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8期《中国国家地理》内容简介
主打选题:
《晋北军堡:被遗忘的世界级古代军事遗址群》
在明朝著名的“九边”军镇防御系统中,晋北军堡群是真正的中流砥柱,堪称中国有血性的古代军堡建筑群,曾见证了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为激烈的战争往事。如今,这些堪称世界级的军事遗址景观群,默默矗立在山西北部的苍茫大地上,等待人们去重拾它们往日的峥嵘岁月……
《“龙”潜深渊——“蛟龙”号探索马里亚纳海沟奥秘》
撰文/刘诗平
如果你看过法国“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那么你一定熟知“鹦鹉螺”号潜艇周游海底的故事。在凡尔纳笔下,“鹦鹉螺”号构造奇妙,船身坚固,能在压力极强的海底穿梭自如。与“鹦鹉螺”号的奇幻想象不同,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却是真实存在的深潜利器。这个夏天,“蛟龙”号又出发啦,它潜入了世界上深的地方——马里亚纳海沟。本刊特约撰稿人刘诗平随之一道下潜,他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精彩的故事呢?
《寻找“丛林隐士”——云豹》
撰文/宋大昭很少有人在野外见到过云豹,这是一种身上有着云状斑纹的美丽“大猫”。它们分布在亚洲东南部,行踪隐秘。全球对云豹的野外研究都极为有限,这使得国内近十年对它们零星的影像记录都弥足珍贵。只是,不知人们更深入了解它们的速度,能否赶得上它们消失的速度。
《俯瞰水口:一种正在消失的“中国式景观”》
撰文/老米 摄影/冯木波 等
风水堪舆盛行的古代中国,无论大小聚落,都要设置“水口”,它是一个村、镇、城的“门户”所在。因为水口的重要,人们在这里种植草木、搭建桥梁、供奉庙宇,大的水口还有亭、台、楼、阁相伴,形成了水口园林。水口上的山水景观与众多建筑一起,成为聚落的精华地带,并因而被居民世世守护。相比城市,山野村落的变迁更为缓慢,部分村落的水口景观依然十分清晰。对于一方乡民来说,水口是枢纽,是门户,是图腾,更是他们贸易、游憩、集会的公共空间。一个个水口,就是一座座乡野中的“公园”。
《草根剧团,唱出了川剧本来的声音》
撰文/萧易 肖飞舸 摄影/刘莉
清代的“湖广填四川”,使五方杂处的移民汇聚成了“新四川人”,也促进了川剧的产生。于是生于草根、长于草根,就成了川剧区别于昆曲、京剧等“高雅”剧种的显著特点。在四川省的乡村中,至今仍活跃着一个个草根剧团,他们挑着简单的行头,找个土坡,用几片塑料布搭起简陋的戏台,在荒野田畴之中唱戏,将古老的川剧薪火相传。本文作者和摄影师,在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的乡村中追随着几个草根剧团的脚步,管窥式地记录下了川剧草根剧团真实的生存现状和演员们乡土间的粉墨人生。
《广西,中国的天然植物香料库》
撰文/朱千华
从传统香料中的肉桂、八角,到充满神秘的大瑶山灵香草;从香气扑鼻却貌不惊人的桂花,到芬芳洁白人人夸的茉莉花,种类繁多的香料植物让广西成了几乎每一寸土地都馥郁着芬芳的“香料库”。为什么广西盛产香料?这片区域中香料植物的生长种植有何特点?香料给生活在当地的人们带来了什么?几年来,本文作者带着这些疑问陆续考察了广西全境,并做出了自己的解答。
《赕:从这个习俗认识傣族》
撰文/段兆顺 摄影/佐连江等
“赕”是指古代南方某些少数民族用财物进行赎罪的一种习俗,现在主要是指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向佛教寺院奉献财物以求消灾赐福的习俗。傣族认为今生财富是前生赕下来的,来生要想享受荣华富贵就必须在今生赕下。所以傣族人一生都在不停地赕,赕文化贯穿了傣族人的精神世界。
这次读《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8月号),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一些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地方,不仅仅是看它的山川河流,更重要的是去感受那里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情感,他们的信仰,他们的历史是如何塑造了他们今天的模样。这本杂志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回避那些可能存在的问题,而是用一种客观却又不失温度的视角,去展现那些独特的地域文化。我读到了关于一些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他们的歌谣,他们的节日,他们的服饰,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民族的智慧和韵味。我也读到了关于一些古老村落的变迁,那些曾经辉煌的历史,如今面临的挑战,以及当地人们为保留传统所做的努力。这种真实而有力量的叙述,让我对“文化”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历史遗迹,更是流淌在人们血液中的精神。我仿佛通过文字,与那些遥远地方的人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到了人性的共通之处,也体会到了文化的独特性。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8月号)在叙事技巧上简直是炉火纯青。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亲眼目睹着作者所描绘的一切。他们善于运用细节来构建画面,用生动的语言来刻画人物,让那些原本遥远陌生的事物,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他们处理宏大叙事的方式,既有宏观的视角,又有微观的切入点,将复杂的主题剥茧抽丝般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也能获得深刻的理解。而且,杂志的文章结构也非常清晰,逻辑性很强,即使是涉及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内容,也能被讲解得通俗易懂,不会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我常常会被某些段落的精彩描写所打动,那些富有诗意的语言,那些充满哲思的语句,都让我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品味。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身心的洗礼,它拓宽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思想,也让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和好奇。
