1031POWERLINK的原理
1032POWERLINK网络拓扑结构
1033POWERLINK的实现方案
1034POWERLINK的应用层
1035POWERLINK在运动控制和过程
控制的应用案例
104EPA
1041EPA概述
1042EPA技术原理
1043基于EPA的技术开发
习题
第11章基于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的
新型DCS的设计
111新型DCS概述
1111通信网络的要求
1112控制功能的要求
1113系统可靠性的要求
1114其他方面的要求
112现场控制站的组成
11212个控制站的DCS结构
1122DCS测控板卡的类型
113新型DCS通信网络
1131以太网实际连接网络
1132双CAN网络
114新型DCS控制卡的硬件
设计
1141控制卡的硬件组成
1142W5100网络接口芯片
1143双机冗余电路的设计
1144存储器扩展电路的设计
115新型DCS控制卡的
软件设计
1151控制卡软件的框架设计
1152双机热备程序的设计
1153CAN通信程序的设计
1154以太网通信程序的设计
116控制算法的设计
1161控制算法的解析与运行
1162控制算法的存储与恢复
1178通道模拟量输入板卡(8AI)的
设计
11718通道模拟量输入板卡的
功能概述
11728通道模拟量输入板卡的
硬件组成
11738通道模拟量输入板卡微控制器
主电路的设计
11748通道模拟量输入板卡的测量
与断线检测电路设计
11758通道模拟量输入板卡信号调理
与通道切换电路的设计
11768通道模拟量输入板卡的
程序设计
1188通道热电偶输入板卡
(8TC)的设计
11818通道热电偶输入板卡的
功能概述
11828通道热电偶输入板卡的
硬件组成
11838通道热电偶输入板卡的测量
与断线检测电路设计
11848通道热电偶输入板卡的
程序设计
1198通道热电阻输入板卡
(8RTD)的设计
11918通道热电阻输入板卡的
功能概述
11928通道热电阻输入板卡的
硬件组成
11938通道热电阻输入板卡的测量
与断线检测电路设计
11948通道热电阻输入板卡的
程序设计
11104通道模拟量输出板卡
(4AO)的设计
111014通道模拟量输出板卡的
功能概述
111024通道模拟量输出板卡的
硬件组成
111034通道模拟量输出板卡的PWM
输出与断线检测电路设计
111044通道模拟量输出板卡自检
电路设计
111054通道模拟量板卡输出
算法设计
111064通道模拟量板卡的
程序设计
111116通道数字量输入板卡
(16DI)的设计
1111116通道数字量输入板卡的
功能概述
1111216通道数字量输入板卡的
硬件组成
1111316通道数字量输入板卡信号
预处理电路的设计
1111416通道数字量输入板卡信号
检测电路的设计
1111516通道数字量输入板卡的
程序设计
111216通道数字量输出板卡
(16DO)的设计
1112116通道数字量输出板卡的
功能概述
1112216通道数字量输出板卡的
硬件组成
1112316通道数字量输出板卡开漏极
输出电路的设计
1112416通道数字量输出板卡输出
自检电路的设计
1112516通道数字量输出板卡外配
电压检测电路的设计
1112616通道数字量输出板卡的
程序设计
11138通道脉冲量输入板卡
(8PI)的设计
111318通道脉冲量输入板卡的
功能概述
111328通道脉冲量输入板卡的
硬件组成
111338通道脉冲量输入板卡的
程序设计
习题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第2版前言  本书是在《现场总线及其应用技术》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升级而成的。  现场总线技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已进入稳定发展期。近几年,工业以太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已经成为计算机测控系统设计中重要的工业控制网络。  本次修订过程中,首次采用了先进的ARM Cortex -M3和M4嵌入式控制器作为背景机,讲述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控制系统的设计;删除了第1版中较为烦琐或过时的内容与程序清单;增加了对现场总线设备、现场总线仪表圆卡和套件、netX网络控制器、OPC技术、Web技术、CAN通信转换器的设计以及第1版中没有讲述的现场总线(CANopen、CC-Link与WorldFIP)和工业以太网(EtherCAT、SERCOS、Ethernet Powerlink与EPA)等内容的讲述,每章后增加了习题。为了教学与科研工程实践的需要,详细讲述了基于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的新型DCS的设计。  本书共11章。第1章介绍了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的发展趋势、企业网络信息集成系统、现场总线设备、现场总线仪表圆卡和套件及国内外流行的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第2章介绍了网络与通信基础,包括netX网络控制器、OPC技术和Web技术;第3章介绍了串行通信基础、RS-232和RS-485串行通信接口、CRC校验方法、Modbus通信协议及Modbus的具体编程方法,以PMM2000电力网络仪表为例,详细讲述了Modbus通信协议及其应用;第4章详述了CAN控制器局域网的技术规范、带并行和串行接口的CAN通信控制器、CAN收发器、CAN智能测控节点的设计实例、CAN通信转换器的设计、基于PCI总线的CAN智能通信适配器及设备驱动程序WDM的开发实例、CAN总线在汽车电子系统中的应用及CANopen;第5章详述了LonWorks智能控制网络,包括LON总线与LonWorks技术、神经元芯片及其应用I/O、LonTalk协议、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Neuron