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美国权*天文学家深度解析我们的宇宙后院,以及天体生物学、生命起源和SETI计划。
★本书内容深入浅出,逻辑清晰,语言通俗,并配有很壮观的宇宙摄影图片。
★要了解我们的起源,就必须考察恒星。恒星把在大爆炸中产生的原初的氢和氦熔炼成较重的元素;短寿命的大质量恒星产生强烈的辐射,在超新星灾变性爆发中死亡,并调节周围形成的恒星的星云。
★我们生活在行星天文学与时具进的时代,随着更强有力仪器的建造,我们将会发现拥有行星的恒星占有更大比例,我们的银河系内会有几十亿个行星系。
★UPM芬欧雅光纸全彩印刷,封面与版式进行了全新设计,让这本经典畅销之作有了一个更好的阅读感受。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恒星和行星形成的新进展,讨论了暗星云中孤立恒星的产生、星团和星云的形成、星际气体和尘埃的“生态学”以及可能产生黑洞的剧烈星暴,并把星系演化的过程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联系起来。恒星的形成使得星系可见,并使宇宙中正常物质的演化有规律可循。与此同时,行星在小质量恒星周围形成,为生命进化提供长期稳定的环境。
l恒星是宇宙中的庞然大物,为何我们要深入到微观世界的原子内部去一探究竟?
l星子是构成行星的砖块,它们进行怎样的演化方能结合起来产生行星?
太阳系是唯*的吗?是否有类地行星也在环绕其恒星运行?
作者简介
约翰·巴利(John Bally),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天体物理学和行星科学系教授。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贝克莱分校学习,并于1980年在马萨诸塞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80—1991年,在位于新泽西州的AT&T;贝尔实验室的无线电物理研究实验室担任研究人员,1991年转赴科罗拉多大学。
波·瑞普斯(Bo Reipurth),夏威夷大学天文研究所教授,于1981年在哥本哈根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并在那里工作了11年,之后在位于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开展研究工作。曾在科罗拉多大学工作4年,于2001年加盟夏威夷大学。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一些值得质疑的问题 / 第1章 我们的宇宙后院
恒星是什么?它们为什么闪闪发光?地球、太阳、太阳系和恒星是怎样形成的?有行星环绕的恒星多不多?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产生的?生命在宇宙中普遍吗?我们的行星及其上的生命经历了怎样的沧桑?以上这些和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激起了人们的思索、讨论和热烈的争辩。当代的科学研究正着手提供答案,我们身处这个时代。
人类对其所处的环境满怀好奇,并力图理解宇宙。每种文化都构筑了“世界景象”—— 对现实世界的描绘。从古老的游牧部落,到埃及、希腊和罗马文化,到伟大的中国和印度文明,到新大陆的土著和太平洋最偏远的岛屿,好奇的人类努力了解大自然。事实上,所有这些“世界景象”无不植根于神话、宗教或哲学的思辨。
最近500 年以来,普遍的经验、观测和实验结果日益提升着我们对周围宇宙的认知。随着黑暗的中世纪欧洲的终结,文艺复兴催生了现代科学的发展。早期的欧洲学者,继承了阿拉伯天文学的传统,为了观测太阳、月亮和行星,又为了了解地球上物体的性状,开创用数学手段描述运动机制。伊萨克·牛顿(Isaac Newton)通过他的引力理论,把月亮的运动与落体的运动联系起来。借助于牛顿理论,人们对太阳系天体的运动有了总的理解。
由伽利略(Galileo)、开普勒(Kepler)和牛顿开创的科学革命为工业革命奠定了深厚的理性基础,而后者终于导致我们实现了当代的生活方式。它也促使天文学获得一系列深刻的发现,导致我们对宇宙有了目前的了解。
17 世纪第一个10 年,望远镜发明出来了,比起单用肉眼观察,这为人们看清更远的天体和更详尽的细节创造了条件。这类早期的望远镜用来细看太阳、月亮和行星,由此人们发现了金星和水星的位相、木星和土星的卫星,并研究了神秘的彗星。随着望远镜的光力增强,人们于1781 年发现了一颗新行星—— 天王星。而且由于已能深入了解太阳系的运动,人们发现了这颗新行星运动的观测值与预报值有偏差,这导致人们预测存在另一个更大天体。1846 年,在预报位置的近旁发现了海王星,这显示了牛顿引力理论及其在天体运动研究上的辉煌成功。
