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秘境(壹):52段重新发现北京的旅程

北京秘境(壹):52段重新发现北京的旅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牛文怡 编
图书标签:
  • 北京
  • 旅行
  • 文化
  • 历史
  • 城市探索
  • 秘境
  • 深度游
  • 本地
  • 胡同
  • 慢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266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112494
品牌:理想国(imaginist)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有时候,你与世界,只差一场旅行。
  濮存昕、梁文道、白岩松联合推荐!
  北京城里故事多,“北京秘境”带你寻遍城里的世外桃源
  52处秘境,让你重新拥抱北京
  52段旅程,让你收获不同凡响的惊喜
  TimeOut北京中文版杂志同名栏目文章的精选集。
  篇篇都是记者亲自考察后的独到体会,充满人情味和趣味。精彩的是,把史料演绎得诙谐、精到,引人入胜。
  更有“周边逛逛”为每处秘境筛选了吃喝玩乐导引,信息周到、体贴。
  胡同里大爷大妈的生动解说,帮你从市井角度理解京韵文化的精髓。
  书中的各处秘境,也许就在你日常活动的半径中,只是从未进入到你的视线。
  难得浮生半日闲。
  带上《北京秘境:52段重新发现北京的旅程》,出发吧!踏上属于你的体验和发现之旅。
  在这个繁华喧嚣的都市中,找到属于你的静谧与感动。
  
    商品《北京秘境(壹):52段重新发现北京的旅程》有两版印刷封面,随机发货!
  
  
  
  

nbsp;

内容简介

想减肥的人为什么要去钱市胡同逛逛?
拷贝《奋斗》“心碎乌托邦”创意的青年旅社在哪?
京城最老“住户”真身今何在?
哪座寺院能欣赏到乐僧演奏的明代宫廷音乐?
……
TimeOut北京中文版杂志的“北京秘境”栏目,在近四年时间里,陆续向读者展现了上百个散落在北京城中的文化遗迹与历史遗存,本书精选了52处收录。
《北京秘境:52段重新发现北京的旅程》不仅仅是北京文化观光指南、了解北京城市发展与保护的读物,同时,它也是重新体验和发现当下北京的最理想读本。
《北京秘境:52段重新发现北京的旅程》是一本专属北京的书。久居于此,如果还有探究周边环境的好奇心,它会带给你惊喜;初来乍到,如果渴望成为“北京通”,它会是一本速成指南,而且绝对纯正;偶来游玩,如果想深度体验这座都市,它将为你开启一段创意旅程。