C、LonMark互操作性、LonWorks开发工具、LonWorks智能节点及Host-Base结构节点的开发实例、基于PCI总线的LON智能通信适配器的设计;第6章详述了PROFIBUS通信协议、PROFIBUS通信控制器SPC3和ASPC2及网络接口卡、PROFIBUS-DP从站智能节点的设计实例、PROFIBUS开发包EKIT-4的应用,介绍了PROFInet技术和PROFIBUS控制系统的集成技术,最后讲述了基于嵌入式通信模块COM-C的PROFIBUS-DP主站系统设计;第7章介绍了FF基金会现场总线,包括FF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FF现场总线访问子层FAS、现场总线报文规范层FMS、系统管理、设备描述、FF通信适配器FB3050、典型功能块及其应用;第8章讲述了CC-Link与WorldFIP现场总线;第9章详述了DeviceNet现场总线,包括DeviceNet的概述、DeviceNet的物理层和通信协议、DeviceNet的通信对象和设备描述、DeviceNet节点的开发;第10章讲述了EtherCAT、SERCOS、Ethernet Powerlink和EPA工业以太网;第11章根据编者承担的国家重点科研公关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详细讲述了基于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的新型DCS的设计,包括新型DCS控制系统概述、现场控制站的组成、新型DCS通信网络、新型DCS控制卡的硬件设计、新型DCS控制卡的软件设计、控制算法的设计和模拟量输入输出、热电偶输入、热电阻输入、数字量输入输出和脉冲量各种测控板卡的设计技术。  本书是作者科研实践和教学的总结,许多实例均是取自作者二十年来的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科研攻关课题。对本书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作者,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真诚的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上时间仓促,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工业自动化网络通信原理与实践》 在日新月异的工业自动化领域,高效、可靠、灵活的通信技术是实现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的基石。本书深入剖析了工业自动化网络通信的核心原理,并结合丰富的实践案例,为读者提供了系统性的知识框架和实操指导。 第一部分:工业通信基础理论 本部分将从宏观层面切入,为读者构建对工业通信的全面认识。 工业通信的演进与发展趋势: 回顾工业通信技术从早期串行通信到现场总线,再到工业以太网和物联网(IIoT)的演进历程,分析不同技术阶段的特点、优势与局限。重点探讨当前工业通信的发展趋势,如对高带宽、低延迟、高可靠性、网络安全以及与云平台融合的需求。 网络协议基础: 深入讲解工业通信中常用的网络协议族,包括 OSI 模型和 TCP/IP 模型在工业环境中的应用。详细阐述各层协议的功能,如物理层的数据传输、数据链路层的帧结构与访问控制、网络层的路由与寻址、传输层的可靠性保障以及应用层的消息格式和语义。特别关注在工业环境中,针对实时性、确定性、故障检测和诊断等方面的协议优化。 工业网络拓扑结构: 介绍和分析各种常见的工业网络拓扑结构,如星型、环型、总线型、树型和混合型。讨论不同拓扑结构在稳定性、可扩展性、布线成本、故障隔离和性能方面的优劣,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指导读者如何选择最适合的拓扑结构。 工业通信介质与硬件: 探讨用于工业通信的各种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以及无线通信(如 Wi-Fi、LoRa、5G)。分析不同介质的传输特性、抗干扰能力、传输距离和成本。同时,介绍工业通信中常用的硬件设备,如网络接口卡、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网关以及工业连接器等,并阐述其在网络中的作用和选择要点。 第二部分:核心工业通信技术详解 本部分将聚焦于当前工业自动化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核心通信技术,进行深度剖析。 现场总线技术深入研究: CAN 总线: 详细介绍 CAN (Controller Area Network) 总线的通信机制、帧格式、仲裁机制(优先级轮询)、错误检测与处理机制。分析 CAN 总线在汽车电子、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并探讨其变种和衍生协议(如 CAN FD)。 RS-485/RS-422 接口: 阐述 RS-485 和 RS-422 接口的电气特性、信号定义、通信方式(半双工、全双工)以及在多点通信和长距离通信中的优势。重点讲解其在工业仪表、传感器连接等领域的应用。 Modbus 协议: 深入解析 Modbus RTU/ASCII(串行)和 Modbus TCP(以太网)协议的报文结构、功能码、地址概念以及读写操作的实现。通过实际案例,演示如何使用 Modbus 协议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 工业以太网技术: Ethernet/IP: 介绍 Ethernet/IP 的架构、报文格式、 CIP (Common Industrial Protocol) 的概念以及其在 Rockwell Automation 等厂商产品中的应用。重点分析其如何在标准以太网基础上实现工业通信的实时性和确定性。 PROFINET: 详细讲解 PROFINET 的通信模型、实时通信机制(RT、IRT)、报文结构以及其在西门子等厂商产品中的应用。阐述 PROFINET 如何满足高性能、高实时性要求的工业自动化应用。 EtherCAT: 深入探讨 EtherCAT 的“分布式时钟”和“邮件盒”机制,分析其如何实现极高的实时性和数据吞吐量。重点讲解其在运动控制、精密同步等领域的优势。 其他工业以太网协议: 简要介绍 Powerlink, CC-Link IE 等其他重要的工业以太网协议,并说明其应用场景和特点。 无线通信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工业无线网络标准: 介绍 IEEE 802.11 (Wi-Fi)、Bluetooth、Zigbee 等在工业环境中应用的无线技术,分析其优缺点以及适用的场景。 