随着望远镜威力的增强,天文学家认识到天空中存在比肉眼所见多得多的恒星,而且这些恒星非常遥远。此外,天文学家发现,在恒星之间到处都有微微发亮的云雾状天体——“星云”,在20 世纪之前,它们的本质一直没有明白。
工业革命为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工具。在19 世纪中叶之前,所有通过望远镜的天文观测都由人眼进行,我们对于宇宙的认知也仅限于目光的感觉。观测结果必须用手记录下来,包括被研究天体的草图,或者是与它们的亮度、位置、大小或其他可测性状有关的数据。此外,人眼不能像照相底片长时间曝光那样累积光线。当人眼充分适应黑暗之后,对落在视网膜上的光线的反应只及百分之几,而人眼的“曝光时间”只有约1 / 30 秒。
人眼敏感的颜色范围只相当于非常狭窄的波段。在阳光明亮的白天,人眼中对颜色敏感的称为视锥的细胞很活跃。可是视锥细胞是很不敏感的。若要在夜晚感觉微光,只能仰仗人眼中的视杆细胞。然而,视杆细胞对颜色是根本不敏感的。天空最亮的恒星刚刚处于视锥细胞敏感的极限上。因此某些人,特别是年轻人,能够识别最亮的恒星的颜色。
化学为“看清”开辟了新的道路。在19 世纪下半叶,照相术发明了。涂有含银化合物乳胶的玻璃底片把所研究的天体永久记录下来。此外,这类底片能够积累入射光线,即使借助望远镜也不能用肉眼看清的天体由此得显真容。通过许多小时的曝光,本来极其暗淡、人眼无法看清的恒星和星云能够记录下来(图1.1)。
……
《第一推动丛书插图本:恒星与行星的诞生》 开启宇宙的宏伟画卷,探索生命起源的终极奥秘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深处,一场史诗般的创造正在悄然上演。从弥漫的星际尘埃到闪耀的星辰大海,从混沌的原始气体云到孕育生命的行星摇篮,《第一推动丛书插图本:恒星与行星的诞生》将带您踏上一段令人惊叹的宇宙之旅,揭示构成我们存在基石的那些最 fundamental 的过程。本书以其详实的内容、精美的插图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所有对宇宙奥秘心怀好奇的读者,绘制了一幅关于恒星与行星诞生的壮丽图景。 第一章:星尘的低语——宇宙的原材料 故事的开端,并非来自一声巨响,而是源于宇宙中最微小的粒子——星际尘埃和气体。本书将首先引导您深入了解这些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您将认识到,我们身体中的每一个原子,从构成骨骼的钙,到驱动生命活力的氧,都曾是古老恒星内部经历核聚变锻造的产物,它们在恒星生命的终结时,被抛洒到宇宙空间,成为新一代恒星和行星的“原材料”。 我们将探讨星际介质的构成,揭示氢、氦以及各种重元素的分布情况,以及它们在宇宙中的作用。您将了解到,宇宙并非空无一物,而是充满了由原子、分子、尘埃颗粒组成的复杂网络。这些星际物质并非静止不动,它们在引力、辐射和化学反应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地演化和聚集,为下一阶段的宏大创世拉开了序幕。 第二章:引力的呼唤——星云的坍缩 在看似平静的宇宙背景下,引力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星际物质的密度达到一定阈值,或者受到外部扰动(如超新星爆发的冲击波),引力就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将原本弥散的星云拉向中心。本书将以详实的篇幅,阐述引力坍缩的过程。 您将直观地看到,巨大的气体和尘埃云团如何逐渐收缩,形成一个旋转的、越来越致密的核。在这个过程中,角动量守恒定律的作用将发挥关键作用,使得旋转速度不断加快,并逐渐形成扁平的圆盘状结构。本书的插图将生动地展现这一过程,从最初的弥散星云,到旋转的吸积盘,再到中心炽热的原恒星,每一步都凝聚着宇宙的伟大力量。 第三章:火的觉醒——原恒星的诞生与演化 当星云的核心物质被压缩到极致,温度和压力骤然升高,一个崭新的宇宙引擎——原恒星,便由此诞生。本书将深入剖析原恒星的形成机制,以及它在诞生初期所经历的剧烈变化。 您将了解到,原恒星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漫长的吸积过程,不断吞噬周围的物质,质量逐渐增加。同时,原恒星内部会发生剧烈的能量释放,表现为强大的辐射和喷流。本书将详细描述这些喷流的形成和演化,它们如同宇宙的“胎记”,揭示了原恒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信息。