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2007年北京論壇分論壇文集

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2007年北京論壇分論壇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馬戎 著
圖書標籤:
  • 族群關係
  • 宗教研究
  • 北京論壇
  • 文化交流
  • 社會學
  • 人類學
  • 多元文化
  • 共處
  • 中國
  • 學術會議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99536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619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21世紀中國民族問題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16
字數:41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一書,收錄瞭2007年第四屆北京論壇“族群交往與宗教共存”分論壇上的22篇論文。這些由國內外著名學者提交的論文涉及民族/族群研究和宗教研究的各個重要領域,介紹瞭國際學術界和中國學者在民族/族群研究和宗教研究方麵的全新成果,對一些人們普遍關心的核心議題開展瞭深入的討論。

作者簡介

馬戎,男,北京大學社會學係、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傢行政學院、武漢大學、南開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寜夏大學、新疆大學等十幾所大學客座或兼職教授。1968~1973年在內濛古東烏珠穆沁旗插隊。l973~1976年在內濛古農牧學院農機係學習。1979~1982年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研究生。1984年、l987年先後獲得美國布朗大學社會學碩士、博士學位。1987年到北京大學任教。1990~1991年為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博士後。1997年、2000年和2006年先後為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客座研究員、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美國杜剋大學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民族問題、教育問題、貧睏問題、人口遷移與城市化問題等。

目錄

雙重國籍:國民認同的危機抑或更好世界的預兆?
——對21世紀國民認同的反思【內森·格萊澤(Nathan Glazer)】/1
外族統治的社會學分析【邁剋爾·赫剋托(Michael Hechter)】/18
戰爭、民族主義與神聖性【約翰·哈欽森(John Hutchinson)】/24
加拿大、西班牙和英國如何協調民族多樣性【濛特塞拉特·吉伯淖(Montserrat Guibernau)】/36
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和中國的少數族群:比較和對照【科林·馬剋拉斯(Colin Mackerras)】/56
“亞裔人”、“黃種人”、“名譽白人”?
——亞裔族群在美國種族分層製度中的社會定位和身份認同【周 敏】/72
作為民族國傢基礎的公民與族群民族主義:文化多元主義處在十字路口瞭嗎?
【帕薩·內斯·慕剋吉(Partha Nath Mukherji)】/84
民族身份認同“危機”視角下的美國移民辯論睏境【陳崛斌 梅仁毅】/100
中文“民族” 和中國“各民族”的區彆與聯係
——理解中國族群關係(ethnic relations)的另一個視角【寜 騷】/129
少數民族教育政策與和諧的多元文化論【白傑瑞(Gerard Postiglion)】/137
作為族群認同擔當者的族群企業傢
——中國涼山彝族(諾蘇)的個案研究【托馬斯·海貝勒(Thomas Heberer)】/166
勞動力市場跨國化和跨國的非正規經濟【李明歡】/199
民族形象之擅用:全球化進程中韓國的大米之文化政治學【金光億】/208
茶及其“他者”【王銘銘】/227
漢藏曆史關係的新思考:一個反思性曆史研究【王明珂】/237
族群孤島與族群邊界的維持【周大鳴】/267
關於民族地區形象宣傳的幾點思考【於長江】/296
宗教儀式、邊界以及在差異中共存【羅伯特·韋勒(Robert P.Weller)】/311
印度的國傢、宗教多數群體與宗教共存現象【奧門(T.K.Oommen)】/321
印度的宗教共存【阿尼塔·夏爾瑪(Anita Sharma)】/343
宗教行動者:宗教群體資格論【方 文】/349
馬來西亞的族群、宗教多樣性和族際和諧【陳誌明(Tan Chee-Beng)】/382

精彩書摘

  《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2007年北京論壇分論壇文集》:
  荷蘭作為一個很純淨的單一文化的民族國傢,也曾接受瞭多元文化政策。這是另一個經典的例子。但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實行的開明的文化政策到90年代已經徹底失敗瞭,這是因為人們明顯地感覺到迅速發展的“荷蘭的伊斯蘭化”的威脅。這種威脅導緻“歐洲各國積極地轉嚮發展由政府主導的單一文化主義模式”。歐洲還有更多國傢也經曆瞭這種情況。
  我想要指齣的是,現在的單一文化的民族國傢迅速異質化的情況,不同於那些在數韆年的曆史過程中早已異質化瞭的民族國傢。在勞動力和服務全球化流動的時代,曆史上的那些民族國傢正在從“想象的”(imagined)同質的單一文化嚮“無法想象的”(unimaginahle)異質文化轉變。在文化上已經多元化的後殖民國傢中,多元文化性的客觀條件已經不再以原來的方式/形式存在瞭。因此,我們有必要將多元主義(pluralism)與多元文化主義相區分。
  多元主義不僅僅是對文化多樣性的肯定,如宗教、語言、習俗、禮儀、意識形態,它還錶現在結構性的聯邦製度、民主分權、經濟、文化、政治製度、多黨政治體係及自願創辦的協會中。在尋求共贏(common good)的衝突、對話、談判的框架內,多元主義允許不同的利益群體共存和相互影響。多元主義框架的主要特徵是“共贏並不是推理齣來的……共贏的範圍和內容隻有在談判的過程之中或之後纔能(在後天的過程中)確定”。
  ……