专用工业无线通信: 探讨 NB-IoT, LoRaWAN, 5G 等面向工业物联网(IIoT)的新兴无线技术,重点分析其在低功耗、广覆盖、海量连接方面的优势,以及在远程监控、资产跟踪等领域的应用。 无线通信的安全问题与解决方案: 讨论工业无线通信面临的网络安全挑战,如数据泄露、非法接入等,并提出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第三部分:工业通信的实际应用与集成 本部分将结合工程实践,探讨工业通信技术的落地应用,并为读者提供集成方面的指导。 组态与调试: 详细介绍工业通信网络的组态过程,包括设备参数配置、网络参数设置、节点地址分配等。指导读者如何进行网络通信的调试,包括信号检测、报文分析、故障诊断与排除。 数据采集与传输: 阐述如何利用工业通信技术实现现场设备的数据采集,包括传感器数据、控制参数、状态信息等。讨论数据传输的效率、可靠性和安全性。 分布式控制系统 (DCS) 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PLC) 通信: 分析 DCS 和 PLC 等核心自动化设备在工业通信网络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以及与上位机之间的通信方式和协议。 工业物联网 (IIoT) 平台集成: 讲解如何将工业通信网络与 IIoT 平台进行集成,实现数据的上传、存储、分析和可视化。讨论 MQTT, OPC UA 等在 IIoT 数据交换中的作用。 网络安全与可靠性: 强调工业通信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介绍常见的网络攻击类型和防护策略,如防火墙、VPN、访问控制、加密等。同时,探讨如何提高工业通信网络的可靠性,如冗余设计、故障转移机制等。 案例分析: 通过多个不同行业的典型应用案例,如智能工厂、过程控制、智能交通、能源管理等,深入展示工业通信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帮助读者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工业通信 本部分将展望工业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时间敏感网络 (TSN) 的发展: 介绍 TSN 的核心技术和标准,分析其在实现超高实时性、确定性和互操作性方面的潜力,以及在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人工智能与工业通信的融合: 探讨 AI 技术在工业通信中的应用,如智能故障预测、网络流量优化、自适应通信等。 边缘计算与工业通信: 分析边缘计算如何与工业通信相结合,实现数据的本地化处理和快速响应,降低对云端的依赖。 本书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帮助工程师、技术人员、学生以及对工业自动化通信技术感兴趣的读者,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核心技术,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推动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制造的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书,它涵盖了从底层传感器到顶层MES(制造执行系统)的各个环节。虽然书名里有“现场总线”这个词,但这本书更侧重于整个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架构、设计原则以及不同层级之间的信息交互。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对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架构的宏观阐述。它清晰地勾勒出了现场层、控制层、管理层以及企业层之间的关系,以及信息是如何在这些层级之间流动的。这让我对整个自动化体系的理解更加系统化。 书中对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核心地位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它解释了PLC的功能、硬件组成、编程语言以及在不同控制任务中的应用。我曾经在项目实施中,对PLC的选型和编程方式感到困惑,这本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的介绍。DCS系统在大型、复杂的工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实现高度的集成化和集中管理。书中对DCS的架构、优势以及在炼油、化工等行业的应用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HMI(人机界面)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作用。HMI是操作员与自动化设备进行交互的窗口,它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易用性和操作效率。书中对HMI的设计原则、功能模块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选型建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书中还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讲解SCADA(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系统能够对工业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数据采集和报警处理。