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重点阐述核聚变的“点燃”。当核心温度达到约一千万开尔文时,氢原子核开始融合成氦原子核,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一刻,原恒星正式迈入了真正的恒星生命阶段,其内部的辐射压力将与外部的引力抗衡,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本书将用清晰的图解,展示核聚变反应的原理,以及它如何为恒星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照亮宇宙。 第四章:行星的摇篮——原行星盘的形成与演化 在原恒星周围旋转的扁平吸积盘,不仅仅是恒星成长的“食粮”,它更是孕育行星的“摇篮”。本书将详细介绍原行星盘的结构和演化过程,揭示行星是如何从这团混沌的物质中诞生的。 您将了解到,原行星盘中的尘埃颗粒会通过碰撞和静电吸引,逐渐聚集,形成越来越大的团块。这些团块的生长速度将非常快,它们不断吸积周围的微小颗粒,直至形成毫米级、厘米级、米级的“星子”。星子的形成是行星诞生的关键一步,它们如同行星的“种子”,预示着未来行星系统的雏形。 本书将深入探讨星子之间的碰撞和合并,以及它们如何逐渐增长,最终形成岩石行星和气态巨行星。您将了解到,距离恒星远近不同,原行星盘中物质的构成和温度差异,将导致不同类型的行星形成。例如,在内侧区域,温度较高,挥发性物质难以凝结,主要形成岩石行星;而在外侧区域,温度较低,气体可以大量吸积,便有可能形成气态巨行星。 第五章:从尘埃到世界——行星的形成与分化 星子的形成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行星还需要经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才能形成。本书将详细阐述行星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如何从最初的星子“滚雪球”般长大。 您将了解到,星子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会使得它们相互吸引,并发生碰撞。幸运的是,并非所有的碰撞都是毁灭性的,许多碰撞会使得星子合并,形成更大的天体。随着天体的质量不断增加,其引力也随之增强,能够吸引更多物质,行星的生长速度也因此加快。 本书还将探讨行星内部的分化过程。在行星形成初期,由于碰撞和放射性衰变产生的热量,行星内部会保持熔融状态。在这个过程中,较重的元素(如铁和镍)会沉入行星中心,形成核心,而较轻的元素(如硅酸盐)则会浮到表面,形成地幔和地壳。这一过程是行星形成的关键,它决定了行星内部的结构和磁场的形成,从而为生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第六章:星系的舞蹈——恒星与行星的宇宙命运 恒星和行星的诞生并非故事的终结,而是宇宙宏大交响曲中的一个乐章。本书将带领读者展望恒星和行星的漫长生命周期,以及它们在宇宙中的最终命运。 您将了解到,恒星并非永恒存在,它们会经历不同的演化阶段,最终走向死亡。有些恒星会以超新星爆发的形式结束生命,将自己锻造的重元素抛洒出去,为下一代恒星和行星提供养分;有些恒星则会膨胀成红巨星,最终收缩成白矮星或中子星。 行星的命运也与恒星息息相关。当恒星走向死亡时,其周围的行星也将经历巨大的变化。有些行星可能会被恒星吞噬,有些则可能被恒星的引力抛射出星系。然而,即使在恒星死亡之后,行星系统中的一些行星,尤其是那些位于宜居带内的岩石行星,仍然有可能继续存在,甚至可能成为新的生命摇篮。 《第一推动丛书插图本:恒星与行星的诞生》不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哲学探索。它通过最前沿的科学发现和最直观的视觉呈现,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的壮丽与神秘。本书不仅解答了“我们从哪里来”这一古老的问题,更激发了我们对宇宙未来和生命意义的无限遐想。无论您是天文爱好者,还是对生命起源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这本书都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宇宙深处的大门,让您在星辰大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宇宙坐标。