前言/序言

導  言
馬戎
2004年11月北京大學舉辦瞭首屆“北京論壇”(Beijing Forum),邀請瞭世界各國的著名學者近百人齣席。我那時擔任北京大學社會學係主任和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受學校委托在這一年的北京論壇活動中組織瞭一個社會學、人類學分論壇。那次分論壇共邀請瞭12位著名學者齣席,其中有日本的中根韆枝教授、中國香港的李沛良教授,4位中國大陸學者和6位韓國學者,大傢一緻認為在這次會議的交流中收獲很大。自首屆論壇取得成功後,北京大學此後每年11月舉辦一次北京論壇,這已經成為燕園的年度學術盛會。
2007年舉辦瞭第四屆北京論壇。這屆論壇的主題是“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展模式”(The Harmony of Civilizations and Prosperity for All:Divers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在這屆論壇中我負責組織瞭一個分論壇,具體議題是“族群交往與宗教共存”(Ethnic Relations and Religious Coexistence),我認為這個議題與這屆北京論壇的主題十分契閤,而且可以突齣社會學、人類學這兩個學科的學術特點。
在分論壇的申報書中,我是這樣寫的:“21世紀的世界依然充滿瞭各種矛盾與衝突,其中許多衝突與宗教、民族/族群、人口遷移密切相關。‘文明衝突論’強調的即是宗教和種族/族群的衝突。現在發生在世界許多地區的社會動蕩、街頭騷亂、內戰和國傢之間的戰爭,絕大多數都有宗教、族群背景。所以因曆史上的或近期的人口遷移、社會變遷所引起的族群矛盾和宗教衝突,是新世紀全世界都十分關注的焦點。各國人文學者、社會科學傢們都在努力調查、研究、探討應當以什麼樣的基本思路來協調與改善種族/族群關係、引導不同宗教之間的和平共處。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總人口超過1億,民族自治地方麵積為國土麵積的64%;藏傳佛教、伊斯蘭教信眾數量巨大,境外宗教勢力對國內信眾的影響正在不斷加強。通過這一屆北京論壇,邀請各國傢和地區在族群/民族研究和宗教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與中國學者共同討論和交流在這些領域中的理論探討、實證研究的成果,共同分析人類社會中族群關係和宗教問題的發展趨勢,非常必要。”
我的申請在2006年底得到北京論壇組委會的認可。此後,我便開始著手聯絡世界各地研究民族、族群、民族主義和宗教問題的著名學者,希望把這次分論壇辦成一個世界水準的高層次學術對話。在徵詢齣席意嚮的郵件交往中,有許多著名學者欣然允諾齣席,這自然對我是一個極大的鼓舞。
族群/民族作為人類社會的重要群體形式,長期以來受到各國社會科學界的高度關注。20世紀80年代我在布朗大學讀書時,由於博士論文選題是“人口遷移與族群交往”,調查的對象是中國內濛古地區農牧區的濛漢群體,所以必然要關注社會學的族群理論、研究方法和經典案例。我那時選修瞭格德沙爾德(Calvin Goldscheider)教授開設的Ethnicity研究生課程,係統地閱讀瞭有關族群理論和研究案例的基礎文獻。我覺得自己在族群基礎理論方麵收益最多的是哈佛大學格萊澤(Nathan Glazer)教授與莫尼汗(Daniel Moynihan)教授閤編的Ethnicity一書,而赫剋托(Michael Hechter)教授在Internal Colonialism一書中提齣的“擴散模式”和“內部殖民主義模式”的比較框架,對於我分析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區(內濛古、西藏等地)與漢族地區之間橫嚮的宏觀政治、經濟關係有十分直接的藉鑒意義。在族群關係構建及縱嚮發展的理論框架方麵,對我啓發最大的是戈登(Milton Gordon)教授的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而在選擇分析指標體係方麵,對我幫助最大的是辛普森(George Simpson)教授與英格爾(Milton Yinger)教授閤編的Racial and Cultural Minorities。
我在1987年春畢業後來到北京大學任教。自1988年至2014年,我一直在社會學係開設“民族社會學”研究生課程。在我的課程大綱提供的參考書目中,我盡量把在族群研究中最著名和影響最大的學者們的著作和論文提供給學生,這也催促我自己不斷去擴展自己的閱讀範圍。除瞭閱讀國內著名學者如費孝通教授、潘光旦教授、吳文藻教授等人的著作和20世紀50年代的少數民族社會曆史調查資料外,我也開始關注歐洲學者對“民族主義”的研究。例如通過閱讀安東尼·史密斯(Anthony Smith)教授的National Identity和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教授的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等著作,我對於起源於西歐的“民族主義”的曆史演變有瞭更深一步的理解。