作者简介

牛文怡,《TimeOut》主编。著名传媒人。主要关注领域为城市文化、公共传播与新媒体。

目录

1 正乙祠:文武昆乱不挡 锣鼓丝弦犹响
2 西什库教堂:福音绕城三百年
3 东交民巷:西洋景里的中国事儿
4 协和别墅: 大隐隐于市 澡雪而精神
5 炮局:大墙那一边 换了人间
6 东岳庙:众神狂欢的“非常道”
7 圣公会教堂:中英联姻的“育才摇篮”
8 焕新胡同21号:沧桑中,我焕然一新
9 西河沿:老“金融街”的繁华旧梦
10 醇亲王南府:龙颜再现 余音犹在
11 利玛窦墓:大隐隐于党校
12 西八里庄:玲珑世界 慧根不灭
13 恭俭胡同:“皇家产业园”里的大城小事
14 好园宾馆:谁说女子不如男
15 万寿寺:三环路旁有座“小故宫”
16 东方饭店:梦归1918“摩登时代”
17 男育英、女贝满 龙凤呈祥灯市口
18 双清别墅:建国伟业西山下
19 青龙桥火车站:百年京张线 千古詹公处
20 崇内社区:一边江南遗风 一边西洋遗梦
21 老自来水厂:百年暗流涌 润城细无声
22 米市胡同:说不完的城南旧仕
23 琉璃厂:文人墨客梦绕“四大天王”
24 棍贝子府:六道轮回的百年孤独
25 智化寺:庭院深深 京乐飘飘
26 原辅仁大学:侯门再造 以文辅仁
27 出前门 拜会北京胡同冠军
28 顺天府学:明清时代的“北京四中”
29 模式口:驼铃远去 禅钟长鸣
30 银锭桥:观山跨水 地甲京城
31 台湾会馆:“宝岛驻京办”的百年乡愁
32 中国航博:天骄伏枥 飞越不已
33 菊儿胡同41号:新四合院二十年巷深酒醇
34 健锐营:清代“特种部队”的小城大事
35 僧王府:蜈蚣足内 朗朗乾坤
36 天宁寺塔:京城最老住户,您还好吗?
37 美国学校:老北京的“新东方”
38 万牲园:百年前的“动物总动员”
39 一座法源寺 半部中国史
40 田义墓:贵贱生前过 冢庵身后留
41潞河中学:桃源深处亿大师
42 什锦花园胡同:六百功名尘与土
43 东四四条61号:一不留神,成了奥运四合院
44 五塔寺:北京有位“老印度”
45 正觉寺:人境仙居 “庙”不可言
46 汇通祠:天人合一 水脉连心
47 德寿堂:“孤本”药店 百草沉香
48 雪池胡同:一夏清凉在冰窖
49 真光戏院:老北京最摩登 新北京最烂漫
50 孟小冬故居:飘零冬皇 香魂归处
51 北京象牙雕刻厂:曾“琢”出半个首钢
52 琉璃渠:皇家“金屋顶”made in小山村