书中对SCADA系统的架构、通信协议以及在电力、水务等行业的应用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受众非常广泛,既适合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工程师、技术人员,也适合相关专业的学生。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知识体系。 书中大量的系统架构图、流程图和应用案例,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易懂。我经常会在阅读某个章节时,一边对照图表,一边思考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应用这些知识。 我曾经在参与一个自动化生产线改造项目时,需要协调不同部门的技术人员,共同完成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如果当时能有这本书,我想我能更清晰地向大家阐述项目的整体架构和技术方案。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全面且深入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参考书。它内容丰富,讲解清晰,图文并茂,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技术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工业网络通信的书籍,它涵盖了各种不同的工业网络技术,从传统的串行通信到现代的以太网技术。虽然书名里有“现场总线”这个词,但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工业互联网基础技术的百科全书,对我了解工业通信的演进和发展非常有帮助。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对不同工业网络技术发展历程的梳理。它不仅仅是介绍当前的各种技术,而是追溯了它们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它们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这让我对整个工业通信技术体系的形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书中对各种工业网络的协议栈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讲解。从物理层到应用层,它逐层剖析了数据的封装、传输和解析过程。这一点对于我理解数据在网络中是如何流动的至关重要。我曾经在调试网络通信问题时,就因为对协议栈理解不够深入而走了很多弯路。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各种工业网络技术优缺点的客观分析。没有一种技术是万能的,每种技术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局限性。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对比和分析,让我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在实际项目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书中还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讲解工业以太网技术。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传统的串行总线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传输需求。工业以太网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更高的带宽、更灵活的网络拓扑和更好的集成性。我对书中关于Ethernet/IP、Profinet等技术的介绍非常感兴趣。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提及了关于网络安全在工业通信中的重要性。随着工业控制系统日益互联互通,网络安全问题也愈发突出。这本书对这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提醒我们在设计和部署工业网络时,需要考虑安全防护措施。 书中还对一些新兴的工业通信技术进行了展望,例如时间敏感网络(TSN)。TSN技术能够为工业互联网提供更精确的时间同步和更可靠的数据传输,这对于未来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制造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对于有一定技术基础的读者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它能够帮助你建立起一个系统而全面的工业网络通信知识体系。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消化其中的内容,但如果能够坚持阅读,必将受益匪浅。 书中大量的图表和示例,使得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经常会在阅读某个章节时,反复对照图表,加深理解。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对于学习复杂的工程技术来说,是极其有效的。 我曾经在处理一个跨国工厂的自动化项目时,就遇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使用的工业通信标准不一致的问题。如果当时能有这本书,我想我能更好地理解这些差异,并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全面且深入的工业网络通信技术参考书。它内容丰富,讲解清晰,图文并茂,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对于任何从事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评分