而本尼迪科特·安德森教授的Imagined Community(中文譯名為《想象的共同體》)對我理解歐洲的“民族主義”理念進入亞洲殖民地後在當地社會“民族建構”(nation-building)中塑造的“非傳統模式”具有極大的啓發。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我曾經在內濛古牧區插隊當牧民,對濛古族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有所瞭解。我1988年在西藏組織問捲和戶訪調查,1997年在新疆調查人口遷移和雙語教育,後來甘肅和青海也成為我調查的區域。在這些實地調查中和與當地乾部、學者和民眾的接觸中,我感到在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後,市場經濟對西部以國有企業為基礎的地方經濟和就業帶來很大衝擊,在“落實政策”過程中重新強化的民族意識把這些社會矛盾引嚮瞭令人擔憂的方嚮。我們如果想真正理解中國民族問題的發展演變,不僅需要梳理中國傳統的“夷夏”觀和治理邊疆群體的思路,同時也需要閱讀更多有關族群、民族和民族主義方麵的國內外學術著作,進行深層次的理論探討。
杜剋大學的霍洛維茨(Donald Horowitz)教授在他的著作Ethnic Groups in Conflict一書中,不僅係統地分析瞭世界各國的族群矛盾,對各國政府為改善族群關係采取的政策的客觀效果也進行瞭比較分析。通過對大量實際案例的分析研究,他認為政府以欠發達地區為對象的地區優惠政策的實際效果明顯好於以族群為對象的群體優惠政策。2006年我在杜剋大學社會學係授課期間認識瞭霍洛維茨教授,此後我非常希望能夠進一步與他進行交流。2006年在齣席一次學術會議時我認識瞭The National Question in Marxist-Leninist Theory and Strategy的作者康納(Walker Connor)教授,他的這本書是西方學者研究馬列主義民族理論的經典。閱讀這些經典著作和結識這些享譽學術界的大師級學者,使我在思考中國的民族問題時獲益匪淺。我也非常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機會聆聽他們的學術思想,並把他們的研究成果介紹到國內。
所以,在確定瞭由我負責組織這次分論壇之後,我覺得這是一次韆載難逢的機會。我希望能夠把那些我仰慕已久的著名學者們邀請到北京大學,組織一個具有國際水準的族群研究和宗教研究的盛會。我梳理瞭我手邊研究族群問題的經典英文文獻的作者名單和聯係方法,包括一些我從未謀麵但對他們的著作很熟悉的學者,請學術界的朋友嚮我推薦被邀請人選,同時通過郵件開始積極與世界各國的著名學者聯係。
考慮到許多國外學者不懂中文,為瞭打消他們對交流不便的顧慮,我們的這個分論壇明確規定工作語言是英語,取消同聲翻譯。因為據我自己多次參加國內組織的學術會議的經驗,凡是涉及專業詞匯和文獻,那些高薪請來的專業同聲翻譯人員很難把講演和迴答的內容全麵和準確地翻譯齣來。在2004年我組織的北京論壇的分論壇上,最後大傢的問答討論自動改為英語,可以把意思錶達得更加清楚而且節約大量時間。我相信,把英語規定為分論壇的工作語言,這是鼓勵那些國際著名學者參加這次會議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感到特彆榮幸的是,哈佛大學的格萊澤教授、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赫剋托教授、杜剋大學的霍洛維茨教授等都迅速迴復錶示願意齣席。我特彆感到可惜的是,在開會之前兩周,霍洛維茨教授由於杜剋大學的校內重要事務臨時取消瞭齣席的計劃。康納教授也答應齣席論壇,但是他在7月份告訴我由於健康檢查的結果,醫生堅決不同意他乘飛機齣行,他隻好放棄這個與中國學者交流的機會。安東尼·史密斯教授答復說,他由於年事已高已不再外齣旅行,無法齣席北京論壇,但是他嚮我推薦瞭他的兩位學生,也就是後來齣席會議的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約翰·哈欽森(John Hutchinson)教授和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的濛特塞拉特·吉伯淖(Montserrat Guibernau)。霍布斯鮑姆教授因論壇會期與他其他的計劃相衝突,所以無法齣席,他是研究歐洲民族主義的一位具代錶性的資深學者,非常可惜失去瞭一次嚮他當麵請教的機會。我曾多次設法聯絡《想象的共同體》一書的作者安德森教授,他在康奈爾大學的同事告訴我,安德森教授居住在東南亞“某處”多年,無法聯係到,這使我感到十分遺憾。華盛頓大學的郝瑞教授(Stevan Harrell)是研究中國彝族的著名學者,因為會期與他的日程有衝突他也無法齣席這次論壇的活動。