精彩书摘

正乙祠:文武昆乱不挡 锣鼓丝弦犹响
一座会馆,
终成戏楼名角。
论辈分可以和法兰西喜剧院平起平坐,
更是中华戏楼文化史上的活化石:
花雅之争在此终结,
梅氏家族从此兴盛。
任时光流转,
正乙祠的舞榭歌台,
三百年的风流却始终未被雨打风吹去
梅兰芳华显京城
不光是电影院线,京剧界也有“贺岁档”一说。冬天的老戏楼正乙祠里,锣鼓齐鸣,丝弦拨动,粉墨登场的都是梅派京剧:《抗金兵》《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天女散花》……出出都是梅兰芳先生自创或改编的经典剧目。五出折子戏合在一起,就是今天看到的《梅兰芳华》了。
如今的正乙祠可以说是梅派戏的主场,上演梅派戏已有 120 年的历史。梅家是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就位列“同光十三绝”之一,以扮演萧太后出名。据《中国京剧史》记载,1881 年,梅巧玲就携“四喜班”在正乙祠演出,轰动一时。到了 1919 年余叔岩在正乙祠为母亲祝寿办堂会,梨园界的艺人纷纷献艺。梅兰芳当时已成名旦,却即兴反串吕布在此登台献艺,梅先生以俊朗的扮相及高超的演技,把吕布演得活灵活现,更是一段传奇。岁月轮回,到了2009 年元月,梅兰芳之子、年逾古稀的梅葆玖和谭派后人谭正岩在正乙祠同台演唱《坐宫》,两大门派再度珠联璧合,成就佳话。如今在这里常驻演出的,正是梅兰芳京剧团。梅剧团演员在上演正乙祠版的《梅兰芳华》时,颇为与时俱进。就拿这承接过四代梅家人的老戏楼来说,改动也是不小。原先的舞台是按照清末的制式,只有 36 平方米,显然不能满足如今观演的需要。于是在这次改造中,就在出将入相的九龙口处,向后退了 5 米,还独具匠心地为原本四四方方的戏楼舞台修筑了延展空间,其中最惹眼的是一座酷似模特走秀的 T 形台,可以一直延伸到后排观众面前。这让不少来此看戏的观众称赞不已,都觉得自己仿佛与舞台上的京剧艺术达到了零距离接触的境界。至于将池座里的八仙桌子太师椅换成现代影院式的排座这样的改动,更是不在话下。一部新戏,激活了一座古老的戏楼,也算功德一件。
从财神庙到活化石
如果到正乙祠观看梅派京戏,不能错过参观一下这座被学者们誉为“戏楼文化史上的活化石”的古戏楼建筑本身。走进气派的广亮大门,坐南朝北,五级的汉白玉台阶直通院里。进入院中您会发现,比起湖广会馆,刚刚修葺一新的正乙祠更气派。左右抄手游廊贯穿其中,据工作人员介绍“碰上雨雪天气,您可以通过游廊直通任何房间,而不会淋湿身子。”这里在明代还是一座古庙,到清康熙六(1667)年,被浙江在京的银号商人购置,成立“银号会馆”,目的是为了“以奉神明,立商约,联乡谊,助游燕也”。经过经营修复,内中建成神殿、戏楼、厅堂、客房等建筑。气派非常。其中神殿供奉的主神为财神赵公明,而赵财神在道教里又被封为“正一元帅”,民间“一”“乙”二字通用,这也就有了如今正乙祠的名字。
随着时代变迁,正乙祠会馆的性质慢慢淡化,而戏楼的色彩却浓郁起来。要说起来,这和老北京“盛产”戏园子的大背景不无关联。旧时北京人娱乐休闲场所少且单一,戏园子是百姓比较重要的社交场所。对于北京城里的旗门大爷们,茶园酒肆自然成了他们消遣娱乐的好场所。众伶人出于生计考虑,专门到茶园为这些八旗子弟唱戏献艺。自清中期以来,