最近读完一本关于数据采集与处理的书,感觉收获颇丰。虽然书名里提到了“现场总线”,但它更侧重于如何从各种工业现场获取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采集、存储、预处理和初步分析。对我这样一个负责现场数据监控和优化的技术人员来说,这本书的内容非常贴合我的工作需求。 我一直觉得,再先进的控制系统,如果失去了高质量的数据作为支撑,都将是空中楼阁。这本书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详细介绍了各种数据采集的手段,包括传感器类型、信号调理、模数转换等基本原理。对我来说,复习这些基础知识,非常有益。 书中对数据采集的频率、精度、同步性等关键参数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它分析了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如何权衡这些参数,以达到最佳的数据质量和效率。例如,在某些需要高频采样的动态过程监控中,如何避免数据量过大带来的存储和处理压力,书中就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建议。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数据预处理的部分。原始的传感器数据往往存在噪声、漂移、缺失值等问题,直接使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很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论。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多种数据清洗、滤波、插值和归一化等技术,并且给出了相应的算法解释和实现思路。 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常用的数据存储技术,包括文件存储、数据库存储以及分布式存储等。它分析了不同存储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数据量、访问频率和安全性要求来选择合适的存储方案。这一点对于我构建数据管理平台非常有帮助。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处理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部分数据都是时间序列数据,如何有效地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趋势、异常和规律,是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书中介绍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如滑动窗口、傅里叶变换、小波分析等,都很有参考价值。 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也做得很好,它通过一些具体的工业场景,展示了如何运用书中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设备故障诊断中,如何通过分析历史运行数据来提前预测潜在的故障,书中就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流程。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受众范围比较广,既适合初学者入门,也适合有一定经验的技术人员进阶。它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指导,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数据采集与处理的技术体系。 书中在探讨数据采集时,也顺带提及了与现场总线技术的结合。虽然本书不是专门讲现场总线的,但它清晰地展示了现场总线在数据采集环节扮演的重要角色。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看待整个工业自动化通信链条。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实用和全面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指南。它内容翔实,讲解清晰,案例丰富,能够帮助读者掌握从现场数据获取到初步分析的全过程。对于任何从事工业数据相关工作的人员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评分