在這個聯係過程中還齣現瞭一個小插麯,我聯係瞭和吉伯淖教授閤編The Ethnicity Reader的約翰·雷剋斯(John Rex)教授,但是他迴郵件錶示,因為他不贊同中國政府的西藏政策,所以不能齣席在北京舉辦的這次論壇,而且他還給我邀請的其他外國學者發送郵件,要求他們一緻抵製這次會議。在外國學術界有些政治上比較偏激的學者,我認為這也並不奇怪,但我隨後就收到澳大利亞的馬剋拉斯(Colin Mackerras)教授給我並轉發所有被邀請學者的信函,錶示他完全支持這次論壇的主題,呼籲大傢理性看待這次純學術性的對話論壇並積極參與。馬剋拉斯教授早在1964年就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後來的北京外國語大學)任教,“文化大革命”後直至近幾年仍堅持在該校任教,他非常熟悉中國社會,對許多問題能夠做齣理性客觀的判斷。我和他相識多年,這次論壇自然他也在被邀之列。我對那次他對論壇的支持一直非常感激。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長期研究美國族群認同問題的奧爾巴(Richard Alba)教授也接受瞭邀請。他齣版的Ethnic Identity是解讀美國白人族群性的經典之作。我同時也邀請瞭奧爾巴教授的學生,畢業後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任教的周敏教授。據我所知,周教授是改革開放後留學美國的社會學專業的學生中唯一的一個主修ethnicity的大陸學生,她的博士論文China Town在美國齣版後很快就被譯成中文在大陸齣版。我在2000年在洛杉磯分校授課時與她有多次交流,我相信作為長期生活在美國研究少數族裔的華人學者,她一定可以為這次論壇帶來一些特殊的視角。我也聯係瞭在夏威夷的杜磊(Dru C. Gladney)教授,1980年代他曾在中央民族大學留學,後來因齣版Muslim Chinese和後續著作成為研究中國穆斯林群體最有影響的美國學者。戈倫夫(Tom Grunfeld)教授是美國研究西藏問題的專傢,我從1983年就與他相識,他在1987年齣版的The Making of Modern Tibet在國內也有中譯本。德國的王海(Thomas Heberer)教授是歐洲研究中國少數民族問題的專傢,我曾協助把他研究彝族民營企業的專著《涼山彝族企業傢》(民族齣版社,2005年)譯成中文在大陸齣版。他們都積極錶示願意齣席論壇。
我們在關注歐美學者的同時,也邀請瞭亞洲和中國港颱地區研究族群問題和宗教問題的幾位著名學者。印度是亞洲的另一個古老的國傢,是佛教的發源地,也是族群關係比較復雜的國傢,這次論壇邀請瞭三位印度學者:慕剋吉(Partha Nath Mukherji)教授、奧門(T.K.Oommen)教授和阿尼塔·夏爾瑪(Anita Sharma)教授。慕剋吉教授是印度社會科學研究所的所長,是研究印度族群問題的資深學者;奧門教授和夏爾瑪教授的主題則是宗教共存。中國香港大學的白傑瑞(Gerard Postiglione)教授是研究中國少數民族教育的專傢,在這個領域齣版瞭多部專著並主編有關民族教育專題的英文期刊。曾長期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的馬來西亞學者陳誌明(Tan Chee-Beng)是研究馬來西亞族群關係的專傢,他齣版的關於馬來西亞華人變遷史和族群政策的著作是這一專題的核心文獻。中國颱灣中研院的王明珂教授是哈佛大學張光直教授的學生,他是研究中國西部族群認同現狀與演變史的著名學者,他齣版的《華夏邊緣》、《羌在漢藏之間》等著作在大陸十分流行。韓國的金光億教授是費孝通先生的老朋友,牛津大學人類學博士,曾任韓國人類學會會長,自1995年我們在北京大學舉辦第一屆中國人類學高級研討班開始,他一直和我們保持密切聯係,曾齣席我們組織的2004年北京論壇的活動。以上這些學者都被邀請齣席瞭2007年的這次北京論壇。令人遺憾的是,齣席瞭2004年論壇的另一位費孝通教授的老朋友,日本東京大學的中根韆枝教授,因為國內其他事務未能齣席這次論壇。
這次分論壇的主題有兩個,一個是族群/民族問題,另一個是宗教問題。由於我本人對宗教研究的學者不很熟悉,所以在討論邀請名單時,我谘詢瞭近期曾在美國貝勒大學從事過博士後研究、到北大任教的盧雲峰老師。這次宗教專題邀請到的學者有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的貝剋爾(Eileen Barker)教授、美國波士頓大學專門研究中國宗教問題的羅伯特·韋勒(Robert P. Weller)教授、美國貝勒大學的約翰遜(Byron Johnson)教授、中國香港城市大學的梁景文(Graeme Lang)教授和中國颱灣中研院的黃樹民教授。黃教授的演講題目是“Religion as Means of Cultural Reproduction: The Case of a Yunnan Chinese Village in Northern Thailand”,介紹泰國北部一個華人村落如何通過宗教活動來實現文化再生産。這次論壇有些遺憾的是還有兩位國外大學的學者提交瞭論文摘要,但最終未能齣席。一位是愛丁堡大學的約瑟夫(John E. Joseph)教授,另一位是土耳其中東理工大學(Middle East Tech Univ.)的達吉(Ihsan D. Dagi)教授。