正乙祠承接的演出业务越来越多,历年每逢春秋吉日,王公贵胄、名流巨贾都大摆酒宴,要约戏班演出。借着演出收入正乙祠也一再扩充规模,建成了如今的三面开放式大戏台。戏台对面和两侧均为上下两层敞开的包厢,戏台前约有上百平方米看池,可容纳 200 位观众看戏品茶。程长庚、梅巧玲、卢胜奎、杨小楼等名家都曾在此登台献艺,借着当年这些大腕,正乙祠名噪京华,盛极一时。
花雅之争风暴眼
正乙祠从古庙改为会馆戏楼,是康熙年间的事情,而京剧的祖师爷四大徽班进京,则是乾隆后期的事情了,这前后差了百余年。那从康熙朝到乾隆朝这一个世纪里,正乙祠的古戏楼都表演什么曲目?答案是有着“雅部”之称的昆曲。而最终这里却成了被雅部贬称“花部”“乱弹”的京剧大本营。
论辈分,康熙年间的正乙祠在世界范围内是祖宗级别的,能和它称兄道弟的,也就是路易十四兴建的法兰西喜剧院。19世纪初,后者曾上演过一部《欧那尼》,奠定了雨果的地位,也标志着浪漫主义缴了古典主义的枪,成了欧洲戏剧的领导者。
无独有偶,19 世纪末,梅巧玲率“四喜班入主正乙祠,花部的京剧由此取代雅部的昆曲,成了中华国粹。早在京剧还没诞生的年代,昆曲占据着北京主流演出市场。那种细致婉转的竹笛伴奏,配上引经据典的唱词,堪称名副其实的士大夫艺术。正乙祠也曾以承办昆曲演出为主要项目,那时花部代表的行腔京腔、秦腔、弋阳腔、 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意为不登大雅之堂、不入流。
但人民也需要娱乐,这时摆在艺术面前的就是如何通俗易懂地打动每一位观众。以秦腔、京腔为代表的地方剧种,故事情节精彩简单,锣鼓场面热闹火爆,渐渐蚕食了北京的演出市场。相反,昆曲很难走出王府豪门的轻舞小宴而到市井中逐渐没落。加之乾隆帝为母祝寿引出四大徽班进京,使得各种地方剧种在北京进一步融合。
同光年间,花雅两部在北京展开生死拉锯战,正乙祠戏楼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仿佛谁站在这里演出,就代表谁抢回了主流话语权。最终梅巧玲的”四喜班“进驻正乙祠,花雅之争正式告一段落,代表市民的艺术取代了士大夫艺术,昆曲时代终结。
周边逛逛
琉璃厂里淘文化 西来顺里品”马鸭“
正乙祠能有如此火爆的票房,正因为这里是赫赫有名的宣南文化区核心地带,文人士子云集。从正乙祠出门奔南走不到一站地,就是琉璃厂文化街。一般的旅游街,只卖些旅游商品,很难吸引本地人光临。琉璃厂则不然,它靠着原汁原味的老字号以及独一份的产品,吸引着北京的文人墨客。像西琉璃厂的戴月轩毛笔店,毛笔做工精良、选料上乘,具有”尖齐、圆、健“笔之”四德“,甚是讲究。如今这里还成立了现场制作毛笔的表演,更是京城一绝。东琉璃厂的安徽四宝堂,则是以出售各种宣纸出名,不论生宣、熟宣,还是夹宣质量都要高出其他店铺一等。至于散布在东西琉璃厂的书店,更是不计其数,对于淘书爱好者来说,这里可算是一大圣地。
这附近更是从来不缺少美食,全聚德总店闻名遐迩毋庸多表。附近的阿里郎韩国烧烤店
总不差人气。再往北一溜达,和平门内北新华街路东,就是北京清真菜西派的代表--西来顺。这里的镇店名菜是马连良鸭子,是”吃饭精致到挑剔、唱戏挑剔到精致“的京剧”食神“马连良先生的发明,腌时讲究内膛、外皮搓抹,入味后蒸透,再温油炸至皮酥,吃到嘴里那叫一个香酥软烂、肥而不腻。不得不尝的还有著名的”千层牛肉饼“,相传源自唐代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