我最近读完一本关于工业过程控制的书籍,它从基础的PID控制到复杂的预测控制,系统地介绍了各种先进的控制理论和方法。虽然书名里有“现场总线”,但它更侧重于“控制”本身,以及如何通过各种通信手段将控制信号传递到执行机构。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对PID控制算法的深入解析。PID控制器是工业过程控制中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控制器,它的原理看似简单,但要调优到一个最优状态却需要丰富的经验。书中对PID参数的整定方法、抗饱和处理、零点漂移等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等智能控制方法的内容。这些方法能够处理传统PID难以解决的非线性、时变和不确定性过程。书中对这些方法的原理、建模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模型预测控制(MPC)技术。MPC技术能够利用过程模型来预测未来的系统行为,并根据预测结果来优化控制策略。这对于实现高性能的、高精度的过程控制非常有帮助。 书中还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讲解离散控制和数字控制系统。在实际的工业过程中,大部分控制都是通过数字控制器实现的。书中对采样定理、数字滤波、控制器离散化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受众主要是从事过程控制、自动化仪表以及相关领域的工程师和学生。它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一个扎实的工业过程控制理论基础,并掌握各种先进的控制策略。 书中大量的数学推导、控制框图和仿真曲线,使得抽象的控制理论变得具体易懂。我经常会在阅读某个章节时,一边对照数学公式,一边思考这些公式在实际控制系统中的意义。 我曾经在调试一个复杂化工反应釜的温度控制系统时,遇到了控制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如果当时能有这本书,我想我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控制原理,并找到更有效的调优方法。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全面且深入的工业过程控制理论与实践指南。它内容翔实,讲解清晰,图文并茂,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工业过程控制领域技术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好书。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通信协议的书籍,虽然名字里有“现场总线”几个字,但它所涵盖的内容远不止于此。我一直对数据传输和网络架构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工业领域,稳定高效的通信系统是保证生产连续性和安全性的生命线。这本书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不同通信协议的设计理念、实现方式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 我最看重的是书中对底层通信原理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罗列各种总线的名字和规格,而是深入到数据链路层、网络层甚至是应用层,详细讲解了数据是如何被编码、传输、解编码以及错误检测和纠错的。这一点对于我这样的技术爱好者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为理解了这些基础,才能真正掌握技术的精髓,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书中有相当一部分篇幅用来讲解不同通信协议的设计哲学。例如,有些协议更注重实时性,有些则更侧重于带宽和灵活性。书中通过对比分析,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这些设计取舍背后的原因,以及它们分别适用于哪些场景。这对于我们在选择和优化通信系统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各种通信协议的局限性和不足。相反,它会详细分析在特定环境下,某些协议可能出现的性能瓶颈、安全性问题或者兼容性挑战。这种客观的态度,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技术,避免盲目推崇某种特定技术。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对于一些复杂概念的解释,采用了多种方式。除了文字描述,还配有大量的流程图、状态图和时序图,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我经常会在阅读某个章节时,反复对照图表,直到彻底弄懂为止。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对于学习复杂的通信技术来说,是极其有效的。 此外,书中还提及了一些关于网络安全在工业通信中的重要性。在日益互联互通的今天,工业控制系统面临的网络攻击风险也在不断增加。这本书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虽然可能不是最专业的网络安全书籍,但它提醒了我们在设计和部署通信系统时,需要将安全因素纳入考量。 我对书中关于不同通信协议在工业领域应用案例的介绍也很感兴趣。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应用,而是分析了在这些案例中,为什么会选择某种特定的协议,以及这种选择带来了哪些效益。这让我能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工程应用联系起来,加深理解。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难度对于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通信技术的人来说,可能有些高。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科学基础和一定的工程背景。但是,对于已经在这个领域工作或者学习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非常宝贵的参考书,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 书中还对一些新兴的通信技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例如 TSN(时间敏感网络)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前景。这让我对未来的技术发展充满了期待,也为我指明了进一步学习的方向。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内容丰富、分析深入的通信技术专著。它不仅仅局限于“现场总线”的范畴,而是从更广泛的通信理论出发,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工业通信的全新视角。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工业通信技术感兴趣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学生。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上已经有段时间了,一直想找个时间静下心来好好研读一番。我是一名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对于“现场总线”这个概念早已不陌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传感器、执行器、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等,而它们之间的通信连接,正是现场总线技术发挥作用的关键。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这一技术的好机会。 拿到书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厚实,沉甸甸的,内容肯定很丰富。我翻开目录,看到里面涵盖了现场总线的各个方面,从基础概念、原理,到各种主流的总线类型(如CAN、Profibus、Modbus、Ethernet/IP等),再到具体的应用案例,结构安排得相当清晰。