來自國內的學者共有12 位。廈門大學的李明歡教授是研究歐洲華人社會的專傢;中央民族大學的楊聖敏教授是新疆問題專傢;南京大學的範可教授對福建的迴民社區開展瞭深入調查;中山大學的周大鳴教授、雲南民族大學的和少英教授、中央民族大學的潘蛟教授,都是研究中國民族問題的專傢;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梅仁毅教授是研究美國族群問題的專傢。這次分論壇有5位學者來自北京大學,寜騷教授是研究世界民族問題和民族政策的專傢,王銘銘教授對福建民間社會進行過詳盡的民族誌調查,方文教授是研究國內宗教特彆是基督教的專傢,於長江和我本人曾長期在西部民族地區開展實地調查。
從以上的齣席者名單來看,說得上是“群星燦爛”。雖然仍有好幾位我慕名已久的著名學者未能到會,但據多名參會學者告訴我,這已經是許多年來他們齣席的最高品位、著名學者人數最多的一次盛會。北京論壇的開幕式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開幕式結束後,各分論壇在人民大會堂各廳分彆舉辦瞭第一階段的學術講座。第二天的學術講座則迴到北京大學校園,在英傑國際交流中心舉辦,北京大學各院係的教師和學生也旁聽瞭各分論壇的精彩學術報告。這是非常忙碌和興奮的幾天,也是在學術上收獲極大的幾天。我相信許多與會者也有同感。香港大學的白傑瑞告訴我,他在許多年前讀本科時就在讀格萊澤教授的著作,這一次終於有機會見到本人,感謝北京大學為大傢提供瞭這次難得的交流機會。
還在論壇正在進行的期間,我們請來的許多國外學者便紛紛被北大其他院係和兄弟院校邀請去做講座或交流,當時的燕園充滿瞭濃厚的學術氣息。由於格萊澤教授是第一次訪問北京,論壇結束後我便陪同他和他的夫人遊覽頤和園,他雖然年近90歲,但是精神非常好,一直步行上瞭佛香閣。我們除瞭討論中國和美國的族群問題外,還商定瞭在2010年共同在波士頓組織一次中美學者的族群研究的研討會,把研究對象的地域限定在中美兩國,由他和我分彆組織美國和中國的參會學者團隊。這次研討會如期於2010年在波士頓塔夫茲大學召開,有6名中國學者齣席,研討會獲得圓滿成功。塔夫茲大學的研討會可以說是2007年北京論壇的一個副産品。
自從論壇的活動結束以後,我便考慮如何爭取將這次分論壇的論文匯編成文集齣版,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這件事一直拖延下來。第一個原因是有些與會學者僅提交瞭發言的摘要,會後多次催促也未能得到他們發言的全文。第二個原因是論文的翻譯也拖瞭一段時間。在2007年鞦季我在北京大學開設的“民族社會學”研究生課程上,我鼓勵選課的研究生們把翻譯這次分論壇的論文作為這個課程的期末作業,所以有部分論文在2008年初由學生譯成中文。第三個原因是缺乏齣版資助,我找到北京論壇組委會的負責人,希望得到齣版經費,但是始終沒有結果。幾個因素加在一起,齣版論文集這件事就拖下來瞭。
時間一年一年地過去,2012年我與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閤作,主編一套《21世紀中國民族問題叢書》,已先後齣版瞭12本。近期在齣版社的催促下,我決定把2007年北京論壇的“族群交往與宗教共存”分論壇現有的論文譯文整理齣來,作為這套叢書之一正式齣版。
我把計算機裏保存的這次分論壇的材料梳理瞭一下。我先後共收到瞭完整論文25篇,其中國內學者會後提供的中文論文8篇,其餘17篇英文論文的中譯本的質量參差不齊,需要進行校對。我便請瞭兩位過去的學生王娟和王凡妹幫助我承擔校對工作。最後篩選匯集成瞭大傢麵前的這本文集。
在校對這些論文的過程中,我感到論文當中提齣的許多觀點和思路,在今天仍然極具啓發意義。如格萊澤教授討論的“雙重國籍”問題,慕剋吉教授介紹的印度“民族構建”中的基礎概念和邏輯,吉伯淖教授對加拿大、英國和西班牙在處理民族多樣性時的政策比較,馬剋拉斯教授對澳大利亞土著人政策演變的討論,白傑瑞教授對中國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分析,金光億教授對大米在韓國民族主義構建中象徵意義的討論,王明珂教授對中國藏彝走廊居民認同意識的調查,李明歡教授對勞動力國際化的分析,韋勒教授、夏爾瑪教授和方文教授等對中國和印度宗教現象的分析,等等。這些議題對於我們理解今天世界上各國的族群問題與宗教問題提供瞭深刻的觀察分析思路和大量豐富生動的案例素材,對於國內學者思考和研究這些專題無疑會有特殊的啓示意義和示範效果。
我非常感謝北京大學舉辦的北京論壇給我們提供瞭這樣一次韆載難逢的高層次學術交流的機會,我也非常感謝所有參加這次分論壇的各國傢或地區的學者,正是他們的積極參與使這次分論壇獲得完滿的成功。我們都相信這個世界最終會越變越好,但是在此之前,我們不得不麵對社會中各種復雜、尖銳的族群矛盾和宗教衝突,因此,社會科學研究者擔負的社會責任必然是十分沉重的,希望這本以族群關係和宗教共存為主題的論文集對於大傢思考和研究世界和中國的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能夠有所裨益。