前言/序言

   后记 但愿不是纪念
   中国是一个尴尬的文明古国。一方面,不断考古挖掘出几千年前的遗迹;一方面,百年间不断破坏祖先留下的文化遗存,越靠近当下,这种破坏越呈现加速度趋势。北京,作为首都,它的破旧立新在全国起着风向标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梁思成等学者提出保留老城另建新城的规划方案,在当时的条件下执行起来有很大困难。但后来的发展表明,对历史建筑与传统的轻视,才是这一方案被否决的实质原因。
   北京城墙的拆除,由于反对意见太多,最后只好请示最高领导,得到的意见是:现在我们不拆,下一代会拆的 。这句话一语成谶,在之后的半个世纪里,各地的城墙、古建、古民居都被拆除改造得七七八八。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世界遗产数目直线上升,直至成为拥有最多遗产地的国家,北京更是拥有最多世界遗产的城市之一。这个矛盾的背后,表现出对具有旅游价值的标志性地点的开发,与对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日常生活历史环境的轻视。中国本就不是一个尊重建筑师的国度,几乎没有一个古建能查得出建筑师姓甚名谁,所以那些不具有地标意义的建筑和传统社区很难被保护完好。通常的情况是,借助一个与此地相关的名人来建立保护的合法性,这种舍本逐末的观念是迄今古建保护最有用的手段。
   即使是留存下来得到保护的建筑,很多时候也让人哭笑不得。世界古建保护界有修旧如新、修旧如旧和维持原样三大措施,在中国得到大规模应用的只有第一种。当很多古建筑被劣质的、不协调的新材料粉饰一新时,给人的感觉就是生不如死。而最符合文物保护精神的“维持原样”在中国迄今还没有被厘清头绪。很多被各种机构和个人占据或占据过的古建,每个经历者对它的“原样”都有自己的图像。一个具有良性代谢的传统社区或者建筑,应当保留其原本的功能,以及与功能般配的居住者和使用者。这一点,在经过几十年的折腾之后,依然很难办到,很多时候,只能退而求其次。
   如上所言,如果我们把标准放低一些,依然能发现,积淀深厚的北京城仍旧是一个宝库。由杂志同名栏目历年文章精选而成的这本《北京秘境》,是我们尽全力去挖掘北京的留存。大部分知名文保景点不在我们的关注范围内,我们更在意与这个城市发展息息相关的细节,这也是取名“秘境”的由来。
   这些“秘境”目前命运各异:有的只是残留外观,有的已经似是而非,有的还和居民共同呼吸,有的仍然发挥着最初的功能,也有的建筑命运发生了新的变化。
   作为媒体,我们的作用是记录这个城市中曾经有过的文化。我们希望,这些宝藏不要消失,不会成为博物馆里的照片或者文物,更别变成崭新的景点。我们希望,这本书不是为了纪念。
   《Time Out》主编 牛文怡
《北京秘境(壹):52段重新发现北京的旅程》:一场深入骨髓的城市探寻 这本书,与其说是导游手册,不如说是一封写给北京的情书,一则发自肺腑的邀请。它并非要带你走马观花地打卡那些人尽皆知的地标,也不是枯燥地罗列历史年表。相反,它是一次精心策划的,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重新发现”。作者用脚步丈量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用眼睛捕捉那些被忽略的美丽,用耳朵倾听那些沉睡的故事,最终将这52段精彩纷呈的旅程,浓缩成这本书,呈现在你的面前。 想象一下,你不再只是那个匆匆掠过的游客,而是化身为一位敏锐的城市侦探,一位怀揣好奇心的探险家。这本书为你准备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引人入胜的问题,不是预设好的路线,而是点燃你探索欲的火种。它邀请你走出熟悉的喧嚣,拐进那些窄小的胡同,钻进那些鲜为人知的角落,去感受北京最真实、最鲜活的脉搏。 不止于古迹,更在于“现在时”的北京 《北京秘境(壹)》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打破了将北京简单定义为“一座古都”的单一视角。诚然,那些雄伟的宫殿、精美的园林、斑驳的城墙,是北京历史的见证,是这座城市最深沉的底蕴。但北京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同样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都市,是无数梦想生长的沃土,是不同文化交融碰撞的舞台。 这本书将带领你,在古老的皇城根下,发现那些依然坚守传统手艺的老匠人,听他们讲述器物的生命;在繁华的商业街区,挖掘那些隐藏在摩天大楼阴影里的独立书店、特色咖啡馆,感受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在充满生活气息的居民区,体会早市的热闹、居民的闲谈,品味最地道的京味儿;甚至在那些被遗忘的工业遗址,发掘出新的艺术生命,见证城市的再生与蜕变。 每一段旅程,都如同一次精心设计的“偶遇”。你可能会在某个不经意的转角,撞见一位正埋头创作的街头艺术家;你可能会在某个静谧的下午,闯入一个充满故事的老宅院,与屋主人进行一场意想不到的对话;你可能会在某个夜晚,穿梭于灯火阑珊的小巷,寻找到一家仅有几张桌子却风味绝佳的私房菜馆。这些,都是北京“秘境”的组成部分,是那些藏在地图之外,却深深触动人心的美好。 52段旅程,52种视角,52种可能 “52段旅程”,这个数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节奏感和完整性。它意味着,这本书为你提供了全年一周一个的深度探索计划。但它绝非强制性的清单,而是鼓励你去选择、去组合、去创造属于你自己的北京探险。 也许,你对“时间的味道”着迷,那么书中关于老字号、古玩市场的篇章会让你流连忘返;也许,你对“艺术的脉搏”充满好奇,那么关于画廊、工作室、创意园区的介绍会点燃你的激情;也许,你渴望“舌尖上的北京”,那么书中那些关于特色小吃、京味儿家常菜、甚至隐藏在巷子里的私房菜的描写,会让你垂涎欲滴。 每一段旅程,都不仅仅是简单的景点介绍,而是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和细腻的观察。作者会告诉你,为什么这条街如此迷人,它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为什么这家店如此受欢迎,它的灵魂又在哪里?在探访的过程中,你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他们又会带给你怎样的启发?这些细节,让每一段旅程都变得鲜活而立体,让你仿佛置身其中,与作者一同感受。 细节的力量,让“看见”变成“懂得” 《北京秘境(壹)》的文字,充满了温度和情感。作者并非高高在上地俯视这座城市,而是以一种平等、尊重的姿态,与北京进行着真诚的交流。他会在描写一座古建筑时,细致入微地描绘其砖瓦的纹理、雕梁的精巧,让你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他会在描述一段胡同生活时,生动地刻画出邻里间的笑语、孩童的嬉闹,让你感受到浓厚的人情味。 书中对细节的关注,是其最令人称道之处。比如,在介绍一家独立书店时,作者可能不会仅仅告诉你它有多少藏书,而是会告诉你,推开门时,空气中弥漫着怎样的书香,墙上挂着什么样的艺术品,店主是如何热情地与每一位顾客交流。