这对于我这样希望对现场总线有一个全面认识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我尤其关注的是关于不同总线类型之间的比较分析,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如何选择合适总线的指导。在实际项目中,这往往是决定系统效率和成本的关键一步。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觉得比较严谨,学术性也比较强,但同时又避免了过于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用大量的图表和实例来辅助说明。这一点对于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在实际工程中,抽象的概念需要有具体的落地场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例如,书中关于Profibus DP和Profibus PA的区别解释,以及它们各自适用的领域,就非常生动和实用。我曾经在某个项目中遇到过关于选择两种总线类型的困惑,如果当时能有这本书,想必能少走不少弯路。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现场总线网络设计和故障排除的部分。在工业现场,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任何一个小的通信故障都可能导致整个生产线的停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掌握如何进行合理的网络拓扑设计,以及出现问题时如何快速定位和解决,是每个现场总线从业者必备的技能。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我认为是比较深入和细致的,给了我很多启发。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和排版也非常不错,文字清晰,图表布局合理,阅读起来比较舒适。虽然有些专业术语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查阅一些资料,但整体而言,这本书的逻辑性和条理性都做得相当好,循序渐进,能够帮助读者逐步建立起对现场总线技术的完整认知体系。 另外,书中对未来现场总线技术发展趋势的探讨,也让我感到很有价值。随着物联网(IoT)、工业4.0等概念的兴起,现场总线技术也在不断演进,与更高层级的网络融合,实现更智能化的控制和数据分析。这本书能够站在前沿,对这些趋势进行前瞻性的分析,对于我们这些希望不断提升自己技能的工程师来说,是宝贵的参考。 我记得书中在介绍Ethernet/IP时,提到了它如何将传统的以太网技术与工业自动化控制相结合,实现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灵活的网络架构。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在一些大型工厂自动化改造项目中,确实面临着传统总线带宽不足,以及网络部署成本高的问题。Ethernet/IP的引入,似乎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本书可能会有一些挑战,因为它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而且技术性较强。但是,如果能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且结合实际的工程经验进行思考,相信会从中获益匪浅。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可以深入理解现场总线的“为什么”和“怎么做”。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种总线技术优缺点的客观分析。没有哪一种技术是万能的,只有最适合特定需求的。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到位,它帮助读者理解不同总线技术的适用范围,以及它们在性能、成本、易用性等方面的权衡。这对于我们在实际项目选型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现场总线技术参考书。它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图文并茂,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经验的工程师,都能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我个人在这本书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已有的知识,还学到了很多新的概念和技术,对我的工作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评分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嵌入式系统通信的书籍,它深入探讨了嵌入式设备之间以及嵌入式设备与外部系统之间进行通信的各种技术和协议。虽然书名里有“现场总线”,但它更侧重于微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等小型化、集成化设备之间的通信解决方案。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对嵌入式通信协议的深度解析。它不仅仅是列举了CAN、I2C、SPI、UART等协议的名称,而是详细讲解了它们的通信原理、数据帧结构、时序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这对于我进行嵌入式硬件开发非常有帮助。 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CAN总线的部分。CAN总线以其高可靠性、多主控能力和差错检测能力,在汽车电子、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书对CAN总线的帧格式、仲裁机制、错误处理等方面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讲解,让我对CAN总线的理解更上了一层楼。 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其他的嵌入式通信接口,如I2C和SPI。这两种接口在嵌入式系统中非常常见,用于连接各种外围设备,如传感器、存储器、显示器等。本书对它们的通信方式、数据传输速率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选型建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低功耗无线通信技术,如Zigbee、Bluetooth Low Energy (BLE) 等。这些技术在物联网(IoT)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够实现嵌入式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部署便利性。 书中还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讲解如何设计和优化嵌入式通信系统。它从硬件选型、软件驱动开发、协议栈实现等多个方面,提供了实用的建议和技巧。这对于我进行嵌入式系统的实际开发非常有指导意义。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受众非常明确,就是从事嵌入式系统开发、物联网应用开发以及相关领域的工程师和学生。它能够帮助他们快速掌握嵌入式通信的核心技术,并解决实际开发中遇到的问题。 书中大量的原理图、时序图和代码示例,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易懂。我经常会在阅读某个章节时,一边对照图表,一边尝试着在开发板上进行实践,从而加深理解。 我曾经在为一个智能家居项目开发过程中,需要实现多个传感器节点与主控单元之间的通信。如果当时能有这本书,我想我能更快速、更高效地完成通信模块的设计和调试。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专业和实用的嵌入式系统通信技术指南。它内容翔实,讲解清晰,图文并茂,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嵌入式通信技术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评分