《全球化視域下的文化認同與身份建構:2007年北京論壇分論壇文集》 引言: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時代畫捲 21世紀初,世界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經濟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滲透到人類社會的各個角落,技術革新日新月異,信息傳播瞬息萬變。在這樣的浪潮中,文化與宗教的邊界日益模糊,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之間的互動變得空前頻繁。這既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機遇,促進瞭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與融閤,也帶來瞭嚴峻的挑戰,諸如文化衝突、身份焦慮、極端主義的抬頭等問題,深刻地影響著全球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思想格局。 正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2007年北京論壇應運而生,匯聚瞭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思想傢和實踐者,共同探討在全球化進程中,文化認同與身份建構所麵臨的復雜議題。本書《全球化視域下的文化認同與身份建構:2007年北京論壇分論壇文集》正是此次論壇的重要成果,它收錄瞭圍繞這一核心主題,在不同分論壇上展開的深入研討和精彩論文。這些文集不僅是思想的火花,更是對當下時代挑戰的積極迴應,力圖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為我們理解並應對文化與身份的重塑提供深刻的洞見。 第一部分:文化認同的多元維度與演變 本書的首要關注點在於對“文化認同”這一核心概念進行多角度的審視和深入的剖析。在全球化衝擊下,傳統的、相對單一的文化認同模式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書中的多篇論文,從不同的理論視角和地域實踐齣發,揭示瞭文化認同的多元化、流動性以及其在不同社會情境下的動態演變。 有學者從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角度,探討瞭社群、國傢、民族等宏觀層麵的文化認同如何受到全球化浪潮的解構與重塑。他們分析瞭跨國移民、文化商品流通、大眾傳媒傳播等因素如何打破原有的文化藩籬,使得個體和群體在多元文化環境中,重新界定自身的文化歸屬。例如,對新移民社群的研究,揭示瞭他們在保留原有文化傳統的同時,積極融入新環境,形成瞭一種“混閤型”的文化認同。 另有研究聚焦於微觀層麵,關注個體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消費、語言、服飾、社交網絡等方式,主動或被動地建構和錶達自己的文化認同。這些研究強調瞭在後現代語境下,文化認同不再是固定的、先天的屬性,而是可以被主動選擇、塑造和協商的過程。作者們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如青年亞文化的興起、網絡社群的形成等,展現瞭文化認同的靈活性與復雜性。 此外,本書還關注瞭文化認同在後殖民語境下的復雜性。許多論文探討瞭曆史上殖民主義對被殖民地區文化認同造成的創傷,以及在後殖民時代,這些地區如何努力掙脫文化霸權的束縛,重拾和再創自身獨特的文化價值。這其中既包括對民族語言、曆史記憶的復興,也包括對本土哲學、藝術的創新性闡釋。 第二部分:身份建構的挑戰與策略 在文化認同多元化和流動性的背景下,“身份建構”成為本書的另一核心議題。它不僅關乎個體如何認知自身,更關乎群體如何在社會互動中確立和維係自身的存在。本書中的研究,深入探討瞭在全球化背景下,身份建構所麵臨的嚴峻挑戰,以及個體和群體所采取的各種策略。 首先,本書關注瞭“身份焦慮”的普遍性。在全球化帶來的信息爆炸和文化衝擊下,許多個體和群體感到迷失,不確定自己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所處的位置。這種焦慮可能錶現為對傳統價值的過度懷舊,也可能錶現為對西方文化的盲目追隨。論文分析瞭造成這種焦慮的深層原因,如經濟不平等、社會流動性下降、文化同質化趨勢等。 其次,本書深入探討瞭“邊界”的重塑與消解。在全球化時代,傳統的國傢、民族、宗教、階級等邊界變得模糊。許多研究關注瞭身份的跨越性,例如,跨國界社群的形成,網絡身份的構建,以及在消費主義浪潮下,消費符號如何成為重要的身份標識。同時,也有論文探討瞭邊界的重構,例如,在一些地區,基於地方性認同、生態意識或特定價值觀的身份社群正在興起,試圖在普遍主義的全球化敘事中,尋找到自身獨特性。 第三,本書還重點分析瞭不同群體在身份建構中的策略。這包括: 抵抗與維權: 針對文化霸權和身份壓迫,許多群體采取瞭抵抗性的策略,例如,通過文化生産、社會運動、法律途徑等方式,維護自身的文化權利和身份尊嚴。 協商與融閤: 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環境下,許多個體和群體並非簡單地排斥異質文化,而是通過協商、藉鑒和融閤,在保持自身獨特性的同時,豐富和拓展瞭自身的身份內涵。 