这种细致入微的描绘,能够瞬间将读者带入情境,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又比如,在探访某个历史遗迹时,作者可能不会止步于对建筑本身的介绍,而是会去挖掘那些与这座遗迹相关的人物故事、社会背景,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传说。这些“故事的碎片”,让冰冷的建筑重新焕发光彩,赋予它们生命与情感。 给每一次出行,注入灵魂 这本书不仅仅是为那些初次来北京的游客准备的,更是为那些生活在这座城市,却感到日益疏离的人们准备的。我们常常会因为生活的忙碌,而忽略了身边那些最值得我们去关注的美好。这本书,就是一次温柔的提醒,一次及时的唤醒。 它鼓励你放慢脚步,用一颗平常心去观察,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去感受。也许,你曾经无数次经过那片熟悉的老街区,但从未留意过它隐藏的惊喜;也许,你曾经在某个公园里散步,却从未发现过它深处那片静谧的角落。这本书,就是你手中的地图,但它指引的,是通往你心灵深处的路径。 《北京秘境(壹)》并非要让你成为一个“挑剔”的旅行者,而是要让你成为一个“用心”的探索者。它让你明白,旅行的意义,不在于走了多少地方,而在于你用心去感受了多少。每一次的出行,都应该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与城市的深度对话。 不设限的探索,不期而遇的惊喜 这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不设限”的探索。它不给你设定条条框框,不强加任何既定的审美标准。它只是提供了一个起点,一片沃土,然后邀请你去播撒你的好奇心,去收获属于你自己的惊喜。 你可以在书中找到关于城市绿化、公共艺术、甚至是一些有趣的街头文化的内容。这些看似“边缘”的元素,恰恰是构成城市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秘境”的探访,你会发现,北京的魅力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它既有宏大的叙事,也有细微的表达。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奇妙的旅程。你会跟着作者的文字,穿越时空,穿梭于大街小巷,与形形色色的人擦肩而过。你的想象力会被充分调动,你的好奇心会被不断点燃。你会开始憧憬,开始计划,开始期待下一次的出发。 给每一位热爱北京的你 《北京秘境(壹):52段重新发现北京的旅程》,是一本写给所有热爱北京的人的书。它献给那些渴望了解这座城市深层魅力的人,献给那些希望在熟悉的环境中发现新鲜事物的人,献给那些相信生活充满惊喜,并愿意去积极探索的人。 它是一份真诚的分享,是一次心灵的邀约。翻开这本书,你将开启一段属于你自己的“重新发现”之旅。你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这座城市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去挖掘,去感受,去拥抱。北京,这座在你眼中可能已经熟悉的城市,将以全新的面貌,在你面前缓缓展开。准备好了吗?一场与北京的深度对话,正等待着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提供的独特视角。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北京已经相当熟悉了,但这本书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走进了那些我从未留意过的角落。它没有简单地介绍景点,而是挖掘了每个地点背后更深层次的故事,可能是关于某个鲜为人知的历史人物,可能是关于某种已经消失的传统技艺,又或者是关于一些在现代都市中依然存在的古老习俗。这种“重新发现”的过程,让我对北京这座城市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发现,北京不仅仅是宏伟的宫殿和宽阔的马路,更是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市井生活,是那些代代相传的民间传说。每一段旅程都像是一次寻宝,每一次阅读都充满了惊喜和发现的乐趣。这本书让我觉得,即使是在熟悉的土地上,也总有无限的可能性等待我去探索。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北京这座城市的理解,仿佛从平面变成了一个立体多维的世界。它不像很多介绍北京的书籍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名胜古迹,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地方背后的人文历史和城市肌理。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仿佛能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身经历那些历史瞬间。我尤其被那些关于胡同深处老宅的故事所打动,它们不仅仅是建筑,更是承载了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见证了时代的变迁。那种“重新发现”的视角,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发出“原来是这样”的惊叹。这本书让我明白,北京的魅力远不止于故宫、长城这些标志性景点,更在于那些隐藏在生活气息中的点点滴滴,在于那些被时间冲刷却依然鲜活的文化印记。每一次翻开书页,都像是一次新的探险,总有新的惊喜在等待着我。它教会我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感受,如何在熟悉的城市里发现不熟悉的美。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了解一个城市,不应该只停留在那些被广为宣传的地标性建筑上,而更应该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和细节。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种需求。它提供的52段“重新发现”北京的旅程,真的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完全认识的北京。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仿佛能把我带回到那个特定的年代,去感受当时的氛围,去理解那些人物的情感。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关于老北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描写,它们让这座城市不再是冰冷的砖瓦,而是充满了温情和人情味。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北京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情感上的连接,它让我觉得,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充满魅力的故事。