评分对于我这样对环境问题一直比较关注的读者来说,这本《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8月号)中的一些报道,无疑是一记警钟,同时也是一剂良方。杂志没有回避那些令人担忧的生态变化,而是用扎实的调查和数据,揭示了环境问题背后的复杂原因和深远影响。我看到了那些曾经美丽的自然景观,因为人类的活动而遭受的破坏,也看到了那些顽强生长的生命,在艰难的环境中努力求存。然而,杂志并没有止步于呈现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还积极地探索和报道了那些致力于环境保护的行动和创新。我了解到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案例,看到了普通人在保护地球上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一些新的科技和理念正在为环境带来希望。这种平衡的报道方式,既让我认识到了问题的严峻性,又让我看到了改变的可能性。它让我更加明白,环境保护并非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责任,需要我们共同的行动和努力。
评分哇,最近入手的这本《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8月号),真的是把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又刷新了一层!我一直对那些鲜为人知的角落充满了好奇,而这期杂志恰好满足了我所有的探索欲。它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更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我去领略那些未曾踏足的壮丽风光和深邃人文。翻开第一页,就被那些震撼人心的图片牢牢吸引住了,光影的运用,色彩的搭配,每一张都像是油画般细腻。然后是那些文字,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科普,而是充满故事性和人文关怀的讲述。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风吹过山谷的回响,闻到泥土和植物的芬芳,感受到那些古老文明留下的温度。作者们用他们的笔触,将那些遥远的地方拉近,将那些陌生的文化变得亲切。而且,他们的文字功底也着实了得,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娓娓道来,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时而激动,时而沉思,情绪随着他们的叙述跌宕起伏,完全沉浸其中。这本书不仅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思想的启迪,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所处的世界,以及我们与这片土地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地球上的生物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毕竟看了不少纪录片,也读过一些科普读物。但当我翻开这本《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8月号)的某些篇章时,我才意识到自己有多么“坐井观天”。那些关于奇特生物的描述,简直就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被现实一一印证。我从来没有想到,在地球的某个角落,竟然存在着如此颠覆我认知的生命形态。它们的外形、习性、生存方式,都充满了令人惊叹的智慧和适应性。杂志里的图片更是将这些神奇的生物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们的眼神,它们的姿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生命顽强与创新的故事。更让我着迷的是,杂志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看图说故事”的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生物的生存环境、演化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讲述方式,让我对生命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每读完一个关于生物的专题,我都会忍不住合上书本,陷入长久的思考,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反思人类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
评分默认
评分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33期)
评分带2本副刊,就是冲着这来的
评分很好的书,是正版,物美价廉!
评分京东618购得,这次活动还不错。直接200-100,买了一堆书,狗我和孩子看一阵子了
评分京东自营图书,买得放心。
评分一如既往的好,不过这么多广告了,为啥还要涨价呢。
评分好 喜欢 还送一本特刊
评分很好很好,这次包装很给力,书一点破损都没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