象徵性行動: 身份的建構往往伴隨著大量的象徵性行動,如語言的使用、節日慶典的舉行、曆史記憶的敘述等。本書中的研究,通過對這些象徵性行動的細緻分析,揭示瞭身份建構的深層邏輯。 第三部分:全球化與本土化:張力與共生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目光投嚮瞭在全球化語境下,普遍的全球化浪潮與頑強的本土化力量之間的辯證關係。這種關係並非簡單的對抗,而是一種復雜而深刻的張力與共生。 許多研究探討瞭全球化對本土文化的衝擊。全球消費主義的蔓延,強勢文化的滲透,以及標準化生産模式的推廣,都可能導緻本土文化的衰落和同質化。然而,作者們也敏銳地觀察到,本土文化並未因此而消失,反而以新的形式煥發生機。例如,一些傳統手工藝在與現代設計結閤後,煥發瞭新的生命力;一些地方性的節慶活動,通過媒體的傳播,獲得瞭更廣泛的關注。 本書中的論文,強調瞭“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重要性。即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將普適性的元素與本土的具體情境相結閤,形成既符閤全球趨勢,又能保持地方特色的文化實踐。例如,對跨國企業在不同國傢推行本地化戰略的研究,以及對本土媒體如何消化吸收國際敘事,並將其融入本土文化語境的分析,都深刻地體現瞭這一理念。 此外,本書還關注瞭“文化生産”在全球化進程中的地位。作者們分析瞭不同文化産品(如電影、音樂、文學、藝術等)如何在跨國傳播中,既受到全球潮流的影響,又融入本土的審美趣味和價值觀念,從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全球文化産品。 第四部分:後現代語境下的文化與身份新課題 本書的最後一大部分,聚焦於後現代主義思潮對文化與身份研究提齣的新課題。後現代主義打破瞭宏大敘事,強調碎片化、多元化和不確定性。在這樣的理論框架下,文化認同和身份建構呈現齣更為復雜和多元的麵貌。 作者們探討瞭“身份的解構”。在後現代社會,單一的、穩定的身份變得難以維持,個體可能同時擁有多種身份,並且這些身份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例如,網絡身份的齣現,使得人們可以在虛擬世界中進行身份的嘗試和重構。 同時,本書也關注瞭“後現代的文化融閤”。全球化加速瞭不同文化元素的交流,後現代主義的視角,使得這種融閤不再是簡單的“嫁接”,而是更加自由、碎片化和具有創造性的組閤。這可能導緻新的文化形式和審美趣味的産生,也可能帶來文化上的混亂和失語。 此外,本書還觸及瞭“全球化與宗教的互動”這一重要議題。在全球化背景下,宗教的傳播方式、內容和功能都發生瞭深刻的變化。一些宗教通過跨國網絡和媒體,獲得瞭更廣泛的傳播,也麵臨著與其他宗教和世俗文化互動帶來的挑戰。本書中的相關研究,深入分析瞭在全球化語境下,不同宗教如何理解和迴應現代性,以及如何與其他文化和身份形成互動關係。 結語:洞見未來,塑造共生 《全球化視域下的文化認同與身份建構:2007年北京論壇分論壇文集》所呈現的研究成果,不僅是對2007年北京論壇重要學術思想的記錄,更是對我們理解當下世界深刻變革的重要貢獻。在信息爆炸、文化多元、身份流動的時代,本書提供瞭一個珍貴的思想平颱,匯聚瞭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學術領域的智慧,共同探索人類社會在應對全球化挑戰時,所麵臨的文化認同與身份建構的復雜議題。 本書的研究,揭示瞭文化認同的多元維度及其動態演變,剖析瞭身份建構所麵臨的挑戰與策略,闡釋瞭全球化與本土化之間的張力與共生關係,並對後現代語境下的文化與身份新課題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這些研究成果,無疑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洞見,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自身在多元世界中的位置,以及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以更加包容、開放和富有創造性的姿態,去構建一個更加和諧、共生的未來。閱讀本書,就是參與一場跨越國界、跨越文明的思想對話,共同為理解和塑造人類共同的未來貢獻智慧。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摘要部分,盡管篇幅不長,卻像一把精巧的鑰匙,瞬間打開瞭我對具體議題的好奇心。我注意到其中幾篇論文的標題似乎觸及瞭跨文化交流中的一些尖銳矛盾點,但措辭上卻保持瞭一種令人贊賞的平衡和剋製。這種平衡感,在探討高度敏感的社會議題時尤為可貴,它不是簡單地迴避衝突,而是試圖在復雜的現實語境中,尋找各方都能接受的理論基礎和對話路徑。特彆是有篇提到“地方性知識與全球思潮的張力”的文章,其引言部分的論述視角極其開闊,仿佛一下子把我從日常的瑣碎中抽離齣來,置於一個宏大的社會學框架下審視問題。這本書所匯聚的,顯然是一批深諳學術規範、且具備深厚田野調查背景的學者群像,他們的文字功底和邏輯推演能力,從這些簡短的介紹中就可見一斑。這讓我確信,這不僅僅是一本記錄會議發言的記錄集,更是一份高質量的思想報告,預示著內容將是層層遞進、論據紮實的。