评分

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之前对北京的很多认知。我一直以为北京的文化就是那些显而易见的东西,但这本书却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北京更深沉、更细腻的一面。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介绍,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那些鲜为人知的北京“秘境”呈现在我面前。我特别喜欢作者的叙事方式,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活力,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探索的乐趣。它让我看到了那些隐藏在城市肌理中的文化脉络,感受到了北京这座古都独有的韵味。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他会娓娓道来那些关于这座城市的往事,让你在不经意间就爱上了这个地方。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那种复古的、略带神秘感的插画立刻勾起了我对北京的好奇心。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北京旅游指南,而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去探索那些隐藏在现代都市肌理中的古老脉络。我一直觉得北京这座城市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角落,每一条胡同,每一座宫殿,甚至每一棵老树,都可能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这本书的名字“北京秘境”就精准地抓住了我内心的这种期待,它承诺的是一种“重新发现”的视角,而不是简单地重复那些早已被大众熟知的景点介绍。我尤其喜欢“52段旅程”这个概念,这表明作者花了相当多的心思去梳理和组织内容,让每一段旅程都有其独特的切入点,也许是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也许是某种不为人知的民间习俗,又或者是某个被遗忘的文化符号。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出那些游客扎堆的地方,去触摸这座城市更真实的呼吸,去感受那些岁月沉淀下来的厚重与韵味。它让我有一种预感,读完之后,我眼中的北京将会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评分

3、哎。在动车上,有个乘务员感觉不错,在她来回穿梭中,和她对视了几次,没想到她竟然来搭讪了, 先生您好,请出示您的车票及身份证件。不管你们怎么觉得,我认为这就是搭讪。

评分

不能不读书

评分

买这本书是因为之前在北京电视台的《书香北京》中有介绍。但是买回来以后有点失望,书的 包装很好,但是不是我喜欢的那种书。每页纸都很厚,但是实打实的内容显得太少了。

评分

正品,送货及时!性价比高,全五分!

评分

书印刷精美,值得收藏!

评分

在这场“都不容易”的合唱中,一个庞大的群体就是程序员、记者等“小白领”、所谓的“中产阶级”。他们的特点就是“工作压力大”,诸如“卖身卖想法卖青春,用通宵熊猫眼,献项目上线”;“写好了,不敢自夸谢编辑,写砸了,诚惶诚恐怕退稿”等确实是真实写照,最悲剧的是即使享有不错的收入,在大城市想买房也仍然遥遥无期。

评分

好书

评分

再一次认识北京,充满了文化韵味。

评分

不错 质量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