我最近拿到一本关于设备诊断与维护的书籍,它主要探讨如何通过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提前预测和诊断潜在的故障,从而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用性。虽然书名里有“现场总线”,但它更侧重于“监测”和“分析”的层面,以及如何利用各种通信手段获取监测数据。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对各种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介绍。它详细讲解了振动分析、热成像分析、油液分析、声发射分析等多种诊断方法,以及它们各自的原理、适用范围和数据解读技巧。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振动分析的内容。振动是设备运行状态最直观的体现之一,通过分析设备的振动频谱,可以判断出轴承、齿轮、转子等部件是否存在损伤。书中对振动信号的采集、处理和特征提取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基于状态监测的预测性维护策略。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长期监测和分析,建立设备的状态模型,从而预测设备的剩余寿命,并在设备发生故障前进行预防性维修。这对于降低维护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非常有意义。 书中还花了不少篇幅来讲解各种传感器技术,包括加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以及它们在设备状态监测中的应用。它分析了不同类型传感器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具体的监测需求来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受众非常广泛,既适合设备维护工程师、检修技术人员,也适合设备管理人员、生产计划人员。它能够帮助读者掌握有效的设备诊断和维护技术,从而延长设备寿命,降低运行成本。 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诊断图谱和维护建议,使得抽象的诊断方法变得具体易懂。我经常会在阅读某个章节时,一边对照图表,一边思考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这些知识。 我曾经在处理一个关键生产设备的故障时,由于缺乏有效的诊断手段,导致维修时间过长,影响了生产。如果当时能有这本书,我想我能更快地定位故障原因,并采取更有效的维修措施。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实用且深入的设备诊断与维护技术指南。它内容翔实,讲解清晰,图文并茂,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设备诊断与维护领域技术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好书。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工业通信协议栈的书籍,它深入探讨了不同工业协议的底层实现和工作原理。虽然书名里提到了“现场总线”,但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工业网络通信的“内幕揭秘”,让我从更深层次理解这些协议的奥秘。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对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协议的精细拆解。它不仅仅是告诉你一个协议叫什么名字,而是深入到数据包的每一位,讲解它是如何被编码、传输、以及如何保证数据在嘈杂的工业环境中不丢失、不损坏。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错误检测和纠正机制的讲解。在工业现场,电磁干扰、信号衰减等问题非常普遍,通信的可靠性至关重要。这本书详细介绍了CRC校验、校验位、握手协议等机制,以及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来保证通信的鲁棒性。 书中还对几种主流的工业通信协议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分析,比如Modbus TCP/IP和Profinet。它从协议设计的哲学、性能特点、应用领域等方面,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异同。这对于我们选择最适合特定应用的协议非常有帮助。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提到了网络延迟和抖动问题。在实时控制系统中,通信的及时性和稳定性是关键。这本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优化建议,比如通过调整报文优先级、优化网络拓扑等方式来改善通信性能。 书中还花了不少篇幅来讲解协议的实现细节,比如报文的解析、状态机的设计等。这对于一些需要进行底层开发或者协议栈定制的工程师来说,非常有参考价值。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受众主要是对工业通信有深入研究兴趣的技术人员,或者需要进行底层通信开发、协议栈优化的工程师。它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并解决实际开发中遇到的复杂问题。 书中大量的协议格式图、状态转移图和伪代码示例,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易懂。我经常会在阅读某个章节时,一边对照图表,一边尝试着在脑海中模拟数据的传输过程。 我曾经在为一个特定工业设备设计通信接口时,需要实现一个自定义的通信协议。如果当时能有这本书,我想我能更好地理解通用协议的设计模式,并从中获得灵感,设计出更健壮、更高效的协议。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专业和深入的工业通信协议栈技术指南。它内容翔实,讲解细致,图文并茂,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工业通信底层技术细节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工业互联和数据共享的书籍,它探讨了如何在工业环境中实现设备之间、系统之间以及人与设备之间的高效信息交换。虽然书名里有“现场总线”,但它更侧重于构建一个智能、互联的工业生态系统。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对工业物联网(IIoT)概念的深入解读。它阐述了IIoT的核心理念、关键技术以及它将如何改变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我一直对IIoT很感兴趣,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来理解它。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数据集成和互操作性的讨论。在实际的工业环境中,往往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厂商的设备和系统,它们之间的数据格式和通信协议各不相同。如何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的有效集成和互操作,是构建智能工业的关键。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数据通信和传输技术,包括有线通信、无线通信以及云平台的数据传输。它分析了不同技术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来选择最合适的传输方案。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边缘计算在工业互联中的作用。边缘计算能够将数据处理能力部署在靠近数据源的设备端,从而降低网络延迟,提高数据处理效率。这对于实现实时决策和智能控制非常有意义。 书中还花了不少篇幅来讲解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在工业互联网时代,大量的敏感数据将在网络中流动,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和隐私,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书中对相关的技术和策略进行了探讨。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受众非常广泛,既适合工业领域的工程师、技术人员,也适合企业管理者、IT从业者。它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工业互联的价值,并为构建未来的智能工厂提供指导。 书中大量的系统架构图、技术选型建议和发展趋势分析,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易懂。我经常会在阅读某个章节时,一边对照图表,一边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应用这些理念。 我曾经在参与一个智能制造项目时,需要协调不同部门的技术资源,共同构建一个数据共享平台。如果当时能有这本书,我想我能更清晰地向团队成员阐述项目的技术路线和发展愿景。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前沿且实用的工业互联与数据共享技术指南。它内容翔实,讲解清晰,图文并茂,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工业互联领域技术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好书。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繁体阳文篆书繁体阳文篆书

评分

很好的书,买的不错,好好学习下

评分

挺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好好学习一下~~~~~~~~~加油加油~~~~~~~~~

评分

原理比较多,不适合应用,不过质量不错,本来想退的,不过要运费就算了

评分

没收到发票

评分

忙死了,还没时间去看,不过翻翻目录确实很专业的感觉。

评分

很好,慢慢看吧!

评分

买来学习一下,京东买书很方便,送的非常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