評分

閱讀體驗的流暢度,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作者群的語言風格是否能夠形成一個可被接受的整體。我注意到,盡管這是一本多作者的文集,但全書的敘事邏輯似乎被一股無形的力量牽引著,朝著同一個中心議題螺鏇上升。這種一緻性並非意味著風格的雷同,恰恰相反,它體現瞭高超的編輯功力——成功地將來自不同學派、不同文化背景的學者聲音統一在一個框架內,避免瞭以往文集常見的“七嘴八舌”和邏輯斷裂感。其中一些論述,運用瞭非常精確的學術術語,這對於專業讀者無疑是一種享受,它意味著作者們沒有為瞭迎閤大眾而稀釋觀點的深度。然而,即便是麵對相對晦澀的概念,文本的結構也常常通過清晰的小標題或例證來提供支撐,使得即便不是該領域的核心專傢,也能大緻跟上思想的脈絡。這種對專業性和可讀性之間微妙平衡的把握,是這本書在眾多學術集冊中脫穎而齣的關鍵因素之一。

評分

對於任何嚴肅的學術著作,其理論框架的堅實程度是衡量其價值的首要標準。從這本書的目錄結構來看,它似乎並未滿足於停留在現象的描述層麵,而是深入挖掘瞭背後的結構性因素和曆史演變規律。我感受到的明顯區彆是,它似乎更傾嚮於采用一種動態的、過程性的視角來分析社會互動,而非靜止地對現狀進行快照式的記錄。例如,它可能在探討某種群體間的互動模式時,會追溯到更早期的製度設計或文化契約的形成,這種“深挖根源”的傾嚮,極大地增強瞭論證的說服力。這說明編纂者在遴選稿件時,非常注重稿件的理論深度和原創性,確保瞭文集內容在學術前沿具有一定的引領作用。這是一種對知識嚴肅性的堅守,拒絕瞭流於錶麵的討論,緻力於提供能夠解釋復雜現實的有效工具。

評分

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尤其體現在它為觀察和理解當代社會中的復雜人際關係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觀察窗。它不僅僅是一部理論作品,更像是一本社會情境的“解密手冊”。我能想象,無論是從事社會學研究的學生,還是在跨文化環境中工作的實踐者,都能從中汲取到寶貴的洞見。書中對具體案例的分析,往往穿插著對宏觀政策影響的審視,使得理論與實踐之間形成瞭一種良性的互動。這種結閤,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思維邊界,讓我意識到,許多看似是“偶然事件”的社會現象,背後往往有著深刻的製度邏輯和曆史慣性在驅動。總而言之,這本書構建瞭一個嚴密而富有張力的分析場域,它鼓勵讀者跳齣既有的認知框架,以一種更具包容性和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我們日常所處的社會環境,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參考佳作。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頗具匠心,米白色的封麵搭配著深沉的藏青色字體,透露齣一種學術的厚重感,卻又不失現代的簡約。當我輕輕翻開扉頁時,那紙張的質地帶來的觸感十分溫和,讓人聯想到知識的沉澱與曆史的厚度。尤其是書脊處的燙金工藝,雖然低調,卻在光綫下閃爍著低調的光芒,暗示著內文討論的議題絕非泛泛之談。裝幀的整體風格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嚴謹且富有儀式感,它不像市麵上那些追求花哨封麵的暢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在書架上鄭重擺放的學術珍品。內頁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體的選擇清晰易讀,行距和頁邊距都拿捏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明顯的疲勞。這本厚實的文集,從物理形態上就傳遞齣一種尊重閱讀、尊重思想的專業態度,讓人在尚未深入內容之前,就對即將展開的閱讀之旅充滿瞭期待和敬意。這種對細節的把控,足以體現齣版方在學術齣版物製作上的用心良苦,為讀者提供瞭一個舒適且專業的閱讀界麵。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